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7 关系: 卡爾一世 (奧匈帝國),天主教,外萊塔尼亞,奥匈帝国,东正教,一位论派,德语,信義宗,匈牙利君主列表,匈牙利國歌,匈牙利王国,匈牙利福林,匈牙利语,匈牙利民主共和国,匈牙利总理,哈布斯堡王朝,克罗地亚语,犹太教,羅馬尼亞語,鲁塞尼亚语,構成國,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斯洛文尼亚语,意大利语,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1868年克羅地亞匈牙利妥協協議。
- 克羅埃西亞地理史
卡爾一世 (奧匈帝國)
卡爾一世(Karl I,),全名卡爾·弗朗茨·約瑟夫·路德维希·胡伯特·格奥尔格·玛利亚·冯·哈布斯堡-洛林(Karl Franz Joseph Ludwig Hubert Georg Maria von Habsburg-Lothringen)是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1916年—1918年)。作为奥地利皇帝,称卡尔一世;作为匈牙利国王,称卡洛伊四世(IV.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查看 聖史蒂芬王冠領和天主教
外萊塔尼亞
外萊塔尼亞(Transleithanien)是奧匈帝國內匈牙利王國部分的一個非正式名稱。也被稱為「聖史蒂芬的王冠領地」。外萊塔尼亞意為萊塔河以東,與之相對的是與萊塔河以西的內萊塔尼亞(奧地利)。外萊塔尼亞的范圍包括了匈牙利王國(特蘭西瓦尼亞也被劃入匈牙利王國內)、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以及里耶卡自由市。其的首都設在布達佩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克羅地亞宣布加入南斯拉夫王國,匈牙利則改為共和國。 Category:奧匈帝國 Category:匈牙利历史.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查看 聖史蒂芬王冠領和奥匈帝国
东正教
#重定向 正教會.
查看 聖史蒂芬王冠領和东正教
一位论派
一位论派(unitarianism;或稱一神论派、神體一位論、唯一神論、獨神論、一位論、獨神主義),是否認三位一體和基督的神性的基督教派別。此派別強調上帝只有一位,并不如傳統基督教相信上帝由三個位格(即聖父、聖子和聖靈)組成。由於「三位一體」這詞並沒有在《聖經》上出現,三位一體論只是通過根據經文的上下文及前後聯繫推理,到公元四世紀後的大公會議才確立,所以受到一位論派所質疑。早在尼西亞會議中,主張上帝只是一位和耶穌不具有完全的神性的論調(由阿里烏派提出)就曾被教會定為異端。 直到宗教改革時期,強調《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根據,再次提倡“一位論”。但隨即遭到天主教会反對,而新教的主要改革家馬丁·路德、加爾文和慈運理等都加以反對。當時,任何人如果支持“一位論”都會被迫害,有支持者曾因此而被捕、遭囚禁和處死。16世纪至17世紀,有組織的一神论派運動出現於匈牙利和波蘭,之後傳到英國、美國和其他地方。其中支持“一位論”的著名神學家有西班牙的塞尔维特、波兰的索西尼、英国的比德勒和林西、法国的普利斯特里等人。 在波蘭,意大利籍神學家索西尼編訂了《拉可溫教理問答》,成為索西尼派的信仰總綱。而林西與蒲力斯特里則分別在英國倫敦和美國的賓夕法尼亞設立一位論派的教會。在1813年,一位论派得到英國國會的承認。在1825年,英國與美國的一位论派成立了傳教和出版機構「一位論者協會」。1961年,美國的一位论派協會與普救派教會合併,成立了「美國一神普救派协会」。.
查看 聖史蒂芬王冠領和一位论派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查看 聖史蒂芬王冠領和德语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查看 聖史蒂芬王冠領和信義宗
匈牙利君主列表
这是一份匈牙利君主的列表。.
匈牙利國歌
匈牙利國歌的原名是《赞美歌》(Himnusz),名稱來自Isten, áldd meg a magyart,意為「上帝保佑匈牙利人」,為匈牙利的官方國歌;在1844年被採用。費倫茨·克爾契(Ferenc Kölcsey)作詞,艾凯尔·费伦茨(Ferenc Erkel)作曲。官方的標題為「聖歌,來自匈牙利民族的風雨世紀」(Hymnus, a magyar nép zivataros századaiból).
匈牙利王国
匈牙利王国(匈牙利语:Magyar Királyság)由伊什特万一世於1000年创建,是为阿尔帕德匈牙利王国。1301年,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三世去世,死后无嗣,阿尔帕德王朝灭亡。卡洛伊一世继位,是为安茹匈牙利王国。1526年摩哈赤战役後,匈牙利王国分裂为鄂圖曼属匈牙利与哈布斯堡匈牙利王国,随后又成为奥匈帝国的领土组成部分。1918年,匈牙利秋玫瑰革命後,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独立,次年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19年,霍尔蒂击败匈牙利共产主义者,于次年建立新的匈牙利王国,并担任摄政,直到1944年纳粹支持箭十字党发动政变。苏联占领匈牙利后,于1946年建立匈牙利第二共和国,匈牙利王国灭亡。 匈牙利王國的領土範圍除了今日的匈牙利之外,還包括了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局部地區、塞爾維亞的伏伊伏丁那、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奧地利的布爾根蘭州。今天這些地區中仍有一些是匈牙利族的聚居區。.
匈牙利福林
福林是匈牙利貨幣,縮寫Ft。福林分硬幣和紙幣兩種,硬幣有八個面值,分別是1、2(兩者均於2008年3月停止流通)、5、10、20、50、100、200(於2009年1月推出);紙幣有七個面值,分別是200(於2010年開始被硬幣取代)、500、1000、2000、5000、10000、20000。匈牙利于1946年8月实行币值改革,以新币福林代替旧币帕戈。福林的名稱來自於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1福林.
匈牙利语
匈牙利语又称马扎尔语,是一種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乌戈尔语支的語言,为马扎尔人的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匈牙利,是该国的官方语言,也是欧盟24个官方语言之一。此外匈牙利语还分布在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国家。 由於沒有其他语言能夠与匈牙利语沟通,匈牙利语也视作世界上数一数二最孤立的语言。.
查看 聖史蒂芬王冠領和匈牙利语
匈牙利民主共和国
匈牙利民主共和國(匈牙利語:Magyar Népköztársaság),是奧匈帝國於1918年瓦解之後,所短暫成立的一個共和制政權。 匈牙利民主共和國是在1918年10月31日,於布達佩斯所發生的革命之後所建立、並於11月16日正式對外宣告,由米哈伊·卡罗利(Mihály Károlyi)出任總統;此舉象徵著哈布斯堡王朝對匈牙利長達數個世紀的統治正式結束。然而次年3月所發生的另一場革命後,匈牙利民主共和國隨即垮台、改為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前後僅存在四個多月。 Category:匈牙利歷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國家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共和國 Category:短命國家 Category:民主共和國 Category:1918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19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匈牙利总理
匈牙利总理(匈牙利语: miniszterelnök, 直译为"部长主席"),为匈牙利的政府首脑,为匈牙利政府的领导人。现任总理为欧尔班·维克托,2010年5月上任。 匈牙利实行议会制,匈牙利总理由匈牙利总统任命,一届任期为4年。按照匈牙利宪法,总统须指定匈牙利国会最大党派的领导人担任总理。.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克罗地亚语
克罗地亚语(Hrvatski)是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的一種標準化形式,由克羅地亞族使用,是克羅地亞的官方語言,波黑和伏伊伏丁那的官方語言之一。 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时期,與塞爾維亞語是同一種語言,稱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分别独立成为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亞語以及黑山語等四種標準化形式。 標準克羅地亞語基於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最廣為使用的方言,什托方言,更具體地說是基於東黑塞哥維那方言。東黑塞哥維那方言也是標準塞爾維亞語、波斯尼亞語、黑山語的基礎。克羅埃西亞語與同為南斯拉夫語支的塞爾維亞語十分接近,兩者可互通。.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查看 聖史蒂芬王冠領和犹太教
羅馬尼亞語
羅馬尼亞語(limba română,國際音標:)属于罗曼语族的東羅曼語支。它是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的官方语言,被大约两千四百万人当作母語,其中大部分聚集在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两国,同时也有大约四百万人把罗马尼亚语当作第二語言。罗马尼亚语也是欧盟的官方语言之一。 为了在各种方言之间做出分别,罗马尼亚语也被称作为达哥罗马尼亚语(Daco-Romanian)。在苏联时期,在摩尔多瓦也将罗马尼亚语稱为“摩尔多瓦语”,不过摩尔多瓦的宪法法庭已于2013年判定“(摩尔多瓦)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罗马尼亚语”。 罗马尼亚语的使用者分散在世界各地,例如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乌克兰,保加利亚,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希腊,土耳其,以色列,俄罗斯,葡萄牙,英国,賽普勒斯,法国,德国等国家。.
鲁塞尼亚语
#重定向 羅塞尼亞語.
構成國
構成國(constituent country)是某些国家的官方用語,意指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更大的政治實體的組成部分。「構成國」這一詞並沒有法律定義,僅在不同的場合按上文下理和照字面解釋,例如一個作為聯邦、邦聯或共主邦聯一分子的國家。 構成國雖然和联邦制或邦联制下轄的「邦」或「州」很類似,但是實際上其地位不一定跟「邦」或「州」相同。後者是具有相當獨立地位的政治實體,有自己的州憲法,只要內容不違反聯邦憲法,則其行政立法聯邦政府無權干涉;但以英國的構成國為例,雖然其各自有特殊文化、政治地位,也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但實際上英國仍為一单一制國家,各構成國並沒有獲得联邦制裡的「州」的地位。.
查看 聖史蒂芬王冠領和構成國
斯洛伐克语
斯洛伐克語(slovenský jazyk / slovenčina)屬於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西斯拉夫語支,同波蘭語和捷克語以及索布語相近,特別是跟捷克語的使用者可以無障礙的交流。斯洛伐克語主要使用在斯洛伐克,其次使用于捷克和塞爾維亞。.
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
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Država Slovenaca, Hrvata i Srba;Država Slovenaca, Hrvata i Srba;Država Slovencev, Hrvatov in Srbov)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奥匈帝国解体后,在旧奥匈帝国南部出现的一个短暂的斯拉夫人国家。于1918年10月29日建立。该国没有得到过列强的承认。1918年12月1日,该国与塞尔维亚王国(1918年11月28日合并黑山王国)合并成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 Category:斯洛文尼亞歷史 Category:克羅地亞歷史 Category: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歷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欧洲共和国 Category:短命國家 Category:1918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查看 聖史蒂芬王冠領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
斯洛文尼亚语
斯洛文尼亞语(slovenski jezik 或 slovenščina),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为斯洛文尼亚的官方语言,在全球有约2百万使用者,分为6种互不相通的方言。斯洛文尼亚语比较接近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意大利语
意大利语(Italiano)隸屬於印欧语系的羅曼語族。现有约7千万人日常用意大利语,大多是意大利居民。另有28个国家使用意大利语,其中4个立它为官方语言。正规意大利语源自於托斯卡納語中的佛羅倫斯方言,发音在于意大利中北部方言之间。正规版近来稍微加进了一些经济中心米兰的口音。在作曲領域中,亦使用為數不少的意大利文字詞。 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一样,有长辅音。其他的拉丁语族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已无长辅音。.
查看 聖史蒂芬王冠領和意大利语
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建立了奥地利-匈牙利的二元君主制帝国,即奥匈帝国。这种方案重新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不受奥地利帝国影响的匈牙利王国。由此,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奥地利帝国被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君主制下的奥匈帝国所取代。 1867年,奥地利帝国接连在意大利统一战争和普奥战争中失利,其国际地位相对下降。因此境内各民族要求自治的声浪也日益高涨。有呼声要求帝国改为联邦制,也有认为匈牙利应该独立的意见。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匈牙利相妥协,建立奥匈二元帝国,以避免帝国的分裂。 匈牙利政治领导人在折衷方案谈判其间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恢复匈牙利王国传统的地位(法律上和政治上),而这是在匈牙利革命1848革命后失去的。 二是恢复1848年革命议会通过的改革法,即基于以在匈牙利建立起保障现代公民和政治权利,并施行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律。 按照奥地利皇帝与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说法,"有三个人决定了这一折衷方案: 戴阿克、安德拉什和我自己。" 根据折衷方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被重组为一个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所组成的政合国。内莱塔尼亚地区(奥地利)和外莱塔尼亚地区(匈牙利)都受各自独立的议会和总理管辖。两国共有单一的国家元首即奥地利帝国的皇帝和匈牙利王国的国王,并在其统治下共享同一个共有外交部、共有国防部和共有财政部。两国的武装部队合并,并以皇帝-国王作为最高指挥官。 两个地区的名称来源于莱塔河,既是多瑙河的一条支流,也是传统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国界。但实际上莱塔河并不完全是两国的分界线:“内”和“外”只是口头习惯上的区分,而不是准确的地理描述。.
1868年克羅地亞匈牙利妥協協議
1868年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妥協協議簽訂於1868年,協議者為克羅地亞與匈牙利雙方。該協議明文規定克羅地亞歸屬於匈牙利,並承認克羅地亞高度自治的地位。不過協議中亦規定克羅地亞總督仍由匈牙利國王認命及議會席位限制等。1918年之後,該協議被否定,克羅地亞脫離匈牙利之後,加入塞爾維亞聯邦。 Category:匈牙利条约 Category:克羅地亞條約 Category:奧匈帝國條約 Category:19世纪欧洲条约 Category:1868年.
另见
克羅埃西亞地理史
- 聖史蒂芬王冠領
亦称为 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