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後黎朝

指数 後黎朝

後黎朝(),越南的一個朝代,由黎利於1428年(中國明宣宗宣德三年)創立,国号大越。後黎朝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部份。前期與莫朝南北對峙;到了後期,阮主和鄭主分據南北對峙,後黎朝皇帝僅為鄭主的傀儡。 部份越南的歷史學者,先將1428年至1527年的前期稱作黎初朝(),後將1533年至1789年的後期稱作黎中興朝(),以示區別。.

46 关系: 占城占婆南掌吳士連大越大越史記全書宣德川圹省中國廣南國喃字理学琅勃拉邦莫登庸莫朝馬六甲貢生越南越南君主列表越南年号列表越南歷史黎太宗黎宜民黎察黎中興朝黎仁宗黎初朝黎利黎聖宗郑绥阮氏路鄭主鄭惟㦃老挝陳荊和陳暠 (義軍首領)柬埔寨槃羅茶全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河內市清朝漢文朝代明宣宗明朝文庙

占城

占城(Chiêm Thành),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占城是占婆第六王朝到第十五王朝的国号,之前的国号是林邑、环王。.

新!!: 後黎朝和占城 · 查看更多 »

占婆

占婆(越南語:Chăm Pa;占語:Campadesa;天城文:चंपा),又稱占波,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區建立的古国。 该地在中国东汉时期属交州。137年(永和二年)東漢象林縣功曹區連率領占族數千人起兵,攻打象林縣,殺死縣令。隨後佔領了整個日南郡,自稱「林邑王」,该地称为「林邑」。到了中國的唐朝,出現過「占波」、「瞻波」等叫法。唐朝中期,該國改名「環王」。 到了9世紀以後,該國開始以「占城」之名,出現在中國和越南的史料之中。占城是梵文“占婆补罗”(Campapura)和“占婆那喝羅”(Campanagara)的简称,其中「pura」、「nagara」是梵文“邑”、“城”的意思。「占城」本是該國對國王居所的稱呼,後來成為中國和越南對該國的稱呼。14世紀時期,該國國勢一度十分強盛,占城國王制蓬峨曾三次率軍攻陷越南陳朝的首都昇龍。但在制蓬峨死後,旋即遭到了越南的反擊,國勢轉衰。1471年,越南後黎朝聖宗皇帝發兵討伐占婆,佔領占婆的首都毘闍耶。從此以後,占婆僅領有南部賓童龍地區,並於1697年成為越南屬下的一個土司。1832年,阮朝的明命帝下令「改土歸流」,正式兼併了賓童龍地區,從此以後,占婆正式滅亡。 占婆在早期大量接受印度文化,信仰以婆羅門教為主,13世紀前後該族人部份改信伊斯蘭教(占族穆斯林今分布在柬埔寨為主)。.

新!!: 後黎朝和占婆 · 查看更多 »

南掌

南掌(ລ້ານຊ້າງ lâansâang;शिसत्तनखनहुत्,Sisattanakhanahut;လင်းဇင်း;Vạn Tượng),一譯澜沧、兰沧,中國轉譯西方學者的文章常譯作“瀾滄王國”,是法昂于1353年建立的一个王国,为老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南掌」为音译,ລ້ານ音譯爲lâan、南,意思是百萬。ຊ້າງ音譯爲sâang、掌,意思是象,和漢語“象”也是同源詞。「南掌」老挝语原意为「百万大象」。1694年,南掌分裂,其南部的占巴塞、万象獨立,之後的南掌被西方學者稱之為“琅勃拉邦王国”。南掌與“琅勃拉邦王国”為同一政權,共存在341年。老族自古以来的政治制度是以上座部佛教统合王权思想进行统治。南掌王国宗教上有僧官制度,在中央有僧王及副僧王。三森泰王把人民分为貴族,平民与奴隶。.

新!!: 後黎朝和南掌 · 查看更多 »

吳士連

吳士連(,),越南後黎朝前期的官員、史家。 公元1459年,後黎仁宗被黎宜民所弒,吳士連對黎宜民加以擁護,獲升為都御史。後黎聖宗取得帝位後,吳士連被貶。在此期間,吳士連博覽群書。到公元1471年(洪德二年),獲重新起用,擔任禮部右侍郎、朝列大夫、國子監司業、史官等官職。公元1479年(洪德十年),奉後黎聖宗之命,編修《大越史記全書》。.

新!!: 後黎朝和吳士連 · 查看更多 »

大越

大越(Đại Việt/大越),为1054年到1804年间越南所使用的正式国号(1400年至1428年间被中國明朝統治除外)。 自1054年李朝第三代皇帝李圣宗将国号由「大瞿越」改为「大越」以来,其后的陈朝、後黎朝等亦使用该国号(其中只有胡朝一度于1400年将国号改为「大虞」)。不过,中国、日本等国则普遍以安南、交趾等称呼该国,而大越君主亦接受中国的册封为「安南国王」。到19世纪初阮朝统一越南后,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一度主张将国号改为“南越”,但当时中国清朝政府认为历史上的南越国涵括了华南地区,字面含义与阮氏政权统治范围不符,经交涉最后决定将国号改为「越南」并沿用至今,而阮福映亦被清嘉庆帝正式册封为「越南国王」。.

新!!: 後黎朝和大越 · 查看更多 »

大越史記全書

《大越史記全書》()是越南的編年體通史,以古汉语文言文編撰完成,也是研究越南歷史最重要的史書。該書從黎聖宗洪德年間(1470-1497),由吳士連編纂,收錄了自鴻龐氏時代以來的傳說及史實,最後於1797年,由西山朝史官吳時任負責增補至昭統帝昭統三年(1789年)的史事,為全書最後修訂本。.

新!!: 後黎朝和大越史記全書 · 查看更多 »

宣德

宣德(1426年-1435年)为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的年号,前后共十年。 宣德十年正月明英宗即位沿用。.

新!!: 後黎朝和宣德 · 查看更多 »

川圹省

川壙省(),是老挝東北部的一个省,東鄰越南。首府豐沙灣。下分8縣。川壙有大象擋路之意,是南詔人改名的。 X.

新!!: 後黎朝和川圹省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後黎朝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廣南國

廣南國(,1558年-1777年)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鄭阮紛爭期間的四個政體的其中之一。據有今越南中部一帶,由阮氏家族世襲掌權,號稱「阮主」()。 阮主名義上奉後黎朝皇帝為君主,並使用後黎朝的年號,但事實上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阮福濶在位期間,開始使用「王」的稱謂,鑄「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大臣上書阮主時皆使用「稟」字。.

新!!: 後黎朝和廣南國 · 查看更多 »

喃字

喃字(字喃),或称为「字喃」,是一種過去在越南通行,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其在越南古代文字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與朝鮮諺文、日語假名相同,都被用來表示本民族固有詞彙,而漢字則用來表示從古漢語中引入的漢字詞。 喃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在10至20世纪初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這段時間裡,喃字是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的纯粹越南的唯一工具。 越族人创造喃字,用来为越语、岱依語和瑶语记音,造成越喃字(喃字)、岱喃字、瑶喃字。起初,喃字常用来记录人名、地名,后来逐渐普及,进入国家的文化生活。14世纪胡朝、18世纪西山朝年间,出现了在行政文书中用喃字的倾向。单就越南文学领域而言,喃字对于营造延续多世纪的辉煌文学起到了特别重要作用。 喃字的構字大部分爲一個漢字表音,一個字表意而組合在一起。 如「(左「--」右「字」)」,就是一個形聲字,借漢字「--」(--)表音,借漢字「--」表意而合成在一起。 喃字寫法沒有標準,通常一個國語字對應幾個喃字,如「Chữ」就有「」或「」等多種寫法,而「Chữ」最常用的對應的喃字就是「」,這同「」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有關。.

新!!: 後黎朝和喃字 · 查看更多 »

理学

学可以指:.

新!!: 後黎朝和理学 · 查看更多 »

琅勃拉邦

琅勃拉邦(ເມືອງຫຼວງພະບາງ)又译隆勃拉邦、龍帕邦、琅勃拉邦、龍坡邦、或銮佛邦。老挝上寮重镇,琅勃拉邦省省会。是寮國1975年君主制被推翻前的首都,位於上寮湄公河畔,南堪河口。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人口103,000,為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前名孟骚(或孟兆、孟斯瓦),,后属高棉。13至14世纪是老聽族国家,灡滄国王法昂的祖父击败他们,自号川东王。这里成为老族文化中心。1353年法昂统一老挝,建立澜沧王国,定都于此,改名川铜(意为“金城”)。1560年起,因供奉來自高棉勃拉邦佛像,改今名。是老撾國寶。曾是澜沧国(孟骚)、澜沧王国(南掌)、琅勃拉邦澜沧王国国都。1945至1975年间,老挝王国定都万象,琅勃拉邦仍为王都。21世纪之后,这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城。拥有神奇的文化底蕴。市内名胜古迹有帕维逊摩诃维汉寺、玛莫塔、金塔山和王宫等。.

新!!: 後黎朝和琅勃拉邦 · 查看更多 »

莫登庸

莫太祖(,),名莫登庸(),是越南莫朝開國君主。1527年至1529年期間在位。.

新!!: 後黎朝和莫登庸 · 查看更多 »

莫朝

莫朝(Nhà Mạc)是越南朝代名,乃權臣莫登庸於1527年篡奪後黎朝帝位後的朝代。 1592年被鄭氏所復辟的後黎朝所推翻。莫朝灭亡后,莫氏势力并未被完全消灭,莫氏宗室又聚结于北部高平建立统治,托庇于中国明、清政府的保护之下。至1677年,方被後黎朝以協助中國清朝平定三藩之亂的名義滅亡。.

新!!: 後黎朝和莫朝 · 查看更多 »

馬六甲

#重定向 马六甲.

新!!: 後黎朝和馬六甲 · 查看更多 »

貢生

貢生,俗称“明经”。是指明清兩朝秀才(又稱生员)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贡士不同於貢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至於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新!!: 後黎朝和貢生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後黎朝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越南君主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越南歷史上的所有君主。.

新!!: 後黎朝和越南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越南年号列表

本列表包括越南历史上各朝代、起事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新!!: 後黎朝和越南年号列表 · 查看更多 »

越南歷史

越南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越南在舊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東山文化,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話傳說提到約四千年前出現最早的王朝鴻龐氏。中國秦漢時期接觸並征服北部(紅河三角洲)及中部後,越南情況乃有可靠的文獻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10世紀前期,越南處於中國統治之下,中國文化大量輸入。現時的越南中、南部地區,曾有占婆國存在(2至15世紀),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帶曾為扶南、真臘(柬埔寨)等國的領土。 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打敗中國南漢軍隊,是次戰役為越南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越南正式独立建国。其後越南進入封建時期,經歷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各朝的發展,15世紀初一度被中國明朝所佔(即屬明時期),不久復國,並在後黎朝前期達至封建時代興盛時期,其後長時間處於分裂及戰亂,有莫朝(與後黎朝合稱南北朝)、鄭主、阮主、西山朝等王朝和政權,到19世紀初期阮朝重新統一全國。越南歷朝曾使用的國號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等,對外被稱為「交趾」「安南」,19世紀初始稱「越南」。在封建時代各朝,統治者採用中國式的制度治國,文化方面融合了儒、佛、道三教。本土文化亦有所發展,本國文字「喃字」得以應用。對外多次進行戰爭,以維護獨立和擴張領土,曾抵禦北方的中國及蒙古等國,在印支半島逐步征服占婆國,入侵老撾,與真臘、暹羅(泰國)爭雄。 19世紀中晚期,法國漸次吞併越南,進行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越南共產黨(時稱印度支那共產黨)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統治北方,獲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國家支持,南方亦先後有西方陣營支持的保大帝政權及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南北分裂,美國介入越南政局,支持南越,演成越戰。1975年北越統一全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後的越南政府曾染指鄰國老撾、柬埔寨,又與中、美等交惡,外交形勢曲折。1986年以後,越南政府推動革新開放,促進經濟,1990年代又與中、美及世界各國改善關係。.

新!!: 後黎朝和越南歷史 · 查看更多 »

黎太宗

黎太宗(,),名黎元龍(),又名黎麟,是越南後黎朝第二代君主,1433年至1442年在位。他是黎太祖黎利的次子。.

新!!: 後黎朝和黎太宗 · 查看更多 »

黎宜民

黎宜民(;)又名黎琮,是越南後黎朝第一位廢帝也是第四任皇帝,乃黎太宗的長子。 黎宜民出生時就被冊立為皇太子,但其母楊氏賁因有子為貴而態度驕縱傲慢,黎太宗憤而將楊氏賁廢為庶婦,於是黎宜民也被降封為諒山王。他成年後對其皇太子之位遭到剝奪,而無法繼位為皇帝之事感到非常不滿,並在1459年發動兵變殺其異母弟黎仁宗及宣慈太后阮氏英,自立為皇帝。 但他篡位僅八個月,因聽信讒言,屠戮舊臣,致使人人怒怨。大臣阮熾、丁列(丁部領的長子丁璉的後裔)等人捕殺黎宜民,貶他為厲德侯(),迎立太宗四子平原王黎思誠為帝。.

新!!: 後黎朝和黎宜民 · 查看更多 »

黎察

黎察(,),越南后黎朝初期将领,蓝山起义时黎利麾下重要将领之一。 出生在清化的寿春县。黎利发动蓝山起义的时候前往投奔,成为麾下重要将领。1425年,丁礼率军攻打演州时,黎利派黎察、刘仁澍一起带兵去接应他。1426年,参加支棱昌江之战,与黎受一起攻破了昌江城。1427年,与刘仁澍、黎冷、丁列、黎受等人率兵一万、战象五头埋伏于支棱关,大破明军;并与陈榴等人乘胜追击,斩首一万余级。 后黎朝建立之后,黎察被封为大司徒,列为开国功臣之一,与阮廌、郑可、陳元扞、--、丁列、黎银等人获得穿红绯的特权。1429年,黎利封长子开郡公黎思齐为国王,次子梁郡公黎元龙(即后来的黎太宗)为皇太子,令黎察、黎银、黎仁澍(刘仁澍)、黎理(阮理)和黎国兴(裴国兴)五人辅佐黎元龙。1433年黎利驾崩,临终前,将黎思齐降为郡王,指定黎元龙为皇太子。黎太宗继位后,黎察专断朝政。 黎察是将领出身,学识浅薄,且多行不法、骄横跋扈、排斥异己。1437年,年齿已长的黎太宗亲政,以此罪名将其罢官赐死。.

新!!: 後黎朝和黎察 · 查看更多 »

黎中興朝

黎中興朝(;1533年—1789年)是越南歷史學家對後黎朝後半葉時期的稱呼。 1527年,權臣莫登庸廢黜黎恭皇,建立莫朝。至此黎初朝滅亡。但後黎朝的遺臣仍然活躍。阮淦逃往哀牢,以琴州為中心,進行反莫行動。1533年,擁立後黎朝宗室黎寧為皇帝,復辟後黎朝,今多稱黎中興朝。黎中興朝據守越南南部,而莫朝僅擁有越南北部地區,史稱南北朝時代。黎寧沒有任何實權,實權掌握在阮淦手裡。 阮淦死後,其婿鄭檢專權,成為世襲的鄭主。阮淦的兒子阮潢出鎮順化,成為世襲的廣南阮主。1592年,第二代鄭主鄭松攻破昇龍,滅亡莫朝。莫朝殘餘勢力逃往高平。鄭主勢力越來越大,開始淩駕於黎皇之上,甚至可以隨意廢立君主。1627年,廣南阮主終於與鄭主決裂,爆發鄭阮紛爭。自此阮主雖名義上自稱是黎皇的臣子,但不再向黎廷朝貢。 1672年,鄭阮紛爭以均勢而結束,鄭阮雙方約定以𤅷江為界河,以北為鄭主所轄的北河,以南為阮主所轄的南河。鄭主專心攻打北部的莫氏,阮主則致力於向南開拓領土。1677年,鄭主一舉攻滅莫朝殘餘勢力,鄭柞創立了「入朝不拜、書奏不具名」之例,於黎皇的御座左側設立鄭主的坐椅,後黎朝皇帝完全成為了一個擺設,黎皇僅僅管理禮儀、外交上的事務。 1786年,西山朝將領阮惠以「扶黎滅鄭」的名義北伐,推翻鄭主。西山軍旋即南撤,黎昭統帝得以親政。不過隨即阮有整攫取了大權,並與統治南河的西山朝就乂安之地發生領土衝突。翌年,阮惠再度北伐,殺阮有整。黎昭統帝向清朝求救,清朝於1788年發兵攻打西山朝,初期取得胜利,但其后被西山軍大敗。最終阮惠主動向清朝請和。昭統帝便流亡清朝,後黎朝滅亡。 阮朝建立後,嘉隆帝冊封後黎朝宗室黎維為延嗣公,主後黎朝祭祀;鄭氏宗親鄭楈主鄭主祭祀,以安撫北城之人。.

新!!: 後黎朝和黎中興朝 · 查看更多 »

黎仁宗

黎仁宗(;)名黎邦基(),又名黎基隆、黎濬,是越南後黎朝第三任君主,1442年—1459年在位。他是黎太宗黎元龍的三子。 即位後改元大和,年僅二歲,由宣慈太后阮氏英攝政。宣慈太后當政時,頗有成就,如制定私人田產法律十四條,擊敗占婆軍進犯,生擒占婆王賁該。可是,太后聽信讒言,殺功臣黎可等人,惹起大臣憤怒。1453年仁宗才親政。 1455年命潘孚先修國史,修成《史記續編》,並制訂百官俸祿及王侯封地法。 1459年,仁宗和宣慈太后被兄長諒山王黎宜民殺死。.

新!!: 後黎朝和黎仁宗 · 查看更多 »

黎初朝

黎初朝(;1428年—1527年)是越南歷史學家對後黎朝前半葉時期的稱呼。 1428年,黎利建立後黎朝,國號大越,從明朝恢復越南的獨立。黎初朝時期的皇帝手中掌握著大權。傳至威穆帝、襄翼帝之時,因暴虐,為臣下所殺。1516年黎昭宗繼位之後,大權旁落,軍閥蜂起。鄭惟㦃、阮弘裕、鄭綏、陳真等人相繼專權。1518年,莫登庸取得大權,並於1527年廢黜黎恭皇,篡位稱帝,建立莫朝。至此黎初朝結束。 後黎朝遺臣阮淦出奔哀牢,糾集後黎朝支持者,於1533年復辟了後黎朝。不過此時的後黎朝皇帝沒有實權,而復辟的後黎朝被稱為黎中興朝。 Category:黎初朝.

新!!: 後黎朝和黎初朝 · 查看更多 »

黎利

黎利(,),越南後黎朝開國君主,后人称為黎太祖()。他起兵驅逐了明朝的驻军,使越南(當時“大越”國土相當於今越南中、北部)最终取得獨立地位。 黎利生于越南清化地區,在他的青年時期,陳朝被權臣胡季犛所篡,中國明朝籍此於1407年出兵佔領越南(當時國土相當於現今中、北部),設立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使之成為中國轄地。與此同時,越南群雄並起,黎利亦於1418年發動藍山起義,從而展開了抗明十年戰爭。結果,明宣宗決定罷兵,黎利稱帝,使越南重獲獨立,開創後黎朝(1428─1789年)。另外,黎利獲明朝承認其對越南的統治,以保持中越的邦交關係。.

新!!: 後黎朝和黎利 · 查看更多 »

黎聖宗

黎聖宗(;)名諱黎思誠(),又名黎灝(),越南後黎朝第五任君主,1460年—1497年在位。 黎聖宗是黎太宗的第四子,為光淑太后吳氏玉瑤所生,封平原王()。1460年,皇帝黎宜民因為屠戮舊臣而遭群臣的反對,阮熾、丁列發動兵變,殺死黎宜民,擁立黎思誠即位。曾征伐哀牢(即寮國)与占婆等地。黎聖宗即位後,在施政上推行多項改革,包括中央及地方官制、科舉、地方建置、頒行《洪德法典》等等。又致力調理農務,改善經濟生產。聖宗重視文學的推動,在位期間曾组织“骚坛会诗社”,提倡用民族语言写诗,创作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对越文诗歌的发展很有影响。他也写汉文诗,收入《琼苑九歌》和《春云诗集》。而越南知名史書《大越史記全書》,就是由黎聖宗下令編撰。 黎聖宗在越南歷史當中被視為一位較重要的君主。但在私生活方面,越南史籍稱他「女謁盛」,耽於女色。晚年得重病時,遭久已失寵的皇后暗中加害,使他病情惡化而死。享年五十六歲。.

新!!: 後黎朝和黎聖宗 · 查看更多 »

郑绥

#重定向 鄭綏.

新!!: 後黎朝和郑绥 · 查看更多 »

阮氏路

阮氏路(,),越南后黎朝女官和诗人,为大臣阮廌之妾。 阮氏路是龙兴府御天县清潮总海湖村(今属太平省兴河县新礼社)人。阮氏路出身于富裕的农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通晓经书、医药,丰富文章字义。在一次到京城卖毯子时,她与阮廌相遇,后来成为他的小妾。此后,被黎太宗聘请为礼仪学士,这是当时第一个授予女性的职务。 阮氏路创作的诗歌大部分已失传。当时后黎朝皇帝有很多嫔妃,各嫔妃又争权夺利,朝政比较混乱。在清除争夺皇后宝座中,阮氏路、阮廌夫妇救助黎太宗的一位嫔妃吴氏玉瑶,逃脱皇后阮氏英的夺位杀人阴谋。 1442年7月,黎太宗巡行阅兵经过昆山(在海阳省至灵市社),被阮廌迎接款待在昆山寺。起驾回昇龙城(今河内)时,同阮氏路在嘉定县荔枝院坐夜谈话。不料,第二天天亮,黎太宗驾崩。利用此次时机,朝廷逮捕阮氏路和阮廌,指控投毒,暗杀黎太宗。阮氏路遭到残酷拷打。因为没有证据洗刷冤屈,1442年农历8月16日,阮氏路和阮廌被诛夷三族。这正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荔枝院惨案”。 1464年,黎圣宗登基后,正式为阮氏路和阮廌平反洗冤。.

新!!: 後黎朝和阮氏路 · 查看更多 »

鄭主

鄭主(,1545年–1787年),有時也稱作「鄭朝」《安南風水》:……此局,我國主鄭朝之發迹陵也。以扶黎旗而起者……,漢喃研究院編號A693,卷四,79頁,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鄭阮紛爭期間的四個政體的其中之一,由鄭氏家族掌政,歷十三代領袖。.

新!!: 後黎朝和鄭主 · 查看更多 »

鄭惟㦃

郑惟㦃(;),后黎朝大臣。 鄭惟㦃是清化府壽春縣人,為后黎朝開國功臣鄭克復的后代。1509年,鄭惟㦃與兄長鄭惟岱一起追隨黎瀠,推翻了黎威穆帝。鄭惟㦃因功被封為美惠侯。1511年,陳珣叛軍攻打東都,鄭惟㦃被叛軍大敗,僅剩三十餘人。但鄭惟㦃率餘部趁夜冒死殺入敵營,殺死陳珣,因而得到襄翼帝的重用,進封源郡公。 1515年,鄭惟㦃奉襄翼帝黎瀠之命,與瑞郡公吳柄同為都將、御史臺僉都御史范謙柄為贊理軍務,攻馮章叛軍於三島山間,馮章敗逃。 襄翼帝昏庸殘暴,鄭惟㦃多次勸諫,卻被襄翼帝處以廷杖。1516年,陳暠叛亂,威脅到東都昇龍,鄭惟㦃、黎廣度、程志森等人整備軍械,聲言討賊,卻陰謀廢立之事。鄭惟㦃等人遣金吾護衛三千餘人入北辰門,襄翼帝以為亂軍攻至,出寶慶門外,鄭惟㦃率兵在太和門將襄翼帝殺死,降為愍厲王。 鄭惟㦃隨後主持朝會,欲立穆懿王之子黎光治為新君,武佐侯冯迈跟他意见不和,想立錦江王之子黎椅为帝。鄭惟㦃殺之,讓黎光治繼位。但未及三日,安和侯阮弘裕在菩提津起兵,焚毀東都,聲言討伐鄭惟㦃弑君之罪。鄭惟㦃的兄長郑惟岱將黎光治劫持到了西都。鄭惟㦃便與宗室大臣商議,將黎椅擁上皇位,是為黎昭宗。鄭惟㦃見東都殘破,便將黎昭宗劫持到西都。陳暠趁機攻取東都。 黎昭宗在西都起兵討伐陳暠,鄭惟㦃自天關,阮弘裕自長安、莅仁,平富侯阮文慮、永興侯鄭綏亦率水步兵並進,圍攻東都。在經過一系列激戰之後,東都被收復。鄭惟㦃又奉命,同阮弘裕、廣福伯阮克讓一起圍剿陳暠餘黨,但鄭惟㦃因輕敵,在至靈縣被陳暠包圍。鄭惟㦃身先士卒,寡不敵眾,與部將阮尚被陳暠俘虜,押至萬劫行館殺害。.

新!!: 後黎朝和鄭惟㦃 · 查看更多 »

老挝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拉丁化:Sathalanalat Paxathipatai Paxaxon Lao;La 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Populaire Lao),簡稱寮國(ເມືອງລາວ,--),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的内陆国家。鄰國有西北部的緬甸、中國,東部的越南,南部的柬埔寨與西部的泰國。2015年10月人口約707萬人,首都永珍。 歷史上曾是真臘王国的一部分。14至18世纪是南掌王國,之后分裂成三個王國,並受暹罗和越南入侵。1893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日本佔領結束時曾短暫獨立,但不久即恢復法國統治。1949年獲得自治,1953年成為獨立國家。 寮國目前是聯合國會員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新!!: 後黎朝和老挝 · 查看更多 »

陳荊和

荆和,字孟毅,号苍崖,研究越南历史和华侨历史的专家。生于台湾台中市,祖籍福建漳州,幼年移居日本东京。.

新!!: 後黎朝和陳荊和 · 查看更多 »

陳暠 (義軍首領)

陳暠(;生卒年不詳),一作陳高,是越南後黎朝時期一位起義軍首領。 陳暠本是後黎朝的水棠養眞庄純美監。當時後黎朝內亂,威穆帝、襄翼帝暴虐。陳暠聽說東方有天子氣,便陰謀叛亂。1516年,陳暠自稱是陳太宗玄孫、光淑皇后吳氏玉瑤的外戚,與兒子陳㫒在東潮縣瓊林寺舉兵,佔據海陽、水棠、東潮等縣。陳暠身穿緇衣,自稱是「帝釋降生」,改年號為天應。其部眾全部剃光頭。 陳暠率兵攻打僊遊、桂陽、嘉林等處,兵至菩提津,被河所阻不能過。襄翼帝御駕親征,大破之,陳暠逃往鄂山。襄翼帝又派定國公馮鎮、延興伯鄭孔昭、富祿伯鄭萼前往討伐,被陳暠大敗,馮鎮、鄭孔昭陣亡,鄭萼被俘。陳暠希望招降鄭萼,被拒絕,便將他處死。襄翼帝又派安和侯阮弘裕前往討伐,但阮弘裕畏懼,駐軍於菩提營。 陳暠的勢力一度非常強大,趁襄翼帝被弑之際攻破國都昇龍,任命後黎朝重臣黎廣度執掌朝政。鐵山伯陳真在慈廉縣舉兵勤王,陳暠派部將潘乙前往攻之。黎昭宗在西都城下詔各地官員討伐陳暠。鄭惟㦃自天關、應天進兵,阮弘裕自長安、莅仁而進。正營平富侯阮文慮、永興侯鄭綏,亦率水步兵並進,直搗昇龍。經過非常激烈的戰鬥,陳暠戰敗,經天德江逃往諒源。 後黎朝朝廷懸賞捉拿陳暠父子:如捉得陳暠,賞五十人;捕一人,封為右都督、從一品,蔭襲三代;又次捕一人,封都指揮使同知、從三品;從捕十人,封指揮僉事正四品;又從捕十三人,封指揮同知。如捉得陳㫒,賞二十人;首捕一人,封都督同知。 鄭惟㦃、阮弘裕以及明武侯鄭拱、廣福伯阮克讓攻打陳暠的殘餘勢力。陳暠在至靈縣擒殺鄭惟㦃,進兵至菩提津,被鐵山伯陳真大敗。陳暠逃回諒源不敢復出,傳位給兒子陳㫒,自己出家為僧。 此後,陳暠在史書中失去了記載。不過根據《大越史記全書》的記載,在保祿、安樂、周源等村一帶有陳暠的祠堂,陳暠可能最終老死於此。.

新!!: 後黎朝和陳暠 (義軍首領)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

柬埔寨王国(ព្រះរាជាណាចក្រកម្ពុជា;Preăh Réachéanachâk Kâmpŭchéa),简称柬埔寨(កម្ពុជា,Kâmpŭchéa),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首都金邊,為联合国会员国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柬埔寨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领土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稱金邊湖)。.

新!!: 後黎朝和柬埔寨 · 查看更多 »

槃羅茶全

槃羅茶全(;महा साजन Maha Sajan;占語:Syah Pau Kubah;)是占城第十五王朝國王,1460年至1471年在位。他是摩訶槃羅悅的弟弟。 天順四年(1460年)九月,摩訶槃羅悅病死,槃羅茶全遣使赴明朝報喪。明英宗遣給事中黃汝霖、行人劉恕前往占城,冊封槃羅茶全為王。 1464年(天順八年),占城向明朝朝貢。占城使者將大越侵犯占城之事訴於明憲宗,明憲宗令使者回報占城王:「務循禮法,固封疆,捍外侮,毋輕構禍」。 1469年(成化五年),大越後黎朝命令占城向大越朝貢。占城拒絕,於是後黎朝大舉伐占。槃羅茶全向真臘求救,但真臘國王對從前占巴的賴侵略真臘一事懷恨在心,因此拒絕出兵相救。1471年(明成化七年、越洪德二年),黎聖宗親率軍隊攻破占城都城闍盤城,殺六萬餘人,俘槃羅茶全及其家屬五十餘人。隨後越軍大肆擄掠,俘占人三萬餘人而歸,以其地置交南州。 槃羅茶全被黎聖宗押往昇龍,途中病死,黎聖宗命令斬其首級號令於船頭,其屍身則按占婆喪禮,焚毀投棄於江中。至昇龍後,黎聖宗將其首級和俘虜獻捷於太廟。 占城的殘餘部眾逃亡山中,擁立王弟槃羅茶遂為王。槃羅茶全的一個兒子斯雅帕烏林(Syah Pau Ling)率部逃往蘇門答臘島北部的亞齊,建立了亞齊蘇丹國;另一個兒子斯雅·因德拉·貝爾曼(Syah Indera Berman)則逃往馬來半島南部的馬六甲。大量占城人逃往國外,湧入真臘境內的磅湛省地區、寮國的占巴塞省地區,以及東南亞的亞齊、爪哇和馬六甲。.

新!!: 後黎朝和槃羅茶全 · 查看更多 »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是越南重要史籍之一,53卷,採編年體,用漢語文言文編寫。於越南阮翼宗嗣德八年(1856年),由潘清簡(,1796年–1867年)開始修撰,其後數次續修,至阮簡宗建福元年(1884年)始行刊布。.

新!!: 後黎朝和欽定越史通鑑綱目 · 查看更多 »

河內市

河內市(,)是越南的首都,古稱「大羅」、「古螺」、「龍編」、「昇龍」、「昇隆」、「東京」等,位於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西北部,红河右岸和红河与天德江的汇流处,因處红河與蘇瀝江()之間而得名“河內”。四周分別與北江省、北寧省、兴安省、河南省、和平省、富寿省、永福省和太原省接壤。 河內是越南的工業、文化中心,同時也是越南歷史上的古都,其擁有1000多年歷史,從西元11世紀起就是越南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市區歷史文物豐富,名勝古跡遍佈。人口約為620萬,多為越族。.

新!!: 後黎朝和河內市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後黎朝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漢文

漢文可以指:.

新!!: 後黎朝和漢文 · 查看更多 »

朝代

朝代或王朝(dynasty)是指由同一個家族(皇室或王室)通過不同方式和形式,以君主制國家實施世襲統治的历史时期。例如中国、古埃及等国家都曾经使用王朝制。欧洲主要有卡洛林王朝、卡佩王朝、波旁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等。 Category:朝代 Category:歷史學 Category:君主制 Category:王室家族.

新!!: 後黎朝和朝代 · 查看更多 »

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宣宗章皇帝實錄》“仁宗昭皇帝嫡长子,母今太皇太后,以己卯岁二月九日生上于北京。”-1435年1月31日),或稱宣德帝,明仁宗皇长子,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成祖--討。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號 宣德,明朝第5位皇帝,在位十年,享年36歲。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高煦之亂,和其父仁宗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不過,他也開啟此後宦官干政的局面。.

新!!: 後黎朝和明宣宗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後黎朝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文庙

文庙,指的是供奉掌管文运及考试的神仙的庙宇,起源于中国,扩展至东亚各地。中国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指的是北方通常以孔子爲文帝,而在南方通常以文昌帝爲文帝,因此文庙可以指以下内容:.

新!!: 後黎朝和文庙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后黎后黎朝越南後黎朝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