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4 关系: 加爾文主義,基督,基督教,基督教會,天主教會,上帝,弗朗索瓦一世,圣子,喀爾文主義預定論,称义,系統神學,约翰·加尔文,聖禮,聖經,聖父,聖靈,钦定版圣经,雨格诺派,法语,新教,教义问答,慈运理,托馬斯·克蘭麥,拉丁语。
- 16世纪基督教文献
- 基督教神学书籍
- 约翰·加尔文
加爾文主義
加爾文主義(法语、荷兰语:Calvinisme;Calvinism),自诩为歸正主義,是16世纪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实践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张和实践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由加尔文等人发展而来的主要基督教宗派有歸正宗、长老宗與公理宗等。 加爾文支持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說,主張人類不能透過正義的行為獲得救贖,恢復逐漸被天主教会所遺棄的奥古斯丁派「神恩独作」论,反對逐漸成為天主教神學主流的「神人合作」论,因為加爾文認為教義應當回歸聖經,因此加尔文主义者之神学传统常被稱为“归正神学”或“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 加爾文和路德等新教教派都承認人因信稱義,但加爾文主義不同於其他宗派的主要特點有二,一是「預選說與獨作說」,上帝早已擇定誰應該獲得永生,誰應該永墮地獄,而且神的救援,不需要信眾自己的出力。在現代的神學論述習慣中,加爾文主義常指「預選說與獨作說」。二是選舉“長老”監督教務,由牧師和不受神職的長老集體管理教會,認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無限權力,並且認為教會人士可以參加政治活動,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在加尔文派掌權的國家或地区,經濟、民主制度和公眾教育受到重视。.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加爾文主義
基督
200px 基督来自于希腊语Χριστός或Christos,是亚伯拉罕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中東地區膚髮易乾裂,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滋潤膚髮,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于希伯来语中的彌賽亞,意思为「受膏者」。在基督教、聖經當中基督是拿撒勒的耶稣专有名稱,或者是稱號,即“耶穌基督”。 基督一词常被误认为是耶稣的姓,因为圣经中曾多次提到「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相信耶稣基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因为他们相信並清楚知道耶稣是他们的救世主,或在旧约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大部分犹太教徒反对这一观点,并仍然等待着弥赛亚的到来。而所有基督徒现在正在等待基督耶穌的再临,从而验证弥赛亚预言余下的内容。 基督教神學集中研究耶稣的身位、生活、教授、和工作。又被称为基督学。.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基督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基督教
基督教會
基督教會或大公教會一詞可追溯至公元第二世紀的基督徒對基督教(基督徒的宗教)組織的習慣稱呼。教會一詞在這兒來說,和基督教會(即"基督的身體")是相同的意思,但教會一詞的意思比較廣泛。在傳統基督教教會裡,這一詞則被借代為指會眾(這是在希臘文中的原來意思,希臘文為εκκλησια)。.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基督教會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天主教會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上帝
弗朗索瓦一世
弗朗索瓦一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弗朗索瓦一世
圣子
#重定向 聖子.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圣子
喀爾文主義預定論
加尔文主义预定论(Calvinistic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又稱預選說,是加尔文主义神学理论体系的中心理论和加尔文主义者的主要信念。《西敏斯特信仰信条》宣称,上帝“自由不变地预定了将来所要发生的一切”。加尔文主义者将其“预定论”适用于其救赎论,认为上帝以其恩典指定某些人得救的永恒命运,而留下其余的人为他们自己的罪甚至人类的原罪得到永恒的诅咒。前者称“无条件的拣选”, 后者称“遗弃”。加尔文主义认为,一个人必须被上帝所预定,蒙有效的呼召(更新/重生)而得到神赐给他的信心,然后才会愿意相信耶稣基督,或者说想要去被称义。加尔文主义者相信上帝在创世以前拣选了祂要拯救的人,使被拣选者最终进入神的国;他们同时相信上帝不予拯救的其余人将下地狱。加尔文主义神学的创始人约翰·加尔文认为“选民”永远不会失去他们得到的救恩,雖然他們不能確定自己將會得救,但是這上帝預定的人在社會上負擔重責大任,在工作上有傑出表現,在世間的榮耀是來自天命。加尔文亦認為預定論和自由意志不矛盾,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称义
义(Justification)是指在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学理论中,上帝使一个有罪的人具有“公义”、“無罪”(righteous)的身份。“称义”的概念出自于基督教的《新约圣经》、犹太教的《塔纳赫》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称义
系統神學
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或称基督教系統神學)是基督教神學的分支,是對基督教信仰所作的有系統的反省、理解與陳述。 在公教神學中,系統神學可分為基礎神學(關注信仰的基本前提)、教義學(關注信仰的內容)以及神學倫理學或道德神學或基督教社會理論(關注信仰對人類行動的後果)。在公教的理解中,基礎神學被視為教義學的前序。而在新教神學中,系統神學一般分為教義學(關注上帝聖言)以及神學倫理學(關注基督徒行為)。 不同於回教或猶太教等有神論的神學,基督教系統神學是持三一神觀的神學。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思考,故其獨特的三一神觀被視為基於基督的啟示。系統神學研究對象及於信仰的全部,故不只是因基督而瞭解上帝,也因基督而瞭解人。不只是瞭解基督徒個人的信仰,也是瞭解基督所建立的教會。 信仰是生活,因此作神學不能不先有信仰的體驗與實踐。基督信仰是群體生活,因此系統神學也不能脫離教會而為之。系統神學不是第一線對上帝的經驗,也不是第一手與上帝的對話。 它是在這種經驗與對話之後跳脫出來所作的反省。 反省也包含批判,是以基督的啟示為判準來對教會的行動及語言作批判。系統神學用語是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感性的語言用在敬拜。其用語也不是說服意志的,說服意志的語言用在宣講。理解是要發問,神學始於問題。問:「是何?為何?如何?」 神學必是用文字語言表達的。道雖不可盡道,人還是勉為道之。.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系統神學
约翰·加尔文
#重定向 讓·喀爾文.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约翰·加尔文
聖禮
聖事(天主教汉译,Sacramentum)或聖禮(新教汉译)是基督教傳達神聖恩典的儀式。東正教與之對應的名稱是奧蹟(Holy Mysteries)。 羅馬天主教會、東正教、東方正統教會、東方亞述教會、信義宗、聖公宗及循道宗成員認為聖事不僅僅是象徵記號,而是天主使用這些被正確執行的聖事作為對忠實信徒傳播恩典的工具。西方基督教傳統定義聖事為傳遞內在精神恩典的外在標記。 500年前馬丁路德(1517年)的選擇的影響到現今仍在。到現在為此,新教仍然是只有2種聖禮:洗禮與聖餐。而所持的理據與路德的相同,也是出於兩種原則: (1)是由耶穌基督親自設立的 (2)是讓信徒藉著這看得見的禮儀去明白、了解上帝那看不見的恩典。 他以此去反對傳統又缺乏聖經根據的禮儀是絕對合理的。詳見馬丁路德聖禮觀。.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聖禮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聖經
聖父
聖父(God the Father)在許多單一神論宗教之中,主神的性別均為男性,尤其是以父親的角色出現。在支持三位一體的基督教之中,聖父為造物主三位一體的位格之一,另外兩個位格分別是聖子與圣靈,雖然本質上、屬性上、本體上與另外兩個位格相等,卻是位格中的「神首」(Godhead),從功能上來看是發出旨意的,差派聖子作救贖,並和聖子差派圣神作保惠師的。但一位論的基督教中,天父雅威才是“獨一的真神”,與聖子與圣神不同。(;;).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聖父
聖靈
聖靈(Ἅγιον Πνεῦμα,天主教称为聖神,譯自希伯来文“Ruah”)是傳統基督教所信三位一體神中的一個位格,其他兩個位格分別是聖父與聖子。聖靈是神組的第三位成員。祂是一個沒有骨肉身體的靈體人物。祂常被稱為靈、聖靈、神的靈、主的靈或保惠師。在支持一位論的基督教派中,天父耶和華﹝天主教譯為雅威﹞才是「獨一的真神」,聖靈(聖神)是受差遣的。在《聖經》中,所指的無形、強大、神聖且有情感的靈(創世記1:2;使徒行傳2:18)。 關於聖靈(聖神)的中文譯名,景教進入中國時意譯為「涼風、淨風、淨風王」或音譯為「得囉嵇(敘利亞文:Ruħa deQudsha)」;基督新教最先譯為「聖風」或「神之神風」,現在普遍譯為「聖靈」;天主教起初是以拉丁文音譯為「斯彼利多三多(Spirito Santo)」,自從艾儒略神父之後,才開始普遍採用「聖神」稱呼。.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聖靈
钦定版圣经
钦定版圣经(Authorised Version,縮寫為 AV),又稱詹姆士王译本(King James Version,縮寫為 KJV)或詹姆士王聖經(King James Bible,縮寫為 KJB),由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命令下翻译的英文版本聖經,於1611年出版,自诞生至今一直都是英語世界極受推崇的圣经译本,也称為英王詹姆士译本或英皇欽定本等。英王钦定本圣经是英国国教会官方批准的第三部圣经,第一部是1535年出版的《大圣经》,第二部是1568年出版的“主教圣经”。但早期译本都有问题,所以当时的英国国王詹姆斯授权翻译一本新的英语圣经。詹姆斯给译者一些指示,要他们确保新的译本符合英国国教的治理方式,反映国教的主教制度。有47位学者参与了钦定本圣经的翻译,他们都是英国国教的成员。钦定版圣经除了39卷舊約聖經、27卷新約聖經外,亦包括14卷次經。 钦定版圣经不仅影响了随后的英文版圣经,对英语文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为了让更多未受良好教育的普通人也能知晓神的旨意,该部圣经词汇量一共只有8000个常用的英文单词,因此十分容易理解。一些著名作者,如約翰·班揚、约翰·弥尔顿、赫爾曼·梅爾維爾、约翰·德莱顿及威廉·華茲華斯很明显从这个版本的圣经中得到启发。一些圣经如英语修订版圣经(English Revised Version)、新美国标准版圣经(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修订标准版圣经(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还有新钦定版圣经(New King James Version)等都是这个版本的修订版。尽管新国际版圣经等其他版本的圣经没有说它们是这个版本的修订版,但是可以看出这些版本所受的深厚影响。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这个版本的版权已经过期了,但是在英国,由于“永久王家版权”(perpetual Crown copyright)的缘故,还是有版权的。虽然钦定版圣经已经年代久远了,现在绝大部分仍然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 它也被认为是现代英语的基石,并从它诞生以来一直是被最广泛阅读的文献之一。.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钦定版圣经
雨格诺派
#重定向 胡格諾派.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雨格诺派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法语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新教
教义问答
教义问答(Catechism,源自κατηχέω),又譯為教理問答,古譯為探題,是教义(Doctrine)的概要与阐释,传统上用于基督宗教的宗教教育,从新约时代一直到现在。教理问答为带有答案的问答形式的教义手册,采用的问答形式已在非宗教或世俗领域使用。 教義問答的传道员,是从事这样宗教教育的人员,通常是接受口授教义培训的世俗教理老师,並非神父。.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教义问答
慈运理
#重定向 烏利希·慈運理.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慈运理
托馬斯·克蘭麥
多瑪斯·克藍瑪(Thomas Cranmer,)克藍麥是第69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英格兰諾丁漢人。在劍橋大學接受教育。他一直潛心學術,後來為亨利八世的離婚問題提出策略,所以在1532年奉召当选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默在亨利八世統治期間,一直是大主教,而亨利八世對他也很敬重。愛德華六世繼任後,克藍麥仍是坎特伯雷大主教,他在英王愛德華六世統治下,領導宗教改革,他是圣公会的代表人物和最重要的改革家,但他被玛丽一世女王革職,於1556年在牛津被處火刑而死。 克蘭默很虔誠,在神學的方向是以路德宗為是,他對於教會古教父的著作非常熟捻,對於禮拜的儀式有著極大的興趣,充滿學問。至於為人方面:敏感勇毅、處事決斷謹慎。即使在推動宗教改革期間,他竭盡心力以和平緩慢的游說方式取代武力,他和馬丁·路德一樣,堅持相信“和平的君王”耶穌基督為全人类承擔一切功勞,負有天父上帝給予的責任,建立一個充滿公正的社會環境,使福音能加以廣傳。 他一生致力恢復西方教會的大公信仰,當羅馬教會拒絕加入改革時,克蘭默擔負起這個責任,從自己的坎特布里教區開始進行宗教改革。上述為克藍麥所注重的第一件事,而他注重的第二件事是恢復以基督和祂的事工為基礎的活神學,從他所著的神學著作中關於基督教義部分,發展出屬於他的見解的“因信稱義”,與在聖餐禮中基督是臨在的神學。而他第三注重的是關於聖靈的教義,是指關於聖經與傳統與基督的合一。但他在玛丽一世女王的逼迫下,長期被單獨囚在監裡,甚至收回自己所寫所發表的主張。不過,他在1556年,最後一次審判中,再次為他的主張奮力辯護,最後勇敢地赴上火刑的處分,他把寫過收回自己主張的那隻手,先伸進火中,藉以表明自己的心,且因此殉道。 克兰麦大主教在世時,主持了《大聖經》(1538)翻譯的工作,還提筆寫序言。著有《總禱文》(1545)、《公禱書》(1549),他還著有《教會法規之改革》(1571),而英國的《六條信仰法》、《四十二信條》、《靈修課》和《基督徒的規範》大部分都是出於他的手筆。克兰麥也是圣公宗的主要确立者之一,和圣公宗的殉道圣人。目前英國牛津有座殉道者紀念堂,就是紀念他和其他兩位殉道者——利得理、休·拉蒂默的死。.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查看 基督教要义和拉丁语
另见
16世纪基督教文献
基督教神学书籍
- 上帝之城
- 基督教要义
- 忏悔录 (奥古斯丁)
- 教會教義學
- 爱尔兰语字母及教义问答
- 神学大全
- 論基督教教義
约翰·加尔文
- 加尔文礼拜堂
- 圣彼得大教堂 (日内瓦)
- 基督教要义
- 约翰·加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