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分位緣起

指数 分位緣起

分位緣起,佛教阿毗達摩術語,是緣起理論的一種,源自於《發智論》的時分緣起,是說一切有部四大緣起理論之一,也被經量部等採用,是部派佛教中的主流學說。這個學說以時間為軸,依因果關係,將十二緣起支分別配屬在不同的十二階段中,因為採用階段分位,故稱分位緣起。 其下發展出兩種解說法,《大毘婆沙論》發展出三世二重因果說;《俱舍論》另外舉出了二分緣起說。在大乘唯識學派中,則有二世一重因果說。.

目录

  1. 39 关系: 十二因缘契經三界二世一重因果五趣北凉刹那六因論剎那緣起四大部洲四生四有玄奘緣起经量部羯剌藍真諦眾賢結生界 (佛教)相續發智論遠續緣起菩提道次第广论順正理論说一切有部蘊 (佛教)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阿毘達磨識身足論阿毗达磨俱舍论雜阿含經連縛緣起推定水野弘元清淨道論有分有為法浮陀跋摩時分緣起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梵文、巴利文:निदान )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巴利文:),佛教重要基礎理论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過去世到未來世、這一過程的十二个环节。它們因果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个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1.「無明」 緣「行」(緣:可解作引起),2.「行」緣「識」,3.「識」緣「名色」,4.「名色」緣「六處」,5.「六處」緣「觸」,6.「觸」緣「受」,7.「受」緣「愛」,8.「愛」緣「取」,9.「取」緣「有」,10.「有」緣「生」,11.「生」緣「老死」;周而復始。在解說緣起法時亦可結合上《大緣經》的「名色緣識」。.

查看 分位緣起和十二因缘

契經

契經(梵語天城體:सूत्र;IAST:sūtra),又稱線經,音譯修多羅、素怛纜,簡稱經。原義為線,原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散文文體。印度教與佛教,都有被稱為契經的經典。 印度教中一般是指格言性質的短文。佛教中是指三藏十二部經典的一種。表示佛陀所說的法如同絲線,能貫穿一切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謂之契;貫穿諸法深義,攝持所化眾生,謂之經。在九分教與十二分教中,修多羅包括經與律,後世則專指三藏中的經藏。.

查看 分位緣起和契經

三界

三界(त्रैलोक्य,),佛教用语,指有情眾生存在的三個領域: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構成世間,相當於三有。.

查看 分位緣起和三界

二世一重因果

二世一重因果,佛教術語,是《成唯識論》記載的曾流行於唯識學派中的一種緣起理論,類似於分位緣起的三世二重因果說,但是以二世而不再按三世劃分十二緣起支。.

查看 分位緣起和二世一重因果

五趣

五趣(又名五道)是众生依他们的善恶业,而招感轮回所应往生到之处。五趣指的是: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人道和天道。.

查看 分位緣起和五趣

北凉

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是十六国之一。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首領沮渠蒙逊所建立;另有一種看法認為建立者為段業,此說是以蒙遜堂兄沮渠男成擁立段業稱涼州牧,並改元神璽為立國之始(397年)。.

查看 分位緣起和北凉

刹那

刹那表示一念之間的极短时间,是外来词,来自梵語 (क्षण)。 刹那是中文数字單位10-18,這個字平時很少使用,一般使用国际单位制词头阿托。.

查看 分位緣起和刹那

六因論

六因論,佛教理論,對於因果論的一種解說,最早源自迦多衍尼子《發智論》,屬於說一切有部。六因論把一切事物之因,分為六種:即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與異熟因。六因能產生的結果,分為五果,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離繫果。兩者合稱六因五果。.

查看 分位緣起和六因論

剎那緣起

剎那緣起(kṣaṇika-pratītyasamutpāda),佛教術語,是對於緣起的一種解說,由說一切有部提出,是說一切有部的四種緣起理論之一。此學說由設摩達多尊者提出,主張在一剎那間就可具足十二緣起支。.

查看 分位緣起和剎那緣起

四大部洲

四大部洲,又称四洲、四大洲、四天下,是佛教中认为的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的四大洲,分别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分别住着四大天王。另外还有八小部洲。 《西游记》中对此有所描述:花果山位于东胜神洲,唐帝国位于南赡部洲,天竺位于西牛贺洲。 颐和园内有一处景观也名为“四大部洲”。.

查看 分位緣起和四大部洲

四生

四生,佛教術語,世間有情眾生的四種出生的方式,即胎生、卵生、濕生和化生。 四生之語出自《金剛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胎生是指從母胎而出生者,如象、馬、牛。卵生是由卵壳出生,如鹅、鱼、蚁等。濕生是指從腐肉、丛草等湿气地而变形者,如蛾、蝎等。化生者,是無中生有,像是寶女從蓮花化生、劫初人類等。《長阿含經》卷一九〈龍鳥品〉,說龍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卻常受卵、胎、濕、化四生的大鵬金翅鳥所吞食。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九》:“ 卵生:从卵而生,在卵㲉先为卵㲉之所缠裹,后破卵㲉方得出生。如鹅、雁、孔雀、鸜鹆、鹦鹉、春鹦、离黄、命命鸟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 胎生:从胎而生,在胎藏先为胎藏之所缠裹,后破胎藏方得出生。如象、马、驼、牛、驴、羊、鹿、水牛、猪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鬼一类人。 湿生:展转温暖,展转润湿展转集聚,或依粪聚或依注道,或依秽厕或依腐肉,或依陈粥或依丛草,或依稠林或依草庵,或依叶窟或依池沼,或依陂湖或依江河,或依大海润湿地等方得出生。如蟋蟀、飞蛾、蚊虻蠓蚋、麻生虫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 化生: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而生。谓一切天一切地狱一切中有,及一分龙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

查看 分位緣起和四生

四有

四有,佛教術語,由說一切有部論師提出,是本有、死有、中有、生有等的合稱,為有情眾生生命存有的四個階段。.

查看 分位緣起和四有

玄奘

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创始人,師承那蘭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记》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書寫為書,呈給唐朝之唐太宗。.

查看 分位緣起和玄奘

緣起

緣起(梵語:प्रतीत्यसमुत्पाद ;巴利語:),重要佛教術語,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此理即為緣起。除十二緣起外,還有九緣起和十緣起等說法。.

查看 分位緣起和緣起

经量部

经量部(梵語, 巴利語 ),又譯說經部、经部,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異部宗輪論》記載佛灭后第四百年初(即佛滅三百多年後),由说一切有部中分出。此部在三藏之中,唯以经为正量,反對《大毗婆沙論》,故名经量部。《異部宗輪論》所記載的經量部宗義基本上屬於其前身說轉部。.

查看 分位緣起和经量部

羯剌藍

羯剌藍 कलल kalala,又譯為歌羅羅、 迦羅邏、羯羅藍,佛教術語,源自古印度醫學,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尚在胚胎狀態的受精卵,之後會發育成完整個體。為結胎五位之一。.

查看 分位緣起和羯剌藍

真諦

真諦(परमार्थ Paramārtha,),音譯波羅瑪訶陀,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其他三位是鳩摩羅什、玄奘和不空。 唐道宣《續高僧傳》卷一說他“景行澄明,器宇清肅,風神爽拔,悠然自遠。群藏廣部,罔不厝懷。藝術異能,偏素諳練。雖遵融佛理,而以通道知名。……歷遊諸國,隨機利見。”.

查看 分位緣起和真諦

眾賢

賢(Saṃghabhadra),音譯僧伽跋陀羅,出身迦溼彌羅國,為說一切有部論師,與造《俱舍論》的世親同時。曾造《順正理論》與《顯宗論》,批評經量部學說,以維護《大毘婆沙論》的學說。.

查看 分位緣起和眾賢

結生

結生(pratisaṃdhi,paṭisandhi),佛教阿毗達摩術語,指有情在前一期生命結束之後,識入母胎,而開始下一期生命。.

查看 分位緣起和結生

界 (佛教)

(dhātava,dhātu),是古印度哲學中,用來對世間各種物理現象進行分類與歸納的術語,即範疇。在佛教中,接受這個名詞,是阿毘達磨的重要課題之一。以界來進行禪修內觀,稱為界分別觀。.

查看 分位緣起和界 (佛教)

相續

續(梵語:, 巴利語:),是佛教術語,義為有為法前因後果連續不絕。在部派佛教中,“無我”、“無眾生”、“無壽命”是共通之基礎,在性空論者所傳承契經中更加之“無人”,稱為第一最空之法,因此佛教界經常用“相續”來替代詞語“人”,如說“欲有相續”、“色有相續”、“無色有相續”、自相續、他相續。.

查看 分位緣起和相續

發智論

#重定向 阿毘達磨發智論.

查看 分位緣起和發智論

遠續緣起

遠續緣起(prākarṣika-pratītya-samutpāda),佛教術語,由說一切有部提出,是說一切有部四大緣起理論之一 《大毗婆沙論》:「《品類足論》作如是言:『云何緣起法?謂一切有為法。』問:此(《發智論》)與彼論,所說何異?答:此說不了義,彼說是了義。……復次緣起有四種:一、剎那,二、連縛,三、分位,四、遠續;此說分位、遠續,彼說剎那、連縛。」 。遠續緣起認為,業煩惱可能起源自遙遠的無始過去,雖然遠隔著時間,但仍然與現在相續,到了今生才受報。.

查看 分位緣起和遠續緣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Lamrim Chenmo),是由宗喀巴總依彌勒所著之《現觀莊嚴論》,別依阿底峽所著《菩提道燈論》(又譯為《菩提道炬論》)及其三傳弟子霞惹瓦的註釋要旨,总摄佛经三藏十二部要义,按道次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由浅入深编写而成的重要論典,是格魯派根本論書之一。在1934年由汉藏教理院法尊法师漢譯,在汉地广为流传。 菩提道次第廣論在藏傳佛教體系中,是總攝显教教义的重要論典,以供學人修習,強調圓成佛道必須按照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樣的道次第步驟,由低處向高處走。藏傳佛教認為,出家人對顯教教義沒有堅實的理解、行持基礎,是幾乎難以走上密宗道的。 「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進佛果所必須經歷的修學過程,「次第」就是說明修學的過程必須經歷這些階段,自下而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可缺略,故名「菩提道次第」。 宗喀巴所著之《菩提道次第廣論》完成後,在康藏、甘肅、青海、蒙古各地盛傳,漢地一直到1931年,法尊法師(1902-1980)在拉薩跟隨安東格西學此論,歷經三年才在拉薩、仰光及重慶漢藏教理院,陸續翻譯校改,於1935年冬,完成漢譯本。 宗喀巴大師另外著有「密宗道次第廣論」,提供對顯教有理解與行持基礎的出家人,修習密教的論典。也由法尊法師漢譯,在中文地區流傳。.

查看 分位緣起和菩提道次第广论

順正理論

#重定向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查看 分位緣起和順正理論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梵語天城文:सर्वास्तिवाद,IAST:,Sabbatthivāda),简称为有部,音譯為萨婆多部,是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分出的一部。.

查看 分位緣起和说一切有部

蘊 (佛教)

蘊(khandha,स्कन्ध,,স্কন্ধ,skandha),又譯為陰或聚,有積增聚合的意思,佛教術語,意指人類存在的基本要素。佛教將蘊分析成五種基本元素,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五者,又稱五蕴(पञ्च स्कन्ध,),舊譯五陰、五聚、五眾或五受陰。.

查看 分位緣起和蘊 (佛教)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 Śāstra),又稱《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大毗婆沙論》、《鞞婆沙論》,佛教論書。佛教學者認為它約在西元150年前後,在迦濕彌羅國(今喀什米爾)編著而成。迦濕彌羅的論師,尊奉《大毘婆沙論》,被稱為毘婆沙宗,在他們的努力下,《大毘婆沙論》也因此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

查看 分位緣起和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विज्ञानकायशास्त्र,),又稱識身足論、識身論,提婆設摩(梵文 Devasarman)著,是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著,被列為《六足論》之一。本論的主旨是在評破分別論者和補特伽羅論者之後,以六識為主廣論“四緣”,隨後論說說一切有部特有的“成就不成就”。.

查看 分位緣起和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śa),簡稱《俱舍论》,佛教論書,由印度世亲所著。本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對說一切有部學說進行整理與改造,被推崇者稱為是佛法知识的宝库,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

查看 分位緣起和阿毗达磨俱舍论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在四阿含中,雜阿含是依佛法教類五蘊、六入處、界、因緣、四諦、三十七道品等,將眾多相應的短經編成集,而匯為一部。漢譯《雜阿含經》推定為根本說一切有部傳本,與對應的巴利本《相應部》一起,被認為是接近原始佛教原貌的佛陀言論集之一。.

查看 分位緣起和雜阿含經

連縛緣起

連縛緣起,佛教術語,對於緣起的一種理論解說,為說一切有部四大緣起學說之一。與剎那緣起,同樣被歸類在《品類論》的思想中 《大毗婆沙論》:「《品類足論》作如是言:『云何緣起法?謂一切有為法。』問:此與彼論所說何異?答:此說不了義,彼說是了義。……復次緣起有四種:一、剎那,二、連縛,三、分位,四、遠續;此說分位遠續,彼說剎那連縛。」 。連縛緣起認為,緣起法不限於十二緣起支,實為一切有為法因果相續,無間相連。.

查看 分位緣起和連縛緣起

推定

推定(Presumption,Vermutung)係對於特定事實存在與否不明確時,法律上依一般通常情況加以推論認定。法律條文中常見「推定」一詞,但推定之事實通常難以積極證據加以證明。而依事理之演變推導而出的結果,係為法律上處理事務的便利性而設;因此,如有不同的主張,可提出反證以推翻頁54,《法律百科全書IV 民法》-推定,三民書局,2008年2月,ISBN 978-957-41-5160-8。.

查看 分位緣起和推定

水野弘元

水野 弘元(),生於日本佐賀縣,佛教研究者,專長於巴利文文獻。他也是日本曹洞宗僧侶,曾任駒澤大學總長。.

查看 分位緣起和水野弘元

清淨道論

清淨道論(巴利文:Visuddhimagga),共三卷,五世紀錫蘭僧人覺音(梵 Buddhaghosa)所著,為上座分別說部赤銅鍱系大寺派之重要論著,在南傳佛教有崇高之地位,有「修行者的百科全書」之譽。地位等同於說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論》。 本書對修行的前期準備工作、修習技巧、及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闡釋(見七清淨、十六觀智),對修行者來說,可說是很實用的「地圖」。這本書的體裁與無畏山派的《解脫道論》相近,但對它的見解多所評破。.

查看 分位緣起和清淨道論

有分

有分(bhavānga,bhavaṅga),佛教阿毘達摩術語,心識的一種形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由赤銅鍱部提出,現仍傳承於巴利佛教中。巴利佛教的有分識學說,主要祖述於《發趣論》與《清淨道論》,將有分視為是心的14种作用之一,执行有分作用的心称为有分心(bhavaṅga-citta)、有分識(bhavaṅga-viññāṇa)。 有分識學說,與大乘佛教中的阿賴耶識學說與如來藏學說之間有許多共同點,但因為歷史文獻不足,現代佛教研究者尚無法確定這些學說之間的關連。.

查看 分位緣起和有分

有為法

有為法(saṃskṛta-dharma),佛教術語,指會隨因緣變化而出現、變化及消失的法。與無為法共同構成一切法的兩大分類。.

查看 分位緣起和有為法

浮陀跋摩

浮陀跋摩(iast: Buddhavarman),漢譯「覺鎧」。西域人。南朝宋元嘉年間到達北涼。雖習三藏經論,尤善《毘婆沙論》。.

查看 分位緣起和浮陀跋摩

時分緣起

時分緣起,緣起學說之一,由《發智論》提出。時分緣起以時間為核心,以時間先後為軸線,將緣起分為十二支。在說一切有部中,分位緣起與遠續緣起都被認為是基於這個學說而發展出來。.

查看 分位緣起和時分緣起

亦称为 三世二重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