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6 关系: 劉子勛,劉彧,劉準,劉景素,南史,南朝,宋书,宋順帝,宋明帝,尚书令,中国君主列表,丹阳郡,东宫,刘宋,刘休范,內人,元徽 (年号),王道隆,王貞風,秣陵县,織女一,表字,袁粲,褚淵,資治通鑒,蔡興宗,蕭道成,陳妙登,李道兒,杜幼文,楊運長,江乘,江簡珪,沈勃,沈攸之,明朝。
- 463年出生
- 477年逝世
- 南朝宋皇帝
劉子勛
劉子勛(),字孝德,宋孝武帝劉駿第三子,母为陈淑媛。 他自幼有眼疾不受孝武帝宠爱。大明四年(460年),劉子勛年五岁,封晋安王,食邑二千户,都督南兖州、徐州之东海诸军事、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大明七年(463年),改督江州、南豫州之晋熙、新蔡、郢州之西阳三郡诸军事、前将军、江州刺史。 大明八年(464年),迁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镇军将军、甯蛮校尉、雍州刺史。正好,孝武帝死,劉子勛还未到任,便以镇军将军还为江州刺史。景和元年(465年),加使持节。前抚军咨议参军何迈是宋文帝刘义隆的驸马,妻子新蔡公主刘英媚被皇帝劉子業纳于后宫,密谋在劉子業出行时发动政变,迎立刘子勋为皇帝。事情败露,何迈被杀。劉子業欲杀刘子勋,遣朱景云送药赐子勋死。朱景云至盆口,停止不前,遣信使报江州长史邓琬。邓琬與雍州刺史袁顗等奉刘子勋起兵,要废黜劉子業。十一月,湘东王刘彧与皇帝的左右亲信寿寂之合谋,将劉子業弑杀,并继任皇帝,进劉子勋号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邓琬等并不理睬,正月初七(466年2月7日)在寻阳城奉劉子勋为帝,年號義嘉,並得到全國州鎮的支持,出兵討伐建康的劉彧政權,史稱「義嘉之難」。當年秋季,劉子勛的十多萬大軍(袁顗統帥)被劉彧數萬的軍隊打敗投降;八月己卯(466年9月19日),劉子勛被劉彧大將沈攸之捕斬,年仅十一岁,即葬寻阳庐山。.
查看 劉昱和劉子勛
劉彧
#重定向 宋明帝.
查看 劉昱和劉彧
劉準
#重定向 宋顺帝.
查看 劉昱和劉準
劉景素
劉景素(),字不詳,南朝宋彭城綏裡(今江蘇徐州)人。建平宣簡王劉宏之兒子。年少起就喜愛文義,有父風。 大明四年(460年),劉景素為寧朔將軍、南濟陰太守,遷徙歷陽、南譙二郡太守,將軍如故。劉景素好文章書籍,招集才義之士,因此朝野莫不屬意。而後廢帝狂凶失道,內外皆謂劉景素宜當帝位,唯有劉昱所生陳氏親戚疾忌劉景素,而楊運長、阮佃夫慮劉景素立,不見容於長主,深相忌憚。 劉景素派遣季豫之、王潭、賀文超等去來京都,多贈與金帛,要結才力之士。因此冠軍將軍黃回、游擊將軍高道慶、輔國將軍曹欣之、前軍韓道清、長水校尉郭蘭之、羽林監垣祗祖並皆響附,其餘武人失職不得志者,莫不歸之。 元徽四年(476年)七月,垣祗祖率數百人投奔劉景素,說京都已潰亂,勸劉景素下令速入京都。劉景素相信他,立即舉兵,背負戈戟至者數千人。楊運長等常疑劉景素有叛離的心意,及聞垣祗祖叛走,便纂嚴備辦。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段佛榮為都統,其餘眾軍相繼進。冠軍將軍齊王世子鎮東府城。齊王蕭道成知道黃回有異圖,故使安民、佛榮俱行以防之。 右衛殿中將軍張倪奴、前軍將軍周盤龍攻陷京城,張倪奴擒獲劉景素斬之。劉景素得年二十五歲,葬於京口。劉景素兒子劉延齡及二少子,三子並誅。.
查看 劉昱和劉景素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下迄南陳祯明三年(589)。记刘宋、南齊、南梁、陈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记载南朝历史。《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壽的作品。他撰寫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未完成的事業。 李大師鑑於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複,詳于本國而略於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刪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 李大師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後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因於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後因事離開史局,「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貞觀十五年(641年),繼續編撰,「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马光给劉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後,《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南史》與《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南史》與《北史》皆用「家傳」形式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達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餘年,乃至於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說:“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同時《南史》、《北史》內容亦有重复现象。《南史》中更刪除了部分判決文字(包含《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等人之罪名文字),使成不白之冤。.
查看 劉昱和南史
南朝
南朝在漢字文化圈中一般指一個國家政權併立的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南方的政權,可以指:.
查看 劉昱和南朝
宋书
《宋書》,二十四史之一,由南朝梁沈约等人所著。沈约在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奉詔撰《宋書》,寫成本紀10篇、列傳60篇、志30篇,共一百篇。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479),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他根据宋的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的《宋书》,进行增删、订补工作,将宋末十几年的史迹加以补充,撰寫中大量抄錄了徐爰的宋書,因此七十篇的人物傳記以一年的飛快速度完成。《宋书》保存了很多的史料,包括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参考价值很高。沈约在《宋书》各志中的叙述,经常溯及到魏晋时期,这完全可以弥补《三国志》等书的缺陷,同時因為志才是沈約親自創作的部分(人物傳記多抄前人徐爰之宋書),所以志的價值最高。《宋书》的志有八类,包括《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号称《宋书》八书,份量占全书的一半。《宋书》志的部分上溯先秦,魏、晋尤为详尽,记载了不少诏诰、奏疏和古代乐曲、歌词等珍贵资料。余嘉錫稱贊《宋書》志是“史家之良規”。 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宋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宋諸王世表〉、〈宋方鎮年表〉、〈宋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羅振玉補宋書《宗室世系表》1卷,盛大力《宋書補表》4卷,郝懿行補宋書《刑法志》《食貨志》各1卷。近人聶崇岐有《補宋書藝文志》1卷。.
查看 劉昱和宋书
宋順帝
#重定向 宋顺帝.
查看 劉昱和宋順帝
宋明帝
宋明帝劉彧(),字休炳,小字榮期,南朝宋第七任皇帝。劉彧生於元嘉年間,為宋文帝劉義隆第十一子,先後受封淮陽王、湘東王。宋前廢帝劉子業即位,顧慮諸叔威脅皇位,趁劉彧入朝時將其拘留殿中,並因劉彧體胖而封其為「豬王」,大肆羞辱,且屢次欲加殺害,都因始安王劉休仁諂媚化解,才保全性命。劉子業遭壽寂之殺害後,劉休仁便奉迎劉彧即皇帝位,改元泰始,大赦天下。 劉彧在位六年半,執政前期眾親王及方鎮相繼叛變,朝廷頻繁動武平亂,國力逐漸耗損。北魏也趁機侵略,佔領山東、淮北等地區,北朝國力自此超越南朝;劉彧為防範宋孝武帝劉駿諸子奪取皇位,殺盡諸姪子,致使劉駿絕後;晚年尤多忌諱,文書奏折不得出現諱字,犯禁者一律誅殺。 472年5月10日,劉彧逝世,享年三十四歲,庙号太宗,谥号明帝,奉葬高寧陵。 史載劉彧個性寬和仁慈,儀容端雅,喜好文學。即位後雖然四方反抗但用人不疑,能使將士效忠不貳。然而晚年好猜忌,對待皇族及侍臣動輒殘忍刑戮;國家連年征伐,國庫空虛,而劉彧卻奢侈無度,致使「天下騷然,民不堪命」,劉宋國運自此衰敗。.
查看 劉昱和宋明帝
尚书令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 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查看 劉昱和尚书令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查看 劉昱和中国君主列表
丹阳郡
#重定向 丹楊郡.
查看 劉昱和丹阳郡
东宫
東宮,亦稱儲闈,是指漢字文化圈國家太子的住所和办公地点,因為在皇宫东边,所以稱為东宫。「東宮」也被用作代稱太子。另外「東」在陰陽五行中屬木,於五色為「青」,於四季為「春」,故東宮又有「青宮」、「春宮」等別稱。 東宮中的官員主要任務是:『輔佐或教育太子,以作為未來皇帝的準備,一般並無重大權力,但這批官員常在皇帝駕崩,太子繼位後,進入朝廷為重要官員。此外東宮亦有專門的僕役、侍從、女官等,負責照顧太子、太子妃以及太子的側室、子女的日常生活起居。』.
查看 劉昱和东宫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查看 劉昱和刘宋
刘休范
刘休范,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第十八子,荀美人所生。南朝劉宋宗室。.
查看 劉昱和刘休范
內人
內人可以指:.
查看 劉昱和內人
元徽 (年号)
元徽(473年正月—477年七月)是南朝宋后废帝刘昱的年號,共4年餘。.
查看 劉昱和元徽 (年号)
王道隆
王道隆() ,吳興烏程人。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明帝的寵臣,在宋官至右衞將軍,在劉休範叛亂中兵敗戰死。.
查看 劉昱和王道隆
王貞風
王貞風(),琅邪临沂人,南朝宋明帝劉彧的皇后,王导的玄孙女,父王僧朗。.
查看 劉昱和王貞風
秣陵县
秣陵县,可以指:.
查看 劉昱和秣陵县
織女一
織女一又稱為織女星或天琴座α(α Lyr,α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恆星,在夜空中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恆星,僅次於大角星。它與大角星及天狼星一樣,是非常靠近地球的恆星,距離地球只有25.3光年;它也是太陽附近最明亮的恆星之一。在中國古代的「牛郎織女」神話中,織女為天帝孫女,故亦稱天孫。 天文學家對織女星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因此它「無疑是天空中第二重要的恆星,僅次於太陽」。織女星大約在西元前12,000年曾是北半球的極星,但因歲差現象地球自轉軸傾斜,再加上日月對地球各部份的引力並不一致,使地球自轉軸緩慢轉圈,週期約兩萬六千年,稱為歲差現象。,它在13,727年會再度成為北極星,屆時它的赤緯會達到+86°14'。織女星是太陽之外第一顆被人類拍攝下來的恆星,也是第一顆有光譜記錄的恆星。它也是第一批經由視差測量估計出距離的恆星之一。織女星也曾是測量光度亮度標尺的校準基線,是UBV測光系統用來定義平均值的恆星之一。在北半球的夏天,觀測者多半可在天頂附近的位置見到織女星,因為身為天文學上星等的標準,其視星等被定義為0等,因此天文學家會以織女星作為光度測定的標準。 織女星的年齡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但是因為它的質量是太陽的2.1倍,因此它的預期壽命也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這兩顆恆星目前都在接近壽命的中點上。織女星的光譜分類為A0V,其溫度比天狼星的A1V高一點。它仍处於主序星階段,透過把核心內的氫聚變成氦來發光發熱。織女星比氦重(原子序數較大)的元素豐度異常的低,織女星光度有輕微的周期性變化,因此天文學家懷疑它是一顆變星。它的自轉相當快速,赤道自轉速度是每秒274公里。離心力的影響導致恆星的赤道向外突起,溫度的變化通過光球表面在極點達到最大值。地球上的觀測者視線正朝著織女星的極點。天文學家經過測定後,得知織女星每12.5小時自轉一周,整顆恆星呈扁平狀,赤道直徑比兩極大了23%。 天文學家觀測到織女星紅外線輻射超量,顯示織女星似乎有塵埃組成的拱星盤。這些塵粒可能類似於太陽系的柯伊伯带,是岩屑盤中的天體碰撞產生的結果。這些由於塵埃盤造成紅外線輻射超量的恆星被歸類為類織女恆星。織女星盤的分布並不規則,顯示至少有一顆大小類似木星的行星環繞著織女星公轉。.
查看 劉昱和織女一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查看 劉昱和表字
袁粲
袁粲(),原名愍孫,字景倩,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北朝时刘宋官员。袁粲在宋末漸進高位,並為明帝所選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後廢帝時又是主掌朝事的「四貴」之一。袁粲雖然向來不欲管朝事,但在蕭道成漸掌權力,將行篡奪之時袁粲卻挺身謀攻道成,但事敗被殺。.
查看 劉昱和袁粲
褚淵
褚淵(),字彥回,河南陽翟人。父親時宋尚書左僕射褚湛之,母親郭氏,嫡母吳郡公主。褚淵歷仕宋齊兩代,他不僅是宋明帝的顧命大臣,更是蕭齊的開國元勛,他向宋明帝推薦蕭道成任要職,後又多次協助道成,令道成藉以篡宋稱帝。褚淵在宋齊皆任三公,但當時及後世都對褚淵政治上的作為有很大非議,認為他負了明帝託付,將江山拱手相讓給蕭道成。.
查看 劉昱和褚淵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劉昱和資治通鑒
蔡興宗
蔡興宗(),字興宗,濟陽考城人。南朝宋時期重要官員,為祠部尚書蔡廓之子。蔡興宗歷仕宋文帝至宋後廢帝五朝,並為宋明帝遺命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
查看 劉昱和蔡興宗
蕭道成
帝萧道成(),字绍伯,南北朝時代南齊开国皇帝。.
查看 劉昱和蕭道成
陳妙登
陳妙登(?— ?),劉宋明帝劉彧的妃子。丹陽建康(江蘇南京)人,出身屠戶。.
查看 劉昱和陳妙登
李道兒
李道兒(),南朝宋時人,出身臨淮郡。 宋明帝劉彧還是湘東王的時候,他是湘東王師,後又成為湘東國師官令。前廢帝劉子業暴虐無道,因為劉彧肥胖,於是稱他豬王,加以虐待羞辱。於是,劉彧集結身邊的手下,殺害劉子業而得到帝位,李道兒便是其中的手下之一。劉彧即位後,升他為員外散騎侍郎、淮陵太守。泰始二年(466年),又兼中書通事舍人,轉任給事中。泰始四年(468年)過世。 劉彧還是湘東王的時候,曾經得皇太后路惠男宮裡侍女陳妙登為妾,但是才一年就不寵愛了,便送給李道兒做侍妾,但後來又向李道兒要回來,生下劉昱。於是後來民間盛傳劉昱其實是李道兒的兒子,劉昱自己也這麼認為,因此微服出宮時都自稱姓李。 Category:刘宋官员 D.
查看 劉昱和李道兒
杜幼文
杜幼文(),京兆杜陵人。南朝宋將領,青冀二州刺史杜驥第五子。在宋至散騎常侍,為宋後廢帝所忌而被殺。.
查看 劉昱和杜幼文
楊運長
楊運長(),宣城郡懷安縣人。南北朝時南朝宋權臣,因得宋明帝信任而得掌權力,但後來被蕭道成調離中央,更被殺。.
查看 劉昱和楊運長
江乘
#重定向江乘县.
查看 劉昱和江乘
江簡珪
江簡珪(),济阳郡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人,中国南朝刘宋时期皇后。.
查看 劉昱和江簡珪
沈勃
沈勃(),吳興武康人。南朝宋官員,吏部尚書沈演之之子。.
查看 劉昱和沈勃
沈攸之
沈攸之(),字仲達,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將領。沈攸之是宋太尉沈慶之的堂侄,然卻曾遭到慶之所抑,更在宋前廢帝指令下親手殺死他。攸之在宋屢立功勳,終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卻在宋末起兵反對權臣蕭道成失敗,被逼自殺。.
查看 劉昱和沈攸之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劉昱和明朝
另见
463年出生
- 劉昱
477年逝世
南朝宋皇帝
亦称为 宋后废帝,宋後廢帝劉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