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唯美主义

指数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主張藝術哲學應獨立於所有哲學之外,藝術只能以藝術自身的標準來評判。 唯美主义运动(英语:aesthetic movement)在汉语中有“美学运动”、“唯美运动”等不同译法,是於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會的運動,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

49 关系: 功利主义升华反叛反社會行為奥斯卡·王尔德孔雀客體室内设计中國作家哲学哲学家唯美主义前拉斐爾派珀西·比希·雪莱社會運動神秘小說神秘主義约翰·济慈约翰·拉斯金维多利亚维多利亚时代美学羽毛瓷器生活白色音乐道德颜色評論家语汇诗人象征主义象徵藍色闻一多艺术艺术与工艺运动英國文學英国概念模仿歌剧法国本质浪漫主义文艺复兴感情

功利主义

#重定向 功利主義.

新!!: 唯美主义和功利主义 · 查看更多 »

升华

昇華是指一种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 与昇華相反的过程称做凝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這樣的例子有結霜。 昇華是吸熱的反應,所需的焓是汽化熱和熔化热之和。.

新!!: 唯美主义和升华 · 查看更多 »

反叛

#重定向 舉事.

新!!: 唯美主义和反叛 · 查看更多 »

反社會行為

反社會行為(Anti-social behavior)指的是一種故意或非故意、不顧他人觀感,而且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無法增進公眾福祉的行為,可涉及破壞、强姦、盜竊、傷害他人身體、殺人或殘酷虐待動物。反社會行為也可以指反建制思想或行為,具反社會行為者往往被稱為不合群的人物、仇視現有法律及執法人員,包括警察及保安等制服人員,甚或仇恨當權的政府當局,反對現政府。 反社會嚴重者常被「建制內的人」稱為「犯罪份子」(Criminals)、「極端分子」(Extremists),甚至是「恐怖分子」(Terrorists)。因此世界各國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訂反制反社會行為的條文。 在精神病學上,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持續性的反社會行為可被診斷為反社會型人格異常。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則將其定義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新!!: 唯美主义和反社會行為 · 查看更多 »

奥斯卡·王尔德

奧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爱尔兰作家、诗人、剧作家,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他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創作了多種形式的作品,其後成為了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早期倫敦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如今他以其短詩、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及戲劇作品聞名,他的牢獄生涯和早逝也是人們關注的話題。.

新!!: 唯美主义和奥斯卡·王尔德 · 查看更多 »

孔雀

孔雀(学名:Pavo),是一种鸟类,属鸡形目,雉科,又名越鸟、南客。孔雀有三种,绿孔雀和蓝孔雀属于该属,而刚果孔雀单独成属。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雄鸟羽毛为宝蓝色,富有金属光泽,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又名爪哇孔雀,分布在东南亚和中國雲南省,此外,蓝孔雀还有白孔雀和黑孔雀两种变异种。 孔雀最早见于《山海经》的《海内经》:“有孔雀。”东汉杨孚著《异物志》记载岭南的孔雀:“孔雀,其大如大雁而足高,毛皆有斑纹彩,捕而蓄之,拍手即舞。”.

新!!: 唯美主义和孔雀 · 查看更多 »

客體

客体(Object)指可感知或可想像到的任何事物,既包括客观存在并可观察到的事物(如人物、树木、房屋,抽象的如物价、自由),也包括想像的事物(如神化人物)。 Category:哲学术语.

新!!: 唯美主义和客體 · 查看更多 »

室内设计

室內設計(Interior design),是一種以居住在該空間的人為對象所從事的設計專業,需要工程技術上的知識,也需要艺术上的理论和技能,泛指對室內建立的任何相關物件,包括:牆、窗戶、窗簾、門、表面處理、材質、燈光、空調、水電、環境控制系統、視聽設備、家具與裝飾品的規畫。室內設計是从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出来的。他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再创造。室内设计可以分为公共空间和居家两大类别。當我們提到室內設計時,會提到的還有動線、空间、色彩、照明、功能等等相關的重要術語。 室内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对现有的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深加工的增值准备工作。目的是为了让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在可行性的有限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合格产品的准备工作。 按设计深度分:有室内方案设计、室内初步设计、室内施工图设计。 按设计内容分:有室内结构设计、室内物理设计(声学设计、光学设计、热学设计、色彩设计、能源设计)、室内设备设计(室内给排水设计、 室内供暖、通风、空调设计、电气、通訊设计)等。 某些國家如中國的室內設計會考慮風水。 綠色環保的室內設計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綠色室內設計除了著重環保材質的採用,節能環保、低碳理念、精簡設計亦被納入打造理想綠色空間的大前提。 室內設計師會根據許多的法則規畫他們的作品,這些法則包括:環境物理學(如利用日照與空氣等條件)、建築學、美學、人因工程学與人類的慣性及習俗等。他們幾乎規畫所有種類的空間,包括飯店、商辦、學校、醫院、私人住宅、購物商場、餐廳、戲院、博物館以及機場航站等。今日,室內設計師不僅只需懂得規畫建物平面圖、房屋修護跟辨識結構的能力,更需要提升對各種材料、生活型態、設備等的認識。 装修,作为一种居所装修装饰的新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诞生。装修也是装潢,一般指居室内固定部分的后加工,如地面墙面天棚门窗的装修;室内设计中装修、装饰是不可分的。.

新!!: 唯美主义和室内设计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唯美主义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作家

作家特指文學創作上有盛名或成就的人,近代已泛指以写作為職業的人。相對於「作者」一詞而言,「作家」一詞比較廣義,包括網上寫手、自由撰稿人、任何種類出書的作者都可以被稱為或自稱為作家。 傅柯在其著名的論文《作者是什麼?》(What is an author?, 1969)提到:“所有的作者都是作家,但並非所有的作家都是(某作品的)作者。”(all authors are writers,but not all writers are authors.).

新!!: 唯美主义和作家 · 查看更多 »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新!!: 唯美主义和哲学 · 查看更多 »

哲学家

#重定向 哲學家.

新!!: 唯美主义和哲学家 · 查看更多 »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主張藝術哲學應獨立於所有哲學之外,藝術只能以藝術自身的標準來評判。 唯美主义运动(英语:aesthetic movement)在汉语中有“美学运动”、“唯美运动”等不同译法,是於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會的運動,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

新!!: 唯美主义和唯美主义 · 查看更多 »

前拉斐爾派

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常譯為前拉斐爾兄弟會,是1848年開始的一個藝術團體(也是藝術運動),由3名年輕的英國畫家所發起—約翰·艾佛雷特·米萊、但丁·加百利·羅塞蒂和威廉·霍爾曼·亨特。 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的藝術潮流,反對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時代之後在他們看來偏向了機械論的風格主義畫家。他們認為拉斐爾時代以前古典的姿勢和優美的繪畫成分已經被學院藝術派的教學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為前拉斐爾派。他們尤其反對由約書亞·雷諾茲爵士所創立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畫風,認為他的作畫技巧只是懶散而公式化的學院風格主義。他們主張回歸到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畫出大量細節、並運用強烈色彩的畫風。 前拉斐爾派常被看作是藝術中的前衛派運動,不過他們否認這種描述,因為他們仍然以古典歷史和神話作為繪畫題材以及模仿的藝術態度,或者是以模擬自然的狀態,來作為他們藝術的目的。不過,前拉斐爾派毫無疑問將自身視為藝術界的改革運動,為他們的運動取了名稱以做區別,並且也出版了他們的期刊The Germ,以宣揚他們的概念McGann, Jerome J. The Complete Writings and Pictures of Dante Gabriel Rossetti, NINES consortium,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http://www.rossettiarchive.org/docs/s40.rap.html retrieved 16 Dec.

新!!: 唯美主义和前拉斐爾派 · 查看更多 »

珀西·比希·雪莱

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一般譯作雪萊,是一位知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英語詩人之一。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新!!: 唯美主义和珀西·比希·雪莱 · 查看更多 »

社會運動

会运动(Social movement)是一种社會群體行動與政治现象,其基本特征是在于用体制外的策略,来改变现有体制,推動或阻止社會變革。.

新!!: 唯美主义和社會運動 · 查看更多 »

神秘小說

悬疑小說(Mystery fiction)是一個鬆散定義的分類,常被用來作為奇幻小说或偵探小說的代名詞。小說內容以悬疑為主、意圖帶給讀者「不可思議性」的神秘感而書寫的小說類型,通常可以與其他小說類型相區隔開來,不過界線可能不夠明確。神秘小說包括幾個子類型,例如推理小說、恐怖小說、奇幻小说等類型。.

新!!: 唯美主义和神秘小說 · 查看更多 »

神秘主義

主義(Mysticism),也有較模糊的稱為密契主義,包涵人類與神明或某種超自然力量結合為一的各種形式、經驗、體驗,並且強調這是一切宗教共有的現象。神秘主义者的基本信条是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隐藏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特殊教育或者宗教仪式获得。神祕主義的兩大特徵:.

新!!: 唯美主义和神秘主義 · 查看更多 »

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John Keats,)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新!!: 唯美主义和约翰·济慈 · 查看更多 »

约翰·拉斯金

约翰·羅斯金(John Ruskin,)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主要的艺术评论家之一,他还是一名艺术赞助家、制图师、水彩画家、和杰出的社会思想家及慈善家。他写作的题材涵盖从地质到建筑、从神话到鸟类学、从文学到教育、从园艺学到政治经济学包罗万象。他的写作风格和体裁同样多变。拉斯金写过从随笔到专著、从诗歌到演讲、从旅行指南到说明书、书信甚至到童话。早期較為刻意精雕的寫作風格,後來由較為平順的風格取代,以便能夠更有效率地傳遞他的思想。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他无一不在强调自然、艺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他本身亦为天才而多产的艺术家,以描述細節的水彩和素描研究岩石、植物、鳥類、風景、建築結構和裝飾。 羅斯金在19 的上半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都具有高度的影響力。之後經歷一段影響力下滑的時間後,到1960年代,在許多羅斯金學術作品的出版和研究後,他的影響力又重新建立。羅斯金的著作第一次受到重視是因為Modern Painters (1843)第一卷的出版,在此出版中羅斯金認為特纳的藝術宗旨為「自然的真實」。從1850年代起,他推崇受受他思想深厚影響的前拉斐爾學派藝術。從「致後來人」(Unto this Last, 1860, 1862) 開始,他將注意力放到政治和社會焦點。從186年開始,他在牛津大學成為了第一位Slade Professor of Fine Art也在牛津成立了羅斯金繪圖學校(Ruskin School of Drawing)。在1871 年,他開始了名為Fors Claviegera(1871-1884)的寫作。這部極度個人化和複雜的作品,他稱之為「寫給英國工人的信」,羅斯金建構了他理想社會的原理原則,最後,羅斯金建立了關心藝術、和鄉村經濟生活的,該基金會今日仍運作中。.

新!!: 唯美主义和约翰·拉斯金 · 查看更多 »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Victoria)可以指:.

新!!: 唯美主义和维多利亚 · 查看更多 »

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英文:Victorian era),前接喬治王時代,后启爱德华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後期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與愛德華時代一同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至1901年,即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统治时期。此長時期的和平,繁榮得以更加細化英國的理性發展,並鞏固了大英帝國的國家自信.部分学者認為,1832年改革法案的1832年才是該時期理性與政治發展的真正開端。 許多社會歷史學或文學將此時期之風格標定為維多利亞時期或維多利亞風格,尤其是在討論十九世紀中後期當時文化風俗與人民普遍態度時。針對維多利亞時代的研究很多著重於所謂“維多利亞時代道德觀念”,包含了高度的道德操守,與細緻的語言和行為規範。.

新!!: 唯美主义和维多利亚时代 · 查看更多 »

美学

美学(aesthetics),在欧洲又名感覺學,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乃哲学其中一个重要分支。 欧洲的美学概念的词语来源于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亚力山大·葛特列·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新!!: 唯美主义和美学 · 查看更多 »

羽毛

羽毛是鸟类及一些獸腳亞目恐龍特有的结构,是表皮的角质化衍生物。曾经被认为其与爬行类的鳞片同源,但自从大量羽毛恐龙化石在中国辽宁热河生物群以及侏罗猎龙在德国巴伐利亚被发掘和研究以来,这一观点被主流古生物学界所推翻。羽毛的真正起源至今仍没有定论。.

新!!: 唯美主义和羽毛 · 查看更多 »

瓷器

瓷器,也作磁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需经过高温(约1200℃–1400℃)的窯內烧製。 瓷器最早出现于三国魏晋或隋唐(目前有争议),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窯爐內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而產生不同色彩,即窯變。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 原料纯净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时,会发出类似金属相撞的清脆声音。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过各种贸易管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新!!: 唯美主义和瓷器 · 查看更多 »

生活

生活是總稱。是人生活上的需要,精神生活則是人们在得到了物质生活后,所追求的另一种精神寄托。生活是精神寄托。.

新!!: 唯美主义和生活 · 查看更多 »

白色

白色是一种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其明度最高,就如電腦程式設計領域就依照白色科學的定義而將參數值常定義成所有色彩的最大值,如白色=RGB(255,255,255)或#FFFFFF最大值(而不是將白色定義成像水H2O的無色=透明色或無色=null值)。可以将光谱中三原色的光:红色、蓝色和绿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白光。光谱中所有可见光的混合也是白光。.

新!!: 唯美主义和白色 · 查看更多 »

音乐

音樂,廣義而言,就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c一詞源於古希臘語的μουσική(mousike),意即缪斯(muse)女神的藝術。而中文的音樂二字,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認為音樂和聲音的區別,在於音樂需要透過人心去想像和創造。音樂可分為創作、演奏、聆聽三個過程,在不同文化和社會,對於音樂的過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西非鼓樂里,每個人皆是參與者,人們不會區分作曲者、演奏者和聆聽者的身份。 至於何謂聲音、噪音和音樂的區別,沒有公認的標準。因為音樂和數學、物理相關,歐洲自古希臘時代開始,有人論述樂理。在西方樂理中,音樂的主要元素有音高(或聲音的頻率)、節奏和音色。不同的音高重疊形成和聲,音高依據節奏進行成為旋律,常用的音高形成音階和調性,規律性的強拍和弱拍形成節拍,拍子的快慢構成速度。但近代有不少音樂家不認同傳統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認為任何聲音和靜默皆是音樂。音樂可以分為不同種類,但每種種類的區別常常是含糊和具爭議的。 音樂可以用樂譜描述,依據樂譜演奏,但也有不少音樂類型如民歌或爵士樂是由演奏者即興創作的。樂譜作為一種符號的語言,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因此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欣賞音樂必需現場聆聽,或自己親身參與演奏。傳統上欣賞音樂有特定的場所,從古時的宮庭、教堂、廟宇到今天的音樂廳、酒吧等等。十九世紀末,留聲機的發明令聲音可以记录和複製,改變了欣賞音樂的模式,一般認為錄音技術和大眾媒體是流行音樂形成的主要因素。現在人們可以在家中聆聽唱片和音樂錄像,透過無線電以收音機和電視接收聲音的訊號,也可以携帶隨身聽在任何一個地方聆聽音樂。 演奏音樂需要透過歌唱或樂器。廣義的樂器包括一切可以發出聲音的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製作原始的樂器。今天電腦和不少電子音樂產品可以透過MIDI製作音樂。 音樂是一种需要學習的技能,而在不少國家的基礎教育中包括有音樂課,而一些音樂學院則提供專業的音樂教育。音乐学是一個歷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另外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有民族音樂學,研究各地不同的音樂文化。.

新!!: 唯美主义和音乐 · 查看更多 »

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准許刺激人類。 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為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為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準則。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虽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新!!: 唯美主义和道德 · 查看更多 »

颜色

色或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還包含心理等許多因素,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新!!: 唯美主义和颜色 · 查看更多 »

評論家

評論員,又稱評論家、批評家、名嘴(英語:Commentator, Critic),是意見領袖,對主題事物作出评述性舆论,且其評論內容被大眾選擇的人。評論家自古以来便存在,现代社会更发展出职业的“评论员”。现代职业評論員(或評論家)可分為文學評論員、時事評論員、政治評論員、藝術評論家等等多種。.

新!!: 唯美主义和評論家 · 查看更多 »

语汇

#重定向 词语.

新!!: 唯美主义和语汇 · 查看更多 »

诗人

诗人是创作诗歌的人,屬於文学家一類。詩人創作的作品可以是紀事性的,描述人物或故事,如荷馬的史詩;也可以是比喻性的,隱含多種解讀的可能,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歷史上自從有文字以來就開始有詩人,而不同國家和時代產生出許多不同的詩詞體裁。 英文的詩人(poet)一字來自於拉丁語的「poeta, poetae」,意指寫詩的人,或關於詩人的事。在中國,詩經和楚辭是現時所知的最早的詩詞集,孔子和劉向分別是詩經和楚辭的編撰者。中國的詩詞在唐朝和宋朝大盛,詩人輩出,唐代以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最為人所熟知。宋代詩人以寫詞為多,故又稱作「詞人」。古代的詩人對格律非常熟悉,無論在中國或西方詩詞都有特定的格式,例如唐代盛行的律詩,其對偶、押韻、聲調平仄的要求,都比小說或是散文來的嚴格。 中國的詩人通常賴以其它職業為生,如蘇軾本為翰林學士,岳飛本為將軍,但同時亦以詩作傳世。不少詩人亦是書法家,在不少中國建築,門柱上常常會有對聯,無論宮庭或一般文人皆愛在室內掛上字畫。每逢節慶喜喪之時,文人都喜歡題詩,亦常常立碑以紀念人物和事跡,這種傳統至今不絕,故此中國詩詞得以廣泛流傳。不少詩詞都是可以唱誦的,在宋代勾欄和教坊都是唱誦詩詞的地方。不少詩人對音樂亦有認識,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的音樂是詩人自己譜寫。.

新!!: 唯美主义和诗人 · 查看更多 »

象征主义

象徵主义(Symbolism),是约1885-1910年间欧洲文学和视觉艺术领域一场颇有影响的运动。象徵主义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背弃对现实的直接再现,偏爱现实的多方面的综合,旨在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而有力的象徵来暗示各种思想。象徵主义把宗教神秘主義与反正常和色情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对所谓“原始性”的兴趣与复杂微妙的颓废崇拜结合起来。与这场运动有关的艺术家是法国的奥迪隆·雷东、居斯塔夫·莫羅和皮耶·皮維斯·德·夏凡納,奧地利的古斯塔夫·克林姆,比利时的,荷蘭的等。 中国的象徵主义艺术家有诗人李金髮。.

新!!: 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 · 查看更多 »

象徵

象徵,是指以具體的事物或形象來間接表現抽象或其他事物的觀念。但 中國的「紅顏」一詞並非象徵,而是“借代”為美麗的女子。 希臘動詞Symballein,意即「彙集」(To put together),其名詞則是Symbolon。 在中國,象徵是一種修辭法。.

新!!: 唯美主义和象徵 · 查看更多 »

藍色

蓝色是一种颜色,它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中的其中一元,在这三种原色中它的波长最短(约470-440纳米)。 由于空气中灰尘对日光的瑞利散射,晴天的天空是蓝色的。由于水分子中的氢-氧键对约750纳米的光的吸收,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呈蓝色,由于氘-氧键吸收波长比较长的光(约950纳米),因此重水是无色的。 蓝色的互补色是橘色。.

新!!: 唯美主义和藍色 · 查看更多 »

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是一位生于湖北黄冈浠水的诗人、学者、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因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新!!: 唯美主义和闻一多 · 查看更多 »

艺术

艺术(Ars;法語、Art;西班牙語、Arte;Kunst)指憑藉技巧、意願、想象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新!!: 唯美主义和艺术 · 查看更多 »

艺术与工艺运动

艺术与工艺运动(Arts & Crafts Movement)是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其产生受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建筑師奧古斯塔斯·普金等人的影响,参考了中世纪的行会制度。运动的时间大约从1859年至1910年。得名于1888年成立的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

新!!: 唯美主义和艺术与工艺运动 · 查看更多 »

英國文學

英國文學或不列顛文學(British literature)是指英國的文學作品。歷史上,英國在不同時期包括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曼島和海峡群岛等地,所以英國文學除英語作品之外,也涵蓋了多種語言的文學。而English literature這個概念雖有“英格蘭文學”的意思,但通常是指英語文學,包括了歷史上來自愛爾蘭、印度、澳大利亞等地使用英語寫作的作家創作的作品。英國文學和英語文學之間重疊的部分很多,但彼此並不相同;蘇格蘭文學、威爾士文學也一般算作獨立的重要學科。通常提到英國文學時,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英格蘭的英語文學。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英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

新!!: 唯美主义和英國文學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唯美主义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概念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是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在它们的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异,如同它们是同一的去处理它们,所以概念是抽象的。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它们是普遍的。概念也是命题的基本元素,如同词是句子的基本语义元素一样。 概念是意义的载体,而不是意义的主动者。一个单一的概念可以用任何数目的语言来表达;术语则是概念的表达形式。狗 的概念可以表达为德语的 Hund,法语的 chien 和西班牙语的 perro。概念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语言的事实使得翻译成为可能 - 在各种语言中词有同一的意义,因为它们表达了相同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術语)同等对待。.

新!!: 唯美主义和概念 · 查看更多 »

模仿

模仿,也稱為仿效,是指有意識的依照他人的言行舉止方式進行自己的行動。是某些動物,如海豚、人類或猩猩的行為方式之一。.

新!!: 唯美主义和模仿 · 查看更多 »

歌剧

歌剧(opera,opere為複數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樣,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意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一直到18世紀,意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意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一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台。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尔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義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的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台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新!!: 唯美主义和歌剧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唯美主义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本质

本质(Essence)或實質在哲學中是被某对象或事物自身所必然固有的且根本地使该对象或事物成为该对象或事物,否则该对象或事物就会失去其自身的特定属性或特定一套属性的事物。.

新!!: 唯美主义和本质 · 查看更多 »

浪漫主义

浪漫主義(Romantik;Romantisme;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德國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新!!: 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 查看更多 »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通称为文艺复兴,简称为文复,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基本上以復興古羅馬為名,動機大致上是要改變中世紀社會逐漸嚴重的腐敗,卻不是將古羅馬原樣重現,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所以做出實際上是一種徹底不同的新型態文化變革,其中雖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和承接,卻在绘画方面透過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中古時代教育变革,乃至於人體結構、化學、天文技術的知識的追求等等,這些極重要的近代科學發展,除了打破神權時代,也打破了希臘羅馬的古文化。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巨大變革,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博学家做出的創新贡献。 一般认为,文复始于14世纪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但对此尚有质疑之声。就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特点而言,多种理论已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其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有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和公民的特点;当地的政治结构;当地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的赞助Strathern, Paul The Medici: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2003);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及书籍。Encyclopedia Britannica,Renaissance,2008,O.Ed.Har, Michael H.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Scarecrow Press Incorporate,1999,ISBN 978-0-8108-3724-9.Norwich, John Julius,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1997,Knopf,ISBN 978-0-679-45088-7.史学上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很多且颇为复杂,而“文艺复兴”作为词汇的作用,及其作为历史过渡期的意义,都引发了史学家的诸多争论。Brotton, J., The Renaissa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UP, 2006.

新!!: 唯美主义和文艺复兴 · 查看更多 »

感情

感情是能夠感受、感知或主觀地進行體驗的能力。十八世紀的哲人以此概念來區分思考(「理性」)和感受(「感情」)。在現代西方哲學,感情是能進行感受(精神哲學稱之為「感質」)。這個概念和動物權益有關,不少爭論在於「動物有否感情?」,因為有感情才代表有感受痛苦的能力(而非只是感受疼痛)。.

新!!: 唯美主义和感情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唯美主义运动唯美主義唯美运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