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臺灣人權

指数 臺灣人權

臺灣人權是指人權在臺灣的實踐,也就是臺灣住民做為一個人對所應享有之權利的爭取歷史與現行保障。以下分別從歷史、法律、現實等層面描述臺灣的人權進展,參考國際人權團體對臺灣各地各類人權狀況的觀察。.

129 关系: 历史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台灣勞工陣線台灣獨立運動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台灣民主基金會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台湾同性婚姻司法院司法院大法官双性恋同性婚姻多元性別外籍配偶 (台灣)女同性戀婦女新知基金會婦女救援基金會中央廣播電臺中華人權協會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民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中華民國兒童人權協會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主權主權在民东南亚世界人权宣言人身自由人权人性尊嚴二二八受刑人案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二二八和平紀念碑代議民主制彭婉如基金會國家人權博物館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國際人權日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國際記者協會價值觀外交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民權勞動人權協會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四六事件獨立台灣會案現代婦女基金會現行犯立法委員立法院立法院跨黨派國際人權促進會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美國美麗島事件美麗島車站結社自由男同性戀白衫軍運動隐私权鍾鼎邦事件表達自由行政院行政院新聞局被出賣的台灣 (電影)馬英九解嚴言論自由高雄捷運財產權跨性別黨外蔡中士案蔡英文鄭南榕自由之家自由廣場自由民主制自由時報自焚臺灣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臺灣媒體亂象臺灣人臺灣戰後時期臺灣日治時期臺灣憲法史釋字第748號集會自由陳文成事件TVBS林宅血案東森財經新聞台权利正當法律程序死刑死刑存廢問題比例原則民主法律法律扶助基金會洪下士案湯德章紀念公園澳洲有线电视新台灣新聞周刊新聞媒體新西兰新闻自由无国界记者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憲法法庭思想自由景美人權文化園區2005年台灣電視頻道換照爭議2100全民開講 扩展索引 (79 更多) »

历史

歷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記》、《汉书》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過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對象;一般説來,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闡釋,也称為历史。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新!!: 臺灣人權和历史 · 查看更多 »

台灣人權促進會

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s),簡稱台權會、TAHR,是台灣的人權組織之一,成立於1984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成立之初主要工作以救援政治犯、黑名單、爭取言論自由、保障集會結社自由、要求解除戒嚴、平反二二八等為主要工作。由於《人民團體法》的限制,以「台灣」為名的「社團法人」皆無法合法登記,直到1997年才於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登記合法立案。 台權會除了關注國內人權議題,也是、國際人權聯盟、亞太難民權利網絡(APRRN)、集遊惡法修法聯盟、個人資料保護聯盟、經濟民主連合(前身為「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及「反黑箱服貿陣線」)、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等聯盟組織的成員。.

新!!: 臺灣人權和台灣人權促進會 · 查看更多 »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重定向 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新!!: 臺灣人權和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團法人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英語:Taiwan Alliance to Promote Civil Partnership Rights),簡稱伴侶盟。是台灣推動多元成家法案的非營利組織,初於2009年開始運作,並於2012年8月正式向內政部登記立案。伴侶盟設有專業律師團提供同志(LGBTIQ)免費法律諮詢服務,並義務代理具有指標性之性別人權公益訴訟。 伴侶盟致力於台灣的多元家庭權益與性別人權,期使不同形式的家庭、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的個人都能獲得平等與合理的法律保障。.

新!!: 臺灣人權和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重定向 臺灣國際勞工協會.

新!!: 臺灣人權和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 查看更多 »

台灣勞工陣線

台灣勞工陣線(英語:Taiwan Labour Front,常簡稱勞陣)是臺灣的勞工運動組織之一,主要訴求是從「政治民主」進一步邁向「產業民主」。在政治上,勞陣被認為較為親近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具有一定的台獨色彩(後述)。.

新!!: 臺灣人權和台灣勞工陣線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新!!: 臺灣人權和台灣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白色恐怖時期

#重定向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新!!: 臺灣人權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 · 查看更多 »

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

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Taiwan Association for China Human Rights,簡寫TACHR)是台灣的非政府組織,於2011年5月14日由資深媒體人、台灣中央廣播電台董事楊憲宏在台北成立。該社團法人之目的在督促中華民國政府將人權做為兩岸談判的前提,特別是關注中國大陸內部的人權狀況,呼籲台海兩岸當局之間建立類似中美之間談判的「人權對話平台」機制,並推動中華民國政府儘速制定《難民法》或是《政治庇護法》、《中國人權法草案》,以協助受迫害的中國大陸良心犯及異見人士。該聯盟認為兩岸人權自由落差太大,穩定的兩岸關係需要「人權標準」。因此主張台灣應用民主人權、自由法治來跟中國大陸交往,強調民主、人權、自由和法治是「台灣唯一的籌碼」,並倡議「人權標準」應納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談判.

新!!: 臺灣人權和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簡稱醫勞盟,英文簡稱TMAL),為臺灣的公益性社團法人,是一個主要由醫師及護理師自發組成的醫療改革組織。於2012年9月11日成立,以關懷和改善台灣醫療勞動環境和病人安全為出發點而努力,為目前台灣及下一代締造更好的就醫環境。.

新!!: 臺灣人權和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主基金會

#重定向 臺灣民主基金會.

新!!: 臺灣人權和台灣民主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重定向 臺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新!!: 臺灣人權和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 查看更多 »

台湾同性婚姻

#重定向 臺灣同性婚姻.

新!!: 臺灣人權和台湾同性婚姻 · 查看更多 »

司法院

司法院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為中華民國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的審判及公務員的懲戒,並設有大法官十五人,以大法官會議審理方式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令及組成憲法法庭審理總統、副總統彈劾案與政黨違憲解散案。司法院於實務上並不職司審判,而是由轄下的各級法院、行政法院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任之,而實際為一個司法行政機關。.

新!!: 臺灣人權和司法院 · 查看更多 »

司法院大法官

司法院大法官,是中華民國依照《中華民國憲法》於最高司法機關——司法院中所設置,具有「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職務、審理「政黨違憲解散案」及「總統、副總統彈劾案」權限之常設機關,相当于憲法法院。同時,在一般口語的用法中,司法院大法官亦有可能是指該機關的「成員」。 在指稱該機關的成員時,司法院大法官也是屬於憲法上的法官,同樣受到《中華民國憲法》第81條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於司法院釋字第601號解釋中便已經對此加以闡明。根據《法官法》規定,司法院大法官也屬於該法所稱之法官,原則上受到該法之規範,僅於例外情況下排除該法之適用。.

新!!: 臺灣人權和司法院大法官 · 查看更多 »

双性恋

雙性戀,亦稱為雙性向,是一種性傾向或行為,指會對兩種性別產生愛慕情緒,並容易被他們吸引的傾向。它是三大主要性傾向分類之一,與異性戀、同性戀傾向齊列。據美國全國性健康和行為研究,美國成人當中有3.1%為雙性戀,2.5%為同性戀,女性有雙性戀傾向者高於男性,同性戀傾向者的女性低於男性。 雙性戀可見於各種人類社會的歷史記載,同時也存在於其他動物当中。而「雙性戀」一詞則產生於19世紀.

新!!: 臺灣人權和双性恋 · 查看更多 »

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same-sex marriage),或稱為同志婚姻(gay marriage),是指性別相同的人互相締結為婚姻的關係,當中亦可能會舉辦民事或宗教儀式。婚姻平權(marriage equality)則是指所有人不分性傾向或性別皆享有彼此締結法定婚姻的權利。 截至2017年,以下國家的法律已經正式認可同性婚姻(25個,包含尚未全區域執行的國家):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岛、愛爾蘭、盧森堡、马耳他、墨西哥同性婚姻在墨西哥城、、、、、、、、、、、下加利福尼亞州、恰帕斯州及普埃布拉州全境有立法,在克雷塔羅州則是部分市镇有立法。墨西哥全國都承認在該些轄區進行的同性婚姻。、荷兰同性婚姻在荷蘭本土全域有立法。阿魯巴、荷屬聖馬丁以及库拉索皆承認在那舉行的同性婚姻。、紐西蘭同性婚姻在紐西蘭本土全域有立法,但其法律效力不及於托克劳、库克群岛以及紐埃。、挪威、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国同性婚姻在 英格蘭、威爾斯以及蘇格蘭全域有立法;但在北愛爾蘭則無。 同性婚姻在以下英国海外领地有立法:,, 、、、、 、以及以及英国皇家屬地、曼島。、美国同性婚姻在美国50個州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除美屬薩摩亞以外的所有領土全域有立法。一些美洲原住民管轄區亦承認同性婚姻。、烏拉圭。而亞美尼亞、愛沙尼亞和以色列則承認在其他國家结婚的同性伴侶的法律效力。對於台灣和奧地利而言,同性婚姻分别在2017年5月和12月經其憲法法院確立通過同性婚姻的法律裁決,在其憲法法院限定日期內會完成同性婚姻的法制化台灣和奧地利的憲法法院給各自的立法機構提供一個寬限期,讓其能實施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 (奧地利的寬限期直至2019年1月為止;台灣則直至2019年5月為止)。寬限期結束後,同性婚姻便會得到法律認可。。此外在哥斯达黎加提出動議之後,美洲洲際人權法院於2018年1月9日確立通過一項有利於同性婚姻的裁決,預計這將有助於美洲若干國家承認同性婚姻該些國家為已簽署並承認法院管轄權的國家,包括巴貝多、玻利維亞、智利、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和蘇利南。 多米尼克、格瑞那達和牙買加也是該公約的簽署國,但都尚未承認法院的管轄權。.

新!!: 臺灣人權和同性婚姻 · 查看更多 »

多元性別

多元性別(sexual or gender diversity),或稱爲性別多元性,是一个术语,用于指代性别特征,性取向和性别認同的所有多元性,而不需要详细说明或列舉形成这种多元性的每个個體,行为或特征。.

新!!: 臺灣人權和多元性別 · 查看更多 »

外籍配偶 (台灣)

#重定向 外籍配偶 (臺灣).

新!!: 臺灣人權和外籍配偶 (台灣) · 查看更多 »

女同性戀

女同性戀者(Lesbian)是指以同性者為對象,建立親密關係或以此性傾向作為主要自我認同的行為或現象的女性"Lesbian", ,第二版,1989年。2009年月1日7查閱。。女同性戀者們常以「蕾絲邊」相稱,蕾絲邊可作為名詞,意指自認或被他人認定擁有女同性戀特質的女性,亦可作為形容詞,表示與女同性--望相關事物的特性。 儘管自古以來女同性戀曾被記載於多處文化中,古時稱為「石磨」,近二十年漢語圈出現「女同志」、「蕾絲邊」(Lesbian)、「拉子」、「拉拉」、「歐蕾」、「蕾婆」、「T婆」、「'''百合女'''」、「鱷魚」等字詞,用以形容女同性戀者。十九世紀晚期,性學家發表了他們對同性--望與行為表現的研究,標明了女同性戀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屬一獨立實體。因此,意識到自身新醫學身分的女性逐漸在歐洲與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1970年代,受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影響,該術語开始被廣泛使用。歷史學家因而重新省視歷史上女性間的情愛關係,並對如何定義一名女性或女子間關係是為女同性戀提出疑問。此類議題的討論結果最終確立了女同性戀者的三種組成:性行為、性--或性別身分。 歷史上女性性向的相關記載大多由男性撰成,而由於男性並無參與女同性戀關係,其鮮少承認女同性戀存在或正常表露性--的可能性。早期的性學家因相信女同性戀者是女性拒絕接受「正常」性別角色的表徵,而將之界定為精神疾病範疇。自此,以反抗性別角色為根據的次文化逐漸形成,許多女同性戀者視己為不道德、受排擠的一類。女同性戀關係亦出現在時尚史中,表現了他人及女同性戀者對其本身的看法。有些具有同性戀傾向的女性可能會徹底否認其女同性戀的身分,拒絕視己為女同性戀或雙性戀。 女同性戀者在影視媒體中被刻画成多種樣貌,其暗示著整體而言,西方社會一直同時關注並排斥對傳統女性性別角色有所質疑的女性,既驚寒又深受女性間浪漫之情的吸引。然而,在認同其身分的女同性戀者的引領下,我們漸而組織出與種族身分相仿的觀點:作為同性戀,他們因受歧視與其親友等人潛在的否定而團結一致。作為女性,她們受到男性的排斥。女同性戀者可能會面臨截然不同的身心問題。政局與社會態度亦持續影響著女同性戀伴侶與家人關係的組成。.

新!!: 臺灣人權和女同性戀 · 查看更多 »

婦女新知基金會

婦女新知基金會為台灣婦女運動主要倡議團體之一。成立以來,成員背景多為女性主義、性別政策相關學者及律師,推動多項性別政策改革。.

新!!: 臺灣人權和婦女新知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婦女救援基金會

婦女救援基金會(英語:Taipei Women's Rescue Foundation)為台灣一個基金會組織,全名為「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1987、1988年間,起因於發現有大量少女遭父母販賣,被推入火坑從娼,為了救援及長期協助這些不幸少女,於是在一群熱心的律師、學者及社會工作者的推動下, 1987年8月成立了「台灣婦女救援協會」,1988年9月正式登記註冊為「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以下簡稱為婦援會),以辦理不幸婦女之救援,提供法律諮詢及服務,輔導其生活與教育,重建其自信自立之人格,助其重返家庭及社會為目的。.

新!!: 臺灣人權和婦女救援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中央廣播電臺

中央廣播電臺,簡稱央廣,為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廣播電臺,也是中華民國唯一提供國際廣播服務的公共媒體機構,以中文(國語、閩南語、客家語、粵語)、英語、日語等13種語言代表中華民國對全球廣播。其於1928年由時任監察院副院長陳果夫籌款成立,與中國廣播公司系出同源,並開創了華人廣播史上首次「現場直播連線」的先河;遷至臺灣後,逐漸轉型為專責對中國大陸、國際社會廣播的國家公共媒體,依據法定任務及營運方針,央廣在屬性及定位上配合政府政策,宣揚臺灣自由、民主、人權、多元文化等核心價值,以追求、捍衛中華民國國家利益為依歸,代表國家向國際發聲,同時促進兩岸和平、加速中國大陸的民主化進程。.

新!!: 臺灣人權和中央廣播電臺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權協會

中華人權協會,原名中國人權協會,於1979年由杭立武等百餘位人士在台北市創立,為台灣的第一個民間人權組織。協會以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為本,以宣揚人權理念、促進人權保障及實現人權體制為宗旨。 2010年4月,中國人權協會經全體會員同意,更名為中華人權協會中國人權協會舉辦第14屆第三次會員大會 http://www.cahr.org.tw/listnews.asp?idno.

新!!: 臺灣人權和中華人權協會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臺灣人權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民

中華民國國民,指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人民。目前包含設籍於臺澎金馬的所有人民,以及符合資格領取中華民國護照的無戶籍國民。.

新!!: 臺灣人權和中華民國國民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立法公佈於1935年1月1日,同年7月1日連同《中華民國刑法》全文共357條一同實施。本條文於1928年之刑法草案(共387條)頒布時,原為刑法第103條,後來於1935年頒布後,方改列為第一百條。 這個條文於1992年修正。這項修正,被視為是臺灣民主運動、言論自由及推動人權保障的重大成就。.

新!!: 臺灣人權和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兒童人權協會

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人權協會是在1997年5月由當時國大代表賴勁麟所發起創立的一個民間機構。.

新!!: 臺灣人權和中華民國兒童人權協會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對內則負政治上的最高責任,且為中華民國三軍統帥(武裝最高總司令),直接任命行政院院長,並提名司法、考試、監察三院院長,交由立法院(國會)行使同意權。除身兼國家安全會議主席之外,也在慣例上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等中華民國政府外圍民間機構的領銜職。.

新!!: 臺灣人權和中華民國總統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的根本法,擁有最高位階的法律權力。民國35年(1946年)12月25日由制憲國民大會於南京議決通過,民國36年(1947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全文共14章、175條,主要特色為彰顯三民主義與主權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權利的保障,規定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及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採取均權制度,並明列基本國策等。 該憲法制定時, 國共內戰已全面爆發,國民大會因而在民國37年(1948年)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做為戰時的憲法附屬條款;但隨著中華民國在民國38年(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去對中國大陸的治權、以及有效統治區域限縮至臺澎金馬,該條款的適用時間不斷被延長,而致憲政的實施有名無實。至民國80年(1991年),國民大會始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同時在憲法本文之外再另增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凍結部分憲法本文,以因應當前國情,現已經過七次修訂。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的核心價值為:民主制度、法治規範、自由與人權保障、政府機關相互制衡、關懷婦女與弱勢及少數族群、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與救助、義務教育實施、農業與科技及經濟發展。.

新!!: 臺灣人權和中華民國憲法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簡稱憲法增修條文)是中華民國政府為回應台灣民主化的呼聲與本土化等政治情勢而新增的《中華民國憲法》條文。增修條文與憲法本文分開,在不變更原有憲法架構的原則下,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條文。自民國80年(1991年)首次修訂以來,目前為第七次增修版本(2005年修訂)。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制定,在中華民國歷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其序言載明增修憲法之目的,係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條文中也未對省制、領土變更等涉及法統的內容予以大幅度的修改或凍結;但其中將台澎金馬等實際管轄領土稱為「自由地區」、省虛級化、正副總統直選、中央公職人員僅由自由地區之國民選出等條文,使中華民國憲法定義在自由地區順利運行。.

新!!: 臺灣人權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 查看更多 »

主權

主權(sovereignty)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權力。簡言之,即為「自主自決」的最高權威。是對內立法、司法、行政的權力來源,也是對外交往保持獨立自主的一種力量和意志。主權的法律形式對內常規定於憲法或基本法中,對外則是國際的相互承認。因此它也是国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国家主权的丧失往往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 當今主權的概念正因為其至高無上的排他性,外交官不斷援引之;跨國組織及企業設法規避之;諸如政治學家、憲法、國際法學家仍爭論之,討論全球化及國際及區域組織對主權概念的影响。.

新!!: 臺灣人權和主權 · 查看更多 »

主權在民

主權在民的觀點最早出自盧梭著作《社會契約論》中,盧梭是啟蒙運動時期重要的思想家。在哲學上,他堅持“自然神論”,認為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念上,盧梭被歸於自然法學派,主張「天賦人權」。近代受提出相似觀念並列為建國主義者,首推孫中山作《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提到「用人民去當皇帝」的主張。.

新!!: 臺灣人權和主權在民 · 查看更多 »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新!!: 臺灣人權和东南亚 · 查看更多 »

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夏樂宮通过的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联合国大会第217号决议,A/RES/217),共有30條。宣言起草的直接原因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省,是第一份在全球範圍內表述所有人類都應該享有的權利的文件。其由联合国出版在其自己網站上。 《世界人權宣言》與《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兩公約)和其他兩個可選協約一起包含在國際人權法案中,兩個公約都是在1966年通過。.

新!!: 臺灣人權和世界人权宣言 · 查看更多 »

代人在生物学上属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种,由人猿/古猿演化而来。長者智人化石表明,現代人類在約20萬年前的東非大裂谷演化成形。 人类有比其他動物更發達的大腦,能進行複雜的計算和抽象思維。加上人類的直立身驅使人類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動,因此人類對工具的使用遠超出其他任何物種。人类还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这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了高级工具和科學技术的发展。 与其他高等灵长目动物一样,人类是社会性的。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宗教制度、价值观、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尤其擅长用口語、手势、肢體語言与书面语言来溝通、協作、表达自我、交際、交换意见、组织事物。 截至公元2012年,世界人口已超过70億,大约是所有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6%。.

新!!: 臺灣人權和人 · 查看更多 »

人身自由

#重定向公民自由.

新!!: 臺灣人權和人身自由 · 查看更多 »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新!!: 臺灣人權和人权 · 查看更多 »

人性尊嚴

#重定向 尊严 人性尊嚴是《德國基本法》中的一個理念,該法第一章第一条規定:「人性尊嚴不可侵犯。國家一切權力均有義務尊重並保護人性之尊嚴」。此一理念被許多國家採為憲法的最高指導原則。.

新!!: 臺灣人權和人性尊嚴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受刑人案

二二八受刑人案指1982年要求警備總部釋放在綠島囚禁長達35年而仍倖存的24位政治犯所衍生的政治風波。 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後,中國國民黨政府展開大規模的逮捕行動。直到三十五年之後(1982年),因案涉獄而被判處無期徒刑後在外島倖存而仍在監者,仍有24人之多。1982年9月24日,國民黨籍立委洪昭男與無黨籍立委蘇秋鎮於立法院七十會期第二次會議中向行政院提出質詢。在當時威權的政治氣氛中,洪向警備總部司令陳守山表示,依據《刑法》第七十七條規定:「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梭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十年後,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後,由監獄長官呈司法行政最高官署,得許假釋出獄」。然而,二二八受刑人卻始終被排除在這項法律優惠之外。洪表示,若干受刑人在民國六十四年政府頒布犯罪減刑條例時曾接到辦理出獄的通知,但家屬趕赴監所因為不可知的因素,使他們遭受到又一次嚴重失望。雖然洪在院會就該案向警總質詢後隨即受到黨內各面的關切與警總跟監竊聽。但由洪昭男與黃志達立委持續施壓,加上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杭立武奔走。警總開始「靜悄悄」的釋放24位受刑人。綠島監獄的政治犯王如山、王為清、李國民、吳約明,於民國72年2月10日農曆春節前依法假釋出獄,接著陳列珍、王德勝、劉貞松、王永富、李振山、謝秋臨、洪水流、陳水泉、林書揚、王金輝、李金木、徐文贊,也紛紛出獄。洪昭男與蘇秋鎮首度院會質詢終使得囚禁漫長三十多年,浪費大半青春的二二八「政治犯」重獲自由,創下戒嚴時的先例。.

新!!: 臺灣人權和二二八受刑人案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28(次)日的陳抗傷亡,更擴及後續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佔官署。事件中,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擊官署,當地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攻擊,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逮捕與鎮壓殺害臺灣民眾,事件造成民眾大量的傷亡,然而傷亡數字眾說紛紜,由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 此事件亦稱作「二二八大屠殺」、「二二八革命」、「二二八起義」、「二二八事變」、「二二八慘案」、「二二八民變」等。 1945年,國民政府接替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然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與歧視的心態,並時常對臺灣人抱持著優越感,以征服者、勝利者自居,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2004-10,李筱峰,世新大學教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02-28,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4期,20040901,對待人民驕縱專橫。而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由原本的滿懷期望轉變成深感失望。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人毫無軍紀可言,例如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竊、搶劫、恐嚇、詐欺、調戲婦女、強姦、開槍殺人等非法情事發生,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軍政人員的軍紀嚴明、高行政效率形成強烈對比,也使得臺灣人民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反而感到日治時期下的臺灣比較良善。 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官員貪污腐敗。在經濟方面,政府一手壟斷並管制物資買賣、濫印鈔票,並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國共內戰,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大量民眾失業,臺灣經濟因而巨幅倒退,終至民不聊生。由於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使得台灣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總爆發。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因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一死一傷,成為事件導火線。隔天民眾前往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但遭公署衛兵開槍掃射,使原先的請願運動轉變成為反抗政府行動,臺灣在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後,至3月6日已蔓延到除了澎湖外的全台灣,外省人受波及遭臺籍民眾攻擊傷亡.大紀元.2014-02-28.

新!!: 臺灣人權和二二八事件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是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真相研究小組召集歷史學者、法政學者共同參與,歷時年餘而完成的文件,2006年第一版(ISBN 957-29362-1-2)。內容主要將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的「元兇」指向蔣介石,認為蔣介石指派國民革命軍新編21師師長劉雨卿率兵赴台鎮壓,展開屠殺和清鄉的鎮壓工作,應負最大責任。而陳儀、柯遠芬、彭孟緝等軍政人員應負「次要責任」。其他如張慕陶、史宏熹、劉雨卿是鎮壓行動的共犯。而情治人員、半山仔、社會團體與媒體工作者、線民、告密者、構陷者等都有責任。.

新!!: 臺灣人權和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名臺北新公園,是一座位於臺灣台北市中正區的公園,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為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公尺,鄰近總統府、外交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

新!!: 臺灣人權和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和平紀念碑

二二八和平紀念碑(二二八紀念碑),為紀念二二八事件罹難者所立之紀念碑,全臺有多處二二八和平紀念碑。首座紀念碑誕生於嘉義市。.

新!!: 臺灣人權和二二八和平紀念碑 · 查看更多 »

代議民主制

代議民主制(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又稱間接民主制,是由公民以選舉形式選出立法機關的成員(議員),並代表其在議會中行使權力(稱為代議),並與直接民主制相反。 除了在選舉中外,選民和被選者並無約束關係,即被選者在議會中的行為未必真正反映選民的意願,但其表現卻直接影響下次選舉中選民的投票取向。 民主政治可以有許多種分類方式,沒有任何一種分類法具有絕對性,赫爾德()曾順著歷史發展的先後,將民主政治分成九種類型,分別是古典(城邦式)民主、共和主義民主、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民主、競爭式精英民主、多元主義民主、法治民主、參與式民主及自主式(世界主義)民主等。而最常見的分類方式就是直接民主與代議民主,現代大部分國家均並非直接民主制。 代議民主制是現代國家普遍實行的制度,但是在實踐中,形式上的控制機構和實際的控制機構不符,人民形式上擁有的權力與實際有限的權力不符,議員的承諾與實際表現也常常不相一致,甚至還有民主倒退的可能,因而饱受詬病。.

新!!: 臺灣人權和代議民主制 · 查看更多 »

彭婉如基金會

彭婉如基金會,全名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英語:Peng Wan-Ru Foundation),是成立於1997年的台灣民間基金會,以婦女人身安全與兩性平權為推廣主軸,在台灣全島均設有辦公室與工作站。該基金會是為紀念於1996年因搭乘計程車遇害的女權運動者彭婉如所設。彭婉如生前曾任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婦女救援基金會理事、晚晴婦女協會理事長等女權團體之職務,遇害時為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婦女發展部主任。該基金會首任執行長為馮賢賢。.

新!!: 臺灣人權和彭婉如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國家人權博物館

國家人權博物館為中華民國設立的國家級人權博物館,轄新北市新店區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及台東縣綠島鄉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於2018年3月15日成立,同年5月18日揭牌。業務包含解嚴前的相關人權檔案、史料、文物之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推廣等,推展當代人權理念、實踐推廣,並與國內外相關博物館交流合作。.

新!!: 臺灣人權和國家人權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

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簡稱民主紀念館),是中華民國行政院在民主進步黨執政期間,根據2007年4月13日核定之《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所成立的文教設施機構,正式掛牌成立於2007年5月19日中央通訊社,《民主紀念館揭牌 蘇揆:台灣民主歷史性階段》,2007年5月19日。,改制於原本設置同址的中正紀念堂。 2007年5月10日教育部部長杜正勝發佈教育部令,「訂定《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全文共五條,以設立一個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的機構;同時發佈生效的還有《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辦事細則》。規程和辦事細則都沒有註明紀念館的地址,也沒有提及中正紀念堂之名以及與中正紀念堂關係。 2007年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聯席委員會決議廢止《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惟教育部認為立法院無權廢止四級機關之組織法,雙方陷入各說各話的局面。 民主紀念館甫成立即產生法律上是否存在的爭議。由泛藍陣營占多數的立法院在廢止組織規程後,主張民主紀念館不存在,也據此凍結以民主紀念館名義編列的預算;泛綠陣營則主張,立法院無權廢除相當於行政院行政命令的組織規程。 2008年5月20日,執政黨由民主進步黨變更為中國國民黨。同年8月,行政院研擬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民主紀念館正式復名為中正紀念堂;計民主紀念館存在時間約一年三個月。中華民國政府於2009年7月20日正式將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

新!!: 臺灣人權和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國際人權日

1950年起,聯合國大會定每年的12月10日為國際人權日,以紀念聯合國於1948年12月10日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受到該世界人權宣言的啟示,聯合國在1966年制定了「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目的在進一步闡明並執行宣言所揭示之各項人權精神。該二盟約加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之任擇議定書與「世界人權宣言」合稱「國際人權憲章」(International Bill of Human Rights),為國際間最重要之人權典章。.

新!!: 臺灣人權和國際人權日 · 查看更多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重定向 國際特赦組織臺灣分會.

新!!: 臺灣人權和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 查看更多 »

國際記者協會

國際記者協會(IPA)是一個由專業娛樂記者組成的組織,代表國內外的報刊、電視、廣播、有線頻道以及新媒體通路市場 。該協會自1997年1月起,設立了一個年度電影電視獎項卫星奖。 所有全職工作的娛樂記者都有資格加入協會;而會員資格開放於名列於美国电影协会記者名冊上的人,或是繳交六份娛樂相關的報導剪輯的記者,才會列入董事會考慮名單。 該協會是在1996年由 Mirjana Van Blaricom 創立。.

新!!: 臺灣人權和國際記者協會 · 查看更多 »

價值觀外交

價值觀外交、價值外交、價值取向外交、或價值導向外交(Value Oriented Diplomacy or Value Diplomacy or Value-based Diplomacy),有時亦稱為原則外交(Principled Diplomacy)等,通常指奠基於尊重普世價值的外交政策方針,強調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基本權利(有時亦延伸至環保、和平、市場經濟等價值)的尊重。Cathal J. Nolan.,, 1993, More Europe: External Cultural Relations這種自由民主制國家的外交政策取向可表現在推動落實上述價值;支持實踐這些價值的國家或與其強化合作關係;建立「價值同盟」(Alliance of Values);對抵觸上述價值的行動予以批判、施壓、或制裁(如經濟制裁等);對缺乏上述價值的國家則推廣促進這些價值的生根發展等。民主和平論的多項研究即指出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與和平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民主國家的一切作為需尊重民意,共同分享自由民主制等價值觀的國家之間因內部權力監督制衡機制與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的精神而較不容易發生武裝衝突。 ,自由時報, 2002年8月27日, BBC中文網, 2002年08月26日.

新!!: 臺灣人權和價值觀外交 · 查看更多 »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全銜為社團法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簡稱公督盟)是中華民國專門評鑑立法委員而成立的民間組織,前身為「社會立法運動聯盟」,2007年4月18日後改為現名,由公民會員團體、聯盟利益團體所組成,目標為持續監督國會,提出評鑑報告淘汰不適任立法委員,改善國會生態。.

新!!: 臺灣人權和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 查看更多 »

公民權

#重定向 公民.

新!!: 臺灣人權和公民權 · 查看更多 »

勞動人權協會

勞動人權協會(英語:Labor Rights Association,簡稱勞權會)成立於1988年5月1日,為台灣的體制外勞工運動團體之一,也是自主工運團體中統派色彩較鮮明者。.

新!!: 臺灣人權和勞動人權協會 · 查看更多 »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簡稱勵馨基金會、勵馨,成立於1988年,是由美國傳教士高愛琪(Angie Golmon)在台灣成立的基金會.

新!!: 臺灣人權和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四六事件

四六事件或稱四六學潮,為臺北市於1948年至1949年發生的一次國民政府大規模逮捕學生的行動。.

新!!: 臺灣人權和四六事件 · 查看更多 »

獨立台灣會案

立台灣會案,又稱獨台會案,發生於1991年5月9日,中華民國法務部調查局以加入獨立台灣會為由,進入國立清華大學拘捕五個人的事件。這五個人可能因違反《懲治叛亂條例》與《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的內亂罪,求處唯一死刑,被認為侵犯了《中華民國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在台灣引發一連串的的政治抗爭。此五人最終獲判無罪,在民意壓力下,立法院通過修改《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廢止《懲治叛亂條例》。.

新!!: 臺灣人權和獨立台灣會案 · 查看更多 »

現代婦女基金會

財團法人現代婦女基金會(Modern Women's Foundation),簡稱現代婦女基金會、現代婦女、現代,成立於1987年,是潘維剛成立的基金會。.

新!!: 臺灣人權和現代婦女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現行犯

在犯罪實施的當下或實施後馬上便被發覺者,為現行犯(in flagrante delicto、in flagrante),重在發覺之時間。這是狹義上的現行犯定義。 另外就算不是實施的當下或實施後即時被發現的現行犯罪,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亦以現行犯論,因其情節,與現行相似,亦視為廣義的現行犯,即準現行犯:.

新!!: 臺灣人權和現行犯 · 查看更多 »

立法委員

#重定向 立法院#立法委員.

新!!: 臺灣人權和立法委員 · 查看更多 »

立法院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現在是一院制之議會,設有113個席位。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國會,立法院院長即為議長。立法院成立於1928年(民國17年),最初為國民政府的附屬機關,1948年(民國37年)因應行憲而在制度上脫離行政權。1992年(民國81年)立法院開始全面定期改選至今。現任之第九屆立法委員於2016年2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屆滿日為2020年1月31日。.

新!!: 臺灣人權和立法院 · 查看更多 »

立法院跨黨派國際人權促進會

立法院跨黨派國際人權促進會成立於2012年11月23日,是中華民國國會立法院第一個人權團體,功能在積極檢視中華民國政府已批准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之歧視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三項國際人權公約在臺灣的落實執行程度,並促進立法院與各國國會、國際人權組織交流,推動人權外交。許多先進民主國家的國會通常都設有關注國際人權的類似委員會。目前共有52位朝野政黨的立法委員組成,首任會長是投身婦女運動30年的知名人權律師、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尤美女,榮譽會長為立法院長王金平、榮譽副會長為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這是立法院史上第一個以人權為主的國會組織,此舉將有助原多為聯誼交流的國會次團體, 往議題化與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中央廣播電臺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2012/12/30.

新!!: 臺灣人權和立法院跨黨派國際人權促進會 · 查看更多 »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

#重定向 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新!!: 臺灣人權和綠島人權文化園區 · 查看更多 »

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

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是中華民國總統府附屬任務編組機關,乃中華民國政府研議設置「國家人權委員會」前之最高人權政策諮詢機構。其功能包括人權政策之提倡與諮詢、國家人權報告之提出、國際人權制度與立法之研究、國際人權交流事務之研議以及提供總統其他人權議題相關諮詢事項,包括陳水扁政府、馬英九政府及蔡英文政府均設有人權諮詢委員會。 中華民國政府現有三大人權保障組織機制,包括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以及監察院人權保障委員會。.

新!!: 臺灣人權和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又称“A公约”,是联合国通过的国际人权公约,包括序言及五个部分,共31条。它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有着共同的序言及关于人民自决权的规定,是国际人权宪章体系的第二个文件。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开始起草国际人权公约。1950年,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审议人权委员会提交的仅保护个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公约草案。大会认为这一公约草案不全面,没有包括《世界人权宣言》的全部内容,未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予以保护,要求人权委员会对草案进行补充和修正。鉴于公民和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难以共用一套监督机构,1952年,第六届联合国大会决定由人权委员会起草两个人权公约,一个包括公民和政治权利,另一个包括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1954年,人权委员会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草案》(同时提交的还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草案》)提交第九届联合国大会审议。1966年12月16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大会第2200A号决议通过,并开放各国签字、批准和加入。1976年1月3日生效。.

新!!: 臺灣人權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臺灣人權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為一黨專政的蒋经国政府稱此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於1979年12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在台灣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重大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於12月10日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期間有一些理小平頭配戴青天白日徽章的二十餘歲不明人士混入群眾中朝演講者投擲雞蛋進行挑釁。外圍的鎮暴部隊則將群眾完全包圍住,並往裡面釋放催淚彈,以及照射強力探照燈激化民眾,並逐步縮小包圍圈,終至引爆警民衝突。事件後,警備總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並進行軍事審判,為台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警民衝突事件。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最後在美國國會議員及國際人權組織的關切、各國媒體來台採訪,以及各界的壓力下,除事件总指挥施明德判無期徒刑外,其餘皆以有期徒刑論處。 此事件對台灣往後的政局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台灣民眾於美麗島事件後開始關心台灣政治。之後又陸續發生林宅血案(1980)、陳文成命案(1981)、江南命案(1984)撼動國際社會,使國民黨政府不斷遭受國際輿論的壓力以及黨外勢力的挑戰,之後國民黨漸漸不再稱呼黨外人士為野心陰謀份子,並逐漸放棄一黨專政的路線以應時勢,乃至於解除持续38年的戒嚴、開放黨禁、報禁。伴隨著國民黨政府的路線轉向,台灣主體意識日益確立,在教育、文化、社會意識等方面都有重大轉變。 美丽岛事件的七位受刑人中,除林弘宣之外,其他的六位受刑人在出狱后都曾担任民主进步党的党主席或者代理党主席。吕秀莲是中华民国首位女性副总统,陈菊是中华民国首任民选女性直辖市长以及现任的总统府秘书长,姚嘉文是首位民主进步党籍的考试院院长,黄信介是民主进步党首位连任两届并做满任期的党主席,许信良是首位曾经退出民主进步党的前任党主席,施明德是民主进步党历任党主席中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坐牢最久者,林义雄是带领民主进步党走向执政的党主席,张俊宏曾任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

新!!: 臺灣人權和美麗島事件 · 查看更多 »

美麗島車站

#重定向 美麗島站.

新!!: 臺灣人權和美麗島車站 · 查看更多 »

結社自由

结社被現代社會認為是人與生俱有的一種權利。.

新!!: 臺灣人權和結社自由 · 查看更多 »

男同性戀

#重定向 男同性戀者.

新!!: 臺灣人權和男同性戀 · 查看更多 »

白衫軍運動

白衫軍運動,是臺灣2013年洪仲丘事件發生後引爆的社會運動,由公民1985行動聯盟發起,可分為兩次遊行活動,第一次為2013年7月20日的「公民教召」遊行,第二次為2013年8月3日的「萬人送仲丘」晚會(八月雪運動)。 「白衫軍」是臺灣媒體取公民1985行動聯盟號召眾人穿「白衣」要求「真相大白」的概括性稱呼,實際上運動參與者並不具有太高的組織性。兩次過程完全由公民自主發起、自動參與,主要透過網際網路(特別是台大批踢踢實業坊與Facebook社交網站)串連,是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由公民自發的社會運動。這場由網友網路串聯發起的新型態參與,被部分媒體譽為臺版「茉莉花革命」, 民視, 2013/8/4, 公共電視, 2013 年 08 月 04 日, 蘋果日報 (台灣), 2013年07月21日, 蘋果日報 (台灣), 2013年08月04日, BBC中文網, 2013年7月25日,《經濟學人》雜誌則稱此十萬人聚集的活動,衝擊台灣即將於2015年實施的募兵制。 包含柯文哲、洪慈庸、朱學恆、張凱鈞等人都上台發表演說,張凱鈞當時為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講師,是唯一參加遊行演講的現役少校軍官,造成現場轟動。後續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

新!!: 臺灣人權和白衫軍運動 · 查看更多 »

隐私权

隱私權,指個人人格上的利益不受不法僭用或侵害,個人與大眾無合法關聯的私事,亦不得妄予發布公開,而其私人活動,不得以可能造成一般人的精神痛苦或感覺羞辱之方式非法侵入的權利。是为众多法律系统所支持的一种人身基本权利。由于它的存在,政府和民间团体的某些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新!!: 臺灣人權和隐私权 · 查看更多 »

鍾鼎邦事件

鍾鼎邦事件是指中華民國國民鍾鼎邦(Bruce CHUNG Ting-pang)在中国大陆探親期間遭拘押近兩個月的事件。鍾鼎邦,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研究所校友,臺灣新竹智研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兼經理,自2001年開始修煉法輪功。時年53歲的鍾鼎邦於2012年6月中赴其父籍貫地江西省時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關押,直至8月11日始重獲自由返回臺灣。被國際特赦組織總部確認為良心犯列為全球緊急營救(urgent action)對象之一。, Amnesty International, 12 July 2012該事件引發國際人權團體的廣泛關注,透過BBC等國際媒體報導後,成為國際矚目的人權事件,新頭殼newtalk 2012-06-22,並被列入「2012年美國國會人權報告」。 鍾鼎邦家人以各種方式呼籲國內外各界協助,台灣民間逾十萬人連署營救,包括數十個民間團體、台灣團結聯盟主席黃昆輝、民主進步黨主席蘇貞昌、前主席蔡英文、歐洲議會副議長、多位美國國會議員等人,陸續呼籲馬英九總統公開表態要中共當局無罪釋放,也呼籲北京當局胡錦濤、溫家寶即刻「無條件釋放」。第八次江陳會期間,馬英九總統於8月9日透過發言人范姜泰基具體公開表態「行政部門協助之外,並要求隨時回報進展,一定要積極爭取,絕不能絲毫鬆懈,讓鍾能早日獲釋、回到台灣。」。 鍾鼎邦返台後,鍾家召開記者會,感謝政府與各界救援法輪功學員鍾鼎邦。鍾表示被關押期間,一度絕食抗議,受到極大精神壓力,被迫寫下所謂的「悔過認罪書」、「筆錄」,因身不由己乃編造給中共當局。他確實在2003年到2006年間郵寄廣播插播器材給大陸法輪功學員,以協助插播法輪功「真相」影片,他認為這是「正義行為」。他希望台灣政府能建立起保障民眾赴大陸人身安全的有效機制。鍾鼎邦獲釋後,受美方邀請於2012年12月前往美國國會聽證會作證,說明在中國期間的遭遇,並呼籲美國關注,因為中共當局對法輪功的迫害已擴大到國際之間。.

新!!: 臺灣人權和鍾鼎邦事件 · 查看更多 »

表達自由

#重定向 言論自由.

新!!: 臺灣人權和表達自由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之相關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 一般所稱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廣義上則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由行政院管轄),端看使用的場合而定。需要注意的是,「院本部」並非法定名稱,乃為了區別行政院內部單位與各部會而使用 。同樣是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通常稱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新!!: 臺灣人權和行政院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簡稱新聞局)為中華民國行政院曾經設置的附屬機關,具有部會級地位。成立於1947年5月2日,後隨著政府遷台而有多次的縮編與恢復。其主要負責行政院的公共關係、政策宣傳、形象推廣、政府發言等工作,因而有「政府化妝師」之別稱;除此之外,並負有協助大眾傳播產業發展的任務。為配合行政院組織調整,新聞局於2012年5月20日裁撤,改為在行政院本部內設置發言人辦公室。.

新!!: 臺灣人權和行政院新聞局 · 查看更多 »

被出賣的台灣 (電影)

《被出賣的臺灣》(Formosa Betrayed),2009年出品的一部美國電影,劇情以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為背景改編的故事,改編自江南案、陳文成命案、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以及台灣問題等,類型屬政治驚悚。該片導演是(Adam Kane),由查理·斯特拉(Charlie Stratton),杨·塞谬尔(Yann Samuell),布萊恩·阿斯克維(Brian Askew),纳撒尼尔·君(Nathaniel Goodman)所編劇,刁毓能身兼編劇、製片、演員,場景設定於1983年的芝加哥與臺灣,主要故事描述一位不諳中文,對臺灣政治生態也不熟悉的聯邦調查局探員抵臺偵查一宗臺裔美籍教授的命案,以及臺灣政府的涉入,後來探員發現該謀殺案的內情遠超乎意料的複雜。基於成本考量,電影主要拍攝地點在泰國,臨時演員也由泰國當地招募,故劇中場景可見泰文的招牌,以及非臺灣腔調的國語。但主角初到從機場坐車到市區時,街景卻是香港上環的雀仔橋。.

新!!: 臺灣人權和被出賣的台灣 (電影) · 查看更多 »

馬英九

英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第12、13任總統、中國國民黨主席等職。生於英屬香港九龍油麻地,籍貫湖南省衡山縣,馬鶴凌和秦厚修的兒子,1952年隨雙親定居台灣。 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其後前往美國深造,獲得哈佛大學司法學博士學位。曾經擔任蔣經國總統的英文翻譯,後入府出任第一局副局長。後又出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國民大會代表。1993年,受行政院院長連戰之邀,出任法務部部長,後轉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在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中,以些微差距擊敗競選連任的陳水扁。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中,馬英九成功當選,2007年因特別費起訴而辭職,並於同日宣布參選2008年總統選舉。 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馬英九以七百多萬近六成的得票率當選,是中華民國至今民選得票最高的總統,也締造了第二次政黨輪替。2012年连任中华民国总统。2015年11月7日,馬英九在新加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领导人習近平進行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隔海分治66年以來最高領袖首次會晤。.

新!!: 臺灣人權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解嚴

#重定向 臺灣省戒嚴令#戒嚴令的解除.

新!!: 臺灣人權和解嚴 · 查看更多 »

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一種基本人權,指一國公民,可以按照个人意願表達意見和想法的法定政治權利,這些意見表達不用受政府「事前」的審查及限制,也無需擔心受到政府報復。有時也被稱為意涵更廣泛的表達自由van Mill, Davi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2 Edition), Edward N. Zalta(ed.)。它通常被理解為充分表達意見的自由,當中包括以任何方式尋找、接收及發放傳遞資訊或者思想的行為。言論自由的權利在任何國家通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發表誹謗中傷、猥褻、威脅傷人、煽動仇恨或者侵犯版權等言論或者資訊的一系列涉嫌侵犯他人人权的行為都被禁止,而表達意見時也需要注意時間、地點和禮儀。 一些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国家政权对言论自由的限制程度甚至逾越了人权法案的红线。 《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及《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明言保障言論自由的權利,確認言論自由的基石重要性,也一方面突顯其脆弱需受保障的面向。《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國際人權法》中亦確認言論自由為一項人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指“人人有權在不受干涉下持有意見及主張”及“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發表主張和意見,此項權利包括尋找,接收和傳遞資訊和思想的自由,而不分任何媒介和國界。”第19條亦指出,這些權利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行使時必須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確保國家安全及公共秩序不受影響。.

新!!: 臺灣人權和言論自由 · 查看更多 »

高雄捷運

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簡稱高雄捷運、高捷,為中華民國第二座投入營運的-zh-hant:大眾捷運系統;zh-hans:城市轨道交通系统;zh-tw:大眾捷運系統;zh-hk:城市軌道交通系統;zh-sg:城市轨道交通系统;zh-mo: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首座機場聯絡軌道系統,以高雄市區為中心,並向高雄市的郊區提供服務,同時也是高雄國際機場的機場聯絡軌道系統,而計畫中的延伸路線亦涵蓋台南市、屏東縣部分地區。本系統於1980年代開始討論規劃興建,1998年行政院決定以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辦理初期路網,1999年經高雄市政府甄選後由高雄捷運公司負責興建捷運紅線、橘線,並於2008年3月9日開始正式通車營運。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則只負責路線規劃與興建監督,不負責興建。 高雄捷運初期高運量系統總經費為新台幣1813.79億元,其中政府出資83.19%(計1508.89億元),民間出資16.81%(計304.9億元,其中198億元向銀行團聯貸取得)。政府出資部分中央政府補助約1191億元,高雄市政府(縣市改制前)負擔約286億元,而高雄縣政府(縣市改制前)負擔約32億元。與臺北捷運營運模式不同之處在於,路線的興建與通車後的營運,皆由以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組成的「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其興建、營運特許期限共36年(由簽約起算而非營運起算),高捷公司需負擔鉅額的折舊攤提及利息費用,營運5年以來,虧損嚴重,瀕臨破產邊緣,以致須於2012年9月函請高雄市政府修改BOT合約,並在各車站爭取額外收入和實施削減成本的措施。此外興建捷運當時政府亦提供三大土地開發案,來作為交換條件,以增加民間參與誘因。 修約後,高雄捷運財務漸有改善,於2017年1月,宣布2016年盈餘7400萬元,為首度盈餘,除了運量增加,平均每日達17.2萬人次外,多角化經營也是原因,將南機廠租給大魯閣草衙道,大寮主機廠部份土地作為享溫馨囍宴會館及舊振南觀光工廠,並成功打造動漫角色-高捷少女,甚至跨足4G通訊電纜租賃,皆有助於營收。 高捷初期以地下路線為主,紅線的橋頭火車站到世運站間則是為高架段;至於紅線的南岡山站、橘線的大寮站則為平面路線,和新建的環狀輕軌相似。未來高捷擴充現階段已整併其中三條輕軌路線成為黃線並送審中。目前共有三條路線營運中,分別是紅線、橘線和環狀輕軌,其規劃為高運量系統、輕軌運輸系統,累積運量已於2016年12月底突破4億7000萬人次。.

新!!: 臺灣人權和高雄捷運 · 查看更多 »

財產權

財產權(property rights),也被简称为财产,是指“有金钱价值的权利所构成的集合体。所谓具有金钱价值,指得获有对价而让与,获得以金钱为表示者”。財產權在某些國家受到憲法保護。.

新!!: 臺灣人權和財產權 · 查看更多 »

跨性別

跨性別(Transgender)人士的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與他們的性別指定不同。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他們還有跨仔、跨女、hijra、第三性、雙靈、travesti、fa'afafine、性別酷兒、transpinoy、muxe、waria和meti等稱謂。如果跨性別人士以醫學手段從一種性別過渡到另一種性別,則會被稱為變性人。--跨性別--是一個傘式術語:除了包括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性別指定相反的人(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它還可能包括不完全歸屬於傳統上的男性或女性的人(比如是性別酷兒者/性別非二元者,双性别者、泛性别者、流性人、無性別者)Gay and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

新!!: 臺灣人權和跨性別 · 查看更多 »

黨外

外可以指:.

新!!: 臺灣人權和黨外 · 查看更多 »

蔡中士案

#重定向 蔡學良事件.

新!!: 臺灣人權和蔡中士案 · 查看更多 »

蔡英文

蔡英文(,排灣語名:Tjuku Tsai),現任中華民國總統、民主進步黨中央委员会主席及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祖籍福建漳州,籍貫屏東枋山,生於中華民國臺北市中山區,曾居於新北市永和區,現遷入總統官邸「永和寓所」。2000年正式踏入政壇,任職於各個部門。蔡英文於2008年民進黨下野之際首次當選民進黨主席,成為臺灣第一位女性的主要政黨領袖。2012年首次代表民進黨參選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成為台灣首位的女性總統候選人,最終以80萬票之差敗給競選連任之馬英九。2016年再次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選舉,擊敗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及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女性總統,也是继朴槿惠之后亞洲第二位女性國家元首。.

新!!: 臺灣人權和蔡英文 · 查看更多 »

鄭南榕

鄭南榕(),臺灣政治人物、時事評論者,同時也是臺灣政治雜誌出版者及持不同政見者,主張爭取全面的言論自由、支持臺灣民主化且致力推動臺灣獨立運動。鄭南榕為外省人第二代,祖籍福建福州,與客家籍妻子葉菊蘭定居臺北市,經歷多次創業挫折;1981年轉為自由作家,開始接觸政治議題,並為黨外運動雜誌撰寫文章。 中華民國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的1984年,鄭南榕與友人創辦了黨外運動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大力批評時政,獲得不少社會民眾迴響。之後鄭南榕更以雜誌社為基地,多次發起要求民主化改革的活動,逐漸成為黨外運動的重要人物。而在解除戒嚴後,鄭南榕仍反對當時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一黨獨大政府對於自由思想訴求的壓制,並且多次公開表示支持臺灣獨立運動。1988年,鄭南榕更進一步在雜誌上刊登了許世楷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 1989年,鄭南榕因涉嫌叛亂被傳喚出庭,但他拒絕被警方拘捕。鄭南榕認為臺灣獨立的主張也是《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並表示「國民黨不能逮捕到我,只能夠抓到我的屍體。」隨後將自己關在《自由時代周刊》雜誌社內,並準備汽油,彰顯抵抗意圖;是年4月7日清晨,警方向雜誌社發動攻堅行動時,不願被逮捕的鄭南榕點燃汽油,自焚身亡。 其自焚事件立刻引起迴響,另一名類似主張者詹益樺在鄭南榕出殯期間,於「介壽館」前自焚身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當年度舉辦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有所影響。外省第二代鄭南榕引火自焚的舉動,讓他被許多臺獨主義者尊稱為「言論自由殉道者」、「臺灣建國烈士」或者是「臺灣獨立建國之父」等。鄭南榕的妻子葉菊蘭後來繼續從事政治,並擔任過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客家委員會主委和行政院副院長。2016年12月,林全內閣將鄭南榕逝世日定為「言論自由日」,以紀念鄭南榕捨身捍衛言論自由,並希望讓民眾瞭解言論自由的意義與價值。.

新!!: 臺灣人權和鄭南榕 · 查看更多 »

自由之家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总部位于美国華盛頓特區,致力于民主、政治自由以及人权的研究和支持,其最知名的是对各国民主自由程度的年度评估,该报告被用于政治科学的研究。 自由之家由温德尔·威尔基和埃莉诺·罗斯福创建于1941年,自称为“全球民主自由的清音”。该组织的66%预算来自美国政府的政府预算,但也接受其他来源的资助,例如、以及荷兰政府等 。一些人批评该组织接受美国政府的资金,并投其所好而失去客觀性,而另一些人则称赞该组织促進世界各國的民主改革 ,作者:Miller, John R,2007年2月5日在线版。.

新!!: 臺灣人權和自由之家 · 查看更多 »

自由廣場

自由廣場可以指:.

新!!: 臺灣人權和自由廣場 · 查看更多 »

自由民主制

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意思接近「自由主義的民主」,是民主在21世紀的主導形式,為政體之一。它採取了代議民主制,由人民選出的民意代表行使決策權力,其權力則受到法治的監督和限制,通常還會採納保障個人及少數派權利和自由的宪法,同時也限制了多數派及其選出的領導人的權力。 自由民主制所保障的權利和自由是相當多樣化的,但通常都會包含以下的成分:要求合法程序的權利、隱私權、私人財產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權利、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宗教自由。在自由民主制中這些權利(也被稱為「自由權利」)可能是直接經由憲法賦予,或是透過一般法規和判例法賦予。 自由民主制通常也有著寬容和多元的特色;多元的社會和政治觀點—即使是極端或偏激的觀點亦然,在遵守民主規範的情況下都會被允許存在。自由民主制定期舉行選舉,不同政治觀點的團體都有機會藉此角逐政治權力。 「自由民主制」中「自由」一詞遵從自由主义的意識形態。自由民主制最初是在啟蒙時代由擁護自由的哲學家們所創立的現代自由民主制框架,強調透過宪法保障個人免受政府權力的侵犯。.

新!!: 臺灣人權和自由民主制 · 查看更多 »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原名《自由日報》,於1987年改名)是一家創立於1980年4月17日的臺湾平面报纸媒体。發行者全名為「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新!!: 臺灣人權和自由時報 · 查看更多 »

自焚

自焚是自殺的一種极端形式,自焚者經常會使用汽油或煤油烧死自己,古時用木炭或跳火山。是自殺方法中痛苦最強烈,死狀最悽慘的其中一種。自焚会造成严重的表皮和呼吸道烧伤,因此幸存者的后遗症状比其他自杀幸存者要严重得多。 在某些狀況下公開自焚,通常是一些人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观点,比如抗议政府決策不公,對法律案件有所執疑,遭受冤屈等。例如曾在越南戰爭時期反對南越政府迫害而自焚的釋廣德等僧侶,而後演變成佛教徒危機,造就全越南輿論的憤慨,最後楊文明將軍發動1963年南越政變,捕杀吴廷琰。在其他各國也有類似事件,韓國有同樣為反政府運動而自殺的學生,而日本為爭取改善基層工人階級待遇的釜崎共鬥會議幹部,都採用了自焚自殺而引起了社會的注目。在台灣,黨外運動人士鄭南榕與詹益樺等曾為了追求言論自由,向國民黨政府自焚抗議。 2010年,26歲的突尼斯年輕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失業被迫當無照小販,遭受執法人員的濫用暴力,於是自焚以抗議,揭開了茉莉花革命與阿拉伯之春的序幕。 2005年西藏的僧人也曾以自焚方式反抗;西藏流亡政府声称:自2011年起至2014年9月,已有132位僧侶或藏人以自焚的方式反对中共政府,其中约至少113人死亡,被西藏女作家唯色稱為「是近代史上最偉大最慘烈的政治抗議浪潮。」而中共喉舌媒体《环球时报》则声称:是一家名为“哲瓦在线”的网站煽动藏区年轻僧人自焚,2012年一年内藏区发生76起自焚事件。而2009年以前,“哲瓦在线”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美国政府下属的。一段时间后,达赖喇嘛的亲信、前任驻北美代表、“哲瓦在线”的创建人土登桑珠又为“哲瓦在线”找到了新的资金提供者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以“人权沟通项目”的名义给“哲瓦在线”每年5万美元的经费。.

新!!: 臺灣人權和自焚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臺灣人權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英語:Taiwan Tongzhi Hotline Association)是台灣同性戀社群所成立的民間組織,提供包括同志人權、同志家庭、同志教育、愛滋病防治等電話諮詢服務與國際交流等工作。1998年由同志專業助人工作者協會、教師同盟、同志公民行動陣線與及Queer'n Class(現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等四個同志或性別團體共同組成,於2000年向內政部登記立案,是台灣第一個立案登記的同志社團法人。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曾在2000年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大城鄉所)承辦第一屆台北同玩節,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主辦,是台灣第一個由政府編列預算之同志大型活動。2003年於第四屆台北同玩節舉辦台灣首次的同志大遊行。.

新!!: 臺灣人權和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 查看更多 »

臺灣媒體亂象

台灣媒體亂象主要指台灣於1980年代解嚴後,由於商業媒體(特指新聞媒體)利用暴力、血腥、煽情、炒作與捏造新聞等違反媒體倫理手段增加收視率或報刊發行量之現象。該亂象促使部份人士成立媒體批評團體並對媒體進行監督和批判。如1999年成立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00年八掌溪事件後成立之「與媒體對抗」運動及2002年成立之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等。媒體批評團體反對爆料公社為目標進行大清洗,有些側重人民媒體素養之提昇,有些則偏向批判商業化之媒體環境並要求健全公共媒體空間 。.

新!!: 臺灣人權和臺灣媒體亂象 · 查看更多 »

臺灣人

臺灣人是由多數族群所構成,包含原居台灣的台湾原住民族,後依時期有17世紀左右漢族移民的閩南裔和客家裔,戰後時期移民的外省裔,以及1990年代後移民的臺灣新住民等族群,其中漢族閩南裔人數為大宗,約占七成。 17世紀前葉,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等西歐海權國家普遍以福爾摩沙之名稱呼臺灣本島,而居住於島上的人民則被歐洲人稱為福爾摩沙人(Formosan),此稱呼本指涉為原住民族,後隨移民族群加入與在地認同而成為臺灣人的自稱,並在至戰後時期之前,一直被國際社會所使用。直至解嚴之後,臺灣主體意識逐漸高漲,則逐漸以臺灣人自稱。.

新!!: 臺灣人權和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管轄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接受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並簽署受領文件,此舉為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所謂的「臺灣光復」,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迄今。 1945年8月15日至10月25日之間,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國共戰爭),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同時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於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日方稱引揚歸國),這使得臺灣在這段時期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無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處於無政府狀態,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臺灣戰後時期」。.

新!!: 臺灣人權和臺灣戰後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日治時期

#重定向 台灣日治時期.

新!!: 臺灣人權和臺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憲法史

台灣憲法是指適用於台灣的憲制性文件,並不是單指一部特定的法律。台灣首次有成文性的憲制性文件是在19世紀末,日治時期在大日本帝國憲法下所制定的《六三法》。而至今則是以大陸法系的《中華民國憲法》與1990年代之後增修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另外,台灣民間自日治時期始一直有倡議訂定異於官方現行根本法的台灣憲法的各種制憲運動。.

新!!: 臺灣人權和臺灣憲法史 · 查看更多 »

釋字第748號

#重定向 臺灣同性婚姻釋憲案.

新!!: 臺灣人權和釋字第748號 · 查看更多 »

集會自由

集會自由是自由權的一種。除了指可以和平參與任何集會的權利以外,很多時都用來指稱在特定課題與政府對立之時,反對者有權就這一課題集會反對。集會自由是自由主義及民主主義提倡者的一種重要權利。 非法集會指未經所在地政府的許可而進行的集會活動,參與者可能被刑事拘留。.

新!!: 臺灣人權和集會自由 · 查看更多 »

陳文成事件

陳文成事件,於1981年在台灣台北市發生的陳文成教授離奇死亡案件,真相至今未明。此事件轟動海內外,為改變台灣歷史的重大事件之一。 1981年5月20日,陳文成全家由美國返台探親,7月2日被三名警備總部人員帶走約談,隔日清晨被人發現陳屍於台大研究生圖書館旁。中華民國政府曾聲稱他是畏罪自殺,陳文成的家人與朋友指控是遭到國民黨政府謀殺。到台灣參與驗屍的美國法醫生理學家及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則認為這是一起他殺案件。 此事件引起美國政府重視,對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施壓,要求進行調查,美國國會同時要求調查國民黨派至美國校園的學生特務。在美國壓力下,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在未有確定罪名前,警備總部不得隨意秘密約談相關人士,並且取消海外政治犯的黑名單。當時正值台灣白色恐怖時期,陳文成命案造成國際社會要求中華民國實施民主化的壓力與關注,使中華民國政府同意讓海外異議人士回到台灣,在台灣民主化運動中,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解嚴後,台灣政府對陳文成命案曾數次重啟調查,但都沒有具體成果。 此事件與江南案、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被改編成2009年電影《被出賣的台灣》。從2012年開始,陳文成友人要求在台大校園陳屍之處,樹立小型紀念碑,但未獲台大校方同意。在楊泮池校長任內,2015年3月21日,台大校務會議正式通過,將其陳屍地點命名為「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

新!!: 臺灣人權和陳文成事件 · 查看更多 »

TVBS

TVBS,公司正式名稱為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有線電視頻道經營者之一,為台灣首家衛星電視台。1993年9月28日開播,結束了以往「老三台」於1962年至1992年間獨佔台灣電視廣播之壟斷局面。同時擁有5個電視頻道,分別為TVBS新聞台、TVBS歡樂台、TVBS、TVBS-Asia(海外)、TVBS精采台(MOD)。 目前TVBS全頻道以HD高畫質製播,並率先將4K設備應用於戲劇拍攝與大型晚會轉播。.

新!!: 臺灣人權和TVBS · 查看更多 »

林宅血案

林宅血案為1980年2月28日發生於臺灣省議會議員、美麗島事件被告林義雄位在臺北市住家的一起震驚國內外的--殺案件。林義雄六十歲的母親游阿妹及七歲雙胞胎女兒林亮均、林亭均被刺殺身亡,九歲長女林奐均受重傷,此案至今仍未偵破,已成懸案。 案發後,當時的刑事單位把偵查目標指向黨外人士,懷疑曾任林義雄競選幹部的黨外人士游錫堃涉案,之後又懷疑林家美國籍友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家博 (Bruce Jacobs) 涉案,但警方最終未發現任何游錫堃或家博涉案的證據。 由於林義雄當時因美麗島事件而被警備總部收押,事涉敏感。當天又是三十多年前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日子,時機巧合。林義雄當年為美麗島事件要犯,其住處及電話均為情治單位所監控,兇手還能從容進出林宅行兇,不少人認為此案為國民黨政府所主導的一場謀殺案,藉以動搖各地黨外人士的意志。幾十年後,經過幾次重啟調查,仍無法破案。.

新!!: 臺灣人權和林宅血案 · 查看更多 »

東森財經新聞台

EBC東森財經新聞,是東森電視旗下的頻道之一。2014年9月27日起啟用高畫質版本頻道「東森財經新聞台HD」。姊姊台頻道東森新聞台。2015年11月10日更換台標為「EBC東森財經新聞HD」。.

新!!: 臺灣人權和東森財經新聞台 · 查看更多 »

权利

權利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法律概念,在现代漢語中经常被解釋為「權力和利益」。「權利」常簡称為「權」,容易造成權利和權力兩詞混淆,而這兩個詞卻很少有含義上的關聯。權利原本僅指人權,.

新!!: 臺灣人權和权利 · 查看更多 »

正當法律程序

正當法律程序(due process或due process of law)為一個重要的法律原則,其主要源自於英美法系的國家,其內容為,政府必須要尊重任何依據國內法賦予給人民的法律上之權利,而非僅尊重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的權利。在美國,隨著案例法的逐漸發展,本原則給予了個人相當大的能力在對抗政府或機關暴力以實現個人權利,而此原則通常不會被拿來對抗其他個人。 正當法律程序也常被用來解釋為實體法或程序法上的限制,用以規律法官“司法權”(而非國會“立法權”)界定和保障平等權、自由權這些人民的基本權利。不過此種解釋具有一定的爭議性,且其與自然正義法則以及程序正義這兩個被用於其他法域的概念相類似。.

新!!: 臺灣人權和正當法律程序 · 查看更多 »

死刑

死刑(英文:Death Penalty 或 Capital Punishment)亦稱極刑、處決、正法、伏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遭受此種剝奪生命權的犯人通常都犯下了嚴重罪行。儘管對“嚴重罪行”的定義時常有爭議,但目前保有死刑的國家中,一般來说,“蓄意殺人”必然是死刑的一個重要理由。 據大赦国际資料,截至2009年4月30日世界上超过67%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其中废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国家多达92个,废止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为10个,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为36个(以过去10年未执行一例死刑为标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達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的國家為105個,其中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為59个。保持、恢復死刑制度的檢討在各國始終不斷,死刑存廢問題是難論是非對錯與治安相關數據佐證的價值觀之爭。 現今所有歐盟的成員國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即使當中不少國家的民眾支持死刑。.

新!!: 臺灣人權和死刑 · 查看更多 »

死刑存廢問題

死刑存廢問題是關於死刑存與廢的争议性讨论。死刑為剝奪生命的刑罰,乃國家基於法律所被賦予的權力。Chapter 9, Death Penalty in China 死刑的存廢政策各地不同,歐洲國家主要都廢除死刑,如歐盟及其成員國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二條明定禁止執行死刑。在美國,聯邦政府、32个州和及美军保留死刑,其余州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已廢除死刑。.

新!!: 臺灣人權和死刑存廢問題 · 查看更多 »

比例原則

比例原則是源自德國,為歐陸法系國家所採用的違憲審查模型。當認為某項法律或行政措施可能有違反憲法的疑慮時,就可以用比例原則來檢驗其是否違憲。若其可通過比例原則的檢驗,即為合憲;反之,即為違憲。.

新!!: 臺灣人權和比例原則 · 查看更多 »

民主

民主(dìmokratía),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即“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的国家制度,国家权力由公民直接或间接行使。民主有时被称为“多数的统治”,与極權統治、独裁统治或寡头政治相对立。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平常所说的民主作风、民主原则、言論自由等民主权利,都从民主之含义派生而来。广义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既在一个完整的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人们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起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政权控制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等。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指出,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 (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 (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

新!!: 臺灣人權和民主 · 查看更多 »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新!!: 臺灣人權和法律 · 查看更多 »

法律扶助基金會

法律扶助基金會(英語:Legal Aid Foundation),全稱為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通常又簡稱為法扶會、法扶,正式成立於2004年7月1日,是台灣的一個以「為經濟上的弱勢者支付訴訟費用及律師報酬,提供法律的專業扶助,實現訴訟的平等權」為宗旨,由政府所捐助設立的私法人組織,也是台灣第一個公辦民營的法律扶助機構,主管機關與捐助成立者為中華民國司法院。第一任董事長為蔡墩銘,第二任董事長為古登美,第三任董事長為吳景芳,第四任董事長為林春榮,第五屆董事長為羅秉成,後因第五屆董事長羅秉成入閣,擔任政務委員一職,因此由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吳志光董事擔任代理董事長。經第五屆董事會改選後,目前董事長由萬國律師事務所特別顧問范光群律師擔任。.

新!!: 臺灣人權和法律扶助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洪下士案

洪下士案可以指:.

新!!: 臺灣人權和洪下士案 · 查看更多 »

湯德章紀念公園

湯德章紀念公園,亦稱民生綠園,舊稱大正公園 。是紀念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湯德章律師之公園,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為七路交匯之圓環、臺南市之道路中心、台20線起點。.

新!!: 臺灣人權和湯德章紀念公園 · 查看更多 »

澳洲

#重定向 澳大利亚.

新!!: 臺灣人權和澳洲 · 查看更多 »

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是一种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介质直接传送电视,调频广播节目到用户电视机的一种系统。它的相对是無線電視(或称地面电视),和卫星电视。 有线电视在加拿大、美国、欧洲、大部分亚太地区和许多亚洲国家十分普遍,尽管现在在许多南美洲、中东和非洲有线电视没有多大起色,因为在这些地区人烟稀少,铺设电缆相当不划算,特别是在南非所谓的“无线电缆”或者基于微波的系统得到应用,“直接到户”的卫星电视更是普遍。 跟无线广播一样,许多频道可以使用不同的频率互不--扰地在一根电缆中传送。电视的调谐器、录像机或者收音机能够从混合信号里把一个频道选出来。.

新!!: 臺灣人權和有线电视 · 查看更多 »

新台灣新聞周刊

《新台灣新聞周刊》(New Taiwan Weekly)為「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月1日成立,簡稱「本土文化」)所創立,以關懷台灣本土社會與政治發展為出發點的政論性雜誌,1996年3月1日創刊 (一說1996年3月8日陳宗逸, ,《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63期,2008年12月3日。),2008年12月3日宣布「暫時停刊」但未曾復刊。創辦人及發行人為詹錫奎(筆名「老包」),每週發行一期。.

新!!: 臺灣人權和新台灣新聞周刊 · 查看更多 »

新聞媒體

新聞媒體(news media)是大眾媒體的一個類別,指的是以新聞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大眾媒體。之下可以再細分為印刷媒體(大眾媒體,報紙或雜誌),廣播媒體(广播,指廣播電台或電視台)與網際網路媒體。 此詞亦可指稱新聞媒體業者、旗下記者,及其媒體作品。.

新!!: 臺灣人權和新聞媒體 · 查看更多 »

新西兰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譯--,又称奥特亚罗瓦(Aotearoa),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首都为惠灵顿,但最大的城市为奥克兰都会区。新西兰主要由兩大島嶼组成,即北岛(Te Ika-a-Māui)和南岛(Te Waipounamu),两岛以庫克海峽分隔,首都惠灵顿即位于北岛末端处,除此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小的岛屿。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隔塔斯曼海相望,距離澳大利亚東海岸約1500公里,与南太平洋群岛的新喀里多尼亚、汤加和斐济相隔大约1000公里,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西兰成为最后几个被人类聚居的地区之一,也因為人口都是以歐洲裔移民為主,是少數不位於歐洲的白人國家。野生生物由於長時間的與世隔離,新西兰发展出了与众不同且具有多样性的生態環境。由於陆地构造隆升(Tectonic uplift)及火山噴發,新西兰地形多變,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南島中西部。新西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旅遊勝地遍佈。在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新西兰排名全球第7位。.

新!!: 臺灣人權和新西兰 · 查看更多 »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或稱新聞自由權,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權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各国新闻自由度排名请参见新闻自由指数词条) 至于官方的信息,政府则有责任和义务根据信息的相关程度和重要性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信息涉及到了国家的机密而必须受到保护,以此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许多政府服从所谓的《阳光法案》或《信息合法化自由公约》来定义国家利益的概念范围。 新聞自由源起於歐美等國對於出版自由的爭取,隨著社會演進,新聞自由理論基礎從傳統到新穎,新聞與出版的自由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完整的權利體系。目前許多民主國家均承認新聞自由的重要性,許多非政府組織(如無國界記者)每年針對世界各國作出新聞自由程度評鑑。隨著科技進步,新聞媒體逐漸突破來自政府的壓力,但也有更多大企業給予新聞業帶來新的挑戰。 在现代的集权国家裏,新闻自由是一个被高度质疑的争议性概念。这些政权将新闻自由视为对政府权威以及社会安全的威胁。因此,大多数集权制国家都会设立全国性的宣传机构,用来维持集权政府的统治,对所谓任何试图挑战政权权威性的媒体或记者的活动进行压制。有的时候,这种对言论的镇压达到了野蛮的程度,甚至会动用警察和军队等具有武力的單位。在这些国家裏,新闻从业人员往往需要在新闻理念和意识形态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否则就会受到专制政权的威胁。威胁的方式包括解雇、被列入黑名单、人身攻击、绑架、刑讯,甚至暗杀。.

新!!: 臺灣人權和新闻自由 · 查看更多 »

无国界记者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縮寫:RSF,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是一个致力保護記者免受迫害並推进新闻自由的政治性国际非政府组织,由羅伯特·梅納德(Robert Ménard)於1979年在法國巴黎創立。總部設於巴黎,並在亞、歐、美、非的15個國家設有16家辦事機構(在美國華盛頓與紐約有兩家機構)。 無國界記者是(IFEX)的成员。IFEX是由全球60多個非政府组织組成的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監察言论自由被侵犯的状况、促進並捍卫言論自由的权力。在无国界记者发表的的报刊、出版物中,指出:“无国界记者捍卫全世界被囚禁的记者的权利以及新闻自由,即《世界人权宣言》中第19条描述的提供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权利。”, Brochure,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16 April 2012 无国界记者在2005年獲欧洲议会授予自由精神萨哈罗夫奖, European Parliament, 27 June 2006。而2012年3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撤除其參與資格,認為其「工作方式」令人質疑並違反新聞倫理。.

新!!: 臺灣人權和无国界记者 · 查看更多 »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英語:Collective of Sex Workers and Supporters, COSWAS)是一關注性工作者權益的性積極女性主義團體,成員包括學生、性工作者及許多其他人。成立於1999年。前身是台北市公娼自救會、大同區公娼自治會。.

新!!: 臺灣人權和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 查看更多 »

憲法法庭

憲法法庭,由中華民國司法院設置的司法院大法官所組織而成,合議審理政黨違憲之解散案件,以及由立法院提出的總統及副總統彈劾案等事項。.

新!!: 臺灣人權和憲法法庭 · 查看更多 »

思想自由

思想自由(),亦稱為“良心自由”(Freedom of Conscience)或“理念自由”(Freedom of Idea),是個人擁有或思考獨立於他人之外的觀點、事實、思想之自由。它與言論自由或表達自由的概念不同,不應混淆。.

新!!: 臺灣人權和思想自由 · 查看更多 »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重定向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新!!: 臺灣人權和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 查看更多 »

2005年台灣電視頻道換照爭議

2005年台灣電視頻道換照爭議是2005年8月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對有線電視、衛星電視頻道撤消執照的爭議。.

新!!: 臺灣人權和2005年台灣電視頻道換照爭議 · 查看更多 »

2100全民開講

《2100全民開講》是台灣的TVBS所製播的帶狀談話性政論節目,節目名稱是因為從晚上九點(21:00)開始播送而來。每集約兩小時,2013年4月1日起改為每集一小時。約於2009年中期以後至2013年3月,晚上九點至十點時段由《2100掏新聞》所取代;期間加入TVBS主播廖盈婷,針對時事話題做調查報導及新聞播報。過往同頻道同時段於週末播出的是《2100週末開講》,由資深媒體人董智森與TVBS主播顧名儀共同主持,其與《2100全民開講》的製作單位相同,常態來賓也基本相同。 2013年4月1日至4月5日晚上十點至十一點播出《核四行不行》特別節目,由顧名儀擔任節目主持人。2013年5月27日至5月31日晚上九點至十點播出《十二年國教行不行》特別節目,由夏嘉璐擔任節目主持人。 2013年停播,改以《2100黑白相對論》取代,並改由羅智強主持。.

新!!: 臺灣人權和2100全民開講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華民國人權台湾人权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