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大和级战列舰

指数 大和级战列舰

大和級戰艦(やまとがたせんかん)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由海軍省管理)所建造戰艦的艦型,同時該艦在當代亦採用了多項新技術打造,亦是人類歷史上所建造過排水量最大的戰艦。 近年出現在不少日本電玩、動畫、漫畫、塑料模型而重新廣為人知。特別是《宇宙戰艦大和號》令其知名度上昇及更大眾化。今日的「大和」可以說是日本人最熟悉的軍艦,但在太平洋戰爭中大和的存在是軍事機密,一般日本人幾乎全不知道。當時的日本人以為長門型戰艦的長門與陸奧為海軍主力。.

目录

  1. 73 关系: 厘米反射坊之岬海戰塑料模型大和號戰艦大西瀧治郎大藏省大艦巨砲主義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國海軍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太平洋战争宇宙戰艦大和號巡洋舰中途岛海战主力艦九州九三式防空機槍九四式艦炮仰角伦敦保罗·艾伦信濃號航空母艦制空權公里珍珠港事件球狀船首紀伊型戰艦美國太平洋艦隊美國海軍美国美軍翔鹤级航空母舰炸弹瓦特聯合艦隊聲納菊水特攻作戰菲律宾菲律賓海海戰青函隧道馬來亞海戰驱逐舰談判魚雷超大和型戰艦距离鹿儿岛轰炸机... 扩展索引 (23 更多) »

厘米

→ centimetre、),是十進制長度計算單位,符號cm。 1公分等於:.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厘米

反射

反射可以有以下含义:.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反射

坊之岬海戰

坊之岬海戰(坊ノ岬沖海戦,1945年4月7日)是二戰末期日本海軍發動的最後一次大型海戰。大和號戰艦與護衛艦共9艘作為水上特攻部隊,與美国海军的航母艦載機展開战斗。最後包括大和號在内共6艘战舰被擊沉。.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坊之岬海戰

塑料模型

一個4歲男孩正在替船艦塑料模型上色。 塑料模型是指一種用很多塑膠零件拼合而成的玩具,比較出名的是高達模型(GUNPLA)。組裝零件有很多東西,比如:塑膠零件,膠波等。可拼合成機器人、坦克車、人偶等。.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塑料模型

大和號戰艦

大和(やまと/ヤマト)#内令昭和15年7月(2)p.2『達第百四十八號 呉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中ノ戦艦一隻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 昭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海軍大臣吉田善吾 戦艦 大和(ヤマト)』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史上最大的戰艦。大和型戰艦一號艦。正式稱呼為「軍艦 大和」。艦名的由來是以奈良縣的舊國名(令制國)大和國來命名。使用日本歷史的原點的中心地及日本的代名詞大和作為艦名,可知日本海軍對該艦期待的程度。「大和」為集結當時日本最高的技術而建成,在全世界戰艦史上擁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備有最大的46厘米主砲,而防禦面上的重要區域(Vital part)為針對防禦46厘米砲,在建造期間更使用了模組作業,並成功縮短建造時間及提高工作效率。由於其存在為當時最高軍事機密,因此在戰爭開始到完工為止的這段的時間內能拍到的照片非常少。 「大和」於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開戰後的12月16日開始服役,並在2月12日成為聯合艦隊旗艦。該任命直至2月,由改良了司令部設備的同型艦「武藏」進入楚克錨地後接替為止。4月7日,「大和」在天一號作戰期間,遭受美軍特遣艦隊大量艦載機的猛烈飽和攻擊,於坊之岬海戰中被擊沉。.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大和號戰艦

大西瀧治郎

大西瀧治郎(;)是日本海軍將領,兵庫縣出身,海軍兵學校40期,最終軍階為海軍中將。歷任第一航空艦隊長官、軍令部次長等職。神風特攻隊創始者。.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大西瀧治郎

大藏省

大藏省()是日本過往的最高財政機關,成立於明治維新時期、至2001年隨著中央省廳再編而解散,為現今財務省之前身。.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大藏省

大艦巨砲主義

大舰巨炮主义是一种海军战略作战思想。其核心是利用装备大口径火炮的大型军舰,主要是战列舰以取得制海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無畏艦在英国誕生,继而触发德英以至全欧的大艦巨炮军备竞赛。一战结束后,军备竞赛在英美日三国之间仍在持续。到1920年代末由于世界经济危机,而美国又出现孤立主义,所以在1920-30年代稍稍停顿。1930年代末期,随着海军条约时代结束,军备竞赛又再次兴起,英美日德四国均试图建立世界最强的战列舰,但塔兰托战役及偷袭珍珠港肯定了航空母舰的地位,英美两国开始大量建造航空母舰。日本于二战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是人类历史上服役的最大的战列舰。由于于中途岛海战损失大量航空母舰,日本更将建造中的大和级战列舰三号舰信浓号改为航空母舰,它也是美国海军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登场之前史上最大排水量的航空母舰。.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大艦巨砲主義

大日本帝國

#重定向 大日本帝国.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大日本帝國

大日本帝國海軍

大日本帝国海军()是日本军的海上武裝力量,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二次大戰後日本也称其为“旧日本海軍”、“旧帝国海軍”。組建於1872年(明治4年)、解散於1947年(昭和22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近代日本對外戰爭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大日本帝國海軍

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

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是明治維新至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終結之前期間,大日本帝國海軍擁有、或計劃擁有的艦艇一覽。 另外,屬於陸軍船舶兵擁有的船舶請參考大日本帝国陆军兵器列表 再者,關於艦種類別及等級,基本上為竣工時。於終戰時被廢除的類別則不在此限。另外曾作變更的除特別記述外均會以較最要的作為類別的分類,而航空母艦改造等的重要情況下將會在艦種變更前後都作分類。關於日本海軍艦種類別變遷、大日本帝国海军舰艇条目说明,將會在另一條目記述。.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太平洋战争

宇宙戰艦大和號

《宇宙戰艦大和號》(原題:宇宙戦艦ヤマト)是日本动画制作公司オフィス・アカデミー/ウエスト・ケープ・コーポレーション1970年代起製作的動畫系列作品,同時也是劇中登場的宇宙戰艦及主题歌名称。日本的日本电视台、读卖电视台、富士电视台相继播出过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的相关作品。 台灣的中華電視公司播出電視版第一、二部時的譯名則為《宇宙戰艦》。.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宇宙戰艦大和號

巡洋舰

巡洋舰(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以及能胜任多种任务的多样性。历史上,巡洋舰由於噸位大、火力強、性能佳,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 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协助,才能執行任務。不過隨著現今驅逐艦被大型化後的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何潬噸位其實超過早年的巡洋艦,所以这个区分已经不明顯了,很多新式的大型軍艦都不再冠以巡洋艦之名了。 現代被稱為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吨至30,000吨左右,在二戰時屬於戰艦的級別,火力僅次於主力旗艦 、戰列艦。现今的巡洋舰都装备有先進的导弹系統、火炮、鱼雷等武器,能執行遠海攻擊行動。有些巡洋舰可携带反潜直升机、執行反潛及巡邏任務;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隨著驅逐艦的作戰能力大幅提升,有些噸位接近輕巡洋艦,故也能執行巡洋艦的任務,現今只有美國及俄羅斯的巡洋艦仍在服役中。而南韓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及中國的055型驅逐艦和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其噸位、性能及作戰能力亦屬巡洋艦級別。另外,由於海军航空兵 亦能分擔巡洋舰的工作,故大部份國家已無計劃新建巡洋艦。.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巡洋舰

中途岛海战

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ミッドウェー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海戰的主要戰鬥在1942年6月4日於中途島西北海域爆發,後續戰事一直持續至6月7日。 1942年初,日本陸續達成南方作戰的戰略目標,但軍方卻對下一步行動意見紛歧。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堅持下,大本營放棄向新畿內亞、斐濟、薩摩亞一帶的西南太平洋推進,轉為在6月4日進攻中太平洋的中途島。山本五十六的目標是利用登陸艦隊引誘在珍珠港事件倖免於難的美軍航空母艦,再派遣日軍「機動部隊」的六艘航空母艦予以伏擊。不過,日本海軍有兩艘航母在5月珊瑚海海戰受損而無法參戰,其無線電通訊密碼更遭到美軍部分破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根據破譯信息提供的情報,隨即制訂反埋伏作戰,緊急募集三艘航母到中途島。結果,美軍在6月4日成功伏擊機動部隊,以一艘航母沉沒為代價,一舉擊沉了日軍四艘航母。 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美軍憑藉此場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開戰以來的被動,並恢復美日兩國在西太平洋的海權均勢。日本海軍則失去開戰以來的戰略主導權,隨後於西南太平洋與盟軍陷入消耗戰,在戰爭中漸走下坡。.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中途岛海战

主力艦

主力艦(英語:Capital ship)是各國海軍中最重要的軍艦。主力艦的體積通常較其他海軍艦艇大得多,且經常擔任艦隊中領導艦或旗艦的角色。 美國作家威廉·林德(William S. Lind)在其著作《America Can Win》第90頁中對主力艦的定義如下:「具備以下這些特徵的海軍艦艇可被稱為主力艦:若主力艦被擊沉,其所屬的海軍亦將隨之崩解;但縱使海軍已被擊潰,主力艦依然能保有作戰能力。主力艦所應具備的另一項特徵是主力艦的主要對手應是敵方主力艦。」 通常而言,各國海軍不會正式地將主力艦列為一種分級標準,也不會明白地表示某艘艦艇擁有主力艦的地位;不過,主力艦的概念卻是海事戰略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舉例而言,在同一戰區中的兩國海軍僅需以主力艦作為評斷軍力的標準,而無須特別考慮噸位數或主砲口徑。 這種概念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由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少將所提出的《海軍戰略論》,後來更被實際運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防禦新加坡的具體戰略依據;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面臨到其戰艦與戰鬥巡洋艦應如何妥善分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兩個戰區間的難題,而依據主力艦的概念,大西洋戰區所要應對的威脅主要來自於納粹德國海軍的U型潛艇,而在太平洋戰場的大日本帝國海軍則擁有為數龐大的水面艦艇,因此將大型水面艦艇部署至太平洋,而大西洋戰區中僅保留小型的驅逐艦等艦艇作為主力艦即可。此外,大日本帝國海軍亦採納了《海軍戰略論》的主力艦概念,進而促使其突襲停泊於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以削弱其主力艦在太平洋上的影響力。太平洋戰區的地理環境特色使地面部隊幾乎無法發揮作用,因而迫使美國海軍以戰艦與航空母艦作為其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主力艦。歐洲戰場的戰事則多以地面作戰為主,因此納粹德國的水面艦隊規模較小,而盟軍在大西洋海戰中亦相對地僅以驅逐艦或驅逐護衛艦作為護衛船團的主力艦。.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主力艦

九州

九州可以指:.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九州

九三式防空機槍

"霍"式九三式防空機槍是日本帝國海軍的防空用重機槍,它是法國霍奇克斯M1929重機槍的仿製品,發射法式13.2x96毫米重機槍子彈,當中包括普通彈,燃燒弹和穿甲弹,此種子彈後來也用於機載的三式重機槍,不過因此卻出現雙胞胎,因為日本帝國陸軍也有另一種稱為九二式防空機槍也同樣是法國霍奇克斯防空機槍的仿製品,即同一種武器日本人卻仿製了兩次。M1929式机枪于昭和5年(1930年)1月在伊良湖試験場进行了射程1,500米以下的平射射表和高射射表制定射击,结果令人满意。 九三式防空機槍是採用氣動式操作的風冷式重機槍,槍管有坑紋去幫助散熱,彈匣為30發裝並從槍身上方插入,九三式防空機槍大多用於日本海軍的軍艦上作為防空武器或射擊裝甲目標。.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九三式防空機槍

九四式艦炮

九四式艦砲,對外名稱45倍口徑九四式40公分炮(日語:四五口径九四式四〇糎砲),是日本帝國海軍二戰時期最重型的艦砲,也是世界海軍史上口徑最大而且威力最大的艦砲。 雖然編號上叫做40公分,但實際上,為了彌補日本海軍戰艦總噸位只有英美海軍的60%,因此日本海軍極度希望能在質素方面超過西方國家。故九四式艦砲的口徑增加到460公厘(18.1英寸),為掩人耳目,當時官方發布的尺寸規格上,標明的主砲口徑為40公分。二戰期間,九四式艦砲搭載於大和級戰艦上。搭載了該艦砲的主砲塔每座重達2,700公噸,相當于當時的大型驅逐艦。 為了取得質的優勢,日本設計出460公厘主炮除了取得足夠的火力外,另一項過去所認定的理由是為了保障射程。就公開宣稱的數據,九四式艦炮的最大射程達到42026公尺,大於美國16英吋的Mk.6與Mk.7艦炮之33740公尺與38720公尺。但是美軍16吋艦炮極限裝藥足以達到44000公尺。 1944年大和號與武藏號曾進行火力測考,面對35公里外的目標其彈著遠近散佈界約800-1000公尺,就算是大和級的大小也不過3百公尺以內,面對更小的目標這種命中精度顯然無法有效制敵。不過,同期的Mk7 16吋砲的彈著散佈數據因美國海軍艦砲射擊方式的不同也與此相去不遠。另外,根據The Battleship Yamato中的描述,4-5門砲齊射時,最大射程時(42026米)的彈著散佈在500-600m以內,同時為了46公分艦炮開發的九一式穿甲彈原始設計是為了貫穿水線下裝甲帶而非貫穿甲板裝甲,要成功的攻擊到水線下大約只能在射程20-30公里的狀況下才可成立。因此在NHK紀錄片訪問大和號倖存軍官時說過「46公分砲實際上是預定在20公里距離前後進行炮擊戰而設計的艦炮」,面對美國的16吋艦炮的新一代造炮工藝與雷達射控面前九四式主炮並未具備太多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曾于一戰時期制造過18英寸口徑的Mk I 18英寸艦砲,九四式僅僅是比它大了0.1英寸,但九四式所發射的砲彈要比Mk I要輕。英國皇家海軍也曾設計出搭載了Mk I艦砲的N3級戰艦,但N3級戰艦最終并沒有建造。另外,納粹德國海軍設計的興登堡級戰艦搭載了更誇張的20英寸口徑艦炮(H44),但最終首艦H39鋪設龍骨后不久即遭拆解,隨後該級戰艦取消建造。 與其它大多數艦載主炮相同,九四式艦砲亦能發射日本特有的大口徑主炮防空砲彈三式彈。.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九四式艦炮

仰角

如果視線在水平線以上,則視線與水平線的夾角被稱為仰角。與仰角相對的概念:如果視線在水平線以下,則視線與水平線的夾角被稱為俯角。 File:Angle of elevation and angle of depression.svg|仰角和俯角 Category:角.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仰角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伦敦

保罗·艾伦

保罗·加德纳·艾伦(Paul Gardner Allen,),美国发明家、投资者、考古学家和慈善家,微软的兩位創始人之一。2013年,艾伦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第53,资产150亿美元。他的商业活动和慈善事业由自己创办的公司管理。其他方面,艾伦在技术、实业、不动产、媒体领域拥有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艾伦拥有2个专业球队:NFL的西雅图海鹰和NBA的波特兰开拓者 。他也是Charter Communications主席、梦工厂股东(應邀加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AMPAS))、NBA財主之一。他的私家遊艇八爪鱼号是全世界最奢華的私家遊艇之一。.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保罗·艾伦

信濃號航空母艦

信濃號航空母艦(信濃,假名:しなの,平文式羅馬字:Shinano)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艦,為二次大戰裡艦體最大、排水量最重的航空母艦,在完成長達五年斷斷續續的建造工作後,首次出航僅17小時即被美國海軍的「射水魚號」潛艇所擊沉。 「信濃號」原作為「大和級」戰艦的三號艦進行建造,暫定名為「110號艦」。隨著日軍在太平洋的戰事告急,帝國海軍對航空母艦的需求大為提高,故因應戰爭需求,將尚未完成的「110號艦」改造成航空母艦,正式命名為「信濃號」,源自日本古代令制國之一的「信濃國」。由於日軍在1944年6月馬里亞納海戰的失敗中損失了三艘主力航艦,故加速了「信濃號」的建造進度。「信濃號」擁有「大和級」的戰艦級別堅固船體,超出一般航空母艦的標準,同時它也受到「大鳳號」的影響,鋪上了相當厚實的裝甲保護飛行甲板。 「信濃號」於1944年11月在未完成的情況下投入服役,隨後自橫須賀海軍工廠移至吴海军工厂完成裝修,但被回航中的美軍潛艇攻擊而擊沉,包含艦長大佐在內共1,435名水兵和民間工作者陣亡,為目前下水的航空母艦服役時間最短、也是至今被潛艇擊沉的最大排水量軍艦。信濃號的排水量噸位,一直到1961年美國海軍的傳統動力航空母艦「小鷹號」服役才將其超越。.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信濃號航空母艦

制空權

制空權是空戰軍事理論,指空中戰力將敵方的空中戰力進行壓制乃至完全摧毀,於期望的空域中取得優勢,使陸、海、空三大軍力能夠無礙進攻的力量。自兩次世界大戰起,兩方軍隊勢力衝突時,最有效也最有利的就是取得制空權,以利我方陸軍/海軍執行任務,並防止對方空軍干擾,也能對我方部隊進行支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及五角大廈則將制空權分為完全將敵方之空中武力徹底排除、摧毀之「空中霸權(Air supremacy)」;以及暫時排除敵方之空中武力,便已取得作戰優勢之「空中優勢(Air superiority)」兩種類別。 制空權最早由義大利軍事家杜黑提出。在杜黑的專著《制空權(Il Dominio dell'Aria)》中,現代戰爭依靠全體國家工業基礎的支援,一旦摧毀基礎建設就足以使敵軍失去發動戰爭的能力。他認為只要敵軍缺乏槍械、子彈、戰車或飛機等等的軍事裝備,便會因無法繼續作戰而造成社會動亂進一步迫使敵人投降。如要徹底摧毀敵軍的生產力,就必須對其發動戰爭的軍用設備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轟炸。.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制空權

公里

--亦稱--( → kilometre、),是一种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千米,是國際單位制之一,符號为km。.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公里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又名突襲珍珠港,日本稱之珍珠灣攻擊(真珠湾攻撃)或夏威夷作戰(ハワイ作戦)、AI作戰、Z作戰,是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 攻擊珍珠港的计划源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自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1938年,时任日本首相近衞文麿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利益,引发美国强烈抗议。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石油。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之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干涉,因此必須致命地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然而,日軍之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軸心國最終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兰克林·罗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之一日」,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珍珠港事件

球狀船首

球状船首,或稱球型艏、球鼻艏,是為了船隻能抵消海波的打擊而設計的,外型為一個突出的球般,位置在船首水線底下的突起部分。能抵消海浪所造能的衝擊,令燃料的效率及速度提高,故常見於大型船隻。它和船隻的撞角外型類似,但功用及效果則大相逕庭。不少現代的船艦也採取類似的設計,包括日本海軍的大和號及翔鶴型航空母艦。.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球狀船首

可以指:.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節

紀伊型戰艦

紀伊級戰艦(きいがたせんかん)是日本海軍八八艦隊計劃中計劃了的戰艦。原先計劃建造4隻,但由於華盛頓裁軍條約,因此在動工前中止建造。.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紀伊型戰艦

美國太平洋艦隊

美國太平洋艦隊(United States Pacific Fleet,簡稱「USPACFLT」)是美國海軍於太平洋地區的海軍部隊,由美國印太司令部指揮,母港為夏威夷珍珠港,現任司令為斯科特·斯威夫特上将。 太平洋艦隊成立於1907年,由亞洲分艦隊與太平洋分艦隊合併而成,1922年時一度被併入美國艦隊中,一直到1940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才再度建立。1941年,為了遏止日本的擴張行動,羅斯福下令將太平洋艦隊移防至珍珠港,但其美國艦隊總司令詹姆斯·瑞查生(James O.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美國太平洋艦隊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美國海軍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美国

美軍

#重定向 美军.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美軍

翔鹤级航空母舰

翔鹤級航空母艦(翔鶴型航空母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在美國海軍的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尚未服役前,翔鶴級可稱為當時最強的航空母艦之一。同型舰两艘:“翔鹤”号、“瑞鹤”号。两舰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间被美军击沉。.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翔鹤级航空母舰

炸弹

弹是一种填充有爆炸性物質的武器。炸弹主要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衝擊波、熱輻射與破片对攻击目标造成破坏,另外也有像中子弹这样产生大量中子放射线,主要对生物造成伤害,避免对有如建筑等物品造成损害,使經濟損失失减少到最小的特殊炸弹。 控制炸弹引爆的装置有定时器、遥控器、各種传感器(譬如风扇引信)、激光等。 炸弹多用于戰爭、恐怖活动等场合。現在威力最大的爆弾是沙皇炸彈。另外現代威力最强大的常規炸弹是GBU-43巨型空爆彈。 1849年奧地利利用氣球向威尼斯扔下最早的空投炸彈,1912年義大利攻打黎波里塔尼亞首次使用硝化甘油炸彈。.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炸弹

瓦特

特(符号:W)是国际单位制的功率单位。瓦特的定义是1焦耳/秒(1 J/s),即每秒钟转换,使用或耗散的(以安培为量度的)能量的速率。日常生活中更常用千瓦作为单位,1千.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瓦特

聯合艦隊

聯合艦隊(連合艦隊、れんごうかんたい),一般指大日本帝國海軍編成的艦隊種別之一,然亦可解釋為由二隊以上的獨立艦隊編成的海上作戰部隊,略稱GF(Grand Fleet)。.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聯合艦隊

聲納

聲納,又译聲呐,是英文缩写SONAR的音译,其英文全称为“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声音导航与测距),是一种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特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息处理,完成水下探测和通讯任务的电子设备。它有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种類型,屬於聲學定位的範疇。 聲納系統中使用的聲音頻率從非常低(次聲波)到極高(超聲波)。水下聲音的研究被稱為或。.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聲納

菊水特攻作戰

#重定向 菊水作戰.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菊水特攻作戰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菲律宾

菲律賓海海戰

菲律賓海海戰(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 日本則稱為馬里亞納海戰,マリアナ沖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间的一次海戰,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對決,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6月19日持續至6月20日,战场在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附近海域。 1942年下半到1943年上半,盟軍藉由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勝利,奪得太平洋戰場優勢,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軍上將在中太平洋展開攻勢,著名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陸軍上將自澳大利亞向印尼、菲律賓發動跳島作戰,1944年上半兩條戰線都已迅速接近日本,勢不可檔。 為了進一步削弱日本的工業力,盟軍需要佔領地位重要、位處日本「絕對國防圈」上的馬里亞納群島做為B-29戰略轟炸機基地,尼米茲派出手中的得力戰將、中途島戰役的英雄斯普鲁恩斯中將執行攻佔馬里亞納的任務,其手上握有第五艦隊15艘航空母艦的重兵,6月15日在塞班島成功登陸,由於進展順利,斯普鲁恩斯原訂18日攻佔關島。 日本總部也意識到美軍的企圖,豐田副武接替殉職的古賀峰一成為聯合艦隊總司令後,於5月20日發起「阿」號作戰(あ号作戦),希望在美軍攻擊馬里亞那之際,由小澤治三郎中將帶領的9艘航空母艦組成的機動部隊可以對美軍第五艦隊進行致命打擊。 戰役結果日軍損失三艘航空母艦、378架飛機。 此戰役影響甚大,日本喪失西太平洋制海權,艦隊主力航空母艦損失慘重,艦載機消耗殆盡,使之無法在4個月後的史上最大海戰雷伊泰灣海戰派出飛機支援艦隊,美軍則大獲全勝,只有少數艦隻輕傷,鞏固了塞班的登陸,接下來2個月逐步將馬里亞納佔領,也有了直接以B-29轟炸日本本土的實力,同時與麥克阿瑟的戰線形成夾擊菲律賓群島的態勢。 马里亚纳海战的落敗标志着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已經不复存在,日本的東條英機政權在此期间倒台。.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菲律賓海海戰

青函隧道

青函隧道()是位於日本津輕海峽的海底鐵路隧道,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包含鐵路隧道和公路隧道)、以及世界第二長的隧道,全長53.85公里,其中有23.3公里穿越津輕海峽底下。其連接日本的本州與北海道兩大本島,隧道南端位於青森縣的東津輕郡今別町的濱名、北端則位於北海道上磯郡知內町的湯之里,沿線通過青森縣東津輕郡外濱町和北海道松前郡福島町。目前主要提供新幹線與在來線貨運列車使用。 青函隧道於1971年9月28日动工,1985年3月10日贯通,1987年11月竣工,工期逾16年;完工後成為世界最長的隧道達31年之久,至2016年6月1日才被瑞士的聖哥達基線隧道超越。首先啟用的在來線部分——海峽線於1988年3月12日通車,新幹線部分則在2016年3月26日隨著北海道新幹線的通車開始營運,海峽線亦於同日起停止行駛定期客運列車。相較於今日以電氣化列車行經青函隧道通过津轻海峡所花費的30分钟,从前以渡轮(青函聯絡船)渡海需時长达4個小时,因此該隧道啟用後,大大縮短了本州與北海道間的交通時間。此外,青函隧道同時鋪有光纖線路,使其同時成為本州與北海道間電信通訊的大動脈。.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青函隧道

馬來亞海戰

來亞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海上戰役,這場戰役產生了兩個重大的影響至今,其一是大艦巨砲主義式微,未來海戰上空中優勢的重要性將更高以及航空母艦在艦隊的有效性;其二是改變了歐洲各國對日本的印象,不再輕視日本的工業技術與戰術,將其視為亞洲國家中特別的存在。 這一行動發生在1941年12月10日英屬馬來亞東部,近彭亨州關丹,英國戰艦“威爾斯親王號”和戰鬥巡洋艦“反擊號”被日本帝國海軍的岸基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擊沉。.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馬來亞海戰

驱逐舰

驱逐舰(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1890年代至今海军最重要的船种之一。美規常用代號為DD。 從前是負責配合主力攻擊的戰艦與巡洋艦的支援工作,但自從二戰後航母開始流行後,無空優能力的戰艦就逐漸消失淘汰;巡洋艦艦種在模組化的反艦飛彈技術進步下,也顯得體型過大而笨重,使驅逐艦已經逐步在功能上取代了前兩者地位,而成為了海軍軍艦的頭把交椅,新型驅逐艦的火力和噸位也達到了近萬噸甚至万吨以上的巡洋艦級別。.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驱逐舰

談判

談判是兩人或多于两人進行對話,雙方企圖達成正向的結果。此正向結果可有利於所有談判參與者,或僅對個別或一些談判參與者有利。 談判的目標是解決歧見,以獲得個別或集體利益,或形塑結果以滿足不同利益。談判通常藉由提出一邊提出立場,一邊小幅讓步,以達成共識。談判參與者對彼此的信任程度是談判是否成功的關鍵要素。談判並非零和賽局;倘沒有合作空間,談判將破局。 所有人每天均參與談判,但常常並未將其視為談判。談判在商業、銷售、非營利組織、政府機構、法律程序、國際間、甚至是個人層次如婚姻、離婚、孩童教養等均可視為談判。談判的學科稱為談判理論。專業談判者通常專精特定領域,例如工會談判、槓桿收購談判、和平談判、人質談判。專業談判者亦可能以不同頭銜談判,例如外交官、立法者、經紀人等。.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談判

魚雷

魚雷(torpedo)是一種有推进能力、在水下移動攻擊敵艦吃水線下船身的魚型水雷。魚雷可以从水上或水下发射,发射平台有潛艇、軍艦、鱼雷艇、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等。一般是用鱼雷发射管发射,但一些微型潜艇或鱼雷艇也有将鱼雷外掛在船体上,将它抛出自己航行出去的用法。 鱼雷在撞击或到达敌方目标附近时引爆,破坏目标的水下部份,造成敌方舰艇進水下沉。速度一般为40-50节,新型的超空化鱼雷时速可达200節。过去老式鱼雷的射程短,仅有1.8公里左右,新型鱼雷的射程可达16公里。鱼雷攻击可以用较小代价击沉大型舰艇,但因为攻击距离近,发射平台有被敌方远程火力击毁的风险。 鱼雷按破坏力可分为轻型和重型,按制导方式可分为无制导、自主制导和线控制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以前的魚雷不具備導引功能。在發射之前需要先設定魚雷航行的方向與深度,發射之後魚雷會持續前進直到撞击引爆,或動力用盡而沉沒。現代的魚雷都有自我導引與追蹤目標的能力,準確度和殺傷力都高得多。.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魚雷

超大和型戰艦

超大和型戰艦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繼大和型戰艦後的下一個戰艦計劃(A-150)。不過只是計劃,沒有建造過。 本計劃與同時期的改大和型戰艦同時記載,而該兩個計劃在後來亦相繼中止。再者,本條目中的資料數據均為推定值,因此有可能與其他書籍等的存在誤差。.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超大和型戰艦

距离

距離是對兩個物體或位置間相距多遠的數值描述,是個不具方向性的純量,且不為負值。 在物理或日常使用中,距離可以是個物理長度,或某個估算值,指人、動物、交通工具或光線之類的媒介由起點至終點所經過的路徑長。 在數學裡,距離是個稱之為度量的函數,為物理距離這個概念之推廣。度量是個函數,依據一組特定的規則作用,且有具體的方法可用來描述一些空間內的元素互相「接近」或「遠離」。除了歐氏空間內常見的距離定義外,在圖論與統計學等數學領域裡,亦存在其他的「距離」概念。在大多數的情形下,「從 A 至 B 的距離」與「從 B 至 A 的距離」的意義是相同的。.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距离

鹿儿岛

鹿兒島,為位於日本九州南部的地名及行政區劃名稱。.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鹿儿岛

轰炸机

轰炸机,係一種從高空對地面、水面或水下目标投擲航空炸彈用的军用飞机。世界上第一款具备上述特征的轰炸机是1915年俄羅斯帝國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生产的伊利亚·慕罗梅茨-V型。它是一款裝備四具發動機和双翼的大型飞机,可携带522公斤的炸弹以120公里的最大时速飞行,这在当时可謂是优秀的载弹飞行能力了。.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轰炸机

錫布延海

錫布延海(Sibuyan Sea)是位於菲律賓中央的一個小海域,分隔呂宋島與米沙鄢群島(Visayas)。南至班乃島(Panay),西至民多羅島(Mindoro),北至呂宋的比科爾半島(Bicol)。 錫布延海中有朗布隆島(Romblon)。太平洋戰争進行中的1944年10月24日,日軍與美軍在此地展開了錫布延海戰。武藏號戰艦於錫布延海沉沒。 Category:菲律賓海域 Category:亚洲陆间海.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錫布延海

航空母舰

航空母艦(常簡稱為航--母、航--艦、空--母,美規常用代號為CV+其他字母以分類)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军舰,艦體通常擁有供飞机起降的巨大甲板和座落於左右其中一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艦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发展至今已是現代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作戰艦艇之一。 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在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他雙翼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主要仍維持著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砲軍艦的大艦巨砲主義,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的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的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後,航艦的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砲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各國不但趕緊將許多艦船改裝成臨時航母之外,還出現了如菲律賓海海戰此類的航艦大戰。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朝鲜战争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艦武力對抗苏联水面艦艇部隊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中國、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泰国擁有或計划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艦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航空母舰

藤本喜久雄

藤本 喜久雄(ふじもと きくお、1888年(明治21年)1月12日 - 1935年(昭和10年)1月9日)是大日本帝国的海軍造船少将、従四位勋三等。石川县出身。.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藤本喜久雄

長門型戰艦

#重定向 长门级战列舰.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長門型戰艦

長門號戰艦

長門(ながと)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下以為日本海軍)的戰艦#達大正5年5月p.12『達第七十八號 軍備補充費ヲ以テ本年度建造ニ着手スヘキ戰艦及二等巡洋艦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大正五年五月十三日 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呉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戰艦 長門ナガト|横須賀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二等巡洋艦 天龍テンリウ|佐世保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二等巡洋艦 龍田タツタ』。長門型戰艦1號艦。其命名取自舊長門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為日本海軍的象徵,廣為日本國民所熟悉。在日本戰敗後被美國軍隊接收,後在原子彈實驗中沉没。.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長門號戰艦

零式水上偵察機

零式水上偵察機是愛知飛機研發的水上偵察機,編號E13A,簡稱零式水偵,盟軍代號「Jake」。為日軍在二戰初主力艦載水上飛機,可負擔偵查與對地攻擊任務。 同時期還有另一款名為的機種服役量產,但兩者並非同型機。.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零式水上偵察機

零式水上觀測機

零式水上觀測機是三菱重工業研製的水上觀測機·偵察機,為日本帝國海軍委託研製的最後一款雙翼機。日軍內部代號F1M1與F1M2,簡稱「零觀」(ゼロカン),盟軍代號Pete,為日本帝國海軍開戰後最知名也是僅此一型之艦載雙翼水上飛機。.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零式水上觀測機

雷达

雷达(RADAR),是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無線電偵測和定距)的縮寫及音譯。將電磁能量以定向方式發射至空間之中,藉由接收空間內存在物體所反射之電波,可以計算出該物體之方向,高度及速度,并且可以探测物体的形状。.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雷达

陸奧號戰艦

陆奥号战列舰是日本海军长门級战列舰的第二艘,舰名源于日本古代的令制国陆奥。在大和級战列舰服役前是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也是同期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战列舰之一伊藤正德,刘宏多(译),联合舰队的覆灭,海洋出版社1991。.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陸奧號戰艦

Mk 7 16英寸艦砲

Mk 7 16英寸50倍徑艦砲是美國海軍愛荷華级战列舰(Iowa Class)的主要武裝艦砲,由於它的威力與效率,被認為是歷來設計最佳的海軍艦砲。 美國海軍軍備局(Bureau of Ordnance)在設計愛荷華級戰艦時,原本計畫使用裝備在南達科他級戰艦(1920年型)(South Dakota Class)的Mk 2 16英寸50倍徑艦砲,但是海軍整備局(Bureau of Construction and Repair)決定愛荷華級戰艦要裝配更輕、更緊緻的全新設計三聯裝砲塔,Mk 2艦砲過於龐大無法裝進新式砲塔,於是發展Mk 7艦砲來裝置於新式砲塔。.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Mk 7 16英寸艦砲

探索頻道

探索頻道(英文:Discovery Channel)是由探索傳播於1985年在美國創立的。探索頻道主要播放流行科學、科技、歷史、考古及自然紀錄片。探索頻道在世界主要國家地區均有落地,但探索頻道會因應不同地區設立不同版本,加上字幕或配音。美國版本主要播放寫實電視節目,如著名的流言終結者系列。亞洲探索頻道除著重播放寫實節目之外,也播放文化節目,如介紹中國、日本文化的一系列節目。部份系統業者已啟用高畫質。.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探索頻道

排水量

排水量(displacement)是指船舶在一定状态下的总重量,通常以吨为单位。船舶满载时的总重量称为满载排水量,或重排水量,船舶不装载货物时船体和机舱等部分的总重量称为空船排水量,或轻排水量,如未指明时,船舶的排水量多指满载排水量。排水量是表示船舶吨位的众多指标之一,缩写作DT(Displacement Tonnage),与净吨位(NT)、总吨位(GT)或载重吨位(DWT)等是不同的概念。 排水量也可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即排开水的重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水的重量,而浮在水中船舶在竖直方向上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相平衡,大小相等,即其重量等于排开水的重量。 不同水域水的密度是有差异的,海水的密度约为1025 kg/m³,而淡水的密度则约为1000 kg/m³。当船舶从海域驶入内河或由内河出海时,船舶的吃水会有所变化,而船舶的总重量不变,其排开水的重量同样保持不变,即船舶的排水量不因所处水域水密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排水量

栗田健男

栗田健男(),日本帝国海军将领,官至海军中将,曾作为第二舰队司令官指挥主力舰队参加了莱特湾海战。.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栗田健男

武藏

武藏()可以是指:;地名.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武藏

武藏號戰艦

武藏(武蔵、むさ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日本帝國海軍(以下為日本海軍)所建造的大和型戰艦二號艦。當時是以正字武藏作為艦名#達昭和15年11月(1)p.1『達第二百四十一號 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長崎造船所ニ於テ建造中ノ戦艦一隻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 昭和十五年十一月一日 海軍大臣嶋田繁太郎 戦艦 武藏(ムサシ)』。在日本海軍中為第3艘使用該名稱的艦艇。此外,亦為日本海軍最後完工的戰艦。.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武藏號戰艦

每日新聞

《每日新聞》()是日本一家全國發行的報紙,也是日本現有历史最悠久的报纸,由每日新聞社出版。其最早前身為1872年2月21日创刊的《東京日日新聞》,1911年3月1日與《大阪每日新闻》合并,不過它們持續使用原名在东京及大阪兩地分開發行,至1943年才共同使用現名,目前以東京、名古屋、大阪、福岡4地為主要發行據點。報紙的口號為「爭論之下,真理顯現」。根據日本發行公信會在2016上半年的統計,總發行量分別為早報版309萬份、晚報版90萬份。 《每日新聞》與《朝日新聞》在1960年代以前曾並列為日本兩大報,但在激烈競爭下擴充太快,在1970年代初期陷入了經營危機。現在仍與《讀賣新聞》、《朝日新聞》合稱為日本三大報,但發行量與前兩家差距較大。.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每日新聞

沖繩島

沖繩島(;)或沖繩本島,也稱為地下(voicelinkfemale)或大地()。位於琉球群島沖繩群島,是琉球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全島面積1206.49平方公里,除去與俄羅斯有領土爭議的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外,為日本面積第五大的島嶼,次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國。.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沖繩島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戰艦

战斗机

戰鬥機(Fighter aircraft)係一種空對空戰鬥用的軍用飛機,主要用以對抗敵方的航空器,攻擊空中目標,奪取、維護戰場上的制空權,故其設計著重於提升機動力與運動性能。戰鬥機通常也被視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空中戰力。 史上第一款名義上的的戰鬥機是1913年法國的莫蘭-索尼耶L單翼機。法國人率先實現了在螺旋槳上安裝鋼鐵製子彈偏導片,使機槍子彈不會擊中螺旋槳。這個系統讓飛行員可專​​心駕駛飛機並進行射擊,同時也無須額外配置機槍手,但會使機槍的射速變慢。 過往的戰鬥機根據用途又細分為殲擊機與攔截機(Interceptor)。殲擊機即大眾熟知的傳統戰鬥機,用途是消滅敵方軍用飛機、控制空域,掌握制空權可避免己方地面受到攻擊,亦有利於己方攻擊敵方地面。由於殲擊機隨時可能進行空中纏鬥,對機動力、運動性能的要求遠高於其他機種。攔截機的用途則是在敵方轟炸機和偵察機進入己方空域前,以其速度和爬升能力爭取時間及高度優勢並將其摧毀。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飛行高度較高的轟炸機與偵察機,在設計上以爬升率和飛行速度為優先。二次大戰後,有鑑於原子彈的威脅,許多國家一度將攔截機視為與殲擊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由於飛彈科技的成熟,以及超音速巡航的出現,攔截機的功能已可通過殲擊機配備飛彈來滿足,成為現今趨勢之多用途戰機,不再發展專門的攔截機。.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战斗机

显示器

顯示器(display device),一種輸出裝置(Output device),用於顯示影像及色彩。 常见的顯示器是電腦和电视的螢幕。.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显示器

新澤西號戰艦 (BB-62)

新澤西號戰艦(舷號BB-6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艾奧瓦級戰艦的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新澤西州為名的軍艦。 新澤西號在1940年按照第二次文森法案(Second Vinson Act),於費城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42年下水,並在1943年服役,其時美國已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多時。新澤西號旋即被派往太平洋戰區,並先後參與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雷伊泰灣海戰、硫磺島戰役及沖繩戰役。戰爭結束前數月,新澤西號返國維修,在日本投降後返抵遠東,並協助美軍佔領日本,然後參與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接載美軍返國。 戰後新澤西號因海軍經費不足,而在1948年退役。兩年後韓戰爆發,海軍經費逐步恢復,且亟需前線艦炮火力支援,新澤西號則因此在1950年重返現役,並主要炮擊北韓運輸路線及工業重鎮。韓戰結束後,新澤西號調回大西洋,並參與多次北約海軍演習。1953年,新澤西號曾經訪港,但因吃水深而不入鯉魚門,當時曾引起香港市民轟動,其後更成為歇後語-「新澤西-食水深(牟取大量暴利)」。1957年新澤西號再次退役封存。 1964年,美國藉東京灣事件而日益增兵越南,但傷亡卻與日俱增:參與滾雷行動的飛機屢遭密集的防空飛彈迎擊,而在地面作戰的陸戰隊員又無法獲得及時充足的炮火支援。有見及此,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決定將一艘愛荷華級戰艦重新服役。1968年新澤西號重返現役,並進行一次越戰巡航,但在返國後卻旋即再次退役。由於新澤西號在前線表現卓著,故其迅速退役一直引起不少猜測。 1981年,列根當選新任美國總統,並提出「六百艦隊」(600-ship Navy)擴軍計劃,大規模擴充海軍,以壓抑蘇聯。新澤西號因而重新復修,並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建,包括裝設戰斧巡航導彈及魚叉飛彈發射器,以及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982年新澤西號再次重返現役,並在翌年到地中海東部,支援參與黎巴嫩內戰的陸戰隊員。稍後新澤西號主要在波斯灣及印度洋巡航,最後在1991年初退役,未有參與波斯灣戰爭。 1995年新澤西號一度除籍,但當時國會憂慮海軍將在四艘愛荷華級退役後,而喪失艦炮火力支援能力。故此國會通過法案,限令海軍至少保留兩艘愛荷華級於船籍之內;而新澤西號及威斯康辛號則在1996年重新列入船籍。到1999年,海軍決定將新澤西號捐贈予民間團體作博物館艦,新澤西號才再次除籍。2000年,新澤西號正式改裝為博物館艦,並在新澤西州肯頓對外開放。 新澤西號分別在二戰獲得九枚戰鬥之星、在韓戰獲得四枚、而在越戰則獲得三枚。.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新澤西號戰艦 (BB-62)

方位

方位是各方向的位置。四方位或基本方位就是東南西北.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方位

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英語:Battle of Jutland;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Skagerrakschlacht);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国皇家海军(也包括皇家澳大利亚海军与皇家加拿大海军的舰只 (Access: 24 February 2012).

查看 大和级战列舰和日德兰海战

亦称为 大和型戰艦,大和型戰艦四號艦。

錫布延海航空母舰藤本喜久雄長門型戰艦長門號戰艦零式水上偵察機零式水上觀測機雷达陸奧號戰艦Mk 7 16英寸艦砲探索頻道排水量栗田健男武藏武藏號戰艦每日新聞沖繩島戰艦战斗机显示器新澤西號戰艦 (BB-62)方位日德兰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