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

指数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

匈牙利王国,又称阿尔帕德匈牙利王国,是由匈牙利大公,阿尔帕德王朝的伊什特万一世于1000年或1001年加建立的王国。这是匈牙利历史上首个王国,存在于1000年(或1001年)-1301年。 伊什特万一世实行中央集权,并迫使匈牙利人民皈依基督教。尽管现有的文献强调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骑士与神职人员对匈牙利语言文字的贡献,但匈牙利语中大部分用于农业、宗教和国家的词汇都来源于斯拉夫语。 最初,新生的王国在内战和异教徒起义中风雨飘摇,而神圣罗马皇帝也对其虎视眈眈。经过拉斯洛一世 (1077-1095)和卡尔曼 (1095-1116)两任国王的统治,匈牙利王国逐渐繁盛起来,并在保证当地自治后占领了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他们的继任者,尤其是贝拉二世 (1131-1141)、贝拉三世 (1176-1196)、安德烈二世 (1205-1235)和贝拉四世 (1235-1270)统治期间,王国继续实行扩张政策,将势力延伸至巴尔干半岛和喀尔巴阡山脉以东,使匈牙利逐渐成为一个中欧强权。 因其丰富的未开垦土地、银、金和盐矿储备,匈牙利成为德国、意大利和法国殖民者的首选目标。这些移民主要是农民,但也包括工匠和商人。他们的到来对塑造中世纪匈牙利城市生活方式、习惯和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地处欧亚大陆商贸路线的十字路口,匈牙利塑造了融合多种文化的本土风情。罗曼式、哥特式和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比比皆是,拉丁文书写的文献也从侧面证明罗马天主教对匈牙利文化的影响,但东正教,甚至是非基督教的少数民族社群也存在于此。拉丁语是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的官方语言,但王国内奉行的“语言多元化”保护了包括各种斯拉夫方言在内的许多方言。 阿尔帕德王室最初依托广袤的领地保证自身在国内的主导地位,但随着王领的不断分封,匈牙利逐渐产生了出现一种由小封建领主组成的阶层,称为“Royal Servants”。根据弗朗西斯·福山的观点,这一阶层迫使安德烈二世颁布《1222金玺诏书》,限制匈牙利国王的权力。福山认为这一诏书是欧洲史上首份宪政文献。1241-1242年,蒙古入侵匈牙利,王国遭到毁灭性打击。此后, 库曼人和雅兹人来到并定居于匈牙利中央平原,摩拉维亚、波兰和其他邻近国家也有殖民者到来。为防止蒙古人再度来袭,匈牙利国王大兴土木,建造了诸多堡垒,导致王国实际上被国内各强大诸侯分割为半自治的“省”。这些诸侯甚至有能力挑战安德烈三世 (1290-1301)的权威。1301年,随着安德烈三世无嗣而终,阿尔帕德王朝灭亡。他死后,匈牙利陷入短时间的无政府空位期,直到安茹王朝的查理一世继任为匈牙利国王,是为中世纪晚期匈牙利王国。.

目录

  1. 45 关系: 基督教埃斯泰尔戈姆卡爾曼 (匈牙利)天主教天主教會奥匈帝国安德烈二世安德鲁三世安茹王朝巴尔干半岛东正教世界大戰库曼人伊什特万一世德意志人匈牙利君主列表匈牙利王国 (1301年–1526年)匈牙利王国 (1526年-1867年)匈牙利王国 (1920–1946)匈牙利语喀尔巴阡山脉哥特式建筑哈布斯堡王朝克罗地亚神聖羅馬皇帝第一次摩哈赤战役罗曼式建筑義大利人聖史蒂芬王冠領達爾馬提亞貝拉三世贝拉二世贝拉四世霍爾蒂·米克洛什长子西征查理一世 (匈牙利)波兰法兰西人法蘭西斯·福山斯拉夫语族文艺复兴建筑摩拉維亞拉丁语拉斯洛一世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2. 13世紀匈牙利
  3. 匈牙利领土变迁
  4. 斯洛伐克歷史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基督教

埃斯泰尔戈姆

埃斯泰尔戈姆(匈牙利语:Esztergom), (Gran) 是北匈牙利的一个小城市,大约在布达佩斯的西北五十公里。它位于科马罗姆-埃斯泰尔戈姆县,是多瑙河的右岸,那里也就是斯洛伐克的边界。 从10世纪直到13世纪中,埃斯泰尔戈姆是匈牙利的首都,原本是皇家的居住地,直到贝洛四世,首都就迁到维塞格拉德,后来再迁到布达。 埃斯泰尔戈姆的其中最新的景点是马利亚·瓦莱里亚桥梁,连接着埃斯泰尔戈姆与斯洛伐克的斯图罗弗市,最初落成于1895年,但1944年撤退的德国军队毁坏了它,后来在2001年欧共体的支持下被重建。.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埃斯泰尔戈姆

卡爾曼 (匈牙利)

卡爾曼(Könyves Kálmán;Koloman;Koloman Učený;),匈牙利阿爾帕德王朝國王(1095年—1116年在位)及克羅地亞國王(1097年—1116年在位)。蓋薩一世與希臘情婦所生的私生子、克羅地亞公爵阿爾莫什的兄長。卡爾曼是一位學者型的君主,被稱為「學者」、「愛書者」或「書蟲」。卡爾曼的雕像聳立於布達佩斯的英雄廣場,與聖伊什特萬及叔父聖拉斯洛並排。.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卡爾曼 (匈牙利)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天主教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天主教會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奥匈帝国

安德烈二世

安德烈二世 II.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安德烈二世

安德鲁三世

安德烈三世(III.,)是匈牙利国王(1290-1301年在位),阿尔帕德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其父亲为安德烈二世(1205-1235年在位)的幼子(及遺腹子)伊什特萬,母亲为威尼斯贵族。伊什特萬是安德烈的第三位妻子埃斯特家族的比阿特麗斯所生,因為安德烈二世的兒子貝拉四世及科羅曼·烏戈爾斯基在安德烈二世死後,控告他的母親犯下淫亂之罪,遺腹子伊什特萬非安德烈二世之子。比阿特麗斯最後出走神聖羅馬帝國。 1272年,他的父親死後,安德烈三世自幼與他的威尼斯親戚一同接受教育。1278年,安德烈接受了匈牙利西部一位強大的貴族要求,到訪他的領地。到達後安德烈要求成為斯拉沃尼亞的統治者,被國王拉斯洛四世所拒絕。在失敗後,安德烈只好回去威尼斯。 1290年,一些匈牙利貴族邀請安德烈回匈牙利當國王,但是安德烈回國時被一位貴族俘虜,獻給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一世。 匈牙利国王拉斯洛四世被库曼人杀死后,没有子嗣,阿爾帕德王朝嫡系斷絕。安德烈作为阿爾帕德王室後裔,来到匈牙利继承了王位。加冕後,他立即迎娶波蘭公主(波蘭公爵康拉德一世曾孫女)為妻,鞏固實力。他受到很多王位請求者挑戰,首先是對於匈牙利王位虎視眈眈的羅馬人民的國王魯道夫一世為其子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爭取將匈牙利變成國王領土,但是這請求沒有理據的。後來一位來自波蘭、自稱是拉斯洛四世之弟弟斯拉沃尼亞公爵安德魯,幸好他的軍隊很快被安德烈三世的支持者打敗。1291年,拉斯洛四世的姐姐,那不勒斯皇后匈牙利的瑪麗亞亦請求繼承王位,其後繼承權轉到她的兒子安茄的查理馬特,1295年安茄的查理馬特逝世後,再轉到孫子查理·羅貝爾。 1291年,安德烈三世先到王國的東部尋求貴族們支持。然後他帶着支持他的軍隊打敗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軍隊。1291年8月26日,雙方簽訂和議,阿爾布雷希特一世放棄王位請求,但是安德烈三世亦要答應拆除在雙方邊境上的一些小城堡。這些城堡是克塞格族的。因而激發克塞格貴族聯同其他支持那不勒斯皇后匈牙利的瑪麗亞的地方貴族叛亂。最後,安德烈三世被克塞格貴族所擒,要付贖金才被重獲自由。 1293年,安德烈三世邀請他的母親到來與叛亂的貴族包括克塞格貴族談判支持安德烈三世的統治。1294年至1295年,安德烈三世與其母親數次征討支持那不勒斯皇后匈牙利的瑪麗亞的地方貴族。 當安德烈三世的首任妻子逝世後,安德烈三世迎娶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女兒奧地利的阿格尼絲為妻。得到了岳丈的支持,他打敗了敵對的克塞格貴族等人,並佔領了克塞格及布拉迪斯拉發兩城。1298年,安德烈三世報答岳丈出兵對抗皇帝阿道夫一世。 但是,安德烈三世從未能夠增強自己在匈牙利的地位。國家大部份地方均掌握在強大的貴族手上。教皇本篤八世派駐埃斯泰爾戈姆大主教支持查理·羅貝爾,縱使在1298年8月所舉行的議會確認安德烈三世的統治,埃斯泰爾戈姆大主教為那不勒斯王子組織主教團隊。1300年8月,查理·羅貝爾於斯普利特登陸及由他的克羅地亞支持者幫助下攻入薩格勒布。當安德烈三世準備反擊時,突然逝世,葬於布達的灰衣修士教堂。 1301年,安德烈三世去世後,亦沒有男性後裔,統治匈牙利300餘年的阿爾帕德王朝絕嗣。查理·羅貝爾得到部分貴族和教皇的支持,以伊什特萬五世的曾孫的名義要求繼承匈牙利王位,並在艾斯特根加冕。匈牙利安茹王朝隨即創建,阿爾帕德王朝也因此終結。 |- |- Category:阿尔帕德王朝 Category:匈牙利国王.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安德鲁三世

安茹王朝

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又可稱為安熱爾熱王朝(House of Ingelger)。是源於布列塔尼地區的一個貴族家族,家族名稱的起源是870年,被西法蘭克國王禿頭查理封為安茹子爵,以安茹作為根據地而得名。安茹家族由安茹一座小城開始,逐步透過聯姻和征服,獲取了廣大領地。在1154年,英王亨利二世和耶路撒冷王鮑德溫三世皆出自此家族。1174年,安茹家族領地達到最大化,被稱為安茹帝國。後來歐洲出現的安茹王朝為卡佩王朝分支,為了分辨兩個家族,會分別以金雀花王朝和卡佩-安茹王朝稱呼之。.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安茹王朝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巴尔干半岛

东正教

#重定向 正教會.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东正教

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指涉及到世界上大多數強大和多人口國家、規模最大的戰爭。世界大戰可橫跨幾個大洲,並持續多年。這個用詞通常應用於20世紀二個規模空前的全球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但回顧一些之前的衝突亦可被視為「世界大戰」。而「第三次世界大戰」則用來假設、描述任何未來可能發生的全球性衝突。.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世界大戰

库曼人

库曼人是古代中亚地区的突厥语民族之一,主要活跃于10到13世纪,在突厥迁移中曾与欽察人联合建立邦联,在欧亚大草原上建立起库曼汗国。.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库曼人

伊什特万一世

圣伊什特万一世(匈牙利语:I.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伊什特万一世

德意志人

德意志人,或中譯德國人(die Deutschen)這個術語在使用中可能有多種含義。.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德意志人

匈牙利君主列表

这是一份匈牙利君主的列表。.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匈牙利君主列表

匈牙利王国 (1301年–1526年)

匈牙利王国,或称中世纪晚期匈牙利王国,是的匈牙利王国末任君主安德烈三世无嗣而终后,存在于1301年到1526年的匈牙利王国。1301年,安德烈三世死后,王国经历了一段动荡的空位期,三位对匈牙利有宣称权的王子文采尔,奥托与查理相互争夺其王位。最终,安茹王朝分支卡佩安茹的查理 (1308年–1342年)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开创匈牙利安茹王朝,称查理一世。他大力推动金银矿开采,使匈牙利逐步繁盛。到1490年,匈牙利产出约三分之一世界总产量的金和银。拉约什一世大帝 (1342年-1382年)统治期间,匈牙利的国力达到鼎盛。他领导匈牙利军队四处征伐,远至立陶宛,意大利南部及其他地区。 卢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 (1387年-1437年)统治期间,奥斯曼帝国开始扩张到匈牙利的势力范围。接下来数十年,匈牙利都在天才军事家匈雅提·亚诺什的带领下对抗奥斯曼帝国。1456年,匈雅提在贝尔格莱德围城战中大败奥斯曼军队,为王国南部边界上带来超过半个世纪的和平。马蒂亚斯·科菲努斯 (1458年-1490年),匈牙利黑軍的领导人,是匈牙利史上首个没有前王朝血脉的国王,称马加什一世。他同时也被选为波西米亚国王和。在他的统治下,匈牙利成为第一个从意大利地区接受文艺复兴思潮的欧洲国家,代表建築與文化中心是其一手打造的科爾文納圖書館。1526年,雅盖隆王朝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于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战死,匈牙利被哈布斯堡、奥斯曼帝国与臣服奥斯曼的特兰西凡尼亚扎波尧伊·亚诺什三分,国土分裂为皇家匈牙利,和。.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匈牙利王国 (1301年–1526年)

匈牙利王国 (1526年-1867年)

匈牙利王国,又称哈布斯堡匈牙利王国,是存在于1526-1867年间的一个王国。它是哈布斯堡君主國的一部分,但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804年,该王国并入新生的奧地利帝國。 1526年,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战死,随后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君主国分别占领了匈牙利的领土。奥斯曼帝国扶持原特兰西瓦尼亚总督扎波尧伊·亚诺什为匈牙利国王,称亚诺什一世;哈布斯堡王朝则扶持时任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为匈牙利国王。两者都声称拥有整个匈牙利王国的继承权,匈牙利王国陷入分裂。这一局面直到1570年才结束,亚诺什一世的儿子(即约翰二世)宣布退位,并将匈牙利王位交给哈布斯堡的统治者,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早期,哈布斯堡统治下的匈牙利被称为“匈牙利王国”或“皇家匈牙利”。皇家匈牙利实质是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后奥斯曼帝国所占领的领土。哈布斯堡重夺此地后,为保持其法律传统而没有改变行政编制。然而此地事实上是哈布斯堡直辖的一个省份。马扎尔贵族迫使维也纳承认匈牙利是哈布斯堡领地内的一个特别组成部分,以保证匈牙利原有的法律继续实施。然而,匈牙利史学家指出王国分裂时期的特兰西瓦尼亚才是中世纪匈牙利王国法理上最直接的继承者。 1699年,大土耳其战争结束。战后签订的卡尔洛夫奇条约,迫使奥斯曼几乎放弃了所有的领土,这些领土随后与哈布斯堡匈牙利合并。一个坐落于普雷斯堡的匈牙利议会在名义上统治着匈牙利,但实际上权力已被维也纳政府架空。 此时期的匈牙利爆发了两场主要叛乱:18世纪初的拉科齊獨立戰爭和1848年匈牙利革命。王国的政治体制经此开始剧变,并最终于1867年通过奥匈折衷与奥地利组成奥匈帝国。.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匈牙利王国 (1526年-1867年)

匈牙利王国 (1920–1946)

匈牙利王国(Magyar Királyság)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间(1920–1946)在中欧存在的一个国家。匈牙利王國雖然號稱是王國,但王位始終處於空缺狀態。在1919年擊潰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霍爾蒂·米克洛什擔任攝政職位直到1944年,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實行獨裁統治。匈牙利王国在二战期间,加入了轴心国一方。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箭十字黨發起政變,匈牙利王國變為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蘇聯入侵匈牙利后,箭十字黨政權崩潰。匈牙利王國直到1946年匈牙利共和國(第二共和國)成立為止都在理論上存在。首都設為布達佩斯。.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匈牙利王国 (1920–1946)

匈牙利语

匈牙利语又称马扎尔语,是一種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乌戈尔语支的語言,为马扎尔人的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匈牙利,是该国的官方语言,也是欧盟24个官方语言之一。此外匈牙利语还分布在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国家。 由於沒有其他语言能夠与匈牙利语沟通,匈牙利语也视作世界上数一数二最孤立的语言。.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匈牙利语

喀尔巴阡山脉

喀尔巴阡山脉(Karpaty、Карпати、Munții Carpați)是欧洲中部山系的东段部分,绵延约1500公里,穿过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波兰、乌克兰和罗马尼亚。.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喀尔巴阡山脉

哥特式建筑

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是一種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是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它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從羅馬式建築的接合拱頂演變而來)與飛扶璧。哥德式建築最常見於歐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與教堂。它也出現在許多城堡、宮殿、大會堂、會館、大學,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見其蹤影。 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德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哥德式建築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裡很重要的一部份。 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德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築。.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哥特式建筑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哈布斯堡王朝

克罗地亚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listen,一般通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交會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與最大城市為萨格勒布。克國將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與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札格瑞布,其領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克羅埃西亞氣候多樣,同時具備大陸性與地中海型氣候,並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擁有。2017年克羅埃西亞人口約為415萬人,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從克羅埃西亞由南斯拉夫獨立後至今該國如同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人口持續減少。 克羅埃西亞民族自西元7世紀遷移到現在的克國領土生活,他們於9世紀時建立了兩個公國,後於925年由將其立為,並成了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王國維持著近兩個世紀的國家主權,並在與時期發展到鼎盛。1102年,克羅埃西亞以共主邦聯的身份併入了匈牙利中。146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了波士尼亞,對克羅埃西亞構成相當的威脅,隨後前者又繼續擴張,克羅埃西亞於是與鄂圖曼帝國展開。面對帝國的威脅,1527年,克國議會推選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國王——斐迪南一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隨後約四百年裡,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多次易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了包括克羅埃西亞領土在內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這個短命的政權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王國被支解,納粹德國於當地扶持了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克人成立共和國加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佈自南斯拉夫聯邦,其宣言於同年10月8日開始生效。隨後爆發與反對國家分裂的聯邦軍之間的戰爭,經過長達四年的戰事,克國取得了勝利,成為主權國家。 克羅埃西亞至今已是個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擁有和免費的,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與出版產業。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工業和農業,國家也掌控了部份的經濟結構,並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該國列為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而世界銀行也將其評作高收入國家。克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歐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國政府開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一帶的交通線。克國同時也為聯合國、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2013年7月1日還加入了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克羅埃西亞也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事務,同北約駐軍於阿富汗,亦於2008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克罗地亚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神聖羅馬皇帝

第一次摩哈赤战役

一次摩哈赤战役(mohácsi csata 或 mohácsi vész、Mohaç Savaşı 或 Mohaç Meydan Savaşı)发生于1526年8月29日,是土耳其第一次入侵匈牙利的战役。战役双方为拉约什二世率领的匈牙利王國军队及由苏莱曼一世率领的奥斯曼军队。.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第一次摩哈赤战役

罗曼式建筑

罗曼式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又译罗马式建筑、罗马风建筑、似罗马建筑)为欧洲中世纪一种以半圆拱为特征的建筑风格,并从12世纪开始逐渐过渡到以尖拱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虽然对于这一风格的起源时间有从6世纪到10世纪等不同的提议,尚未达成共识,但其建筑实例遍及欧洲大陆,使其成为自古罗马建筑之后第一种风靡欧洲的建筑形式。在英格兰,这一风格在传统意义上更倾向于指诺曼式建筑。 罗曼式建筑兼有西罗马和拜占庭建筑的特色,并因其结实的质量、厚重的墙体、半圆形的拱券、坚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顶、巨大的塔楼以及富于装饰的连拱饰而知名,显得雄浑而庄重。每座建筑有明确、清晰的形式,并且常常采用规则对称的平面,所以在与随后的哥特式建筑比较时,总体上会有一种质朴的形象。尽管有地域特征和材料差异,这一形式仍可以在欧洲各处被识别。 很多城堡建设在这一时期,但是这一数目被教堂远远超过。最为显著的是那些修道院教堂,它们中很大一部分依旧挺立而且近乎完整,常常使用Ban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罗曼式建筑

義大利人

義大利人(Italiani),或--大利人,是義大利公民與的統稱。義大利人是歐洲民族其中之一的族群,源出於義大利。義大利人擁有義大利文化和豐富的文化遺產,母語是意大利语。 法律上的義大利公民稱為義大利共和國人,不論祖先或國家或居住地。(《》採用血统主义原則),主要以生活在義大利半島與鄰近地區為區隔。 2010年時,約有5600萬人居住在義大利。而鄰國瑞士有約50萬義大利人,法國也有一部分人口是義大利人。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的義大利人族群較小,主要居住在伊斯特里亞半島和達爾馬提亞。義大利僑民約有500萬人具義大利公民身分,而約有將近8000萬人帶有全部或一部份義大利血統。這些離開義大利生活的人,构成了巴西、阿根廷的第一大族群和美国的第六大族群。意大利语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除英语和西班牙语外使用最多的语言,由意大利南部移民组织建立的黑社会组织也成了美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義大利人

聖史蒂芬王冠領

聖史蒂芬王冠領(a Szent Korona Országai),又稱匈牙利高王國()是奧匈帝國內匈牙利王国的領土部分,又稱外萊塔尼亞Aldásy, Antal.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聖史蒂芬王冠領

達爾馬提亞

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文:Dalmacija,英文:Dalmatia),克羅埃西亞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地區,東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维那。以屋大维时代罗马的達爾馬提亞命名。 此地區由西北的拉布島橫跨至東南方的科托爾灣,還包括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各個島嶼,如 赫瓦爾島、維斯島、科爾丘拉島、布拉奇島、帕島和姆列特島等。 斯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是本區的主要都市。 D.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達爾馬提亞

貝拉三世

貝拉三世(III.;Bela III;Belo III;),阿爾帕德王朝匈牙利及克羅地亞國王(1172年—1196年在位)。蓋薩二世與其妻子基輔的歐芙洛緒涅的次子,伊什特萬三世的弟弟。.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貝拉三世

贝拉二世

贝拉二世(瞎子)(匈牙利语:II.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贝拉二世

贝拉四世

贝拉四世(匈牙利语:IV.Béla,)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国王(1235年—1270年在位)。安德烈二世與他的第一任妻子格特魯德所生的長子。 贝拉四世试图挽回其父颁布的黄金诏书给王室带来的损失,1235年企图废止把王室领地分封给大贵族的做法,以制止封建割据的发展。1241年席卷东欧的蒙古大军在击败波兰-德意志联军后又於蒂薩河之戰大败匈牙利军队(1241年4月11日),侵入匈牙利本土。贝拉四世逃到奥地利,然而蒙古人的兵锋很快又抵达维也纳。只是由于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侵略者在1242年便全部撤离匈牙利。贝拉四世设法恢复国家在战争中遭受重创的经济与军事能力(建设城市与城堡)。 1243年—1244年,贝拉四世为争夺达尔马提亚的几座城市与威尼斯作战。他还在1253年和1260年为争夺奥地利和施蒂里亚而与波希米亚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进行过两次战争(均告失败)。加利奇公爵丹尼尔·罗曼诺维奇在雅罗斯拉夫尔战役中打败匈牙利大贵族的军队后(1245年),贝拉四世与他长期结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貝拉四世的配偶是瑪麗亞·拉斯卡里娜,她是一位拜占庭公主。他們兩人的後裔後來跟歐洲各王室通婚,使得現存所有歐洲君王都具有拜占庭血統。 Category:匈牙利国王.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贝拉四世

霍爾蒂·米克洛什

霍爾蒂·米克洛什(Horthy Miklós,Nikolaus von Horthy und Nagybánya,),匈牙利的軍人與政治人物。1920-1944年為攝政,掌握軍政實權。.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霍爾蒂·米克洛什

长子西征

长子西征,又称蒙古第二次西征、蒙古侵略歐洲(Mongol invasion of Europe),是蒙古帝國继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西征。1235年开始至约1242年,历时约8年,因由各族宗王长子或长孙(术赤次子拔都、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察合台长孙不里等)率兵西征,故称“长子西征”。這場戰爭,名义上由拔都擔任总帅,實際上由速不台領軍,統領军队总数估计在十二万人以上,摧毀了基輔羅斯、弗拉基米尔公国等東斯拉夫列國。1235年春,在遣阔出南征的同时,窝阔台汗又遣拔都、贵由、蒙哥、不里西征。13世紀以降,歷史學家都在爭論蒙古人對東歐用兵在宏觀歷史的重要性。大多數軍事史家都認為,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在於擴充蒙古帝國的西部疆域,並透過對波蘭及匈牙利帶來致命性的攻擊,令西歐諸國震懾,從而確保蒙古帝國在俄羅斯的領土安全。.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长子西征

查理一世 (匈牙利)

查理一世(匈牙利语:I.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查理一世 (匈牙利)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波兰

法兰西人

法兰西人是法兰西共和国的主体民族,欧洲的拉丁语民族之一。包括先辈居住在法国或后来并入法国的地区的人。.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法兰西人

法蘭西斯·福山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美國作家、政治經濟學者。其父出生於芝加哥,為第二代日本裔,並於芝加哥大學修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其母為京都大學經濟學系創始人河田嗣郎之女儿。福山本人大學就讀康乃爾大學,並獲得文學士(主修古典文獻與政治),並於哈佛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師從塞缪尔·P·亨廷顿。.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法蘭西斯·福山

斯拉夫语族

斯拉夫語族是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產生於斯拉夫民族。可分為東斯拉夫語支、南斯拉夫語支及西斯拉夫語支,東斯拉夫語支及南斯拉夫語支使用西里爾字母,但有一例外,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原是同一种语言,由于宗教的原因,塞尔维亚语用西里尔字母书写,克罗地亚语用拉丁字母书写,两种字母可以自由转写。波斯尼亚语和斯洛文尼亚语用拉丁字母书写(見),西斯拉夫語支使用拉丁字母。.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斯拉夫语族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文艺复兴建筑

摩拉維亞

摩拉维亚(Morava;Mähren;Moravia),为捷克东部一地区,得名于起源该地区的摩拉瓦河。.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摩拉維亞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拉丁语

拉斯洛一世

圣拉斯洛一世 I. (Szent) László(英语文献中常写作拉迪斯拉夫一世,Ladislaus I;约1040年6月27日—1095年3月29日)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的国王(1077年—1095年在位)。他是贝拉一世的儿子,母亲是波兰公主里切扎。生于波兰。 拉斯洛一世即位后,暂时平息了封建贵族的内讧。1085年和1091年击退佩切涅格人和波洛韦茨人的入侵。1091年,征服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并在那里设置总督。在位时曾制订过3部法典。 拉斯洛一世支持罗马教皇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 1095年時,拉斯洛一世在准备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突然去世。 將近一百年後,教宗英諾森三世在1192年將他封聖,後代的傳說把他描述成虔誠的「騎士王」、「中世紀後期騎士精神在匈牙利的理想化身」。因為他是一個廣受敬愛的基督徒、聖徒,在匈牙利和鄰國有許多教堂建來崇奉他。 Category:匈牙利国王 Category:1095年逝世.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拉斯洛一世

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建立了奥地利-匈牙利的二元君主制帝国,即奥匈帝国。这种方案重新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不受奥地利帝国影响的匈牙利王国。由此,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奥地利帝国被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君主制下的奥匈帝国所取代。 1867年,奥地利帝国接连在意大利统一战争和普奥战争中失利,其国际地位相对下降。因此境内各民族要求自治的声浪也日益高涨。有呼声要求帝国改为联邦制,也有认为匈牙利应该独立的意见。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匈牙利相妥协,建立奥匈二元帝国,以避免帝国的分裂。 匈牙利政治领导人在折衷方案谈判其间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恢复匈牙利王国传统的地位(法律上和政治上),而这是在匈牙利革命1848革命后失去的。 二是恢复1848年革命议会通过的改革法,即基于以在匈牙利建立起保障现代公民和政治权利,并施行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律。 按照奥地利皇帝与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说法,"有三个人决定了这一折衷方案: 戴阿克、安德拉什和我自己。" 根据折衷方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被重组为一个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所组成的政合国。内莱塔尼亚地区(奥地利)和外莱塔尼亚地区(匈牙利)都受各自独立的议会和总理管辖。两国共有单一的国家元首即奥地利帝国的皇帝和匈牙利王国的国王,并在其统治下共享同一个共有外交部、共有国防部和共有财政部。两国的武装部队合并,并以皇帝-国王作为最高指挥官。 两个地区的名称来源于莱塔河,既是多瑙河的一条支流,也是传统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国界。但实际上莱塔河并不完全是两国的分界线:“内”和“外”只是口头习惯上的区分,而不是准确的地理描述。.

查看 匈牙利王国 (1000年-1301年)和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另见

13世紀匈牙利

匈牙利领土变迁

斯洛伐克歷史

亦称为 阿尔帕德匈牙利,阿尔帕德匈牙利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