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

指数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

太平洋舰队(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флот, ТОФ),苏联時代舊名红旗太平洋舰队(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ый 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флот, КТОФ),是俄罗斯海军的一部分,驻扎在太平洋,任务是保护苏联及后来俄罗斯的东亚边界。舰队的总部為海參崴,而堪察加半島上的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則是該艦隊另一个重要基地。 在苏联时期太平洋舰队的总指挥也负责管理和命令苏联的印度洋舰队以及印度洋内的舰队基地。 太平洋艦隊的主要作戰使命是应对日本、美國、韓國、朝鮮和中國的武裝力量。.

目录

  1. 95 关系: 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基洛级潜艇埃及印度洋吉大港堪察加半島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塞瓦斯托波爾太平洋奥斯卡级核潜艇孟加拉国富锦市巡洋舰上乌丁斯克中东路事件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苏交恶东亚下阿穆爾州乌苏里江伏尔加格勒伯力佳木斯市德尔塔级核潜艇德國國會大廈德意志帝國俄国内战俄罗斯俄罗斯海军圣彼得堡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北方舰队哈尔滨市冷战关东军元山市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克里米亚战争现代级驱逐舰紅旗勳章美國美国炮艇瓦良格号巡洋舰 (1983年)白军韓國西伯利亚干涉驱逐舰... 扩展索引 (45 更多) »

  2. 俄罗斯帝国海军
  3. 俄罗斯舰队
  4. 俄罗斯远东地区
  5. 日本海
  6. 海參崴
  7. 苏联海军编制
  8. 获得红旗勋章的军事单位

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

#重定向 基洛夫级巡洋舰.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

基洛级潜艇

K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Kilo class,基洛为Kilo的音译)是俄罗斯海军战后第三代、目前主力柴电潜艇。基洛级原型的苏俄编号是877级鲽鱼型,而后基洛级在经过现代化等改装后形成了基洛级改进型(Improved Kilo),俄方编号636级华沙之歌型。印度的基洛级经改装后被命名为Sindhughosh级。基洛级是目前俄罗斯出口量最大的潜艇等級。以火力强大、噪音小而闻名。 自前苏联成功研制核动力攻击潜艇后,对于一般动力潜艇的研究也相对减少了不少。而K级则是前苏联在这期间研制的最成功的柴电动力潜艇。该艇由红宝石设计局于1974年起开始设计,首艇1979年下水,1982年服役。其改进型更成为了柴电动力潜艇中的佼佼者。是目前世界上柴电动力潜艇中最安静的潜艇之一。未來,基洛级可能將由拉达级潜艇取代。基洛级潛艇由國營(State corporation)的俄羅斯技術集團公司(Ростех)負責出口。.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基洛级潜艇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埃及

印度洋

印度洋(Indian Ocean),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毛漢英《印度洋》,《中國大百科全書》条目,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這也是印度洋名稱的由來,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總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範圍北至印度次大陸及阿拉伯半島(南亞及西亞);西達東非;東側則以印度尼西亞、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為界;南迄南冰洋(也有定義至南極洲)。印度洋西面于开始于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处与大西洋相接,东面于东经146°55'处与太平洋相接。印度洋的最北边大概为波斯湾内北纬30°处。印度洋的宽度有将近(从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亚之间),它的总面积大约为,包括红海和波斯湾。印度洋的水量大约为。.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印度洋

吉大港

#重定向 吉大港市.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吉大港

堪察加半島

堪察加半島(Полуостров Камчатка,Poluostrov Kamchatka),是位于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东北亚的一个半岛,由堪察加邊疆區管辖,其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位于半岛的东南部。堪察加半岛長1,250公里,面積472,300平方公里。半岛西滨鄂霍次克海,東临白令海及北太平洋。半島與太平洋之間的千島海溝深達10,500米。堪察加半岛的堪察加火山群为俄罗斯的世界遗产。.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堪察加半島

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Камча́тский)位於太平洋邊緣的阿瓦查灣海岸(經緯座標),是俄羅斯堪察加邊疆區首府,堪察加半島最大城市、俄羅斯遠東地區第四大城市,人口181,618(2013年),198,028(2002年)。 創建於1740年,名字出自丹麥裔俄國探險家維他斯·白令為其「第二次堪察加遠征」(«Вторая Камчатская экспедиция»)建造的聖彼得號和聖保羅號。 20世紀是蘇聯漁業加工中心(主要是鮭魚和螃蟹),但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府把捕魚權出售給外國。現在是到訪堪察加半島旅客的基地。有二十家公司提供由獵熊到滑翔傘的產品。由於交通不便(是世界上繼秘魯伊基托斯後第二大不能以公路到達的城市),致使旅費高昂,但堪察加半島的景色仍然吸引各地的旅客前來。.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塞瓦斯托波爾

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Акъяр, Aqyar,Sevastopol'),位於克里米亞半島西南岸的港灣都市,面對黑海,是半岛上的重要港口城市。 昔日是黑海艦隊的基地,也是克里米亞戰爭時英俄兩國必爭之地。后為俄羅斯海軍拥有。 塞瓦斯托波爾原由乌克兰直轄,並不屬于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管轄。1993年俄联邦宪政危机期间俄最高苏维埃曾宣布塞瓦斯托波尔拥有俄城市的联邦地位。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后,克里米亞共和國宣布和塞瓦斯托波爾一起从乌克兰独立。塞瓦斯托波爾以聯邦直轄市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并被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後被合併到南部聯邦管區)。此公投未受到乌克兰、联合国和绝大部分国家的承认,故此地仍然存在主权争议。.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塞瓦斯托波爾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太平洋

奥斯卡级核潜艇

#重定向 949型核潜艇.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奥斯卡级核潜艇

孟加拉国

--人民共和国(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বাংলাদেশ,),简称孟加拉国(বাংলাদেশ),南亚国家,位於孟加拉湾之北,毗邻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却不接壤;东南山區一小部份与缅甸为邻,其他部份都与印度接壤。位于孟加拉灣的海域面积大致等同于陆地面积。 第一大城市是首都达卡,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市同时是该国最大的港口。.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孟加拉国

富锦市

富锦市在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是佳木斯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松花江下游南岸的三江平原上。是松花江下游沿岸重要的内河港口和农垦基地。.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富锦市

巡洋舰

巡洋舰(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以及能胜任多种任务的多样性。历史上,巡洋舰由於噸位大、火力強、性能佳,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 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协助,才能執行任務。不過隨著現今驅逐艦被大型化後的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何潬噸位其實超過早年的巡洋艦,所以这个区分已经不明顯了,很多新式的大型軍艦都不再冠以巡洋艦之名了。 現代被稱為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吨至30,000吨左右,在二戰時屬於戰艦的級別,火力僅次於主力旗艦 、戰列艦。现今的巡洋舰都装备有先進的导弹系統、火炮、鱼雷等武器,能執行遠海攻擊行動。有些巡洋舰可携带反潜直升机、執行反潛及巡邏任務;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隨著驅逐艦的作戰能力大幅提升,有些噸位接近輕巡洋艦,故也能執行巡洋艦的任務,現今只有美國及俄羅斯的巡洋艦仍在服役中。而南韓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及中國的055型驅逐艦和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其噸位、性能及作戰能力亦屬巡洋艦級別。另外,由於海军航空兵 亦能分擔巡洋舰的工作,故大部份國家已無計劃新建巡洋艦。.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巡洋舰

上乌丁斯克

#重定向 烏蘭烏德.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上乌丁斯克

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Конфликт на 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ой железной дороге),是中華民國和苏联于1929年发生的一次武装冲突。.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中东路事件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苏交恶

中苏交恶或称中苏分裂(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是指冷战期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生的外交、军事关系上的疏远甚至對峙衝突。其分歧同时覆盖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層面。有鑑於兩者的軍事地理及歷史關係複雜,双方的矛盾本身就基本不可避免,开始于1950年代末,在1969年达到顶峰,其后续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中後蘇聯改革始有轉變,到1989年六四事件前关系才正常化,期间三十年的冷战時期幾乎都是分裂狀態,中蘇與其所屬社会主义陣營國家關係的改變也對世界政經局勢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中苏交恶

东亚

东亚泛指亚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蒙古以及臺灣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东亚总人口超过16亿。.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东亚

下阿穆爾州

下阿穆爾州(Нижне-Аму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州,屬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管轄(1938年10月20日起),位於該區的最北部。因位於黑龍江(阿穆爾河)下游而得名。首府尼古拉耶夫斯克。 1934年7月22日,由遠東邊疆區的兩個區合併而成。1956年1月23日,被併入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历史 Category:1934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6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下阿穆爾州

乌苏里江

乌苏里江(z,Reka Ussur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的界河。满语“乌苏里江”意为“水里的江”、“东方日出之江”,乌苏里江发源在中国吉林东海滨、现在属于俄罗斯的锡霍特山脉(内兴安岭)主峰北坡的石人沟地方,西北流向,与三道沟汇流后,改为东北流向,曲曲弯弯穿过山和草原,至抚远三角洲下端与黑龙江汇流,全长905公里,流域面积共有187,000余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两个,一是西边的穆棱河,二是东边的松阿察河,流向都是自南向北。松阿察河上游有著名的兴凯湖。乌苏里江在黑龙江省抚远县附近伯力与黑龙江汇合。 乌苏里江鱼产丰富,而且因江面宽阔,水流平稳,便于航运,是中国仅有的几条未被污染的江河之一,也是消夏避暑、江畔垂钓、旅游观光的胜地。 早在五千年前,这里便是中国古民族肃慎人居住的地方,到了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四世纪,肃慎改称挹娄。三世纪八十年代北魏拓跋圭,挹娄又改称勿吉。六世纪至九世纪的唐朝及五代时期,勿吉又改称靺鞨,乌苏里江流域,分别为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所管领,一度是唐朝地方政府权渤海国的属地。宋、辽、金时,勿吉又形成女真族。元朝在乌苏里江沿岸建立水达达路和阿速骨儿千户所。明朝在今虎头对岸建有亦麻河卫,在今虎林县城一带建有失里绵卫,在今饶河县马架子林场以北建失儿兀赤卫;大楞以东建穆噜河卫,在今抚远县境江东岸建有阿万卫、伏里其卫和喜申卫等。清朝初,乌苏里江一带地方,初归宁古塔副都统领属。雍正以后,改归三姓副都统管领。直至光绪末年宣统年间,这一带才分别建立了府、州、县、厅等行政机构。 1858年《璦琿條約》割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歸俄國遠東聯邦管區所屬;1860年再於《中俄北京條約》確認。1969年中苏为争夺乌苏里江上珍宝岛主权爆发流血冲突。.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乌苏里江

伏尔加格勒

伏尔加格勒(Волгогра́д,羅馬化:Volgograd)是俄羅斯南部伏爾加格勒州的都市,也是伏爾加格勒州的首府。該城始建于1589年,原名察里津(Цари́цын),1925年4月10日改称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1961年改為現名。2013年1月31日,伏尔加格勒市杜马通过决议,在每年的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日)、2月2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日)、5月9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日和二战欧洲战场胜利日)、9月2日(对日作战胜利纪念日)、6月22日(苏德战争的巴巴罗萨作战开始日)和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天王星作战开始日)这六个纪念日里将市名改为斯大林格勒。.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伏尔加格勒

伯力

伯力(v),也稱「哈巴羅夫斯克」(a),位於黑龍江及烏蘇里江交界處東側,中俄边界处,北距海参崴,為俄羅斯聯邦遠東聯邦管區行政中心(2002年起)、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首府。其俄文名源於俄國人葉·帕·哈巴羅夫。根據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伯力的人口數量達600,623人;到了2002年俄羅斯人口普查,伯力的人口數量降至583,072人。.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伯力

佳木斯市

佳木斯市(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是中国最东边的地级行政区。名字来源于满语,佳木斯为驿丞。一说意为“巫师(萨满)祈祷之处”。地处中国东北边陲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隔乌苏里江、黑龙江与俄罗斯伯力、比罗比詹相望,是中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被称为“东方第一城”。全市总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7.55万。 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中心。2006年佳木斯市获得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年度中国最佳生态环境魅力城市”称号。.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佳木斯市

德尔塔级核潜艇

#重定向 667B型核潜艇.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德尔塔级核潜艇

德國國會大廈

德國國會大廈(Reichstagsgebäude,简称Reichstag;官方名称为“帝国國会大厦大会场”,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äude)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米特区的一座建筑。1894至1933年间首先是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后来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共和国议会的议会会址。1933年毀於火焚。二战后遭到废弃,东德在东柏林另建共和国宫以召开人民议会,西德也在波恩以召开联邦议院。1960年代该建筑受到局部翻修,但是直到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的时候才得到完全恢复,此时根据建筑设计师诺曼·福斯特的方案重建。从1994年开始每五年德国联邦大会在这里选举德國聯邦總統。1999年开始它是德国联邦议院的会址。 德语中Reichstag一词本意为国会,产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现在专指德国国会大厦,而Bundestag则用来表示现在的国会。.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德國國會大廈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德意志帝國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俄国内战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俄罗斯

俄罗斯海军

俄罗斯海军(Военно Морской Флот (ВМФ),拉丁化:Voyenno-morskoy flot Rossii)是俄罗斯联邦軍中的海军部分。俄罗斯海军的船只的国际编号为RFS(Russian Federation Ship,“俄罗斯联邦船只”的缩写)。 今天的俄罗斯海军源于苏联海军。1991年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原来的苏联海军的舰船,武器装备和兵员大部分由俄罗斯海军接收,小部分由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接收。 俄罗斯海军由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里海区舰队(里海区舰队和其他四大舰队并无隶属关系,在规模上小很多)、海军航空兵、海军步兵(基本上等同于其他国家的海军陆战队,是多兵种合成的两栖登陆作战部队)和海岸炮兵组成。 由于苏联解体和俄罗斯在90年代中期之前持续的经济低迷,俄罗斯海军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基本上没有新的舰艇服役,有限的资金仅被用于前苏联时期已经在进行的造舰计划。尽管如此,仍然有大批造舰项目因经费原因下马。现有装备的维护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少海军装备因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而完善率不高,事故频发。 最近,俄罗斯政府决心将俄罗斯海军作为一支战略力量来重整,其中包括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持续升级海军的装备直至2015年。这一重整计划将在2015年之前至少升级更新海军中45%的装备。 大约4.9兆卢布($1922亿)被作为海军经费,其中25%会用于建造新的舰艇。「我们尽可能的像前苏联时期那样的来造船」第一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当他视察北德文斯克船厂的时候说,“钱不是问题,关键是生产速度,这样子海军才不会在三五年后才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舰艇。”.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俄罗斯海军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圣彼得堡

北风之神级核潜艇

#重定向 955型核潜艇.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北风之神级核潜艇

北方舰队

北方舰队,Северный флот,苏联时叫红旗北方舰队(Краснознаменный Северный флот)是现在俄罗斯海军的一部分,该舰队最早是由沙皇俄国时期规模较小的北冰洋舰队(或译北极圈舰队),后在苏联成立,北冰洋舰队扩编并改名为红海军北方舰队,并在苏联时期逐渐扩大成为苏联四大舰队之中规模和实力最大的海军舰队。后苏联解体,北方舰队形由俄罗斯联邦继承,尽管俄海军在苏联解体之后实力大大降低,但现在仍为俄罗斯最强大的舰队。无论是苏联时期还是当前,北方舰队的活动范围涵盖了整个北极圈,北大西洋以及加拿大周围水域。.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北方舰队

哈尔滨市

哈尔滨(a),简称哈市,别名冰城、東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位于中国東北平原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的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哈尔滨是20世纪中国的工业重镇,是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国省会城市中辖区面积最大、辖区户籍人口第二多的特大城市,现辖9区、2市、7县,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继重庆、北京、天津之后为全国第四;市辖区人口553.7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哈尔滨地区常住人口1063.60万人,列全国第八位。 哈尔滨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是冰雪旅游和避暑胜地,以其每年一度的国际冰雪节和浓郁的欧陆风情而闻名,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由于其地理位置,哈尔滨在近现代深受俄罗斯影响。1912年,哈爾濱的俄國僑民有43091人,佔當年哈爾濱人口73.7%。至今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很多俄式、欧式建筑遍布市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的国际化都市之一。今天,哈尔滨依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俄罗斯博览会的中方永久轮值举办城市。哈尔滨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欧亚第一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根据国务院2013年批复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哈尔滨市为沿边开发开放通道中心,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哈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010年6月22日,哈尔滨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音乐之城”。.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哈尔滨市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冷战

关东军

東軍是1919年至1945年大日本帝國駐紮在中华民国东北地区(1932年至1945年间为滿洲國)的部隊。.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关东军

元山市

元山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江原道首府,位于东朝鲜湾的港口城市,2008年人口36萬3127人。在元山也有朝鲜人民军海军基地。.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元山市

光荣级导弹巡洋舰

光榮級导弹巡洋艦,是蘇聯造艦計畫1164 Атлант(阿特拉斯级)專案的產物,現服役於俄羅斯海军。.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光荣级导弹巡洋舰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克里米亚战争

现代级驱逐舰

#重定向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现代级驱逐舰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Орден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拉丁化:Orden Krasnogo Znameni)是俄羅斯最高人民議會蘇維埃於俄國內戰時代的1918年9月16日制定頒贈的獎章。第一枚獎章頒贈給蘇聯元帥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 。蘇聯政府則於1924年8月1日设立全苏「紅旗勳章」。 俄國內戰時代,苏联多个加盟共和国设立了自己的红旗勋章。 軍人有戰功才能獲獎紅旗勳章;頒贈「列寧勳章」是更晚遲至1930年4月6日的事:蘇聯政府因為人民建立特大戰功所以頒贈紅旗勳章以資鼓勵,幾乎幾個家喻戶曉有立過戰功的蘇聯將軍,都为成為红旗勋章获得者感到榮耀。 勳章由內外兩層組成:白色琺瑯質為底色,佩帶金質鑄成鐵鎚與鐮刀,再有兩條金麥花穗圍著紅星,外層背景有圖案「黑鐵鎚」與「黑鐮刀」交叉、火把與紅旗,旗上刻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來!”也是兩條更大金麥花穗圍著,徽章底部寫“CCCP”,即蘇聯一词的俄文縮寫字。 最早贈此勳章时由受勳者佩掛在左胸,附加綬帶中白、左右兩邊為紅。.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紅旗勳章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美國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美国

炮艇

#重定向 巡邏艦.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炮艇

瓦良格号巡洋舰 (1983年)

良格号巡洋舰(俄语:Варяг)是光荣级巡洋舰的第三艘,由苏联海军建造,现服役于俄罗斯海军。为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旗舰。.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瓦良格号巡洋舰 (1983年)

白军

#重定向 俄国白军.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白军

韓國

#重定向 大韩民国.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韓國

營是现代陸軍、海軍陸戰隊等軍種的编制,由若干个连组成。日語及朝鮮漢字等又把此級單位称为大队,約300-800人,中華民國國軍中也有部份單位將「營」稱為大隊,差異僅在編裝較為簡略,另外,主官(中隊長)編階中校的中隊,也視同營級單位。 譬如在三三制的編制下,一個營是由三個連加上直屬單位共同組成。在现代军队编制中,营作为一个战役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斗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在编制上通常由多个技术兵种混合编成。 营的指揮官由军官担任,称为营长,军衔一般是中校或者少校。中華民國國軍的營級主官編階都是中校。 在空軍的體系中,中隊與營相當,中隊長軍銜通常是中校。.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营

西伯利亚干涉

西伯利亚干涉(Siberian Intervention)是1918年至1922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的一部分,主要由日本和美国领头的协约国军队在俄国远东海岸登陆,直接武装支援沙俄白军推翻在远东布尔什维克地方政权。1920年协约国其他国家撤离后,日军则单独留在俄国远东直到被苏联红军击败,并于1922年终于撤出俄国。.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西伯利亚干涉

驱逐舰

驱逐舰(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1890年代至今海军最重要的船种之一。美規常用代號為DD。 從前是負責配合主力攻擊的戰艦與巡洋艦的支援工作,但自從二戰後航母開始流行後,無空優能力的戰艦就逐漸消失淘汰;巡洋艦艦種在模組化的反艦飛彈技術進步下,也顯得體型過大而笨重,使驅逐艦已經逐步在功能上取代了前兩者地位,而成為了海軍軍艦的頭把交椅,新型驅逐艦的火力和噸位也達到了近萬噸甚至万吨以上的巡洋艦級別。.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驱逐舰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

谢尔盖·格奥尔基耶维奇·戈尔什科夫(Сергей Георгиевич Горшков;Sergey Georgyevich Gorshkov,),苏联军事家,苏联海军元帅,苏联英雄。.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越南

黄海

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黄海

黄海海战 (1904年)

海海战(黄海海戦,Бой в Жёлтом море,1904年8月10日)是日俄战争期间两国第一次正面的海上冲突。.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黄海海战 (1904年)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舊稱奉天省,中國的一个省,省會位于沈阳市。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辽宁省的位置是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辽宁在自古以來便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关外的軍事要隘,也是將东北地区聯繫内蒙古通向歐亞國家為交通上所必經之要道。.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辽宁省

达利涅戈尔斯克

達利涅戈爾斯克(Дальнего́рск),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座城市。.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达利涅戈尔斯克

远东共和国

远东共和国(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ДВР)是蘇維埃俄羅斯政府在俄国远东和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的一个共和国。该共和国于1920年4月6日成立,虽然名义上是独立国家,但实际上是受苏俄控制,主要作用是在苏俄和被日本西伯利亞出兵行動中占领的海参崴等地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1922年11月15日,日本从海参崴撤退后,远东共和国合併到苏联苏维埃俄罗斯内。 远东共和国的地域大致为现在俄罗斯联邦的赤塔州、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在1920年10月之前它的首都是上乌金斯克(即现在的乌兰乌德),之后迁至赤塔。.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远东共和国

阿库拉级核潜艇

#重定向 971型核潜艇.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阿库拉级核潜艇

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

#重定向 庙街 (俄罗斯).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

蘇聯英雄

苏联英雄(translit),另译:苏联英雄金星奖章,是苏联勋赏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授予在为苏联国家和社会服务中作出英雄壮举的个人或集体。苏联英雄一般授予军人;非战斗人员则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荣誉称号及“镰刀锤子”金星奖章。.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蘇聯英雄

赫鲁晓夫

#重定向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赫鲁晓夫

鄂霍次克

鄂霍次克(Okhotsk)位於鄂霍特河流入鄂霍次克海的河口,屬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市鎮式」鄉(俄羅斯地方建制,介乎村與鎮之間)。人口5,500(2004年估計)。 1647年建城,是俄羅斯人在遠東太平洋沿岸的第一個定居點。曾經是漁業、毛皮貿易的中心,亦是航海家白令的基地。 O.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鄂霍次克

金兰湾军事基地

金兰湾(Vịnh Cam Ranh 字喃:淎柑欞,音同“捧甘靈”、Cam Ranh Bay),是越南中南部慶和省境內的一個港灣、面向南中國海的一個優良港。位置在东经109度、北緯12度。金兰湾群山环抱,南北都有陆地包围,港湾深入内陆17公里,由两个半岛合抱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内港金兰,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1-15米,湾口仅宽1300米,外港平巴,水深10-22米,湾口宽约4000米,口外水深30米以上。水深可停泊航空母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深水港之一,它同时位于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水路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該港灣內建有金兰湾军事基地,是越南的重要军港,建于慶和省境內、越南东南部海岸向前突出的弧形顶点。.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金兰湾军事基地

苏伊士湾

苏伊士湾(خليج السويس;Gulf of Suez),又譯蘇彝士灣,红海北端的一个狭长海湾,介于埃及本土和西奈半岛之间,被苏伊士地峡与地中海分开,地质上属于东非大裂谷的分支之一,长314公里,宽19-32公里。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苏伊士湾成为国际交通要道。沿岸主要港口为北端的苏伊士。.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苏伊士湾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苏联

苏联人民委员会

苏联人民委员会(Совет народных коммиссаров or Совнарком,拉丁转写:Soviet narodnykh kommissarov 或Sovnarkom,缩写为SNK),它成立于1922年底,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在苏联成立时转化而来,在1924年苏联宪法第38条中指出,委员会的权力、功能与义务是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的,中执委同时监督人民委员会工作与立法。人民委员会所颁布的法令与决定是全联盟内绑定的。1946年3月第二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其改称为苏联部长会议,各人民委员部改称为部,各人民委员也随之改称为部长。.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苏联人民委员会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苏联共产党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重定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_(苏联).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苏联红军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英国

雄基

#重定向 羅先特別市.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雄基

抚远

#重定向 抚远市.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抚远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柏林

東清鐵路

东清铁路(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缩写为 КВЖД)指俄罗斯帝国修筑的从俄国赤塔经中國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海參崴的铁路中在中国境内的一段铁路系统总称,简称“东清路”。中華民國成立后称中国东省铁路、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中东路。满洲国和苏联共同运营时期北段改称北满铁路,南段改称南满铁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控制该铁路,称为中国长春铁路,簡稱中長鐵路(Китайская Чанчуньск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此鐵路係以哈爾濱為中心,往西延伸至滿洲里(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內),往東延伸至綏芬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往南延伸至大連/旅顺,路線呈丁字型,全長約2400公里。.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東清鐵路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共和国(Republic of Mauritius;République de Maurice;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Repiblik Moris)位于印度洋的西南方,於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以东约900公里,距非洲大陆2,200公里。除毛里求斯本岛外,其国土还包括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罗德里格斯岛以及阿加莱加群岛。毛里求斯岛和罗德里格斯岛以及毛里求斯岛西南方200公里的法属留尼汪岛共同组成了马斯克林群岛。毛里求斯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首都是路易港。 英国人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夺取了毛里求斯的统治权,统治直到1968年毛里求斯独立为止。独立后的毛里求斯以议会共和制立国,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非洲联盟、法语圈国际组织、英联邦等国际组织成员。 毛里求斯没有原住民,现在的人口由多样种族组成:印度裔、非洲裔、亞裔以及法裔。毛里求斯的主要语言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法语和英语。英语是法定官方语言,但流通的主要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和法语。报纸和电视节目也主要使用法语。此外,亚洲语言也在亚裔人群中通行。 毛里求斯岛曾经是世界上仅有的渡渡鸟栖息地,但在欧洲殖民者来到毛里求斯后不到80年,就因为殖民者的捕猎而灭绝。.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毛里求斯

毛澤東

#重定向 毛泽东.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毛澤東

波羅的海艦隊

波羅的海艦隊(Балтийский флот)在苏联时期叫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Дважды 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ый Балтийский флот)是蘇聯與現在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現役海軍艦隊;在蘇聯時代此艦隊兩次榮膺紅旗勳章,艦隊司令部設在加里寧格勒。兩大主要基地為:加里寧格勒,與位於芬蘭灣的喀琅施塔得。.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波羅的海艦隊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法国

清津市

清津市()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鏡北道的首府,亦是北韓第三大都市,是北韓北部的重點工業城市,人口約為700,000人。.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清津市

濱海邊疆州

濱海邊疆州(Примо́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罗斯帝国遠東地區的一個州,依据《中俄尼布楚条约》其大部份本來是清朝的土地。後來根據《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被割讓與俄国。 1856年俄国成立濱海邊疆州,以尼古拉耶夫斯克作為首府(1880年遷至伯力),並把原堪察加州的土地轉歸其下(1909年析出)。其後,在1858年,本州被一分為二,西半部建立了阿穆爾州。1880至1888年間海參崴曾建立軍政府,此後州府亦遷至此。1884年庫頁島轉為阿穆爾總督直轄。 П.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濱海邊疆州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鲜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朝鲜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戰艦

海參崴

海參崴(a),也稱「符拉迪沃斯托克」(a),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最多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人口達606,589人。海參崴临近俄、中、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海參崴自新石器時代時起便有人類居住,原為遊牧民族居住地,後歷為渤海國、遼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領土,1860年清朝與俄罗斯帝国簽訂《清俄北京条约》,改由俄罗斯帝国統治。.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海參崴

海军航空兵

海軍航空兵指的是一個國家的海軍所擁有的軍事航空戰力,多以輔助海軍艦隊作戰為主要目標,有時也會配置在航空母艦上頭當作海軍艦隊的主要戰力,如美國海軍航艦戰鬥群;另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等國家,現階段其海軍航空兵主要部署在陸上基地,但可以操作中大型轟炸機。.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海军航空兵

海兰泡

--(a,滿語意为“榆樹家”),俄语名--(Благовещенск,拉丁转写:,意为“报喜城”),海兰泡位于精奇里江口西岸和黑龙江北岸交界处,与黑河市隔江相望,其名称源自于“哈喇泊”,意为黑泡子或者黑河。俄罗斯远东地区阿穆爾州首府。與中國黑龍江省的黑河市隔黑龍江相鄰。.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海兰泡

斯捷潘·馬卡羅夫

#重定向 斯捷潘·奧西波維奇·馬卡羅夫.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斯捷潘·馬卡羅夫

无畏级驱逐舰

無畏級驅逐艦(Udaloy-class destroyer,蘇聯賦予的原計劃名為大型反潛船艦計畫1155「軍艦鳥」(Больши́е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ые корабли́ прое́кта 1155 «Фрега́т»),「無畏」實際上是其北約代號),為蘇聯在冷戰時期快結束前建造的一種反潛專用驅逐艦,為現代級的後型,排水量大於現代級,被俄羅斯海軍稱為「大型反潛驅逐艦」,蘇聯最後一艘無畏級驅逐艦於1991年服役,俄羅斯海軍的恰巴年科海軍上將號 («Адмирал Чабаненко»,舷號650)則是於1999年1月28日服役俄羅斯海軍北海艦隊,成為該級最後一艘實質就航的作戰艦艇。.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无畏级驱逐舰

日俄战争

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島一帶海域。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约》,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战争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线。 日俄戰爭有不少总体战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该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場預演。Steinburg, p.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日俄战争

日蘇基本條約

苏日基本条约是1925年苏联与日本之间签署的双边条约。.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日蘇基本條約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日本

日本海

日本海或朝鮮東海、韩国東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东部的边界由北起为库页岛、日本列岛的北海道、本州和九州;西边的边界是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南部的边界是朝鲜半岛, 日本海的水域有六個海峽與外水域相通,分別為:鞑靼海峽、宗谷海峽、津輕海峽、關門海峽、對馬海峽和朝鮮海峽。位於日本海的北部和西北部有日本海盆,是最主要的海盆,另外東南部是大和海盆,還有西南部的对马海盆。日本海的東岸水深較淺,大陸棚較寬;海的西岸,特別是朝鮮半島附近的水域,大陸架的延伸只有約30公里左右。黑潮(日本暖流)的一個分支即对马海流進入此海域。 海域的北部和東南部都是渔业资源豐富的渔場,各國曾為了海域的漁獲而引發不少領土糾紛。位於本海域東南部的獨島就是韓國與朝鮮兩方和日本各自聲稱擁有主權的地方。此外,海底帶有磁性的海沙、海底下豐厚的天然氣及石油資源,都是各国希望得到的重要礦物。而自從東亞經濟發展起飛,日本海的重要性就日益顯著。.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日本海

旅順會戰

三軍在旅順進展圖 旅順包圍圈形成 準備發起衝鋒的日軍士兵 日軍砲擊造成黃金山石油庫起火燃燒 旅順會戰(旅順攻囲戦)是日俄戰爭中的一場陸上戰役。大日本帝國陸軍為奪取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母港,對其包圍,最終攻佔了清國遼東半島旅順口。戰役共持續了5個月,是日俄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役。 旅順軍港在20世紀初被各國普遍認為遠東第一要塞。清政府最先在旅順口修築炮台工事作為北洋艦隊的維修基地。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日本皇軍仅花費了數天,以極小的代價攻克旅順口。然而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參謀本部對戰役的艱巨性準備不足,導致日本皇軍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 旅順會戰亦是世界上首次大規模現代化要塞圍攻戰,被認為是1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塹壕戰的一次預演。雙方將大量先進武器投入戰場,如重型二十八厘米榴彈砲、速射榴彈砲、馬克沁機關槍、迫擊砲、手榴彈和無線電設備等。防守方構築由铁丝网,機槍和砲兵陣地組成的坚固要塞,一度有效阻止進攻方的攻擊,並且給以人海戰術突擊的日本陸軍造成巨大的傷亡。.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旅順會戰

旅顺口区

旅顺口区,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市辖区,原为旅大市下辖的旅顺市。面积506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116041。区人民政府驻水师营街道小南村。大连旅顺开发区在本区西部。该区也是北海舰队驻扎地。 该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距大连市区45公里。旅顺口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有举世闻名的天然不冻旅顺港,为京津海上门户和东北的天然屏障。新开辟的旅顺新港是沟通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黄金水道”。 旅顺港是北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海军基地,最早由清朝开始营建。后先后为沙俄和日本所占。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旅顺口即是七子之一。.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旅顺口区

敖德薩

敖德萨(Одеса;Одесса),位於黑海西北岸的港灣都市,亦是烏克蘭重要的各種物資集散地及重要貿易港口,也是敖德萨州首府,人口1,012,500,大多以俄语为母语。(2004年)。.

查看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和敖德薩

另见

俄罗斯帝国海军

俄罗斯舰队

俄罗斯远东地区

日本海

海參崴

苏联海军编制

获得红旗勋章的军事单位

亦称为 俄海軍太平洋艦隊,蘇聯太平洋艦隊。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越南黄海黄海海战 (1904年)辽宁省达利涅戈尔斯克远东共和国阿库拉级核潜艇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蘇聯英雄赫鲁晓夫鄂霍次克金兰湾军事基地苏伊士湾苏联苏联人民委员会苏联共产党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红军英国雄基抚远柏林東清鐵路毛里求斯毛澤東波羅的海艦隊法国清津市濱海邊疆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鲜戰艦海參崴海军航空兵海兰泡斯捷潘·馬卡羅夫无畏级驱逐舰日俄战争日蘇基本條約日本日本海旅順會戰旅顺口区敖德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