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參知政事

指数 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於唐朝首先設置,並非正式官位,而是三省長官以外的官員,加上此頭銜(或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的頭銜),即可以進入政事堂議事,等於成為宰相群的一員。 宋代太祖時,為分割宰相權力,故在同平章事(即宰相,簡稱平章),底下設參知政事(簡稱參知、參政),原不知印,不升政事堂,為宰相的副職,開寶六年始升都堂議政,至道元年與宰相輪班知印,後來實際權力大致等於宰相,遼、金、元等朝多沿用此制。參知政事一職,明代洪武九年以後不存,清代的協辦大學士有時亦美稱參知,但已為虛職而無實權。 地方亦有參政一職,洪武九年,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以左、右參政為布政使之副職。清初略略沿用,乾隆時廢。.

187 关系: 卢承庆卫泾協辦大學士史彌遠史浩史才叶衡叶梦鼎參知政事吴奎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向敏中吕端吕蒙正夏竦大学士姚希得孙处约宣缯宰相官員宋庠宋冕宋琪宋朝寇準尚书右丞尚书左丞岑文本崔仁師崔日用丁大全丁度丁玉丁谓中书侍郎中国历史万俟卨三省乐彦玮乾隆任希夷张守张岩张行成张洎张文瓘張璪 (宋朝)余天锡...余端礼徐荣叟徐清叟侯君集侯善侯至善周必大傅瓛唐介唐睿宗唐朝冯京冯拯王安石王举正王之望王化基王珪王绹王爚王炎王随王次翁王淮王旦王曾王曙睢稼秦桧程元凤程琳章鉴章惇真德秀留梦炎留正盧多遜马廷鸾高季辅高若讷高斯得謝深甫魏徵魏良臣魏杞谢方叔鲁宗道贾似道贾黄中趙匡胤趙抃趙汝愚軍機處黃門侍郎黄洽龚茂良辛仲甫錢端禮范同范宗尹范仲淹范鍾范成大胡惟庸郑侨郑性之蘇易簡赵安仁赵鼎赵雄赵昌言薛奎薛居正薛稷董德元董槐葛邲葛洪钱象祖蒋芾蔡確蔡抗鄒應龍蕭瑀長官虞允文陳俊卿陳韡陳與義陳自強陳文龍陈宜中陈骙陈贵谊陈恕陈执中李宗勉李义府李庭芝李光李回李知柔李穆李谦李迪李邴李若谷李沆李昉李文会杜淹梁克家梁适楊憲楼钥欧阳修殷哲江万里汤思退汪勃沈该洪适游似清朝朱倬戴胄明朝明朝首辅列表方鼐政事堂曾从龙曾公亮曾怀晏殊 扩展索引 (137 更多) »

卢承庆

盧承慶(),字子餘,幽州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任宰相。.

新!!: 參知政事和卢承庆 · 查看更多 »

卫泾

卫泾(),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又号西园居士,諡文節,南宋大臣,平江府昆山县千灯镇(今江苏苏州昆山千灯镇)人,宋孝宗淳熙甲辰科十一年状元。累遷著作郎,歷拜參知政事。.

新!!: 參知政事和卫泾 · 查看更多 »

協辦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為中國清朝中央职官之一,品等為从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與協辦大學士。在協辦大學士方面,滿人與漢人各兩名。 清人雅稱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為中堂,而李鴻章於同治七年獲授協辦大學士,故時人多稱之為「李中堂」。.

新!!: 參知政事和協辦大學士 · 查看更多 »

史彌遠

史彌遠(),字同叔,中國南宋中期权臣。孝宗時代宰相史浩之子。浙江鄞县人。.

新!!: 參知政事和史彌遠 · 查看更多 »

史浩

史浩(),中国南宋大臣、词人。字直翁,明州鄞县人(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崇寧五年(1106年)出生,绍兴十五年(1145年)登进士第,任國子博士、參知政事。曾是宋孝宗的東宮教師。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紹熙五年(1194年)卒,谥“文惠”,后追封为越王,改谥“忠定”。 父史師仲英年早逝,史浩少年家贫,顯貴後成立「鄉曲義田」,乾道四年 (1168年)知紹興府,「始捐己帑,置良田,歲取其贏,給助鄉里賢士大夫之後貧無以喪葬嫁遣者,附以學而以義名之」。鄉人繪史浩、沈煥及汪大猷三人畫像於莊所。第三子史弥远(生母為史浩的繼室周氏),侄孙史嵩之均为南宋大臣,有“一门三丞相,四世二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之谓。.

新!!: 參知政事和史浩 · 查看更多 »

史才

史才(?—1162年),南宋大臣、诗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新!!: 參知政事和史才 · 查看更多 »

叶衡

叶衡(1121-1183),南宋宰相。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 南宋绍兴年间,叶衡考中进士。叶衡历任知州、知县,以地方政绩闻名。叶衡擢升为枢密院使,拜参知政事,参与朝中机务。后来又拜作右丞相兼枢密使,后罢相。宋孝宗淳熙十年夏五月卒,年六十二,赠资政殿学士。.

新!!: 參知政事和叶衡 · 查看更多 »

叶梦鼎

叶梦鼎(1200年-1279年),南宋丞相,字镇之,号西涧,原姓陈。宁波东仓上宅(今宁海县)人。“咸淳三年,拜特进、右丞相兼樞密使”。因与贾似道不合而去位。.

新!!: 參知政事和叶梦鼎 · 查看更多 »

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於唐朝首先設置,並非正式官位,而是三省長官以外的官員,加上此頭銜(或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的頭銜),即可以進入政事堂議事,等於成為宰相群的一員。 宋代太祖時,為分割宰相權力,故在同平章事(即宰相,簡稱平章),底下設參知政事(簡稱參知、參政),原不知印,不升政事堂,為宰相的副職,開寶六年始升都堂議政,至道元年與宰相輪班知印,後來實際權力大致等於宰相,遼、金、元等朝多沿用此制。參知政事一職,明代洪武九年以後不存,清代的協辦大學士有時亦美稱參知,但已為虛職而無實權。 地方亦有參政一職,洪武九年,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以左、右參政為布政使之副職。清初略略沿用,乾隆時廢。.

新!!: 參知政事和參知政事 · 查看更多 »

吴奎

吴奎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參知政事和吴奎 · 查看更多 »

同中書門下三品

同中書門下三品,唐朝初年,唐太宗以綜理政務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为宰相;因此其他参予政务并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资历不及三品者)名义的官员都是事实上的宰相。武則天時改稱同鳳閣鸞台三品。代宗時改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

新!!: 參知政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 · 查看更多 »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新!!: 參知政事和同平章事 · 查看更多 »

向敏中

向敏中(),字常之,開封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登進士。.

新!!: 參知政事和向敏中 · 查看更多 »

吕端

吕端(),字易直。北宋时期的大臣。北宋幽州安次人,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其祖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下做判官。其父吕琦官至后晋兵部侍郎。其兄呂餘慶,後晉時,以蔭補官。入宋,歷知成都府、蔡州。 有人认为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历史上有“吕端大事不糊涂”之誉。太宗至道元年呂端继吕蒙正为相。 宋太宗去世后,内侍王继恩密谋废掉太子,另立君王。吕端发觉王的阴谋后制止了事态的发展,奉太子真宗即位,于是王继恩被贬逐。咸平元年(998年)以久病免相。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以66岁而病卒,赠司空,谥正惠。.

新!!: 參知政事和吕端 · 查看更多 »

吕蒙正

吕蒙正(),字圣功。宋代河南洛阳人,知名大臣,曾三度拜相,赠中书令。 有七子出仕:吕从简、吕惟简、吕承简、吕行简、吕务简、吕居简、吕知简。 六女,长女嫁光禄寺丞直集贤院孙暨,次女嫁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三女嫁太常博士周渐,四女嫁观文殿学士尚书右丞丁度,五女早夭,六女嫁永州推官杨巽。.

新!!: 參知政事和吕蒙正 · 查看更多 »

夏竦

夏竦(),字子乔,德安(今江西德安)人,北宋名臣,坤寧宮事變關係人。.

新!!: 參知政事和夏竦 · 查看更多 »

大学士

大學士,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又稱殿阁大学士,一般有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另外,左右春坊亦有大學士,故大學士不等於內閣大學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新!!: 參知政事和大学士 · 查看更多 »

姚希得

姚希得(?—1269年),字逢原,一字叔剛。潼川(治今四川三台)人。 嘉定十六年(1223年)進士,授小溪主簿。绍定元年(1228年)前后在《鹤山书院》听魏了翁讲学。绍定五年(1232年),擔任秘书少监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景定五年(1264年)除签书枢密院事(执政),兼太子宾客。八月,累官参知政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正月,自正议大夫特授光禄大夫。咸淳二年四月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当年临安有叶李、萧至二人指责贾似道专政,贾似道做出请辞的姿态,姚希得则上表挽留贾似道。晚年以潼川郡公致仕,随其孫姚訔寓居宜兴。卒于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

新!!: 參知政事和姚希得 · 查看更多 »

孙处约

孙处约(),字茂道,后为避武则天父武士彟讳,改以字行,汝州郏城人,祖籍千乘乐安。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新!!: 參知政事和孙处约 · 查看更多 »

宣缯

宣缯,南宋大臣,绍定初年首辅,庆元府(今浙江宁波)人。嘉定中,拜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太师,谥忠靖。与史弥远亲和。 《宋史》列传载:“嘉泰三年,太学两优释褐。历官以太学博士召试,为秘书省校书郎。升著作佐郎兼权考功郎官、知吉州、福建提点刑狱。迁考功员外郎,又迁秘书少监。时暂兼权侍立修注官、守起居舍人,为起居郎兼权侍左侍郎,编《孝宗宝训》。试吏部侍郎,权兵部尚书。嘉定十四年,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明年,拜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奉祠。端平三年召赴阙,升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诏缯尝预定策,以王尧臣故事赠太师,谥忠靖。” 宣缯曾在宝庆元年进《即位事始》。.

新!!: 參知政事和宣缯 · 查看更多 »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新!!: 參知政事和宰相 · 查看更多 »

官員

#重定向 官僚.

新!!: 參知政事和官員 · 查看更多 »

宋庠

宋庠(),字公序,原名宋郊,後改名庠。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 宋祁之兄,人稱「二宋」。生於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原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後徙安州安陸(今屬湖北)。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宋庠在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連中三元。原取宋庠弟宋祁為第一,因「長幼有序」而改取宋庠。仁宗命改“郊”为“庠”。初仕襄州通判、大理评事。累迁右谏议大夫,参政知事。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治平三年(1066年)卒。著有《元憲集》、《校定国语补音》三卷、《通谱丛志》十二卷等,其中《元憲集》已佚,清初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宋元宪集》四十卷。.

新!!: 參知政事和宋庠 · 查看更多 »

宋冕

宋冕可能指下列人物:.

新!!: 參知政事和宋冕 · 查看更多 »

宋琪

宋琪(),字俶宝,幽州蓟人。 早年由於石敬瑭割讓幽云十六州,宋琪成為契丹國的漢人,长于文学,好诙谐。契丹學漢人舉行贡部,琪中进士,成為寿安王侍读。天福六年(941年),幽州大帅赵延寿聘請宋琪为从事,赵赞擔任河中节度使,聘为记室。周世宗征淮南时,隨赵赞出征,以功特加散大夫。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授太子洗马,上疏给宋太宗征讨幽蓟的方略。至道二年(996年),拜右仆射。是年卒。.

新!!: 參知政事和宋琪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參知政事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寇準

寇準(),北宋名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新!!: 參知政事和寇準 · 查看更多 »

尚书右丞

尚书右丞,尚书台和后来的尚书省的属官。.

新!!: 參知政事和尚书右丞 · 查看更多 »

尚书左丞

尚书左丞,尚书台和后来的尚书省的属官。.

新!!: 參知政事和尚书左丞 · 查看更多 »

岑文本

岑文本(),南阳郡棘阳县(今新野县)人,字景仁。唐初貞觀朝的宰相之一,封爵江陵子,也是隋唐時代重要的文學家。 岑文本成名甚早。於隋末蕭銑在江陵建立地方政權時,即任岑為中書侍郎,專職管理典藏文書。唐太宗當朝以後,先任秘書郎,復任中書侍郎,並受命與令狐德棻編撰《周書》,文章練達;終官拜中書令,與長孫無忌、高士廉、唐儉、楊师道、劉洎、馬周、褚遂良並列宰相團。 唐史記載著岑文本的特質說:不僅富有文采,且潔身自愛。每次被嘉獎或升遷時,不喜反憂,因為深感責任一次比一次重。岑文本因責任感使然,在貞觀後期越來越見重於唐太宗;--高句麗時,太宗委任他總務後勤,總司物資的調配,其重要性如同漢初的蕭何。原本皇帝有心栽培他為輔佐後任皇帝的骨幹,但未料此番東--意義職責重大,致操勞過度,加上前線戰事先盛後衰,壓力倍增,岑終染病不治,遽逝於幽州(今中國北京市)軍中。享年五十一歲。 唐太宗聞訊,非常悲慟,追贈岑文本為侍中、賜陪葬昭陵。谥号宪。 岑文本有子岑長倩(实为其兄岑文叔子,即岑文本侄)及孫岑羲相繼拜相。.

新!!: 參知政事和岑文本 · 查看更多 »

崔仁師

崔仁師,定州安喜(河北定縣)人。 武德初年應制舉,授管州錄事參軍,以薦拜右武衛錄事參軍。貞觀初年,任殿中侍御史。陳叔達薦為史官,與令狐德棻、岑文本等人修《周書》。青州(山東省青州市)有人造反被逮治,大理寺少卿孫伏伽要求從嚴審理,仁師責令寬恕,悉脫去犯人杻械,並給予飲食、沐浴。只抓魁首十多人,其他人皆释放。不久唐太宗派人重新審訊囚犯,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末年累遷中書侍郎,參知機務,褚遂良忌之。一日有伏閤自訴者,仁師不奏,褚遂良告之太宗,帝大怒,以罔上罪配廣東連州(一說龔州)。不久赦還。永徽初年授簡州刺史。不久卒。 神龍初年以子崔挹為國子祭酒,恩例贈同州刺史。崔仁师诸子中,崔揣官居亳州刺史,袭安平公;崔擢字扬庭,官居雍州司功参军,封安平男;崔摄,官居恒州刺史。崔挹最后官至户部尚书,子崔湜为唐中宗宰相。.

新!!: 參知政事和崔仁師 · 查看更多 »

崔日用

崔日用(),字日用,滑州靈昌縣(今河南省安阳市滑縣)人,祖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封齐国公,谥号昭。祖崔抗,父崔漪,河间县丞。母河东裴氏,湖州治中裴怀俭之孙,滁州司马裴昉之女。唐高宗仪凤年间卒於郑州,享年二十八岁。.

新!!: 參知政事和崔日用 · 查看更多 »

丁大全

丁大全(1191年~1263年),字子萬,宋末潤州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士。 宋理宗嘉熙二年進士,他被朝廷調任蕭山縣尉。彈劾宰相董槐之後,丁大全又進升為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遷任參知政事,又於同年四月,遷任尚書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受帝命冊封瑞國公。 丁大全“蓝色鬼貌”,“奸回险狡,狠毒贪残”,當时人称“丁蓝鬼”,丁大全娶了一位外戚的侍女為妻子,以此来攀附高层权要。后来又逢迎阎贵妃、宦官卢允昇、董宋臣等人,逐渐身居要职,丁大全专权自恣,陰險狡詐,寡廉鲜耻,贪财好色,他为儿子丁寿翁聘娶当地颇有美色的女子为妻,后来,丁大全见儿媳美貌出眾,如花似玉,美若西施,体若惊鸿,竟夺为妻妾,为世人所不耻。 南昌縣守繆萬年遂作釘詩譏刺云:「頑鑛非銅鋼樣堅,寒坑纔熱便趨炎。千來搥打方成器,一得人拈即逞尖。不怕斧敲惟要入,全憑鑽引任教嫌。休言深久難抽抜,自有羊蹄與鐵鉗。」丁大全聞知大怒,將繆萬年流放化州。(此事出自堅瓠六集)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十萬大軍攻打鄂州(今湖北省武昌市),邊關告急的文書陸續傳到朝廷,丁大全竟隱匿不報,以致戰事日益轉向不利,蒙古蕩寇將軍兀良哈台由雲南大理國攻入交趾 ,並從邕州攻破廣西州縣及移師湖南。丁大全眼看敗訊接踵而來,於是才上報皇帝,監察御史饒虎臣指出宰臣丁大全的四大罪狀:絕言路、壞人才、竭民力、誤邊防。皇帝趙與莒大怒,遂罷免了丁大全一切軍政要職,並下詔送其至南康軍勞師。 次年,宋理宗又追削其兩官職,貶至貴州任四練使。丁大全欲通謀蠻夷以圖不軌,然被太常少卿兼權直告人院劉震孫又上疏朝廷,力求將丁大全發配至海南島,並令黔昌縣尉畢遷護送丁大全至海南島,當划舟經過藤州(今廣西省藤縣)時,護送丁大全的校尉畢遷竟將其擠入西江溺斃,事後以遇匪劫殺定案。.

新!!: 參知政事和丁大全 · 查看更多 »

丁度

丁度(),字公雅。北宋開封人。 先世是恩州清河人。生於淳化元年(990年),性樸實,不重儀表。大中祥符年间,“登服勤詞學科”,授大理寺评事,歷官通判通州,监齐州税,太子中允,改直集贤院,调吏部南曹。仁宗初年,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庆历六年(1046年),升任枢密副使。官至參知政事。曾上《备边要览》、《庆历兵录》、《赡边录》等,于边事多所论述。庆历八年(1048年)与枢密使夏竦不合,被罢职,改任观文殿学士。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奉詔與李淑等刊修《韻略》,書成改稱《禮部韻略》,由禮部頒行。晚年任尚书省左丞。卒赠吏部尚书,谥文简。 另著有《集韻》、《邇英聖覽》、《龜鑑精義》等。 其妻为吕蒙正第四女。 Category:北宋大理评事 Category:北宋通判 Category:北宋翰林学士 Category:北宋知制诰 Category:北宋参知政事 Category:北宋观文殿学士 Category:北宋尚书省官员 Category:北宋追赠吏部尚书 開封人 D Category:諡簡.

新!!: 參知政事和丁度 · 查看更多 »

丁玉

丁玉(),初名國珍,河中(今山西)人。明朝初期军事将领。 其早年跟从韓林兒,担任御史。呂珍攻破安丰后,丁玉归降朱元璋。此后跟随征战彭蠡,担任九江知府。并率众平定彭澤叛乱。朱元璋赞赏其武略,命其兼任指揮,并改名为玉。之后跟从傅友德攻克衡州,并担任指揮同知镇守衡州,后移防永州。 洪武元年,晋升都指揮使,兼任行省參政,镇守廣西。洪武十年,为右御史大夫。后以平羌將軍身份平定四川威茂土酋董貼里叛乱。两年后,平定松州。当时朱元璋认为松州多山少田,不宜坚守。丁玉则认为其为西羌要地,不可放弃军事设施。于是朱元璋听从其主张。当时四川人彭普貴造乱,指揮普亮不能平定,之后丁玉讨伐。明太祖写书赞赏丁玉,并授其左御史大夫。后大军返回,升任大都督府左都督。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丁玉因与胡惟庸有姻亲,之后连坐被杀。.

新!!: 參知政事和丁玉 · 查看更多 »

丁谓

丁謂(),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北宋时期蘇州長州(今江蘇蘇州)人。 善言談,喜歡作詩,於图书、博奕、音律無一不精。出自寇準門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通判饒州事。真宗咸平初除三司戶部判官,大中祥符初,權三司使。咸平五年(1012年)任户部侍郎。官至参政知事。 當政後極力排斥寇準,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再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 丁謂同黨雷允恭因先帝陵寝工程事故,坐“擅移皇堂”罪,丁谓受牵连,贬为太子太保。後以“丁谓前后欺罔”罪,被贬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司户参军。以秘書省監致仕歸里。景祐四年(1037年)病卒。著有《丁谓集》8卷、《虎丘集》50卷、《刀笔集》2卷、《青衿集》3卷、《知命集》1卷,皆佚。所著《天香傳》,則是中國最早系統性針對沉香尤其是海南沉香所寫的專著,書中記載沉香自古便為人所用,最早用於祭天禮地的場合,焚沉香祝禱。丁謂實地考察海南沉香,提出了四名十二狀的分類法,被後世多人藉鑒。.

新!!: 參知政事和丁谓 · 查看更多 »

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官,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 中书侍郎在汉朝开始设置,称之为中书郎,魏晋时称之为通事郎。南北朝时,正式称为中书侍郎,设置四人。隋朝改名内史侍郎,隋炀帝设置二人。内史令空缺时,内史侍郎开始参与朝政。唐朝改回中书侍郎(7世纪60年代称西台侍郎,武周时期称内史侍郎、凤阁侍郎,开元初期称紫微侍郎)。唐代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正的宰相,常常以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首席宰相。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南宋复置参知政事,废除中书侍郎。元代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丞相,明太祖废除。.

新!!: 參知政事和中书侍郎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參知政事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万俟卨

万俟卨(音同“莫棋瀉”,),複姓万俟,字元忠,一作元中,開封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宋代宰相。.

新!!: 參知政事和万俟卨 · 查看更多 »

三省

三省,中國古代的中央政權體系,是尚書省、門下省與中書省三個單位的合稱。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朝鮮和越南也曾設置三省。.

新!!: 參知政事和三省 · 查看更多 »

乐彦玮

乐彦玮(),字德珪,中国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乐彦玮是唐朝都城长安人。显庆年间,为给事中。显庆元年(656年),因自比伊尹、霍光而被弹劾并于贞观二十年(646年)被唐太宗赐死的前宰相刘洎之子刘弘业在新被罢免的宰相褚遂良的政敌、时任宰相中书侍郎的刘洎旧部李义府指使下,诣阙上言,弹劾褚遂良于贞观十九年(645年)诬告其父。高宗咨询群臣,群臣因李义府为武皇后(后称武则天)的政治盟友,为了讨好李义府,都赞成给刘洎翻案。但乐彦玮反对,说:“刘洎是大臣,举措应该得当,人主暂时不豫,怎么就能有所图谋?前朝给他的处罚不是不恰当的。而且皇帝是无过的,如果给刘洎平反昭雪,岂不是说先帝用刑不当吗?”唐高宗同意了,停止了此事。不久,乐彦玮丁忧去职,起复为唐州刺史。乐彦玮入殿告辞时,高宗想起他曾直言反对李义府,于是复拜为东台舍人。累迁西台侍郎,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在太子右中护、检校西台侍郎任上被授同东西台三品,为实质宰相。二年(665年)四月,和孙处约一同罢相。乾封元年(666年)代刘仁轨为大司宪。咸亨元年(670年),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和副总管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大败于吐蕃相论钦陵,高宗敕乐彦玮去军中调查战败情况,将三将都械送京师,高宗免他们死罪,皆除名。后来乐彦玮的官职改回旧名御史大夫。乐彦玮认为下属两名御史不够,加设副承诏一人。上元三年(676年),乐彦玮卒,赠秦州都督(《新唐书》本传作齐州都督)。子白水令乐思训、乐思晦。乐思晦后来在武则天年间亦为宰相。永昌年间,因乐思晦显贵,乐彦玮得以重赠为扬州大都督。《旧唐书》卷八十一.

新!!: 參知政事和乐彦玮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參知政事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任希夷

任希夷(),字伯起,号斯庵。 其先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任伯雨曾孙。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調浦城簿、蕭山丞。開禧初年爲太常寺主簿。嘉定四年(1211年),以宗正丞兼太子舍人。累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嘉定十二年,簽書樞密院事,嘉定十三年,兼參知政事。嘉定十四年,出知福州。卒年未详。卒謚宣獻。有《斯庵集》,已佚。.

新!!: 參知政事和任希夷 · 查看更多 »

张守

張守,字全真,一字子固,号东山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 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年間人。家貧無書,常向亲友借书,讀書过目不忘。崇宁二年(1103年),中进士;词举兼茂科。詳定《九域圖志》編修官,擢任监察御史。累迁御史中丞。 張守常激励宋高宗抗金,曰“陛下处宫室之安,则思二帝母后穹庐毳幕之居”,故不為帝喜,遷参知政事。晚年留守建康(南京)。卒謚文靖。.

新!!: 參知政事和张守 · 查看更多 »

张岩

张岩,可以指:.

新!!: 參知政事和张岩 · 查看更多 »

张行成

張行成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參知政事和张行成 · 查看更多 »

张洎

张洎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參知政事和张洎 · 查看更多 »

张文瓘

张文瓘(),字稚圭,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为宰相。因在大理卿任上处事公正而受到称赞。.

新!!: 參知政事和张文瓘 · 查看更多 »

張璪 (宋朝)

張璪,初名琥,字邃明,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人。 張洎之孫。不到二十歲即登进士,授鳳翔法曹、縉雲縣令。历同编修中书条例、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知谏院兼侍御史知杂事。元丰(1078年-1085年)初年,入权三司度支副使,知谏院,判国子监。宋哲宗即位後,以奸佞罪罢為郑州知縣。一年後,又徙扬州。卒,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简翼。.

新!!: 參知政事和張璪 (宋朝) · 查看更多 »

余天锡

余天锡(),南宋大臣。字纯父,号畏斋,甬东(今浙江定海)人。弟余天任,兵部尚书。.

新!!: 參知政事和余天锡 · 查看更多 »

余端礼

余端礼(),字处恭,宋朝衢州龙游县人。 余端礼为绍兴进士。知乌程县,知民间赋丁绢钱有弊,每年蠲免缗钱六万。后来被推荐为监察御史,一直官至吏部侍郎。吴挺死后,余端礼主和,上书请不要以吴氏后代继承他的官位。宋光宗不为宋孝宗执丧,他和赵汝愚请太皇太后垂帘,立赵扩为宋宁宗。庆元六年(1195年)四月,为右丞相,不满意韩侂胄当权,他抑郁不得志,次年四月,称病退位,出判潭州。.

新!!: 參知政事和余端礼 · 查看更多 »

徐荣叟

徐荣叟,字茂翁。福建浦城人。 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历任秘书郎、江东提点刑狱、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嘉熙四年(1240年),任右谏议大夫。后任权礼部尚书兼权吏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 淳祐二年(1242年),乞归田里,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淳祐六年(1246年),致仕。 Category:浦城人 Category:徐姓.

新!!: 參知政事和徐荣叟 · 查看更多 »

徐清叟

徐清叟,字直翁,号德壹。福建浦城人。 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端平(1234~1236年)初,任太常博士。后任殿中侍御史兼侍讲,曾知泉、温、婺、袁等州,召为权兵部尚书兼侍读。淳祐九年(1249年),除签书枢密院事,进同知。淳祐十二年(1252年),任参知政事。景定初年(1260~1264年),知泉州。 死后谥忠简。 Category:徐姓 Category:浦城人 Category:諡忠簡.

新!!: 參知政事和徐清叟 · 查看更多 »

侯君集

侯君集(),中国唐朝初期将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北周驃騎大將軍肥城節公侯植之孙,侯定第五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母窦娘子((553年)—贞观六年六月二十二日(632年7月12日)),外祖父为京兆郡丞隋州长史窦璨。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战有功,累迁左虞侯、车骑将军。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间,他曾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唐太宗即位后,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年),改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实际有宰相之职。 贞观九年(635年),任积石道行军总管,跟随李靖平吐谷浑,有很大功劳。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迁吏部尚书。侯君集武士出身,学术上没有造就,迁吏部尚书后方始读书。同年,吐蕃围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击之,成功击退吐蕃军。 贞观十三年(639年)冬,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昌王麴文泰。十四年(640年)八月,进围高昌时,麴文泰已卒,其子麴智盛投降,得22城,8046户,17700口。太宗以高昌故地置西州。侯君集入高昌时,因为自身私占钱财,不敢禁制将士竞相盗窃,班師后被人揭发而下狱。虽被免罪,却由于欽羨長官李靖武功卓越而晉尚書右僕射。此次不得拜相,對仕途心怀不满。贞观十七年(643年),洛州都督张亮密告侯君集煽动自己谋反,但太宗以缺乏旁证,未予追究。 后太子zh-hans:承乾; zh-hant:承乾-同魏王李泰爭嫡日烈,各有黨羽。侯親善太子,策劃兵變,事發被捕。定罪後,太宗於刑前,親往質問,對以『朕因汝從此不登凌煙閣』。侯聞言動容,拜倒大嚎,最後求皇帝念舊,允留侯門香火(當時論罪當族之)。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後遷嶺南),侯亦甘心受刑。太宗没有撤掉侯君集在淩煙閣的圖形。 侯君集被抄家时,被发现家里有二美人,容色绝代。太宗问其缘故,答:“我们吃人乳,不吃饭。” 爾後太子與魏王俱被黜、仍保皇子身份,警示大位不可智取。某次太宗回憶前塵,召承--問『何以謀反』,承--坦承『欲保太子位耳』;再同群臣評論,多以『事由上而起』,指若非太宗三心兩意,子臣何以結黨窺覬。太宗默然。.

新!!: 參知政事和侯君集 · 查看更多 »

侯善

侯善,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洪武四年正月,以湖州府知府升为山东行省参政。洪武六年五月,升任四川行省参政。洪武七年五月,擔任中书省参政。.

新!!: 參知政事和侯善 · 查看更多 »

侯至善

侯至善,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洪武二年,擔任中书省参政。洪武五年罷免。.

新!!: 參知政事和侯至善 · 查看更多 »

周必大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人,其先鄭州管城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刻書家,卒諡文忠。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楊萬里、文天祥,合稱廬陵「五忠一節」。.

新!!: 參知政事和周必大 · 查看更多 »

傅瓛

傅瓛,松滋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 傅瓛早年参加红巾军,后在陈友谅中任职,之后归顺朱元璋。洪武元年,任明朝中书省参知政事,协助定刑律、制礼仪,又兼詹事同知,辅教太子。同年八月被罢免。.

新!!: 參知政事和傅瓛 · 查看更多 »

唐介

唐介(1010年-1069年),字子方,江陵(今属湖北)人。 父唐拱曾官漳州,死後兩袖清風,唐介雖年幼,卻謝絕各方援助。長大後歷官沅江县知县、岳州知州。仁宗時,任丘(今屬河北)縣令、德州通判,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张尧佐、文彦博。被贬为春州(今广东春阳)别驾,次日改置英州(今广东英德县)。朝臣皆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治平元年(1064年)起为御史中丞。熙宁元年(1068年)擔任参知政事,反對王安石變法,唐介以為“安石好學而泥古,議論迂闊”,多次与之争论,“不胜愤,疽发于背,薨。”。贈禮部尚書。葬于高尚镇的大宜山下。有子唐義問。 唐介任宋神宗参知政事宰相职位。唐介从小时就深明大义,德行高尚,幼时父亲唐拱卒于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贫困,集资相助,他谢绝不取。后应试,中进士,自此深得朝廷器重,步步高升。他为官清正廉明,与同朝包拯一样刚正不阿。后因生背疽而死,终年60岁,神宗授礼部尚书,谥号“质肃”。 仁宗明道年间,入朝任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时,后宫启圣院造龙凤车,装饰奇珠宝玉。唐介严谏,毁掉龙凤车。外戚张尧佐揽权,骤任宣徽等四职。他与包拯等再三劝谏,最后竟独自一人据理力谏。仁宋推说张尧佐任职系中书省建议,他乃弹劾文彦博,依靠贿赂宦官嫔妃为相,起用尧佐是为了巩固边疆。他读完奏章说:“臣忠愤所激,鼎镌不避,何辞于谪。”仁宗大怒,贬为春州(今广东春阳)别驾。后仁宗省悟,次日改置英州(今广东英德县)又将文彦博、吴奎免职。并派专人护送唐介就职。数月后,仁宗下令,任职郴州、潭州、复州直至恢复殿中侍御史职。至和年间(1054年-1056年),提升为谏院长官。唐介以“直声动天下“。朝臣皆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 育子六人:淑问、试问、义问、待问、嘉问、之问.

新!!: 參知政事和唐介 · 查看更多 »

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之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曾用名李旭轮、李轮,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两次在位,第一次為天后武氏 (登基前的武則天) 廢唐中宗李顯而繼位,在位时间是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後上表自行退位,禪讓予母親武則天;第二次是在唐隆之變誅除韋皇后及其黨羽後復辟,在位时间是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後退位禪讓於子李隆基(唐玄宗)。李旦為唐高宗李治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为武则天,李弘、李贤、唐中宗李顯等都是其兄长。.

新!!: 參知政事和唐睿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參知政事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冯京

冯京(),字当世,宋代咸寧人,生于广西梧州。.

新!!: 參知政事和冯京 · 查看更多 »

冯拯

冯拯(),字道济,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父冯俊,事從劉贇。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北宋大臣,宋仁宗天圣年间的第一位首相。景德二年(1005)拜参知政事。以疾歸。大中祥符四年(1011)知河南府。七年,擔任御史中丞,後來因疾病出京知陈州。天禧四年(1020年)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擔任枢密使。《宋史》卷二八五与陳執中、劉沆、賈昌朝、梁適合传。谥文懿。 曾起草对另一位宋朝宰相丁谓贬去崖州的贬书。 曾孫女嫁宋英宗二子吳榮王趙颢。.

新!!: 參知政事和冯拯 · 查看更多 »

元可能是指:.

新!!: 參知政事和元 · 查看更多 »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新!!: 參知政事和王安石 · 查看更多 »

王举正

王举正,字伯仲,镇定人。王化基之子。幼嗜学,為人穩重寡言,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娶陈尧佑之女為妻。後以进士及第,授知伊阙,歷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御史台要推荐妻弟李徽之做御史,被舉正所反對。李徽之非常生氣,並控告他:“妻悍不能制,如謀國何?”被撤職,以禮部侍郎出京知許州。.

新!!: 參知政事和王举正 · 查看更多 »

王之望

王之望,字瞻叔,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 王少傅之子。早年以父荫泽补将仕郎。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授为处州教授,迁博士。绍兴十八年(1148年)出京知荆门军,提举荆湖南常平茶盐公事,改潼川府路转运判官。累迁太府少卿。紹興三十二年,擔任川陕宣谕使。孝宗即位,任戶部侍郎。隆興初年,因主张弃戍德顺,被劾提举宫观。乾道元年(1165年)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乾道六年(1170年)冬卒于临海。谥敏肃。 王之望雖是主和派,本人是詞學大家,其作品《菩萨蛮》、《鹧鸪天》等皆脍炙人口,“手未尝释卷,博学无所不通,谈论英发,听者忘倦。”有《汉滨集》六十卷,已佚。.

新!!: 參知政事和王之望 · 查看更多 »

王化基

王化基,字永图,北宋真定人。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历任通判常州,岚州知州。赵普说他年轻快速提拔,无益于治,于是改任淮南节度使判官。王化基说,不幸丞相嫉妒后进,男儿逢明主,岂能屈于幕府。于是上书向宋太宗自荐,自称真定男子,仰慕范滂有天下之志,事论能切中时弊。宋太宗看到后说:“化基自结人主,慷慨之士也。”于是任用为著作郎,迁右拾遗、三司判官、知制诰。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书称治天下就像种树,根本固枝叶不足忧,朝廷治而边区安。他推荐的王嗣宗等人都很称职。王化基献《澄清略》,建议恢复尚书省,慎公举,惩贪官,省冗官,择远官。上书被宋太宗称道。淳化年间,拜御史中丞。转任工部侍郎。至道三年(997年),任参知政事。咸平四年(1001年)以工部尚书罢知扬州。他和僚属同坐礼部尚书。死后赠右仆射,谥号惠献。其子王举正、王举元。.

新!!: 參知政事和王化基 · 查看更多 »

王珪

王珪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參知政事和王珪 · 查看更多 »

王绹

王绹,宋朝政治人物。 官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建炎二年十一月四日,李纲被貶謫萬安軍(海南島)。王绹任御史中丞時,每骑马出門,“坐一退毛旧狨”,被称为“退毛中丞”。官参知政事,建炎四年五月己卯罢参知政事。有子王襄。.

新!!: 參知政事和王绹 · 查看更多 »

王爚

王爚(),字仲潜,一字伯晦,号修斋,绍兴府新昌縣长潭(今浙江省新昌縣)人,南宋大臣。 嘉定十三年(1220年),王爚中进士。历任常熟知县、泰州通判、滁州知州、瑞州籍田令等地方历官。宝祐年间,王爚兼国史编修。景定二年(1261年),王爚官至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代吏部尚书加观文殿大学士。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王爚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咸淳十年(1274年)王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王爚为人清修刚劲。贾似道被宋度宗尊为“师臣”,回天台葬母,路过新昌,王爚不见。贾似道督师溃败,王爚说贾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对太后谢道清上奏:“本朝权臣稔祸,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缙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之不恤,何以谢天下!”贾似道于是被贬徙外地,终于在漳州木绵庵为郑虎臣所杀。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军队南下,王爚奏请朝廷派他宣抚招讨大使招募忠义。后任平章军国重事,他命张世杰等四路抵御元军南下,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军事部署。张世杰兵败后,王爚又和陈宜中不和,请求朝廷免职,谢太后罢其平章军国重事。王爚归乡不逾年而卒,曾经担任上蔡书院长,著有《言子》,葬在上虞葛仙乡。.

新!!: 參知政事和王爚 · 查看更多 »

王炎

王炎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參知政事和王炎 · 查看更多 »

王随

王隨(),字子正,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北宋宰相。 宋真宗咸平年間,王隨举进士甲科,歷任將作監丞、同州通判、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判三司磨勘司。任淮南转运使時饑荒,他出庫貸錢給百姓種糧。轉任河東转运使、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任知制誥,因為不善擬詔,出知應天府、揚州、開封府。宋仁宗為太子,拜右庶子,任知制誥、給事中、知杭州。乾興年間(1022年)復降秘書少監,知通州。王隨後任給事中、龍圖閣直學士,知秦州,改任河南府。天聖年間為御史中丞,同知禮部貢舉,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景祐二年(1035年),加吏部侍郎,知樞密院事,不久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監修國史。王隨為相無所建樹,常和同僚相爭。景祐四年(1037年),被韓琦彈劾,出判河陽。宝元二年(1039年)王隨在河陽去世,追贈中書令,谥章惠,改谥文惠。.

新!!: 參知政事和王随 · 查看更多 »

王次翁

王次翁(1079—1149年),字慶曾,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號兩河先生。南宋大臣,罢居明州鄞县。 崇寧時期進士,任湖南參謀官。不久致仕,後來受到秦檜提拔,拜御史中丞、參知政事,迎接韋太后回國時獲罪,罷居四明。與蔣璿、顧文、汪思溫、高閌、吳秉信、徐彥老、陳先成立「八老會」。有子王伯庠。 W W W W Category:王姓.

新!!: 參知政事和王次翁 · 查看更多 »

王淮

王淮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參知政事和王淮 · 查看更多 »

王旦

王旦(),因生于凌晨,取名旦,字子明。先天相貌较丑,脸、鼻稍偏,喉部突起,有异人相。大名府莘县人。宋代政治人物。.

新!!: 參知政事和王旦 · 查看更多 »

王曾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籍貫晋江池店镇。.

新!!: 參知政事和王曾 · 查看更多 »

王曙

王曙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參知政事和王曙 · 查看更多 »

睢稼

,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洪武二年,擔任翰林应奉。后升任中书省参政。洪武三年,兼任弘文馆学士。.

新!!: 參知政事和睢稼 · 查看更多 »

秦桧

檜(),字會之,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江宁)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补密州教授,曾任太学学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靖康之禍後隨同徽、欽二帝被擄到金國,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回到南宋。此後出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獨攬相權十九年。因其力主对金议和,并促使宋高宗杀害抗金将领岳飞等,被民间广泛视为汉奸、卖国贼,元編《宋史》列入奸臣。.

新!!: 參知政事和秦桧 · 查看更多 »

程元凤

程元鳳(),字申甫,號訥齋,歙縣(今屬安徽)人。 先世重黎氏后伯休父曾是周宣王大司马,元鳳出生於書香門弟,精通詩詞,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王朴榜進士。理宗時,進秘書丞。寶祐中,兼侍讀。宝祐三年(1255年),为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寶祐四年(1256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上奏正心、进贤、爱民、备边等八事。被丁大全誣告。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咸淳三年(1267),再为右相兼枢密使,又被陈宜中排擠離職。卒謚“文清”。.

新!!: 參知政事和程元凤 · 查看更多 »

程琳

程琳()女,河南洛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歌手。.

新!!: 參知政事和程琳 · 查看更多 »

章鉴

#重定向 章鑑.

新!!: 參知政事和章鉴 · 查看更多 »

章惇

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為宋朝的政治人物,新舊黨爭的要角。 章惇是父親章愈與其乳母的私生子,“惇豪俊、博学善文”。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進士,可是侄子章衡卻考取狀元,便不就而去,而再舉進士甲科,調商洛令。章惇能攀絕壁題字,面不改色,蘇軾說他:“子厚必能殺人”,因為他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懂愛惜。 雖然章惇力主改革,但是由於與王安石不合,而僅用其為中書校正,後為宋神宗起用,熙宁五年(1072年),受命察访荆湖北路,於1077年調參知政事,平定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少数民族叛亂,招抚45州。但是由於章惇強硬對付少數民族的政策,引發湖南、湖北一帶的騷動,被貶為起居注。宋哲宗即位之後,章惇又因為廢除新法的問題與司馬光當著宣仁太后之前犯顏爭議,而出知汝州。 元祐九年(1094年),章惇於宣仁太后死後入京,出任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首相),主持恢復熙丰新法,史稱“紹述”,北宋国力因而得以恢复发展,更取得对西夏的多次战略性军事胜利。然而在章惇當政期間,絕大部分支持司馬光的舊黨黨人都被放逐,甚至於貶到嶺南等蠻荒地區;而章惇也進行言論控制,設立元祐提制局等單位對於反對新法的言論加以控制,甚至於在宮廷內部興獄。绍圣三年(1096年)章惇以巫蠱詛咒的罪名,要求宋哲宗廢宣仁太后所立的孟皇后,改立劉皇后,連宋哲宗都大嘆:「章惇壞我名節!」 宋哲宗死後,章惇反對端王趙佶繼位,议立简王赵似遭向太-后-所拒,宁愿立年长但有眼疾的申王赵佖,也不愿拥立端王,甚至当向太-后-之面明言「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不仅遭同侪曾布怒斥道:「章惇,聽太后處分!」端王趙佶即位,是為徽宗。徽宗初封章惇為申國公;但由於章惇反立徽宗,不久后便罢相,貶雷州司戶,再貶舒州團練副使,死於任上。死後被追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宋史》以他:「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祐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列入〈奸臣傳〉,後世學者對他恢復王安石新法、加強遼夏邊境軍備而被列入奸臣,多有不同看法。 南宋淳熙年间,赐谥号忠敏。.

新!!: 參知政事和章惇 · 查看更多 »

真德秀

真德秀,字景元,後改景希,號西山,後世稱西山先生。中國福建建州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南宋名臣、著名儒家學者,屬朱熹理學一派。.

新!!: 參知政事和真德秀 · 查看更多 »

留梦炎

留夢炎(),字漢輔,號忠齋,浙江衢州人。 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甲辰科狀元,同榜有鄧文勉、陳卓。德祐元年(1275年)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兵馬,進左丞相,十一月,元軍逼近臨安(今杭州),棄位遁去。隔年任湖南北安撫大使,不久降元。留夢炎曾對文天祥勸降,天祥怒斥之。前朝舊官王積翁、謝昌元等十人请求元帝特赦文天祥为道士,夢炎堅決反對,曰:“天祥出,复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降元後,官至禮部尚書,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病死家中。浙人曾說:“兩浙有留夢炎,兩浙之羞也。”明朝時,姓留的考生必須具結“非留夢炎後世”方許進場考試。.

新!!: 參知政事和留梦炎 · 查看更多 »

留正

留正(),字仲至,宋朝泉州永春人。 绍兴进士,初为江阳县尉。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任权吏部尚书,论大臣不能图恢复之计,而出知绍兴府、赣州、隆兴府。淳熙九年(1182年)出任知成都府兼四川制置使。为官廉政刚直,平定西羌。十三年(1186年),知枢密院事,又为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1189年),拜右丞相,成为对金国主和派的领袖。绍熙元年(1190年)为左丞相。推荐赵汝愚、黄裳等大臣。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宋孝宗驾崩,光宗因病不能执丧,留正等屡请立嘉王为太子,光宗初许之,又出一御批「历事岁久,念欲退闲。」此语不明不白,留正惧而称疾罢政。后得知赵汝愚等人有強迫宋光宗內禪之谋,留正遂逃出临安。 宋宁宗时和韩侂胄不和,1194年八月,罢相。后谪邵州。.

新!!: 參知政事和留正 · 查看更多 »

盧多遜

盧多遜(),河南懷州(今河南沁陽)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北魏济州刺史卢尚之十四代孙。 博涉经史,聪明强记。五代後周顯德初年進士。北宋開寶元年冬,充翰林學士,奉敕与尚药奉御刘翰等纂修《开宝本草》。太平興國初,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後任兵部尚書。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盧多遜告發趙普當初不想立宋太宗,宋太宗因此疏遠了趙普。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宰相趙普告發盧多遜與秦王赵廷美暗通,图谋不轨。初判死刑。後念其久事朝廷,下诏夺官,全家发配崖州(今海南島三亞崖城鎮)。詔書規定:“縱更大赦,不在量移之限。”即遇赦不赦。多逊至崖州,谢恩表曰:“流星已远,拱北极巳不由;海日悬空,望长安而不见。”常年住水南村(崖城鎮水南村),多賦詩譽水南村。雍熙二年(985年)卒于崖州水南村寓所。.

新!!: 參知政事和盧多遜 · 查看更多 »

马廷鸾

廷鸾(),字翔中,宋朝饶州乐平县人。 淳祐七年(1248年)进士,任德州教授。宝祐三年(1255年),为太学禄,召任试馆职。主张重相权,收直臣,改任秘书省正字。四年(1256年),为史馆校勘。景定元年(1260年),任沂靖惠王府教授,后来为枢密院编修官。不阿附专权的贾似道。二年(1261年),历任著作佐郎兼右司,将作少监。后任秘书少监,权直学士。四年(1263年),为起居舍人、太子右庶子、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咸淳元年(1265年),为端明殿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同提举编修《武经要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把他视为异己。马辞去了相位。宋恭帝即位,召其不至。自罢相位。有著作《六经集传》《语孟汇编》《楚辞补记》《碧梧玩芳集》。其子马端临,根据马廷鸾收集的典章资料,作成《文献通考》。.

新!!: 參知政事和马廷鸾 · 查看更多 »

高季辅

季辅(),名冯,字季輔,以字行,德州蓚县(今河北景縣)人,唐朝宰相。.

新!!: 參知政事和高季辅 · 查看更多 »

高若讷

若訥(997年-1055年),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今屬山西)人。 徙家衛州(今河南汲縣)。生於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天聖進士。歷任龍圖閣直學士、史館修撰等職。1036年,范仲淹向宋仁宗献《四论》指陈时弊,宰相吕夷简誣指范搞朋黨,离间君臣。司谏高若訥亦诋毁范仲淹。館閣校勘歐陽修寫信罵他“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高若訥大怒,把信拿給皇帝看,歐陽修貶夷陵(今湖北宜昌)令。慶曆七年(1047年),为枢密副使,貝州王則兵变,派兵前往镇压。因母病兼習醫書,故精醫術,考校《傷寒論》、《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卒於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

新!!: 參知政事和高若讷 · 查看更多 »

高斯得

斯得,本名斯信,字不妄,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 父高稼,叔父魏了翁。早年在鹤山书院師從魏了翁、李坤臣學習,坤臣眼瞎,斯得左右扶持之。宝庆元年(1225年),中成都路转运司试,入太學。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進士,授利州路觀察推官,該年赴靖州看望魏了翁。端平二年(1235年)高稼死於沔州,高斯得深入敵區尋得屍骸,奉以归葬。曾佐李心傳修史,参与分修光、宁二帝纪。後因「冬雷封事」忤史嵩之,出通判紹興府,一年後添差通判台州。 淳祐初年,召爲太常博士,遷秘書郎。不久,又以言事出知嚴州。宋度宗時,擢起居舍人,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侍講,编修敕令及经武要略,官至参知政事。 度宗卒後,因論“似道柄国十五年,浊乱天下”,留夢炎乘间罢之。著有《恥堂文集》,已佚。清初開四庫館,據《永樂大典》輯爲《耻堂存稿》八卷。.

新!!: 參知政事和高斯得 · 查看更多 »

謝深甫

谢深甫,字子肃,因其祖在台州做官,于是居临海。小时候很聪明,立志为学。学习时晚上不睡觉,拿井水放在脚上防睏。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父亲谢景之临终前对妻子说:“这个儿子乃是重器,一定会光大我们家。你要好好督其力学。” 南宋光宗时进右丞相,孙女谢道清为南宋理宗皇后,追封鲁王,谥惠正,葬五十八都环翠山。 为纪念谢深甫,临海市将境内一条道路命名为深甫路。.

新!!: 參知政事和謝深甫 · 查看更多 »

魏徵

魏徵(),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諫太宗十思疏》為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

新!!: 參知政事和魏徵 · 查看更多 »

魏良臣

魏良臣(),字以忠,福建建寧府甌寧縣(今福建建瓯市)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新!!: 參知政事和魏良臣 · 查看更多 »

魏杞

魏杞,字南夫,一字道弼,南宋大臣。.

新!!: 參知政事和魏杞 · 查看更多 »

谢方叔

谢方叔(),字德方,宋朝威州(四川汶川西北)人。 嘉定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权刑部侍郎给事中。淳祐九年(1249年)为参知政事。上书论忠奸之别。请行限田法。十一年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对外主张消极防御蒙古,中伤名將余玠。宝祐三年(1255年),被宦官卢允升、董宋臣排挤罢相。宋度宗即位后,想再用谢方叔,被贾似道阻止。.

新!!: 參知政事和谢方叔 · 查看更多 »

鲁宗道

鲁宗道,字贯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少時雙親亡故,寄養於外祖父家。為人剛正直爽。举进士,初授濠州定远尉,继任海盐县令,該縣的东南處有旧河入海,由於河道淤塞,宗道組織民力加以疏濬,後人稱“鲁公浦”。后改任歙州军事判官,迁秘书丞。 鲁宗道住家離酒店很近,常一個人跑去喝酒。宋真宗問他“卿為清望官,奈何飲於酒肆?”鲁宗道說“臣家貧無杯盤,故就酒家飲。”宋真宗称他“鲁直”,天禧元年(1017年),擢為右正言,官歷戶部員外郎兼右諭德、左諭德,直龍圖閣。宋仁宗時,拜为参知政事,人稱鱼头参政。卒赠兵部尚书。 有兩女,長嫁待制張昷之為夫人;次適呂公著為夫人。.

新!!: 參知政事和鲁宗道 · 查看更多 »

贾似道

賈似道(),字師憲,南宋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人,為南宋丞相,在南宋滅亡前最後二十多年掌握朝廷大权。 德祐元年(1275年),似道亲出督师。二月,至安庆鲁港,与元兵相遇,大将夏贵先已决计降元,至是不战而去,且扬言前锋已败,摇动军心,致全军溃散。战时私自与元朝議和,事闻,似道罢官、贬逐。八月,被监送官郑虎臣杀于漳州。未久,宋亡。.

新!!: 參知政事和贾似道 · 查看更多 »

贾黄中

贾黄中,字娲民。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北宋初期名臣,曾擔任過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秘書監等職。 贾耽四世孙,父贾玭。黃中歷官清正廉潔、小心謹慎,固宋太宗曾囑咐說:“小心翼翼是君臣應該做的,但是太過就會有失大臣之名。” 贾黄中之父贾玭是进士出身,贾玭宋初褪去布衣开始从政,历任刑部郎中、终水部员外郎、知浚仪县,七十岁老去。贾玭严毅,善于教子,士大夫子弟来拜见,玭必会谆谆教诲而引导他们。黄中幼聪悟,每日清晨,父命正立,展书卷令其读,称“等身书” 宋太宗曾称美贾黄中之母说:“教子如此,今之孟母。”。後汉乾祐初,六歲举童子登科。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丙辰科进士第三人,解褐校书郎、集贤校理。建隆三年(962年)爲右拾遺,歷右補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五十六。辑有《神医普救方》七十四卷,今佚。.

新!!: 參知政事和贾黄中 · 查看更多 »

趙匡胤

#重定向 赵匡胤.

新!!: 參知政事和趙匡胤 · 查看更多 »

趙抃

趙抃(),字閱道(一作悅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北宋时期官僚。 趙湘之孙。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除武安軍節度推官。通判泗洲。至和元年(1054年),召爲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相随。英宗時,奉使契丹。官至参知政事。熙寧三年(1070年),因反對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十二月庚申(四日)詔令接替郑獬知青州(今属山东),四年元月与沈立交割,三月赴青州就任。熙寧五年闰七月知成都,七年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時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趙抃尽力救荒。 元豐二年(1079年)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元豐七年(1084年)卒。謚清獻,后人多称为赵清献。有《清獻集》十卷。退隐后写了一首诗:“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赵抃墓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 參知政事和趙抃 · 查看更多 »

趙汝愚

趙汝愚(),字子直。宋朝宗室,原籍饒州餘幹,祖父於南宋建炎年間遷居崇德洲錢(今桐乡市洲泉鎮)。考取狀元,曾與韓侂冑等人強迫宋光宗內禪,擁立宋寧宗,任宰相,後遭韓侂冑排擠,貶謫而死。諡忠定。.

新!!: 參知政事和趙汝愚 · 查看更多 »

軍機處

辦理軍機事務處(a),簡稱軍機處,前稱軍需房、軍機房。是清朝中後期的中央機關,專責參與機務,以皇帝為中心,討論國家大事。.

新!!: 參知政事和軍機處 · 查看更多 »

黃門侍郎

黃門侍郎,又稱黃門郎,秦代初置,即給事於宮門之內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傳達詔書,漢代以降沿用此官職。唐代改稱門下侍郎,屬於宰相之一。金朝、元朝时废除。.

新!!: 參知政事和黃門侍郎 · 查看更多 »

黄洽

黄洽(),字德润。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丞、著作郎、右正言、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淳熙十年(1183年),任参知政事。淳熙十五年(1188年),任知枢密院事,后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隆兴府。 庆元二年(1196年),致仕。 Category:隆興元年癸未科進士 Category:南宋政治人物 Category:福州人 Category:黄姓.

新!!: 參知政事和黄洽 · 查看更多 »

龚茂良

茂良(1121~1178),字實之,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 紹興八年(1138年)以“榜幼”(十八岁)成進士,與状元黃公度,榜眼陈俊卿,榜尊(年岁最长)邓林皆莆田人,时称“一榜四异”。初授南安县主簿,调泉州观察推官,黄公度、陈俊卿、龚茂良一同南下赴泉州为官,稱天邊三雁。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绍兴十二年(1142年)秋,约黄公度同游九日山。曾任監察御史、右正言。曾因上疏劾龍大淵、曾覿,出知建寧府。乾道二年,曾觌、龙大渊被贬官,朝廷起用茂良为广东提刑,乾道三年(1167),知廣州。改任江西转运判官兼知隆兴府,措置荒政有成效。 龚茂良主和议,“凡遇臣僚奏对,有及边备利害,必遭讥骂”。淳熙元年(1174),拜參知政事,淮南旱荒,奏取封桩米十四万赈灾。淳熙三年,叶衡罢相,龚茂良以首席参知政事领政,他推荐朱熹,但孝宗不予召用。四年,為謝廓然所構陷,誣其“前后異議”,贬寧遠軍節度副使,英州(今广东英德市)安置。淳熙五年,卒于贬所。.

新!!: 參知政事和龚茂良 · 查看更多 »

“辽”字可能指:.

新!!: 參知政事和辽 · 查看更多 »

辛仲甫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仲甫少好学,及长,能吏事,伟姿仪,器局沉厚。后周广顺中,郭崇掌亲军,署仲甫掌书记。显德初,出镇澶渊,仍署旧职。崇所亲吏为厢虞候,部民有被劫者,诉阴识贼魁,即捕盗吏也,官不敢诘。仲甫请自捕逮,鞫之,吏故稽其狱。仲甫曰:“民被寇害而使自诬服,蠹政甚矣,焉用僚佐为?”请易吏以雪冤愤。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 太祖受命,以崇为监军。陈思诲密奏崇有奸状,上怒且疑,遣中使驰往验之。未至,崇忧懑失据,谓宾佐日:“苟主人不察,为之奈何?”皆愕相视。仲甫曰:“皇帝膺运,公首效节,军民处置,率循常度,且何以加辞?第远侦使者,率僚属尽郊迎礼,听彼伺察,久当自辨矣。”崇如其言。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归罪于思诲。 乾德五年,入拜右补阙,出知光州。州有横河与城直,会霖潦暴疾,水溢溃庐舍。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六年,移知彭州。州卒诱营兵及诸屯戍,谋以长春节宴集日为乱。属春初,仲甫出城巡视,见壕中草深,意可藏伏,命烧剃之。凶党疑谋泄,有自首者。禽百余人,尽斩之。先是州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太平兴国初,迁起居舍人,奉使契丹。辽主问:“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比有几?”仲甫曰:“国家名将辈出,如进鹰犬材耳,何足道哉!”辽主欲留之,仲甫曰:“信以成命,义不可留,有死而已。”辽主竟不能屈。使还,以刑部郎中知成都府。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政尚宽简,蜀人安之。八年,加右谏议大夫。时彭州盗贼连结为害,诏捕未获。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余因散去。 淳化二年,出知陈州。代归,会蜀有寇,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以疾未行。咸平三年(1000年)卒,年七十四。.

新!!: 參知政事和辛仲甫 · 查看更多 »

錢端禮

錢端禮(),字處和,臨安人。 他是吳越王錢俶六世孫,榮國公錢忱之子,靖康之變後隨父徙居臨海。以蔭入仕,紹興三年(1133年),添差通判台州,累遷知臨安府。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擔任戶部侍郎兼樞密都承旨,二月,設立史無前例的紙幣發行機構「行在會子務」,發行會子,分一貫、二貫、三貫三種。 隆兴二年(1164年)赐同进士出身。退休後歸居临海,号松窗道人。隆兴四年(1168年),起知宁国府。卒葬天台县护国寺北山之麓。有子錢簹(淇父),有女被選為王妃。.

新!!: 參知政事和錢端禮 · 查看更多 »

范同

范同(),字择善,建康(今江苏南京)人。 政和五年進士,中博學宏詞科,累官至吏部员外郎。与秦桧力主和议。绍兴八年(1138年),有金使入境,他北向而拜,问金帝起居。绍兴十一年,議奪岳飞、韩世忠的兵權。.

新!!: 參知政事和范同 · 查看更多 »

范宗尹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西北)人。 少年好学。宣和三年,上舍登進士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靖康初年,金人南下,欽宗召群臣商討對策,他請割地求和。因此罢归。张邦昌被立為楚王,复其职,暗中派他去向康王劝进。建炎元年(1127年),出京擔任舒州(今安微安慶市)知縣,因反對李綱為相,又被劾曾受張邦昌偽命,責鄂州(今湖北武昌)安置。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三年,拜参知政事,四年,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認為辅政無能,請求罷免,不许。晚年为秦桧所排挤,出京擔任溫州知州。绍兴六年,退居天台,不久卒。.

新!!: 參知政事和范宗尹 · 查看更多 »

范仲淹

范仲淹(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好彈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先世邠州(今陕西省邠县/彬縣),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

新!!: 參知政事和范仲淹 · 查看更多 »

范鍾

#重定向 范钟.

新!!: 參知政事和范鍾 · 查看更多 »

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谥文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新!!: 參知政事和范成大 · 查看更多 »

胡惟庸

胡惟庸(),安徽定遠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遭明太祖處死。.

新!!: 參知政事和胡惟庸 · 查看更多 »

郑侨

郑侨(1132~1202年),字惠叔,南宋兴化县福兴里浔阳(今莆田仙游县象溪乡莱溪村)人,郑樵之侄。南宋官员、乾道五年(1169年)殿试状元。.

新!!: 參知政事和郑侨 · 查看更多 »

郑性之

郑性之(),字信之,初名自诚,因避宋理宗讳而改名性之,号毅斋,南宋福州侯官县人,一说为闽清人、长乐人,状元、著名官员。 郑性之于1172年生于福州侯官县,另有说法称其为闽清人或长乐人。他是朱熹的学生,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状元,官承事郎,历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嘉定六年(1213年)三月入京并受宋宁宗重视,升为秘书省正字、迁秘书郎。1216年兼尚书右郎官,又召任侍左郎官,1220年任国史馆编修,转将作监,1223年任修文殿修撰,知赣州,在赣州任内平定军人叛变。1224年宋理宗继位后,他任集英殿修撰,知隆兴府。1227年(宝庆三年)三月,升任宝章阁待制、江西安抚使,但他称病推辞,遂提举玉隆万寿宫。1233年(绍定六年)宋理宗亲政后,他担任敷文阁待制,知建宁府,1234年(端平元年)被召为吏部侍郎,后又升为左谏议大夫兼侍读,不久再升为端明殿学士。1236年(端平三年),他就任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1237年(嘉熙元年)郑性之辞去丞相职务,又力辞资政殿大学士、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的职务,于是提举至临安洞霄宫,加观文殿学士致仕。死后追赠少傅,谥“文定”。传世的著作有《端平奏议》、《宋编年备要》。 郑性之家居福州十几年,其故居旧为耆德魁辅坊,在今天福州三坊七巷的吉庇路。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7-80122-400-0.

新!!: 參知政事和郑性之 · 查看更多 »

蘇易簡

蘇易簡(),字太簡,梓州銅山(今中江縣廣福鄉)人。 苏颋之后。高祖苏传素。祖父苏寓。父親蘇協,舉蜀進士。蘇易簡出生於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少年聪颖好学,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庚辰科状元,宋太宗臨軒覆試,蘇易簡凡三題,不起草,三千餘言一就而成,宋太宗大為讚賞,擢为甲科第一,曰:“君臣千載遇”。遂以文章名揚天下。初任監丞通判、左贊善大夫、右拾遺知製造、秩祠部員外郎、翰林學士。擔任翰林學士時,宋太宗曾夜間到學士院,蘇易簡睡中遽起,沒有蠟燭可以著裝,宮嬪從窗格外,引燭照亮,視為佳話。淳化元年(990年),升為中書舍人。 蘇易簡是著名書法家,存世書蹟有《家摹本蘭亭》,與蘇舜欽、蘇舜元並稱「銅山三蘇」。素好酒,經常豪飲,太宗多次劝诫,并草书《诫酒》、《劝酒》二诗,但收效甚微。至道元年(995年)因嗜酒,被劾,罢为礼部侍郎,出知邓州,又移知陈州。至道二年(996年)十二月,因飲酒過度去世。赠礼部尚书。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

新!!: 參知政事和蘇易簡 · 查看更多 »

赵安仁

赵安仁,辽朝宦官。字小喜,北宋深州乐寿(今河北献县)人。 赵安仁幼时被辽兵俘掳,为阉宦。辽圣宗统和年间,为黄门令、秦晋国王耶律隆庆府祗候。耶律隆庆死後,赵安仁改任内侍省押班、御院通进。开泰八年(1019年),和李胜哥计划南奔宋朝,中途被擒。被圣宗赦免。后来他成为钦哀皇后蕭耨斤的亲信。当时仁德皇后和钦哀皇后不和,他受到钦哀皇后的命令秘密伺机仁德皇后的动静,后来事情泄露,他再次计划南逃宋朝。仁德皇后萧菩萨哥想要杀死他,被钦哀皇后救下。辽兴宗重熙年间,参与废钦哀太后事,授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充契丹汉人渤海内侍都知,兼都提点。钦哀太后被辽兴宗迎回,太后责赵安仁离间母子,以德报怨。他无言以对。后来不知所终。.

新!!: 參知政事和赵安仁 · 查看更多 »

赵鼎

趙鼎,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宋高宗時宰相。與李綱、胡銓、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

新!!: 參知政事和赵鼎 · 查看更多 »

赵雄

赵雄(),字温叔,南宋资州(今四川省资中县)人。 隆兴元年(1163年)赵雄考省试第一。乾道五年(1169年),任秘书省正字。论恢复北宋故土,被宋孝宗所赏识,擢升为中书舍人。出使金国,铮铮铁骨不辱命,金人称他为“龙斗”。赵雄上疏仿效秦制六国之势来图谋恢复中原。淳熙二年(1175年),宋孝宗召赵雄为礼部侍郎,历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淳熙五年(1178年)三月己未,拜参知政事,十一月丁丑,进位右丞相。每进见皇帝,必称“二帝在沙漠”。绍兴府知府张津献四十万缗羡余,赵雄奏请降旨绍兴,以这四十万缗钱取代百姓田税和身丁税所折帛钱之半。有人说他偏袒同乡,于是淳熙八年(1181年)八月庚戌,赵雄罢相放外任,任观文殿大学士、四川制置使、知泸州,后知江陵府(治今湖北省荆州市)。他修建江陵城,使百姓免受敌扰。宋光宗即位,赵雄上万言书,力陈修身齐家以正朝廷之道。任武宁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爵卫国公,在湖北为帅。得病后,改判资州、潼川府(治今四川省三台县)、隆兴府(治今江西省南昌市)。绍熙四年(1193年)十二月庚戌,赵雄去世,赠少师。嘉定二年(1209年),谥号文定。赵雄喜欢喝酒,饮量超人。.

新!!: 參知政事和赵雄 · 查看更多 »

赵昌言

趙昌言(?-1009年),字仲謨,一字幼謨。北宋汾州孝義(今屬山西)人。 父趙叡,曾任安、申觀察判官。昌言少有大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甲科,授将作监丞。歷官通判鄂州、给事中。累官知制誥,預修《文苑英華》。雍熙四年(987年),為樞密副使。次年,因結黨被趕出朝廷。淳化四年(993年),為参知政事,力主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喜奖掖后进,王旦是其女婿。颇剛愎倨傲。卒谥景肃。葬於今赵家庄村北。.

新!!: 參知政事和赵昌言 · 查看更多 »

薛奎

薛奎(),字宿藝,一字伯藝。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進士。授書省校書郎,後任隰州軍事推官,破獲一宗隰州百姓因聚赌被強盜搶劫殺人案,莊家的衣服有血跡,被誤以為是殺人兇手,後來經薛奎平反。歷官莆田(今福建省)知縣、益州(今四川省)知州、通判、員外郎等,天禧五年(1021年)以戶部郎中直昭文館,知延州。天聖六年(1028年),官龍圖閣學士等,天聖七年(1029年),官至參知政事。遷給事中、禮部侍郎。明道二年(1033年)罷判尚書都省。景祐元年卒,死後,諡「簡肅」。著有《薛簡肅公文集》四十卷。有子薛直儒,早卒,以其弟薛塾之子仲儒為嗣。有五女,四女嫁歐陽修,三女與五女先後嫁狀元王拱辰。.

新!!: 參知政事和薛奎 · 查看更多 »

薛居正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府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名臣、史学家。.

新!!: 參知政事和薛居正 · 查看更多 »

薛稷

薛稷,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省万荣县)人,著名書畫家,初唐四家之一,因依附太平公主,遭到唐玄宗整肅,先天之變後賜死。.

新!!: 參知政事和薛稷 · 查看更多 »

董德元

董德元(),黑龙江密山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解放军代表。 毕业于装甲兵学院装甲兵指挥专业,是中共党员。担任成都军区联勤部部长。2008年起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新!!: 參知政事和董德元 · 查看更多 »

董槐

董槐(),字庭植,號榘堂,宋末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士。宋寧宗嘉定三年進士,他於淳祐年間,擔任沿江制置使、江東宣撫使及建康知府,他於任上大力整頓軍政、培訓士卒。後來擔任廣西簽判兼提刑,並上書宋帝守禦七策;又和交趾國立約互不犯邊、歸還侵地及通商貿易之事。官升至簽書樞密院事、同門下平章政事、參知政事等要職。蒙古帝國攻進四川,董槐親率重兵扼守夔門,對於宋廷邊防多有建樹。寶祐三年(1255年),擔任尚書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大肆整頓朝廷綱紀,但不久則被宋理宗所寵幸的佞臣丁大全矯詔逐廷、流放邕州,他於當地安老逝世。 董槐為官,清正廉明,政績顯著,朝野聞名。《宋史》稱“董槐每上言,皆事無所隱,其本意在於格君心之非而不為君容所悅。槐自以為人主所振拔,苟可安利國家而無不為,然其務先人君之大體”。.

新!!: 參知政事和董槐 · 查看更多 »

葛邲

葛邲(),字楚辅,世居丹阳,后居吴兴,宋朝人。 紹興五年(1135年)出生。以儒学名家,荫受建康府上元县丞。隆兴元年進士,为国学博士。奏论州县受纳及鬻爵之弊,除著作佐郎兼学士院权直。宋孝宗时,历任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刑部尚书,奏论都切中时事。宋光宗时,历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绍熙四年三月,拜左丞相,次年正月,除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康府。宋宁宗即位,判绍兴府,后来判福州,以少保致仕。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卒。.

新!!: 參知政事和葛邲 · 查看更多 »

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晋朝时代的陰陽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相傳《靈寶經》內中經文,為葛玄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後轉傳予葛巢父。.

新!!: 參知政事和葛洪 · 查看更多 »

钱象祖

钱象祖(1145年-1211年),字同伯,台州人。 钱惟演6世孫。以祖钱端礼恩泽补官,歷官太府寺主簿丞、刑部郎官。开禧元年(1205年),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二年(1206年)三月罢参知政事,为资政殿学士。贬知信州。开禧三年(1207年)四月,入朝担任参知政事。与史弥远谋诛韩侂胄,将其首送往金朝。嘉定元年(1208年),签订嘉定和议。嘉定二年(1209年),拜左丞相,不久罢官归乡。嘉定四年(1211年)閏2月以疾卒。.

新!!: 參知政事和钱象祖 · 查看更多 »

蒋芾

蒋芾(),字子礼,宋朝常州宜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蒋芾中进士第二。宋孝宗即位,历任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签书枢密院事,上奏皇帝选将才稳固边防。乾道二年(1166年),担任权参知政事、同知国用事,奏请停止招兵一年半,来省养兵费用。叶颙、魏杞罢相,蒋芾采众论奏《筹边志》,论钱谷不足、兵士不练等事。乾道四年(1168年)二月己亥,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蒋芾母亲去世,宋孝宗诏命他起复,拜左仆射。宋孝宗命大臣议和战,因为争执不下,宋孝宗让蒋芾决断。蒋芾奏“天时人事未至”,和孝宗大举攻金的计划相左,于是十一月甲辰罢相,任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治今浙江省绍兴市)、提举洞霄宫。后来因言罢职,居住建昌军。著《逸史》。.

新!!: 參知政事和蒋芾 · 查看更多 »

蔡確

蔡確(),字持正,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王安石变法的中坚人物。 父蔡黃裳在陳州被陳執中貶逐。蔡確早年在泗州中山寺读书,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调(京兆府)邠州(治所今陕西彬县)司理参军。外號“倒懸蛤蜊(殼菜)”。王安石当政时,荐为三班主簿,王安石變法中的“常平、免役皆成其手”。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此時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确小人,不宜大用」。史载:“确既相,屡兴罗织之狱,缙绅士大夫重足而立矣。”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病逝,哲宗即位,转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馬光執政,幾盡罷新法,改革派人士幾乎全招貶職。元佑二年(1087年)出知陈州、安州(今湖北安陆县)、邓州,元祐年間,蔡確在安州遊車蓋亭時,寫下《夏日遊車蓋亭》十首絕句。其政敵吳處厚向朝廷說“內五篇皆涉譏訕,而二篇譏訕尤甚,上及君親”,又指出“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上元間”之句,是將高太后比做武則天。 高太后怒不可遏,將蔡確貶為光禄寺卿、分司南京,范祖禹认为:“蔡之罪,天下不容,尚为列卿,恐难平民愤。”最後貶至英州别驾(今广东英德市)、嶺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安置,此舉開啟北宋貶官至嶺南的先例。呂大防和劉摯曾以蔡確之母年老,嶺南路遠,請改遷他處,高太后說:“山可移,此州不可移。”不久死於新州。《宋史》将其列入奸臣列传。 蔡确府宅在泉州城蔡巷(今称菜巷)。.

新!!: 參知政事和蔡確 · 查看更多 »

蔡抗

蔡抗(),字仲节。福建建阳人。蔡元定之孙。 绍定二年(1229年),中进士,任秘书省正字。历任江东提点刑狱、隆兴知府、同签书枢密院事,兼提举编修《经武要略》。进同知院事,拜参知政事。 逝世后谥文肃。 Category:建阳人 K Category:南宋官员 Category:谥文肃.

新!!: 參知政事和蔡抗 · 查看更多 »

鄒應龍

邹应龙(),又作应隆,字景初,南宋福建泰宁县人,由狀元出身曾高任礼部尚书一生剛正清廉。.

新!!: 參知政事和鄒應龍 · 查看更多 »

金(gold)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u(来自aurum),原子序数79。纯金是有明亮光泽、黄中带红、柔软、密度高、有延展性的金属。金在元素周期表中在11族,属过渡金属,是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几种元素之一。金在标准状况下是固体,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单质形式(自然金)存在,如岩石、地下及沖積層中堆积的砂金或金粒。金能和游离态的银形成固溶体琥珀金,在自然界中也能和铜、钯形成合金。矿物中的金化合物不太常见,主要是碲化金。 金的原子序数在宇宙中天然存在的元素中是较高的。据信这种重元素是在两颗中子星碰撞时的超新星核合成中产生,在太阳系形成前的尘埃中就已存在。由于地球形成之初还处于熔化状态,的金几乎都已沉入地核。因此,现在地球上地壳和地幔的金多是拜后来后期重轰炸期(约40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赐。 金能抵抗单一酸的侵蚀,但却能被王水溶解(“王水”因此得名)。这种混合酸能和金反应生成四氯合金酸根离子。金也能溶于碱性氰化物溶液,这是其开采和电镀的原理。能夠溶解銀及卑金屬的硝酸不能溶解金,这些性質是黃金精煉技術的基础,也是用硝酸来鉴别物品裡是否含有金的原理,这一方法是英語諺語「acid test」的語源,意指用「測試黃金的標準」来測試目標物是否名副其實。此外,金能溶于水銀,形成汞齊(也是一种合金),但这并非化学反應。 金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貴金屬,用于貨幣、保值物、珠寶和艺术品。以前国内和国际通常实行以金为基础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但1930年代时金币已停止流通。70年代,随着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结束,世界范围内的金本位制终于让位给法定货币制度。不过因其稀有,易于熔炼、加工和铸币,色泽独特,抗腐蚀,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等特点,金的价值不减。 底,人类总共开采18.36万公噸(相当于9513立方米)的金。 产量中的50%用于珠宝,40%用于投资,还有10%用于工业。 因其高延展性,抗腐蚀性,在大多数反应中的惰性和导电性,金一直在各类电子设备中用作耐腐蚀的电子连接器,这是它的主要工业用途。此外它还用于屏蔽红外线,生产和金箔,以及修补牙齿。有些金盐在医学上仍作为消炎药使用。.

新!!: 參知政事和金 · 查看更多 »

蕭瑀

蕭瑀,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和皇后张氏之子。.

新!!: 參知政事和蕭瑀 · 查看更多 »

長官

長官可以指:.

新!!: 參知政事和長官 · 查看更多 »

虞允文

虞允文,字彬甫(世稱虞雍國、虞雍公),爲隆州仁壽人,即今四川仁壽县人,宋朝宰相和軍事家。.

新!!: 參知政事和虞允文 · 查看更多 »

陳俊卿

陳俊卿可能指以下人物條目中的一個:.

新!!: 參知政事和陳俊卿 · 查看更多 »

陳韡

陳韡(),字子華,福州侯官人。開禧元年乙丑科進士。宋參知政事。 父親陳孔碩,為朱熹、呂祖謙門人,有弟陳韔。.

新!!: 參知政事和陳韡 · 查看更多 »

陳與義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 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甲科進士,授開德府教授。宣和四年(1122年)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宋室南渡後,避亂於襄漢。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召爲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1131年)遷中書舍人。紹興五年(1135年),召爲給事中。紹興六年(1136年),拜翰林學士。紹興八年(1138年),以資政殿學士知湖州,因病卒。有《簡齋集》三十卷。.

新!!: 參知政事和陳與義 · 查看更多 »

陳自強

自强可以指:.

新!!: 參知政事和陳自強 · 查看更多 »

陳文龍

陳文龍(Díng Meóng-le̤ng;)原名子龍,字君贲、德刚,南宋末年興化軍莆田縣(今属福建省莆田市)人。是南宋的抗元名將。.

新!!: 參知政事和陳文龍 · 查看更多 »

陈宜中

陳宜中,字与权,浙江温州永嘉县人,景定三年壬戌科進士、廷试第二名,是南宋末年的宰相。.

新!!: 參知政事和陈宜中 · 查看更多 »

陈骙

陳騤,字叔进,台州临海(今浙江臨海縣)人。 建炎二年出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第一。歷官将作少监、守秘书少监兼太子谕德,出京知贛州,後改秀州。绍熙元年(1189年),同知贡举兼侍讲。绍熙三年(1192年)三月,权礼部尚书。慶元二年,知婺州(今浙江金华)。晚年授观文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嘉泰三年卒,得年七十六岁。谥文简。編有《中興館閣錄》十卷、《文則》二卷等。.

新!!: 參知政事和陈骙 · 查看更多 »

陈贵谊

陈贵谊(),字正甫。福建福清人。 庆元五年(1199年),中进士,任端州观察推官。历任武学谕、国子录、太学博士。出知江阴军,提举江西常平。宋理宗即位后,历任司封郎官兼翰林权直、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理宗亲政后,进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Category:福清人 Category:陈姓 Category:慶元五年己未科進士.

新!!: 參知政事和陈贵谊 · 查看更多 »

陈恕

恕(),字仲言,南昌洪州(今江西南昌)人。 曾祖父迁徒石城定居,祖父陳嵩,父陳嗣。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授澧州通判。入京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淳化五年(994年)任盐铁使。为官清廉、公正,处事严明,在整顿赋税方面颇有作为,深得太宗赏识,曾赐字“真盐铁陈恕”,故后世对陈恕有「盐铁判官」一称。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改任户部侍郎。至道四年(998年),为转运使。咸平三年(1003年)六月,推荐寇准为三司使,病重時要求“丧事从简,子孙不准恃恩骄纵”。卒赠吏部尚书。《宋史》评价颇高:“取士得王曾,举代得寇准,可谓知人之明,且他善理财,精吏治,亦颂他能吏之首”。其子陈执中,亦在政界颇有作为。.

新!!: 參知政事和陈恕 · 查看更多 »

陈执中

执中(990年-1059年),字昭誉,北宋洪州南昌人。 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陈恕官至副相的“盐铁使”,真宗时以父荫入仕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後任梧州知縣。真宗時,上《復古要道》三篇和《演要》三篇,“以蚤(早)定天下根本为说,真宗异而召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元年(1041年)以同治枢院事出知青州,轉運使沈邈很輕視他,常批評他擾民,改永兴军,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四年(1044年)召拜参知政事,知河南府,改尚书工部侍郎、陕西同经略安抚招讨使。庆历五年入相,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皇佑元年(1049年)以足疾辞职,出知陈州。皇佑五年(1054年)再入相。至和二年(1055年)充镇海军节度使判亳州。以司徒致仕。 执中在官场颇有作为,以为官清廉、不徇私闻名,有一次他的女婿求差遣,执中說:“官职是国家的,非卧房笼箧中物,婿安得有之?”最後沒給官。深得仁宗皇帝的垂青。陈执中家中的小妾张氏暴戾,三次殺婢,被言官彈劾,御史中丞孫抃和殿中侍御史赵抃聯名参奏执中八条罪状,又以欧阳修在《论台谏官言事未蒙听允书》言辞最为激烈,至和三年(1056年)春天大旱,知諫院范镇及殿中侍御史赵林等劾执中,遂以以镇海军节度使兼亳州知州,不久以司徒退休。嘉佑四年(1059年)卒。谥恭。 執中之子陳世儒是小妾所生,官至国子博士, 曾出任舒州(今安徽潛山)太湖縣(今安徽太湖)知縣.

新!!: 參知政事和陈执中 · 查看更多 »

李宗勉

李宗勉(),字强父,南宋临安府富阳县(今浙江省富阳市)人。 李宗勉在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历任黄州(治今湖北省黄冈市北)教授、浙西茶盐司、江西转运司判官、太学正、国子博士、秘书郎。绍定元年(1228年),李宗勉转任著作郎,兼权兵部郎官。奏请宋理宗通下情、节国用,宽民力,以身作则,罢宫中不急之需。之后知台州(治今浙江省临海市)、婺州(治今浙江省金华市)。向皇帝进言四事:守公道、行实政、谨命令、明赏罚,担任监察御史。 金朝灭亡,朝廷议论出师开封府、洛阳。李宗勉上奏先修内治、严边防、育邦材、壮国势,然后用兵北方,后来担任左司谏兼侍讲,殿中侍御史,称“欲保江南,先守江北”,杜绝议和,建议在淮西置军司。李宗勉担任工部侍郎兼给事中,谏议大夫兼侍读。嘉熙元年(1237年),签书枢密院事。嘉熙二年(1238年),参知政事。嘉熙三年(1239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时称“公清之相”。嘉熙四年十二月丙寅李宗勉卒,赠少师,谥号文清。.

新!!: 參知政事和李宗勉 · 查看更多 »

李义府

李義府(),字不詳,瀛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人。父李德盛,隋西城郡守,唐魏州刺史。 生於隋煬帝大業十年(614年),自小聰慧,劉洎、馬周等極力荐舉他,唐太宗予以召見,以“烏”題詩,李義府吟道:“日里颺朝彩,琴中聞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唐太宗說:“我當全林借汝,豈獨一枝耶?”預撰《晉書》。 高宗李治時兩度拜相,“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但表面溫和、笑裡藏刀,人號“李貓”。“有洛州婦人淳--氏,坐奸繫於大理,義府聞其姿色,囑大理丞畢正義求為別宅婦,特為雪其罪。”後來事機敗露,畢正義自殺,御史王義方上書彈劾,“原義府罪不問”反而把王義方貶逐出京。升任中書令,進封河間郡公。 晚年信陰陽師杜元紀,有人告發他“窺覘災眚,陰懷異圖”,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书)劉祥道等人負責審理,長流巂州(今四川西昌),有人寫《河間道行軍元帥劉祥道破銅山大賊李義府露布》張貼。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大赦天下,李義府寫《在巂州遙敘封禪》獻上,但限於赦令規定:長流人不許還,未果。義府憂憤而死。 子女:.

新!!: 參知政事和李义府 · 查看更多 »

李庭芝

李庭芝(),字祥甫。南宋后期政治人物。.

新!!: 參知政事和李庭芝 · 查看更多 »

李光

李光(),字泰發,一作字泰定,號轉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虞東南)人。與李綱、趙鼎、胡銓並稱「南宋四名臣」。.

新!!: 參知政事和李光 · 查看更多 »

李回

李回(),本名李躔,本字昭回,后改昭度,封陇西郡公,谥文懿,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为宰相。.

新!!: 參知政事和李回 · 查看更多 »

李知柔

李知柔(),唐朝宗室,唐睿宗的玄孙,薛王李隆业的曾孙。祖父嗣薛王李邃,父亲嗣薛王李宓。 李知柔嗣王,两次为宗正卿。擢升为京兆尹。当时郑国渠、白渠梗塞,人民不得丰年。李知柔调任三辅京兆尹,治复旧道,灌浸如约,遂无旱虞,人民见皇帝请立石纪功,李知柔坚持辞让而止。加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营缉太庙,判度支,充诸道盐铁转运使。895年,唐昭宗出走莎城,只有李知柔跟从,车舆器用庖厨膳食都有他主管,大小事情都很周到。李知柔生性俭约,虽官位显赫,但没有私人宅第。896年,出任清海军节度使,在广州任上廉洁,按时上贡朝廷,升任检校太傅,兼侍中。做官四十年,为宗室中的佼佼者。900年,在节镇去世。.

新!!: 參知政事和李知柔 · 查看更多 »

李穆

李穆可以指:.

新!!: 參知政事和李穆 · 查看更多 »

李谦

李謙可以指:.

新!!: 參知政事和李谦 · 查看更多 »

李迪

李迪可以指:.

新!!: 參知政事和李迪 · 查看更多 »

李邴

李邴(),字漢老,號龍龕居士。濟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人。 生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累遷翰林學士。高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参知政事等。傅自得是他的女婿。好游佳山水,以诗自娱,晚年寓居泉州,好事佛。绍兴十六年(1146年),卒。谥文敏,改谥文肃。朱熹题匾曰;“清白贤相”。有《草堂前后集》百余卷。.

新!!: 參知政事和李邴 · 查看更多 »

李若谷

李若谷(),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国际金融论坛(IFF)常务副理事长。 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至2015年担任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党委书记。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经济界,分入第三十四组。.

新!!: 參知政事和李若谷 · 查看更多 »

李沆

李沆(沆:hàng,),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名臣。 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真宗即位后,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初年,改任中书侍郎。秉性亮直,内行修谨,时称“圣相”。李沆政治理念保守,绰号“没口匏”,曾说:“吾为相无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此以报国。”有一書生叩馬獻上書狀,批評李公的缺點:“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引退以讓人,久妨賢路,能無愧乎?”李沆表示自己想退休“奈上未允,不敢去也。”文学上,以继承韩愈、柳宗元自许,倡导古文运动。1004年7月23日,病逝,时年58岁。噩耗传来,真宗当即痛哭说:“沆为人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有《河东先生集》。.

新!!: 參知政事和李沆 · 查看更多 »

李昉

李昉(),字明遠,深州饒陽人(今屬河北)。五代後漢乾祐年進士。.

新!!: 參知政事和李昉 · 查看更多 »

李文会

李文会(),字端友,福建惠安小岞镇后内村人。 建炎二年(1128年),李文会中进士。绍兴十二年(1142年),任监察御史。绍兴十三年(1143年),先后任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绍兴十四年 (1144年)五月,任端明殿学士,兼枢密院事。 同年十二月,因得罪秦桧谪官筠州,后改江州。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七月,李文会案平反,任龙图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绍兴二十八年 (1158年)九月,迁泸州荆潭二帅。后又改任成都府知府。 隆兴(1163~1164年)初,李文会返乡。.

新!!: 參知政事和李文会 · 查看更多 »

杜淹

杜淹(),字執禮,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太宗时的宰相,杜如晦的叔父。.

新!!: 參知政事和杜淹 · 查看更多 »

梁克家

梁克家(),字叔子,福建泉州晋江县(今泉州市区)东街人,南宋状元、宋孝宗朝丞相、学者。.

新!!: 參知政事和梁克家 · 查看更多 »

梁适

梁适(),字仲贤。宋朝郓州须城(今东平县州城镇)人。 咸平三年(1000年)出生。梁固之弟,梁灏第三子,梁适早年以父荫为官。曾將其父的遺文與自己的文章整理後上獻,宋真宗看後说:“梁灏有子矣!”授秘书省正字。宋仁宗宝元年间出任兖州知府,在莱芜铁冶实行以募代役,一年有羡铁百馀万斤。累官同平章事,加太子太傅。卒谥庄肃。有孙子梁子美。.

新!!: 參知政事和梁适 · 查看更多 »

楊憲

杨宪(),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人。明朝官吏。屬浙東集團(劉基)。.

新!!: 參知政事和楊憲 · 查看更多 »

楼钥

楼钥(1137年-1213年),字大防,南宋诗人、文学家。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新!!: 參知政事和楼钥 · 查看更多 »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新!!: 參知政事和欧阳修 · 查看更多 »

殷哲

殷哲,明朝初期政治人物。膠州人。以鄉貢進士擢翰林。 曾任重慶府知府。洪武十二年九月,中书省右参政。同年十一月,降為通政使司右通政。隨後又升爲中书省左丞。洪武十三年正月罷。.

新!!: 參知政事和殷哲 · 查看更多 »

江万里

江万里(),南宋江州都昌人(今江西都昌县),字子远,号古心。因居住在庐山旁边,又被门人称之为庐山公,死后谥号文忠。其一生仕途患艰,数起数落,但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爱国志士。文天祥有集杜诗表达了景仰和哀慕之情:“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

新!!: 參知政事和江万里 · 查看更多 »

汤思退

汤思退,字进之,处州人,南宋宰相。.

新!!: 參知政事和汤思退 · 查看更多 »

汪勃

汪勃,字彦及,黟县人。 十八歲時乡荐,绍兴二年张九成榜進士,调严州建德主簿。歷官签书枢密院、端明殿学士。依附秦檜,官至枢密。.

新!!: 參知政事和汪勃 · 查看更多 »

沈该

沈该,南宋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绍兴间任职礼部侍郎,出知夔州,召还,除参知政事,进左仆射。绍兴二十九年四月,黄中庆贺金主完颜亮生辰归国,称金国重修汴梁,是为了迁都以便军事威胁南宋,南宋应加强战备。沈该和汤思退认为形势并非如此。 沈该懷疑孙道夫辄言武事,是借此引用张浚,孙道夫被贬绵州(四川绵阳)。晚年以老请罢,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有文集五十卷。.

新!!: 參知政事和沈该 · 查看更多 »

洪适

洪适(),字景伯,号盘洲,宋朝饶州鄱阳人。 洪皓长子,洪迈之兄。以父荫补修职郎。绍兴十二年(1142年),中博学宏词科。第二年,父亲洪皓从金国归来。因为洪皓抗逆秦桧,洪适出为台州通判。秦桧死后,洪适知荆门军。改知徽州,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开始议论役法不均。宋孝宗时,官至司农少卿,乾道元年(1165年)十二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为相三月而罢。淳熙十一年(1184年)薨,年六十八,谥文惠。喜欢收藏金石,并以此考证史传错讹。著作有《隶释》《隶续》《盘洲集》。.

新!!: 參知政事和洪适 · 查看更多 »

游似

游似(),一名游佀、游侣,字景仁,号克斋,又号果山,梁州南充(今四川省南充市)人。 游仲鸿之子。少好学,師從刘光祖、魏了翁。嘉定十四年(1221年)进士,官大理寺司直、大理寺丞、太常丞兼权兵部郎官、秘书丞兼权考功郎中、夔州路转运判官、权礼部侍郎兼侍讲,迁直秘阁、提点潼川刑狱兼常平提举。累官吏部尚书。侍经帷幄,奏请宋理宗“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廉共理”。宋理宗问贞观治效何速如此,游似答:“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或谓霸图速而王道迟,不知一日归仁,期月已可,王道曷尝不速!”嘉熙三年(1239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拜参知政事。嘉熙四年(1240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淳祐五年(124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疏乞求归乡,宋理宗不许。淳祐七年(1247年),游似罢相,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自南充伯进爵南充国公。淳祐十一年(1251年),转两官致仕。游似卒,赠少师,谥号清献。 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为人端重鲠介,有父风,“其温如春,其重如山,其虚如谷,其静如渊”,“其论谏古之人道直,其文章天下之至言”。游似之学得其父家训之嫡传,承其师刘光祖之传授,又接受魏了翁的思想。《宋史·文靖传》说:“游似、吴泳、牟子才皆蜀名士,造门受业。”.

新!!: 參知政事和游似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參知政事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朱倬

朱倬(),字汉章,宋朝福州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朱倬中进士。任常州宜兴簿。金兵南下,朱倬为逃亡百姓备舟给食。涝灾,郡守派朱倬考察,除民田租十分之九。张浚推荐朱倬,任福建、广东财用所属官。上书说伪齐刘豫必败,被宋高宗赏识,入朝为官,和秦桧不和,贬为越州(治今浙江省绍兴市)教授。当时浙东有民起事,他捕获后因为是饥民,释放其大部。秦桧死后,朱倬知惠州(治今广东惠阳东),陛辞皇帝,宋高宗知朱倬被秦桧压制,命他为国子监丞,历任浙西提举、右正言、御史中丞。上奏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知贡举,迁参知政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三月庚寅,拜尚书右仆射。金朝皇帝完颜亮率兵临江,朱倬荐史浩、虞允文、王淮、陈俊卿、刘珙等人。宋高宗有禅位之意,朱倬密奏阻挡,于是不安求去。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乙亥,罢相以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治今江西省九江市)太平兴国宫。次日,宋孝宗即位,任资政殿学士,明年致仕,朱倬卒。复原职,赠特进。 有聞在台灣東石御龍宮為主神,因生前精通易理,並為忠臣,死後歸天稱九巡天官中壇元帥,教化萬民,發揚籤詩文化,曾降乩指示建立籤詩文化館,推廣大眾正確的解讀籤詩,並瞭解籤詩的淵源。.

新!!: 參知政事和朱倬 · 查看更多 »

戴胄

戴冑(),字玄胤,墓志记载为谯国谯人(今安徽亳县),两唐书记载为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死后追封道国公,谥号忠,唐朝初年大臣,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祖父戴景珎,司州从事、清都郡功曹。父戴承伯,汲县令,追赠使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 戴胄为人诚实有才干,年轻时钻研律法,是个出色的文簿。弱冠以明经贡举入仕,授吏部云骑尉,迁弘农宫副监,隋炀帝大业末年,戴胄入朝为门下省录事,受到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的礼遇。618年,隋炀帝在江都遇害,越王杨侗在洛阳即位,以戴胄为给事郎。王世充在击败李密后,大权独揽,想要篡位。戴胄对王世充说:“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勖以终始。明公以文武之才,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今日。所愿推诚王室,拟迹伊、周,使国有泰山之安,家传代禄之盛,则率土之滨,莫不幸甚。” 王世充在口头上赞扬了戴胄,但619年王世充逼杨侗为自己加九锡,戴胄又抗言切谏。王世充没有理他,不久,废黜杨侗,自立为郑国皇帝。王世充命戴胄为郑州长史,令他与自己的侄子行王行本镇守虎牢关。621年,唐朝秦王李世民派大将王君廓攻克了虎牢关,俘获戴胄。李世民任命戴胄为秦王府士曹参军。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退位,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任命戴胄为兵部员外郎,不久升兵部郎中,封武昌县男。 627年(贞观元年),戴胄被任命为大理少卿。一次,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被皇帝召入宫中,不解佩刀进入东上阁,这是一个重大的罪过。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不能察觉,其罪当死;长孙无忌误带佩刀而入,罚铜二十斤。唐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意见。戴胄反对,他认为基于律法,监门校尉和长孙无忌都该严惩,如果因为长孙无忌有功可以法外施恩,监门校尉也不该处死。唐太宗召集大臣复议,封德彝依然坚持。戴胄当面反驳,最后唐太宗听从了戴胄,赦免了监门校尉,也法外施恩將其輕判。 朝廷选拔官吏,有许多官员捏造假的履历骗取重要官位。唐太宗命令这些官员自首,不自首的查出来就处死。有些官员被大理寺查出,戴胄判刑流放。唐太宗对戴胄说:“朕下诏不自首查出来处死,戴卿却只判流放。难道是让朕失信于天下,卿出卖公正吗?”戴胄答道:“如果皇帝陛下直接下诏杀了他们,那就非臣所及。既然,让大理寺审理,我就要依法办案。”唐太宗反问:“你依法办案,却让我失信了?”戴胄答道:“律法是国家向天下承诺的大信,陛下的言语只是根据一时的喜怒。如果陛下依法办案,是忍小忿而存大信。如果陛下为了小忿违背大信,我为陛下可惜。”唐太宗感悟了:“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戴胄多次以这种形式纠正唐太宗的错误,从此,没有积案冤狱。 不久,唐太宗任命戴胄兼任尚书右丞,六月又迁兼任尚书左丞。当时,每年水旱灾害,都以地方州县的正仓出给,没有正仓之处,百姓要去他州就食,多有饥乏。628年,戴胄建议仿效隋文帝建立社仓防备饥荒,让贵族、官员和百姓缴纳粮食,使粮仓丰盈。唐太宗同意,叫这种粮仓为义仓。由于戴胄家贫,唐太宗特诏赐钱十万。 这一时期,尚书仆射缺员:左仆射萧瑀免官,右仆射封德彝去世,新任的右仆射长孙无忌在职不到半年也免官。唐太宗让戴胄负起尚书省的责任来。戴胄处事果断,唐太宗让他和魏征为谏议大夫,纠正过失。629年2月,唐太宗任命戴胄为民部尚书,兼检校太子左庶子,辅导太子李承-乾-。同年,右仆射杜如晦去世前,向皇帝推荐戴胄为吏部尚书。戴胄为吏部尚书后,抑文雅、奖法吏、重实干,被舆论认为没有学术,630年2月唐太宗免去他的吏部尚书,命他以民部尚书參豫朝政,成为宰相之一,并且在631年正月进爵为武昌郡公,食邑二千户。631年,唐太宗向重修洛阳宫戴胄表示反对,认为百姓刚离战祸,不能担负大型建设工程。上表曰: 唐太宗奖赏了他,说:“戴胄于我无骨肉之亲,但以忠直励行,情深体国,事有机要,无不以闻。所进官爵,只是以酬其诚。”633年六月三日,戴胄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唐太宗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为道国公,谥号忠。634年(贞观八年)正月廿四日葬于神禾原。诏命虞世南撰写碑文。因为戴胄屋小,唐太宗令有司特为其造庙。魏征、房玄龄都和戴胄亲善,在戴胄死后,他们路过戴胄所游处之地,都为之流涕。戴胄夫人菀氏,卒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四月十二日,享年五十三。两人无子,以兄戴仲孙之子戴至德袭爵。戴胄的女儿嫁给了唐太宗的弟弟道王李元庆。 戴胄夫妇墓在陕西神禾原西麓、子午大道西侧,南距西安市长安区香积寺村约700米,东北距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约8300米。2014年9月——11月考古发掘,出土墓志两盒。戴胄墓志盖篆书“大唐故民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武昌郡公戴府君墓志之铭”24字,夫人菀氏为“大唐故民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道忠公夫人菀氏墓志铭”。.

新!!: 參知政事和戴胄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參知政事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首辅列表

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无宰相之职,后实有宰相之權。.

新!!: 參知政事和明朝首辅列表 · 查看更多 »

方鼐

方鼐,江夏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洪武十年,以國子監生擢给事中。洪武十一年十二月,由通政使司知事升任廣西布政使司左参议。洪武十二年八月,升任中书省左参政。.

新!!: 參知政事和方鼐 · 查看更多 »

政事堂

政事堂,習稱都堂、政府、東府,中国歷史上的官署名,在唐朝、宋朝和中华民国袁世凯掌权时期设立。.

新!!: 參知政事和政事堂 · 查看更多 »

曾从龙

曾从龙(),原名一龙,字君锡,别号云帽居士,宋代福建泉州晉江县人,南宋状元、名臣。 他在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的殿试中取得第一名,宁宗改赐名为“从龙”。 初为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开禧年间知信州,颇有政绩,回京后任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太子左谕德,后兼太子谕德,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國子監祭酒。担任吏部侍郎后仍兼太子右庶子,兼给事中,兼直学士院,后被授予刑部尚书一职。 他曾二度出使金国,不辱使命。继而累官至刑部尚书、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在宋元关系问题上,曾从龙是主战派,1234年(端平元年),他担任资政殿大学士兼知枢密院事,后进为参知政事,以枢密使身份督视江淮、荆州军马,积极主持江淮一带的防务。后在主和派人事要求下,宋理宗将其召回。 1236年去世,享年62岁。逝世后赠少师,追封清源郡公。他的作品编入《曾少师诗文集》。《宋史》·卷四一九《晋江历史人物传》·曾从龙.

新!!: 參知政事和曾从龙 · 查看更多 »

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晉江市)人,北宋政治家。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历官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兼侍中等,封鲁国公。死后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

新!!: 參知政事和曾公亮 · 查看更多 »

曾怀

曾怀(),字钦道,宋朝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市)人。 宣和初年曾怀为金坛簿,官至真州(治今江蘇省儀征市)知州。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賜同進士出身,不久任参知政事。次年(1173年)十月曾怀為右丞相。淳熙元年(1174年)六月,台臣詹亢宗等議論曾怀,曾怀上書求退,但是請求辨明诬谤。於是罢相。同年七月,宋孝宗查出詹亢宗所论无據,於是复曾怀相位。十一月,曾怀因病请辭,罢除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宮。之後以光祿大夫致仕,死後贈少保。.

新!!: 參知政事和曾怀 · 查看更多 »

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文港鄉(今南昌進賢縣)人。北宋著名詞人晏幾道父親,世稱晏殊為大晏,晏幾道為小晏。為北宋前期著名婉約派詞人,與歐陽修並稱「晏歐」。.

新!!: 參知政事和晏殊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右參政參政參知参政参知政事左參政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