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9 关系: 反宗教改革,天主教會,巴伐利亚,帝国自由城市,德国,德语,勃艮第,神圣罗马帝国,科隆,科隆主教座堂,科隆總主教,科隆選侯國,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罗马,羅馬禮,莱茵河,聖若瑟,聖母瑪利亞,萊內·瑪利亞·沃爾基,马克,选帝侯,樞機,波恩,法国,新教,意大利,教區,拉丁语,2世纪。
- 德国天主教教区
反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Contrareformatio),又稱為天主教改革或公教改革(Reformatio Catholica),是天主教會自1545年起召開脫利騰大公會議至1648年三十年戰爭期間,為回應宗教改革的衝擊而實行的革新運動。.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帝国自由城市
帝国自由城市是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种特别的城市,被称为帝国自由城市的城市不属于任何一个帝国贵族管辖,而直辖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帝国自由城市直接处于皇帝之下的地位给于他们许多自由和特权。向内它们基本上自主,拥有自己的低级和高级司法权,尤其它们的(在神圣罗马帝国高级司法权是允许判处死刑的权力,因此高级司法权在神圣罗马帝国也被称为血司法权,一般只有帝国贵族和他们授权的代表才有这样的权力)使得他们拥有与高级贵族同样的地位,这也是它们与其它隶属于任何领主的城市的区别。 这些城市还有权和有义务直接派代表参加帝国议会。同时他们对皇帝也有一定的义务,比如他们必须向皇帝交税,假如皇帝命令他们必须派兵。.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德国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德语
勃艮第
勃艮第(Bourgogne,),又譯勃艮地 、布根地、博根地,法國中部大區,面積3萬1582平方公里,人口163萬3891人(2007年統計數字)。下轄科多爾省(21)、涅夫勒省(58)、索恩-盧瓦爾省(71)、約訥省(89)。 勃艮第和波爾多為法國兩大著名產酒區,但勃艮第大區政府所在城市第戎卻以生產芥末而聞名遐邇。 2016年1月1日,弗朗什-孔泰大区与勃艮第大区合併为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區。.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勃艮第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科隆
科隆(Köln, ;1919年前德语也拼写为Cöln),是德國第四大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國內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科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知识中心。科隆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筑遗产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而闻名。 1850年科隆的人口超过十万,在德国算作大城市。加上其第二住址在科隆的人其居民数今天超过一百万。 科隆也有天主教大主教,是天主教科隆大主教座堂所在地。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非官方象征。 43%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8%信奉新教,39%信奉其他宗教。直到二战从东德涌来的大量难民,罗马天主教徒一直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数。2005年,科隆见证最大的天主教青年盛会。第二十届世界青年日从8月15日星期一到8月21日星期日在科隆举办。 科隆位于欧洲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要道与莱茵河的交叉口上。莱茵河是欧洲南北交通的一条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国铁路交通最繁忙的枢纽。它的内河港口是欧洲最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 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尤其是创造艺术的一个中心。它的狂欢节非常有名,此外它还是许多协会的驻地。在20世纪的后半叶科隆从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今天科隆是一个媒体中心,市内还建造了许多新的办公楼。科隆的保险业也有跨地区性的意义。 科隆还以当地的“科隆啤酒”(Kölsch)闻名,Kölsch也是科隆方言,一句笑话说Kölsch是世界上唯一能喝的语言。科隆也是科隆香水或古龙水的发源地。 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市内共有85,183名入册的大学生,占市民总数的8.5%。科隆的外国人数量也很高,2004年底市内有175,515名外国籍居民,占市民总数的17.2%,尤其土耳其人社群是德国最大的之一。科隆因此有很长的多文化熔炉的传统。科隆人素来以开放、自由和宽容著称。 柏林和科隆是两个以接受同性恋文化闻名的城市。科隆在这方面历史悠长,很长时间以来科隆是德国同性恋运动的重要阵地。即使有些事情柏林都有些收敛,科隆却以此为荣,并以德国最大的同性恋群体(著名的例如克里斯多佛大街日)自豪。每年七月间,同性恋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游行(每年吸引超过1百万游客),这里已经成为多个不同同性恋组织(LGBT)和他们活动的基地。.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科隆
科隆主教座堂
科隆主教座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科隆總主教
科隆總主教是天主教科隆總教區的正權主教。在1356至1801年,同時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因而科隆總教區當時又被稱為「科隆選侯國」。 至今为止,科隆的主教和總主教共有94位。现任科隆總主教为莱内·玛利亚·沃尔基。.
科隆選侯國
科隆選侯國(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Köln),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存在於10世紀到19世紀初的采邑主教領國,由科隆總主教統治。在13世紀科隆總主教被封為選帝侯前被稱為科隆采邑總主教區,是最早的七個選侯國之一,她包含有天主教科隆教區以及其他教會領地。1288年時因為和試圖使科隆成為自由城市的市民團體衝突,因此科隆總主教將首都從科隆搬到波恩。1794年被法國軍隊入侵,最後在1803年世俗化。直到1824年才重新成立天主教科隆總教區。.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德语:Wittelsbacher)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公世家,曾经在德意志境内的数个公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长期的、连续的统治。自1996年开始,该家族首脑是巴伐利亚的弗朗茨。.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罗马
羅馬禮
羅馬禮(Roman Rite;Ritus romani)或稱羅馬儀式,是羅馬天主教教區常使用之禮拜儀式。羅馬禮指遵從羅馬天主教禮典而舉行聖祭、施行聖事、頌念的日課或其他教會禮儀。它有別於西方禮中之道明禮(英語:Dominican Rite)、安博禮(英語:Ambrosian Rite)和嘉都西禮(英語:Carthusian Rite)等禮儀。它更有別於東方禮(英語:Eastern Rite)。.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羅馬禮
莱茵河
萊茵河(Rhein;瑞士德语:Rhy;Rhin;Rijn;Rein;Rhine)是一條歐洲国际河流,發源於瑞士格劳宾登州的阿尔卑斯山區,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和法國,最終于荷蘭流入北海。萊茵河全長约1,232公里,通航區段為883公里,流域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莱茵河是欧洲最長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流域之一。 莱茵河三角洲由于交通便利,形成了許多欧洲早期的商业城市,例如布鲁日、安特卫普與鹿特丹等。在歷史上,莱茵河与多瑙河共同构成罗马帝国北界,擔任贸易交通的用途。萊茵河沿岸有許多葡萄園,也有許多古堡和田園村鎮。從美因茨到科布倫茨的萊茵河段風景優美,沒有架設任何橋樑,全靠擺渡過河,目的是為了保存該河段的自然風貌。.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莱茵河
聖若瑟
若瑟(יוֹסֵף,Yosef;Ἰωσήφ)是《新约圣经》記載中耶稣的養父,聖母瑪利亞的丈夫,為大衛家族後裔。又稱為納匝勒的聖若瑟、勞工的聖若瑟、大聖若瑟等,新教譯作約瑟,天主教譯為若瑟。 聖若瑟被天主教會在傳統認為是聖人,可是在十九世紀末才確立其瞻禮日,對其瞻禮日是為每年的3月19日、以及勞工主保的瞻禮於5月1日。.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聖若瑟
聖母瑪利亞
#重定向 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萊內·瑪利亞·沃爾基
莱内·玛利亚·沃尔基(Rainer Maria Woelki,),天主教会枢机,德国人,现任天主教科隆总教区总主教。 沃尔基出生于德国科隆,于1985年6月14日晋铎,2003年3月30日晋牧。2011年7月2日出任天主教柏林总教区总主教。2012年2月18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2014年7月11日起担任天主教科隆总教区总主教。.
马克
克可能指:.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马克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指七个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所使用。.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选帝侯
樞機
樞機是教宗治理天主教會上主要的助手和顧問之職務,由教宗親自任命,是天主教會各級神職人員中僅次於教宗的職位,因而常被外界視為「教會親王」。該職通常由具主教銜的神職人員出任,他們通常也是重要教區的正權主教、或是聖座重要部門的首長。 樞機的拉丁文原名為「cardo」(英文對應詞為「cardinal」),有鉸鏈、樞紐、重要的意思。另一字源為「incardinare」。樞機們組成樞機團,當教宗職務出缺時,只有樞機團有權選舉下一任教宗,傳統上教宗也由樞機中選出。領樞機職的人本身很多是主教,因穿紅衣、戴紅帽,故在中文環境裡,經常被天主教外人士稱為紅衣主教。.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樞機
波恩
波恩(Bonn),官方称波恩联邦市(Bundesstadt Bonn),是德國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南部莱茵河畔的一个城市,前西德的首都,位於科隆以南约30公里,科布伦茨以北约60公里,人口約30万,为北威州十大城市之一,至今仍是德國重要的政治中心。 拥有2000年历史的波恩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曾是科隆公国的首都,直至18世纪末。1770年12月16日作曲家贝多芬出生在这座城市。 1949年到1990年波恩是联邦德国(西德)首都,遷移到柏林前仍是政府所在地。当前波恩还驻有6个联邦部门,其他政府部门在此也仍有办事机构,这使得波恩成为德国第二大政治中心。1996年开始联合国的环境和发展事务组织也驻在这里,2006年11月「UN-Campus」在前政府区正式落成,成为13个联合国驻波恩机构的办公地。除此之外,前政府区目前还设有一些德国大型跨国企业的总部,例如德国电信和德国邮政,以及德国之声电台和波恩国际会议中心。.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波恩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法国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新教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意大利
教區
教區是天主教、東正教、聖公會等基督宗教宗派使用的一種管理區域或機構,由數個堂區組成,並設有一位主教擔任最高領導者。其字源來自於希臘語「διοίκησις」(dioíkēsis),即管理、行政或政府之意。.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教區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拉丁语
2世纪
101年1月1日至2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世纪。.
查看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和2世纪
另见
德国天主教教区
- 天主教亞琛教區
- 天主教埃森教区
- 天主教奥格斯堡教区
- 天主教奧斯納布呂克教區
- 天主教富爾達教區
- 天主教希尔德斯海姆教区
- 天主教帕德伯恩总教区
- 天主教帕紹教區
- 天主教弗赖堡总教区
- 天主教德國軍中教長區
- 天主教德累斯顿-梅森教区
- 天主教愛爾福特教區
- 天主教慕尼黑-弗赖辛总教区
- 天主教施派尔教区
- 天主教明斯特教区
- 天主教林堡教区
- 天主教柏林总教区
- 天主教格尔利茨教区
- 天主教漢堡總教區
- 天主教特里尔教区
- 天主教班贝格总教区
-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
- 天主教维尔茨堡教区
- 天主教罗滕堡-斯图加特教区
- 天主教美因茨教区
- 天主教艾希施泰特教区
- 天主教雷根斯堡教區
- 天主教马格德堡教区
- 德国天主教教区列表
- 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德國及斯堪地納維亞宗座代牧區
亦称为 科隆大主教区,科隆总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