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海因里希·希姆莱

指数 海因里希·希姆莱

海因里希·鲁伊特伯德·希姆莱(德語:,)是納粹德國的一名重要政治头目,曾為內政部長、親衛隊首领,被認為对欧洲600萬名犹太人、同性戀者、共產黨人和200,000至500,000名罗姆人的大屠杀以及许多武裝親衛隊的战争罪行负有主要责任。二次大戰末期企圖與盟軍單獨談和失敗,被拘留期間服毒自殺。德國《明镜》週刊中對希姆萊的評價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劊子手」來源:Der Spiegel,刊次:2008年11月3日。章節:Hitlers Vollstrecker – Aus dem Leben eines Massenmörders。.

168 关系: 埃爾哈德·海登埃里希·鲁登道夫历史修正主义占星术卡尔·邓尼茨卡爾·漢克印度印度人口反犹太主义古罗马同性戀吕讷堡堑壕战大屠杀大校大清洗天主教奥地利总理奥斯威辛集中营奧托·斯科爾茲內威廉·弗利克威廉·胡得·辛普森威廉二世 (德国)威爾納·馮·弗里奇容克安東尼·艾登岩波書店巴巴羅薩行動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巴伐利亞王國巴拉頓湖戰役不伦瑞克不来梅帝國師帝國保安部帝國毀滅希特勒內閣希特拉青年團希特拉青年團裝甲師布拉格乌克兰庫爾特·達呂格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休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德奧合併德国总理德语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海軍...德意志國防軍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保安警察保羅·豪塞爾團 (軍隊)國家馬克别动队刑事警察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农学啤酒館政變党卫队党卫队全国领袖党卫队国外德意志民族事务部党卫队国家安全部內政部共产党关于希特勒的真正最真实真相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克罗地亚因戈尔施塔特国家法西斯党国粹主义犹太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神秘主義禁軍种姓制度种族清洗穆斯林突厥人第4警察裝甲擲彈兵師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第一次世界大战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納粹德國納粹集中營索比波集中營約瑟夫·史達林約瑟夫·迪特里希約瑟夫·門格勒總統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纳粹党纽约维尔纳·冯·勃洛姆堡罗姆人美國羅馬尼亞王國猶太人大屠殺瑞士特雷布林卡集中營盖世太保萊因哈特·海德里希萬湖會議鐵十字勳章西奧多·艾克西藏西门子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角川書店马丁·鲍曼鲁道夫·赫斯貝爾澤克集中營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路德維格·貝克路透社黑衫軍黑森林达豪集中营興登堡阿爾弗雷德·羅森堡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艾希曼蘇聯赫尔曼·戈林重农主义自由軍團长刀之夜苏德战争苏联红军雷根斯堡集中营雅利安人種V-2火箭柏林柏林戰役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恩斯特·罗姆格利维采格里哥·斯特拉瑟欧洲武士道武裝親衛隊氰化钾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波兰波茲南法本公司溜冰場滅絕營漢斯·法郎克战争罪明镜海因茨·古德里安新教斑疹傷寒日本意大利慕尼黑慕尼黑工业大学扬·安东内斯库普魯士王國普魯士自由州時代雜誌11月革命7月20日密谋案 扩展索引 (118 更多) »

埃爾哈德·海登

埃爾哈德·海登(Erhard Heiden,1901年2月23日 – c.1933年)是一位納粹黨的早期成員,同時也是準軍事組織「親衛隊」的第三位領導人。他於1927年出任親衛隊全國領袖;當時的親衛隊是一個規模不足1,000人的小型組織,且在其上級單位「衝鋒隊」的干涉下始終無法壯大。海登的全國領袖任期並不成功,親衛隊成員人數在他的領導下急遽下降;他於1929年因「家庭因素」而去職,隨後於1933年後遭到逮捕,並於同年內被處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埃爾哈德·海登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鲁登道夫

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是德国的著名将军。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重要主将。.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埃里希·鲁登道夫 · 查看更多 »

历史修正主义

在歷史編纂學中,術語歷史修正主義(historical revisionism)指對歷史紀錄的重新說明。它通常意味挑戰被專業學者所持有的對一個歷史事件的傳統觀點,或引入新證據,或重新陳述參與人的動機和決策。對歷史紀錄的修改反映對事實、證據和說明的新發現,其創造一個被修改的歷史。在戲劇個案中,修正主義包括一個對更老的對英雄和罪犯的道德判斷的轉換。其形式包括:.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历史修正主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卍.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卐 · 查看更多 »

占星术

医学占星用的人体解剖-占星关系图. 占星術(Astrology),亦稱占星学、星象學,是用天体的运动和相对位置来占卜人事及地表事件的一种理論。占星术可至少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植根于系统预测季节性变化和将天体周期解释为神圣传意迹象的传统。许多文明都曾有将重要事件附会于天文事件的传统,而像印度、中国和玛雅等古文明甚至还发展出了复杂的系统,通过天文观测来预测地表事件。可追溯至公元前19-17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并由此传播至古希腊、罗马、阿拉伯世界,并最终传至中西欧地区。当代西方占星术通常与天宫图系统相联系,标榜其能基于天体位置来解释不同人格并预测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多数专业的占星家均依赖于这一系统。 纵观其历史,占星术长期被视为学术传统并普遍存在于学术界中,与天文学、炼金术、气象学和医学关系密切。占星术亦曾流行于政治界;从但丁与乔叟到莎士比亚、洛佩·德·维加和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他们的多部文学作品中都曾提到过占星术。 然而,科学革命开始后,占星术已受到广泛质疑;它在理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占星术 · 查看更多 »

卡尔·邓尼茨

卡爾·鄧尼茲(Karl Dönitz,,)是納粹德國海軍元帥、先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潛艇艦隊總司令、海軍總司令、德國總統。鄧尼茲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擔任潛艇艦長,而後在兩場大戰的戰間期中建設與訓練海軍潛艇部隊,更以自己的經驗加以改良,搭配戰略規劃、通訊與協調攻擊衍生出潛艇戰術《狼群戰術》,在橫亙大戰全期的大西洋海戰中指揮潛艇艦隊,為德國海軍立下赫赫戰功。與海軍水面艦隊表現不佳的情況相對的是潛艇的活躍,因此在注重前者的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請辭後,希特勒任命鄧尼茲繼任其職。由於長久共事所取得的信任以及戰爭末期納粹領導階層的背叛,希特勒在遺囑中任命鄧尼茲為其繼承人,身兼總統與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鄧尼茲擔任其職位約20多天,指揮德軍向同盟國投降。戰後於紐倫堡審判判決10年有期徒刑,於1956年釋放。.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卡尔·邓尼茨 · 查看更多 »

卡爾·漢克

卡爾·奧古斯特·漢克(Karl August Hanke,)是一位納粹德國官員與最後一任親衛隊全國領袖,並曾於1941年至1945年間擔任。1945年6月8日,漢克遭捷克游擊隊射殺身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卡爾·漢克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人口

印度人口的结构主要以语言、宗教以及种姓来划分。2007年大概有11亿,2011年3月31日公布的人口普查的初步结果是12.1亿,而2017年的數據顯示人數約為13.24億人。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2024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印度人口 · 查看更多 »

反犹太主义

反犹太主义是一種意識型態,對於对仇恨犹太人或犹太教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反犹太主义在世界各地有犹太人生活的地方皆存在,在歐洲、亞洲及阿拉伯也有。 「反猶太主義」的原文(Antisemitism、Anti-Semitism 或 anti-semitism)直譯為反閃族主義。在字面意義上,反閃族主義是對於所有閃族的反感情緒,虽然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同属闪米特人,但是這個名詞在歐洲特指對於猶太人的仇恨情緒。這個名詞在1873年首次在德國出現,同義詞是「仇恨猶太人者」(Judenhass,Jew-hatred)。.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反犹太主义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同性戀

同性戀,亦稱為同性向、同性愛,是以同性為對象建立起親密關係,或以此性傾向做為主要自我認同的行為或現象。同性戀連同雙性戀和異性戀構成了性傾向連續光譜不同程度之別的三區帶。對同性戀者常用的稱呼為同志,男性為男同志(Gay),女性為女同志(Lesbian)。 性傾向是個體對特定性別之人,感受到的持久性情感、愛慕或性吸引力。目前尚無研究能夠明確證實性傾向是由特定、或多種因素所引致。但數篇生物學理論研究論文指出性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基因或子宮環境等生物性因素,而由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非社會性的環境因子共同作用促成,科學證據不支持能由社會性手段教導或學習性傾向的說法。 科學研究已證實同性戀是人類性慾的自然展現型式之一,同性戀此性傾向與異性戀、雙性戀相同,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傷害。性傾向可能會在一生中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認同;儘管如此,大多數人對於他們的性傾向,幾乎沒有或沒有經驗到能選擇的感覺,並且沒有充足可靠的科學證據支持能用心理學手段干預性傾向。 不少同志處於互相承諾或同居的親密關係,有些也共同育養子女,但直到最近一些國家才展開針對同性親密同居的戶口調查,同志家戶的生活境況也開始獲得矚目。在人類歷史上,同性間的親密關係與性行為受過推崇和迫害,而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爭取同志社群能見度、同性親密關係社會承認和相關法律權利的全球性社會運動興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結合、生育撫養、工作就業、從軍入伍、醫療照護上獲得平等對待的權利,並且推動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對性別氣質或性傾向的仇恨言論和霸凌行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同性戀 · 查看更多 »

吕讷堡

呂訥堡(Lüneburg;官方稱呼:Hansestadt Lüneburg ;低地德語: Lümborg;波拉布語:Glain)是位於德国下萨克森州北部的一座漢薩同盟城市,距離最近的另一最漢薩同盟城市為西北方處的漢堡,它實際也是漢堡大都會區的一部分,人口在 72 000左右。加上週圍的阿登多夫和巴爾多維克,人口則為103 000。2007年獲得頭銜“Hansestadt”。該城有同名大學呂訥堡大學,學生數量達到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吕讷堡 · 查看更多 »

堑壕战

堑壕战(又稱戰壕戰或壕溝戰)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戰壕進行作戰。参战双方都有固定的防线。当双方火力大大提高,移动力和通讯系统却没有多大改进时,堑壕战就会开始。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至1865年)和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都出现堑壕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 的堑壕战造成了最多的伤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堑壕战 · 查看更多 »

大屠杀

大屠杀指故意殺害大量人類的行為,通常發生在同一時間或短時間之內。根據聯邦調查局的定義,大屠杀必須包含四起屠殺事件,而且屠殺事件之間沒有冷靜期存在Aggrawal A. (2005) Mass Murder.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大校

大校是軍人的職銜,介於少將和上校之間,属于校级军官军衔(field officer ranks)。此军衔的地位与准將大略相当,通常擔任旅长、副师长、師長、副军长等。 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朝鮮人民軍、越南人民軍、英國陸軍等英联邦成员国的陆军(“Brigadier”在英联邦成员国陆军中归类为校级军官)、泰國皇家軍隊及设置有大校军衔。.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大校 · 查看更多 »

大清洗

大清洗(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一譯「大整肅」、「大清掃」,是指在1930年代,蘇聯在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大清洗在前苏联时代被称为肃反运动,然而今日的俄罗斯更多地称这段时期为“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或“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大清洗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总理

奧地利聯邦總理(德語: Bundeskanzler)是奧地利共和國的政府首腦,其代理人是聯邦副總理。此職位等同於1918年之前的奧匈帝國首相。.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奥地利总理 · 查看更多 »

奥斯威辛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營,或稱奧許維茲-比克瑙集中營(,Obóz Koncentracyjny Auschwitz-Birkenau;「奧許維茲」、或譯「奧修維茲」,是奥斯威辛的德語名稱),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最主要的集中營和滅絕營,位於波蘭南方、距波蘭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小城奥斯威辛。 奧斯維辛集中營於1940年4月27日,由納粹德國親衛隊領導人希姆萊下令建造。1942年1月20日舉行的萬湖會議通過「最終解決方案」,透過滅絕營實行有系統的猶太人大屠殺行動,估計約有110萬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殺,超過九成遇害人都是猶太人。 奧斯維辛集中營共有3個主要營區,分別是奥斯威辛(一号营区)、比克瑙(二号营区)、莫諾維茨(三号营区)和39個小型的營地或工廠,最主要的目的是進行殺害猶太人或是對其收容者進行極為嚴苛的工作、集體處決或是進行不人道的人體實驗。 奧斯維辛集中營在1945年1月27日由蘇聯紅軍解放。1947年,波蘭國會立法將此改為紀念納粹大屠殺的博物館,即,以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統治期間,犯下惡名昭彰罪行的歷史見證。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奧斯維辛集中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集中營命名為「奧斯維辛-比克瑙 德國納粹集中和滅絕營(1940-1945年).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奥斯威辛集中营 · 查看更多 »

奧托·斯科爾茲內

奧托·斯科爾茲內(Otto Skorzeny,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非常著名的德国特種部隊指揮官,指揮了幾次著名的行動,「欧洲最危险的男人」是他的綽號。 奧托·斯科爾茲內是党卫队軍官,臉上有年輕時因擊劍留下的刀疤,看起來令人印象深刻。奧托·斯科爾茲內指揮最著名的行動是救出被意大利人推翻並囚禁的墨索里尼。墨索里尼那時被囚禁在易守難攻的山中旅館,但奧托·斯科爾茲帶領傘兵空降在相當狹小的空降場之上,在沒開槍的情況下迅速解除了意大利軍隊武裝,並且帶著墨索里尼成功逃出。(詳見橡樹行動) 另一次成功的作戰則是在突出部戰役之前,奧托·斯科爾茲內手下的150名特種兵偽裝成美軍,穿上美軍的制服武器,拿著美軍的身分證件,開著繳獲的吉普車與坦克,穿過默茲河,滲透後方破壞道路橋樑,對美軍造成相當困擾,在列日的一支特種兵分隊被俘後甚至編造一個謊言說:「斯科爾茲內的特種兵將滲透到巴黎的所有道路,以等待時機集合並暗殺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這個謊言使盟軍相信,連盟軍指揮官艾森豪都被迫留在自己的司令部中以防被德軍特種部隊刺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奧托·斯科爾茲囚禁一段時間之後被釋放,之後在西班牙度過餘生。 上述兩次史實都在1970年代拍成電影:第1部為 《纳粹16死士》又名《猛鹰雄风》;第2部名為《坦克大決戰》。.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奧托·斯科爾茲內 · 查看更多 »

威廉·弗利克

威廉·弗里克(Wilhelm Frick,),是著名納粹官員,曾任第三帝國的內政部長。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他因戰爭罪而被處以絞刑。.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威廉·弗利克 · 查看更多 »

威廉·胡得·辛普森

威廉·胡得·辛普森(William Hood Simpson,1888年5月18日-1980年8月15日),德州人,美國陸軍上將,名將巴頓西點軍校同班同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他指揮的美軍第9集團軍,活躍于北歐及德國戰場,在魯爾區的作戰有傑出表現。.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威廉·胡得·辛普森 · 查看更多 »

威廉二世 (德国)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普鲁士(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Preußen,),史称威廉二世(Wilhelm II),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年-1918年在位。.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威廉二世 (德国) · 查看更多 »

威爾納·馮·弗里奇

威爾納·馮·弗里奇男爵(Werner Freiherr von Fritsch,)是一位德國將軍,最終階級為一級上將,於1935年至1938年期間擔任納粹德國的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1938年因受維爾納·馮·勃洛姆堡元帥的醜聞牽連,被迫離開陸軍總司令的職位,由瓦爾特·馮·布勞希奇接任。1939年參與德國入侵波蘭的戰爭,於9月22日在華沙戰死,是第二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陣亡的德軍將領。.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威爾納·馮·弗里奇 · 查看更多 »

容克

容克(德語:Junker)是指以普魯士为代表的德意志東部地区的贵族地主。在德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容克地主长期垄断军政要职。是德国军国主义政策的主要支持者,主要的特點就是在名字中會有一個 VON (馮)。 容克地主在经济上掌握大部分土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地主相比较,德国的容克地主们更勤恳,同时思想较为保守。在十九世纪,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容克地主逐渐开始从事资本主义经营,在德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一方面农商并举,大量加入工业和银行业,同时又改变农业经营形式,由收租的地主变成农业企业家。同时,资产阶级则力图挤入贵族行列。最终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日益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軍(主要是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其后,东普鲁士北部被苏联吞并成为加里宁格勒州,南部划给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被驱逐或流放,丧失了土地的容克地主阶层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容克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艾登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第一代亞芬伯爵,KG,MC,PC(Robert Anthony Eden, 1st Earl of Avon,),英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外相,後來在1950年代出任英國首相。大眾普遍認為,他要對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負上絕大部分責任。在2004年,一所研究機構(MORI)舉行了一場選舉,讓139位學者對20世紀的英國首相進行評分,結果艾登得分最低。同樣地,英國BBC電台早前亦進行了類似調查 ,結果邱吉爾得票最多,而艾登則得票最少。.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安東尼·艾登 · 查看更多 »

岩波書店

株式會社岩波書店是一家日本出版社,以學術研究及佛學書籍的出版起家。書店總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隔鄰是一橋出版集團(一ツ橋グループ)的小學館與集英社。公司標誌取材自法國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的畫作《播種者》。 該書店以往的薪資水準為日本出版業界公認最高,但現在只與中堅水準的出版社相近。.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岩波書店 · 查看更多 »

巴巴羅薩行動

巴巴羅薩行動(德语:Unternehmen Barbarossa)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進攻蘇聯的代號,整場作戰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這個名稱來自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巴巴羅薩作戰從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12月以失敗告終,但德蘇戰爭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 作戰原本的計畫是要快速攻克蘇聯的西方領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戰線為止,這條預定的終極目標也被稱為AA戰線。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裡,德軍繼續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最後在莫斯科戰役中受阻,這場作戰的受挫可以說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國命運的轉捩點。最重要的是,巴巴羅薩作戰的失敗開啟了長達數年的德蘇战争,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數千萬人因此罹難。.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巴巴羅薩行動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Bayerische Räterepublik),是德国十一月革命期间在巴伐利亚出现的一个短命国家。1919年4月6日由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无政府主义者和巴伐利亚农民联盟建立。同为左翼政治团体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共产党缺席议会,因此德国共产党拒绝承认并发动政变。在4月13日,共产党在武装冲突中获胜。13日选出15人行动委员会和以欧根·勒菲内为首的四人执行委员会。首都慕尼黑。政府成立后受到巴伐利亚邦霍夫曼政府围剿,同年5月3日被攻克,6月5日勒菲内被杀。 Category:1919年德国 Category:德国历史政权 Category:巴伐利亞州歷史 Category:前共產主義國家 Category:德国共产党 Category:短命國家.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亞王國

巴伐利亞王國(德語:Königreich Bayern)是德意志地區曾經存在的一個王國,也曾是萊茵邦聯,德意志邦聯以及德意志帝國的組成國。該國是於1805年由原先的巴伐利亞選侯國升格而來,並持續存在到1918年。維特爾斯巴赫的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在1805年成為巴伐利亞的第一位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Maximilian I Joseph)。直到王國在1918年滅亡前,王權持續由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掌控。現代巴伐利亞大部分的邊界是於1814年的巴黎條約簽署後確立的,其中巴伐利亞把蒂羅爾和福拉爾貝格讓予奧地利帝國,同時接收阿沙芬堡和維爾茨堡。 隨著德意志地區於1871年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王國成為新帝國的下屬邦國,並在規模、權力和財富上僅次於帝國內占主導地位的普魯士王國。 自1918年王國和帝國滅亡以來,巴伐利亞一直是德國的一部分。.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巴伐利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巴拉頓湖戰役

春季覺醒行動(德語:Unternehmen Frühlingserwachen,1945年3月6日—1945年3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最後一次大型攻勢計劃,這次攻勢亦被稱為巴拉頓湖攻勢,是德軍從1945年3月6日秘密發起的。德軍在德蘇戰爭的匈牙利接近巴拉頓湖實施進攻,這地區包括了一些油田,這是納粹德國最後的石油供應區。 这次行動中,一些參戰部隊是西方戰線的突出部之役中戰敗撤下來的部隊,包括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第6裝甲軍團。.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巴拉頓湖戰役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

布伦瑞克(Braunschweig)是德国下萨克森州东部的一个城市,居民数约为24.5万,是该州继汉诺威后的第二大城市和该州的一个地区中心。1918年该公国大公逊位以前,布伦瑞克是布伦瑞克公国的首都。此后直到1946年,它是布伦瑞克州的州府。1974年布伦瑞克县被撤销之前它是该县的县府。2004年12月31日下萨克森撤销地区级行政区划以前它是布伦瑞克地区的政府驻地。布伦瑞克是布伦瑞克上诉法院的驻地。城市周围的大城市有东北方约26千米远的沃尔夫斯堡、西方约56千米远的汉诺威和东方约80千米远的马格德堡。 布伦瑞克是计划中的汉诺威-布伦瑞克-哥廷根都市地区的组成部分。2006年3月28日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授予布伦瑞克2007年德国科学城的名誉。.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不伦瑞克 · 查看更多 »

不来梅

不来梅(Bremen,),是德国最小的联邦州不来梅州的州府、德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和第五大工业城市。不来梅的支柱性产业包括食品加工、航天航空、航运物流、汽车制造、贸易、新能源等行业。 不来梅州由不来梅和往北60公里以外的不来梅哈芬两个城市组成。不来梅在不来梅-奥尔登堡大都市圈内,德国有欧盟認定的11個大都市圈。不来梅哈芬市的远洋港区实际上被划归不来梅市,它是不来梅市的一块飞地。 不来梅是最早开展对华贸易的德国城市之一,1861年由清政府与普鲁士签订的《中德通商条约》中提及的“汉谢城伯磊门”即是汉萨城市不来梅的古称。.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不来梅 · 查看更多 »

帝國師

#重定向 親衛隊第2師.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帝國師 · 查看更多 »

帝國保安部

#重定向 黨衛隊保安處.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帝國保安部 · 查看更多 »

帝國毀滅

#重定向 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帝國毀滅 · 查看更多 »

希特勒內閣

希特勒内阁(Kabinett Hitler),是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內閣成員,于1933年1月30日至1945年4月30日在任。.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希特勒內閣 · 查看更多 »

希特拉青年團

希特勒青年團(德語:Hitler-Jugend,縮寫为 HJ)是1922年至1945年間由德國納粹黨設立的青年组织。这是纳粹党在在衝鋒隊成立一年后設立的第2個准军事組織。1933年后推行至全国,并成为该时期纳粹德国唯一的青年组织,成员人数达8,700,000人,占当时德国青年的98%。 希特勒青年团按年龄和性别下分为3个组织,其构成主体为14到18岁的男性青年。10到14岁的男孩加入其附属的德国少年团、14岁后加入希特勒青年团。10到14岁的女孩加入其附属的青少女联盟、14岁后加入德国少女联盟。 二战结束后,希特勒青年团停止活动。1945年10月10日《盟国管制理事会第2号法令》将希特勒青年团及其他纳粹党附属组织解散并宣布为非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德国刑法典》第86条中将其划为违宪组织,并禁止其符号和象征的使用。.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希特拉青年團 · 查看更多 »

希特拉青年團裝甲師

#重定向 親衛隊第12師.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希特拉青年團裝甲師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

布拉格(Praha,Prag)是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欧盟第十四大城市,和历史上波西米亚的首都,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地理上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2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积为496平方公里,人口为118.3万。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而达到鼎盛时期,并兴建了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15世纪和17世纪,在布拉格先后由于宗教原因发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拉格属于欧洲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奥匈帝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布拉格也曾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显著特色,不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战时期,布拉格又发生过数次震动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产党夺权、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1992年,布拉格历史中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每年,有4.4万旅客慕名而来,是欧洲第六受欢迎来旅游的城市2013年,布拉格入选世界首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布拉格也是欧洲的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如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贝多伊奇·斯美塔那、安东尼·德沃夏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瓦茨拉夫·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人在该城进行创作活动,今天该市仍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机构,以及层出不穷的年度文化活动。.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庫爾特·達呂格

庫爾特·達呂格(Kurt Daluege,)是一名納粹德國的高級官員,曾於1936年至1943年間擔任常規警政單位「」總長。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副總督萊茵哈德·海德里希於1942年遇刺身亡後,達呂格繼承其職成為該國副總督,並對疑似協助藏匿刺殺者的利迪策村民展開報復行動,最終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達呂格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引渡至該國受審,隨後遭判有罪,並於1946年遭絞刑處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庫爾特·達呂格 · 查看更多 »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重定向 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納德·蒙哥馬利.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 查看更多 »

休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

休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 )德国英国裔政治哲学、自然科学及瓦格纳传记作家。《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中称他为“种族主义作家”。1908年,与瓦格纳的女儿结婚。他创作的《十九世纪的基础》(Die Grundlagen des neunzehnten Jahrhunderts )成为二十世纪泛德意志运动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后来纳粹种族政策的重要文献来源。 Category:19世纪哲学家 Category:反犹太主义 Category:英格兰作家 Category:日内瓦大学校友 Category:纳粹党党员 Category:科學種族主義 Category:瓦格纳家族.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休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 · 查看更多 »

德奧合併

德奥合併(德语:Anschluss ,意指联合或政治联盟,也称为Anschluss Österreichs;同样指德奥合併) ,是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与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統一,组成大德意志的事件。一个历史渊源是,奥地利和德国实际上是同一个民族组建的两个国家,因此当时的“统一”(合并)思潮能较容易地得到德奥两国公民的响应。 德国与奥地利合併,是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扩张德国版图的第一步。德奥合併发生在萨尔区回归德国之后。1935年1月13日,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该区在国际联盟控制15年后举行公投,最后回归德国。德奥合併后,根据《慕尼黑协定》,德国獲得苏台德地区,并在1939年先后侵略余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 事件发生前,德国先向奥地利施压,要求奥地利政府承认奥地利纳粹党的合法地位,甚至让该黨参与奥国政府事务。1938年,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舒斯尼格为了保存奥地利的独立,宣布进行公投,来决定奥地利应否与德国合併。德国政府隨即向他施压,要他将权力交给奥国纳粹党。奥国纳粹党在3月11日以政变推翻了奥地利的共和政府。在德国国防军进驻奥地利时,不但没有遇到任何对抗,而且受到很多奥地利居民的欢迎。 其他国家对事件反应温和。一战协约国实行外交抗议,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阻止合併之事,纵使《凡尔赛条约》阻止德国与奥地利合併。 奥地利在事件后失去独立国家之地位,直到德國戰敗後,兩國再度分家,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臨時政府成立,數月後得到二戰盟国的承认,延至1955年奧地利正式恢復主權。.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德奧合併 · 查看更多 »

德国总理

联邦总理(Bundeskanzler,简作Kanzler)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德国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其有权直接任命联邦政府各部长,并确定德国联邦政府的政治方针。總理是由德国联邦議會根据联邦总统的建议未经辩论的选举产生,再經联邦总统任命,就可以正式成為總理,而联邦總統不能拒絕任命總理。總理通常为议会最大党,即執政黨的領袖,另外設有副總理一職作為副手。.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德国总理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德意志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國防軍

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是 1935 年至 1945 年間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軍種包括陸軍、海軍和空軍,納粹黨的武裝党衛隊單位有時也從屬於國防軍。.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德意志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ˈaɪzənˌhaʊ.ər/ EYE-zən-how-ər,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國政治人物和陸軍將領。他曾在1953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位總統,亦是美國歷史上的九位五星上將之一。 艾森豪威尔生於美國德克萨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德國移民後裔家庭,本名大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avid Dwight Eisenhower),後來才改名為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艾森豪威尔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195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軍中的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Ike)。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1944年至1945年間對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進攻行動。1951年又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查看更多 »

保安警察

保安警察(Special Police)是中華民國警察為預防犯罪、機動應變,在各層級的警政機關設置的機動保安警力,準備應變,協助地方警察機關、專業警察機關維護治安,支援處理群眾活動、各警察機關偵辦重大刑案及槍擊要犯之攻堅及圍捕任務、反恐任務、反劫持、反武裝攻擊等重大治安事件,制止暴行擴張,維護重要人士、設施、處所安全。.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保安警察 · 查看更多 »

保羅·豪塞爾

保羅·豪塞爾(德語:Paul Hausser,),是一名德國將領,在兩次大戰的戰間期期間服役於威瑪防衛軍,軍階為中將,退役後加入武裝親衛隊,並作為主要領導者之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在「東戰場」及「西戰場」皆有輝煌勝戰紀錄,且戰鬥負重傷兩次導致瞎一眼;戰後加入前納粹武裝親衛隊老兵互助會(HIAG),並積極爭取武裝親衛隊的榮譽和法律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紐倫堡審判是做為證人而非戰犯。.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保羅·豪塞爾 · 查看更多 »

團 (軍隊)

团是现代军队的一个单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中通常包括两千至三千名左右的士兵,欧美国家的编制一般在两千人左右。它的最高指挥官是团长。.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團 (軍隊) · 查看更多 »

國家馬克

國家馬克,又名帝國馬克(Reichsmark;標記:RM)為德國自1924年至1948年6月20日所通行的貨幣。國家馬克的發行是為了替代已經極度貶值的紙馬克。國家芬尼(德语:pfennig、簡稱為:Pf),則作為國家馬克的輔助貨幣(輔幣),而每1國家馬克則等價於100國家芬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馬克分別被西德馬克和東德馬克所取代。.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國家馬克 · 查看更多 »

别动队

特別行動隊(Einsatzgruppen,Einsatz是投入或出動兵力的意思,gruppen解释为分队),簡稱別動隊,又名突击队、行刑队。是纳粹德国的由占领区党卫队中的一等兵组成的部队。一等兵也叫突击队员,所以别动队也叫突击队。他们的任务是大规模执行抓捕、屠杀、搜索的部队。与骷髅总队一样,别动队也是泛称,因为每个地区的普通親衛隊或武裝親衛隊都有一等兵。早期特別行動隊的任務為在德國佔領區抓捕並殺害猶太人,尤其在蘇聯境內留下許多大量屠殺的影像。 别动队不是战斗部队。他们只对付手无寸铁的民众,并且公开大规模行动,这是与盖世太保有区别的地方。.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别动队 · 查看更多 »

刑事警察

刑事警察簡稱刑警或刑事,是專門負責調查及偵破刑事案件的警察。在香港,俗稱為CID、雜差。在日本稱為刑事警察,簡稱刑事。在台灣,台語的刑事警察也簡稱刑事,各縣市的刑警大隊又俗稱市刑大。在中國某些城市如南京刑警人員被稱為刑偵。 刑警按照工作种类,可细分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刑事警察 · 查看更多 »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Gotthard Heinrich,1886年12月25日-1971年12月1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一名德國一級上將。他是德國陸軍元帥格特·馮·倫德施泰特的表親。他在二戰末期擔任新建的維斯瓦河集團軍(由殘餘的中央集團軍組成)統帥,對抗蘇軍對柏林的進攻。.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哥特哈德·海因里希 · 查看更多 »

农学

农学,狹義上專指農藝學(Agronomy)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包括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领域。廣義的農學則涵蓋農業相關的各類科學領域。 狹義农学主要研究两大类作物的生产:直接为人类提供粮食的作物和为饲养牲畜用的饲料作物。但一些分支学科也研究水果和经济作物的生产。 农学主要包括植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耕作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肥料学、农田水利学、农业机械学、昆蟲學以及病蟲害防制。.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农学 · 查看更多 »

啤酒館政變

啤酒馆政变(又称啤酒馆暴动、慕尼黑政变;德语称作Hitlerputsch或Hitler-Ludendorff-Putsch,Putsch意思是政变)在1923年11月9日晚上发生,由德国纳粹党在慕尼黑的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发动,並計畫仿效先前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向羅馬進軍,進行類似行動推翻魏玛共和国。但最后失败。主要策划者包括纳粹党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一战德军名将埃里希·鲁登道夫及其他战斗联盟(Kampfbund)的成员(由纳粹党、冲锋队、Oberland League与Reichskriegsflagge等组织组成)。 政变失败后三天,希特勒被判叛国罪。他的部分同党被捕,也有些逃到奥地利。魏玛共和国政府捣破纳粹党的总部,并查封了党报《人民观察家报》。 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与其部下鲁道夫·赫斯被判监五年,魯登道夫則被判無罪。在牢狱中,赫斯担当秘书,协助希特勒撰写了《我的奋斗》,作为后者的自传与政治思想的代表作。這次政變雖被鎮壓,卻提高了希特勒在黨內的地位。同時希特勒明白不能以武力夺权,而是应该用合法的途径。希特勒最后在该年12月獲釋,但赫斯则坐牢七年半。 啤酒館政變的結果是納粹的發展和促進。 事件中,有16位纳粹党的支持者身亡。希特勒在《我的奋斗》的前言中提及他们的名字,并讚賞他们是烈士。1935年,以上死者葬於慕尼黑一个装修华丽的墓室中。1947年,盟军破壞墓室,并把遗骨四散。.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啤酒館政變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

親衛隊(Schutzstaffel,又譯黨衛隊,通稱「SS」,常以代表;)是納粹德國由阿道夫·希特勒與其所屬的納粹黨所領導的一支準軍事組織。親衛隊從納粹黨志願者組成的「會堂警備隊」(Saal-Schutz)開始,初期其負責維持該黨在慕尼黑舉行大會活動時的保安工作。1925年,海因里希·希姆萊加入該組織,同年通過重新整合而獨立出來成為直接隸屬於納粹黨部的組織,並最終將其重新起名為「黨衛隊」,在希姆萊的領導下,黨衛隊從一個小小的衛隊成長成為納粹德國最為龐大而顯赫的權利機構。自1929年至納粹政權瓦解的1945年期間,從1929年希姆萊正式掌控黨衛隊到1945年第三帝國崩潰之間的17年中,黨衛隊的職責從希特勒的私人護衛擴展到整個納粹帝國和其的情報蒐集,監視,保安和恐怖行動。 黨衛隊基本分作「一般親衛隊」、「武裝親衛隊」和「骷髏總隊」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一般黨衛隊」的主要任務為維護實行及一般性警察治安工作,而「武裝黨衛隊」則是由戰鬥部隊所組成的軍事組織。「骷髏總隊」則是負責各地集中營與滅絕營的運行管理並從事特別行動。除上述單位外,黨衛隊還控制着國家秘密警察即「蓋世太保」、「保安處」等下屬機構,其任務主要為監視國內活躍或潛在的政治敵人、並摧毀任何敵對勢力及其反納粹的行動,加強德國人民對納粹意識形態的支持與認同,除此之外提供國內和國外的情報資訊。 作為隸屬於納粹黨的組織之一,黨衛隊對二戰期間造成5百50萬到6百萬猶太人和其他受害者死亡的猶太人大屠殺負有主要責任。同時,黨衛隊下屬的部門和人員在二戰期間犯有戰爭罪及反人類罪行。該組織在統治期間從事商業活動的同時,壓迫和使用集中營囚犯以奴工的形式進行勞作為其牟利。納粹德國崩潰之後,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審理下,黨衛隊被判定為犯罪組織。戰後的1948年,黨衛隊僅存的最高級別官員,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在國際法庭中被判反人類罪行成立,執行絞刑。.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队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全国领袖

党卫队全国领袖(德語:Reichsführer-SS)是纳粹德国党卫队的最高领袖,同时是在党卫队级别中的一个独特存在。该头衔创建于1925年。共有5人获得过此头衔。海因里希·希姆莱在位时间比其他四人加起来都要长。.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队全国领袖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国外德意志民族事务部

国外德意志民族事务部(Hauptamt Volksdeutsche Mittelstelle,缩写为VoMi)组建于1937年,最初是纳粹党的一个部门,但是受党卫队领导,1941年6月并入党卫队门下,它的职责是维护纳粹德国国外德意志人的权益并劝说其回国,1939年二战爆发之后,党卫队国外德意志民族事务部和党卫队强化德意志民族性国家专员部负责将德意志族人殖民到纳粹德国占领的土地上去。.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队国外德意志民族事务部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国家安全部

党卫队国家安全部(SS-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也译为国家保安总部、国家安全本部、国家保安总局、国家安全总局、帝国保安总部、帝国中央安全局、帝国保安总局)组建于1939年,由党卫队保安局与纳粹德国内政部下属的治安警察合并而成,是纳粹德国重要的情报与反情报部门,1945年5月德国投降时被解散。.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队国家安全部 · 查看更多 »

內政部

內政部是部分國家政府管理國內重要政務的政府機關所使用的名稱,一般包括警察和內部保安、災害管理、管理地方自治事務、選舉、公共行政、入境及移民歸化事務等。但部分國家並沒有內政部的設置,包括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即是將國家的內部政務,分別由不同的機關負責。警察通常歸内政部指挥。.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內政部 · 查看更多 »

共产党

共产党是指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以代表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利益的名义而成立的政党。最早的共产党被认为是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现在普遍指以共产主义和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阐述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团体,以将社会推向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曾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掀起第一次浪潮(即推翻现政权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当时并无其他成功案例),并于二战后掀起第二次浪潮,中華人民共和國于这一段时间基本建立起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共产党与独裁政权的挂钩始于斯大林1922年当选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世称之为“斯大林主义”。.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关于希特勒的真正最真实真相

《关于希特勒的真正最真实真相》(Mein Führer – Die wirklich wahrste Wahrheit über Adolf Hitler)是一部2007年德國恶搞喜剧電影,丹尼·里夫导演。 影片以二战期间的德國為背景,讲述在1945年新年那天,希特勒失聲,而最後被迫找一名猶太人暗地裡代替他發表新年演講的故事。.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关于希特勒的真正最真实真相 · 查看更多 »

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

克勞斯·菲利普·瑪麗亞·查士丁尼·申克·馮·史陶芬柏格(Claus Philipp Maria Justinian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納粹德國陸軍上校,他在1944年7月20日密謀案的行动中是主要執行人物之一。他与汉斯·奥斯特(Hans Oster)和亨宁·冯·特雷斯寇(Henning von Tresckow),密谋刺杀希特勒并把纳粹党清除出政府。他是国防军内的抵抗组织核心人员。他加入抵抗组织后,立即采取刺杀行动,其中最后一次行动就是華爾奇麗雅行动(Operation Valkyrie).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 · 查看更多 »

克罗地亚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listen,一般通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交會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與最大城市為萨格勒布。克國將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與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札格瑞布,其領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克羅埃西亞氣候多樣,同時具備大陸性與地中海型氣候,並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擁有。2017年克羅埃西亞人口約為415萬人,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從克羅埃西亞由南斯拉夫獨立後至今該國如同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人口持續減少。 克羅埃西亞民族自西元7世紀遷移到現在的克國領土生活,他們於9世紀時建立了兩個公國,後於925年由將其立為,並成了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王國維持著近兩個世紀的國家主權,並在與時期發展到鼎盛。1102年,克羅埃西亞以共主邦聯的身份併入了匈牙利中。146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了波士尼亞,對克羅埃西亞構成相當的威脅,隨後前者又繼續擴張,克羅埃西亞於是與鄂圖曼帝國展開。面對帝國的威脅,1527年,克國議會推選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國王——斐迪南一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隨後約四百年裡,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多次易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了包括克羅埃西亞領土在內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這個短命的政權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王國被支解,納粹德國於當地扶持了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克人成立共和國加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佈自南斯拉夫聯邦,其宣言於同年10月8日開始生效。隨後爆發與反對國家分裂的聯邦軍之間的戰爭,經過長達四年的戰事,克國取得了勝利,成為主權國家。 克羅埃西亞至今已是個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擁有和免費的,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與出版產業。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工業和農業,國家也掌控了部份的經濟結構,並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該國列為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而世界銀行也將其評作高收入國家。克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歐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國政府開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一帶的交通線。克國同時也為聯合國、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2013年7月1日還加入了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克羅埃西亞也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事務,同北約駐軍於阿富汗,亦於2008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克罗地亚 · 查看更多 »

因戈尔施塔特

#重定向 英戈尔施塔特.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因戈尔施塔特 · 查看更多 »

国家法西斯党

国家法西斯党(Partito Nazionale Fascista;简称PNF)为一前意大利政党,由贝尼托·墨索里尼创建以通过政治形式表达法西斯主义。该政党于1922年“向罗马进军”,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统治意大利直至1943年墨索里尼为法西斯大议会罢黜。 在建立国家法西斯党前,墨索里尼所创的首个政党名为“法西斯革命党”(Partito Fascista Rivoluzionario;简称PFR),据其称创立于1915年。在1919年11月选举惨败后,法西斯革命党于1921年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国家法西斯党的思想基础为及收复和扩张意大利领土的欲望。法西斯主义者认为意大利必须通过这一举措以树立其国家地位,避免陷入衰败Aristotle A. Kallis.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国家法西斯党 · 查看更多 »

国粹主义

*「--」可以專指志賀重昂所提倡的日本民族主義。.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国粹主义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Slesvig-Holsten;低地德语:Sleswig-Holsteen,北弗里西亚语:Slaswik-Holstiinj)是德国16个州中最北面的一个州。这个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其州府为基尔。它面积15,761.4平方公里,是德国非城市州中第二小的(仅大于萨尔)。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北邻丹麦,南接德国的汉堡市、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和下萨克森三州。 历史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这个名字包括更大的区域,包括今天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丹麦的南部。.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 查看更多 »

神秘主義

主義(Mysticism),也有較模糊的稱為密契主義,包涵人類與神明或某種超自然力量結合為一的各種形式、經驗、體驗,並且強調這是一切宗教共有的現象。神秘主义者的基本信条是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隐藏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特殊教育或者宗教仪式获得。神祕主義的兩大特徵:.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神秘主義 · 查看更多 »

禁軍

禁軍,直轄屬於帝王或元首(如監國、太后等),擔任護衛元首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禁軍 · 查看更多 »

种姓制度

种姓(Caste,有时也被称为卡斯特)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其特点是通过內婚制、继承的方式传承某一特定阶层的生活方式(通常包括职业、阶级、沟通交流习惯、禁忌等)。虽然说许多不同的宗教中都有种姓制度,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种姓将印度社会的人们严格地划分成不同的组别,这一习俗从古时一直流传至今。然而,由于城市化、肯定性行动活动的进一步推广,印度种姓制度在经济活动上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印度种姓制度也被许多学者用来研究印度之外类似于种姓的社会分级系统。种姓一词有时也用来描述蜜蜂、蚂蚁等非人类动物的社会习惯。.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种姓制度 · 查看更多 »

种族清洗

族清洗(英語:Ethnic cleansing),又稱民族清洗,通常指的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強勢集團,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經濟目的或者宗教目的而動用軍隊、警察或者非法組織成員,對特定的一個或者若干個民族的所有成員實施的無差別屠殺或強制遷徙的活動。例如南斯拉夫戰爭(1991─1999年)期間在波士尼亞與科索沃的種族屠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种族清洗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突厥人

突厥人(土耳其语:Türk / Türkler;维吾尔语:تۈركلەر /تۈرك / Türk / Türklär)是欧亚大陆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突厥”一名来自于中文史料对曾建立突厥汗国的部落的自称的译音。“突厥人”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的古突厥人;而广义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或被周边民族称为“突厥人”,自称突厥人和被称为突厥人的群体并不完全重合,如历史上有乃蛮、克烈等使用突厥语的蒙古部落,现代也有并无突厥人认同的楚瓦什人和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前者的使用范围基本以古突厥人作为一个政治群体退出历史舞台为下限,而后者则在从古至今的各语境下均被使用。如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对突厥一词的使用即是其广义的含义,而同时该书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被认为是回鹘人。 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主要分佈(依人口多寡)在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俄罗斯的鞑靼斯坦、巴什科爾托斯坦与北塞浦路斯等国家与地区,此外在蒙古、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北高加索部分地區、巴尔干地区、中国的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也各有十万以上的人口分布。 “突厥人”一词,是一个文化认同概念,并非血缘群体,是经过历史上的长期迁徙,并融合、同化了大量其他民族后形成的,在体貌特征上和古代突厥人有相当的差别,基本上距离蒙古高原越远差别越大。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只有建立突厥汗国的阿史那、阿史德等十个部落被称为突厥,而其他突厥語部族则被称为“鐵勒诸部”。这说明中国史书中,突厥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 古突厥人與烏孫以狼為圖騰。大帳外置一幅狼旗。烏孫中的咄陸部與古突厥人一樣,為陣亡的將士立石為記,將部落印記刻在石上。铁勒與堅昆最早一起住在葉尼塞河,曾向後者學習冶煉。.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突厥人 · 查看更多 »

第4警察裝甲擲彈兵師

#重定向 親衛隊第4師.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第4警察裝甲擲彈兵師 · 查看更多 »

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

#重定向 親衛隊第1師.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图哈切夫斯基(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ухачевский,),苏联红军总参谋长(1925年11月13日-1928年5月5日)、苏联元帅。在1937年的图哈切夫斯基案件中,他指控参与“反苏阴谋”被秘密逮捕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納粹集中營

纳粹集中營(Konzentrationslager)指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在其领土與佔領地建立的大量集中营。这一做法最初开始于1933年的国会大厦纵火案之后,以关押政治犯和反对纳粹政权的人士。由于在1930年代德国经常不经审判就对政治反对者和其他人员进行关押,所以集中营在这一阶段发展迅速,另外,虽然没有建设过大型的监狱复合体,由于正是苏德合作时期,纳粹从其伙伴苏联那边的行之有年的劳改营取得了相当多的操作经验,大大的提高了犯人的管理以及劳力运用效率。.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納粹集中營 · 查看更多 »

索比波集中營

#重定向 索比布尔集中营.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索比波集中營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史達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約瑟夫·史達林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迪特里希

約瑟夫·迪特里希(Josef Dietrich,)是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一位將軍,綽號「賽普」(Sepp)(被旗下士兵暱稱「賽普老爹」),是阿道夫·希特勒最親近的友人之一,曾獲當時德軍授勛級別第二高的鑽石橡葉佩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約瑟夫·迪特里希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門格勒

約瑟夫·門格勒(Josef Mengele,),人稱「死亡天使」,德國納粹黨衛隊軍官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醫生。 門格勒是篩選當時運抵集中營的囚犯的醫師之一,負責裁決將囚犯送到毒氣室殺死,或者成為強制勞動勞工,並且對集中營裡的人進行殘酷的人體實驗。戰爭結束後,他先是使用假名隱匿在德國,然後逃亡至南美洲不同國家居住,直到意外溺死在巴西,相關人員通過對遺體進行DNA測試才確認了他的身份。.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約瑟夫·門格勒 · 查看更多 »

總統

總統(President),日本及朝鲜半岛称为“大统领”(;),是共和制國家的元首稱呼。.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總統 · 查看更多 »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德語:Ulrich Friedrich Wilhelm Joachim von Ribbentrop,)。纳粹德国外交部长。战后,里宾特洛甫被英军抓获。1946年10月1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纳粹战犯里宾特洛甫絞刑,15天后受刑而死。.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 查看更多 »

纳粹党

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縮寫為NSDAP),或譯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動者黨,通稱納粹黨(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的一個德國政黨,創立於魏瑪共和時代,前身為於1919年創立的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更名。後由希特勒領導。1932年,在德國議會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執政後,威瑪共和時代結束,德國進入希特勒獨裁時代,俗稱納粹德國或者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占領後,以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 納粹來自德文中的Nazi,為「民族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纳粹党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维尔纳·冯·勃洛姆堡

维尔纳·爱德华·弗里茨·冯·勃洛姆堡(Werner Eduard Fritz von Blomberg,),又译布隆伯格,是纳粹德国陆军元帅,曾任纳粹德国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总司令。 他在1904年進入軍事學院,1907年畢業,1908年進入參謀本部。在一次大戰時,他在西線有特出表現,因而獲頒藍馬克斯勳章。 他在一戰結束後繼續在陸軍任職,1920年升為中校,1925年升為上校,1928年升為少將,1929年升為中將。1933年1月升為步兵上將,1933年8月升為一級上將。自1933年1月至1937年11月任希特勒的国防部长,任內協助希特勒擴軍。1934年,陸軍與統領衝鋒隊的羅姆之間的不和逐漸升溫,在勃洛姆堡的壓力下,希特勒不欲因得罪陸軍而被總統興登堡罷免,決定整肅衝鋒隊,羅姆與一些衝鋒隊高層成員在長刀之夜事件中被處決。勃洛姆堡在1935年兼任纳粹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1936年被授予陆军元帅军衔。 在1937年11月的一次會議中,勃洛姆堡不同意希特勒的戰爭計劃。1938年勃洛姆堡再婚,新娘是他的廿餘歲秘書,有人向蓋世太保及戈林告密,說新娘子以前做過妓女。戈林把此事轉告希特勒,希特勒要求勃洛姆堡取消該段婚姻,被勃洛姆堡拒絕。勃洛姆堡因此事在1938年1月辭去他在軍中的所有職務,其後沒有再被希特勒起用。他在1945年被盟軍拘捕,1946年3月於扣留期间在紐倫堡的監獄中病逝。 Category:納粹德國元帥 Category:德國政府部長 Category:德國貴族 Category:波美拉尼亞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维尔纳·冯·勃洛姆堡 · 查看更多 »

罗姆人

罗姆人(Roma)(常訛稱為吉普賽人或吉卜賽人)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不過,“吉普赛”一词源于欧洲人对罗姆人起源的误解,当时欧洲人认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而“吉普赛”是“埃及”的音变。而大多数罗姆人也认为“吉普赛人”這個名称有歧视意义,所以並不使用。 其他地区对包括了:波希米亚人(法国)、黑塔诺(黑塔娜)(西班牙)、茨冈人(俄罗斯)、埃弗吉特人(阿尔巴尼亚)、罗里人(伊朗)、阿金加诺人(Atsinganoi,希腊)、阿什卡利人與。羅姆人称自己为罗姆(Rom),敘利亞和波斯吉卜賽人的「多姆人」(Dorn),在梵文中對應是「Doma」,現代印地語是「Dom」,意思是「靠歌舞為生的下等人」。在歐洲羅姆语中,“罗姆”的原意是“人”。 罗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称,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但罗姆人也因為流浪與貧窮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與求生方法而長期遭受歧视和迫害。羅姆人犯罪率的確較高,至今有许多人对罗姆人仍保有极其反面的印象,认为罗姆人是乞丐、扒手、小偷或人贩子。.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罗姆人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王國

羅馬尼亞王國(羅馬尼亞語:Regatul României)是於1881年,羅馬尼亞公國的大公卡羅爾一世即位國王後成立的國家。羅馬尼亞王國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持中立態度。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對保加利亞宣戰,獲得了南多布羅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羅馬尼亞王國參加了協約國一方,戰後獲得了布科維納、川西凡尼亞、多布羅加、比薩拉比亞等大片土地,實現了大羅馬尼亞的構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羅馬尼亞王國是軸心國集團的成員,被迫將北特蘭西瓦尼亞割讓給匈牙利,南多布羅加割讓給保加利亞,同時蘇聯占領了布科維納和比薩拉比亞。當時的國王卡羅爾二世對領土喪失的不作為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被迫在1940年退位。二戰之後,蘇聯軍隊占領了羅馬尼亞。1947年12月30日,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君主制度被終止,羅馬尼亞王國滅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羅馬尼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猶太人大屠殺

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השואה,Shoah;חורבן,Hurban)指的是纳粹德国及其协作国对近600万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行动。当时欧洲共有近900万犹太人,其中近三分之二被害,包括近150万儿童。一些学者称大屠杀亦当涵盖近500万非犹太遇难者,由此总受害人数将达到近1,100万人。屠杀发生于纳粹德国、德佔欧洲地区及纳粹德国盟国所控区域。 1941年至1945年,纳粹对欧洲诸种族及政治群体展开迫害,犹太人遭到广泛系统性屠杀,其规模为史上最大。。在纳粹党领导及党卫队协调之下,德国所有政府部门均参与了大屠杀的相关事宜。其他受害的非犹太群体包括波兰人、其他斯拉夫人、苏联平民及苏联战俘、罗姆人、共产党人、同性恋者、共济会成员、耶和华见证人及身心障碍者。德国与德国占领区有近42,500个设施用于集中关押受害者,将其作为奴隶劳工使用,对其进行屠杀或其他反人权活动。参与执行大屠杀的总人数估计超过200,000人。 迫害与屠杀分阶段进行,最终发展为所谓的“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对欧洲犹太人进行集体灭绝。最初德国政府通过法案(如《1935年纽伦堡法案》)以将犹太人自社会中排除出去。1933年起纳粹开始建立一系列集中营,而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建立犹太区。1941年,德国在东欧开始广泛获取新领土,别动队在这些区域屠杀了近两百万犹太人、游击队员及其他群体,手段普遍为大规模射杀。至1942年年末,受害者普遍乘火车前往灭绝营,若能在旅途中幸存,则将于毒气室中遭系统性杀害。这一状况一直持续至1945年4月至5月欧洲战场尾声阶段。 犹太武装抵抗运动规模相对有限。最大规模的抵抗运动为1943年的华沙犹太区起义,数千武装贫乏的犹太人抵御武装党卫队时间长达四周。在东欧,约20,000至30,000犹太游击队员同纳粹及其协作者展开斗争。法国犹太人加入法国抵抗运动行列,对纳粹及维希法国政权开展游击战。战争期间犹太武装起义超过一百次, accessed 22 December 2013.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猶太人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特雷布林卡集中營

#重定向 特雷布林卡灭绝营.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特雷布林卡集中營 · 查看更多 »

盖世太保

密国家警察(Geheime Staatspolizei,缩写:GESTAPO,,汉语音译盖世太保,又译盖斯塔波),是纳粹德国时期的秘密警察。秘密国家警察由党卫队控制。它在成立之初是一个秘密警察组织,后加入大量党卫队人员,一起实施“最终解决方案”。 1933年春希特勒出任威玛共和国总理,而赫尔曼·戈林接管普鲁士警察局。戈林於1933年4月26日成立政治警察組織蓋世太保,核心成員為普魯士警察。1934年在希特勒的調停下希姆萊的黨衛隊接管了蓋世太保。 二战爆发之后大量的盖世太保跟随德国国防军一同进入占领区,在那建立了众多辅警部队,这些辅警部队全部听命于盖世太保,成为其机构的一部分。蓋世太保秘密警察有“預防性逮捕權”。在納粹德國時期,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左派人士、異議人士、反抗軍及猶太人等都未經法律程序被蓋世太保投入集中營,其中大多數遭到拷問、虐待,以至於處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盖世太保 · 查看更多 »

萊因哈特·海德里希

#重定向 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萊因哈特·海德里希 · 查看更多 »

萬湖會議

萬湖會議(Wannseekonferenz)是一個納粹德國官員討論「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的會議。這個會議是在1942年1月20日舉行,地點是柏林西南部的萬湖的一個別墅。這個會議落實了有系統的猶太人大屠殺。 這個會議圍繞於將所有階層的猶太人從德國和德國人住的地方逐出。這個會議也提出將猶太人「移送」到東歐。參與的官員也點數歐洲的猶太人人口(大約1100萬),以猶太人的年齡和國籍來考慮移送的方法和怎樣處理「混血兒」。 德佔波蘭的官員催促海德里希儘早在德佔波蘭實行「猶太人問題的最後解決辦法」。他們覺得德佔波蘭的問題是黑市貿易。他們覺得「解決」當地的猶太人可以解決黑市的問題。在波蘭的猶太人不需要被運送到其他地方,所以他們可以很容易地「解決」波蘭的猶太人。 大多數學者一度認同萬湖會議是第一個有關猶太人大屠殺的會議。原因是因為會議所有的紀錄都被盟軍發現和在紐倫堡法庭用來作為證據。 這個會議是由艾希曼和海德里希準備的。這個會議沒有明確地提及「大規模謀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萬湖會議 · 查看更多 »

鐵十字勳章

鐵十字勳章(德語: Eisernes Kreuz)是由普魯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建立的德國軍事勳章,於1813年3月10日首次頒發。鐵十字勳章曾經在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多次德国参与的会战中頒發。不过鐵十字勳章自1945年5月之后就沒有再頒發過。 鐵十字勳章或許最會被世人聯想為納粹德國的勳章。然而铁十字本身源自条顿骑士的一个手十字饰物,大约自1870年以后成为德国三军的通用标志。鐵十字在德國文化中是有力的軍事象徵,並且於1955年被戰後重組的德國聯邦國防軍再次採用。.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鐵十字勳章 · 查看更多 »

西奧多·艾克

#重定向 特奥多尔·艾克.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西奧多·艾克 · 查看更多 »

西藏

#重定向 西藏自治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西藏 · 查看更多 »

西门子

西门子可以指:.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西门子 · 查看更多 »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方戰線是指1914年戰爭爆發後,德國入侵比利時與盧森堡後所開闢的戰區,前者迅速佔領了法國大片的重要工業地區,但戰爭形勢因為馬恩河戰役而有了戲劇性地改變,雙方沿著法國邊境自北海至瑞士挖了一連串的壕溝實行陣地戰,整條戰線在戰爭大部分時間都未有明顯的變動。在1915年至1917年期間,雙方沿著此戰線發動了一些大型攻勢,其以大規模火砲的砲擊與步兵進行攻擊,然而在結合壕溝、機槍巢、鐵絲網和火砲的防禦工事下造成進攻方巨大的人員傷亡,而防禦者則發動反攻;因此,雙方的進攻皆無明顯的成果。為了打破僵局,雙方研發了新型的軍事科技與戰術,包括毒氣、噴火器、飛機和戰車等,但僅讓戰線有了小幅的改變。 儘管此戰區大部分時間處於停滯狀態,卻被證明對於戰爭的結果具有決定性,協約國軍隊於1918年時已擁有同盟國無法阻擋的軍事力量,令德軍指揮官瞭解到戰敗已無可避免,其政府被迫簽署停戰協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角川書店

角川書店(角川書店、Kadokawa Shoten)是日本著名的出版社之一,總部位於東京千代田區。現是角川集團旗下的事業品牌。.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角川書店 · 查看更多 »

马丁·鲍曼

丁·鲍曼(Martin Bormann,)是纳粹德国时期纳粹党党务中心的领导人,他的级别相当于当时德国的一个部长。他的弟弟阿尔伯特·鲍曼也是纳粹党的高级领导人,他的夫人盖尔达是一名纳粹党党务法官的女儿。.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马丁·鲍曼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赫斯

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Rudolf Walter Richard Heß),納粹黨的副元首,生於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二戰後判處終身監禁,最後於柏林施潘道軍事監獄內的小別墅上吊自殺,不過當時赫斯的脖子上有繩索多次纏繞過的跡象,勒痕呈平行狀,因此有不少人認為赫斯的死並不單純。赫斯後來成為了新納粹的崇拜對象,而他的兒子沃爾夫·赫斯成了著名的右翼分子,並稱聲稱他的父親死於謀殺。 赫斯於1941年5月10日搭乘飛機前往英國進行未授權的和平任務,並遭英方扣留直到大戰結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鲁道夫·赫斯 · 查看更多 »

貝爾澤克集中營

#重定向 贝尔赛克灭绝营.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貝爾澤克集中營 · 查看更多 »

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

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Bürgerbräukeller)是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啤酒馆。啤酒館政變就在此地發生。 1933年以后,每年11月8日,希特勒都在此发表纪念啤酒馆政变的演说。1939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此遇到暗杀,因为比原计划早离开数分钟而侥幸生存,当时有7人丧生,63人受伤。1945年4月9日,刺客格奥尔格·埃尔塞在达豪集中营被处死。 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都被作为食品仓库使用。之后成为了美军的食堂。1958年啤酒馆重新开张,作为大型餐馆和公共活动的场所。1979年整个建筑因为翻新被拆除。 Category:慕尼黑建築物 Category:阿道夫·希特勒 Category:納粹黨 Category:慕尼黑歷史.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 · 查看更多 »

路德維格·貝克

#重定向 路德维希·贝克.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路德維格·貝克 · 查看更多 »

路透社

路透通讯社(Reuters),简称路透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體新聞通訊社,提供各類新聞和金融數據,在128個國家運行。路透提供新聞報導給報刊、電視台等各式媒體,並向來以迅速、準確享譽國際。另一方面,路透提供工具和平台,例如股價和外幣匯率,讓交易員可以分析金融數據和管理交易風險;同時路透的系統讓客戶可以經由網際網路完成買賣,取代電話或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買賣大廳等人工交易方式,它的電子交易服務串連了金融社群。 路透的服務分為四個部份:買賣與交易、研究與資產管理、企業和媒體,其中超過90%的收入來自金融服務業務:對股票、外幣匯率、以及債券等資訊的分析、處理、發送,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 路透社总部位于英国,是加拿大汤姆森集团控股的新闻服务和金融市场数据供应商,该集团业务包括全球各地的报纸、广播。而新闻报道的收入占不到10%。它的主要业务是提供金融市场信息和交易的产品。这些措施包括市场数据,如股票价格和货币汇率,研究和分析,以及交易系统,使经销商购买和出售这些资产作为货币和股票在电脑屏幕上而不是通过电话或在交易大厅一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其他方面的服务,最值得注意的是分析的40000家公司债务债权,竞争者包括彭博新聞社和道琼斯通讯社。.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路透社 · 查看更多 »

黑衫軍

黑衫軍(Camicie Nere,單數:Camicia Nera),正式名稱為國家安全義勇軍(Milizia Volontaria per la Sicurezza Nazionale,簡稱MVSN),是義大利的一個民兵組織,為國家法西斯黨領袖本尼托·墨索里尼創建。黑衫軍最初只是國家法西斯黨組建的一個準軍事部隊。1922年,墨索里尼動用黑衫軍發起向羅馬進軍,成功成為了義大利首相。1923年法西斯黨上臺之後,成為一個效忠於義大利王國的民兵組織。 黑衫軍的前身是squadristi,於1919年建立,為國家法西斯黨前身義大利戰鬥者法西斯下轄的一個組織。這個組織由許多對現狀不滿的前士兵組成。他們的任務是領導向他們的死敵社會主義戰鬥。1922年10月,墨索里尼發動向羅馬進軍時,曾動用了200,000名黑衫軍。國家法西斯黨奪權以後,squadristi被改組為民兵(milizia),使用著各種各樣的旗幟(bandiere)。1923年2月1日,黑衫軍成為了「國家安全義勇軍」,直到1943年9月8日義大利與盟國停戰為止。納粹德國在義大利北方扶植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黑衫軍被改組入之中。 Category:意大利歷史 Category:法西斯主義 Category:黑衫軍 Category:1919年建立.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黑衫軍 · 查看更多 »

黑森林

黑森林(德语:Schwarzwald )是德国最大的森林山脉,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黑森林的西边和南边是莱茵河谷,最高峰是海拔1493米的菲尔德山(Feldberg)。 黑森林大部分被松树和杉木覆盖,其中一部分是经济林。人们之所以称其为“黑森林”,是因为山上林区内的森林密布,远远望去显得黑压压的一片。但上世紀的玻璃工業對木材需求巨大,加上農業開發,整個黑森林地區的森林比率曾由羅馬時代的100%下降至10%左右,到近年人們開始著重環保後森林比率得已回復至60%左右。 黑森林是德国的旅游胜地,因布谷鸟钟、黑森林蛋糕、黑森林火腿、蜂蜜和猪肘等而出名。.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黑森林 · 查看更多 »

达豪集中营

达豪集中营(Konzentrationslager (KZ) Dachau),是纳粹德国所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达豪镇附近的一个废弃兵工厂,距离慕尼黑16公里。1933年3月22日达豪集中营建成启用。1945年4月29日美军解放达豪集中营,同时发生达豪大屠杀。达豪集中营曾先后关押超过188,000人,其中32,000人死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达豪集中营 · 查看更多 »

興登堡

兴登堡可以指:.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興登堡 · 查看更多 »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Alfred Rosenberg,),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一名重要成員,為納粹黨黨內的思想领袖。他是納粹黨最早的成員之一(他在1919年1月加入納粹黨前身德國工人黨,希特勒同年10月加入)。曾擔任納粹刊物主編和德國在蘇聯的東部佔領區政府局長,經常對黨內成員發表演說,內容包括種族清洗、地緣政治、生存空間和納粹主義。他是1937年第1屆德國國家藝術與科學獎獲獎者。他對納粹德國士兵殺害戰俘和種族屠殺負有重大責任,於1946年的紐倫堡審判中以戰犯身份被判處絞刑。.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阿爾弗雷德·羅森堡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艾希曼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納粹德國前高官,也是在清洗猶太人中執行「最终解决方案」的主要負責者,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二次大戰後定居至阿根廷,遭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幹員綁架,公開審判後絞死。.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阿道夫·艾希曼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戈林

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是納粹德國的一位政軍領袖,與「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關係極為親密,在納粹黨內有相當巨大的影響力。他擔任過德國空軍總司令、「蓋世太保」首長、「四年計劃」負責人、、、經濟部長、普魯士總理等跨及黨政軍三部門的諸多重要職務,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戈林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著名的「王牌飛行員」,有著擊落22架敵機的紀錄,并獲得了德國最高級別的軍事勳章——「功績勳章」,戰爭後期還擔任曾為「紅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所領導的第1戰鬥機聯隊最後一任指揮官。戰後戈林加入了納粹黨,為該黨最早的一批成員,並參與了1923年失敗的「啤酒館政變」,期间身中槍傷。为此,後來他一直靠注射嗎啡來減緩痛苦,结果終生麻藥成癮,體型也從健壯轉為肥胖。1933年,戈林創立秘密警察機關——「蓋世太保」。1935年,戈林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空軍總司令,並憑藉他個人的政治影響力為空軍取得大量預算與獨立地位,令其快速建軍。 戈林以德國空軍最高領袖的身份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他本人並不直接干預作戰細節,對現代化空軍技術也缺乏了解,但還是對德軍有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敦克爾克戰役、不列顛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三場決定性戰鬥的發展、德國海軍航空兵、空降部隊和空軍地面部隊的建立、指揮反盟軍轟炸作戰等等。1940年德國打敗法國後,戈林的權力與聲望達到最高峰:希特勒將其晉升為「國家元帥」(或譯作「帝國大元帥」),高過傳統意義上的德國元帥,隔年還指名戈林為其政治接班人。1942年後,隨著德國軍事情勢惡化,戈林的聲望和希特勒對其的信任逐漸降低,于是前者从此不管政治與軍事事務,專注於掠奪各佔領地的藝術品與财富,并過著奢華的生活度日。 1945年4月22日,戈林得知希特勒將自殺,遂拍發電報告知後者他將接掌德國的所有權力。希特勒見狀,認為此為不忠的表現,便下令撤銷戈林全部職務,同时開除黨籍并將其逮捕。二戰結束後,戈林在審判德國黨政軍領袖的「紐倫堡審判」中被判犯「」、「」、「戰爭罪」和「反人道罪」,并處以絞刑,但在行刑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殺身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赫尔曼·戈林 · 查看更多 »

重农主义

重农主义(Physiocracy,其希臘字源為Physio(自然)-cracy(治理),也称作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認為,國家财富的根本來源為土地生產及土地發展,偏重以農業勞動為主的自然秩序的概念。該理論以1750年代~1770年代初的法国弗朗索瓦·魁奈和杜爾哥为主要代表,這和“科尔贝尔主义”偏重以國家以關稅管制貿易並鼓勵及控制工商製造业不同,重農主義者傾向降低關稅(特別是農產品)及經濟自由放任(laissez-faire)主義。 重农主义者认为,經濟活動的主要動力是來自農業生產的的盈余,而其它的如工資、消費、地租是這盈余的转化及衍生活動。 魁奈的重農理論將經濟行動者分為三階級:資產階級(Proprietary)的地主、有(农业)生產力(Productive)的農業勞動者、及無(农业)生產力(Sterile)的工匠及商人。在政策方面,為鼓勵生產創造真正的物質財富,國家徵的稅應主要在土地擁有者而非農業勞動者上,並要求國際的農糧貿易要自由化並免除關稅。 国家的财富决定于农业生产。其他的经济活动,如制造,被看作是利用农业产品的盈余部分,将其转化为另外的产品形式,用盈余的农产品养活从事制造的工人。虽然制造业和其他非农业工人还是有其用途,他们的收入并非最终来源于他们的劳动,而是农产品盈余部分的转化。 重农主义的最早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学者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重农主义在18世纪晚期非常流行,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经济理论。 重农主义者得到法国君主(Pompadour夫人及早期路易十六)的支持,并且定期在马赛会面。亚当·斯密在法国讲学期间深受其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大段引述重农主义观点,将其发展为现代的劳动价值论。.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重农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由軍團

自由军团(德语:Freikorps,亦即民兵)原指志愿军。首批自由军团是在七年战争中由腓特烈二世招募。其他後起之例包括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将领路德维希·阿道夫·威廉·冯·吕佐夫对抗法军的吕佐夫志愿军。自由军一般被正规军认为不太可靠,因此通常只作为哨兵及执行小型任务。 然而該德语词语之義随後有所变化。1918年後,自由军团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德国军队退出战场後组成之準軍事组织。它是威玛时代半军事组织之一。很多德国战场老手有感与文官政府脱节,故此加入军团以求在该军事单位寻找安稳生活。也有其他军人不满战败,故想一起打倒共产党的起义或报复(详见刀刺在背传说)。在獲得国防部长古斯塔夫·诺斯克大力支持下,军团残酷镇压共产党起义,包括於1919年1月15日谋杀卡尔·李卜克内西与罗莎·卢森堡。军团也在同年推翻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某些军团成员於波罗的海、西里西亚与蘇聯作战,有时候甚至能战胜正规军。军团在1920年被正式解散。某些军团成员其後於该年3月发动卡普政变,但以失败收場。 部分军团成员為後起之纳粹党要员,包括衝鋒隊首领恩斯特·罗姆和纳粹党副元首鲁道夫·赫斯。 1920年,阿道夫·希特勒方才开始其政治事业,僅是加入名不经传之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工人党(後之纳粹党)。多數自由军团成员於纳粹时代期间僅為局外人。因此军团老手一直有争议之话题即為:「我们与共产党战斗时,当时希特勒究竟在哪儿?」。.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自由軍團 · 查看更多 »

长刀之夜

長刀之夜(Nacht der langen Messer)或蜂鳥行動(Operation Hummingbird)又称血洗冲锋队,在德語更常稱羅姆政變(Röhm-Putsch),是個發生於德國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的清算行動,納粹政權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處決,大多數死亡者為納粹衝鋒隊成員。 希特勒因無法控制衝鋒隊的街頭暴力並視之為對權力的威脅,故欲除去衝鋒隊及其領導者恩斯特·羅姆。他還想安撫害怕及厭惡衝鋒隊的國防軍高層,特別是當羅姆企圖想把國防軍納入自己領導的衝鋒隊之下。最後,希特勒清算其政權的政敵,特別是忠於副總理帕彭的人馬。至少有85人死於清算,不過最後的死亡人數可能達幾百個。超過一千的反對者被逮捕,大部分參與行動的是黨衛隊及蓋世太保,此次行動加強並鞏固國防軍對希特勒的支持。 同時,德國法律雖已禁止以對政權的忠誠為理由進行法外處決並已執行過百年,但因為德國法院及內閣解禁及消除相關障礙,此次行動為納粹政權帶來法理上的依據。.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长刀之夜 · 查看更多 »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苏德战争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雷根斯堡

雷根斯堡(Regensburg),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直辖市,是上普法尔茨行政区和雷根斯堡县的首府,天主教雷根斯堡教区主教的驻地。雷根斯堡位于上巴伐利亚,多瑙河与雷根河的交汇处,向西北约88千米是纽伦堡,向南约104千米是慕尼黑,向西南约113千米是奥格斯堡,面积80.7平方公里,人口145,465(2015年12月31日),是继慕尼黑、纽伦堡、奥格斯堡、维尔茨堡之后的巴伐利亚州第五大城市。雷根斯堡的支柱产业是加工工业,包括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和微电子等。 雷根斯堡老城于200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雷根斯堡 · 查看更多 »

集中营

集中营是类似监狱的大型拘留中心,用于统一关押或隔离異議分子、敵國公民、戰俘以及属于某一特定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团体的成员于一个有限的空间内。 它与监狱最大的区别在于,集中营中关押的人由于具有「某种特定的身份」,往往不经过審判即遭拘留,而且没有确定的拘留期限。有些被关押者虽有法律判决,而且可能有确定的关押期限,但这些判决大多是不经司法程序的個別討論便直接全數執行「監禁判决」,这些被关押者也往往不被关在监狱而是关在集中营中。此外,不同于监狱是为了惩罚犯罪而将相关人员关押于牢房中限制自由,集中营還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而要求相关人员集中居住于特定区域,限制离开。很多國家在特殊時期都有建設集中營,當然也包含盟軍,在二戰期間建立了集中營收容軸心國籍的人員。 当时,有刺铁丝网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用极低的成本封闭一块相对广阔的区域。首次大規模採用這種做法的是沙俄帝國和東歐,到了蘇聯時代由史達林發揚光大,在納粹手中此監禁系統達到了頂峰,在二戰後戰爭儘管結束,但社會主義國家還在主要使用著。集中营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单纯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强迫劳动,纳粹德国的集中营甚至进行种族灭绝式的屠杀。纳粹时期的集中营一词有时被用来指代灭绝营,但实际上,尽管纳粹集中营的艰苦条件使得死亡率居高不下,我们还是应将兩者加以区分,因為集中營並不是為了殺人而設計的。 有些难民营也属于事实上的集中营,难民们由于不受欢迎以及治安隱憂而被拘留或隔离在难民营中,此外收容政府为了阻止进一步的难民涌入,他们往往受到恶劣的对待,例如澳大利亚、瑙鲁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地方的难民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难民营甚至就叫集中营(Konzentrationslager)。通常人们很难清楚的界定集中营的各种形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為沒有可靠的法律約束,其中的一部份被关押者的人权都被忽视、被损害。 集中营一词实际上诞生于19世纪末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受到西班牙词语reconcentración的启发(该词语在古巴独立战争中被西班牙人使用),英国人首次使用了这一词汇。.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集中营 · 查看更多 »

雅利安人種

雅利安人種或譯為亞利安人種,是在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中期劃分出的一個人種,屬高加索人種,该人种身材较高大,淡色皮膚,面長多毛,鼻骨高,瞳孔颜色浅,虹膜多成淺灰至藍色,髮色多變,採用印欧语系的语言。 此人種細分為北歐人種、阿爾卑斯人種和地中海人種。.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雅利安人種 · 查看更多 »

V-2火箭

V-2火箭是指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研制的一种短程彈道导弹,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其目的在于从欧洲大陆直接准确地打击英国本土目标。.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V-2火箭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柏林戰役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大量蘇聯紅軍在東方進攻柏林,這場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尾至5月初。在這場戰役終結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結束後,5月8日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宣示第三帝國正式覆亡,象徵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事的結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柏林戰役 · 查看更多 »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Engelbert Dollfuß,),奧地利政治人物,基督社會黨籍,1932年-1934年擔任奧地利總理。 陶爾斐斯生於下奧地利的特克辛塔尔。1930年獲任命為國營鐵路的總裁。1931年出任農林部長。 1932年5月出任總理,領導由基督社會黨、鄉村同盟及保安團政治分支組成的脆弱多數聯合政府。1933年3月,議會議長及副議長為了可以在議會中投票而辭職,陶爾斐斯趁機停止議會運作,以緊急法令管治國家,逐漸走向專制。他取缔共产党、奥地利纳粹党和其他反對黨,对外致力于意奥匈3国军事同盟,反对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3年9月,陶爾斐斯把他所屬的基督社會黨與其他民族主義及保守派團體合併,成立「祖國陣線」。1934年5月,新憲法生效。同年7月25日,在維也納纳粹分子的一次劫持暴动中,在總理官邸遭10名奥地利納粹黨绑架,然后被其中名叫Otto Planetta的纳粹分子开两枪射伤,倒地后流血4小时死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

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Ernst Kaltenbrunner,)奧地利裔黨衛隊上级集團領袖。在1943年,接掌國家安全總局與國際刑警組織。在紐倫堡大審中,他以親衛隊最高負責人面對審判,最後被判戰爭罪、違反人道罪而處以絞刑。.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罗姆

恩斯特·朱利葉斯·甘瑟·羅姆(Ernst Julius Günther Röhm,),是德国纳粹运动早期高层人士,有同性戀傾向,衝鋒隊的组织者,在1934年「長刀之夜」被希特勒謀害,希特勒捏造说罗姆有政变图谋,即「罗姆政变」(Röhm Putsch ,又譯「罗姆暴动」)。此后,纳粹便越发走上了独裁专制的道路。.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恩斯特·罗姆 · 查看更多 »

格利维采

格利维采(波兰语:Gliwice;德语:Gleiwitz,格莱维茨)是波兰南部的一座工业城市,2004年人口200,361。 格利维采是位於西里西亚省的城市,位于卡托维茨以西约20千米,是波兰最大都会区上西里西亚都会联盟的中心之一,该都会区人口为3,487,000。该市在1999年以前属卡托维茨省。.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格利维采 · 查看更多 »

格里哥·斯特拉瑟

格里哥·斯特拉瑟(Gregor Strasser;),德国政客、纳粹党知名人物。他曾成为阿道夫·希特勒的对手,1932年从职位上辞职,1934年于长刀之夜被谋杀。 Category:参加过啤酒馆暴动的纳粹党员 Category:纳粹党领导人 Category:长刀之夜受害者 Category:铁十字勋章授勋者 Category:德國天主教徒 Category:魏玛共和国议员 Category:纳粹党党员.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格里哥·斯特拉瑟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武士道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称作侍,さむらい;也有稍微古老的说法武士,ぶし)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如同欧洲中世纪出现的騎士精神,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腹切はらきり、切腹せっぷく)自杀。新渡戶稻造认为,对武士来说,最重要的是背负责任和完成责任,死亡不过是尽责任的一种手段而已,倒在其次。如果没有完成责任所规定的事务,简直比死还可怕。认为切腹是武士唯一谢罪的方法的观点是错误的。浪人指的是武士畏罪逃亡或效忠的君主或國家滅亡卻不隨之而亡的人。 1869年,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废除幕府时的身份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废除封建俸禄,武士阶层解体。1871年制定戶籍法为废除等级制着手简化阶层成分,宫廷贵族和大名被指定为华族,武士被指定为士族或卒族,其余者划为平民。明治维新后,武士阶层占据了新政府和地方行政的大部分官职。武士和武士制度虽然消亡,但是武士精神作为一种思想范式和日本美的符号深深植根于国民性格之中,化为纵贯列岛的“国风”,并对后来日本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天皇制、日本神道、武士道三位一体,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传统的基本要素。.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武士道 · 查看更多 »

武裝親衛隊

#重定向 武装党卫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武裝親衛隊 · 查看更多 »

氰化钾

氰化钾(化学式:KCN),俗稱山埃钾,是氰化氢的钾盐。在一般環境下氰化鉀是一種呈无色或白色、有杏仁味、外观与糖相似并且易溶于水的固体。尽管有剧毒,由於是能与元素金组成可溶化合物的极少数物质之一,因而常被用于珠宝的镀金和抛光。它有时也用于采取化学萃取法淘金的金矿开采(尽管氰化钠的应用更为普遍),且直到1970年代仍不时被用作。.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氰化钾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Reichsprotektorat Böhmen und Mähren,Protektorát Čechy a Morava)是納粹德國在捷克斯洛伐克西部 (今捷克共和國,但不包括當時德裔人佔多數的蘇台德區)建立的傀儡政權。1939年3月15日由希特勒親自宣佈成立,並隨著納粹德國投降而滅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波茲南

波兹南(Poznań,官方全名:波兹南首府城市;拉丁语:Posnania;德语:Posen,中译为波森;意第绪语:פּױזן Poyzn、卡舒比語:Pòznóń)是波兰中西部的一个城市,人口578,900人(2002年),是波蘭第五大城市。该市位于瓦尔塔河沿岸,是波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該國重要的历史中心。是河港城市。波兹南圣伯多禄圣保禄圣殿总主教座堂是波兰最早的一座主教座堂,堂内有波兰早期统治者的墓穴:梅什科一世大公、国王波列斯瓦夫一世、国王梅什科二世、卡西米尔一世大公、大波兰普热梅斯瓦夫一世大公及国王普热梅斯瓦夫二世。波茲南參加過漢薩同盟。波茲南被捲入過三十年戰爭和大北方戰爭。在第二次瓜分波蘭后被劃入普魯士。一战结束前曾是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波森省的首府,战后割予波兰,改名波兹南。二戰期間,德國軍隊和蘇聯軍隊在這裡展開激烈戰鬥。城市的55%在戰爭中被毀。在戰後城市得到了修復。戰後這裡發生過大規模反蘇示威。波蘭民主化之後,波茲南是大波蘭省的省會。 今日波兹南是贸易、工业及教育的中心。波兹南是波兰第五大的城市及第四大的工业中心,波兹南亦是大波兰省的行政首府。也舉辦有不少展覽會。是波蘭西部重要的交通中心都市。 File:Złota Kaplica Poznań RB1.JPG File:Poznan 10-2013 img10 Town hall.jpg File:Poznan 10-2013 img06 University.jpg File:Poznan Opera House.jpg File:PLL LOT Boeing 767-300ER Poznan 2.jpg Poznań.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波茲南 · 查看更多 »

法本公司

法本公司(I.G. Farben AG),全称“染料工业利益集团”(Interessen-Gemeinschaft Farbenindustrie AG),德国化工及制药综合企业,1925年由若干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即有紧密合作关系的大型化工公司合并组成。全盛时期的法本为全欧洲最大的企业及世界最大的化工和制药企业Thomas Hager, The Demon under the Microscope, p. 74, Harmony Books, 2006, ISBN 1-4000-8214-5。 法本公司的科学家为化工和制药工业的各个领域均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其科学家发现了首类抗生素,革命性革新了医学研究并“开启了医药的新时代”。于1937年发现了合成聚氨酯的聚加成反应。多名法本公司的研究人员曾获诺贝尔奖,如1931年的卡尔·博施和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化学奖:“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1939年的格哈德·多马克(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百浪多息的抗菌效果”)及1950年的库尔特·阿尔德(化学奖:“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在纳粹党夺权后,法本公司开始与纳粹政权合作,为其重要政府承包商。1951年法本公司被拆分为其原先四家最大的构成企业,他们仍然位列世界最大的化工和医药企业。现今其继承企业为爱克发、巴斯夫、拜耳和赛诺菲。.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法本公司 · 查看更多 »

溜冰場

#重定向 滑冰場.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溜冰場 · 查看更多 »

滅絕營

滅絕營(Vernichtungslag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其中一項建設來有組織地集體屠殺人的地方,也是就所謂的猶太人大屠殺。二次大戰時,滅絕營建立來作為後階段的殲滅行動。在營內被殺的死者一般會被集體火化或埋在萬人塚。而在滅絕營被屠殺的主要是歐洲的猶太人、羅姆人(即吉普賽人)和卡扎人。被帶到這裡的人大多不會生存超過24小時。.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滅絕營 · 查看更多 »

漢斯·法郎克

漢斯·法郎克(Hans Michael Frank,)是1920年代至1930年代納粹黨專用辯護律師,後來成為納粹德國領導人之一,曾擔任波蘭總督;在紐倫堡審判時因為他在戰時之納粹大屠殺犯行被起訴,他被判反人類罪被判絞刑;1946年10月16日執刑。.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漢斯·法郎克 · 查看更多 »

战争罪

战争罪是“武裝衝突時违反战争法或國際人道法的行为”,包括“谋杀、虐待、或将被占领土上的平民居民驱逐至劳改营”,“谋杀或虐待战俘”,杀害人质、“肆意摧毁城镇和村庄,以及任何不具备正当军事或民事必要性的破坏。” 类似的概念,如背信弃义,已经作为文明国家间的习惯法存在多个世纪,但这些习惯法规则首次作为国际法写入法典是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约》。战争罪的现代理念在纽伦堡审判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1945年8月8日《》中的定义为基础,成為纽伦堡原则。除了战争罪,《纽伦堡法庭宪章》还定义了和危害人类罪,这两种罪行也常常发生在战争期间并与战争罪同时出现。 《海牙第四公约》第22条(战争法: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1907年10月18日)规定“交战者在损害敌人的手段方面,并不拥有无限制的权利”,而且上个世纪,许多其他条约都引入了对交战者施加限制的明确法律规定(另见有关战争法的国际条约)。有些条款,例如海牙公约、日内瓦公约以及危害种族罪公约中的一些条款,被视为习惯国际法的一部分,对各方都具有约束力。其他条款只对部分人员具有约束力,条件是他们所属的交战国是施加限制的条约的缔约国。.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战争罪 · 查看更多 »

明镜

《明镜》周刊(Der Spiegel),常译作《明镜周刊》,在德国发行的周刊,每周的平均发行量近110万册。该杂志自称是“德国最重要的且在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明镜 · 查看更多 »

海因茨·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上將。古德里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以新型戰爭型態:「閃擊戰」並屢屢擊敗敵軍,古德里安也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在波蘭戰役期間指揮了第19裝甲軍進行快速的突穿攻勢,與蘇聯軍隊會師。在1940年的西線戰役中,古德里安擔任A集團軍第19裝甲軍軍長,為西線主攻的裝甲兵力矛頭之一。攻勢發起後,古德里安指揮部隊通過了被盟軍認為戰車難以橫越的阿登森林,直駛英吉利海峽,將困於比利時的盟軍包圍消滅,這次軍事行動的成功令德國乃至全世界體會到裝甲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1941年6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作戰」入侵蘇聯,古德里安出任中央集團軍的第2裝甲兵團司令,指揮德軍裝甲師完成多次包圍殲滅戰,直趨蘇聯首都莫斯科,但在阿道夫·希特勒命令下,古德里安放棄其原先的目標,轉而率軍南下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基輔戰役」,這場戰役雖然以德軍的勝利結束,但因為延誤的時間而使德軍必須在極不利的冬季狀態下進攻莫斯科,古德里安也因此被免職。1943年德國於「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後,古德里安復出成為了裝甲兵總監,進行重建裝甲部隊的工作,進而發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裝甲戰鬥「庫尔斯克會戰」,雖然德軍在戰場上佔盡優勢,將3倍人數於德軍的蘇軍打敗,但是由於美軍在西西里島登陸使得希特勒下令德軍回防。1944年7月古德里安出任陸軍參謀長,這是他所晉升到的最高職位,但於戰爭結束前不久被免職。 古德里安現今成為了德國發展裝甲兵力的代表人物,被歷史學家稱作「閃擊戰之父」和「世界裝甲車之父」 ,同時也因為其急躁和直爽的個性而被部下取了個「急速海因茨」(Schneller Heinz)的綽號。.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海因茨·古德里安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斑疹傷寒

斑疹傷寒(Typhus),是由立克次體引起的傳染病,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是流行性斑疹傷寒(Epidemic Louseborne typhus)與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 Fleaborne typhus)。斑疹傷寒是流行性斑疹傷寒、叢林型斑疹傷寒 (恙蟲病)和鼠性斑疹傷寒的合稱。 -->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和皮疹。症狀通常在接觸病原體後一至兩週出現 傷寒由細菌感染引起。 -->流行性斑疹傷寒是體蝨傳播的立克次體引起的,叢林型斑疹傷寒是恙滿幼蟲傳播的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鼠性斑疹傷寒是鼠蚤傳播的地方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引起的。 斑疹傷寒沒有疫苗。 -->預防方法是避免接觸傳播疾病的生物。治療方法是使用四環素抗生素。流行性斑疹傷寒常於衛生環境差和擁擠的地方爆發,但現在已經少見了。叢林型斑疹傷寒可見於東南亞、日本和澳洲北部。鼠性斑疹傷寒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斑疹傷寒的記載至少可以追溯到1528年, -->源於希臘語typhus (τύφος) ,意指迷茫,用於形容患者受感染後的精神狀態。 斑疹傷寒與傷寒是不同細菌引起的不同病症。.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斑疹傷寒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慕尼黑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工业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簡稱TU München及TUM),校園坐落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是德国的一所著名大学,亦是是德国最古老的工业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之一,属TU9成员,于2006年10月被选为德国首批三所精英大学之一。德国科研联合会(DFG) 在2006年和2012年连续两度授予慕尼黑工业大学“精英大学”(Elite-Uni)的称号,是德国政府“未来计划”中重点资助和扶植的对象。.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慕尼黑工业大学 · 查看更多 »

扬·安东内斯库

扬·安东内斯库(罗马尼亚语:Ion Antonescu,)是罗马尼亚军人、政治家。二战时期他从1940年9月4日到1944年8月23日任罗马尼亚总理,是罗马尼亚实际上的独裁者。.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扬·安东内斯库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自由州

#重定向 普魯士邦.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普魯士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時代雜誌

《時代》(Time,注册商标为大写的TIME),(又譯《時代週刊》、《時代雜誌》等),是一份於1923年開始在美國出版的新聞雜誌。現今的《時代》共有四種版本,包括了美國主版、歐洲版、亞洲版、南太平洋版。歐洲版(Time Europe,舊稱Time Atlantic)出版於倫敦,亦涵蓋了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事件。亞洲版(Time Asia)出版於香港。南太平洋版出版於悉尼,涵蓋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群岛。《時代》之前曾发行过加拿大版(内容与美国版相同,广告刊登的是加拿大本地广告),自2008年12月起,终止发行加拿大版,目前在加拿大发行的版本均为美国版。.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時代雜誌 · 查看更多 »

11月革命

#重定向 德国十一月革命.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11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密谋案

7月20日密謀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德國抵抗運動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後續政變行動,藉此推翻以納粹黨為首的德國政府、進而和西方的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儘管在這之前德國各個抵抗運動成員曾多次嘗試推翻納粹德國政府,密謀案一開始便計畫以成功暗殺希特勒為前提,緊接著實施一連串德國政治、軍事乃至於親衛隊等權利移交計劃。經過後續調查,大約有近200多名納粹德國各界高層參與7月20日密謀案,其中包括陸軍元帥埃爾溫·馮·維茨萊本、19名將級軍官、26名上校、2名大使、7名外交官、1名部長、3名國務秘書與刑事警察局局長,以及數名、和參與其中。 1944年7月20日,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克勞斯·馮·史陶芬堡於德國在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戰地指揮部「狼穴」基地引爆公事包炸彈,企圖藉此炸死元首希特勒,但該引爆裝置爆炸後只讓希特勒受到輕傷。由於「希特勒死亡與否」這問題遲遲未獲得確認,這使得原本應當在暗殺成功後立刻啟動的女武神行動(瓦爾基里行動)未按照原先規劃發動。最後因為參與者對於軍事政變施行的猶豫,最後因未成功暗殺希特勒以及延後啟動後續政變計畫而讓密謀案宣告失敗。希特勒隨後下令將所有涉案關係人全數逮捕並處以極刑,甚至連埃爾溫·隆美爾以及君特·馮·克魯格都承受極大壓力而被迫自殺。德國海軍元首事務會議(Fü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的紀錄則指出蓋世太保至少逮捕了7,000人,最終對4,980人執行了處決命令。 參與以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主導的克萊稍集團為主,其中包括有、德意志國防軍部隊與將領以及部分政府官員。整體來看,儘管7月20日密謀案因為其未能成功發動女武神行動而著名,但也是納粹德國時期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行動,甚至計畫在德國境內全面推翻納粹德國政府。許多高階德意志國防軍軍官認為藉由這次行動,能夠向全世界證明並非所有德國人都類似希特勒或納粹黨成員。儘管政變之後提議的的和平協議細節仍然不明,但可能會繼續要求統治德國過去長期管理的歐洲領土。由於許多主要抵抗運動的領導人都已經遭到處死,德國反納粹組織因而受到了致命打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沒有其餘有組織性的暗殺行動出現。.

新!!: 海因里希·希姆莱和7月20日密谋案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Heinrich Himmler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希姆莱海因里希·希姆萊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