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巴比伦柏林

指数 巴比伦柏林

《巴比伦柏林》(Babylon Berlin,)是一部德国时代电视剧集,基于的小说改编。剧集设定在魏瑪共和國时期的1929年,黃金的二十年代期间, 并由从科隆调到柏林的警探格利安·拉特和渴望成为警探的夏洛特·利特的视角展开。剧集于2017年10月13日在德国天空卫视旗下的德语频道Sky 1首播。原著系列的第一部《湿鱼》()出版于2008年,注重历史准确性。剧集已被续订两季。.

63 关系: 博物館島华尔街日报卡巴萊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反斯大林主义左翼参谋部大都會 (1927年電影)天主教會外交豁免權威丁威廉二世 (德国)威瑪防衛軍家務工對立角色少将巴貝爾斯堡攝影棚亚历山大广场康拉德·阿登纳任務中失蹤弗里茨·朗從海底出擊德國公共廣播聯盟德国德国天空卫视德国共产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电视一台德意志帝國陸軍保罗·冯·兴登堡嗎啡凡尔赛条约克罗伊茨贝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犯罪片科隆第一次世界大战红色市政厅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纳粹党罗伯特·威恩白俄 (移民)莱茵兰萬人塚飛來波女郎西德魏瑪共和國魏森湖讷德林根黃金的二十年代自由軍團...苏联Netflix柏林柏林1920年代欧元歌廳 (電影)汤姆·提克威尔波茨坦指揮官明镜政變托洛茨基主义時代劇 扩展索引 (13 更多) »

博物館島

博物館島(Museumsinsel)位於德國柏林市中心,施普雷島(Spreeinsel)的北端。柏林所有博物館都由此發展而来,也是柏林的旅遊重點。1999年,因建築與文化的結合,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为世界文化遺產。.

新!!: 巴比伦柏林和博物館島 · 查看更多 »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英语:The Wall Street Journal,简写:WSJ)是美國具有影響力的報刊,共獲得40座普立茲獎,報導侧重金融、商业领域报導的日报,创办於1889年,隶属于新闻集团旗下的道琼斯公司。该日报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除了美國國內版本外,國際發行以英文撰寫的版本有歐洲、亞洲、印度,以及中國中文版、日本日文版。.

新!!: 巴比伦柏林和华尔街日报 · 查看更多 »

卡巴萊

卡巴萊(Cabaret)是一種具有喜劇、歌曲、舞蹈及話劇等元素的娛樂表演,盛行於歐洲。表演場地主要為設有舞台的餐廳或夜總會,觀眾圍繞著餐臺進食著觀看表演。此類表演場地本身也可稱為卡巴萊。 卡巴萊起源於1880年代的法國,其後又有同類表演在德國柏林進行。卡巴萊是一種簡單及直接的表演方式,以簡單的佈景及服裝,純以歌曲把故事向觀眾表演。.

新!!: 巴比伦柏林和卡巴萊 · 查看更多 »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Kabinett des Doktor Caligari)是一部1920年罗伯特·威恩执导的德国无声恐怖電影,由Hans Janowitz和Carl Mayer编剧。该片是影响力最深远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之一,羅傑·艾伯特认为它是“第一部真正的恐怖電影”。这部电影运用风格化的布景——油画布上绘制抽象锯齿状建筑物。演员用了一种夸张的、像舞蹈似的动作,使影片风格更加怪异。该片被认为是把逆转结尾引入电影艺术的影片。2014年2月,该片的数码修复版本在第64屆柏林影展上首映。.

新!!: 巴比伦柏林和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 查看更多 »

反斯大林主义左翼

反斯大林主义左翼(Anti-Stalinist left)泛指各种反对和批判斯大林、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模式的左翼政治理念。 这一术语也可以用来指代反对独裁、个人崇拜和警察国家的左翼反对派。他们反对极权主义的斯大林主义政权,如毛泽东、金日成、恩维尔·霍查、瓦尔特·乌布利希、博莱斯瓦夫·贝鲁特、拉科西·马加什、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波尔布特、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等人执掌的政权。 反斯大林主义左翼包括以下政治流派:.

新!!: 巴比伦柏林和反斯大林主义左翼 · 查看更多 »

参谋部

總參謀部或稱參謀本部,為現代軍隊中提供人事、軍事情報、軍事訓練、後勤、政戰與計畫的組織機構。 十八世纪晚期以前,上述功能全部由军队统帅管理,但法国大革命后出现征兵制,大量军队的管理使统帅的职责十分沉重。在1795年,路易斯·亚历山大·贝爾蒂埃将军率先创立了参谋系统。一年后,拿破仑接管改制军队。从此以后,总参谋部成为法军的正式组织,并随拿破仑战争走遍欧洲。.

新!!: 巴比伦柏林和参谋部 · 查看更多 »

大都會 (1927年電影)

《大都會》()是德國知名電影導演弗里茨·朗所執導的表現主義科幻默片,也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於1927年1月10日於德國柏林首映。本片的製作成本達五百萬帝國馬克,是最昂貴的默片電影。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記憶項目。.

新!!: 巴比伦柏林和大都會 (1927年電影)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巴比伦柏林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外交豁免權

外交豁免權(Diplomatic immunity,L'immunité diplomatique)又稱外交特權,是國際間為方便外交代表執行正常職務,各國依據相互尊重主權及平等互利原則,按照慣例或有關協議,互相授予外交豁免權;其性質為絕對的,故為絕對豁免權(L'immunité absolue; absolute immunity)。 豁免權以廣義區分,則分.

新!!: 巴比伦柏林和外交豁免權 · 查看更多 »

威丁

威丁(Wedding)是德国首都柏林米特区西北部的一个分区,2001年以前是单独的区,此后与米特区和蒂尔加滕合并成立新的米特区;同时,原威丁区以赖尼肯多夫大街为界,分为2个分区,西半部为威丁分区,东半部称为格森布鲁能(Gesundbrunnen)分区。 18世纪,格森布鲁能开辟为矿泉疗养地,威丁因而由乡村演变为娱乐区,赌博和娼妓进入。19世纪末,大批农民进城,将威丁变为工人阶级居住区,工人们住在拥挤狭窄的住宅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威丁被称为“红色威丁”,以好斗的工人阶级(多数是共产党)著称;1929年5月1日的暴力抗议活动在此发生。由于威丁工人的政治活动,1930年代成为纳粹政府的攻击目标。 二战后,威丁和赖尼肯多夫(Reinickendorf)成为法国占领区。贝尔瑙大街北侧和南北两侧的人行道都为法国占领区,而南侧建筑物为苏联占领区。1961年修筑柏林墙时,许多住在这些楼房的住户在被疏散之前从窗户跳到下面的人行道(窗户后来用砖砌死)。 威丁是在柏林墙下面开挖的第一条难民隧道的西部终点。从苏联占领区Schönholzer大街废弃工厂的地下室开始。 今天,威丁是柏林的贫穷区域之一,失业率高达26%,17%的人口依靠社会福利为生,2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外国人占人口的30%.

新!!: 巴比伦柏林和威丁 · 查看更多 »

威廉二世 (德国)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普鲁士(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Preußen,),史称威廉二世(Wilhelm II),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年-1918年在位。.

新!!: 巴比伦柏林和威廉二世 (德国) · 查看更多 »

威瑪防衛軍

國家防衛軍(Reichswehr)指1919年至1935年威瑪共和國的正規軍隊,它下轄有陸軍、海軍和秘密設立的空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協約國提出的《凡爾賽條約》,德國僅保有一支規模極小的軍隊,並在裝備上有極為嚴格的限制。然而德國軍方為了未來的戰事與重整軍備,在人事、戰術與裝備上加以訓練和研究,成了當時世界上平均素質最高的一支軍隊。存在僅16年時間的國家防衛軍由於納粹黨的掌權而被德國國防軍所取代,在阿道夫·希特勒激進的重新武裝政策下,德國軍隊由原先的十萬多人增長到數百萬之多,而威瑪時期的軍官團則成了新德軍的核心領導層,造就了後來二戰爆發後,德軍於初期的高質素與節節勝利。.

新!!: 巴比伦柏林和威瑪防衛軍 · 查看更多 »

家務工

家務工是一种职业,其專業內容在為其雇主提供家務服務,且為職業方便,通常家務工會與其雇主同住在一處或鄰近地方。歷史上常以僕人一詞稱之,帶有明顯之階級對立色彩,而當今對此工作者稱呼家務工、家務員,以確立其專業。.

新!!: 巴比伦柏林和家務工 · 查看更多 »

對立角色

對立角色(Antagonist)是故事中與主角互相敵對的角色或組織,換言之、是反對主角的個人或群體。對立角色並不一定是惡役角色,例如在以惡徒為主角的故事中,對立角色就有可能是正義之士。.

新!!: 巴比伦柏林和對立角色 · 查看更多 »

少将

少將是軍隊的軍階,中将以下准將或上校或大校以上的一階,在沒有准將的國家中,少將為將官最初階。在有准將的國家中,准将是将官中最低階,少将則是兩顆星。根據國家不同,少將為將官中的第三階或第四階。中文裡的少將一詞是來自於日本軍制,日本軍制中的少將來自日本古代官職。當代日本自衛隊中的少將稱作「將補」。在北約軍隊中,相當於OF-7。 在中华民国,少將是將級最初階,肩、領章為一星,由上校所升任。他们在軍中通常擔任各司令部的副司令、國防部各下屬單位的高階主官(主管)、軍團副指揮官,地區指揮官、指揮部指揮官、旅長、軍醫院院長和軍校校長等一職。.

新!!: 巴比伦柏林和少将 · 查看更多 »

巴貝爾斯堡攝影棚

巴貝爾斯堡攝影棚(Studio Babelsberg)是位於德國波茨坦的製片廠,為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製片廠,建於1912年,佔地2萬5千平方米,建成百年以來,拍攝電影過千部,其中較著名的電影包括《大都會》、《華爾基利暗殺行動》、《極速賽車手》及《V煞》等。.

新!!: 巴比伦柏林和巴貝爾斯堡攝影棚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广场

亚历山大广场(Alexanderplatz)是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区的一个大型广场和交通枢纽,位于米特区,靠近施普雷河和柏林大教堂。柏林本地人通常将其简称为亚历克斯(Alex),指东北到 Mollstraße ,西南到 Spandauer Straße 和市政厅的一片街区。这座广场得名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新!!: 巴比伦柏林和亚历山大广场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阿登纳

康拉德·赫爾曼·約瑟夫·阿登纳(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前西德總理。生于德意志帝國科隆,逝世于西德莱茵-勒恩多夫(Rhein-Rhöndorf),二戰前曾以天主教中央黨身份曾擔任科隆市長十幾年,二战后在联邦德国擔任第一任德國總理、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黨魁,著名政治家、法学家。.

新!!: 巴比伦柏林和康拉德·阿登纳 · 查看更多 »

任務中失蹤

任务中失踪(Missing in action)是军事损失的一种,指的是军事人员在战斗行动中被上报失踪。他们的结局有可能是战死、受伤、被俘或者逃跑。对于战死者来说,其遗体或坟墓在没有得到确认的情况下才算失踪。在战争的历史中,任务中失踪一直是军事人员面临的很大的风险。.

新!!: 巴比伦柏林和任務中失蹤 · 查看更多 »

弗里茨·朗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安东·朗(Friedrich Christian Anton Lang,通常簡稱為Fritz Lang,),出生於維也納,知名編劇,導演。1920年代早期,他一連串出品的犯罪默片電影,開啟了世界電影的新風貌。1930年代,電影進入有聲黑白電影後,他也編導--如《M》的精采劇作。之後,他屢屢嘗試新的電影劇種,如有機器人劇情首部出現於電影銀幕,就是他在1927年的《大都會》電影作品。戰後,他仍持續編導許多作品,並從事電影宣導工作。因為他的貢獻,他常與希区柯克、卓別林等人並列於電影百人之列,被認為是電影史上影響最大的導演之一。.

新!!: 巴比伦柏林和弗里茨·朗 · 查看更多 »

從海底出擊

從海底出擊(Das Boot),德國導演沃尔夫冈·彼得森的第一部成名作。全片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在大西洋海域對英國、美國艦隊發動的U艇海戰;拍攝經費是德國電影拍攝歷史前三名,顯見德國人對此部電影之重視;迥異於一般劇情片,對德軍著名的「潛艇部隊」以「紀錄片」形式作巨細無遺拍攝呈現,對一般觀眾而言會嫌枯燥略悶,但對「軍事迷」族群觀眾會感到喜悅。.

新!!: 巴比伦柏林和從海底出擊 · 查看更多 »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

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beitsgemeinschaft der öffentlich-rechtlichen Rundfunkanstalt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缩写:ARD),又譯為德國公共廣播聯盟,简称“德广联”,是德国公共廣播機構所组成的合作组织。 目前德广联由九个州立广播公司联合组成,德国电视一台是其合作制作的电视台,除此之外这些州立广播公司还制作自己的、地方性的电视台和广播节目。德国外国广播电台德國之聲也是德广联的成员。德广联、德國電視二台和德国广播电台是德国公共广播的三个组成部分。.

新!!: 巴比伦柏林和德國公共廣播聯盟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巴比伦柏林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天空卫视

#重定向 德国天空公司.

新!!: 巴比伦柏林和德国天空卫视 · 查看更多 »

德国共产党

德国共产党(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德共(KPD)。1918年12月30日,斯巴达克同盟联合不莱梅左派创建了该党。该党的创始人是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后来则由恩斯特·台尔曼长期领导。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德共被取缔。1945年,纳粹政权瓦解后,英美法苏四国分别占领德国。1946年,德共、德国社会民主党两党在苏联占领区的组织合併為德国统一社会党,德共在其它占领区的组织则继续活动。1956年8月17日,西德当局取缔德共。.

新!!: 巴比伦柏林和德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德国社民党(SPD),德国主要政党之一,它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成立于1863年。社民党於1966年至1982年,1998年至2009年和2013年至今参与聯合政府。現在11个州内参与执政,9个州内任州總理。.

新!!: 巴比伦柏林和德国社会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电视一台

德国电视一台(Das Erste,直译为:第一)是德国公共电视频道,是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各成员电视台的共同体。.

新!!: 巴比伦柏林和德国电视一台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陸軍

德意志帝國陸軍(Deutsches Heer)是德意志帝國的陸上作戰部隊,其德語原文直譯為「德意志的陸軍」。德意志帝國陸軍於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在普魯士王國的領導下成立,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遭到解散。.

新!!: 巴比伦柏林和德意志帝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保罗·冯·兴登堡

保罗·冯·兴登堡,全名是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东·冯·贝内肯多夫和冯·兴登堡(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出生于波森(今位於波兰),逝世于東普魯士,德国總參謀部總參謀長,軍階達陆军元帥。在威瑪共和國时期是第二任聯邦大總統。.

新!!: 巴比伦柏林和保罗·冯·兴登堡 · 查看更多 »

嗎啡

嗎啡(Morphine)為一種止痛劑 -->,會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改變人體對疼痛的感覺 -->。可使用於急性或慢性的疼痛 -->。嗎啡也常用於心肌梗塞和臨盆時 -->,可以口服、、皮下注射、靜脈注射,或脊髓周圍注射。 潛在的嚴重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和低血壓 -->,且有高度成癮性和藥物濫用的情形 -->。如果長期使用後驟然降低劑量,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 -->。常見的副作用有昏沉、嘔吐和便秘。懷孕和哺乳期間不建議使用,以免影響胎兒。 嗎啡是在1803-1805年由德國藥師(Sertürner)首次分離出來,普遍相信嗎啡是第一個成功被從植物體內分離的活性成分。默克藥廠於1827年開始商業販售。1835-1855年間,皮下注射器被發明,自此本品更被廣泛使用。Sertürner起初因為嗎啡具有讓人睡著的傾向,就以希臘神話當中的夢境與睡眠之神——摩耳甫斯(Morpheus)的名稱將這種物質命名為「嗎啡」(Morphium)。 嗎啡的主要來源是從罌粟花的罌粟稈所分離出。在2013年估計製造了52.3萬公斤的嗎啡。其中大約有4.5萬公斤的嗎啡被直接用於緩解疼痛,比二十年前要高出四倍,且大多將嗎啡用於止痛的為已開發國家。約有70%的嗎啡被用於製作其他類鴉片藥物,、、海洛因,以及美沙冬。本品在美國屬於第二級管制藥品(Schedule II),在英國屬甲級管制藥品(Class A),加拿大則屬第一級管制藥品。嗎啡列名於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為基礎公衛體系的必備藥物之一。.

新!!: 巴比伦柏林和嗎啡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新!!: 巴比伦柏林和凡尔赛条约 · 查看更多 »

克罗伊茨贝格

克罗伊茨贝格(Kreuzberg),或譯--,是德国首都柏林的一个著名区域,位于米特区以南,2001年以后成为腓特烈斯海因-克罗伊茨贝格区的一部分。克罗伊茨贝格经常被分为两部分来描述:拥有许多移民和激进分子的“SO 36”,和较为中产阶级化的“SW 61”。在1970年代后期,克罗伊茨贝格作为西柏林被孤立的部分,曾是柏林最穷的区之一,现在位于重新统一的柏林的中心,又成为该市的文化中心之一。该区以高比例的移民和第二代移民而著称,其中许多为土耳其裔。2006年,31.6%的克罗伊茨贝格居民不是德国公民。克罗伊茨贝格具有繁荣的多元文化,是对许多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但是该区同时也具有高失业率和低收入的特征。.

新!!: 巴比伦柏林和克罗伊茨贝格 · 查看更多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其他專有名詞也可用於代指此疾病; 請參見本條目中 術語 -->是指人在經歷過性侵犯、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應激狀態頻發等 -->。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 --> 。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 ,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有時候也會將創傷後壓力症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結果,而非病患心理狀態原本就有問題。 大多數人不會因經歷創傷事件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經歷非人身侵犯性創傷(例如事故或自然災害)比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而經歷因人際互動而造成創傷(例如強姦或兒童時期受到虐待)的人更容易出現這類的反應。強姦受害者近半數都會有這類的反應。在診斷創傷後壓力症時,會以患者在經歷創傷事件後出現的特異性症狀為基礎。 若患者有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早期症狀,可以進行以進行預防,但若針對所有受到創傷者進治療,無法達到預防的效果 。目前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主要方法為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 。以個人或是群體方式進行的的一些心理治療方式可能會對創傷後壓力症有一些療效 。選擇性血清素回攝抑制劑(SSRIs)類抗抑鬱劑是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一線藥物,半數患者在服藥後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及心理治療。目前還不確定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是否會對患者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 其他藥物缺乏其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有效的證據,甚至苯二氮䓬類藥物的使用還會使病情加重 在美國,每年约3.5%的成人罹患創傷後壓力症,而约9%的人會在其一生的某階段中患上此症。在其他國家,患上創傷後壓力症的人每年佔整體約0.5-1% ,而在武裝衝突頻發地區之比重可能會更高 。總體來說,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 迄今對創傷後壓力症的最早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兩次世界大戰使學界增加對創傷後壓力症的研究,期間此疾病有許多不同稱呼,包括“”(又稱:砲彈休克症,英文: shell shock)及“戰爭性神經官能症”(英文: combat neurosis)。創傷後壓力症一稱呼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被使用,其命名主要受越南戰爭後美國退伍軍人相關診斷影響。1980年在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中,創傷後壓力症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認正式認定為一種精神病.

新!!: 巴比伦柏林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查看更多 »

犯罪片

犯罪片(又可稱為「警匪片」或「警匪電影」)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電影或電視劇類型之一,所有劇情影視当中,犯罪片必定有犯罪也有警探偵辦;與黑幫電影不同的是:犯罪片側重在警探捉拿罪犯,阻止犯罪及犯罪可惡不道德所有劇情過程;黑幫電影則側重在集會結社之自由權利,及幫派徒眾爭權奪利合理化及英雄化義氣化,警探偵防犯罪則是劇情支線,甚至沒有警探;犯罪片及黑幫電影都屬於動作片,皆為商業電影提供大眾購買觀賞及娛樂。.

新!!: 巴比伦柏林和犯罪片 · 查看更多 »

科隆

科隆(Köln, ;1919年前德语也拼写为Cöln),是德國第四大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國內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科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知识中心。科隆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筑遗产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而闻名。 1850年科隆的人口超过十万,在德国算作大城市。加上其第二住址在科隆的人其居民数今天超过一百万。 科隆也有天主教大主教,是天主教科隆大主教座堂所在地。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非官方象征。 43%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8%信奉新教,39%信奉其他宗教。直到二战从东德涌来的大量难民,罗马天主教徒一直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数。2005年,科隆见证最大的天主教青年盛会。第二十届世界青年日从8月15日星期一到8月21日星期日在科隆举办。 科隆位于欧洲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要道与莱茵河的交叉口上。莱茵河是欧洲南北交通的一条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国铁路交通最繁忙的枢纽。它的内河港口是欧洲最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 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尤其是创造艺术的一个中心。它的狂欢节非常有名,此外它还是许多协会的驻地。在20世纪的后半叶科隆从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今天科隆是一个媒体中心,市内还建造了许多新的办公楼。科隆的保险业也有跨地区性的意义。 科隆还以当地的“科隆啤酒”(Kölsch)闻名,Kölsch也是科隆方言,一句笑话说Kölsch是世界上唯一能喝的语言。科隆也是科隆香水或古龙水的发源地。 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市内共有85,183名入册的大学生,占市民总数的8.5%。科隆的外国人数量也很高,2004年底市内有175,515名外国籍居民,占市民总数的17.2%,尤其土耳其人社群是德国最大的之一。科隆因此有很长的多文化熔炉的传统。科隆人素来以开放、自由和宽容著称。 柏林和科隆是两个以接受同性恋文化闻名的城市。科隆在这方面历史悠长,很长时间以来科隆是德国同性恋运动的重要阵地。即使有些事情柏林都有些收敛,科隆却以此为荣,并以德国最大的同性恋群体(著名的例如克里斯多佛大街日)自豪。每年七月间,同性恋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游行(每年吸引超过1百万游客),这里已经成为多个不同同性恋组织(LGBT)和他们活动的基地。.

新!!: 巴比伦柏林和科隆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巴比伦柏林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红色市政厅

红色市政厅(Rotes Rathaus)是德国柏林的市政厅,位于米特区亚历山大广场附近的市政厅大街(Rathausstraße)。 这座市政厅修建于1861年到1869年之间,意大利北部文艺复兴风格,由Hermann Friedrich Waesemann设计。它模仿了托伦(今属波兰)旧市政厅,以及法国拉昂圣母院。 这座建筑在二战中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51年到1956年按原规划修复。重建的红色市政厅位于苏联占领区内,因此充当东柏林市政厅,而舍恩贝格区政府(Rathaus Schöneberg)用作西柏林市政厅。两德统一以后,1991年10月1日,统一的柏林市政府正式迁入。.

新!!: 巴比伦柏林和红色市政厅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前最高领导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苏联红军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并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胜利及建设苏联,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镇压。.

新!!: 巴比伦柏林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纳粹党

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縮寫為NSDAP),或譯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動者黨,通稱納粹黨(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的一個德國政黨,創立於魏瑪共和時代,前身為於1919年創立的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更名。後由希特勒領導。1932年,在德國議會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執政後,威瑪共和時代結束,德國進入希特勒獨裁時代,俗稱納粹德國或者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占領後,以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 納粹來自德文中的Nazi,為「民族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

新!!: 巴比伦柏林和纳粹党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威恩

罗伯特·威恩(Robert Wiene,)是一位德国默片史上重要的电影导演,尤其以执导影响力深远的默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以及其他表现主义电影而闻名。他也执导了其他各种风格和题材的影片。纳粹在德国掌权后,威恩开始了流亡。.

新!!: 巴比伦柏林和罗伯特·威恩 · 查看更多 »

白俄 (移民)

白俄(Белоэмигрант)指的是1920年代爆發革命及內戰後遷居國外的俄罗斯人,通常他们对俄罗斯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持反对态度。其大多数是白军的支持者,他们主要由于政权的更迭而移民国外,另外一部分人则是东正教的支持者,移民的原因则是不满苏联的东正教政策。俄语“白色移民”(белоэмигранты,белая эмиграция)一词主要为苏联政府所使用,具有很强的贬义色彩。白俄移民通常称呼自己为“俄罗斯移民”(русская эмиграцiя)。 大多数白俄移民在1917到1920年间离开俄国,人数估计在90万到200万之间。阶层主要为士兵和军官、哥萨克、知识分子、商人和地主以及俄罗斯帝国政府的官员和俄罗斯内战期间各种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官员。.

新!!: 巴比伦柏林和白俄 (移民) · 查看更多 »

莱茵兰

莱茵兰 (德语:Rheinland) 指德国西部莱茵河两岸的土地。但认为东岸文化不同,戏称该地是Schäl Sick—较为不好的对岸。莱茵兰本作地理名词,但也蕴含政治与文化意义。它曾是普鲁士的省份,称为莱茵省 (Rheinprovinz) 或莱茵普鲁士 (Rheinpreußen) ,亦即今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两个省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协约国联军占领莱茵兰西部,并根据凡尔赛条约把该地非军事化。1936年,纳粹军队占领该地,破坏条约要求。.

新!!: 巴比伦柏林和莱茵兰 · 查看更多 »

萬人塚

萬人塚、萬人坑或稱亂葬崗是指埋有多具遺體的集體合葬墓穴,遺體埋葬於其中之人大多姓名難以考究。萬人塚經常出現於重大武力衝突及种族灭绝現場,但亦有可能為饑荒、流行病及自然灾害之產物。.

新!!: 巴比伦柏林和萬人塚 · 查看更多 »

飛來波女郎

轻佻女子(Flappers),是指1920年代西方新一代的女性。她们穿短裙、梳妹妹頭发型、听爵士乐,张扬地表达他们对社会旧习俗的蔑视。Flappers被公众看作是画浓妆、饮烈酒、、驾驶汽车等轻视社会和性别习俗的人。 Flappers概念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0年代美国社会、政治与文化激烈变动的咆哮的二十年代,此时也是美国爵士乐在欧洲传播的时期。这一词汇的在英文的原意是“刚刚学会飞的小鸟”。.

新!!: 巴比伦柏林和飛來波女郎 · 查看更多 »

西德

西德(Westdeutschland),或聯邦德國,是对1949年5月至1990年10月之間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之俗稱。.

新!!: 巴比伦柏林和西德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新!!: 巴比伦柏林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魏森湖

#重定向 白湖 (柏林市辖区).

新!!: 巴比伦柏林和魏森湖 · 查看更多 »

讷德林根

讷德林根(德语:Nördlinge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西部的一个市镇,总人口19048人(2011年12月31日),位于一个巨大的撞击坑的中间,也是三十年战争期间讷德林根战役的所在地。今天,这里是仅有的三座完全为城墙环绕的城市之一,另外两座是罗滕堡 (陶伯河)和丁克爾斯比爾。 這個小鎮特別之處是建立在一個1500萬年前直徑1.5公里的隕石坑中,是個獨一無二的隕石坑古鎮。這個隕石坑是地球上現存最大的隕石坑之一,坑洞面積大再加上千萬年的大自然風雨侵蝕和人類的開墾,所以感覺不到走在巨大的隕石坑洞裡。 古罗马城堡的遗址已经在地下发现。1998年,该市庆祝建城1100周年。.

新!!: 巴比伦柏林和讷德林根 · 查看更多 »

黃金的二十年代

黃金的二十年代(Goldene Zwanziger,The Golden Twenties),又稱快樂的二十年代(The Happy Twenties),是指1920年代的德國,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終結於1929年華爾街崩盤。在德語中這一時代被稱為Goldene Zwanziger,用來形容這一時代的經濟發展、自由主義價值觀的蔓延、藝術領域上對實驗性和創造性的追求。在此之前,魏瑪共和國於1919年至1923年經歷了惡性通貨膨脹。直到政府採取激進的改革措施後才使得德國擁有穩定的經濟環境。當時的德國與美國有眾多類似的社會現象。.

新!!: 巴比伦柏林和黃金的二十年代 · 查看更多 »

自由軍團

自由军团(德语:Freikorps,亦即民兵)原指志愿军。首批自由军团是在七年战争中由腓特烈二世招募。其他後起之例包括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将领路德维希·阿道夫·威廉·冯·吕佐夫对抗法军的吕佐夫志愿军。自由军一般被正规军认为不太可靠,因此通常只作为哨兵及执行小型任务。 然而該德语词语之義随後有所变化。1918年後,自由军团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德国军队退出战场後组成之準軍事组织。它是威玛时代半军事组织之一。很多德国战场老手有感与文官政府脱节,故此加入军团以求在该军事单位寻找安稳生活。也有其他军人不满战败,故想一起打倒共产党的起义或报复(详见刀刺在背传说)。在獲得国防部长古斯塔夫·诺斯克大力支持下,军团残酷镇压共产党起义,包括於1919年1月15日谋杀卡尔·李卜克内西与罗莎·卢森堡。军团也在同年推翻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某些军团成员於波罗的海、西里西亚与蘇聯作战,有时候甚至能战胜正规军。军团在1920年被正式解散。某些军团成员其後於该年3月发动卡普政变,但以失败收場。 部分军团成员為後起之纳粹党要员,包括衝鋒隊首领恩斯特·罗姆和纳粹党副元首鲁道夫·赫斯。 1920年,阿道夫·希特勒方才开始其政治事业,僅是加入名不经传之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工人党(後之纳粹党)。多數自由军团成员於纳粹时代期间僅為局外人。因此军团老手一直有争议之话题即為:「我们与共产党战斗时,当时希特勒究竟在哪儿?」。.

新!!: 巴比伦柏林和自由軍團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巴比伦柏林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Netflix

Netflix(中文名:網飛),是一間在世界多國提供網路--的公司,並同時在美國經營單一費率郵寄DVD出租服務。該服務是使用回郵信封寄送DVD和Blu-ray出租光碟片至消費者指定的收件地址。公司由里德·哈斯廷斯和在1997年8月29日成立,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斯盖图,1999年開始推出訂閱制的服務。到了2009年,Netflix已可提供超過10萬部電影DVD,訂閱者數超過1000萬人。 2007年2月25日,Netflix宣布已寄出第10亿份DVD。2011年4月,Netflix在美國有超過2300萬名訂閱者,在世界其他國家共有超過2600萬名訂閱者。在2011年,Netflix的數位總營收超過了150億美元。然而在2012年10月23日,Netflix宣布當年度第三季的營收下滑了88%。2013年1月,Netflix宣佈在2012年第四季期間在美國增加了200萬名訂閱者,美國的串流服務總訂閱者數達到2710萬,世界其他國家則共有2940萬名串流服務訂閱者。此外,在同一期間,Netflix的營收提升了8%,達到9.45億美元。 2013年3月中旬,Netflix共有3300萬名訂閱者。訂閱者數在2013年4月達到3630萬人(其中美國訂閱者數為2920萬人)。其後Netflix的訂戶數與營收持續成長。截至2015年10月,Netflix在全世界共有6917萬名訂閱者,其中美國的訂閱者超過4300萬人。 2015年9月8日,Netflix宣佈,將於2016年初在韓國、新加坡、香港和台灣推出服務。 2016年1月6日,Netflix宣佈,将服務範圍新增至130個國家。在語言方面,增加阿拉伯語、韓語和繁體及簡體中文服務。.

新!!: 巴比伦柏林和Netflix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巴比伦柏林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柏林1920年代

柏林的黄金1920年代是柏林历史、德国历史和欧洲历史上生气勃勃的时代,一直延续到1933年初希特勒掌握政权并扑灭所有对纳粹党的反抗为止。纳粹曾谴责柏林是堕落的避风港。一种尖端、创新的文化在柏林及其周围发展起来,包括高度发展的建筑和设计——包豪斯,1919年至1933年;文学——艾弗烈·德布林(Alfred Döblin)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29年;电影——弗里茨·朗的《大都会》,1927年,玛莲娜·迪特里茜的《蓝天使》(Der blaue Engel),1930年;绘画——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音乐——贝尔托·布莱希特和寇特·威尔,《三文钱的歌剧》,1928年;文学批评——瓦尔特·本雅明;哲学/心理学——卡尔·荣格,和时尚。这种文化往往被右派视为颓废和破坏社会的。 德国自由主义的魏玛宪法(1919年)在面对右翼暴力时,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政府,1922年拉特瑙遭暗杀,而共产党拒绝与社会党合作。政府开始印刷大量的货币支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赔款;这造成了惊人的通货膨胀,几乎摧毁了中产阶级的储蓄。然而,1920年代中叶以后,由于美国贷款的帮助,德国经济重新扩张。当时,文化的发展尤为蓬勃。 在这一时期的柏林,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技术和艺术的进步,并兴起了有影响力的运动,称为德国表现主义。有声电影变得越来越受全欧洲民众的欢迎,而柏林制作了其中很大一部分。 这一时期,政治极端主义变得很普遍,共产党和纳粹党在柏林都可以找到。 柏林的全盛期开始于1920年代中叶。它成为欧洲大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柏林-坦佩尔霍夫机场开放于1923年,柏林城铁从1924年开始电气化。柏林还是德国第二大内陆港,所有这一切的基础设施满足了1920年代的400多万柏林人交通和物资的需求。 柏林洪堡大学(原柏林大学)成为德国,欧洲和全世界主要的学术中心。科学尤其幸运 — 从1914年到1933年,爱因斯坦担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今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所长,直到反犹的纳粹党上台才离开。 所谓的“神秘艺术”在这段时期的柏林经历了复苏占星术、神秘的宗教和非宗教习俗变得较为主流,并被公众接受进入大众文化。.

新!!: 巴比伦柏林和柏林1920年代 · 查看更多 »

欧元

欧元(;ISO 4217代码),港澳常稱歐羅,是欧盟中19个国家的货币,这19国是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義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馬爾他、塞浦路斯、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脱维亚、立陶宛,合称为欧元区。目前共有3.3亿人使用欧元,如果加上与欧元固定汇率制的货币,欧元影响到全球4.8亿人口。2006年12月,共有6,100亿欧元在市面上流通,按照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8,020亿美元。欧元流通的现金总价值超过美元。 1欧元(euro)等於100欧分(cent)。.

新!!: 巴比伦柏林和欧元 · 查看更多 »

歌廳 (電影)

《歌廳》(Cabaret)是1972年美國的一部音樂電影,由鲍勃·福斯執導,麗莎·明尼利及主演。電影改編自1966年的同名音乐劇,而音樂劇則改編自克里斯多福·伊舍伍的1939年小說《》及其小說改編的1951年舞台劇《》。本片以1931年的魏瑪共和國為背景,描述一名美國女子在柏林歌廳表演時的遭遇,同時側寫德國怎樣漸漸被納粹黨侵佔。 電影取得了很好的評價,更入圍當屆奧斯卡10個獎項,並獲得8項,且選入了AFI百年百大電影。.

新!!: 巴比伦柏林和歌廳 (電影) · 查看更多 »

汤姆·提克威尔

汤姆·提克威尔(Tom Tykwer,,) 是德国电影导演、编剧,出生在德国城市伍泊塔尔。11岁开始拍摄短片,13岁正式进入电影界。1993年,拍摄了处女作《一脸死相的玛丽亚》(Die Tödliche Maria)。获得德国电影评论协会的最佳电影奖,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1998年拍摄的《罗拉快跑》是汤姆·提克威尔最为重要的作品。不仅一夜之间名扬天下,实际代表着一个新的电影时代的开始。.

新!!: 巴比伦柏林和汤姆·提克威尔 · 查看更多 »

波茨坦

波茨坦(Potsdam、Poczdam、Postupim)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州府和不隶属于县的城市,其北部与柏林相邻(到柏林市中心约26公里)。波茨坦坐落于哈韦尔河边,是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地区的一部分,它是勃兰登堡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该州的一个中心。 波茨坦曾经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点。波茨坦之于德国正如温莎之于英国:其为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的夏宫所在,直到1918年。城市内有众多湖泊和独特的文化历史建筑,特别是德国境内最大的世界遗产,無憂宮以及周边的公园。而波茨坦会议,二战同盟国之间在二战后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则是在市内的另一座宫殿,塞琪琳霍夫宫召开的。.

新!!: 巴比伦柏林和波茨坦 · 查看更多 »

指揮官

指揮官(commanding officer,縮寫為CO),在軍隊編制中,擁有指揮權的軍官。現代軍隊中,指揮官受到軍法的拘束,他必需肩負對這個組織的責任,負責其部屬的安危。但在這個編制中,他擁有最高的決定權,能夠對其部屬下達命令,要求他們執行。針對拒絕執行命令或是執行不力的部下,他通常也擁有處罰的權力。領導大型軍事組織的指揮官稱為司令。 Category:稱謂 Category:官职 Category:军官.

新!!: 巴比伦柏林和指揮官 · 查看更多 »

明镜

《明镜》周刊(Der Spiegel),常译作《明镜周刊》,在德国发行的周刊,每周的平均发行量近110万册。该杂志自称是“德国最重要的且在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

新!!: 巴比伦柏林和明镜 · 查看更多 »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新!!: 巴比伦柏林和政變 · 查看更多 »

托洛茨基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Троцкизм;Trotskyism)是馬克思主義、列宁主义的一個流派,其名稱來自其最早的理論建立者、十月革命实际指挥者、苏联红军缔造者、第四国际精神领袖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托洛茨基自视为“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

新!!: 巴比伦柏林和托洛茨基主义 · 查看更多 »

時代劇

时代剧(Period Drama、Costume Drama),指背景设定为特定年代,通过精致的服装、布景及道具以捕捉特定时代氛围的一类戏剧、电影及电视剧。 时代剧通常被用来描述电影及电视剧,最常见的形式是古装剧,但也可指時間超越過去、現代和未來。.

新!!: 巴比伦柏林和時代劇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Babylon Berlin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