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劉躍雲

指数 劉躍雲

劉躍雲(),字伏先,又字服先,號青垣,室名貽拙齋。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翰林、詩人、學者。.

目录

  1. 74 关系: 劉召揚劉圖南劉綸劉恂劉權之县丞吳玉綸吳璥吴县同知吉夢熊大学士大理寺大理市夫人姜晟學政少卿工部侍郎丁憂中央研究院中允常州市常州府主簿乾隆乾隆帝庶子 (官制)会试侍講學士嘉庆兵部侍郎知州知事礼部侍郎竇光鼐經筵經歷編修翁方綱翰林院生员直隸州韓淲順天府项安世詹事詹事府贊善胡高望... 扩展索引 (24 更多) »

劉召揚

劉召揚(),字卣于,號卣亭。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

查看 劉躍雲和劉召揚

劉圖南

劉圖南(),字九培,號北溟。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劉躍雲和劉圖南

劉綸

劉綸(,康熙辛卯九月二十七日-乾隆癸巳六月二十三日),字如叔,又字眘涵、宸翰、慎涵、慎翰,號繩菴,又號繩庵、春涵。乾隆三十八年卒,谥“文定”。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詞人,擅長古文辭。.

查看 劉躍雲和劉綸

劉恂

劉恂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劉躍雲和劉恂

劉權之

劉權之(),字雲房,湖南長沙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劉躍雲和劉權之

县丞

縣丞,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職官名。在縣裡地位一般仅次於縣令(或縣長),相當於現今的副縣長。.

查看 劉躍雲和县丞

吳玉綸

吴玉纶(),字廷韩、香亭、廷五,号蓼园,河南光州(今潢川县)人。清朝政治人物。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历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左副都御史、福建学政、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内阁学士等职。 著述有《香亭文稿》十二卷、《香亭诗稿》六卷。.

查看 劉躍雲和吳玉綸

吳璥

吳璥(),字式如,清朝政治人物。浙江钱塘人。.

查看 劉躍雲和吳璥

吴县

吴县,从秦朝至1995年的县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所。后历为吴郡、吴州、苏州、苏州府治所。1912年1月1日至9月24日,为江苏省省会。1928年城区划出设苏州市。1930年5月16日,撤苏州市,仍并入吴县。1949年,吴县划出城区建苏州市,市、县分治。同年,属苏州专区。 1951年,由吴县划出城东、城西两区组成郊区(2000年9月8日被批准改名为虎丘区)。1970年,属苏州地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县隶属江苏省苏州市。1995年6月撤消吴县,设吴县市(县级市)。2000年12月撤消吴县市,改设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

查看 劉躍雲和吴县

同知

同知為中國宋明清的文官官職名,雅稱司馬、分府,如宋代樞密院副使稱為「同知」,作為「知樞密院事」的佐貳官;又如州府之佐官為「同知」。 在清朝之位階約為正五品,而職能通常為佐理知府之鹽政,緝捕盜匪,海防等行政事宜。通常此官職會因地制宜而設立,也會視專業加以增置。若外出駐派者,其派駐辦事處稱為「廳」。 再以清代台灣為例,17世紀-19世紀設立之淡水海防同知,即是派駐於竹塹(今新竹),為掌管海防而設立的官職,且該淡水海防同知所派駐辦事處之地區,稱淡水廳。.

查看 劉躍雲和同知

吉夢熊

吉夢熊(),字毅扬,号渭崖,又号研经老人,江蘇省丹陽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科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改廣東道監察御史。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升兵科給事中。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任鸿胪寺少卿、升光禄寺少卿,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任通政司参议,尚书房行走,升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升顺天府尹。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迁太仆寺卿,并提督福建學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任内阁侍读学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诏与千叟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补太仆寺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任通政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再任福建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告病回籍,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卒,年七十四歲。嘉庆八年(1803年)入祀江南乡贤祠。.

查看 劉躍雲和吉夢熊

大学士

大學士,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又稱殿阁大学士,一般有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另外,左右春坊亦有大學士,故大學士不等於內閣大學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查看 劉躍雲和大学士

大理寺

大理寺是中國古代掌管刑獄的中央审理机关。越南古代仿中国,亦设置有大理寺这一机关。.

查看 劉躍雲和大理寺

大理市

大理市(白语:Guiphet )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亦是该州的首府。大理市地处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坝子(盆地),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是云南省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云南省第三大城市,滇西第一大城市,亦为云南最早建市的地区(昆明、大理、个旧、东川)之一,是滇西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大理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1982年,大理被中国政府列为第一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市为中国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 大理市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市人口52万人,其中白族占65%。除了通用漢語外,白語較為通行。全市辖10个镇、1个民族乡:下关镇、大理镇、凤仪镇、喜洲镇、海东镇、挖色镇、湾桥镇、银桥镇、双廊镇、上关镇、太邑彝族乡。共有20个居委会、109个行政村。市政府驻下关镇。.

查看 劉躍雲和大理市

夫人

夫人是一個稱謂,可以指:.

查看 劉躍雲和夫人

姜晟

姜晟(),字光宇,號杜薌,江蘇元和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劉躍雲和姜晟

學政

學政,全稱提督學政,別稱學使、学台,古代學官名。.

查看 劉躍雲和學政

少卿

少卿為中国古代官制之一。 在清朝,為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等中央部門的副首長。上級首長為卿。.

查看 劉躍雲和少卿

工部侍郎

工部侍郎,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工部的副官,雅稱小司空、冬官侍郎、冬官之貳、共工之貳。.

查看 劉躍雲和工部侍郎

丁憂

丁憂,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等喪事,後多指官員居喪。丁憂源於漢代,至宋代則由太常主其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古代,遇父母去世,子女須服「三年」喪期,一說三十六個月,所謂「三年」,一說实际為二十七個月,甚至是二十五個月,「三年」內不做官,不嫁娶,不赴宴,不應考。孔子的學生宰我就曾跟孔夫子討論過三年之喪的問題,宰我認為一年之喪就可以了,孔子說如果心安就可以不守三年之孝,但同時認為宰我不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西漢時規定在朝廷官員須丁憂三年,至東漢時,丁憂制業已盛行。此後歷代均有規定,凡官員遇丁憂,必須解職守孝,三年期滿後起復原職,故對仕途升遷略有影響;吳榮光《吾学录·丧礼门二》:“凡丧三年者,百日剃发,仕者解仕,士子辍考,在丧不饮酒,不食肉,不处内,不入公门,不与吉事《会典》:不娶妻纳妾,门庭不换旧符”。但有時朝廷因政務需要,不讓官員服喪期,稱奪情起復,有移孝作忠之意。因各朝均標榜以孝治天下之故,若官員遇丁憂,匿喪不報,將可能遭到御史彈劾(如李賢与张居正),一般都會遭到革職處分。但是有时候为了应付某些局势,需要丁憂的官员可以“夺情”,即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晚清科考條例《欽定科場條例》明訂孝子須守孝12個月方可入科場。 由于皇帝駕崩後繼位者與臣民按禮制服喪對生產力與社會生活影響很大,漢文帝遺命太子與臣民「以日易月」,即改成持服三十六天,明代甚至二十七日即可,後世多沿用此制。.

查看 劉躍雲和丁憂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查看 劉躍雲和中央研究院

中允

中允,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之輔助部門,品等為正六品。該官職主要從事皇子或皇帝的內務服務以及文學侍從。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劉躍雲和中允

常州市

常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大运河流经此地。长三角中心地带、衔太湖,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並与苏州、无锡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常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3200多年。常州有良好的水陆空交通条件,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等穿境而过,並有常州港及常州奔牛机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查看 劉躍雲和常州市

常州府

常州府,中国明清时设置的府,在今江苏省境。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常州路置长春府,治所在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寻改常州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万历末年,避光宗朱常洛名讳,又改尝州府,后复为常州府。 在明代,常州府属于南直隶,下辖武进县(相当于今常州市市辖区)、无锡县(相当于今无锡市市辖区)、江阴县(今江阴市及张家港市一部分)、宜兴县(今宜兴市)和靖江县(今靖江市)5县,辖区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日常州市市辖区、无锡市全境、隶属泰州市之靖江市以及隶属苏州市之张家港市小部分。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的大部分县份都因人口、赋税繁多,而一分为二:从武进县分出阳湖县;从无锡县分出金匮县,从宜兴县分出荆溪县,因此常州府的辖县增加到8个,称为“常郡八邑”。民国初年,全国废府,故废。 Category:明朝的府 Category:清朝的府 Category:江苏的府 Category:常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无锡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泰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苏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35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劉躍雲和常州府

主簿

主簿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称,属于文官。此官职大概开始于漢朝,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鑑,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或主任秘書一职。中央機關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县的主簿地位仅次于功曹,为门下亲近吏之长。魏晋以后,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为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三国时期魏国的杨修就曾经担当此职。唐宋以后各官署及州县仍有此职,职权渐轻。明清各卿寺亦有设主簿的,或称典簿。 作为外官,为知县的佐贰官,正九品,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主薄主管全县户籍、文书办理等事物。有时也省并。下设攒点一人协助办公。.

查看 劉躍雲和主簿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查看 劉躍雲和乾隆

乾隆帝

清高宗弘曆(a)(),又稱乾隆帝,爱新觉罗氏,諱弘曆,镶黄旗满洲人,汗號「腾格里特古格奇汗」(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号「乾隆」,廟號高宗(v),諡號簡稱純皇帝(v)。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18日),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35至1796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後來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89岁。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3年)。.

查看 劉躍雲和乾隆帝

庶子 (官制)

庶子為一種官名,為中國官職之一,古代有「天子庶子之官」,掌诸候、卿大夫的庶子的教养、训戒等事。 秦朝設有庶子、少庶子、中庶子等,漢朝以後,多為服事太子、皇子或藩王幕府的內部事務,與皇帝的侍中相似。 明、清時的庶子,位正五品,配置於朝廷之輔助部門。品等為正五品,主要為文學侍從。該官職通常設置於詹事府左右春坊,有左庶子與右庶子建制。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劉躍雲和庶子 (官制)

会试

會試是中国、朝鮮、越南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於正科每三年一次或恩科鄉试之次年春季,即--、辰、未、戌年春季,由禮部举行,又稱為「禮闈」、「春闈」,考三場,每場三日。報考資格須為舉人,包括已任官之舉人。赴試舉人都享有公家車船駁送待遇,稱為「公--車」。會試錄取者為贡士,第一名為「會元」,前十名稱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稱為「會魁」。會試後贡士再由殿试複試依成绩分甲赐等第,成為進士。.

查看 劉躍雲和会试

侍講學士

侍講學士,中國在明、清二朝中央政府官職之一,品等為從四品。該官職主要配置於內閣或翰林院,轄下有典簿,侍詔等。主要任務為文史修撰,編修與檢討。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劉躍雲和侍講學士

嘉庆

嘉庆(p;;公元1796年至1820年)为滿洲清朝第七位(入關後第五位)皇帝清仁宗颙琰的年号,公元1796年37歲(虛歲)即位,前后共二十五年。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清宣宗即位沿用。.

查看 劉躍雲和嘉庆

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約當於今日的國防部副部长(次長),始置于隋大業三年。全稱為尚書省兵部侍郎,俗稱兵侍、小司馬、佐司馬、夏卿之亞。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后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后為職事官。 「兵部」乃六部之一,“兵部”源於三國曹魏“五兵制”,隋唐以後設立兵部,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歷代相沿,至民国取消。即今之國防部。「侍郎」,近似于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近似于部長。.

查看 劉躍雲和兵部侍郎

知州

知州指的是中国宋朝以及之后、越南后黎朝和阮朝州的行政长官,雅稱為太守或刺史。.

查看 劉躍雲和知州

知事

知事(,)是日本與韓國兩國一級行政區(都道府縣、道)的行政首長職稱。此名稱源自中國古代的知府、知縣,當時又稱「知某州事」和「知某縣事」,因此簡稱為「知事」。另外宋代樞密院長官也稱知樞密院事。 台灣在日治時代時,縣與州亦設有知事一職。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隨著「廢府州廳改縣」政策的施行,县行政长官的稱謂也由原本的知县改為「縣知事」,直到袁世凱執政時再度改制,使用今日的「縣長」名銜。 Chiji Jisa Category:中華民國政治 Category:台灣日治時期官職.

查看 劉躍雲和知事

礼部侍郎

部侍郎,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礼部的副長官,雅稱禮侍、小宗伯、儀曹貳卿、貳宗伯、貳春官。.

查看 劉躍雲和礼部侍郎

竇光鼐

竇光鼐(),字元調,號東臬,山東諸城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

查看 劉躍雲和竇光鼐

經筵

经筵是中国、朝鮮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汉代以来即经久不绝,但到宋代始称经筵,讲官以翰林学士及其他官员兼任或充任讲官。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每年八月至冬至为经筵讲期,讲官每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因袭此制度,其中尤以明代对此重视。朝鮮王朝也設置并重視經筵。 此外,太子出阁之后,亦可有讲筵之设。.

查看 劉躍雲和經筵

經歷

經歷,中國古代中階文官官職,為中央及地方機關之屬官,始設於金、元,掌管案牘及其他日常事務。明代常是軍政長官的幕僚,相當於宋代以前的參軍。.

查看 劉躍雲和經歷

編修

編修,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在清朝,此官職品等為正七品。該官職主要配置於儲備人才功能的翰林院,所屬工作為典簿記載,其上有學士、侍讀等官職,另有典簿從官。 清朝滅亡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中仍設有「編修」一職,分別在考試院、國史館、國家圖書館及各部會單位。其職等因部會而不同,約在公務人員薦任第八等到第九等間。類似的文官職稱有簡任「編纂」、「修纂」等,級別較編修稍高。.

查看 劉躍雲和編修

翁方綱

翁方綱(),字忠敘,一字正三,號覃谿,晚号苏斋,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查看 劉躍雲和翁方綱

翰林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歷朝歷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查看 劉躍雲和翰林院

生员

生員,俗稱秀才,雅稱弟子員。是中國、朝鮮、越南的科舉中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士人,也是士大夫的最基層。對太學的監生稱太學生、弟子員;府、州、縣學生員也稱庠生,又有貢生、監生等名目,統稱諸生。明代採文武合一教育,從明初起學生員都必須學習弓射,為古射禮之延續。.

查看 劉躍雲和生员

直隸州

州,中國明代、清代時的行政区划。在明朝時,與府同級,受省(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兩者之下管轄縣,但明代的府也會管「散州」(此為延續元制),而明代散州底下仍可轄縣。所以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究竟是「三級制」還是「四級制」尚有爭議。 清朝行政區劃制度中,直隸州在省之下,與府和直隸廳同級。就層級而言,直隸州與府的等級很接近,其知州、州同、州判等官員的品級也都與府官接近,且府和直隸州都轄縣(但不是所有直隸州都轄縣,如福建台灣省臺東直隸州就不轄縣),但直隸廳則多數都不管轄縣。 清朝制度規定,直隸州、散州州衙所在地本身為州直轄地,不設縣份,但可管鄰縣。譬如,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昇廣東省潮州府程乡县為嘉應直隸州,此時,原有的程鄉縣就必須裁撤,成為州衙的直轄地,而长乐县(今五华縣)、兴宁县、平远县、镇平县(今蕉岭縣)四縣劃歸嘉應州管轄。以此類推清朝全國內地各省的其他直隸州,也是如此。 清代直隸州可稱為「某直隸州」(為與散州相區別),亦可徑稱為「某州」。 1912年,直隸州制度廢除,則原有州直轄地須設新縣。一般是直接把“州”字改成“縣”字,作為新縣名。前述之嘉應州則較特殊,是先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恢復古稱梅州,1912年州直轄地改為梅縣。.

查看 劉躍雲和直隸州

韓淲

韩淲(),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 吏部尚书韩元吉之子。生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早年以父荫入仕,为平江府属官,嘉泰元年(1201年)曾入吴应试。不久被斥。後家居二十年。南渡后,落籍信州上饶(今屬江西),與趙蕃(號章泉)合稱“上饒二泉”。嘉定十七年(1224年),得疾而卒,得年六十六。著有《涧泉集》二十卷、《涧泉日记》三卷、《涧泉诗馀》一卷。.

查看 劉躍雲和韓淲

順天府

順天府,中国明清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相当于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市区,但管辖面积不同。“順天府”也指该地区地方政府衙門,相当于现今北京市政府。.

查看 劉躍雲和順天府

项安世

項安世(1129年—1208年),字平甫,號平庵。其先括蒼(今浙江麗水)人,後家江陵(今屬湖北)。.

查看 劉躍雲和项安世

詹事

詹事,中國古代内侍职官之一,秦朝起设立,主要掌管皇太子宫中事务。.

查看 劉躍雲和詹事

詹事府

詹事府,是唐代到清代的官署之一,主要負責東宮事務。.

查看 劉躍雲和詹事府

贊善

贊善,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之春坊,品等為從六品。該官職主要輔佐春坊主官的典簿修撰、編修、檢討工作等,一段時間則輔佐東宮太子。順治九年,左右春坊設贊善各二人。順治十五年,裁詹事府官。康熙十四年,復設滿漢左贊善各二人、右贊善各二人。漢左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銜。康熙二十八年,裁漢右贊善一人。康熙三十七年,裁滿洲左右贊善各一人。康熙五十二年,裁漢左贊善一人。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劉躍雲和贊善

胡高望

胡高望(),字希吕,号豫堂,浙江仁和人,清朝政治人物、榜眼。.

查看 劉躍雲和胡高望

鄒奕孝

鄒奕孝(),字念乔,江苏常州府金匮县人(今属无锡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劉躍雲和鄒奕孝

金士松

金士松(),字亭立,號聽濤,江蘇吳江人,寄籍宛平(今屬北京)。 雍正七年(1730年)出生,少時家貧,隨父金翁外出讀書。举順天鄉試後,改歸原籍。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选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任侍讀、廣東學政、顺天学政、禮部侍郎等職。官至兵部尚書。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卒。諡文簡,纪昀為其撰墓誌銘。 弟為金學詩。.

查看 劉躍雲和金士松

陆锡熊

錫熊(),字健男,號耳山,晚號淞南老人,江蘇上海(今上海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陆深从七世孙。 其父陸秉笏。博學強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進士,授內閣中書,累遷刑部郎中。後與紀昀、孫士毅和陸費墀同為《四庫全書》總纂官。官至左副都御史,出督福建學政。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廷發現《四庫全書》中有詆毀朝廷字句的書籍,乾隆帝大怒,令陸錫熊和紀昀負責重新修正,並由兩人分攤費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時陸錫熊已心力交瘁,最終死於重校東北文溯閣《四庫全書》的路上。編有《契丹國志》、《勝朝殉節諸臣錄》等書。.

查看 劉躍雲和陆锡熊

探花

探花是中国、朝鮮、越南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進士第三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舉經已出現。當時中進士者會園遊慶祝,稱「探花宴」。以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到各名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北宋開始,進士必須經過皇帝殿試,並且定立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 探花這名稱跟狀元、榜眼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查看 劉躍雲和探花

恒慕义

恒慕义(Arthur William Hummel, Sr.,)是一位著名的美國汉学家,早年曾親赴中國進行基督教传教活动,後在回國主管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著名的人物传略辞典《清代名人传略》便出之其手。他也是美国政府著名外交官、前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的父親。另外,作为美國亚洲研究协会的创始人和首任會長,他对美国亚洲研究的整体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查看 劉躍雲和恒慕义

捐納

捐納,又稱捐官、捐輸、捐例、貲選、開納,是中國、越南古代政府為彌補財政困難,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糧以取得爵位官職的一種方式,屬於賣官的一種形式。另有罪犯贖刑、捐贖的規定。.

查看 劉躍雲和捐納

李桓

李桓(),或误作李恒,三国东吴庐陵山越首领。吴大帝嘉禾三年(234年)十一月,李桓与罗厉等在庐陵作乱。四年(235年)夏,孙权诏屯兵蒲圻的镇南将军吕岱督将军刘纂、唐咨等分部讨击。五年(236年)二月,李桓被昭义中郎将吾粲所获,罗厉等被唐咨所获,都被斩杀,传首都城建康。孙权诏吕岱:“罗厉负险作乱,自致枭首;李桓凶狡反覆,已降复叛。前后讨伐,历年不能擒获,非君规略,谁能枭之?忠武之节,於是益著。元恶既除,大小震慑,其馀细类,扫地族矣。自今已去,国家永无南顾之虞,庐陵、会稽、南海三郡晏然,无怵惕之惊,又得恶民以供赋役,重用叹息。赏不逾月,国之常典,制度所宜,君其裁之。” H.

查看 劉躍雲和李桓

榮祿大夫

榮祿大夫,官名。金代置銀青榮祿大夫,為二品文散官。元代改為一品。明代文武官從一品皆稱榮祿大夫。清代初因之,後僅為文職從一品散官封階。.

查看 劉躍雲和榮祿大夫

殿試

殿试是古代中國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由唐高宗首創于显庆四年(西元659年),但规模不大。后来武则天于天授元年(西元690年)“策贡士于洛成殿”。后于宋开宝六年(西元973年)成为定例,由皇帝親自在皇宮中主持;有時皇帝會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這種形式傳至朝鮮、越南,也由當地的君主或親自、或派大臣主持。通過殿試錄取的就是進士,其中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查看 劉躍雲和殿試

永乐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全書22,937--,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的4%。《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查看 劉躍雲和永乐大典

江苏省

江苏,简称苏,是現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地区的一省,省名为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合称,省会为南京市。江苏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 江苏可分為苏南、苏中、苏北三個區域,也可划分为江南、江淮、淮北三个区域,這三個區域在文化、地理、经济各方面都呈现其獨特性。东吴以来,历东晋、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苏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繁荣,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后期、清中期,分别达到巅峰。1927年,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先后设立特别市而脱离江苏省,江苏的地位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該省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均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四位,地区生产总值則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六位。江苏与上海、浙江省、安徽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查看 劉躍雲和江苏省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查看 劉躍雲和清史稿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劉躍雲和清朝

清朝福建學政列表

清朝福建提督學政列表。 學政又稱提學、道併。清初因襲明制,設提學道一員,隸屬於按察司,以副使僉事任。康熙四十二年,改置提督學政,或差翰林院,或差監察御史,無定員。.

查看 劉躍雲和清朝福建學政列表

溧阳市

溧阳市是下辖的唯一县级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三角洲西缘,太湖流域上游地区,北倚茅山山脉,南与安徽省接壤,东南邻近苏浙皖三省交界。全市辖1个街道、10个镇,总面积1534.5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户籍人口79.10万人,常住人口76.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91万人。 溧阳市地处宁杭交通走廊上,宁杭高速公路、宁杭高速铁路、104国道、芜申运河等穿境而过,是宁杭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溧阳生态环境良好,旅游业发达,境内拥有2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内拥有天目湖山水园、南山竹海等知名旅游景点。.

查看 劉躍雲和溧阳市

潘世恩

潘世恩(),字槐堂,號芝軒,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清朝政治人物。 潘世恩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状元。嘉庆年间,历任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道光年间,担任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傅。潘世恩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与堂兄潘世璜、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

查看 劉躍雲和潘世恩

潘耒

潘耒(),字次耕,又字稼堂,晚自號止止居士,江南吳江縣(今江蘇吳江市)人。潘檉章之弟。.

查看 劉躍雲和潘耒

朱珪

朱珪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劉躍雲和朱珪

朱汝珍

朱汝珍(),原名倬冠,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广东清远人,最后一次科举榜眼,以书法名世。.

查看 劉躍雲和朱汝珍

春坊

春坊,中國古代的政府機構之一,為東宮官署。北齊東宮官署門下坊、典書坊為最早雛型,唐將門下坊改為左春坊,典書坊改為右春坊,宋、遼、明、清四朝則沿之,職掌轄屬各異,明朝、清初與唐制略同。 在清雍正時期不設儲君後屬翰林院、國子監轄下,機構目的約是儲備人才,功能職稱視編制略有變動。例如翰林院的春坊負責輔佐典簿修撰、編修、檢討等,一段時間則輔佐東宮太子。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機構廢除。.

查看 劉躍雲和春坊

文庙

文庙,指的是供奉掌管文运及考试的神仙的庙宇,起源于中国,扩展至东亚各地。中国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指的是北方通常以孔子爲文帝,而在南方通常以文昌帝爲文帝,因此文庙可以指以下内容:.

查看 劉躍雲和文庙

文淵閣直閣事

文淵閣直閣事,為中國清朝官職之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起設置於文淵閣,由內閣學士、少詹事、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兼充。為帶職充任制職位,品等依照原本官職。文淵閣直閣事之主要業務為看守、清查、搜補宮廷內府藏書、典籍。其上級官員為文淵閣領閣事,下屬職官有校理、檢閱、內務府司員、筆帖式等職位。 1912年清宣統帝退位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劉躍雲和文淵閣直閣事

日講起居注官

日講起居注官,是清代起居注館之專職記注官。掌記載皇帝言行及修起居注。康熙九年(1670年)設起居注館,以日講官兼充起居注官,故名。日講很少舉行,日講官遂為專職記注官,「日講」僅成其例帶之虛銜。額設滿十人、漢十二人,除翰林院掌院學士和詹事府詹事照例兼充外,余由翰、詹各官內簡充。凡皇帝坐朝或舉行典禮、祭祀,記注官皆輪班侍值,出行則請旨扈從,退而記載。編成之起居注每年底進呈,發下後送內閣存儲,副本留翰林院。 Category:清朝官制 Category:日講起居注官.

查看 劉躍雲和日講起居注官

敕書

敕書今簡作敕(異體字簡稱:勅、勑、飭)是君主制國家的一種文件。.

查看 劉躍雲和敕書

鄒奕孝金士松陆锡熊探花恒慕义捐納李桓榮祿大夫殿試永乐大典江苏省清史稿清朝清朝福建學政列表溧阳市潘世恩潘耒朱珪朱汝珍春坊文庙文淵閣直閣事日講起居注官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