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涡轮喷气发动机

指数 涡轮喷气发动机

涡轮喷气发动机(英文:Turbojet,簡稱噴射發動機)是一种涡轮发动机。特点是完全依赖燃气流产生推力。通常用作高速飞机的动力。油耗比涡轮扇发动机高。 涡喷发动机分为离心式与轴流式两种,离心式由英国人弗兰克·惠特尔爵士于1930年取得发明专利,但是直到1941年装有这种发动机的飞机才第一次上天,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轴流式诞生在德国,并且作为第一种实用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的动力参加了1944年末的战斗。 相比起离心式涡喷发动机,轴流式具有横截面小,压缩比高的优点,但是需要較高品質的材料——這在1945年左右是不存在的。当今的涡喷发动机多为轴流式。.

32 关系: AL-31發動機层流弗兰克·惠特尔後燃器俄罗斯前苏联空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代戰鬥機米格-25战斗机粉末冶金美國美国牛顿第三运动定律香港超音速巡航邊界層苏-30战斗机英语陶瓷F-22猛禽戰鬥機Me 262戰鬥機SR-71黑鳥式偵察機Su-37戰鬥機推力矢量涡轮叶片涡轮发动机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湍流激波战斗机攻角

AL-31發動機

AL-31是俄罗斯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生产的一系列渦輪扇發動機,最初始用於Su-27戰鬥機上,其他衍生型則使用於包括Su-30MKI與中國殲-10等飛機上。 AL-31於1984年開始量產,編號R-32的特殊改良型使用於P-42試驗機上,於1986年創下世界爬升率紀錄。 AL-31設計上是雙軸,具有後燃器,風扇段有4級,另有9級壓縮段,燃燒段為環式設計,渦輪段則有高與低壓各一級。軍用推力最大可輸出74.5千牛噸,最大後燃推力為122.58千牛噸,旁通比為0.59:1,推重比4.77:1 (軍用推力)、 7.87:1 (後燃推力)。.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AL-31發動機 · 查看更多 »

层流

层流(Laminar flow)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或称为片流;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浪状的摆动,摆动的频率及振幅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种流况称为过渡流;当流速增加到很大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称为湍流,又称为乱流、扰流或紊流。 这种变化可以用雷诺数来量化。雷诺数较小时,黏滞力对流场的影响大于惯性力,流场中流速的扰动会因黏滞力而衰减,流体流动稳定,为层流;反之,若雷诺数较大时,惯性力对流场的影响大于黏滞力,流体流动较不稳定,流速的微小变化容易发展、增强,形成紊乱、不规则的湍流流场。 流态转变时的雷诺数值称为临界雷诺数。一般管道雷诺数Re<2100为层流状态,Re>4000为湍流状态,Re=2100~4000時为过渡状态。.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层流 · 查看更多 »

弗兰克·惠特尔

弗兰克·惠特尔爵士(Sir Frank Whittle,),英国皇家空军军官, 航空发动机工程师,与德国人汉斯·冯·奥海恩分别独立设计了喷气发动机。.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弗兰克·惠特尔 · 查看更多 »

後燃器

加力燃烧室,又译作后燃器(afterburner),是喷气发动机的附加装置之一,常见于军用飞机。原理是在发动机喷出的气流中注射入燃料。由于气流温度很高,燃料即时燃烧,膨涨而产生额外推力。.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後燃器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前苏联

#重定向 苏联.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前苏联 · 查看更多 »

空速

速是指航空器相对于空气的速度。根据测量方法上的差异,空速可分为指示空速、校准空速、当量空速、真实空速等几种。.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空速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五代戰鬥機

五代战斗机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一代战斗机。第五代战斗机在科技上与前一代最大的差异就是低可侦测性技术的全方位运用,但本來是出於ATF計劃要求,包括了四種高難度高技術的性能,即垂直起降、短距起降、低可偵測性、超音速巡航、過失速機動。目前已經開始服役的、符合原始定义的第五代战斗机,有美国洛克希德·马丁生产的F-22猛禽战斗机及F-35闪电II战斗机,以及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生產的殲-20威龍戰鬥機。, Lockheed Martin.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第五代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米格-25战斗机

米高揚-古列維奇 米格-25(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25、Mikoyan-Gurevich MiG-25,北約代號:“狐蝠”(Foxbat) ),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制部署的一种高空高速截击机,由米高揚設計局負責開發,(GAZ-21厂)生產,空速可達3.2马赫。米格-25在冷战时期曾出口过叙利亚、伊拉克、印度等国家,至今仍活跃在多国空军中。.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米格-25战斗机 · 查看更多 »

粉末冶金

粉末冶金(Powder metallurgy),是一种以金属粉末为原料,经压制和烧结制成各种制品的加工方法。粉末冶金工艺包含三个主要步骤,首先,主要组成材料被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细小颗粒组成的粉末;然后,将粉末装入模具型腔,施以一定的压力,形成具有所需零件形状和尺寸的压坯;最后,对压坯进行烧结。 粉末冶金零件生产工艺的本质性优势是,具有零件最终成形能力和材料利用率很高。.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粉末冶金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Newton's third law),在經典力學裏闡明,當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必會成雙結對地出現:其中一道力稱為「作用力」;而另一道力則稱為「反作用力」(拉丁語 actio 與 reactio 的翻譯),又稱「抗力」;兩道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們之間的分辨,是純然任意的;任何一道力都可以被認為是作用力,而其對應的力自然地成為伴隨的反作用力。這成對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稱為「配對力」。牛顿第三定律又稱為「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在本文內簡稱為「第三定律」。 第三定律以方程式表達為 其中,\mathbf_ 是物體B施加於物體A的力,\mathbf_ 是物體A施加於物體B的力。.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超音速巡航

超音速巡航(英語:Supercruise)是指飛機在不開啟後燃器之情況下持續進行超音速飛行。第一架能夠維持水平超音速巡航飛行的是英國航太的閃電式戰鬥機。 早期在定義上,只要能在平飛狀態下維持超音速飛行,就算是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但由於必須開啟後燃器才能維持超音速,燃料耗損極為巨大,可達一般狀態的數十倍之多,非常不經濟。一般戰鬥機在後燃器全開下,大多數不到十分鐘就會耗盡所有燃料。 由於現代引擎技術的提昇,使得不開後燃器進行超音速巡航已經成為可能,在美國空軍於1987年提出的先進戰術戰鬥機(ATF)計劃中,即將此一能力列為必備要求之一,因此現代的超音速巡航定義必須能不開啟後燃器,否則就只能算是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 目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的飞机有前苏联的Mig-31截击机、Tu-160战略轰炸机,在美国ATF計劃中勝出的F-22猛禽戰鬥機和落敗的YF-23戰鬥機、JSF計劃的F-35閃電II攻擊戰鬥機,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合作研發的颱風戰鬥機,法國的陣風戰鬥機,以及瑞典的JAS-39NG(E/F) 鹰狮战斗机,英国、法国联合研制的2倍音速协和式客机等等。 另外,也有一些較為特殊的例子,不能直接以「是否使用後燃器」做為超音速巡航能力的標準。例如SR-71黑鳥式偵察機,是設計成在高速下會關閉燃燒室的通道,而將所有氣流都送往後燃器,也就是直接以後燃器做為動力來源的衝壓引擎模式。亦有部份機型的超音速巡航,是必須先開啟後燃器以突破穿音速階段的推力瓶頸,或是利用特殊的飛行路徑,待完全進入超音速後即可關閉後燃器。 至於大型的民航機和轟炸機要超音速巡航較易,因為其較大的機體可以載更多燃料,而且發動機的冷卻較易解決,早如XB-70和協和式客機都做到的,但所引起的噪音問題卻較難解決,而實際應用較少。.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超音速巡航 · 查看更多 »

邊界層

邊界層,又称附面层是一個流體力學名詞,表示流體中緊接著管壁或其他固定表面的部份。邊界層是由黏滯力產生的效應,和雷諾數Re有關。 一般提到的邊界層是指速度的邊界層。在邊界層外,流體的速度接近定值,不隨位置而變化。在邊界層內,在固定表面上流速為0,距固定表面越遠,速度會趨近一定值。.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邊界層 · 查看更多 »

苏-30战斗机

Su-30戰鬥機(蘇-30戰鬥機,北約命名稱為側衛C,Flanker C),是俄羅斯蘇霍伊航空公司基於Su-27設計的第四代多用途戰機(美國將這些航電化新飛機稱作三代半),是著重替代蘇-27假想對手F-15升級版F-15E的產品,同時改進的還有航程也有提高,主要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以及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生產,前者主要外銷中國,後者則供貨給印度空軍,這款戰機也獲得許多國家的訂單。.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苏-30战斗机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陶瓷

#重定向 陶瓷 (消歧义).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陶瓷 · 查看更多 »

F-22猛禽戰鬥機

F-22“猛禽”(F-22 Raptor)是世界上第一種单座双引擎第五代隐形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取得並確保戰區的制空權,额外的任务包括对地攻击,电子战和信号情报。F-22於2000年代中期陸續进入美國空軍服役,以取代上一代的主力機種F-15戰鬥機。洛克希德·马丁为主承包商,负责设计大部分机身、武器系统和F-22的最终组装。计划合作伙伴则提供机翼、后机身、航空电子综合系统和培训系统。 F-22是當代造价最昂貴的戰鬥機種之一,也是當今世界最先進戰鬥機之一。它配備了主动相位阵列雷達、AIM-9X紅外線空對空导彈、AIM-120C/D中程空對空导彈、二維F119-PW-100推力矢量引擎、先進整合航電與人機界面等。在設計上具備超音速巡航(不需使用後燃器)、超視距作戰、高機動性、對雷達與紅外線隐形等特性。據估計其作戰能力為F-15的2到4倍,是新一代重型戰鬥機。另外,在開發F-22期間所建立的許多先進技術,也沿用到中型的F-35「閃電Ⅱ」(Lightning II)身上。F-22被公認為現代上10大戰鬥機第1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称,猛禽的匿蹤性能、灵敏性、精确度和态势感知能力结合,组合其空对空和空对地作战能力,使得它成为当今世界综合性能最佳的战斗机。 但因飞机的制造成本过高、俄罗斯和中国的第5代战斗机的计划延迟,导致缺乏清晰空对空作战任务、猛禽的出口禁令和其它使用计划(包括F-35和無人機),使得F-22的生產計畫提前終止。2009年4月,美国国防部建议停止新订单,经国会批准最终采购187架战斗机。Levine, Adam, Mike Mount and Alan Silverleib.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F-22猛禽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Me 262戰鬥機

梅塞施密特Me 262「飛燕」(Messerschmitt Me 262 Schwalbe)是德国梅塞施密特飞机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为德国空军制造的一種噴射戰鬥機。该机于1944年夏末首度投入實戰,成為人類航空史上第一種投入实战的噴射機,與同一时期英国制造的流星式戰鬥機齊名。 德國飛行員稱Me 262為渦輪(Turbo),盟軍則稱之為暴風鳥(Stormbird)。雖然燃料以及稀有金屬的缺乏使得Me 262大战中未能完全发挥其性能优势,德国飞行员驾驶该型战斗机在二战期间仍取得擊落約509架敵機(含轟炸機),自损100架的战绩。.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Me 262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SR-71黑鳥式偵察機

SR-71“黑鳥”(英文:SR-71 Blackbird)是美國空軍所使用的一款三倍音速長程戰略偵察機,洛克希德以A-12為基礎,同系列的另一款機型是YF-12攔截機。SR-71是由美國軍火工業的傳奇人物凯利·约翰逊所領導的臭鼬工廠操刀設計,該單位同樣也設計了U-2偵察機等知名的軍機作品。A12/SR-71上使用了大量當時的先進技術,如半冲压引擎,钛合金机体,低可偵測性设计,A12/SR-71是美國第一代低雷達反射截面積飛機。虽然这些当时尚未成熟的新技术给A12带来诸多麻烦,改进为SR71后仍困扰多年,如燃料泄漏和引擎易熄火等问题,隐身性能也很有限,但于60年代初期率先达到同时代领先的高速,能以3馬赫摆脱敵機與防空导彈的追击,所以在苏联Mig25和SA5防空体系成军之前,多次深入苏联领空。 60年代末期,随着中苏防空体系的增强,为避免重蹈U2被击落飞行员被俘的尴尬,SR71不再以中苏为目标,转战于朝鲜越南中东。其间开发了由A12的另一改型M21搭载使用Marquardt RJ43-MA冲压引擎的D21无人侦察机,试图以缩小版的无人机延续对中苏的3馬赫掠过式侦查。M21的发展因1966年在与D21超音速下分离时相撞机毁人亡而先行中止,随后D21改用较保守的方法继续测试,由B52挂载,附加助推火箭以达到冲压引擎启动速度。D21经多年测试于1969年用于实战,任务为飞临中国罗布泊进行空气尘埃采样,于1969年11月至1971年3月4次侵入中国领空,但因各种原因均失败,此项目也随之取消,这也是D21所有的4次实战任务。.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SR-71黑鳥式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Su-37戰鬥機

苏-37「終結者式」戰鬥機(Су-37 "Терминатор",拉丁化:Su-37 "Terminator")是一种由俄羅斯蘇霍伊公司所開發生產的單座多用途原型噴射戰鬥機。由於Su-37是一系列由Su-27戰鬥機所衍生出來的新機種之一,因此延續了Su-27的北約代號,被稱為側衛E2型(Flanker-E2)。苏-37于1996年4月在莫斯科附近的朱可夫斯基飞行测试中心(Zhukovsky flight testing center)進行首次飛行。.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Su-37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推力矢量

推力向量是指飞机将其推力从它的發動機平行方向引向其它方向的技术。推力向量技术除了可以提供垂直起降或短距起降能力外,还能在空战中为飞机提供额外的机动力。 推力矢量一般用可以转动的向量喷嘴或者扰流片来实现。.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推力矢量 · 查看更多 »

涡轮叶片

涡轮叶片是燃气涡轮发动机中涡轮段的重要组成部件。高速旋转的叶片负责将高温高压的气流吸入燃烧器,以维持引擎的工作。为了能保证在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下稳定长时间工作,涡轮叶片往往采用高温合金锻造,并采用不同方式来冷却例如内部气流冷却、邊界層冷却、抑或采用保护叶片的热障涂层等方式来保证运转时的可靠性。在蒸汽涡轮发动机和燃气涡轮发动机中,叶片的金属疲劳是发动机故障最主要的原因。强烈的震动或者共振都有可能导致金属疲劳。工程师往往采用摩擦阻尼器来降低这些因素对叶片带来的损害。 Category:发动机 Category:发动机元件.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叶片 · 查看更多 »

涡轮发动机

涡轮发动机(Turbine engine,或常簡稱為涡轮,Turbine)是一種利用旋轉的機件自穿過它的流體中汲取動能的發動機形式。經常在飞机與大型的船舶或車輛上看到其應用。 雖然渦輪發動機可能有許多不同的運作原理,但最簡單的渦輪型式可以只包含一個「轉子」(Rotor),例如一個帶有中心軸的扇葉,將此扇葉放置在流體中(例如空氣或水),流體通過時對扇葉施加的力量會帶動整個轉子開始轉動,進而得以從中心軸輸出軸向的扭力。風車與水車這類的裝置,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發明的渦輪發動機原型。 依照不同的分類方式,渦輪發動機也可以分類成很多不同的型式。例如以燃燒室與轉子的位置是否在一起來區別,就存在有屬於外燃機一類的蒸汽渦輪發動機,與屬於內燃機的燃氣渦輪發動機。 如果將渦輪發動機反過來運作,則會變成一種輸入力量之後可以將流體帶動的設備,例如壓縮機(compressor)與泵(pump)。 有些渦輪發動機本身具有多組扇葉,其中部分是用於自流體汲取動力,部分是用於推動流體,二者不能混為一談。舉例來說在大部分的渦輪扇發動機與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中,位於燃燒室之前的扇葉實際的作用是用於加壓進氣,因此應被視為是一種壓縮機。真正的渦輪機部分是位於燃燒室後方的扇葉,被燃燒後的排氣推動產生動力,再透過傳動軸將力量輸送至主扇葉(渦輪扇發動機)或螺旋槳(渦輪螺旋槳發動機)處,推動其運轉。 渦輪增壓引擎是利用渦輪將空氣壓縮後強制送入汽缸內因此汽缸中的壓力必然是屬於正壓也就是高於一個大氣壓力之上 以汽車渦輪為例 渦輪的作用雖然是將空氣壓縮後送入汽缸內 但驅動渦輪的力量卻是來至於引擎排出的廢氣 當引擎轉速逐漸提升後 廢氣排出的力量便會增大渦輪轉速也會相對的提高 這時後送入引擎的空氣也就會更加處於高壓縮狀態 不過當引擎處於中低轉速時由於汽缸排出的廢氣還不足以使渦輪達到最大的增壓狀態 因此這時候儘管踩下油門踏板引擎也無法發揮應有的增壓效果 這樣的現象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渦輪遲滯』也就是turbo lag 關於渦輪增壓引擎的運轉過程 進氣溫度也是攸關增壓反應與動力輸出的重要環節 由於空氣在壓縮後會導致溫度提高 進氣溫度一旦過高 除了會影響到引擎的燃燒效率 也有可能會導致爆震的現象產生 為了解決空氣在壓縮後溫度提高的問題 大多數渦輪增壓引擎都會在渦輪與引擎之間裝設一個用來冷卻空氣的裝置 由於渦輪的動力是來至於引擎排出的廢氣 所以只要引擎持續排出廢氣,渦輪便會一直處於增壓的狀態 但是引擎並非隨時都需要渦輪送入高壓空氣 而且渦輪在增壓時也必須要有一定的上限 否則送入引擎的空氣如果壓力過高 便很可能會導致內部機件損毀 嚴重勝制會導致爆引擎的危險喔 至於維持渦輪增壓的裝置,原廠引擎通常是在渦輪上裝設一個『洩壓閥』 一旦壓力超過了預設值之後,洩壓閥便會自動開啟 一來可避免渦輪持續增壓 二來則是使渦輪能夠維持在預設的增壓值.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或者根據其發動機類型而稱為渦輪螺旋槳噴射發動機,簡稱渦槳發動機;英文:Turboprop Engines)是一種通常用於飛機上的燃氣渦輪發動機。 渦槳發動機的驅動原理大致上與使用活塞發動機作為動力來源的傳統螺旋槳飛機雷同,是以螺旋槳旋轉時所產生的力量來作為飛機前進的推進力。其與活塞式螺槳機主要的差異點除了驅動螺旋槳中心軸的動力來源不同外,還有就是渦槳發動機的燃氣渦輪通常是以恆定的速率運轉,而活塞動力的螺旋槳則會依照發動機的轉速不同而有轉速高低的變化。 雖然渦槳发动机的燃燒室與渦輪噴射發動機類似,但為了自排廢氣中回收較多的動力以驅動螺旋槳,渦槳引擎的渦輪(Turbine)端之扇葉級數比較高。相反的,由於渦輪噴射發動機主要的推進力都來自於熱氣直接排放至大氣中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因此其渦輪端的扇葉級距數越小越好,只需保持足夠的回收動力用來驅動壓縮端的扇葉即可。 事實上,渦槳發動機的效率亦高於渦輪扇發動機,但是使用渦槳引擎的飛機速度通常較渦輪扇發動機的飛機來的低。原因是渦槳引擎的旁通比通常比渦輪扇引擎來的高,但是也造成其槳葉端部分速度很高,有產生震波的可能。另外,因渦輪轉動速度很快,使得渦輪與螺槳之間必須要有變速齒輪,來降低螺槳轉速使其葉端不要超過音速。所以使用螺槳發動機的飛機會多個變速齒輪的重量。 雖然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常用在較小型或較低速的次音速飛機上,但也有少數使用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飛機,可以以非常接近音速的500節(約926公里/小時,或575英里/小時)的空速在空中巡航,例如俄罗斯空军的Tu-95和俄罗斯海军航空兵的Tu-142四发重型飞机。.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 查看更多 »

湍流

湍流(turbulence),也稱為紊流(大陆地区的旧称),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或称为片流;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浪状的摆动,摆动的频率及振幅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种流况称为过渡流;当流速增加到很大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称为湍流,又称为--、扰流或紊流。 这种变化可以用雷诺数来量化。雷诺数较小时,黏滞力对流场的影响大于惯性力,流场中流速的扰动会因黏滞力而衰减,流体流动稳定,为层流;反之,若雷诺数较大时,惯性力对流场的影响大于黏滞力,流体流动较不稳定,流速的微小变化容易发展、增强,形成紊乱、不规则的湍流流场。 流态转变时的雷诺数值称为临界雷诺数。临界雷诺数与流场的参考尺寸有密切关系。一般管道流雷诺数Re<2100为层流状态,Re>4000为湍流状态,Re=2100~4000为过渡状态。 在管路设计中,湍流比层流需要更高的泵输出功率。而在热交换器或者反应器设计中,湍流反而有利于热传递或者充分混合。 有效地描述湍流的性质,至今仍然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湍流 · 查看更多 »

激波

震波(Shock Wave),又譯衝擊波、駭波或激波,属于紊流的一种传播形式。如同其他通常形式下的波动,激波也可以通过介质传输能量。在某些不存在物理介质的特殊情况下,激波可以通过场,如电磁场来传输能量。激波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介质特性(如压力、温度、或速度)在激波前后发生了一个像正的阶梯函数般的突然变化。与此相应的负的阶跃则为膨胀波。声学激波其速度一般高于通常波速(在空气中即音速)。 激波随距离的增加耗散很快,與孤波(另一种形式的非线性波)不同。而且,膨胀波总是伴随着激波,并最终与激波合并。这部分抵消了激波的影响。声爆,一种超音速飞机通过时产生的声学现象,即是由激波——膨胀波对的耗散和湮灭所产生的。.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激波 · 查看更多 »

战斗机

戰鬥機(Fighter aircraft)係一種空對空戰鬥用的軍用飛機,主要用以對抗敵方的航空器,攻擊空中目標,奪取、維護戰場上的制空權,故其設計著重於提升機動力與運動性能。戰鬥機通常也被視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空中戰力。 史上第一款名義上的的戰鬥機是1913年法國的莫蘭-索尼耶L單翼機。法國人率先實現了在螺旋槳上安裝鋼鐵製子彈偏導片,使機槍子彈不會擊中螺旋槳。這個系統讓飛行員可專​​心駕駛飛機並進行射擊,同時也無須額外配置機槍手,但會使機槍的射速變慢。 過往的戰鬥機根據用途又細分為殲擊機與攔截機(Interceptor)。殲擊機即大眾熟知的傳統戰鬥機,用途是消滅敵方軍用飛機、控制空域,掌握制空權可避免己方地面受到攻擊,亦有利於己方攻擊敵方地面。由於殲擊機隨時可能進行空中纏鬥,對機動力、運動性能的要求遠高於其他機種。攔截機的用途則是在敵方轟炸機和偵察機進入己方空域前,以其速度和爬升能力爭取時間及高度優勢並將其摧毀。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飛行高度較高的轟炸機與偵察機,在設計上以爬升率和飛行速度為優先。二次大戰後,有鑑於原子彈的威脅,許多國家一度將攔截機視為與殲擊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由於飛彈科技的成熟,以及超音速巡航的出現,攔截機的功能已可通過殲擊機配備飛彈來滿足,成為現今趨勢之多用途戰機,不再發展專門的攔截機。.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战斗机 · 查看更多 »

攻角

攻角(Angle of attack,縮寫為AOA,常用希臘字母α表示)為一空氣動力學名詞,為機翼之翼弦與自由流(或是相對風流的方向)之夾角;如為飛機攻角,定義則為機軸對相對風流之夾角。當機翼向上為正攻角,向下則為負攻角。 它有可能與俯仰角搞混。俯仰角是指翼弦與飛行器俯仰之夾角,而攻角是指與自由流之夾角。 機翼要有升力,則必須要有攻角或是弧度(camber)。有弧度的機翼,其零升力攻角不為零,也就是在攻角0度時,有弧線的機翼就有升力。而對稱翼不具弧線,所以在攻角0度時沒有升力,必須要有攻角,機翼才能提供升力。 當機翼因其它因素干擾,此時對於該翼剖面的相對風速可能與飛行器的相對風速不一樣,所以在翼剖面上的相對風速與翼弦之夾角才是有效攻角。最常見的情況為,在機翼翼尖的部分,因三維釋放效應,空氣由機翼下方往上翻,使得有效攻角變小,並造成額外的阻力,我們稱這種阻力為誘導阻力,而原本的攻角與有效攻角之差為誘導攻角。.

新!!: 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攻角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Turbojet涡喷涡喷发动机渦輪噴射引擎渦輪噴射發動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