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二沙灣砲臺

指数 二沙灣砲臺

二沙灣砲台,又名二沙灣礮臺,是一個位於台灣基隆市的傳統中國式砲台建築,一般多以其入口城門牌匾而稱為「海門天險」。此砲台在1841年便已存在,當時的砲台是構築於山下基隆港邊,為台灣兵備道姚瑩所建;後歷多次整修,今日規模為1884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所修築。.

26 关系: 劉銘傳城門基隆市基隆港台灣大武崙砲臺姚瑩中國中正區 (基隆市)中法战争乙未戰爭匾額「吶爾不噠」號事件獅球嶺砲臺社寮東砲台炮台煤矿白米甕砲台西仔反鴉片戰爭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臺灣道槓子寮砲臺清军曹謹

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三,室號盤亭、大潛山房,諡號壯肅,是一位出身安徽合肥的淮軍將領和臺湾巡撫。 他是淮軍的領導者之一,並在中法戰爭中於臺灣地區率軍擊退法軍,又在隨後被任命為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復積極於當地推行各種現代化建設並為其奠定相關基礎。.

新!!: 二沙灣砲臺和劉銘傳 · 查看更多 »

城門

城門,又稱戰門,是中國古代軍事化建築。本質上是加強為堡壘的門。其作用是為了保護城鎮、城堡、要塞等的主要進出通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成包含吊橋,閘門,投口,箭洞,陷阱等複雜的堡壘結構建築。.

新!!: 二沙灣砲臺和城門 · 查看更多 »

基隆市

基隆市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新!!: 二沙灣砲臺和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基隆港

基隆港是位於臺灣北部基隆市的海港,為臺灣四座國際商港之一,也是臺北的外港、以及北臺灣首要的海運樞紐,營運機構為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整個港區被基隆市中心環繞,運輸方面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並有數條國內外客輪航線固定彎靠。至2010年止,基隆港為世界第54大貨櫃港及臺灣第三大港。.

新!!: 二沙灣砲臺和基隆港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二沙灣砲臺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大武崙砲臺

大武崙砲台位於台灣基隆市安樂區,為歷經19世紀鴉片戰爭與清法戰爭的歷史砲台建築。今砲台模樣,咸信為日治時期整建所成,為了日俄戰爭防禦基隆所建,為基隆要塞十大砲台之一。.

新!!: 二沙灣砲臺和大武崙砲臺 · 查看更多 »

姚瑩

姚瑩(),字石甫,一字明叔,號展和,晚號幸翁,安徽桐城人(今属枞阳县域),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廣西按察使。.

新!!: 二沙灣砲臺和姚瑩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二沙灣砲臺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正區 (基隆市)

中正區是台灣基隆市的一個區,位於基隆市中心東北、基隆港東面,為基隆市政府所在地。.

新!!: 二沙灣砲臺和中正區 (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Guerre Franco-Chinoise),又称清法戰爭()、中法越南戰爭,发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间(即清光绪十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间),是清朝为了保护越南而與法國发生的戰爭。戰事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由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擊敗清朝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兩艦隊,取得臺灣海峽制海權,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和澎湖兩處。 戰爭過程中,法軍的陸海二軍雖於多數戰役佔上風,但未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澎湖等地,卻因於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全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訢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枢,又稱為「甲申朝局之變」),但後期勉強在臺灣形成僵局,且有馮子才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给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并成功夺回谅山,導致茹费里政權垮台。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中國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推動了臺灣建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新!!: 二沙灣砲臺和中法战争 · 查看更多 »

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1895年5月29日-1895年11月18日;)是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戰爭。 「乙未」是指戰事爆發的1895年,因適逢農曆乙未年而得名。文獻紀載上又稱乙未之役、乙未日軍征臺之役 、乙未之變,日本方面則有臺灣平定作戰()、臺灣平定、臺灣征討()等別稱。該戰爭是以臺灣為主要發生地的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當時以客家族群作戰最力。 1895年5月29日,負責接收臺灣的日軍部隊從現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象徵乙未戰爭的開始。日本投入包含近衛師團等正規軍隊的三萬餘名兵力,而臺灣方面除了以臺灣民主國為主的抗日政權外,主要有臺灣人民等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軍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P171,五南圖書公司,台北及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唐景崧的廣勇等;合計正規軍約有三萬三千餘名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誌》(靖臺事略),及民兵十萬名。經過大約6個月的戰爭,臺灣民主國第一任總統唐景崧及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均逃離臺灣,被劉永福放棄的8000多名清軍和黑旗軍(約3000名)在群龍無首下慌亂的投降,日方認定臺灣民主國已經滅亡,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於11月18日向京都大本營報告:「全島悉予平定」。不過,臺灣人後續仍有一些零星的對抗日本統治的活動,尤其原住民部族的武力抗爭持續將近了20年。 乙未戰爭均造成臺日兩方的大量傷亡,日軍計有515人負傷,164人戰死。另有数千日军感染霍乱等疾病而死,死者中包含領軍的近衛師團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近衛師團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不過根據相關考證,日軍在傷亡名單上面採取單位互換、戰死改為病死、戰死隱瞞不報與竄改戰死地點等方式來匿報實際作戰陣亡人數,根據《靖國神社志》的資料顯示,不含病死與意外事故死亡,在臺灣戰場被抗日軍民擊斃的日軍最高可能達1,436人鐘至正、張健豐著,《乙未戰爭研究—你所不知道的台灣保衛戰》,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第80-81頁。。而臺方死傷人數難以估算,依照《臺灣治績誌》論述,「各戰場遺留的屍體在七、八千人以上」;因此乙未戰事陣亡的兵士,至少有14,000人江彥震:(乙未戰爭客家再次展現義民精神),《客家雜誌》,2007年12月1日。.

新!!: 二沙灣砲臺和乙未戰爭 · 查看更多 »

匾額

匾額是一塊寫上文字的牌子 (通常是木板),懸掛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大门的正上方,通常是說明建築物的名稱。挂在小船的牌子称为舫匾。匾額出現於中國及其他東亞地區的建築物上。供奉皇帝御书的匾额称为龙匾,配游龙边抹。 匾额上的文字常见的是三字匾额,如金字“太和殿”,漆字“释伽塔”,也有两字匾额,如金字“辟雍”匾额,最多有六字匾额如宋代晋祠圣母殿金字“顯靈昭濟聖母”匾。清代的匾额常见的是汉字和满文并列的六字竖式匾额,如“养心殿”(金字)、“坤宁宫”等。四字匾额多横匾额,无华带,但多有镶边;规格最高的,刻游龙镶边,如承德康熙御笔金字避暑山庄龙匾。.

新!!: 二沙灣砲臺和匾額 · 查看更多 »

「吶爾不噠」號事件

吶爾不噠」號事件發生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於1842年8月10日, 英國運輸船「吶爾不噠」號及三桅船「阿吶」號共197名人員於臺南遭處决。另外87名囚犯於被拘禁期間病殆。「吶爾不噠」號原於1841年9月在臺灣北部雞籠港(今基隆港)附近觸礁。1842年3月,「阿吶」號亦於臺中大安港附近擱淺。兩船的生還者被拘禁及徒步押往南部的臺灣府城。道光帝於寧波戰敗後的1842年5月14日下令處斬。他們被囚禁至翌年8月10日,然後被斬首。近300名上岸的船員中,11人最後生還。.

新!!: 二沙灣砲臺和「吶爾不噠」號事件 · 查看更多 »

獅球嶺砲臺

獅球嶺砲臺位於台灣基隆港南方,中山高速公路大業隧道上,為基隆市市定古蹟,早年為扼守基隆港口、屏障台北盆地的重要軍事設施。始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據傳為清朝巡撫劉銘傳為鞏固海防,抵禦法軍入侵,聘英國技師所建。作為基隆港區內地勢最高的砲臺,狮球岭砲台無論是在中法戰爭或是在乙未之役--,皆發揮了禦敵功能。台灣日治時期,狮球岭砲台被荒廢,漸失軍事功能,目前保存為古蹟的是中砲台,僅存石造指揮所、砲座與彈藥庫。 由於視野遼闊,獅球嶺砲臺附近也開發為公園,已成為民眾遊憩景點之一。.

新!!: 二沙灣砲臺和獅球嶺砲臺 · 查看更多 »

是一种建筑材料,外观呈长方体小块状,为构成墙体主要材料。由于磚的制作过程需要消耗耕地和大量的能量,目前正在逐步淘汰,代之以混凝土砌块。 广义上,呈长方体状的建筑装饰材料也冠以“砖”的名字,比如瓷砖。.

新!!: 二沙灣砲臺和磚 · 查看更多 »

社寮東砲台

寮東砲台,位於台灣基隆市北端的和平島,為基隆市定古蹟,也是一處較鮮少人知的砲台遺址。.

新!!: 二沙灣砲臺和社寮東砲台 · 查看更多 »

炮台

台,又作砲台,是指裝備火炮的軍事建設。作為永久形式的炮台,通常作為防禦性工事,且較為堅固,並主要装备大口径、远射程火炮,其中沿岸建設,發揮岸防作用的炮台,又被稱為沿岸炮台。然而,亦有為數不少的炮台形式與此相反,例如17世紀的歐洲曾出現用作進攻要塞,軍隊只用土堆、堡籃建設而成的炮兵陣地。.

新!!: 二沙灣砲臺和炮台 · 查看更多 »

煤矿

矿是指富含煤炭资源的地方,通常也指採用地下採掘或露天採掘方式生產煤炭的工厂。.

新!!: 二沙灣砲臺和煤矿 · 查看更多 »

白米甕砲台

白米甕砲台(又名荷蘭城砲台或光華砲台),位於台灣基隆市中山區的太白莊,屬於基隆市市定古蹟。景點介紹-砲臺雄風,"白米甕砲台",基隆市觀光旅遊服務資訊網,.

新!!: 二沙灣砲臺和白米甕砲台 · 查看更多 »

西仔反

西仔反戰役,又稱基隆戰役、淡水戰役、澎湖戰役,是指1884年8月5日至1885年6月13日中法戰爭期間,法國與清軍在臺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 「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戰爭動亂的總稱。.

新!!: 二沙灣砲臺和西仔反 · 查看更多 »

鴉片戰爭

#重定向 第一次鸦片战争.

新!!: 二沙灣砲臺和鴉片戰爭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前身為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又稱「淡水同知」。該官職隸屬於臺灣道之臺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重要地方官員,自1731年(雍正九年)更名,官職品等則為正五品。淡水同知官職專司負責北台灣內政行政中心 新竹市,為駐守於淡水廳的地方父母官。因為當時淡水廳管轄區域為台灣基隆至新竹,因此實為北台灣的實際統治者。直至1876年1月16日(清光緒元年12月20日)沈葆楨奏請新設臺北府,設立時將淡水廳分割成淡水縣、基隆廳與新竹縣《臺灣文獻叢刊》〈臺灣輿地彙鈔〉,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年重印,第113-116頁,《清朝續文獻通考》卷315,劉錦藻,〈臺灣省輿地考〉乙文,而其官職設置台北府知府才予以縮減調整。.

新!!: 二沙灣砲臺和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 查看更多 »

臺灣道

臺灣道為1727年-1885年清代臺灣212年間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還有臺灣府,而後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區劃。「道」,本是清代的「省」(福建省)之派出機構,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區劃,所以清代臺灣前期,福建省管轄的臺灣府,才算是清代臺灣的正式行政區劃。但清中後期,「道」的權力漸增,全清朝內地各省轄區的各「道」皆然,「道」逐漸成為介於清代的「省」與「府州」之間的新一層「準行政區劃」,這不獨臺灣道為特例,然而臺灣道也因此逐漸凌駕於臺灣府之上,但同樣都還是受福建省節制管轄。 臺灣道前身為1684年—1727年的臺廈道。1885年臺灣建省,但因為福建與臺灣仍有相當密切的行政體系關係,因此臺灣省的正式名稱仍為「福建臺灣省」。然而臺灣建省後,臺灣道的編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軍系的臺灣巡撫劉銘傳與湘軍系的臺灣道道員劉璈彼此不合,相互爭權。.

新!!: 二沙灣砲臺和臺灣道 · 查看更多 »

槓子寮砲臺

槓子寮砲台,始建於台灣日治時期,位置在台灣基隆市信義區槓子寮段,地處基隆市的東北方。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6月23日臺灣省政府公告為省定二級古蹟,現已變更為國定古蹟,屬於關塞類。位在信義區山頂,乃基隆市眾多砲台之中較晚重整的古蹟,因交通不便而使砲台保存更加完整。.

新!!: 二沙灣砲臺和槓子寮砲臺 · 查看更多 »

清军

清军、清兵、清朝军队指,自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后金至1912年清帝逊位时,清朝政府所有及效忠于它的武装力量。兵种以陆军为主,兼有水师。.

新!!: 二沙灣砲臺和清军 · 查看更多 »

曹謹

曹謹(),原名瑾,字懷璞,後改為謹,字懷樸,號定庵,清朝政治人物,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今沁陽市)人。歷任直隸、福建、臺灣等地知縣。在擔任福建臺灣府鳳山縣知縣時,開鑿了曹公圳,擔任淡水同知時,亦曾率領士兵鄉勇擊退英國船艦,此外還有不少政績,但後遭英方控訴臺灣鎮道冒功殺戰俘,因而被奪花翎,註銷所升官階。道光廿五年(1845年)十月因病乞歸,返回故里,於家中去世,享年63歲。其事蹟收入《清史稿》循吏傳中。.

新!!: 二沙灣砲臺和曹謹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二沙灣砲台基隆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