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文流行音乐

指数 中文流行音乐

中文流行音樂(Chinese popular music、簡稱C-pop),又名漢語流行音樂,是一個廣義的音樂類型,泛指所有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歌手所演唱的中文音樂,有時也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中文使用人數較多的國家和地區的歌手所演唱的中文音樂。中文流行音樂是一個涵蓋性術語,不僅包括中文流行音樂,有時也包括中文節奏藍調、中文民謠、中文搖滾樂、中文嘻哈音樂和中文氛圍音樂。 中文流行音樂按照漢語方言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個子類別:華語流行音樂、粵語流行音樂、臺語流行音樂。華語流行音樂與粵語流行音樂的差異已經在千禧年間逐漸收緊。而臺語流行音樂曾受日本演歌的強烈影響,但如今已經重新匯入中文流行音樂大框架,並已經有緊密朝向華語流行音樂發展的趨勢。 中文流行音樂已經被視作一個改變觀點與意識形成的領導性傳播工具,專注文化、道德、政治重要性問題。在幾十年前的中國大陸,流行音樂成為表達這個國家突發具有再造文化特徵的社會變化的看法的重要工具。然而,1966年至1970年的文化大革命嚴重影響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在過去的50年,中國大陸發生了密集的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變化,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化促進了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之下的形成。因此,因為政治體系和文化、社會價值觀的不同,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與西方國家的流行音樂存在很大的差異。.

93 关系: 劉家昌劉文正南洋商报台灣音樂台語流行音樂吳鶯音夜總會姚莉姚蘇蓉姚明客語流行音樂官话崔健崔萍巨鲸音乐网巫啟賢中國國民黨中国共产党中国音乐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民族音乐互聯網泡沫五聲音階张学友張國榮徐小鳳刘欢嘻哈音樂周璇周杰倫共产主义国共内战Beyond王傑 (歌手)王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管弦樂團粵語流行音樂索尼音樂娛樂羅大佑羅文爵士乐甄妮白光 (影星)百度EMI节奏布鲁斯韓國流行音樂達明一派...華納音樂集團華語流行音樂静婷香港音樂香港身份證香港電台許冠傑計劃經濟譚詠麟谣曲費玉清鳳飛飛超级女声黎錦暉黃家駒齊秦齊豫舞廳蘇芮蔡琴鄧麗君鄭中基鄭東漢臺灣話金牌大風陳奕迅陳百強Google林子祥林憶蓮李宗盛李香蘭李谷一梅艷芳氛围音乐汉语汉语方言满洲国演歌流行音乐文化大革命日本流行音樂摇滚乐 扩展索引 (43 更多) »

劉家昌

劉家昌(),出生于哈爾濱市,臺灣作曲家、填詞人、電影導演。 劉家昌演藝創作繁多,當中以華語流行樂曲成就最為顯赫,曾培育多位七八十年代華語流行樂巨星。.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劉家昌 · 查看更多 »

劉文正

劉文正(),出生於臺灣臺北市,祖籍河北任丘,台灣男歌手。由於相貌斯文俊秀,舞藝亦佳,曾連續三屆獲得金鐘獎最佳男歌星演員獎,也「歌而優則演」,演出十數部愛情文藝片,同時也是劉家昌提拔的子弟。 劉文正行事低調,雖淡出演藝圈後的前幾年仍有數次於螢光幕前曝光,但隨後已全面退隱,目前在紐約、洛杉磯、拉斯維加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都有住處。也由於行跡成謎,台灣近十年來皆有流傳關於他現今去向的謠言,甚至有死亡謠言,而他是透過經紀人夏玉順代為澄清自己還活著;而對於此類謠言,他的一貫態度是:「就算講我死了,(我)也不會出來澄清。.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劉文正 · 查看更多 »

南洋商报

《南洋商报》是由新加坡殷商陈嘉庚于1923年9月6日在新加坡獨資创刊,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華文報紙之一。.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南洋商报 · 查看更多 »

台灣音樂

臺灣音樂(臺語:im-gak;客語:imˊ ngok;布農語:huzas;太魯閣語:uyas;鄒語:pasunaeno;卡那卡那富鄒語:paracani;達悟語:kapianoanood;賽夏語:kapa:tol)是指由臺灣所孕育或產製的音樂。臺灣的音樂範疇廣之廣,風格有著多元、豐富的特色;隨著不同的族裔語系與時空背景,產生出獨具臺灣鄉土情感、民族性格與時代精神的音樂系統。 臺灣音樂依歷史脈絡可概分為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傳統音樂包括民歌、歌舞、器樂、曲藝、說唱、聖樂、十三腔樂、南管(郎君樂)、北管、國樂與民謠等。流行音樂是指受近現代的世界音樂風格影響的現代流行音樂。臺灣的流行音樂有國語流行樂、臺語流行樂、客語流行樂與現代原住民音樂。其中,臺灣國語流行歌又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主要構成部份之一。.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台灣音樂 · 查看更多 »

台語流行音樂

臺語流行音樂(Taiwanese popular music,簡稱Tai-pop),又名臺語歌曲(Taiwanese song),是指出產於臺灣並使用臺灣話(臺灣閩南語)演唱的流行音樂類型。最早起源於日治時期,戒嚴時代曾因官方的獨尊國語政策被壓制,至1987年解嚴後開始復甦,並衍伸出多種表演型態。在臺灣發展起來的臺語歌在東南亞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的華裔閩南民系族群之間也廣為流行,也被他們稱為閩南語流行音樂(Hokkien pop music)或福建话流行音樂(Fukienese pop music)。.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台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吳鶯音

吳鶯音(原名吳劍秋,)1940年代上海著名影星、歌星,有「鼻音歌后」之稱;抗战胜利后出道,后赴香港发展,后世将吳鶯音與白虹、白光、龔秋霞、李香蘭、姚莉和周璇合稱「七大歌星」,紅極一時。文匯報2009年12月19日.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吳鶯音 · 查看更多 »

夜總會

夜總會(Nightclub),或稱夜店、夜場,泛指各類夜生活娛樂場所。世界各地的夜總會,性質及定義皆不盡相同;於夜總會內進行的主要活動也有相異之處,但大致上都與舞蹈有關,而客人大都屬成年人並會喝酒。一些地區的夜總會,設有舞池、樂隊或DJ,提供歌舞表演。參與夜總會的活動稱為夜蒲。 華語地區通常把Nightclub稱為夜店、夜總會,較多動態性活動;Pub稱為酒吧。只有在台灣,夜店指的是Public Bar(簡稱Pub),種類區分為Disco Pub、Live Pub、Talking Pub等等;,特指會員制的夜生活休閒場所,或有女公關陪伴飲酒的場所。.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夜總會 · 查看更多 »

姚莉

姚莉(),原名姚秀雲,是上海滩时期知名女歌手之一,与周璇、白虹、白光、龚秋霞、李香兰、吴莺音等齐名,并称为1940年代上海歌壇七大歌星。1950年移居香港。在香港时期被誉为“银嗓子”,金嗓子为周璇,而周璇亦是姚莉的偶像。姚莉是香港1950年代最叱吒風雲的歌后,亦是最高銷量歌手之冠。姚莉是多位歌后的偶像,包括鄧麗君、徐小鳳、潘迪華等。因翻唱多首帕蒂·佩奇(Patti Page)名曲,亦有中國Patti Page之稱號。 主要代表歌曲有《玫瑰玫瑰我爱你》、《得不到的爱情》、《春風吻上我的臉》、《蘇州河邊》、《恭喜恭喜》、《桃花江》、《大江東去》、《雪人不見了》、《风雨交响曲》、《秋的怀念》、《哪个不多情》等。《玫瑰玫瑰我爱你》更被美國歌手翻唱為英文版本的《Rose, Rose, I Love You》,單碟連同B-side,姚莉的中文原版打進美國Billboard流行榜第3位,成為首位打入美國音樂流行榜的華人歌星。 姚莉祖籍浙江宁波,與長姊姚英(姚秀英)、哥哥姚敏(著名作曲家)三人成立「大同音樂社」。姚敏於1967年突然過世後,姚莉漸淡出歌壇。經百代唱片(法商百代電影公司以前唱片事業,後被EMI收購仍沿用此名)老闆力邀下,1970年代為多位時代曲歌手作監製,包括潘秀瓊、崔萍、靜婷、梁萍等。 2011年,姚莉再以90歲高齡踏進錄音室,參於鍾氏兄弟的《齊唱。吳秉堅之歌》大碟的錄音,合唱了經典福音詩歌《親愛主》一曲,為姚莉最近的一次錄音作品。.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姚莉 · 查看更多 »

姚蘇蓉

姚蘇蓉(英文名:Yao Surong,),為臺灣1960年代的著名女歌手,有盈淚歌后、禁唱歌后、東南亞歌后之稱。1966年參加正聲電台所主辦歌唱比賽,獲得評審青睞得到冠軍,在翁清溪老師的促成下,與當時海山唱片公司簽約,進入演藝世界以一曲〈負心的人〉令她一炮而紅。目前旅居馬來西亞吉隆坡。.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姚蘇蓉 · 查看更多 »

姚明

姚明(),生於中国上海市,祖籍江蘇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著名籃球運動員,曾為中國國家籃球隊隊員,曾效力于中国篮球职业联赛(CBA)上海大鯊魚籃球俱樂部和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侯斯頓火箭,外號「移動長城」(The Great Wall)。現任中國籃球協會主席。 1998年4月,姚明入选王非执教的国家队,开始了職業篮球生涯。並在中國籃球協會(CBA)的上海大鯊魚效力了五年。2001夺得CBA最有價值球員,2002年獲得了CBA總冠軍以及CBA總決賽MVP。分别三次当选CBA篮板王以及CBA盖帽王,二次当选CBA扣篮王。 姚明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知名的华人运动员之一。2009年,姚明收购上海男篮,成为上海大鲨鱼篮球俱乐部老板。2011年7月20日,姚明正式宣佈退役。2016年11月22日,姚明出任CBA聯盟副董事长。2017年2月,姚明當選為中國籃球協會主席。2016年4月4日,姚明與前NBA球星沙奎爾·奧尼爾和艾倫·艾弗森一同入選奈史密斯籃球名人紀念堂,他也是首位入選名人堂的华人球員。.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姚明 · 查看更多 »

客語流行音樂

没有描述。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客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官话

官--話(又称北--语、北--方话、官--話方言。此外有時也稱北--方方言,唯此名稱有爭議)為汉语的一支,主體為北方漢語。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官话是漢語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官話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官話下有數支官話的方言。無論如何劃分,官話的地位都跟吴语、粤语、闽语、晉语、湘语、客语、贛语等相同,要麼同為獨立語言,要麼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官话是漢語诸方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除了北方以外,官話也同時分佈在中国南方绝大多数地区,如南方的江西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大部、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区作为母语使用。此外,官話在江蘇省蘇州市吴江区的菀坪镇、福建省南平市的延平區以及福州長樂航城街道的琴江满族村等地也以方言島的形式出現。現今中國目前的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西安話、成都话和揚州话为代表。 官話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官話也是中國現在的主要通用語。其中,现代标准汉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话、中華民國(臺灣)的國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語)均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音调而形成的规范语言。.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官话 · 查看更多 »

崔健

崔健(Cui Jian,최건,),北京人、朝鮮族,中国大陸搖滾先驅者,成名曲为1986年的《一無所有》,1988年的一塊紅布亦是名作。傳媒美名「中国摇滚教父」、「中国摇滚之父」,以紅布矇眼唱歌為他的代表形象。 在90年代发行《红旗下的蛋》和《无能的力量》两盘专辑。2005年“嚎叫唱片”出版的向崔健致敬专辑《谁是崔健》再次显示崔健在中国摇滚界的老前輩地位。2009年《一無所有》入选《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崔健 · 查看更多 »

崔萍

崔萍,(),原名崔秀兰,是一位香港歌手,亦是歌曲南屏晚钟的原唱。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崔萍是很有名的歌星,有“抒情歌后”及“金鱼美人”的美誉。.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崔萍 · 查看更多 »

巨鲸音乐网

巨鲸音乐网是面向中国大陆地区的音乐网站,上线于2006年3月。姚明和“姚之队”负责人章明基共同出资3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巨鲸音乐网提供免费的正版音乐供用户试听与下载。 2009年3月30日,巨鲸音乐网与谷歌中国合作推出谷歌音乐搜索服务。.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巨鲸音乐网 · 查看更多 »

巫啟賢

巫啟賢(Eric Moo;),馬來西亞霹雳州金寶華人,人稱巫老師,亦是馬來西亞著名男歌手,並持有中華民國永久居留證,其胞弟巫奇(原名巫啟雄)亦為歌手。.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巫啟賢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国音乐

中國音樂,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9000多年前,禮樂制度被賦予維繫社會秩序的功能。音樂與人心情感間的關係受到很大的重視,《詩經》大序、《禮記·樂記》、《荀子·樂論篇》、《史記·樂書》等描述儒家思想認為音樂對人性具有教化啟迪的作用。同時從唐代的胡琴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過不斷充實發展。.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中国音乐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国民族音乐

#重定向 中國傳統音樂.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 · 查看更多 »

互聯網泡沫

互聯網泡沫(又稱科網泡沫或dot-com泡沫)是指由1995年至2001年間與資訊科技及互聯網相關的投機泡沫事件。在歐美、亞洲多個股票市場中,互聯網及資訊科技相關企業的股價高速上升,在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觸及5,408.60的最高點時達到頂峰,且以5,048.62收盤。在此期間,西方國家的投機者看到互聯網板塊及相關領域的快速增长,紛紛向此一方面投机。然而互联网板块的发展是一个繁荣和萧条的周期,互联网热潮有时指持续在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的稳定商业增长,以及1993年Mosaic浏览器首发为证的全球資訊網的出现。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不斷成立。公司可以简单地通过在他们名字上添加“e-”前缀或是“.com”的后缀来使其股票价格增长,某作者称其为“前缀投资”。 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風險投資的广泛利用,為这些企业摒弃标准的商业模式创造温床。它們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但大部分最终都投资失败收場。 虽然科技股泡沫破裂,但仍然有不少优秀的IT企业生存下来并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如亚马逊公司、谷歌、netflix,paypal、雅虎。.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互聯網泡沫 · 查看更多 »

五聲音階

五聲調式,或稱五聲音階,是由5個音構成的一種調式。但不是隨意5個音構成的調式都是五聲調式,五聲調式是由按照純五度排列起來的五個音所構成。最出名的五聲音階是中國傳統音樂,西洋音樂史上首先在蘇格蘭民謠中出現。日本的傳統樂曲也是使用五聲音階。.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五聲音階 · 查看更多 »

张学友

張學友(Jacky Cheung Hok-yau,),香港殿堂級歌手、演員和音樂人,享譽國際,同時也是大中華區以至亞洲巨星,在華語地區享有「歌神」美譽。 1990年代中為張學友事業巔峰時期,當年(1995年)他的年唱片銷量曾名列世界第二位,僅排在美國傳奇歌手米高·積遜之後,高於第三位的麥當娜,因他的唱片高銷量而進入了環球唱片美國總公司在2000年選出的1990年代巨星名人堂。當時他亦曾被美國《時代雜誌》列入亞洲最有影響力的50位人物之一。截至2003年,他的唱片全球累計總銷量已突破25,000,000张,並在香港坐擁超過70首冠軍歌曲,於樂壇影響力甚大。張學友擅長演繹多種音樂風格,近年嘗試R&B樂風和爵士樂,甚至以歌劇唱法來詮釋樂曲,同樣受到樂迷認同。 電影演出方面,張學友目前為止共拍攝超過60部電影,其飾演的人物不少給觀眾以及電影專業人士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喜劇、劇情片以及文藝片方面頗有造詣,多次獲香港電影金像獎以及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提名。其中於1989年,憑藉電影《旺角卡門》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獎,隨後在1990年,憑藉電影《笑傲江湖》獲得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男配角獎。2002年,參演電影《男人四十》一舉摘得印度國際電影節的影帝稱號。 除演藝事業外,張學友熱心公益慈善,於1998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1999年榮登世界十大傑出青年。.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张学友 · 查看更多 »

張國榮

張國榮(Leslie Cheung Kwok-Wing,),童年時名為張發宗(據其香港的初中同學所述,於中學時期已改名為“張國榮”),是香港著名歌手及演員,並作為演藝圈多棲發展以及商業與藝術事業最成功的代表之一。他在大中華地區乃至亞洲均擁有廣泛的影響力,是1980年代至2000年代香港樂壇及影壇的天皇巨星。此外,張國榮對藝術的涉獵很廣,曾經擔任電影配樂、排舞、音樂錄影帶導演和藝術總監。 他於1983年憑借歌曲《風繼續吹》成名。1986年起連續兩年在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獲得金曲金獎。1980年代於韓國取得非常高的知名度,成為第一位享譽韓國樂壇的華人歌手。1987年憑借專輯《愛慕》打入韓國唱片市場。1988年至1989年在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和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上,連續兩屆奪得最受歡迎男歌星和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1995年專輯《寵愛》在韓國的銷量超過50萬張,至今仍保持華語唱片在韓國的銷量紀錄。1999年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大獎金針獎。2010年在美国CNN举办的“過去五十年聞名全球的五大指標音樂人”選舉中排名第三,被视为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的“开国元勳”之一。 电影方面,1991年凭借《阿飞正传》成为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1993年憑借電影《霸王別姬》蜚聲國際影壇,獲得法國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提名。1994年憑借《霸王別姬》获得日本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獎、第四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貢獻獎,《霸王別姬》亦獲得法國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以及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奖;張國榮更成為首位主演电影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香港演員。同年,他憑借《東邪西毒》獲得第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主角。1998年,張國榮成为首位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審的亚洲男演员。 2004年,入选《大众电影》评出的“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男明星”。200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评选了“中国电影百年百部最佳华语片”,張國榮主演的电影有八部入选,作品数量居华人演员之首,他亦被选为“中国电影一百年最喜爱的男演员”;;同年,他被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之一。2010年被美国CNN选为“史上最伟大的25位亚洲演员”之一。2011年,金马奖评选影史百大经典华语电影,张国荣主演的电影有七部入选。 2009年,中国当代最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为张国荣建词条,这也是《辞海》首次收录当代明星。此外,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百科全书《意大利百科全书》、法文百科全书《环球百科全书》、世界最知名最权威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已将张国荣作为词条收录其中 。.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張國榮 · 查看更多 »

徐小鳳

徐小鳳(Paula Tsui;),原名徐鄖書,在華人地區極具影響力的香港殿堂級歌手,人稱「小鳳姐」,六十年代中獲得「香港之鶯歌唱比賽」冠軍從而開展歌唱事業,憑藉低沉磁性聲線縱橫樂壇五十載。為香港樂壇的常青樹。.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徐小鳳 · 查看更多 »

刘欢

刘欢(),天津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歌手、作曲家。由于刘欢在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方面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最知名的,在大陸歌坛极具影响力。1987年,央视热播电视剧《雪城》和《便衣警察》,两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心中的太阳》和《少年壮志不言愁》,让刘欢的名字家喻户晓,在1987年的大陆地区演艺明星知名度抽样调查中就已高达87%。2008年受邀演唱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2012年在《中国好声音 (第一季)》节目中担任导师。同时也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别在《中国好歌曲 (第一季)》,《中国好歌曲 (第二季)》、《中国好歌曲 (第三季)》和《中國新歌聲 (第二季)》中担任导师。.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刘欢 · 查看更多 »

嘻哈音樂

嘻哈音樂(Hip-hop Music,也叫做hip-hop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entry on hip-hop, retrieved from: A subculture especially of inner-city black youths who are typically devotees of rap music; the stylized rhythmic music that commonly accompanies rap; also rap together with this music.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嘻哈音樂 · 查看更多 »

周璇

周璇(),原名苏璞,后改名王小红、周小红,江苏常州人,1930年代至1940年代著名歌星、影星,有「金嗓子」、「歌后」和「影后」之称。.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周璇 · 查看更多 »

周杰倫

周杰倫(Jay Chou;)臺灣的流行歌曲男歌手、音樂家、唱片製片人、演員、導演、電競團隊隊長兼老闆、服飾品牌老闆。 在2000年,周杰倫發行了他的首張專輯《Jay》,從屬於唱片公司阿爾發音樂。從此以後,他的音樂獲得了遍及亞洲的榮譽,尤其在臺灣、中國大陸、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韓國、日本和西方國家——例如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亞洲群體中。他賣出了超過3000萬張專輯並獲得了許多針對他的音樂工作的獎項。周杰倫在工作與他的專輯時也為其他藝術家寫歌。在2003年,他是《時代》雜誌(亞洲版)的封面故事,被稱為亞洲流行音樂的新天王,作為對他對流行文化的影響的認可。他其後開展了六個世界巡演,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對超過1000萬人表演。 周杰倫在電影《頭文字D》(2005)中開始了他的表演事業;他從此涉足許多其他的電影專案。周杰倫也管理他自己的唱片和經紀公司杰威爾音樂。在2016年,他重新進入了好萊塢,在電影《出神入化2》中扮演小李。.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周杰倫 · 查看更多 »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共产主义 · 查看更多 »

国共内战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是1927年开始,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内战的一方为1947年行宪之前,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行宪之后,为民选的中华民国政府 ,另一方为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戰爭可分为两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7年至1937年間之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结束之第二次國共內戰。其為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共產黨透過這兩次內戰,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絕大部分區域的統治權,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取代原有的中華民國國家體制,造成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的局面。兩個政權自1979年1月1日起停火,也恢復民間和部分官方的交流活動,但仍未簽署任何形式的停戰協定或和平協議方式正式結束戰爭。 1925年,主张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領袖孙中山去世后,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勢力迅速擴大,導致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痕。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期間,两党矛盾激化,導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於1927年4月12日在南京宣布清党;同年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國共兩黨正式決裂。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事,開始武裝夺权,並先後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及數處革命根据地,與定都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28年12月,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後,自1930年起先後5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之根據地。1934年,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国軍攻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開逃亡,於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後,國共雙方同意停止內戰,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編入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統治的陝甘寧邊區則在名義上由國民政府直轄。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國民政府将大量地方军阀武装推上抗战前线,而胡宗南等國民政府中央军精锐则包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則以游击战为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並多次军事冲突。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導致雙方在1946年全面開戰。共產黨將其掌握的武裝力量命名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經過辽沈、-zh-hans:淮海; zh-hant:徐蚌-、平津等三大战役後,共產黨在東北與北方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1949年初已控制长江以北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結束訓政、頒行憲法、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國軍,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尝试以改革換取社會菁英與中產階級的支持,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战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臺灣地區。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1950年後,國共雙方仍有數次小規模交戰,至1979年雙方自行停戰後大致維持相隔的臺灣海峽分治的統治格局。.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Beyond

Beyond,香港殿堂級及傳奇搖滾樂隊,1983年成立,是華人樂壇上最具代表性的搖滾樂隊之一。樂隊以四人時期最廣為人熟悉,當中包括樂隊主音、節奏吉他手、團長兼主要作曲黃家駒、主音吉他手黃貫中、低音吉他手黃家強及鼓手葉世榮。樂隊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本地原創及積極採用粵語歌詞取代當時香港以英語為主流的搖滾樂,將在香港被視為「地下音樂」的重金属搖滾樂帶到主流樂壇,並通过重新包装使其普及。樂隊無論在作曲、填詞、編曲、演奏及監製等,大部分均由各成員包辦,而作品內容多以寫實為主,當中包括:樂隊成員對未來的憧憬和盼望、表達追求理想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矛盾、反映社會狀況及諷刺時弊、宣揚和平與愛,還有各成員對世界周邊事情的所見所感等。 樂隊早期經過幾次人事變動,1985年,黃貫中加入後,由黃家駒、黃貫中、黃家強及葉世榮四人組成的Beyond成形。1986年,結他手劉志遠加入成為第五名隊員。1988年,劉退出後,樂隊一直維持在四人狀態,也是乐队的全盛时期。1993年,年僅31歲的黃家駒於日本拍攝遊戲節目時發生意外,昏迷6日後離世。此後,樂隊以三人組合繼續發展,惟声勢已大不如黃家驹时期。2004年末,樂隊宣佈解散,並於2005年舉行《Beyond The Story Live 2005》告別演唱會,之後三人各自繼續發展自己的音樂事業。 對於一直堅持本地原創的Beyond,他們歷年所發行過的錄音室專輯、EP及單曲,全部皆為樂隊原創作品,是香港當時極少數能夠做到百分百原創音樂的音樂人。 另外,樂隊發展多年,在中國大陸、日本、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海外華人地區亦有樂迷香港電台影像節目《不死傳奇:黃家駒》2008年1月26日。.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Beyond · 查看更多 »

王傑 (歌手)

王傑(Dave Wang Chieh,),台灣創作歌手,活躍華語樂壇的知名音樂人,1987–1993年紅極一時,名列台灣四大天王。代表作有《一場遊戲一場夢》、《忘了你忘了我》、《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孤星》、《故事的角色》、《幾分傷心幾分痴》、《誰明浪子心》、《傷心1999》等,兼唱國語歌和粵語歌。歌手形像不羈,結合憂鬱嗓音,故有「歌壇浪子」、「憂鬱歌王」等綽號。1987年(25歲)以《一場遊戲一場夢》在台湾出道走紅,1993年再婚後淡出樂壇並移民加拿大。王杰在3至17歲時移民英屬香港,1999年復出樂壇時跟香港英皇娛樂簽約十年,但其後與唱片公司因創作理念等爭執而遭雪藏,事業大走下坡,2010年自曝在香港遭下鉛毒令嗓子沙啞。2009年香港約滿,創作新歌《我知道我是一個已經過氣的歌手》自嘲。此後多在中國大陸舉辦演唱會。2017年宣告將出版最後一張專輯結束歌手生涯,2018年5月宣告最後專輯腰斬。 1987年末出道至1991年三年多賣出逾1000萬張唱片,銷量已達生涯累積過半,至今80餘張個人專輯,全球8700萬張專輯銷量。新浪娛樂專欄評價他「八九十年代,王傑真的是比肩台灣的齊秦、香港四大天王的一線巨星,他的那些金曲,也和已經消逝的飛碟唱片(今華納音樂)一起,成為台灣流行音樂一個時代的象徵......王傑的人生,真像他歌中唱的那樣滄桑不平。.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王傑 (歌手) · 查看更多 »

王菲

王菲(英文名:Faye Wong,),曾用艺名王靖雯(英文名:Shirley Wong),著名华语女歌手、演员,出生于中国北京,1987年随父亲举家移民英屬香港,并于1989年以粤语專輯《王靖雯》出道。王菲在華人世界拥有极高知名度,是近二十年内华语乐坛最出色的歌手之一,被誉为大中华地区的「乐坛天后」。王菲曾获華语流行音樂眾多頒獎禮的最高荣誉,并为專輯累積销量最高的港粤流行女歌手保持者(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此外,王菲亦是首位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接受CNN专访以及首位在日本武道馆舉辦个人演唱会的华人歌手,獲《时代》杂志誉为「流行乐坛女王」,其活躍時期更獲譽為「王菲時代」。 2005年后,王菲一度引退並隐居北京,但于2010年后开始重返舞台,在其个人演唱会及少数公益、慈善、佛教盛会等重要场合公开露面。.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王菲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在该国所推行的经济体制的官方術語,主要形成于邓小平时代,并于江泽民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执政时期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管弦樂團

管弦樂團(英語:Orchestra)是當今世上編制最龐大、最複雜的樂團型態,擁有極強大而廣泛之音樂表現力。管弦樂團一般演奏古典音樂或為歌劇伴奏,有時也會替流行音樂伴奏;現代不少管弦樂團也常為電影伴奏,製作電影原聲帶。 一个管弦樂團大多有70位以上的演奏家组成,有些甚至有上百位演奏家。形式比较小的管弦樂團也被称为室內樂團(Chamber Orchestra),室內樂團的成員數量一般少於30人,在兩者中間還有所謂小交響樂團(Sinfonietta Orchestra),主要演奏接近較大於真正室內樂和「典型」近代交響樂曲中間的管弦樂作品,如歷史上巴洛克樂派或古典樂派交響曲或大協奏曲,其編制是動用30到50人的中型樂團演出。一些大型的管弦樂團也被称为交響樂團(Symphony Orchestra)或愛樂樂團(Philharmonic Orchestra),兩者稱謂之間並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有時是一个城市中有兩隊管弦樂團時,可以此來區分彼此,例如倫敦交響樂團和倫敦愛樂樂團。 管弦樂團在演奏時,並不一定所有的團員都要參與演奏過程;一般根據演奏作品的需要,参加演奏的演奏者數目也不同。大多數管弦樂團尚未擁有全部樂器的演奏家,例如,很多樂團没有常態編制豎琴家,或是薩克斯風樂手、鋼琴家、爵士鼓鼓手。因此假如要演奏的作品中有他们不具有的樂器时,他们一般會與獨立音樂家合作,因此樂團人數相當具有彈性。.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管弦樂團 · 查看更多 »

粵語流行音樂

粵語流行音乐(Cantonese popular music、簡稱Cantopop),又名香港流行音樂,主要是指產生於香港的本土音樂,同時也被用於指代音樂的創作、製作和消費的文化背景 粵語流行音樂於1970年代中期由《铁塔凌云》(许冠杰曲、许冠文词、许冠杰唱)及《啼笑因緣》一曲(顧嘉煇曲、葉紹德詞、仙杜拉唱)所帶動,因此被视为本地流行音樂的分水嶺;其後蓬勃發展(另有論者認為是1973年的《分飛燕》)。 粵語流行音樂深受多種曲風影響,包括爵士、搖滾、節奏藍調、電子、西方流行音樂等,並擁有跨國的樂迷基礎,特別是东南亚國家和地區(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China Briefing Media.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粵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索尼音樂娛樂

索尼音樂娛樂(SONY MUSIC Entertainment,简称SME,前譯為新力音樂),是日本索尼公司(SONY)旗下音樂事業群,前身為索尼贝塔斯曼音樂娛樂公司(SONY BMG Music Entertainment)。 索尼哥倫比亞(Sony Music)音樂公司與德國贝塔斯曼(Bertelsmann AG)媒體集團音樂部門「贝塔斯曼音樂」(BMG)於2004年11月所合併成立,總部設於美國紐約,為全球第二大音樂唱片公司。在日本,日本索尼音樂集團(Sony Music Group)獨立於全球的索尼贝塔斯曼音樂(SONY BMG),但日本贝塔斯曼音樂(BMG JAPAN)則是直屬全球的索尼贝塔斯曼集團。 2008年8月5日,索尼宣布收購贝塔斯曼所持有索尼贝塔斯曼另50%股權,並於10月1日正式生效,索尼贝塔斯曼成為100%美國索尼子公司,並改回原名「索尼音樂娛樂」(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Inc.(SMEI))。 2012年4月19日,索尼音樂娛樂以22億美元收購英國百代音樂版權公司(EMI Music Publishing),索尼也因此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音樂庫 2018年5月22日,索尼音樂再以總價約23億美元收購百代音樂版權公司六成股權,擴充旗下音樂內容資產,加上 SONY 原先持有的三成股權,等於擁有 EMI 九成持股,亦即買下 EMI 超過210萬首歌曲版權,加上 SONY 原本擁有的230萬首歌曲版權,更將鞏固業內領先地位,成為全球最大的音樂版權商。.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索尼音樂娛樂 · 查看更多 »

羅大佑

羅大佑(,Lo Da-Yu),出生于臺灣台北市,台灣客家人,祖籍廣東梅縣,台灣知名男歌手、填詞人、作曲人、編曲、作家,有「华语流行樂教父」之稱。曾創作並演唱《戀曲1980》、《戀曲1990》、《童年》、《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愛人同志》、《亞細亞的孤兒》、《野百合也有春天》、《東方之珠》、《皇后大道東》、《之乎者也》、《海上花》、《是否》、《明天會更好》等國語、台語、粵語膾炙人口的歌曲,對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校園民歌及整個華語流行音樂風格轉變有劃時代的影響,其歌曲也是許多歌手爭相翻唱的對象。.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羅大佑 · 查看更多 »

羅文

羅文(Roman Tam Pak Sin,),本名譚百先,暱稱羅記,籍貫廣西桂平,生于广西百色、廣州長大。是一名已故实力派歌手,亦是带動粵語流行曲發展的先驅者;活躍于六十年代末至千禧年代初,得益於粵曲根底,其音域廣闊、氣息綿長、咬字清晰、唱腔別樹一格,也敢於挑戰不同旋律並駕馭有如,又培育了不少香港新一代的歌手,因而有「一代歌聖」之美譽,與「歌神」許冠傑齊名。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香港歌手一生通常只會獲頒一次樂壇致敬獎項,如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的十大勁歌金曲榮譽大獎及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的金針獎(或同等獎項),羅文卻獲獎數次。他在1985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中獲頒十大勁歌金曲榮譽大獎,及至1996年又獲頒輝煌成就大獎,而於2002年則獲追頒十大勁歌金曲20週年榮譽大獎;此外,香港電台在1991年及2001年兩度頒發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金曲銀禧榮譽大獎)予羅文。雖然金曲銀禧榮譽大獎在2002年亦頒贈給廿多位對香港樂壇有重大貢獻的音樂人,(香港樂壇教父顧嘉煇為第一屆獲獎人),可見其地位之超然。 2005年11月8日,香港郵政推出「香港流行歌星」郵品系列,羅文成為其中一名獲致敬推出郵票的歌手(面額為港幣2元4角)。2006年,其家屬把他近3,000項演藝文物(包括獎項、服飾、剪報、相片、舞台劇資料、海報等等)捐贈予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捐贈儀式於2007年10月18日舉行,其中60件物品由翌日起於二樓迴廊展區展出半年。2011年12月,該館再展出部分物品。.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羅文 · 查看更多 »

爵士乐

爵士樂(Jazz)是一種音樂流派,它於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起源於美國新奧爾良的非裔美國人的社區,植根於藍調和拉格泰姆音樂以及歐洲的軍樂,並且由其發展而來。自1920年代的爵士時代以來,爵士已經被認為是音樂表達的一種主流形式。其後,爵士樂亦以若干相對獨立的、傳統的流行音樂風格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相對獨立的風格間亦有關聯,其間的紐帶即是非裔美國人的音樂與歐裔美國人音樂之間的互相融合.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爵士乐 · 查看更多 »

甄妮

妮(Jenny Tseng,),原名甄淑詩,又名甄苡婷,資深華人歌手。1971年出道,先後走紅台灣、香港及中國大陸樂壇,屬於第一代紅遍兩岸三地的大中華歌手,大眾傳媒稱之為跨越時代的華語及粵語經典歌后。 甄妮嗓音渾厚,音域廣闊,現場功力強悍,素有「金嗓」美譽,是以獲廣泛認同為一代實力唱將兼樂壇後輩楷模。甄妮曾獲華語音樂頒獎禮多個獎項,包括台灣金鐘獎最佳女歌星獎、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最受歡迎女歌星、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最高榮譽金針獎等。2010年,「華語金曲獎」評選30年經典,她位列中港臺歌手總排名第六(台灣區排名第四,香港區排名第三)。.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甄妮 · 查看更多 »

白光 (影星)

白光(),原名史永芬,生于北京,1940至1950年代中国著名影星、歌星;因见电影院投射机發出的一道白光而得艺名“白光”。白光因演出《荡妇心》(1949年)、《一代妖姬》(1950年)、《玫瑰花开》(1951年)而走红,被称为中国“一代妖姬”。白光还以其磁性的女低音风靡歌坛。1950年代初白光退出歌影坛,隐居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1999年8月27日,因结肠癌在吉隆坡病逝。.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白光 (影星) · 查看更多 »

百度

度公司(簡稱百度,Baidu)是一家主要經營搜索引擎服務的互联网公司,于2000年1月1日由李彦宏、徐勇两人创立于中国。名称中的“百度”二字源自中国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企業標誌則是一個「熊掌」,來自於“猎人以熊掌來尋跡”的意象。百度是中国三大互联网企业巨頭BAT中的「B」,而「A」與「T」分別是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和騰訊(Tencent)。 截至2018年5月,百度在Alexa的排名上位於第四,中国互联网排名第一。佔全世界搜索引擎市場份额12.3%,居於第二位,仅次于谷歌。.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百度 · 查看更多 »

EMI

EMI集團(EMI Group Limited,简称EMI),原名「電子與音樂工業公司」(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香港曾譯作「電氣音樂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國的的音樂製作及唱片公司,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其唱片部門及版權部門已於2012年分別被環球唱片及索尼音樂娛樂收購。.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EMI · 查看更多 »

节奏布鲁斯

节奏布鲁斯(Rhythm and Blues,簡稱:R&B或RnB,中國譯作「--」,香港、臺灣及新馬譯作「--」),是一种美国非裔艺术家首先采用,并融合了爵士乐、福音音乐和蓝调音乐的音乐形式。这个音乐术语是由美国告示牌(Billboard)于1940年代末所提出。 節奏藍調最初在1947年的美国被告示牌雜誌的Jerry Wexler创造为一个音乐的市场营销术语,取代了种族音乐(英語:Race Music,又譯黑人音樂;最初来源于黑人社群,但是被战后的社会认为是会令人很不愉快的词语)而告示牌在1949年將其分類為哈林暢銷排行榜。这个词最初被用于定义包含了12小節布鲁斯格式和一种带有节拍背景的電藍調融合爵士乐的摇滚乐,后来这种音乐转变成了一种摇滚乐的基本元素。 在1995年《Rock & Roll: An Unruly History》書中Robert Palmer把节奏布鲁斯定义为那些約定俗成、用来意指任何一种美国黑人创造的音乐。在他1981年出版的《Deep Blues》中,Palmer用「R&B」作为跳跃布鲁斯的缩写。 Lawrence Cohn是《Nothing But the Blues》的作者,写到节奏布鲁斯是一个宣传人员为了产业便利所发明的,除了古典音乐和宗教音乐,节奏布鲁斯包括了所有的黑人音乐,除了那是一首福音歌曲並且其銷售足以打入流行榜。 在1960年代,节奏布鲁斯被用于总括靈魂樂和放克音樂的术语。而现在R&B的缩写差不多一直被用于代替全寫「节奏布鲁斯」,而主流則用它來表示由迪斯可逐步變得不那麼流行而发展出来的Contemporary R&B──一種现代灵魂乐和受放克音樂影响的流行音樂。.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节奏布鲁斯 · 查看更多 »

韓國流行音樂

韓國流行音樂(케이팝;通稱K-POP)是指韓國的流行音樂、或源自韓國的流行音樂類型,包括有舞曲、現代节奏蓝调、流行電音、嘻哈音樂。 韓國流行音樂興起于1990年代,2000年代起始随韩流一起风靡亚洲和世界,並與日本流行音樂、華語流行音樂並列為在亞洲具有指標性的流行音樂類別。韩国流行音乐的三大制作公司是SM娛樂、YG娛樂、JYP娛樂。許多韓國歌手也會創作他國語言的歌曲、並在該國家出道。.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韓國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達明一派

達明一派(Tat Ming Pair)是由劉以達(Tats)与黃耀明(Anthony Wong)在1980年代的香港组成的二人流行音乐组合,曾經過多次解散及重組。其音乐深受英式摇滚、电子音乐等风格影响。歌曲内容深刻,涉及政治、社会、情感等诸多方面。.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達明一派 · 查看更多 »

華納音樂集團

華納音樂集團(英文:Warner Music)是美国的一家总部位于纽约市唱片公司。华纳音乐集团亦是全球最大的美国独资音乐集团,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之一。時代華納(Time Warner)曾經為母公司。華納兄弟為拍片時可使用廉價音樂,於1929年曾創立「音樂出版有限公司」(MPHC),購入音樂版權。1930年購入Brunswick唱片公司而進軍唱片業。 1967年,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收購大西洋唱片,1972年再購入Elektra唱片與其子公司Nonesuch唱片,合組Warner-Atlantic-Elektra(WEA)公司。隨後數十年,華納兄弟繼續透過各國收購,發展成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倂購對象包括法國Erato公司,德國Teldec公司,芬蘭Finlandia公司。 2011年7月,時代華納出售華納音樂集團予Access Industries。 2013年7月,華納音樂集團向環球唱片收購EMI旗下Parlophone Label Group。.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華納音樂集團 · 查看更多 »

華語流行音樂

華語流行音樂(Mandarin popular music、簡稱Mandopop),目前泛指使用漢語官話(或特指現代標準漢語)演唱的流行音乐,為中文流行音樂的子類別之一,也是以中文為載體的流行音樂中第一個成形的子類別。其起源於上海,之後香港、臺北、北京也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產業的重要中心。目前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地區。.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静婷

静婷(Tsin Ting,),原名郭大妹,生于中国四川,1949年随家人到香港,因家庭经济拮据,17岁时就出来在夜总会唱歌,为了隐蔽身份,改用母亲的“席”姓,取名静婷。后为电影插曲做和声伴唱,因演唱优美,1957年后担任电影幕后代唱。 1959年在电影《江山美人》里与江宏 (崔萍的丈夫) 用黄梅调对唱的插曲《戏凤》及《扮皇帝》风靡一时。1963年静婷在幕后为李翰祥导演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乐蒂的代唱,大获成功。1972年静婷退出歌坛到美国照顾其独生女儿。时而复出做娱乐性的演唱。1997年和刘韵、崔萍、吴莺音一起参加百代唱片百年诞辰之际的金光灿烂耀舞台演唱会,2007年举办静听静婷50年演唱会,2009年举办最激静婷演唱会等。2017年1月到台灣參與「寶島回想曲─周藍萍經典作品音樂會」的演唱。.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静婷 · 查看更多 »

香港音樂

香港音樂指產生於香港的音樂,包括粵語流行音乐、歷史悠久的粵劇、香港西洋交響樂(香港管弦樂團為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樂團)、香港中樂(見香港中樂團)等。.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香港音樂 · 查看更多 »

香港身份證

香港身份證(Hong Kong Identity Car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身份證明文件。由入境事務處簽發,為香港居民的主要身份證明文件。《香港法例》第177章《人事登記條例》規定,凡年滿11歲的香港居民,必須於年滿11歲後或抵港30天內登記領取身份證。每張香港身份證均有持證人的姓名及出生日期等個人資料,並把持證人的黑白照片印在證上。在姓名一欄下面,亦印有中文電碼,以方便政府或機構作輸入姓名之用。.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香港身份證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台

香港電--(簡稱港--;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縮寫RTHK),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是香港廣播史上首家廣播機構,同時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及最具公信力的電子傳媒。現時香港電台擁有7條電台頻道、3條數碼地面電視頻道,以及2條模擬電視頻道。截至目前,港台共有862名員工。香港電台製作的電視節目,包括教育電視,會通過旗下電視頻道港台電視31和其他本地電視台播放。港台負責製作多媒體節目,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報道本地及國際時事,協力推動香港文化發展及提供自由表達意見的渠道。 香港電台於1970年代曾經製作經典電視劇集《獅子山下》,以戲劇反映現實的社會狀況,當時以這種方式去談社會民生議題可謂一次大膽嘗試,雖然惹來部分政府部門不滿,但真正奠定了多年來港台獨立自主的編採方針。.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香港電台 · 查看更多 »

許冠傑

許冠傑(Samuel "Sam" Hui Kwun-kit,),暱稱大哥Sam、歌神,香港實力派音樂人、香港知名歌手、詞曲作家及演員。1970年代以前,香港樂壇仍以西方英文歌及主要來自臺灣的國語歌曲為主流,本地粵語流行曲則普遍被視為鄉下人的玩意。畢業於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的許冠傑不避俚俗,以廣東話唱出多首反映社會現況、諷刺時弊的歌曲,題材廣泛,由描述打工仔的無奈,到打麻雀的心情,亦不乏愛情和勵志歌曲;當中不少更是由他親自填詞及作曲。有見其作品大受歡迎,此後粵語流行曲如雨後春筍,粵語流行曲的潮流可說是由他一手開創,因此他亦有「香港樂壇天皇巨星」、「香港流行音樂祖師」等美譽,1992年在《許冠傑光榮引退匯群星》更被譚詠麟封為「歌神」。 除了音樂成就斐然,許冠傑與兩位胞兄許冠文、許冠英組成「許氏兄弟」,於1974至1981年拍攝多部電影,包括《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和《摩登保鑣》等,都十分賣座,是當時香港影壇的票房保證。 許冠傑在2016年《請✓許冠傑演唱會》台上強調從來没有移民,一直住在香港。.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許冠傑 · 查看更多 »

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Planned economy),又稱統治經濟或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在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指令型经济」通常和计划经济用法相同,但是詳加區分的話,指令型經濟是指生產工具公有的經濟體制。所以指令型經濟必定是計劃經濟,但計劃經濟卻不必然為指令型經濟。 時至今日,世界上的經濟體系大多是市場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但仍有部份國家如古巴(现已宣布进入市场化的改革)、朝鲜、委內瑞拉、老撾採用計劃經濟。.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計劃經濟 · 查看更多 »

譚詠麟

譚詠麟(Alan Tam Wing Lun,),香港實力派著名歌手兼演員。於1970年代歌唱事業早期他是在溫拿樂隊擔任主音歌手,並在演出時偶爾彈奏鋼琴、電子風琴、合成器、木琴、爵士鼓等。他通過結合電影與音樂事業大獲成功,是1980年代至2000年代香港樂壇的天皇巨星。因為曾經連續6年在暑期辦演唱會,但學生們依然對他的歌非常熟悉,所以綽號「校長」(二是晚輩要尊敬他),而《愛在深秋》成為“校歌”。譚詠麟祖籍廣東新會,生於香港,為足球名宿譚江柏之子。 譚詠麟是香港流行樂壇的天皇巨星。譚詠麟在樂壇曾奪取多項榮譽獎項,1984至1987年在《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連續四屆獲得“最受歡迎男歌星”。1988年2月13日,譚詠麟在第十屆十大中文金曲得到金曲十年大獎、全年銷量總冠軍大獎及IFPI大獎後宣佈退出所有頒獎典禮不再拿獎。1992,譚詠麟於1991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獲得無線金曲銀禧榮譽。1996年,譚詠麟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成就獎;香港樂壇最高榮譽大獎金針獎,亦是兩位分別以歌手以及樂隊成員身份兩次拿到“金針獎”的香港歌手之一(另一位是同屬溫拿樂隊的鍾鎮濤)。從藝40多年來,譚詠麟創作的歌曲近百首,他作曲的歌曲多次獲得“十大中文金曲獎”、“十大勁歌金曲獎”、“十大中文金曲最佳作曲獎”等榮譽。2007年獲得CASH音樂成就大獎。2008年擔任第八屆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同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勛章,但因授獎典禮同時段正好是四川大地震後的慈善節目,校長寧願錯過授獎典禮也要去四川現場。2014年獲得IFPI香港流行音樂文化歌手大獎,以表彰他對香港音樂創作及華語樂壇的貢獻。 譚詠麟在影壇曾於1981年憑著《假如我是真的》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男主角”。譚詠麟直至現在仍活躍樂壇,2007至2009年曾擔任第八屆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當被問及有關年齡問題時,他常自稱“年年廿五歲”,倡導健康、樂觀的人生觀。.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譚詠麟 · 查看更多 »

谣曲

谣曲(Ballad),又译民歌、民谣、歌谣,是一种用于吟唱或背诵的民间叙事歌谣形式,这种体裁在英国和爱尔兰诗歌中体现尤为显著。一般谣曲诗节简短,每节4行,第2、4行押韵。 謠曲起源於中世紀法國的或敘事曲,原本是“舞曲”。 Category:诗体 Category:歌曲形式.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谣曲 · 查看更多 »

費玉清

費玉清(),本名張彥亭,外號“小哥”、“九官鳥”,生於臺灣臺北市,籍贯安徽安庆桐城,畢業於銘傳小學、永春國中、協和工商汽修科,是臺灣知名男歌手及綜藝節目主持人。其父親為安徽桐城人,母親是湖南安化人,姊姊為費貞綾(本名張彥瓊、法號恆述法師),哥哥則是臺灣知名主持人張菲(本名張彥明)。費玉清演唱歌曲包括國語、台語老歌及流行歌歌曲,在華人地區有重要影響力。.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費玉清 · 查看更多 »

鳳飛飛

鳳飛飛()台灣女歌手。本名林秋鸞,桃園縣大溪鎮(今桃園市大溪區)出生,在台灣、東南亞甚至大陸地區享有極高知名度的演藝人員。其演藝事業橫跨歌手、演員與綜藝節目主持人,有「帽子歌后」、「勞工天使」美譽,在華人歌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80年(27歲)和香港旅遊商人趙宏琦結婚,於1989年誕下一子。 1982年與1983年唯一兩年蟬聯獲得金鐘獎最佳女歌星獎。 2012年1月3日因肺癌(肺腺癌)在香港九龍聖德肋撒醫院逝世,後長眠於桃園大溪鎮佛光山寶塔寺。 逝世後隔年,追頒2013年第24屆金曲獎及第48屆金鐘獎特別貢獻獎。.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鳳飛飛 · 查看更多 »

超级女声

《超级女声》,簡稱超女,是中国大陆湖南卫视在2004年至2006年间举办的针对女性的大众歌手选秀赛,每年一届。此项赛事接受任何喜欢唱歌的女性个人或组合的报名。其颠覆传统的一些规则,使之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是现今中国大陆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超级女声在产生不少颇有明星特质的选手的同时,也湧現出类似孔庆翔的一些反偶像,如“红衣教主”黄薪等。超级女声极高的人气在中国电视节目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引起其他媒体的仿效或责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2005年度的超级女声在中国大陆地区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央视索福瑞发布的资料显示(注:但一直缺乏公开数据的支持),超级女声播出时期,湖南卫视收视率在中国大陆地区排名居第二位(总收视率第一位为央视一套);超级女声也是同时段节目的收视率第一位。8月26日總決賽的冠軍得到352萬的短信投票。前三甲一晚共獲得約900萬的選票。 以“超女”为代表的选秀节目,因为播出周期长,主办方不仅增加了收视率,还能赚取很高的手机短信费。于是,2007年9月,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文件,对选秀类节目做出多项限制令,其中包括:节目播出的时间不得超过两个月,不得在各省级、副省级电视台的卫星频道19:30至22:30的黄金时段播出等;甚至对主持人的语言、行为,评委、嘉宾的专业性,选手的服装造型等,都作出了相当严格的规定。 2009年1月,湖南卫视,宣布在停办了三年后,有意要重新启动“超级女声”。 同年5月,在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复后,以“2009快樂中國·步步高音樂手機·快樂女聲”的名字回到了中国大众的视野。 2016年,《超级女声》在芒果TV巨品复出,将实现在网络上直播的选秀节目。.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超级女声 · 查看更多 »

黎錦暉

黎錦暉(),字均荃,湖南湘潭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學家,流行音樂奠基人,被譽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黎錦暉 · 查看更多 »

黃家駒

黃家駒(Wong Ka Kui,),香港殿堂級音樂家、歌手及詞曲作家,香港樂壇的傳奇人物。在其搖滾樂隊Beyond中擔任作曲、填詞、節奏吉他和主唱,從而成為樂隊的靈魂人物。他的吉他技術精湛,極具音樂才華,當中主音歌手和節奏結他手的身份最廣為人知。身為樂隊領袖,其擅長創作,樂隊大部分的歌曲是由他創作,也因其作品大幅度提高了樂隊的知名度。他是香港樂壇公認的巨星及香港搖滾樂的代表人物。他以獨特的沙啞嗓音、巧妙的尾音處理見稱。他亦是Beyond低音結他手黃家強的二哥。 Beyond在1983至1993年发表的大部分作品均为黄家驹主唱及作曲,其創作《大地》、《真的爱你》、《Amani》、《光辉岁月》、《长城》、《海阔天空》等歌曲家傳戶曉,歌詞涉及不少社會議題的元素,與當時主流流行的愛情歌曲不一樣,他的歌迷除了香港本土外,其餘遍布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地區;當中《海闊天空》、《長城》、《光輝歲月》等更成為香港遊行示威當中經常播放的歌曲,甚至在廣州、澳門、台灣、馬來西亞的社會運動亦有示威者高唱。1993年發表的《雨傘後》更被認為代表香港人近年對社會的無力感與迷思。.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黃家駒 · 查看更多 »

齊秦

齊秦(Chyi Chin,),生於台灣台中市,台湾男歌手、男演員、填詞人、作曲人。籍貫松江省(今黑龍江省)東寧縣。其父為中華民國國大代表齊濟。齊秦為家中的么子,其兄名齊魯,其姐齊豫,同為知名歌手。曾就讀于懷恩中學、台中二中、世界新專(今世新大學)。迄今齊秦發表過128首自己的詞曲創作作品,他的代表作有〈大约在冬季〉、〈狼〉、〈無情的雨無情的你〉、〈原來的我〉、〈不讓我的眼淚陪我過夜〉、〈夜夜夜夜〉、〈往事隨風〉、〈懸崖〉、〈外面的世界〉和〈你如何還能這樣溫柔〉等等,以音色高亮著稱。他的作品曾被張國榮、關正傑、蔡齡齡、黃凱芹和蔡濟文等人改編,也對中國大陸諸多音樂人,如張亞東、沙寶亮、李健、胡海泉等形成深遠的影響。齊秦曾四次入圍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獎,并於1997年第8屆金曲獎榮獲該獎項。.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齊秦 · 查看更多 »

齊豫

齊豫(Chyi Yu,),出生於台灣台中市,滿族,台中女中、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碩士。是臺灣著名的女歌手,因其獨特的唱腔和出色的唱功,被廣大樂迷誉为“天籟之音”,曾於1998年榮獲第9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代表作有〈橄欖樹〉、〈夢田〉、〈欲水〉。近年專注於修習佛法。齊豫的弟弟齊秦同樣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歌手。其父親為國大代表齊濟。.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齊豫 · 查看更多 »

舞廳

依照中華民國經濟部營業項目代碼表的定義,係指提供場所,備有舞伴、供不特定人群跳舞之營利事業。與舞場、酒家、酒吧、茶室、旅館、餐廳、百貨公司、電影院、保齡球場、遊樂場、撞球間、電動玩具業、夜總會、歌廳、特種咖啡廳、理髮廳、KTV、MTV、浴室業等行業同屬八大行業之一, 香港的舞廳泛指以跳舞為主的娛樂場所,部份會有人駐場伴舞。流行於1960至1970年代。 Category:娛樂場所.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舞廳 · 查看更多 »

蘇芮

蘇芮(),本名蘇瑞芬,臺灣天后级女歌手,生于臺北市,是华人乐坛的「里程碑」,音乐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是众多歌坛知名藝人共同崇拜和欣赏的歌手。.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蘇芮 · 查看更多 »

蔡琴

蔡琴(Tsai Chin,),出生於高雄市左營區,台灣女歌手,同时活躍於廣播、歌舞劇等領域,1970年代後期以民歌歌手的身份進入演藝圈。.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蔡琴 · 查看更多 »

鄧麗君

鄧麗君(),本名鄧麗筠,中華民國流行音樂歌手。1967年發行第一張個人唱片專輯,1970至80年代達事業高峰,在日本樂壇發展大獲成功,名氣回嚮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泰國、馬來西亞等。1990年代初淡出樂壇。生於外省家庭,父親是河北大名縣人,母親是山東人,又因父親是中華民國國軍,鄧麗君畢生致力慰問國軍官兵,故又有「軍中情人」之稱。1995年氣喘發作猝逝於清邁;身後臺灣與香港歌壇分別頒發金針獎及金曲獎特別貢獻獎以紀念「一代巨星」的光榮成就。.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鄧麗君 · 查看更多 »

鄭中基

鄭中基(Ronald Cheng Chung-kei,),香港歌手、詞曲作家、演員和攝影師。.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鄭中基 · 查看更多 »

鄭東漢

鄭東漢(Norman Cheng),香港及台灣音樂人,籍貫台灣新竹,畢業於聖類斯中學,歌手鄭中基之父。 年青時的鄭東漢曾經與泰迪羅賓、陳家蓀等人合組樂隊《Teddy Robin and the Playboys》。之後歷任寶麗金及環球唱片總裁,曾經一手捧紅張學友、譚詠麟、許冠傑、鄧麗君、周慧敏、張國榮、王菲、劉德華、黎明、童安格等港台歌手。 另外,他也曾經和EMI聯合持有嘉禾電影股權。鄭本身也是金牌娛樂及步升大風(其後被改組為金牌大風)創辦人。其子鄭中基亦為金牌大風之藝人。.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鄭東漢 · 查看更多 »

臺灣話

臺灣話(方音),又稱為臺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為閩南語泉漳片之變體,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近代以來常以臺語(方音)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一般英語稱之為Taiwanese或Taiwanese Hokkien。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其中以福建南部(閩南)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其所帶來的閩南語逐漸在各地演變分化,並融入荷蘭語、日語及原住民語言等語言於其中,使得臺灣話與福建的閩南語在詞彙使用及腔調上存在有不少差異。隨著漳泉移民(閩南裔台灣人)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逐漸成為臺灣本島最主要的通行語言之一;雖然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國語(華語),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講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華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捩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和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上斷送。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為偏泉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中部符合此一分布。.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臺灣話 · 查看更多 »

金牌大風

金牌大風集團(英文:Gold Typhoon Group),簡稱金牌大風,是大中華地區主要的演藝娛樂公司之一。2014年6月中旬,金牌大風由華納音樂集團併購,成為旗下子公司。.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金牌大風 · 查看更多 »

陳奕迅

陳奕迅(Eason Chan Yick-shun,),香港歌手及演員,曾擔任第十屆香港演藝人協會副會長,曾獲美國《時代雜誌》形容為影響香港樂壇風格的人物。他是最具代表性的粵語流行音樂男歌手和90年代新秀冠軍之一,千禧年香港最成功的男歌手之一,獲得「新一代歌神」之稱,是深受年輕樂迷歡迎的人物。。2010年,陳奕迅入選全球華人音樂殿堂—中國華語金曲獎「30年經典評選」,成為1990年代出道歌手唯一代表。 曾在多个亚太及華人地区獲得多個獎項和提名,包括香港的樂壇四大頒獎禮和「四台聯頒音樂大獎─傳媒大獎 」;全球華人地區的「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最佳男歌手」、中國內地的「音樂風雲榜最佳男歌手」、台湾的「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演唱人奖」「KKBOX數位音樂風雲榜十大風雲歌手」、馬來西亞的「MY Astro至尊流行榜頒獎典禮至尊海外男歌手」、新加坡的「新加坡金曲獎最受歡迎男歌手」和日本的「2008年MTV日本音乐录像带大奖台湾地区最佳BuzzAsia奖」等等。2014年,陳奕迅連續九度獲得十大中文金曲「最優秀流行男歌手大獎」;2018年,陳奕迅獲得第29屆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演唱人獎,成為第一位亦是唯一一位獲得3次該獎項的香港歌手。。。 專輯方面,其2005年推出的專輯《U87》被《時代雜誌》評為2005年亞洲五張最值得購買的專輯,而《Special Thanks To...》和《不想放手》曾获得「金曲奖流行音乐类最佳国语专辑奖」。他是第一個在台灣金曲獎上分別獲得「最佳國語男演唱人」和「最佳國語專輯」的香港歌手;2009年於《第二十屆台灣金曲獎》以《不想放手》專輯第二次獲得「最佳國語專輯獎」,成為第一位獲得此獎兩次的非台灣男歌手;2012年《DUO 陳奕迅2012演唱會》倫敦站開賣,門票20分鐘內售罄,成為O2 Arena售票速度最快紀錄的第二名,僅落後於米高·積遜,同時首位站上O2 Arena的華人歌手。2018年於《第二十九屆台灣金曲獎》以《C'mon In~》專輯獲得「年度專輯獎」以及「最佳國語男歌手」。 電影演出方面亦有取得過佳績,曾在“美濤·領銜2009騰訊網星光大典”中憑電影《金錢帝國》獲得港台年度電影男演員榮譽。.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陳奕迅 · 查看更多 »

陳百強

陳百強(Danny Chan Pak Keung,),香港已故男歌手、作曲人,擁有崇高的地位和廣泛的影響力,是香港樂壇全盛時期的唱作巨星、1980年代粵語流行音樂的代表人物。他擅長音樂創作,能歌擅舞,亦有俊朗的外形。其翩翩公子高貴氣質尤受人稱頌。 陳衣著品味出眾,外形打扮往往成潮流指標,年輕人喜爭相仿效, 是香港流行樂壇史上第一位被冠「偶像」之歌手。其音樂才華備受推崇,由他作曲或主唱的多首名曲廣受樂迷愛戴,流行度超越三十載。相較其他1980年代同期巨星陳百強的歌唱事業最短暫,縱英年早逝仍吸引大量新世代聽眾,突顯其獨特聲線、優美風格、咬字清晰、真摯情感結合悅耳音符的龐大感染力。2009年獲追頒香港樂壇最高榮譽大獎金針獎。 陳百強因在1980年代初與張國榮、鍾保羅合作兩部青春電影《喝采》及《失業生》,又曾同屬經理人譚國基旗下,三人因此被稱為「三劍俠」。.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陳百強 · 查看更多 »

Google

Google有限公司(Google LLC;中文:谷--歌),是美国Alphabet Inc.的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互联网广告、互联网搜索、云计算等领域,开发并提供大量基于互联网的产品与服务,其主要利润来自于AdWords等广告服务。Google由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理工博士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共同创建,因此两人也被称为“Google Guys”。1998年9月4日,Google以私营公司的形式创立,目的是设计并管理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搜索”。2004年8月19日,Google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被称为“三驾马车”的公司两位共同创始人与出任首席执行官的埃里克·施密特在此时承诺:共同在Google工作至少二十年,即至2024年止。Google的宗旨是“--”(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而非正式的口号则为“不作恶”(Don't be evil),由工程师阿米特·帕特尔(Amit Patel)所创,并得到了保罗·布赫海特的支持。Google公司的总部称为“-”,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县的山景城。2011年4月,佩奇接替施密特擔任首席执行官。在2015年8月,Google宣布進行资产重组。重组後,Google划归新成立的Alphabet底下。同时,此舉把Google旗下的核心搜索和廣告業務與Google無人車等新兴业务分離開來。 据估计,Google在全世界的数据中心内运营着上百万台的服务器,每天处理数以亿计的搜索请求和约二十四PB用户生成的数据。 Google自创立起开始的快速成长同时也带动了一系列的产品研发、并购事项与合作关系,而不仅仅是公司核心的网络搜索业务。Google公司提供丰富的线上软件服务,如雲端硬碟、Gmail电子邮件,包括Orkut、Google Buzz以及Google+在内的社交网络服务。Google的产品同时也以应用软件的形式进入用户桌面,例如Google Chrome网页浏览器、Picasa图片整理与编辑软件、Google Talk即时通讯工具等。另外,Google还进行了移动设备的Android操作系统以及Google Chrome OS操作系统的开发。 --分析网站Alexa数据显示,Google的主域名google.com是全世界访问量最高的站点,Google搜索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域名下的多个站点(google.co.in、google.de、google.com.hk等等),及旗下的YouTube、Blogger、Orkut等的访问量都在前一百名之内。其中,社交网络服务Orkut于2014年9月关闭。.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Google · 查看更多 »

林子祥

林子祥(George Lam Tsz Cheung;),中国知名歌手、詞曲作者及演員、二十大香港金曲頒獎禮司儀.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林子祥 · 查看更多 »

林憶蓮

林憶蓮(英文名:Sandy Lam,),生於香港,著名實力派天后級女歌手,她15歲加入電台當DJ,1985年投身樂壇。1990年代初,其香港音樂事業攀上高峰,1990至1992年度連續三年奪得「叱吒樂壇女歌手金獎」,在四大天王年代獲天后封號,被譽為「四大天后」之一。粵語歌代表作包括《灰色》、《依然》、《瘋了》等。其後到台灣擴展音樂事業,影響力遍及大中華地區,最暢銷專輯為總銷量400萬的《Love, Sandy》(1995)。國語歌代表作包括《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當愛已成往事》、《傷痕》、《聽說愛情回來過》、《至少還有你》等;而《野花》、《蓋亞》等專輯亦廣受樂迷與業界人士好評。 2013年7月,林憶蓮憑《蓋亞》獲頒第24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最佳國語專輯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常石磊共同監製),常石磊亦憑《蓋亞》獲得最佳編曲人獎,成為該屆金曲獎大贏家。 2017年,林憶蓮參加中國大陸湖南衛視的歌唱節目《歌手2017》(前稱《我是歌手》第五季),榮獲總冠軍。.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林憶蓮 · 查看更多 »

李宗盛

李宗盛,臺灣音樂製作人、詞曲作家、歌手。出生於台北北投,母親為巴賽族後裔。 20世紀80年代至今創作、製作了大量經典歌曲和暢銷專輯,有「華語流行音樂教父」和「百萬製作人」之稱。作為樂壇最具影響力的音樂人之一,他發掘提攜了周華健、辛曉琪、張信哲、光良、品冠、梁靜茹(後來成為她的乾爹)、五月天、白安、楊宗緯等多位歌手,被譽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亞及東南亞最重要的音樂製作人」 。曾任滾石唱片製作總監、副總經理,現受聘擔任索尼音樂大中華區A&R首席顧問。 知名作品有《愛的代價》《真心英雄》《我是一只小小鳥》《夢醒時分》《當愛已成往事》《領悟》《傷痕》《陰天》《明明白白我的心》《愛如潮水》《讓我歡喜讓我憂》《凡人歌》《鬼迷心竅》《給自己的歌》《山丘》《新寫的舊歌》等。.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李宗盛 · 查看更多 »

李香蘭

李香蘭(),出生名山口淑子(),第二次結婚後戶籍名大鷹淑子(),日本人,祖籍日本佐贺县杵岛郡北方村(現為佐贺县武雄市北方町),生于中華民國奉天省奉天市北煙台(今遼寧省燈塔市),李香蘭是其義父為之取的中文名,沿用為藝名,李香蘭受過正式西洋聲樂教育,是抒情女高音,擅長美聲唱法,是当时極為知名的歌手、電影演員,后擔任日本參議院參議員。2014年9月7日,因心臟衰竭在家中去世,享年94歲。.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李香蘭 · 查看更多 »

李谷一

李谷一(),原名李滇惠、李穀貽,1966年改現名。中國大陆著名女歌唱藝術家,湖南長沙人。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被中國文化部批准為優秀專家。中国民主同盟成员。 李谷一的歌聲輕巧甜美,圓潤流暢,有著濃鬱的民族風格與韻味,富有極強的藝術魅力和感召力。在近30年的舞臺生涯中,以其獨特的演唱風格和技巧,對中國民族聲樂和通俗音樂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並開創了一代歌風。 她不僅有豐富的舞蹈和戲曲藝術功底,而且又學習了西洋傳統發聲法,形成了中西合璧、獨樹一幟的現代新民歌演唱風格,開創了一代歌風。在1980年代,她是中國廣大觀眾最熟悉、最喜愛的歌唱家。 1979年,演唱《鄉戀》引發軒然大波,這首大陸創作者原創的作品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被戴上「低級」、「下流」的帽子,李谷一採用所謂「氣聲唱法」,被指責模仿鄧麗君。《人民日報》等媒體強力批判這首歌曲,李谷一因此蒙受巨大的壓力,「靡靡之音」也從這時起正式戴到了李谷一的頭上。.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李谷一 · 查看更多 »

梅艷芳

梅艷芳(Anita Mui Yim-fong,),香港出生,香港殿堂級歌影壇巨星,人稱「百變梅艷芳」、「樂壇大姐大」和「舞台女王」。她的形象百變,更是華語樂壇首位在同一場演唱會換多套歌衫以及在每張專輯的封面和音樂影片都有不同造型的歌手,因此亦有「百變女王」和「東方麥當娜」之稱。梅艷芳的影響力不只在演藝界,她更代表了整個香港及華人社會,她去世後被傳媒廣泛稱為「香港女兒」。 梅艷芳自小四歲開始了她的演唱生涯,與家人在荔園、啟德遊樂場賣唱。1982年,在無綫電視及華星唱片合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中以一曲〈風的季節〉勝出,星途由此展開。梅艷芳跟徐小鳳和蔡琴一樣,是華人樂壇少有的女低音。在事業早期,歌曲路線已是冶艷前衛,舞台衣著華麗大膽,風格千變萬化。 梅艷芳在1985年-1989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當中連續五屆奪得最受歡迎女歌星並於1989年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奪得叱吒樂壇女歌手金獎。而於1985年推出的專輯《壞女孩》銷量更達14白金(72萬張),奠定了她在歌壇的地位。她在電影界也獲得多項大獎,1987年更以電影《胭脂扣》一舉拿下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后冠,演技備受肯定。她同時也是全球華人女歌手中演唱會場次的最高紀錄保持者,共計292場(含香港紅磡體育館個人演唱會147場)。 2003年,梅艷芳因子宮頸癌併發肺衰竭病逝,終年40歲。離世前對事業上的輝煌與感情生活上跌跌撞撞時有所憾。同年香港演藝巨星張國榮和名填詞人林振強也遺憾辭世,無數人哀痛「一個時代的終結」。梅艷芳一生敢作敢為,努力拼搏,常有為善不甘人後的義舉,香港人都懷緬地稱她為「香港的女兒」,去世十多年來紀念活動不斷。她的銅像於2014年在香港星光大道樹立,香港藝人中只有她跟李小龍有個人銅像。 梅艷芳在這21年的舞台生涯裡,創造了無數奇蹟,無數經典。她喜歡在舞台上製造些別出心裁的東西,從形象的大膽到舞台設計的精湛,每次都會讓人有新鮮的感受,梅艷芳就是這麼一個人,別人做不到的,她一定要做到。梅艷芳一生推出過30多張唱片以及演出約40部電影,獲獎無數,香港人暱稱她阿梅(「梅」粵音:)或梅姐(粵音: ),與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合稱為“三王一--”,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樂壇的超級巨星之一,也是香港粵語流行歌曲輝煌極盛期的標誌性人物。梅艷芳是第一位在音樂界和電影界都取得矚目成就的香港女藝人,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榮譽的香港歌手,第一位出任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職位的女性。音樂上,她突破傳統、大膽創新、風格多變、引領潮流。她二十九歲獲得唯一十大中文金曲-鑽石偶像大獎和勁歌金曲榮譽大獎,三十一歲獲得十大金彩虹演藝紅人獎,三十五歲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三十八歲獲得香港勁歌金曲致敬大獎,四十歲獲得中國金唱片獎(國家級音樂獎)的藝術成就榮譽,是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電影上,她先後獲得大中華兩岸三地的影后榮譽,在二十年香港電影累計票房中位列女演員第三。去世後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追授“演繹光輝永恆大獎”,被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入“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梅艷芳 · 查看更多 »

氛围音乐

氛围音乐(Ambient music)是在傳統音樂結構或韻律之上更著重於色調和氛圍的一種音樂類型,又译为氣氛音樂或環境音樂。氛围音乐拥有一种“环境的”、「视觉的」, 或者「不被人察觉的」特質,其與流行、商业化的音乐比起來大多更加冗长。氛围音乐的先驱之一布萊恩·伊諾认为「氛围音乐必须满足各个听觉注意力层次,不能只强调某一个特定的层次;也必须既能让人忽略它的存在,但又非常地有趣。」 氛围音乐起源于英国,当时像合成器一类全新的音乐合成设备大規模出现在市面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氛围音乐以试验性的、针对当时的合成器的形式为基础开始不断发展。橘夢樂團、樂團和作曲家埃里克·薩蒂的作品,以及系列的心理聲學,都对氛围音乐的出现产生了影响。在1978年,布萊恩·伊諾透過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辑《Ambient 1: Music for Airports》提出了氛围音乐的概念並開始推廣。和在20世纪90年代透過氛围音乐作品在商業上获得成功。.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氛围音乐 · 查看更多 »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汉语方言

在汉语/汉语族中,各地方存在著口語性差距極大的語言變體,稱為漢語變體(varieties of Chinese)。中国出于政治因素,把這些變體都統稱為所谓的漢語方言。 汉语的差异化程度随地域而别。在官话区内,往往相距数百公里的居民也能勉强溝通;而在华南地区,有着“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有些地方的差異程度就連同城居民也无法溝通的程度。不过在書寫上除了部分用詞之外,汉语的书面语却十分统一:在古代有产生于汉语分化前的文言文,现代則有以官话为基础产生并制定的白话文。 「漢語方言」被认为是一個極具漢民族特色的稱呼,因為雖稱為“方言”,但其實方言內部的語言差異甚至比歐洲諸語之間的差異更大,甚至方言內部的次方言之間的差異也比一些歐洲語言间的差异要大(如閩語內部的差異)。因此一部分西方學者比照歐洲語言的劃分,認為漢語內部的方言應該集體升格為語言,即汉语族下的诸语言。 汉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以“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来划分的。若以听感为准,比如闽语内部及吴语内部的各個次方言之間都无法完全通话,但由于有共通的語法邏輯、特定常用詞彙等同源因素,因此皆被视为闽语或吴语。若依「方言」的字面意義「地方的語言」依地域划分,則福建省(閩)内居民并非都使用闽语,亦有客、吴两语的使用者;同时,闽语不只通行於福建,也通行於海南、臺灣、浙江南部,並隨著移民擴展到新加坡與马来西亚。 另外,由於与漢語語系的嚴格對應,有些漢學家(如美國漢學家白保羅)甚至將白語(中國白族的民族語言)也視為漢語的一種方言。由於學術界一般肯定白語与漢語的分裂是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更因為白族不是漢族,不適用於如此“具有鮮明漢民族特色”的語謂體系,因此這種將白語納入漢語方言的說法无法獲普遍认同。.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汉语方言 · 查看更多 »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满洲国 · 查看更多 »

演歌

演歌,是日本頗具代表性的傳統歌曲類別,演唱風格反映出日本人的慣有情感表達方式。基於歌手獨特的唱法或歌曲所表達的意思,又有在日語中同音的艷歌、怨歌等稱呼。 演歌起源於明治時代,並一度在日本流行。但隨著西方文化在日本影響力漸大,演歌的流行度已遠遠不及日本流行音樂(J-POP)。近年由於如冰川清志的年輕一代的演歌歌手出現、早安少女組一類的流行歌手或組合亦有唱演歌、甚至是現時AKB48的成員岩佐美咲在個人發展方面後亦由流行歌曲改唱演歌等,都令演歌有重新流行起來的趨勢。.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演歌 · 查看更多 »

流行音乐

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或POP music),亦稱流行歌曲、現代流行音樂,是指一段时期内廣泛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歡的音樂。現代流行音乐又可作商业化运作,有時稱作商業音樂。和流行音乐形成对比的音乐形式是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目前因為利益壟斷的關係,導致於外界難以一窺堂奧。.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 · 查看更多 »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文化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日本流行音樂

日本流行音樂在廣義上,可包括昭和初期受當時西方流行音樂影響而出現的歌謠曲,甚至是起源於明治時代的演歌;狹義上則指1980年代末期誕生的「J-pop」概念(或稱JPOP)。「J-pop」名稱起源於1988年開播的日本音樂電台J-WAVE,是當時為定義日本出產的流行音樂而創造出來的和製英語用詞,來自英語「Japanese pop」的縮寫;其後在日本被廣泛地用來指受西方影響的現代音樂流派,主要包括大眾流行、R&B、靈魂樂、搖滾樂、舞曲、嘻哈、流行電音等。 截至2011年,日本擁有世界最大的實體音樂市場,年產值達到約31億美元(僅計算單曲、專輯與音樂錄影帶銷量),佔世界市場之30%,為世界第一大實體音樂市場,其次為美國(18%)、德國(11%)、英國(8%)和法國(7%),而包括數位販售在內的唱片市場年產總值也達到4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之25%,排名第二。世界前五大音樂市場依序為美國(26%)、日本(25%)、德國(9%)、英國(9%)和法國(6%)。憑藉日本發展成熟的文化產業,現今的J-pop與韓國流行音樂、華語流行音樂並列為在亞洲具有指標性的流行音樂類別,是構成當今日本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亦是推動其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日本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摇滚乐

摇滾音樂(Rock Music)是20世紀50年代初起源於“搖滾” 音樂中的一種廣泛音樂類型,並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特別是在英國和美國發展成為一系列不同的風格。W.

新!!: 中文流行音乐和摇滚乐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C-popCpop中文流行樂中文流行音樂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