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陈书

指数 陈书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110 关系: 劉師知劉廣德南朝史料司馬申司馬暠姚察姚思廉孫瑒宗元饒岑之敬庾持任忠張譏張正見何之元徐度 (南朝陳)徐伯陽徐陵侯安都侯瑱到仲举周弘正周炅周迪周文育周敷 (南朝)傅縡唐朝全緩王元規王固王瑜王瑒王質王通 (南朝)王沖章昭達留異韩子高韋載荀朗華皎萧乾萧摩诃萬斯同顏晃顧越顧野王袁泌...袁敬裴忌褚玠駱牙許亨謝岐謝貞魏徵魯廣達魯悉達诏书貞觀 (唐朝)趙翼黄法𣰋胡穎 (南朝)阮卓蔡徵蔡凝鄭灼蕭濟 (南陳)蕭方智虞荔陳叔寶陳叔陵陳宣帝陳寶應陳伯宗陳伯固陳後主陳詳 (南朝)陳昌 (南北朝)陳擬陳慧紀陸子隆陸山才陸琰陸瓊陈霸先陈朝陈文帝柳敬言杜之偉杜僧明杜稜樊毅殷不害毛喜江德藻江总沈君理沈君高沈妙容沈不害沈炯沈恪沈洙沈文阿淳于量戚袞曾巩 扩展索引 (60 更多) »

劉師知

劉師知(),本名劉師智,為避諱梁敬帝的名字而改名,沛國相縣人《陳書·卷十六·列傳第十》:劉師知,沛國相人也。家世素族。祖奚之,齊晉安王諮議參軍,淮南太守,有能政,齊武帝手詔頻褒賞。父景彥,梁尚書左丞、司農卿。師知好學,有當世才。博涉書史,工文筆,善儀體,臺閣故事,多所詳悉。梁世歷王府參軍。紹泰初,高祖入輔,以師知為中書舍人,掌詔誥。是時兵亂之後,禮儀多闕,高祖為丞相及加九錫并受禪,其儀注並師知所定焉。高祖受命,仍為舍人。性疏簡,與物多忤,雖位宦不遷,而委任甚重,其所獻替,皆有弘益。《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劉師知,沛國相人也。家本素族。祖奚之,齊淮南太守,以善政聞。父景彥,梁司農卿。……好學,有當務才,博涉書傳,工文筆,善儀體,台閣故事,多所詳悉。紹泰初,陳武帝入輔,以師知為中書舍人,掌詔誥。時兵亂後,朝儀多闕,武帝為丞相及加九錫並受禪,其儀注多師知所定。梁敬帝在內殿,師知常侍左右。及將加害,師知詐帝令出,帝覺,遶床走曰:「師知賣我,陳霸先反。我本不須作天子,何意見殺。」師知執帝衣,行事者加刃焉。既而報陳武帝曰:「事已了。」武帝曰:「卿乃忠於我,後莫復爾。」師知不對。武帝受命,仍兼舍人。性疏簡,與物多忤,雖位宦不遷,而任遇甚重,其所獻替,皆有弘益。,南梁、南陳官员。 劉師知的祖父劉奚之是南齊晉安王蕭子懋的諮議參軍、淮南太守,有善政得齊武帝手詔經常獲褒賞;父親劉景彥則是南梁的尚書左丞、司農卿。他好學有當政才能,廣泛涉獵書史,練習文筆,熟悉禮儀,尚書的事都十分了解悉。南梁時曾擔任王府參軍。紹泰初年陳霸先輔政,任命劉師知為中書舍人,掌管詔令。當時戰亂剛剛平息,缺少禮儀,陳霸先擔任丞相、加九錫及受禪稱帝的儀式皆梁敬帝由他定制。梁敬帝在宮殿內經常由劉師知侍奉,到梁敬帝即將被害時,劉師知欺騙他出來,梁敬帝發現了就繞過床邊說:「劉師知你出賣我,陳霸先謀反;我根本不用當皇帝,為何要殺我?」劉師知拉著梁敬帝衣服,由行兇者殺死。事成後他向陳霸先說:「事情完了。」陳霸先回應:「你忠於我,之後不要背叛。」他不說話。南陳建立後,他仍為舍人;他個性散漫,不順從他人,雖然沒有轉官,但仍獲重用,他的建議都有增益。 陳霸先逝世,喪禮六天後需要穿著成服,朝廷大臣商議大行皇帝靈座守靈人之衣服制度。博士沈文阿認為應穿著吉服,劉師知回應:「既然穿著成服,應該具備喪禮的禮儀,靈筵和衣服器物都應該簡樸。現在雖然沒有大行皇帝的守靈人,但以前梁朝昭明太子過世,守靈人都穿縗斬,只有盔甲依舊,可以作參考。我認為六天成服的守靈人要穿縗斬。」中書舍人蔡景歷也說:「雖然不完全準確,唯按照山陵的禮儀,成服只有凶禮並無吉禮,守靈人不可以佩戴玉飾和貂尾,考慮禮儀,應穿著縗斬。」中書舍人江德藻和謝岐等人也認同劉師知的議論。 沈文阿特援引晉朝和劉宋的山陵禮儀認為守靈人可穿吉服,不認同劉師知的看法;由於二人意見不同,於是找尚書左丞徐陵決斷。徐陵說:「梓宮祭祀於山陵,靈筵祭祀於宗廟,有此分別才會知道吉凶。根據《山陵鹵簿》吉部伍中,公卿級別以下指路人,與武賁、鼓吹、執蓋、奉車都穿上吉服,守靈人怎會獨自穿上縗絰呢?如果說公卿、小官也穿喪服,那麼和梓宮隊列有何差別?若說禮樂用吉禮,官吏卻用凶禮,怎可能容許坐華蓋穿喪服;戴麻布卻坐在玉輅呢?我認同博士的意見。」。劉師知就採用王俭《喪服明記》反駁,謝岐和蔡景歷一同附和,而江德藻就提出諮詢八座袁樞、張種、周弘正、周弘讓、沈炯、孔奐,他們亦認同劉師知。最後二人上奏陳文帝,陳文帝採納劉師知的見解。 其後他遷轉為鴻臚卿,仍然擔任舍人,在天嘉元年(560年)被免官。陳文帝曾下令劉師知撰寫起居注,自永定二年(558年)秋天至天嘉元年冬天,編訂為十卷。之後朝廷再起用他為中書舍人,掌管詔令。天康元年(566年)陳文帝病重,他與尚書僕射到仲舉等人入宮侍奉醫藥。文帝去世,預先接受顧命。陳頊擔任尚書令時,劉師知入朝輔政,光大元年(567年),他和仲舉等遣舍人殷不佞矯詔讓陳頊回到東府,事發後在北獄被賜死。.

新!!: 陈书和劉師知 · 查看更多 »

劉廣德

劉廣德(),南陽涅陽人《陳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劉仲威南陽涅陽人也……仲威從弟廣德,亦好學,負才任氣。父之亨,梁安西湘東王長史、南郡太守。《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劉虯字靈預,一字德明,南陽涅陽人,晉豫州刺史喬七世孫也。……虯子之遴。……之遴弟之亨。……子廣德,亦好學,負才任氣。承聖中,位湘東太守。魏平荊州,依于王琳。琳平,陳太建中,曆河東太守,卒官。,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劉廣德的祖父是劉虯南齊荊州的隱士,父親劉之亨則是南梁安西將軍湘東王蕭繹的長史、南郡太守。他在承聖年間以軍功官至給事黃門侍郎、湘東太守。荊州失陷後他依附王琳,王琳被平定,陳文帝任用劉廣德為寧遠將軍始興王陳伯茂的府限外記室參軍,以然讓他領兵。不就他改任太尉侯瑱的湘州府司馬,歷官樂山、豫章兩郡太守和新安內史。光大年間,朝廷授與劉廣德假節、員外散騎常侍、雲旗將軍、河東太守,到太建元年(569年)在郡內去世,虛歲四十三,贈左衛將軍。.

新!!: 陈书和劉廣德 · 查看更多 »

南朝

南朝在漢字文化圈中一般指一個國家政權併立的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南方的政權,可以指:.

新!!: 陈书和南朝 · 查看更多 »

史料

史料即可據以研究或討論歷史的東西。史料的形式和分類非常廣泛,也沒有一定的形式,某事物是否為史料、或其史料價值高低,通常必須由歷史學家依其專業知識自行判斷。.

新!!: 陈书和史料 · 查看更多 »

司馬申

司馬申(),字季和,河內溫縣人《陳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司馬申字季和,河內溫人也。祖慧遠,梁都水使者。父玄通,梁尚書左民郎。申早有風概,十四便善弈棋,嘗隨父候吏部尚書到溉,時梁州刺史陰子春、領軍朱异在焉。子春素知申,即於坐所呼與為對,申每有妙思,异觀而奇之,因引申遊處。梁邵陵王為丹陽尹,以申為主簿。屬太清之難,父母俱沒,因此自誓,菜食終身。《南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司馬申,字季和,河內溫人也。祖慧遠,梁都水使者。父玄通,梁尚書左戶郎。申早有風鑒,十四便善弈棋。嘗隨父候吏部尚書到溉,時梁州刺史陰子春、領軍朱異在焉,呼與棋。申每有妙思,異觀而奇之,因引申遊處。太清之難,父母俱沒,因此自誓,擔土菜食終身。,南梁、南陳官员。 司馬申的祖父司馬慧遠是南梁的都水使者;父親司馬玄通則是南梁的尚書左民郎。司馬申年少有風度氣概,十四歲就擅長圍棋,曾跟隨父親侍候吏部尚書到溉,其時梁州刺史陰子春、領軍朱異在場。陰子春熟悉司馬申,於是叫他一同下圍棋,他每次有妙著,朱異觀看而覺得奇異,因此帶他遊歷。南梁邵陵王蕭綸出任丹陽尹,起用司馬申為主簿。太清之難時父母去世,因此決心終身只吃菜。梁元帝承制,他擔任開遠將軍,遷為鎮西外兵記室參軍。侯景入侵郢州,他隨同都督王僧辯據守巴陵,進獻的策略都有效用用。王僧辯驚歎:「馳騁戰場未必是這小子的所長,若要他安撫民眾守城,一定會有功績。」王僧辯討伐陸納時司馬申在軍中,這時敵軍突然到達,王僧辯部下後退,他自身掩護王僧辯,用楯遮住前進,會合裴之橫的救兵,敵軍於是退卻,王僧辯對司馬申笑說:「仁者必有勇,不是假的!」除授散騎侍郎,到紹泰初年遷任儀同侯安都的從事中郎。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司馬申獲授臨川王陳蒨的諮議參軍。天嘉三年(562年)遷任征北諮議參軍,兼廷尉監。兩年後(564年),除授鎮東諮議參軍,兼任起部郎,外任為戎昭將軍、江乘縣令,任內有政績。之後他入朝出任尚書金部郎,遷左民郎,因公事免任。太建初年,朝廷起用他為貞威將軍、征南鄱陽王陳伯山的諮議參軍。太建九年(577年),擔任秣陵縣令,在職期間有清正能幹的名聲,有白雀築巢在縣庭。任滿不久擔任東宮賓客,又兼東宮通事舍人,轉遷員外散騎常侍,仍然為東宮通事舍人如故。陳叔陵叛亂,事情不成功就佔據東府,司馬申趕快傳召右衛蕭摩訶率兵來到殺死陳叔陵,進入城中沒收陳叔陵府庫,陳後主十分嘉獎他,因功獲授太子左衛率,封文招縣伯,食邑四百戶,兼任中書通事舍人。很快遷為右衛將軍,加通直散騎常侍。 其後他因病回家,加散騎常侍,仍然為右衛、舍人。至德四年(586年)去世,陳後主很傷心,追贈為文招縣侯,增邑到五百戶,諡忠;又給與一套朝服,一襲衣服,並協助喪事。陳後主又為他寫下墓誌銘,內容悲伤凄切,可見他十分寵幸司馬申。 司馬申侍奉南陳三朝皇帝,掌管機密,軍國大事都能立刻判斷;但他也因此作威作福。他個性狠心,喜歡寫匿名信誹謗忠直的人,朝臣沒有不受害的人;參與謀略時會對外宣稱時自己的力量,部門機密往往也會洩露。他也果斷勇敢,善於應對,觀察人的臉色。背逆自己的人一定秘密詆譭;親近自己的人會找機會機舉薦。於是朝廷內外都依從他的喜好。尚書右僕射沈君理去世,朝廷議論以毛喜代替出任。司馬申憂慮毛喜會參與朝政,就向陳後主詆譭毛喜:「毛喜是我的妻兄,宣帝時稱陛下有酒德,需要逐去宮臣,陛下忘記了嗎!」結果毛喜被廢錮。他又與施文慶、李脫兒结党营私,进谗言杀害傅縡,奪取任忠部隊給蔡徵、孔-范-,令朝廷文武解體,南陳覆滅。他曾在尚書下省睡覺,有小鳥啄他的嘴,血流到地下,當是的人認為是他以為誹謗忠賢的報應。他的兒子司馬琇嗣爵,官至太子舍人。.

新!!: 陈书和司馬申 · 查看更多 »

司馬暠

司馬暠(),字文昇,小字羅兒,河內溫縣人《陳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司馬暠字文昇,河內溫人也。高祖晉侍中、光祿勳柔之,以南頓王孫紹齊文獻王攸之後。父子產,梁尚書水部侍郎、岳陽太守,即梁武帝之外兄也。《南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四》:司馬暠字文升,河內溫人也。高祖柔之,晉侍中,以南頓王孫紹齊文獻王攸後。父子產,即梁武帝之外兄也,位岳陽太守。,南梁、南陳官员,因有孝義而著名。 司馬暠的高祖父是東晉侍中、光祿勳司馬柔之,以南頓王司馬宗之孫作齊文獻王司馬攸後嗣;父親司馬子產則是南梁尚書水部侍郎、岳陽太守,梁武帝的表兄弟(蕭順之姊妹的兒子)。他自幼聰明機警,個性純厚,十二歲時母親去世,他想念母親而十天不喝水,一旦號哭哀痛就會暈倒,親友都怕他過不了喪期。父親司馬子產每次都會勸喻他,並逼他吃粥,但他依然十分消瘦。服喪後,以皇室親戚入宮請安,梁武帝看到他消瘦的樣子,歎息很久,對司馬子產說:「昨天看到羅兒面色憔悴,令人悲傷,正是不辱家風的兒子啊。」後來司馬暠出任太學博士,遷任正員郎。父親司馬子產逝世,他更加傷痛,在父親墓旁建廬,一日內只吃一升薄麥粥。司馬子產的墓在新林山嶺旁,曾有猛獸出沒,司馬暠建廬的幾年,豺狼都消失了;經常有兩隻鳥兒在廬上棲息,十分溫馴,在新林傳為佳話。 承聖年間,司馬暠除授太子庶子。江陵失守,他依例入關到北周,梁朝宗室被残杀,不能埋葬,司馬暠作為宮臣上奏北周要求回到江陵改葬,文辭悲切。北周朝廷嘉獎他,回覆說:「過去主父被殺,孔車有長者之風;彭越遇害,欒布有家臣禮儀。你的故國已經改朝換代,但你還有送往的情節,才知道你的忠貞和為臣之道,現在敕令荊州以禮改葬。」南陳太建八年(576年)他回來,陳宣帝特別禮遇,賞賜有加,授命為宜都王陳叔明的諮議參軍事,徙官安德宮長秋卿、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司州大中正,在任內去世。有文集十卷。.

新!!: 陈书和司馬暠 · 查看更多 »

姚察

姚察(533年─606年),南朝陳及隋朝文學家及歷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梁書》及《陳書》的始撰者,孫吳太常姚信九世孫。 姚察的父親姚僧垣是當時著名醫師。姚察是姚僧垣的長子,有一弟姚最。梁元帝即位時,姚僧垣攜同兩子前往江陵入朝,元帝授姚察原鄉縣令。西魏攻滅梁元帝,姚僧垣及姚最隨行至長安,姚察因不在江陵而沒有隨行,留仕南梁及南陳,官至吏部尚書,亦曾出使北周與父親見面。 隋朝攻滅陳朝後,姚察亦至長安任職,任秘書丞,並奉隋文帝命修撰梁、陳兩朝歷史。開皇十三年(593年),姚察承襲父親姚僧垣在北朝受封的北絳郡公稱號。 大業二年(606年),姚察去世,享年七十四歲。其子姚思廉繼承父業,完成二書,並親自為父親作傳,收錄於《陳書》。 清朝學者趙翼於《二十二史劄記》中,指出姚察父子以古文寫作梁、陳二書,認為二人是古文運動的先行者,比韓愈早了二百多年。.

新!!: 陈书和姚察 · 查看更多 »

姚思廉

姚思廉(),字简之,一说原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南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读。唐朝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徵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佚。 Category:隋朝侍读 Category:唐朝歷史學家 Category:唐朝学士 Category:唐朝太子洗马 Category:唐朝著作郎 Category:唐朝散骑常侍 Category:湖州人 S.

新!!: 陈书和姚思廉 · 查看更多 »

孫瑒

孫瑒(),字德璉。吴郡吴县(治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朝梁、南朝陳将领。南梁中散大夫孫循道之子。.

新!!: 陈书和孫瑒 · 查看更多 »

宗元饒

宗元饒(),南郡江陵人《陳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宗元饒,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學,以孝敬聞。仕梁世,解褐本州主簿,遷征南府行參軍,仍轉外兵參軍。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為主簿。高祖受禪,除晉陵令。入為尚書功論郎。使齊還,為廷尉正。遷太僕卿,領本邑大中正,中書通事舍人。尋轉廷尉卿,加通直散騎常侍,兼尚書左丞。時高宗初即位,軍國務廣,事無巨細,一以咨之,臺省號為稱職。《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宗元饒,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學,以孝聞。仕梁為征南府外兵參軍。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為主簿。陳武帝受禪,稍遷廷尉卿、尚書左丞。宣帝初,軍國務廣,事無巨細,一以咨之,台省號為稱職。,南梁、南陳官员。 宗元饒少年好學,以孝順尊敬長輩著名。南梁年間出身本州主簿,遷任征南府行參軍,轉為外兵參軍。司徒王僧辯建立幕府,他與沛國劉師知一同擔任主簿。陳武帝受禪建立南陳,除授晉陵縣令,入朝任職尚書功論郎;出使北齊回國後,出任廷尉正,轉遷太僕卿,領任本邑大中正,中書通事舍人。不久改任廷尉卿,加通直散騎常侍,兼官尚書左丞。當時陳宣帝剛即位,致力軍國事務,事無巨細都諮詢宗元饒,在御史台號稱稱職。 他轉任御史中丞,管理五禮。當時合州刺史陳裒貪污聲名狼藉,遣使在水邊陸地收集漁獲,又從六郡乞求糧食,百姓苦不堪言。他上表彈劾陳裒獲准,後來吳興太守、武陵王陳伯禮與豫章內史、南康嗣王陳方泰都傲慢放縱,宗元饒亦上奏朝廷之,二人都被罷去官職。 宗元饒個性公平,善於主持法律,通曉故事要旨,官吏犯法、施政不方便民眾及禮儀不足也會及時糾正,獲益良多。他改任貞威將軍、南康內史,提供三千多斛米協助人民赋税,慰問老人,拯救窮困,百姓很依賴他。他為賦稅入朝,朝廷下詔加任散騎常侍、荊雍湘巴武五州大中正。尋很快就以本官再次領授尚書左丞,又出任御史中丞。歷任左民尚書、右衛將軍、領任前將軍,遷轉為吏部尚書。太建十三年(581年)他去世,虛齡六十四,朝廷贈封他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協助喪事。.

新!!: 陈书和宗元饒 · 查看更多 »

岑之敬

岑之敬(),字思禮,南陽棘陽人《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岑之敬字思禮,南陽棘陽人也。父善紆,梁世以經學聞,官至吳寧令、司義郎。之敬年五歲,讀孝經,每燒香正坐,親戚咸加歎異。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經義,擢為高第。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經,若顏、閔之流,乃應高第。」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復有顏、閔邪?」因召入面試,令之敬昇講座,敕中書舍人朱异執孝經,唱士章,武帝親自論難。之敬剖釋縱橫,應對如響,左右莫不嗟服。乃除童子奉車郎,賞賜優厚。《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岑之敬字思禮,南陽棘陽人也。父善紆,梁世以經學聞,官至吳甯令,司義郎。之敬年五歲,讀孝經,每燒香正坐,親戚咸加歎異。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經義,擢為高第。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經,若顏、閔之流,乃應高第。」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復有顏、閔邪。」因召入面試。令之敬升講坐,敕中書舍人朱異執孝經,唱士孝章,武帝親自論難。之敬剖釋從橫,左右莫不嗟服。仍除童子奉車郎,賞賜優厚。,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岑之敬的父親岑善紆是南梁吳寧縣令、司義郎,以經學聞名。他五歲讀《孝經》都會燒香跪坐,親戚都很驚嘆詫異。十六歲時,他奉旨寫下《春秋》、《左傳》、《孝經》意思的策論,考績獲提拔優等。御史上奏:「皇朝多文士,但只懂明經,如果有顏回、閔損的能力才應該高第。」梁武帝檢查岑之敬的策論說:「不妨我再有顏回、閔損吧?」於是召岑之敬入宮面試,令他舉行講座,下令中書舍人朱異手執《孝經》講士章,武帝親自質詢。他自有解釋,詳實應對,沒有人不嘆服,除授童子奉車郎,獲優厚賞賜。到岑之敬十八歲,他參加重雲殿法會,當時武帝親自燒香,看到他就說:「很久不見,你已經成人了!」即日就讓他擔任太學限內博士,很快改任壽光學士、司義郎,又除授武陵王蕭紀的安西府刑獄參軍事。太清元年(547年),他上表請求試人官吏,除授南沙縣令。侯景之亂爆發,岑之敬率領部眾支援京師,到達至郡邊時得知臺城失陷,就離開部下回鄉。承聖二年(553年),獲授晉安王、宣惠將軍蕭方智的府中記室參軍,其時蕭勃據守嶺表,因此詔令他宣旨安撫,之後江陵失守,他滯留廣州。 南陳太建初年,岑之敬回到朝廷,授與東宮義省學士,太子陳叔寶早聽聞他的名字,特意親自迎接;累遷鄱陽王陳伯山的中衛府記室、鎮北府中錄事參軍、南臺治書侍御史和征南府諮議參軍。岑之敬最初因常業任官,涉獵文史,文筆優雅,並非純粹儒者;他個性謙遜謹慎,沒有恃才傲物,待人接物恭恭敬敬,每次忌日行齋事,他都親自拜祭,整天哭泣,士人都稱他純正踏實。太建十一年(579年)他去世,虛歲六十一,陳叔寶嗟嘆惋惜,贈送豐厚的喪儀財物,有文集十卷流傳。他的兒子岑德潤有父親風範,官至中軍將軍吳興王陳胤的記室。.

新!!: 陈书和岑之敬 · 查看更多 »

庾持

庾持(),字允德,潁川鄢陵人《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庾持字允德,潁川鄢陵人也。祖佩玉,宋長沙內史。父沙彌,梁長城令。持少孤,性至孝,居父憂過禮。篤志好學,尤善書記,以才藝聞。解褐梁南平王國左常侍、輕車河東王府行參軍,兼尚書郎,尋而為真。出為安吉令,遷鎮東邵陵王府限外記室,兼建康令。太清初,世祖與持有舊,及世祖為吳興太守,以持為郡丞,兼掌書翰,自是常依文帝。文帝剋張彪,鎮會稽,又令持監臨海郡。以貪縱失民和,為山盜所劫,幽執十旬,世祖遣劉澄討平之,持乃獲免。《南史·卷六十·列傳第五十》:沙彌,晉司空冰之六世孫也。父佩玉,仕宋位長沙內史,升明中,坐沈攸之事誅。時沙彌始生。……子持。持字元德,少孤,性至孝,父憂,居喪過禮。篤志好學,仕梁為尚書左戶郎,後兼建康監。陳文帝為吳興太守,以為郡丞,兼掌書翰。,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庾持是東晉司空庾冰的七世孫,祖父庾佩玉是劉宋長沙內史;父親庾沙彌則是南梁長城縣令。他少年失去雙親,個性孝順,父親逝世時十分哀痛;他也勤勞好學,尤其擅長書記,以才藝聞名。出任南平王蕭偉的國左常侍;輕車將軍、河東王蕭譽的王府行參軍,兼任尚書郎,不久轉為正任。之後外任安吉縣令,遷轉鎮東將軍、邵陵王蕭綸的王府限外記室,兼任建康縣令。太清初年,陳蒨庾和持有交情,及後陳蒨擔任吳興太守,任用他為郡丞,兼掌管文書,自此他跟隨陳蒨。陳蒨攻克張彪,鎮守會稽,又下令庾持監督臨海郡,他貪婪放縱失去民心,被山賊洗劫囚禁十個月,陳蒨派劉澄討平才獲釋。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庾持獲授安東將軍、臨川王陳蒨的王府諮議參軍,天嘉初年轉遷為尚書左丞,因為防禦預長城的功勳封為崇德縣子,食邑三百戶。受封當日,他宴請令史收受饋贈,陳文帝因而生氣免爵。不久庾持為宣惠將軍、始興王陳伯茂的王府諮議參軍,擔任臨安縣令,因打死縣民免任。其後再給他出任給事黃門侍郎、稜威將軍、鹽官縣令。光大元年(567年)改官秘書監,主持國史;又任職少府卿,領羽林監,遷太中大夫,領授步兵校尉。太建元年(569年)他去世,虛歲六十二,朝廷下詔贈光祿大夫。庾持善於文字書,每次寫文章都好用生僻文字,文人亦以此譏諷他,有文集十卷。.

新!!: 陈书和庾持 · 查看更多 »

任忠

任忠字奉誠,小名蠻奴,南朝陳、隋人。汝阴(今安徽阜阳)人。 出身卑微,善骑射,谲诡多计略,州里少年皆附之。鄱陽王蕭范將其置於左右。侯景之乱时,聚數百人起兵,以功授荡寇将军。入南朝陈時,历官安湘太守、右军将军。再升迁為霍州刺史,陳後主時封梁信郡公,與孔範不合。隋軍攻陳,陳後主以任忠為鎮東大將軍,自吳興入赴,屯守朱雀門。韩擒虎军直入朱雀门,陈军本來還想反擊,任忠说:“老夫尚降,诸君何事”。最後降於韩擒虎,隨隋军自南掖门攻入建康(南京)。入隋,授开府同三司。.

新!!: 陈书和任忠 · 查看更多 »

張譏

张讥,南朝梁、南朝陈间经学家。字直言。清河郡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西北)人。 南梁廬陵王府録事参軍、尚書祠部郎中張仲悦之子。幼年聪明,十四岁通《孝经》、《论语》。喜欢老庄思想,受学于汝南易学家周弘正。梁朝大同年間,召补国子正言生。梁武帝在文德殿选国子生,張譏和袁憲参加。梁武帝命他答释《周易》,他循循渐进,辞令温雅,武帝深为惊异,赐裙襦绢等物。父亲去世,服喪超礼。之后任湘東王国左常侍,田曹参軍,转任士林館学士。 他和皇太子蕭綱議論《孝经》問題受到赞賞。侯景之乱时,張譏在建康城中,为太子在武德後殿講義老庄。台城陷落,張譏崎岖避難,不出仕侯景。侯景之乱平定後,任臨安县令。永定元年(557年),陳朝建国,張譏任太常丞,转任始興王府刑獄参軍。天嘉年間,任国子助教,主讲《周易》、《老》、《庄》。周弘正主国学,张讥博学善辩。張譏与周弘正一起讨论易学,周弘正词穷,他的弟弟周弘直帮助他辩论,张讥对周弘直说:“今日义集,辩正名理,虽知兄弟急难,四公不得有助。”。周弘直说:“我帮助你的老师,何为不可?”举座皆笑。周弘正曾对人说:“吾每登座,见张讥在席,使人懔然。”陈宣帝时,任建安王府記室参軍,兼東宮学士。转任武陵王限内記室,学士如故。 皇太子陳叔宝在东宫,集宫僚置宴,他拿着新制作的玉柄麈尾,说:「如今贤能的士人不可胜数,但是,真正称得上首领而能拿这麈尾的,恐怕只有张讥」,亲手赐授给张讥。張譏在温文殿講老庄。陳叔宝即位为陳後主,張譏为南平王府諮議参軍兼東宮学士。学士如故、转任国子博士。後主到鍾山開善寺,在寺西南松林下座谈,让張譏为学僧“竖义”(讲论老庄义理)。因手边无麈尾,令张讥以松枝代替。顾况有诗“松枝当麈尾,柳絮替蚕绵。”禎明三年(589年),隋朝滅陳,張譏入关中。後在長安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张讥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平生恬静,不求荣利,常慕闲逸。博通诸经,尤精《论语》、《易经》及《孝经》,所撰有《周易张氏讲疏》、《周易义》三十卷,《尚书义》十五卷,《毛诗义》二十卷,《孝经义》八卷,《论语义》二十卷,《老子义》十一卷,《庄子内篇义》十二卷,《庄子外篇义》二十卷,《庄子杂篇义》十卷,《玄部通義》十二卷,《遊玄桂林》二十四卷,均佚。他在易学上有突出贡献。讲析《周易》、《老》、《庄》,教授生徒。吴郡陆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门法才、法云寺沙门慧休、至真观道士姚绥,都传其业。.

新!!: 陈书和張譏 · 查看更多 »

張正見

张正见(527年—575年),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 父张修礼曾官仕北魏散骑侍郎。正见自幼随父入梁,十三歲時向太子萧纲献颂,萧纲“深赞赏之”。太清元年(547年),参加选举,“射策高第,除为邵陵王国常侍”。侯景之亂平定後,拜通直散骑侍郎,再迁彭泽令。避居庐山(匡俗山)。陈霸先建立陈朝,诏命张正见出仕,以正见為镇东鄱阳王府墨曹行参军,兼衡阳王府长史。累官迁通直散骑侍郎。张正见工於诗,负盛名,“其五言诗尤善,大行于世”。明人辑有《张散骑集》。.

新!!: 陈书和張正見 · 查看更多 »

何之元

何之元(),字幹玉,廬江灊縣人《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何之元,廬江灊人也。祖僧達,齊南臺治書侍御史。父法勝,以行業聞。之元幼好學,有才思,居喪過禮,為梁司空袁昂所重。天監末,昂表薦之,因得召見。解褐梁太尉臨川王揚州議曹從事史,尋轉主簿。及昂為丹陽尹,辟為丹陽五官掾,總戶曹事。尋除信義令。之元宗人敬容者,勢位隆重,頻相顧訪,之元終不造焉。或問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寵於觀起,有馬者皆亡。夫德薄任隆,必近覆敗,吾恐不獲其利而招其禍。」識者以是稱之。《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何之元,廬江灊人也。祖僧達,齊南台書侍御史。父法勝,以行業聞。之元幼好學,有才思,居喪過禮。梁天監末,司空袁昂表薦之,因得召見。累遷信義令。其宗人敬容,位望隆重,頻相顧訪,之元終不造焉。或問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寵於觀起,有馬者皆亡。夫德薄任隆,必近覆敗,吾恐不獲其利而招其禍。」識者以是稱之。,南北朝南梁及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何之元的祖父何僧達是南齊御史臺治書侍御史,父親何法勝則以操行學業聞名。何之元幼年好學,有才學思考,辦喪事超過常禮,被南梁司空袁昂重視。天監末年袁昂上表推薦他,因而獲得召見,擔任太尉臨川王蕭宏的揚州議曹從事史,不久轉任主簿。袁昂出任丹陽尹,授予何之元為丹陽五官掾,負責戶曹事務;很快他轉職信義縣令。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位高權重,經常派人造訪他,但他始終不去。別人問他為何,他說:「以前楚人觀起得寵,有馬的人都逃跑了。他德行不足而責任重大,一定接近失敗,我恐怕未有利益就已經惹禍。」明白的人都稱讚他。安西將軍武陵王蕭紀擔任益州刺史,起用何之元為安西刑獄參軍。侯景之亂,蕭紀以太尉承制,授他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蕭紀自成都舉兵東下,何之元和蜀中民眾抗表請求不要舉兵,但蕭紀認為他聚眾鬧事而囚禁於船艦中。蕭紀兵敗,他跟隨邵陵太守劉恭到郡,很快江陵失陷、劉恭去世,王琳徵召他擔任記室參軍;梁敬帝冊封王琳為司空,何之元除授司空府諮議參軍,領任記室。 王琳立蕭莊為帝,任用何之元為中書侍郎,適逢齊文宣帝駕崩,令他前往拜祭,到壽春時王琳敗亡,齊主就以為他就任揚州別駕,管理壽春。陳軍北伐取得淮南,湘州刺史始興王陳叔陵遣派功曹史柳咸送信徵召他。何之元最初和陳朝有嫌隙,收到書信後大為惶恐,但看書看到「孔璋無罪,左車見用」,他仰天歎道:「書本這樣說,怎會欺騙我?」於是隨同柳咸到湘州。太建八年(576年),任職中衛府功曹參軍事,遷轉諮議參軍。陳叔陵被殺,何之元斷絕人事,專心著述,認為梁朝從武皇到敬帝,興亡命運和盛衰跡象能夠引以為戒,定下褒貶,將南齊永元元年到王琳遇獲的七十五年事蹟寫成為三十卷草稿,名為《梁典》。禎明三年(589年)京城被攻陷,移居常州晉陵縣,隋朝開皇十三年(593年)在家中逝世。.

新!!: 陈书和何之元 · 查看更多 »

徐度 (南朝陳)

徐度(),字孝节,安陆郡(今湖北省安陆市、云梦县、应城市一带)人。 早年不拘小节,嗜酒,常叫僕人買酒,又以骁勇闻名。陳霸先平定王僧辩時,徐度与侯安都擔任水军。多次擊退徐嗣徽、任约,以功封信威将军、郢州刺史,兼领吴兴太守。天嘉二年(561年)為會稽太守、歷官镇南将军、湘州刺史,又官郢州刺史。終官侍中、司空、车骑将军。.

新!!: 陈书和徐度 (南朝陳) · 查看更多 »

徐伯陽

徐伯陽,字隐忍,东海人。 父徐僧權,是南朝梁东宫通事舍人。徐伯陽自幼即用功讀書,閱盡三千多卷。天嘉二年,伴隨晋安王讀書。不久成為司空侯安都府记室参军事,與李爽、張正見、贺彻等人時有唱和。作品多散佚。.

新!!: 陈书和徐伯陽 · 查看更多 »

徐陵

徐陵(507年-583年),字孝穆。祖籍東海郯(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家、政治家。其仕宦生涯从梁武帝末年直至陈后主即位,历仕九朝。祖父徐超之,南朝齐鬱林太守。 早年以詩文聞名,“八歲能屬文,十二通《老》、《莊》。及長,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释宝志摸他的頭說:“天上石麒麟也。”與庾信齊名,號徐庾體,與其父徐摛皆顯貴。梁簡文帝蕭綱為太子時,任東宮學士。歷任尚書度支郎等職。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出使东魏。巧妙地应对了东魏一方前来接待的魏收的言辞挑衅。徐陵尚未归朝,南梁便爆发了侯景之乱,因而滞留东魏。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5年),南朝梁国都江陵被侯景攻破,梁元帝遇弑,北齐于是派遣貞陽侯蕭淵明归国继承帝位,徐陵也得以跟从队伍归朝。徐陵回归后得到太尉王僧辩的赏识,被举为尚書吏部郎,掌管诏命的撰写。随后的政治斗争中,陈武帝诛杀了王僧辩,僧辩旧部任约趁虚偷袭陈国首都建康,徐陵为了报答王僧辩的恩情,参与了任约的计划。失败后,陈武帝释放了徐陵,并不加追责。陈文帝天嘉六年(公元565年),安成王陈頊及其部下鮑僧叡依仗权势,压制言论,徐陵听闻后,威严地在朝堂上对陈顼加以弹劾。并令殿中御史扶着他退下殿上,免去了其侍中、中书监的官职。天康元年(公元566年),徐陵被任免为吏部尚书,主管人事。徐陵针对当时求官、买官严重的情况加以治理,制止了侯景之乱以后出现的冗官现象。陈废帝时期,徐陵参与了顾命大臣陈顼的篡位计划,事成之后,受封建昌縣侯。太建三年(公元571年),拜为尚书左仆射。陈宣帝准备北伐,徐陵力排众议推荐了吴明徹为北伐军司令,致使北伐取得了胜利。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徐陵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徐陵擅长宫体诗,诗风绮丽,如《乌栖曲》其一: 徐陵編有《玉台新詠》十卷,後人輯有《徐陵集》,今存六卷。.

新!!: 陈书和徐陵 · 查看更多 »

侯安都

侯安都(),字成师,始兴郡曲江(现韶关乳源)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辅佐陈霸先建立陈王朝。 太清三年(548年),侯景叛乱(参见侯景之乱)。始兴郡太守陈霸先招兵欲伐侯景,侯安都遂率千余众前去归附。大宝二年(551年)六月,陈霸先亦兵发南康(现赣州西南),侯安都随之征战,屡见战功,平定了侯景之乱。被封为猛烈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承圣三年(554年)三月,侯安都与陈霸先一起镇守京口,担任兰陵太守。梁元帝被杀后,王僧辩于天成元年(555年)五月,与北齐勾结,扶植萧渊明为帝。侯安都协助陈霸先设计诛灭王僧辩,复立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改元绍泰,臣属于北齐。 太平元年(556年)三月,北齐攻梁,侯安都率军击败了北齐军队,晋号为平南将军,改封西江县公。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是为陈武帝。陈武帝死后,侯安都立临川王陳蒨为帝,是为陈文帝,又率兵平定了王琳,誅杀要求登基的武帝子衡阳王陈昌,先后进爵为清远郡公、封侍中、征北大将军等。 自从平定王琳后,侯安都自恃功高过人,日渐骄傲,當時的文士褚玠、马枢、阴铿、张正见、徐伯阳、刘删、祖孙登等都成了他的賓客,动辄聚集千余人;其部不遵法度,侯安都却给予庇护。而且侯安都目中無人,甚至对文帝亦不敬。一次陪文帝饮酒,侯安都问文帝:“何如作临川王时?”文帝最初不回應,侯再三逼問,帝不得已说:“此虽天命,抑亦明公之力”。文帝对此非常不满。天嘉三年周迪谋反时,朝臣商议派侯安都去平定,文帝卻另派吴明彻去讨伐。文帝從中书舍人蔡景歷口中得知称侯安都要谋反。天嘉四年(563年)六月,文帝以侯安都進江州刺史為由,将安都召进嘉德殿,隔離其部屬,当场逮捕侯安都,宣布罪狀,次日赐死,享年44岁。 侯安都的墓在乳源县桂头镇,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以前韶关有纪念侯安都的风烈楼,现在的风烈路就是因此而流传下来的。.

新!!: 陈书和侯安都 · 查看更多 »

侯瑱

侯瑱,南朝大臣,字伯玉,巴西郡充国县(今四川南部县西北,郡治今四川阆中)人,梁元帝时侍中,陈文帝时太尉。.

新!!: 陈书和侯瑱 · 查看更多 »

到仲举

到仲舉(),表字德言,南朝梁、南朝陳政治人物。彭城郡武原县(今江苏省邳州市西北)人。.

新!!: 陈书和到仲举 · 查看更多 »

周弘正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郡安城县人。东晋光禄大夫周顗之九世孙,周颙之孙。南梁、南陈官员。.

新!!: 陈书和周弘正 · 查看更多 »

周炅

周炅(),字文昭,汝南安成人《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周炅字文昭,汝南安成人也。祖彊,齊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父靈起,梁通直散騎常侍、廬桂二州刺史,保城縣侯。炅少豪俠任氣,有將帥才。梁大同中為通直散騎侍郎、朱衣直閤。太清元年,出為弋陽太守。《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周炅字文昭,汝南安成人也。祖強,齊梁州刺史。父靈起,梁廬、桂二州刺史,保城縣侯。炅少豪俠任氣,有將帥才。梁太清元年,為弋陽太守。,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周炅的祖父周彊是南齊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父親周靈起則是南梁的通直散騎常侍、廬桂二州刺史,封保城縣侯。周炅年輕崇尚俠義,有將領才幹,大同年間任職通直散騎侍郎、朱衣直閤,到太清元年(547年)外任弋陽太守。侯景之亂期間,梁元帝承制改授他為西陽太守,封西陵縣伯;侯景派侄子侯思穆據守齊安,周炅率領勇兵打敗侯思穆,並處斬他,因功授持節、高州刺史。其時周炅佔據武昌、西陽兩郡,聚集民眾,兵力很強。侯景部下任約佔據樊山,他和寧州長史徐文盛攻擊任約,斬殺任約部將叱羅子通及趙迦婁等人。二人乘勝追擊,頻頻勝利,任約部隊全被消滅。承聖元年(552年),周炅遷官使持節、都督江定二州諸軍事、戎昭將軍、江州刺史,進爵為西陵縣侯,食邑五百戶。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王琳佔領上流,周炅據江州跟從王琳;之後王琳遣派部將曹慶等人攻打周迪,而命令他負責夾擊,最後敗給侯安都送到建康。陳蒨釋放周炅,授與戎威將軍、定州刺史,帶任西陽、武昌二郡太守。天嘉二年(561年),留異佔據東陽造反,陳文帝徵召他回京討伐,但尚未到達留異就已經被平定,他回到本鎮。天康元年(566年),因平定華皎功勞,周炅獲授員外散騎常侍;到太建元年(569年)遷轉為持節、龍驤將軍、通直散騎常侍。 太建五年(573年),朝廷進授周炅為使持節、西道都督安蘄江衡司定六州諸軍事、安州刺史,改封龍源縣侯,增食邑到一千戶,同年他跟隨都督吳明徹北伐,沿途所向披靡,一個月攻克十二座城。北齊遣派尚書左丞陸騫帶領二萬士兵從巴州、蘄州出發,和他相遇。周炅留下弱兵和軍資,設下疑陣讓陸騫上當,自己則帶領精兵,由小路包抄北齊軍,大敗陸騫並虜獲大量齊軍的器械馬驢;不久他攻下巴州,江北各城池及穀陽民眾都殺死武裝首領出降,進號和戎將軍、散騎常侍,增邑到一千五百戶,朝廷又下詔叫他入朝。當初,西梁蕭詧的定州刺史田龍升以城降陳朝,詔封振遠將軍、定州刺史,封赤亭王。周炅入朝,田龍升佔領江北六州七鎮叛入北齊,北齊派歷陽王高景安的軍隊和應;朝廷就任用他為江北道大都督統領眾軍征討田龍升。田龍升命令弋陽太守田龍琰帶著二萬名士兵於亭川佈陣,高景安則於水陵、陰山支援,田龍升又引渡另外的部隊駐紮山谷。周炅分配好軍隊,自己率令驍勇的部隊先擊敗田龍升,田龍琰就逃跑,最後被殺;而高景安遁走回北齊,江北地方被收復。他以功增食邑到二千戶,進號平北將軍,定州刺史,依然擔任持節、都督,賜女妓一部。太建八年(576年)他在任內去世,虛齡六十四,贈司州刺史,封武昌郡公,諡壯,兒子周法僧嗣爵,官至宣城太守。.

新!!: 陈书和周炅 · 查看更多 »

周迪

周迪(),南北朝时临川南城人,南朝梁、陈之交时地方割据者。.

新!!: 陈书和周迪 · 查看更多 »

周文育

周文育(507年-559年),字景德,义兴阳羡人。 本名项猛奴,十一歲時能跳高五、六尺。早年孤貧,天监十八年(519年)被義興人周薈收養,又讓兄子周弘讓教他读书。侯景之亂時,随陈霸先入建業(南京),周文育与杜僧明同为前军,攻克蘭裕。太平二年(557年)二月,平西将军周文育讨伐广州刺史萧勃。永定三年(559年)五月,與周迪、巴山太守熊昙朗一起攻讨余公颺。王琳部将曹慶下令偏将常眾愛抵抗周文育。周迪战败,不知去向,周文育退守金口(江西省新建县西南)。熊昙朗忽生异心,阴谋叛变。周文育监军孙白象得知此事,議殺熊昙朗,周文育不肯。這時周迪寫信給文育,五月二十九日,文育將信轉呈給熊昙朗,熊昙朗在宴席上诛杀周文育,投降常众爱。有子周寶安。.

新!!: 陈书和周文育 · 查看更多 »

周敷 (南朝)

周敷(),字仲遠,臨川人《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周敷字仲遠,臨川人也。為郡豪族。敷形貌眇小,如不勝衣,而膽力勁果,超出時輩。性豪俠,輕財重士,鄉黨少年任氣者咸歸之。《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周敷字仲遠,臨川人也。為郡豪族。敷形貌眇小,如不勝衣,膽力勁果,超出時輩。性豪俠,輕財重士,鄉党少年任氣者咸歸之。,南梁、南陳官员。.

新!!: 陈书和周敷 (南朝) · 查看更多 »

傅縡

傅縡(),字宜事,北地靈州人《陳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四》:傅縡字宜事,北地靈州人也。父彝,梁臨沂令。縡幼聰敏,七歲誦古詩賦至十餘萬言。長好學,能屬文。梁太清末,攜母南奔避難,俄丁母憂,在兵亂之中,居喪盡禮,哀毀骨立,士友以此稱之。後依湘州刺史蕭循,循頗好士,廣集墳籍,縡肆志尋閱,因博通群書。王琳聞其名,引為府記室。琳敗,隨琳將孫瑒還都。時世祖使顏晃賜瑒雜物,瑒託縡啟謝,詞理優洽,文無加點,晃還言之世祖,尋召為撰史學士。除司空府記室參軍,遷驃騎安成王中記室,撰史如故。縡篤信佛教,從興皇惠朗法師受三論,盡通其學。時有大心暠法師著無諍論以詆之,縡乃為明道論,用釋其難。《南史·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九》:傅縡字宜事,北地靈州人也。父彝,梁臨沂令。縡幼聰敏,七歲誦古詩賦至十餘萬言。長好學,能屬文。太清末,丁母憂,在兵亂中,居喪盡禮,哀毀骨立,士友以此稱之。後依湘州刺史蕭循。循頗好士,廣集墳籍,縡肆志尋閱,因博通群書。王琳聞其名,引為府記室。琳敗,隨琳將孫瑒還都。時陳文帝使顏晃賜瑒雜物,瑒托縡啟謝,詞理周洽,文無加點。晃還言之文帝,召為撰史學士。再遷驃騎安成王中記室,撰史如故。縡篤信佛教,從興皇寺慧朗法師受三論,盡通其學。,南陳官员。 傅縡父親傅彝是南梁臨沂令,他幼年聰明,七歲就能背誦古詩共十多萬字。長大後的他好學,能寫文章。太清末年,傅縡攜同母親南奔避難,之後母親逝世,在兵亂中亦盡禮守喪,悲傷到身體消瘦,士友都稱讚他。其後他依附湘州刺史蕭循,蕭循好士,廣集書籍,他不停閱讀,因而学识渊博;王琳聽聞傅縡的學識,就招引擔任府記室,王琳失敗後,傅縡跟隨王琳部將孫瑒到建康。當時陳文帝派顏晃賞賜孫瑒雜物,孫瑒委託傅縡致謝,他的詞理卓越,不須修改,顏晃對陳文帝說明後就被徵召為撰史學士,除授司空府記室參軍,遷任驃騎將軍、安成王陳頊的中記室,繼續撰史。傅縡篤信佛教,從興皇惠朗法師接受三論;其時有大心暠法師編著無諍論毁谤,他為說明道論撰寫文章解釋。 不久他以本官兼任通直散騎侍郎出使北齊,回來後獲授散騎侍郎、鎮南將軍始興王陳叔陵的諮議參軍,兼任東宮管記。傅縡歷官太子庶子、僕,仍然兼管記如故。陳後主即位,遷任秘書監、右衛將軍,兼中書通事舍人,掌管詔誥。他的文章華麗,思考敏捷,關於軍國大事的文章下筆即成,不用起草,就算深思熟慮的人寫的作品也不及他,獲得陳後主重視。然而傅縡個性質直剛強,沒有操守,恃才任性凌辱他物,朝中大臣都討厭他。適逢施文慶、沈客卿等人以善辩逢迎親近陳後主,傅縡被疏遠;他們收受高句麗使節金錢誣告傅縡,於是後主派人拘捕傅縡入獄。他一向個性剛強,因為痛恨而在獄中上書斥責後主;後主得知上書後十分生氣。後來後主怒意緩和,派使者向傅縡說:「我可以赦免你,但你可以改過嗎?」他回答:「我的心好像臉孔一樣,如果臉孔可以改變,那麼心可以改變。」結果後主更發怒,下令宦官李善慶徹查,被賜死獄中,虛歲五十五。有十卷文集傳世。.

新!!: 陈书和傅縡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陈书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全緩

全缓,南朝梁、南朝陈时学者,字弘立,祖籍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 全缓年少时从博士褚仲都学习《易经》,认真学习,于是精通。南梁时历任王国侍郎、国子助教,专讲《诗经》、《易经》。梁敬帝时,担任尚书水部郎。陈朝建立,到陈宣帝太建年间,累迁镇南始兴王府谘议参军,得病而卒。全缓研究《周易》、《老子》、《庄子》,为当时治玄学者所推重。但是没有《易》著传世。.

新!!: 陈书和全緩 · 查看更多 »

王元規

王元規(),字正範,太原晉陽人《陳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七》:王元規字正範,太原晉陽人也。祖道寶,齊員外散騎常侍、晉安郡守。父瑋,梁武陵王府中記室參軍。元規八歲而孤,兄弟三人,隨母依舅氏往臨海郡,時年十二。郡土豪劉瑱者,資財巨萬,以女妻之。元規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結彊援,元規泣請曰:「姻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得苟安異壤,輒婚非類!」母感其言而止。元規性孝,事母甚謹,晨昏未嘗離左右。梁時山陰縣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規唯有一小船,倉卒引其母妹并孤姪入船,元規自執楫棹而去,其男女三人,閣於樹杪,及水退獲全,時人皆稱其至行。《南史·卷七十一·列傳第六十一》:王元規字正范,太原晉陽人也。祖道實,齊晉安郡守。父瑋,梁武陵王府中記室參軍。元規八歲而孤。兄弟三人,隨母依舅氏往臨海郡,時年十二。郡土豪劉瑱者,資財巨萬,欲妻以女。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結強援,元規泣請曰:「因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得苟安異壤,輒昏非類。」母感其言而止。元規性孝,事母甚謹,晨昏未嘗離左右。梁時山陰縣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規唯有一小船,倉卒引其母妹並姑侄入船,元規自執烜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閣於樹杪。及水退,俱獲全,時人稱其至行。,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與儒者。 王元規的祖父王道寶是南齊的員外散騎常侍和晉安郡守,父親王瑋則是南梁的武陵王府中記室參軍。他八歲失去父親,兄弟三人跟隨母親依靠舅父在臨海郡居住;十二歲時,郡內土豪劉瑱打算給他大量金錢讓他娶劉瑱的女兒。王元規的母親考慮他們三兄弟年幼弱,就像藉婚事獲得後盾,王元規卻去這請求母親:「婚姻不失親是古人看重的事。怎能因為在異鄉苟且偷安,就和非親族通婚?」母親被感動,於是終止此事。他個性孝順,對母親十分恭敬,從早到晚都不會離開她;梁朝期間山陰縣有洪水湧到他家,王元規有一隻小船,倉卒間帶母親、妹妹和姑姪上船,自己划船,他的子女則留在樹梢,水退後全部人生還,當時的人都說他品性極高。 他年少好學,跟隨吳興沈文阿學習,十八歲就明白《春秋左氏》、《孝經》、《論語》和《喪服》。中大通元年(529年),朝廷下詔策論春秋,他獲得好成績,被其時的名儒讚賞;自湘東王國左常侍起家,轉任員外散騎侍郎。簡文帝為太子時引薦為賓客,與他講論,待遇優厚,除授中軍將軍宣城王蕭大器的王府記室參軍。侯景作亂,他帶同家屬回到會稽。南陳天嘉年間,獲授始興王陳伯茂的王府功曹參軍,領任國子助教,轉為鎮東將軍鄱陽王陳伯山的王府記室參軍,依然領任助教。 陳後主為太子時,引薦王元規當學士,傳授《禮記》、《左傳》、《喪服》的義理,得到優厚賞賜,之後轉官國子祭酒。新安王陳伯固曾經在他準備演講時入宮,就上啟請求讓他解答疑難,時下都以他為榮,很快任職尚書祠部郎。梁朝以來考論《左氏》的學者都以賈逵、服虔的理論難駁杜預,凡一百八十條,王元規引用證據疏通辨析,令立論不再疑難,每次國家商議吉凶大禮時他經常參與。母親逝世他辭官,服嗓完畢就除授鄱陽王陳伯山的王府中錄事參軍,不久轉任散騎侍郎,遷為南平王陳嶷王府限內參軍。陳嶷到江州,王元規亦隨他就鎮,不同地方的學徒都千里迢迢過來學習,經常達到數十百人。禎明三年(589年)隋朝滅陳,他入朝擔任秦王楊俊的王府東閤祭酒,七十四歲時在廣陵去世。王元規曾寫下《春秋發題辭及義略》十一卷,《續經典大義》十四卷,《孝經義記》兩卷,《左傳音》三卷,《禮記音》兩卷等作品。.

新!!: 陈书和王元規 · 查看更多 »

王固

王固(),南朝梁、南朝陳政治人物,表字子堅,琅邪郡臨沂县人。.

新!!: 陈书和王固 · 查看更多 »

王瑜

王瑜可以指:.

新!!: 陈书和王瑜 · 查看更多 »

王瑒

王瑒(),南朝梁、南朝陳政治人物,表字子璵(《南史》作子瑛),琅邪郡臨沂县人。陈宣帝时尚书左仆射。.

新!!: 陈书和王瑒 · 查看更多 »

王質

王質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陈书和王質 · 查看更多 »

王通 (南朝)

王通(),字公达,琅邪临沂人。 梁朝左光禄大夫王份之孙,父王琳,官司徒左長史。王琳娶梁武帝的妹妹义兴长公主,有子九人,并知名。王通梁朝初任国子生,举明经,为秘书郎、太子舍人。王通以梁武帝外甥封武陽亭侯,歷官为王府主簿、限外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子中庶子、骠骑庐陵王府给事中郎、中权何敬容府长史,官至給事黃門侍郎,因事免官。侯景之亂时,王通逃到江陵,梁元帝以为散骑常侍,守太常卿。自侯景乱后,建康宫室,都被焚烬,王通兼起部尚書,回京师,专管缮造。江陵陷落于西魏,萧方智承制以王通为吏部尚书。绍泰元年,加侍中,吏部尚书如故,官至尚书右仆射,吏部如故。陈霸先受禅建立南陈,王通迁左仆射,侍中如故。陈文帝嗣位,领太子少傅。天康元年,为翊右将军、右光禄大夫,量置佐史。陈废帝即位,号安右将军,又领南徐州大中正。太建元年,迁左光禄大夫。太建六年,加特进,侍中、将军、光禄、佐史并如故。未拜而卒,时年七十二岁。诏赠本官,谥号成,葬日给鼓吹一部,其弟王质、王固。.

新!!: 陈书和王通 (南朝) · 查看更多 »

王沖

王沖,表字不詳,益州廣漢人。三國時蜀漢及曹魏官員。.

新!!: 陈书和王沖 · 查看更多 »

章昭達

昭達(),字伯达,南陈吴兴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 南梁侯景之乱,从乡里招募众人援救建康。侯景被平定,为吴兴郡太守陈蒨部将,备受信赖。陈蒨即位为陈文帝,命他平定王琳、陈宝应,都立下大功,历任郢州、江州刺史。陈废帝时,他平定湘州刺史华皎,晋升为征南大将军。陈宣帝时,率军征后梁萧岿,攻下安蜀城。太建三年(571年)章昭達去世。其子章大宝。.

新!!: 陈书和章昭達 · 查看更多 »

留異

留異(),東陽長山人《陳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留異,東陽長山人也。世為郡著姓。異善自居處,言語醞藉,為鄉里雄豪。多聚惡少,陵侮貧賤,守宰皆患之。梁代為蟹浦戍主,歷晉安、安固二縣令。侯景之亂,還鄉里,召募士卒,東陽郡丞與異有隙,引兵誅之,及其妻子。太守沈巡援臺,讓郡於異,異使兄子超監知郡事,率兵隨巡出都。《南史·卷八十·列傳第七十》:留異,東陽長山人也,世為郡著姓。異善自居處,言語醞籍,為鄉里雄豪。多聚惡少,陵侮貧賤,守宰皆患之。仕梁,晉安、安固二縣令。侯景之亂,還鄉里,占募士卒。太守沈巡援台,讓郡於異,異使兄子超監知郡事,率兵隨巡出都。,南梁、南陳官员,後協助周迪和陳寶應叛亂而被殺。 留異家族是郡內望族,他擅長自處,言語寬和,在鄉間自詡英雄豪傑;經常聚集不良少年欺負弱小,地方长官都任為他是個禍患。南梁期間他擔任蟹浦戍主、晉安和安固二縣的縣令。侯景之亂爆發,他回到故鄉,召集民眾,東陽郡丞和他不和,就派兵剿滅,俘虜他的妻子。太守沈巡過來支援留異,並讓出職務給他;留異吩咐姪子留超代理郡事,自己率兵去建康。。 建康陷落,他跟隨臨城公蕭大連,獲委任為司馬負責軍事。留異個性殘暴,沒有遠見,督察責罰蕭大連的主將和部眾作威作福,士兵都害怕他。侯景的將軍宋子仙過浙江,留異逃回故鄉,不久帶領部下向宋子仙投降。其時蕭大連取下東陽的信安嶺,打算進入鄱陽,留異就嚮導宋子仙擒獲蕭大連。侯景任命他為東陽太守,留下他的妻子作人質。侯景的行臺劉神茂反正向侯景拒兵,留異表面和劉神茂合作,暗地卻通知侯景;之後劉神茂事敗被殺,只有他獲免。 侯景被平定後,王僧辯使命留異慰勞東陽,他仍然在當地聚眾合鄉閭,佔據險阻地方,勢力大得讓其他州郡忌憚。梁元帝任命他作信安縣令;荊州淪陷,王僧辯指使他再擔任東陽太守。陳蒨平定會稽,留異雖然協助運輸糧食,但在郡內擁兵自重。紹泰二年(556年),朝廷以他支援的功勞除授持節、通直散騎常侍、信武將軍、縉州刺史,領東陽太守,封永興縣侯,食邑五百戶,同年遷任散騎常侍、信威將軍,增食邑三百戶,其餘依舊,又以陳蒨的長女陳氏嫁給留異第三子留貞臣。 南陳永定二年(558年),陳武帝徵召留異擔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他藉故拖延不赴任。陳蒨即位為陳文帝,改授他為都督縉州諸軍事、安南將軍、縉州刺史,領東陽太守。留異經常遣派他的長史王澌作使節入朝,王澌經常表示朝廷虛弱,他相信了,在表面依然奉行臣子禮節,但总是在觀望,和王琳自鄱陽信安嶺秘密通信;王琳又派人到東陽署任地方長官。到王琳敗亡,陳文帝遣派左衛將軍沈恪代替他擔任太守,實際是伏兵襲擊。留異到下淮抵抗,沈恪給他大敗,退回錢塘,他又上表謝罪。當時南陳官軍在湘州、郢州有戰事,就下達詔書撫慰並籠絡,留異也知道朝廷最後還是會討伐自己,就派兵防守下淮及建德,準備航道。留異以為官軍從錢塘江攻上,但侯安都卻由會稽、諸暨的步道偷襲,他十分恐懼,逃離東陽郡到桃支嶺,於嶺口架設柵欄巩固自己安全。天嘉三年(562年),侯安都攻破柵欄,他和次子留忠臣出奔依附陳寶應,陳軍俘虜他的餘黨數千人。兩年後(564年),陳寶應被剿滅,同時擒拿留異到建康斬首,子姪及同黨都被殺,只有第三子留貞臣因娶陳文帝的女兒獲免。.

新!!: 陈书和留異 · 查看更多 »

韩子高

韩子高,原名韩蛮子,父韩延庆,会稽山阴人,中国古代南北朝著名美男子,有才德。韩子高出身寒微,是時子高年十六,尚總角,容貌豔麗,纖妍潔白,如美婦人。螓首膏發,自然娥眉,見者無不嘖嘖。在还乡路上邂逅了臨川王陈蒨。陈蒨十分中意他,將韩蛮子收為貼身侍從,並改其名為「韩子高」。韩子高性格恭谨,勤于侍奉,一直主持陈蒨的酒食。陈蒨性急,韩子高却总能很快明白他的意思。韩子高长大以后,学习骑射,颇有胆量。在平定杜龛之后,陈蒨配给他士卒,提拔為将领,但陈蒨仍一直將韩子高留侍於側。陈蒨继位以后,史称陈文帝,封韩子高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又封以爵位文招县子,邑三百户。天嘉二年,升任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后又被授以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之位。累官至文招县伯、散骑常侍、右卫将军。陈文帝病重之时,他入宫侍奉医药。后来陈废帝即位,韩子高因为位高权重,深受权臣陳頊猜忌,最终被诬陷谋反而處死,年仅三十歲。 後世一些創作將陈蒨與韓子高的關係描繪為同性愛,例如李翊在小說《陳子高傳》中寫陈蒨甚至曾打算登基后立他为皇后,而明代王驥德的杂剧《男皇后》等皆是后人紀念他的藝文作品。 Category:南北朝軍事人物 Category:南陈中央官员 Category:中国皇室男宠 Category:中國男同性戀者.

新!!: 陈书和韩子高 · 查看更多 »

韋載

韋載(),字德基,京兆杜陵人《陳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韋載字德基,京兆杜陵人也。祖叡,梁開府儀同三司,永昌嚴公。父正,梁黃門侍郎。載少聰惠,篤志好學。年十二,隨叔父稜見沛國劉顯,顯問漢書十事,載隨問應答,曾無疑滯。及長,博涉文史,沉敏有器局。起家梁邵陵王法曹參軍,遷太子舍人、尚書三公郎。《南史·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八》:叡子放……放弟正。……子載。載字德基,少聰慧,篤志好學。年十二,隨叔父棱見沛國劉顯,顯問漢書十事,載隨問應無疑滯。及長,博涉文史,沈敏有器局。仕梁為尚書三公郎。,南梁、南陳官员。 韋載的祖父韋叡是南梁開府儀同三司、永昌嚴公;父親韋正則是黃門侍郎。韋載年少聰明,專一心志地學習,十二歲時跟著叔父韋稜與沛國劉顯見面,劉顯問韋載十種關於《漢書》的事,他回答不曾遲疑。長大後他涉獵文學與史學,沉著聰慧有才學,自邵陵王蕭綸的法曹參軍起家,遷任太子舍人、尚書三公郎。侯景之亂,梁元帝承制人用他為中書侍郎,轉官建威將軍、尋陽太守,隨同都督王僧辯東征侯景。其時王僧辯軍隊在湓城,魯悉達、樊俊等人各自擁兵坐鎮,觀望成敗。梁元帝遣派韋載為假節、都督太原高唐新蔡三郡諸軍事、高唐太守,同時仍受命勸喻魯悉達等人出兵討伐侯景。及後大軍東下,他率領三郡士兵從焦湖出柵口,與王僧辯在梁山會合。平定侯景後,除授冠軍將軍、琅邪太守,很快奉命出使東陽及晉安招撫留異、陳寶應等人,仍然授與他信武將軍、義興太守。 陳霸先誅殺王僧辯,指令周文育帶領輕兵襲擊韋載,唯未到達就被他發現,於是固守城池。周文育著急攻城,韋載的屬兵和陳霸先舊部都擅長弓箭,他徵集數十人用長鎖鎖住,親自監督發箭射向周文育軍,發現約十箭中不中兩箭者立刻殺死,於是弓箭隊百發百中。周文育軍隊退後,韋載在城外水邊設立欄柵,爭持數月;陳霸先聽聞周文育軍隊失利,就親自征討,攻破欄柵,亦派他的族弟韋翽傳達誅殺王僧辯用意,同時下達梁敬帝詔書勸他投降。韋載獲得詔書後就立刻投降,陳霸先安撫他,以韋翽監督義興,他則跟隨陳霸先作謀略。 徐嗣徽、任約等人引北齊軍渡江,據守石頭城,陳霸先向韋載詢問計策,他說:「如果齊軍分兵佔據三吳道路,侵略東部,那麼事情就沒救了。現在應該立刻在淮南侯景以前的軍營築城,打通東路運輸,另外命令輕兵打破齊軍糧運,令他們前進無法擄掠,後退無法補給,這樣齊軍將領首級十天可以到手。」陳霸先聽從他的建議。南陳永定元年(557年),朝廷除任他為和戎將軍、通直散騎常侍,次年(558年)進號輕車將軍,很快就加散騎常侍、太子右衛率,依然擔任將軍,到天嘉元年(560年)因病辭官。韋載有十餘頃田地在江乘縣的白山,此時建屋居住,與世隔絕,從不與人來往,十多年不到別人家中。太建年間在家逝世,虛歲五十八。.

新!!: 陈书和韋載 · 查看更多 »

荀朗

荀朗(),字深明,潁川潁陰人《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荀朗字深明,潁川潁陰人也。祖延祖,梁潁川太守,父伯道,衛尉卿。朗少慷慨,有將帥大略,起家梁廬陵王行參軍。《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荀朗字深明,潁川潁陰人也。祖延祖,梁潁川太守。父伯道,衛尉卿。朗少慷慨,有將帥大略。,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荀朗的祖父荀延祖是南梁潁川太守,父親荀伯道則是南梁的衛尉卿。他少年性格豪爽,有將帥的謀略,從梁朝廬陵王蕭續的行參軍起家。侯景之亂時,荀朗招攬民眾同行據守巢湖,不屬於任何人。臺城被攻陷後,梁簡文帝密詔授與他雲麾將軍、豫州刺史,下令他和各諸侯王討伐侯景;侯景命令儀同宋子仙、任約等人頻頻征討,荀朗據山立寨固守,宋子仙未能攻破。當時京師饑荒,百姓都逃難到江外謀生,他就招引部隊,贈送衣食給百姓以賑災,於是部隊聚眾到數萬人。侯景在巴陵戰敗,荀朗在濡須攔截侯景,擊敗他的後續部隊。王僧辯東征,荀朗派遣部將范寶勝及和弟弟荀曉率領二千兵士協助。平定侯景後,他又於踟躕山打敗北齊將領郭元建;承聖二年(553年),他帶領萬餘命士兵過江,到宣城郡邊安頓,梁元帝讓他擔任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安南將軍、都督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但他未赴任,荊州就已經失陷。陳霸先輔政,北齊的蕭軌、東方老入侵,佔領石頭城,荀朗從宣城赴戰,和侯安都等人打敗齊軍。 南陳永定元年(557年),荀朗得賜爵興寧縣侯,食邑二千戶,封他的兄長荀昂為左衛將軍,弟弟荀晷為太子右衛率。很快他伴隨陳蒨在南皖拒守王琳。陳霸先駕崩,宣太后和舍人蔡景歷密不發喪,荀朗的弟弟荀曉在建康暗中探悉,就陰謀率領家兵襲擊。事情敗露,蔡景歷殺死荀曉,同時囚禁荀朗和他的兄弟。陳蒨即位為陳文帝後釋放他們,撫慰荀朗,下令他和侯安都等人防守王琳。王琳敗亡,荀朗遷任使持節、安北將軍、散騎常侍、都督霍晉合三州諸軍事、合州刺史。天嘉六年(565年)他去世,虛歲四十八,贈南豫州刺史,諡壯,兒子荀法尚嗣爵。.

新!!: 陈书和荀朗 · 查看更多 »

華皎

華皎(),晉陵暨陽人《陳書·卷20·列傳第十四》:華皎,晉陵暨陽人。,南梁、南陳、後梁及北周政治人物。 華皎世代為小官,南梁時期任職比部令史;侯景之亂期間跟隨侯景的軍師王偉。陳武帝陳霸先攻打侯景,而陳蒨(即後來的陳文帝)被侯景囚禁,華皎待他很好;之後侯景被平,陳蒨擔任吳興太守,委任他為都錄事,府署衣食都交給他負責。華皎聰明,勤於文書,陳蒨平定杜龕後仍然給他人馬,繼續擔任都錄事;他也能好好治理和教養部下,當時適逢戰事完畢,百姓都陷入饑荒,華皎關懷他們,分配好糧食,於是擢升為暨陽及山陰二縣縣令。陳蒨繼位為陳文帝後,華皎除授開遠將軍、左軍將軍;到天嘉元年(560年)受封懷仁縣伯,食邑四百戶。 王琳東下攻打南陳,華皎隨同侯瑱防守。到王琳敗亡,他鎮守湓城、知江州。當時南州地方长官多由地方豪強出任,不遵守朝廷法令,陳文帝下令華皎用刑法治理;王琳麾下的將領都歸附他。天嘉三年(562年),除授假節、通直散騎常侍、仁武將軍、新州刺史,資監江州,不久陳文帝下詔命他監管尋陽、太原、高唐、南新蔡、北新蔡五郡軍事、任尋陽太守,其他依舊任職。周迪割據謀反,派遣侄子匿藏在船中,冒稱商人進入湓城打算偷襲,但被華皎發現,派人反擊,取得周迪的船隻;同年,他跟隨都督吳明徹討伐周迪,周迪被剿滅後以軍功授散騎常侍、平南將軍、臨川太守,進爵為懷仁縣開國侯,增封到五百戶,後再授使持節、湘巴等四州都督、湘州刺史。 華皎自小官起家,善於經營產業,湘川多產糧運、竹木,都上交朝廷;而脯菜、油蜜亦有營辦。他又經營礦業,製造銅鼓、生口送到京師建康。陳廢帝陳伯宗即位,華皎進號安南將軍,改封重安縣侯,食邑一千五百戶。陳文帝時期,以湘州出產杉木舟,命華皎興建大艦金翅等二百多艘戰船和水戰工具以攻入漢水峽谷。 韓子高被誣陷謀處死後,華皎感到不安,決定整治武器、聚集群眾;司徒、安成王陳頊(即後來的陳宣帝)催促他交收戰船,他都藉詞推卻。光大元年(567年),華皎秘密啟奏到廣州,陳頊假裝許可,但詔書未送出他已引北周軍隊入陳國,並和巴州刺史戴僧朔投奔後梁,士氣旺盛;又留下兒子華玄響在後梁,請求梁明帝蕭巋攻打南陳。陳廢帝下召委任吳明徹為湘州刺史,率領三萬士兵到郢州,實際打算偷襲後梁軍隊;而撫軍大將軍淳-于-量、冠武將軍楊文通、巴山太守黃法慧分散掩飾偷襲;周武帝宇文邕命衛公宇文直監督荊州總管權景宣、大將軍元定參戰;梁明帝則派遣柱國王操帶領二萬水軍在巴陵會合華皎。 當年,梁明帝授華皎司空,巴州刺史戴僧朔、衡陽內史任蠻奴、巴陵內史潘智虔、岳陽太守章昭裕、桂陽太守曹宣和湘東太錢明都是他的部下。陳廢帝下詔派司空徐度和楊文通自安成到湘東偷襲華皎,當時華皎的戰場在巴州白螺,和南陳海軍相持不下。當徐度趨向湘州,華皎率兵從巴州、郢州順風作戰。淳--量和吳明徹招募軍中小艦,賞賜金銀,叫他們先抵擋後梁艦隻,先受拍彈;不久後梁艦隻彈藥用盡,南陳軍隊即時反攻,後梁軍船全部沉沒。後梁士兵又用大船裝滿柴,乘風放火,但風勢轉向令火燒回自己,於是後梁大敗,華皎和戴僧朔不敢入巴陵,奔向江陵。 華皎一行隨同麾下百多人到達江陵,梁明帝再授他司空,封江夏郡公。至天保十年(571年),他到长安朝覲周武帝,到襄陽時向衛公宇文直說:「梁主失去江南,民少國貧。朝廷既然分封梁朝後裔,應該給養梁國,好像齊桓公救衛國、楚莊王復陳國一樣。希望周朝借來數州補助梁國。」宇文直十分同意,就派使節上呈周武帝;周武帝准許,以基州、平州、鄀州讓給後梁,往後史書便失去他的蹤影。.

新!!: 陈书和華皎 · 查看更多 »

萧乾

萧乾(),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名萧秉乾、萧炳乾。是作家、记者和翻译家。.

新!!: 陈书和萧乾 · 查看更多 »

萧摩诃

蕭摩訶(),字元胤,蘭陵人。中國南朝、隋朝官员。.

新!!: 陈书和萧摩诃 · 查看更多 »

萬斯同

萬斯同(),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明末清初历史学家,浙江鄞縣(今宁波市)人。生於明崇禎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1638年3月9日),卒於清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八日(1702年5月4日)。黃宗羲是他的老師。.

新!!: 陈书和萬斯同 · 查看更多 »

顏晃

顏晃(),字元明,琅邪臨沂人《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顏晃字元明,琅邪臨沂人也。少孤貧,好學,有辭采。解褐梁邵陵王兼記室參軍。時東宮學士庾信嘗使於府中,王使晃接對,信輕其尚少,曰「此府兼記室幾人」?晃答曰「猶當少於宮中學士」。當時以為善對。侯景之亂,西奔荊州。承聖初,除中書侍郎。時杜龕為吳興太守,專好勇力,其所部多輕險少年,元帝患之,乃使晃管其書翰。仍敕龕曰:「卿年時尚少,習讀未晚,顏晃文學之士,使相毗佐,造次之閒,必宜諮稟。」及龕誅,晃歸世祖,世祖委以書記,親遇甚篤。除宣毅府中錄事,兼記室參軍。《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顏晃字元明,琅邪臨沂人也。少孤貧,好學,有辭采。解褐梁邵陵王兼記室參軍。時東宮學士庾信使府中,王使晃接對,信輕其少,曰:「此府兼記室幾人?」晃曰:「猶當少於宮中學士。」當時以為善對。侯景之亂,奔荊州。承聖初,除中書侍郎。,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顏晃年少孤苦貧窮,好學有文采,擔任南梁邵陵王蕭綸的兼記室參軍,當時東宮學士庾信曾被派到邵陵王府,蕭綸指使顏晃應答,庾信看輕他說:「邵陵王府有多少名兼記室?」他回答:「好像少過宮中的學士吧。」當時的人都認為他的回應很好。侯景之亂,顏晃西逃到荊州;承聖初年,除授中書侍郎。其時吳興太守杜龕喜歡有膽量和氣力的人,部下很多輕躁奸險的少年,梁元帝很是擔心,就命令顏晃掌管杜龕的書信,又向杜龕下詔:「你年紀尚輕,讀書還未遲,顏晃是文學之士,有他幫助你,遇事要諮詢他。」杜龕被殺,顏晃歸附陳蒨,獲委任為書記,得到很好的恩遇,又出任宣毅府中錄事,兼記室參軍。 南陳永定二年(558年),陳武帝陳霸先臨幸大莊嚴寺,當晚下雨,顏晃上表《甘露頌》,內容完備典雅,陳霸先覺得很驚奇。天嘉初年,遷任員外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掌管詔令,到天嘉三年(562年)去世,虛歲五十三。朝廷下詔追贈他為司農卿,謚貞子,賜與墓地。顏晃出身寒微,沒有權貴親戚,但能夠修身有成就,為當世人認識。他的奏表詔誥一氣呵成,只說事理,文雅有氣質,有文集二十卷。.

新!!: 陈书和顏晃 · 查看更多 »

顧越

顧越(),字允南,吳郡鹽官人《陳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七》:顧越字允南,吳郡鹽官人也。所居新坡黃岡,世有鄉校,由是顧氏多儒學焉。《南史·卷七十一·列傳第六十一》:顧越字允南,吳郡鹽官人也。所居新阪黃岡,世有鄉校,由是顧氏多儒學焉。祖道望,齊散騎侍郎。父仲成,梁護軍司馬、豫章王府諮議參軍。家傳儒學,並專門教授。,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與儒者。 顧越的祖父顧道望是南齊的散騎侍郎,父親顧仲成則是南梁的司馬和豫章王府諮議參軍。他居住的新阪黃岡有鄉校,於是顧氏家族有许多儒学人物。顧越自小失去父親,以勤勞刻苦自立,他聰明有口才,不分晝夜學習。成人後他到建康遊學,造訪儒者討論儒學,星占、音律、讖緯等深奧道理也學得精粹,當時的太子詹事周舍重視儒學,看到顧越就便覺得贊嘆詫異,命令侄子周弘正、周弘直和他深入交談,於是他的聲譽日益隆重。同時代的會稽賀文發學兼經史,與顧越名聲相等,因此建康稱他們作「發、越」。他最初任職揚州議曹史,兼官太子左率丞,又出南平元襄王蕭偉的王國右常侍,與賀文發一起入府,互相禮重;很快顧越轉為行參軍。大通年間,朝廷下詔飆勇將軍陳慶之送北魏北海王元顥回去北方,陳慶之請求顧越參與,其時陳慶之所向披靡,直至洛陽。不久元顥開始放任驕縱,上下離心,顧越預料他會失敗,稱病歸國;到彭城,陳慶之果然受挫失敗,顧越可以回來,時人稱他能看機會行事。回國後,他擔任安西將軍湘東王蕭繹的府參軍;及後梁武帝下旨寫新義,派儒生流通,他回到吳郡講學。顧越精通《詩經》,學問廣博,尤其擅長莊子、老子和與他人展開辯論,有時寫文章和書信;身高七尺三寸,樣子俊美。梁武帝曾在重雲殿親自講述老子,僕射徐勉舉出顧越說論義,他昂首說明,聲如洪鐘,容貌可觀,武帝大加讚賞,並擢升為中軍將軍宣城王蕭大器的記室參軍,不久轉為五經博士,仍然侍奉宣城王講學。 大同八年(542年),他轉安西將軍武陵王蕭紀的王府內中錄事參軍,很快改任遷府諮議。侯景之亂,顧越與沈文阿等人向東邊逃難,侯景曾幾次授與他爵位,但他誓不受命;承聖二年(553年),朝廷詔授宣惠將軍晉安王蕭方智的王府諮議參軍,領官國子博士,其後顧越以社會未平,無心做官而回鄉,隱居在武丘山,和吳興沈炯、同郡張種、會稽孔奐等人饮酒赋诗。紹泰元年(555年),再次獲徵任國子博士,到陳朝天嘉年間得詔令侍奉東宮講讀,除任東中郎將鄱陽王陳伯山的王府諮議參軍,十分優待。不久顧越領羽林監,遷轉為給事黃門侍郎,國子博士、依然負責侍讀。其時朝廷制度草創,對於禮儀的疑議多取用他的意見,每次在東宮侍講,皇太子陳伯宗都常虛心以禮接待。顧越以宮僚名流不多,太子仁弱,安成王陳頊又有篡位的跡象,因此心懷激憤,上奏改革,陳文帝非常感慨,但最後並未施行任何改革。陳伯宗即位為陳廢帝,拜他為散騎常侍,兼任中書舍人,仍然任官黃門侍郎,領天保博士,掌管儀禮,如同帝師入朝講授,非常尊寵。當時陳頊輔政,華皎舉兵謀反,顧越請假回鄉時被或陳頊誣陷煽動藩鎮,被免官。太建元年(569年),他在家中去世,虛歲七十七。 他的孫子顧胤是唐朝的起居郎,曾孫顧琮則是宰相。.

新!!: 陈书和顧越 · 查看更多 »

顧野王

顧野王(),字希馮,吳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朝梁至陳時代的官员、作家。.

新!!: 陈书和顧野王 · 查看更多 »

袁泌

袁泌(),字文洋,陳郡陽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中国南北朝南朝梁、南朝陳軍人、政治人物,袁昂之子。袁敬胞弟。 初任南梁員外散騎侍郎,历任諸王府佐。548年(太清二年),侯景之乱爆发,是时袁泌兄袁君正为吴郡太守,袁泌为皇太子蕭綱属下東宮領直,召募吴中兵士。侯景包围建康,袁泌率所募兵卒救援台城。549年(太清三年),建康陷落,撤退到東陽。受侯景之兵的追击,出会稽東嶺湓城,附鄱阳嗣王萧范。蕭範死後,袁泌投降侯景。 侯景之乱平定,袁泌被王僧辩推举为富春郡太守,兼丹陽尹。555年(承聖四年),貞陽侯蕭淵明称帝,袁泌为侍中,出使北齐。557年(永定元年),王琳占据郢州抵抗南陈陳霸先。袁泌从北齐迎奉梁永嘉王萧庄到王琳大营。萧庄称帝,袁泌为侍中、丞相長史。561年(天嘉二年)袁泌和王琳到達柵口,王琳大軍敗于陳軍。袁泌将萧庄托付给劉仲威到北齐,自己降陳。 袁泌任寧遠始興王府法曹参軍,转任諮議参軍。受通直散騎常侍、兼侍中、豫州大中正。出使北周,回国后受位散騎常侍,任御史中丞。566年(天康元年)陈伯宗即位,袁泌任雲旗将軍、司徒左長史。567年(光大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遺言请求不受贈諡,南陳朝廷不听,追贈金紫光禄大夫,諡質。.

新!!: 陈书和袁泌 · 查看更多 »

袁敬

袁敬,字子恭,南朝陈大臣。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 袁敬少年好学,在南朝梁历任秘书郎、太子洗马、太子中舍人。梁元帝亡,他流落岭南。南朝陈建立,归附于广州欧阳頠。欧阳頠去世后,再依附他的儿子欧阳纥。欧阳纥想要据广州谋反,袁敬屡劝不从。朝廷征他为太子中庶子,历任都官二尚书、太常卿、散骑常侍,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至德三年(585年)袁敬卒,谥靖德。他的侄子袁枢。.

新!!: 陈书和袁敬 · 查看更多 »

裴忌

裴忌(),字無畏,河東郡聞喜县(今山西省聞喜县)人《陳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九》:裴忌字無畏,河東聞喜人也。祖髦,梁中散大夫。父之平……贈仁威將軍、光祿大夫……忌少聰敏,有識量,頗涉史傳,為當時所稱。解褐梁豫章王法曹參軍。侯景之亂,忌招集勇力,隨高祖征討,累功為寧遠將軍。及高祖誅王僧辯,僧辯弟僧智舉兵據吳郡,高祖遣黃他率眾攻之,僧智出兵於西昌門拒戰,他與相持,不能克。高祖謂忌曰:「三吳奧壤,舊稱饒沃,雖凶荒之餘,猶為殷盛,而今賊徒扇聚,天下搖心,非公無以定之,宜善思其策。」忌乃勒部下精兵,輕行倍道,自錢塘直趣吳郡,夜至城下,鼓譟薄之。僧智疑大軍至,輕舟奔杜龕,忌入據其郡。高祖嘉之,表授吳郡太守。《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五》:之高字如山,邃兄中散大夫髦之子也。……之高第五弟之平字如原……子忌。忌字無畏,少聰敏,有識量,頗涉史傳,為當時所稱。侯景之亂,招集勇力,乃隨陳武帝征討。及陳武帝誅王僧辯,僧辯弟僧智舉兵據吳郡,陳武帝遣黃他攻之,不能克。命忌勒部下精兵,自錢唐直趣吳郡,夜至城下,鼓噪薄之。僧智疑大軍至,輕舟奔杜龕,忌入據吳郡。陳武帝嘉之,表授吳郡太守。,南北朝南梁、南陳、北周官員。 裴忌的祖父是南梁中散大夫裴髦,父親則是南梁費縣侯、南陳贈仁威將軍、光祿大夫裴之平。裴忌年少聰明、有見識和器量,涉獵不少書本,獲時人稱讚;擔任豫章王蕭棟的法曹參軍。侯景之亂,裴忌招集人員跟隨陳霸先征討,累積功勳為寧遠將軍,之後陳霸先誅殺王僧辯,王僧辯的弟弟王僧智在吳郡舉兵據守,陳霸先差遣黃他率兵攻打,王僧智於西昌門出兵迎戰,二人相持不份勝負。陳霸先向裴忌說:「三吳是我國土地奧壤,被稱為沃土,雖然遭遇荒災,都可以為很富裕。現在賊徒聚集,天下動搖,只有你才能平定,請想想辦法。」他就勒令部下精兵輕裝走到吳郡,夜晚到達城下,鼓譟進逼。王僧智懷疑大軍到達,於是自己輕舟逃到杜龕處。裴忌佔領吳郡,得陳霸先嘉獎,獲授吳郡太守。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徵任裴忌為左衛將軍。天嘉初年,外任持節、南康內史,其時義安太守張紹賓割據本郡謀反,陳文帝任用他為持節、都督嶺北諸軍事率兵討平。還朝後除授散騎常侍、司徒左長史。天嘉五年(564年),裴忌獲授雲麾將軍、衛尉卿,封東興縣侯,食邑六百戶。及後華皎在上流興兵,時為錄尚書輔政的陳宣帝命全部軍隊出兵討伐華皎,委派他為總知中外城防諸軍事。華皎被平,宣帝即位,在太建元年(569年)授裴忌為東陽太守,改封樂安縣侯,食邑一千戶。太建四年(572年),他入朝出任太府卿,次年(573年)轉職都官尚書。吳明徹率軍北伐,朝廷下詔以裴忌以本官監督吳明徹軍隊。淮南平定,授與他軍師將軍、豫州刺史。裴忌擅長安撫人心,於是當地安定,改授使持節、都督譙州諸軍事、譙州刺史,但未及就任,就因吳明徹獲詔攻打彭城、開封而改任都督,與吳明徹夾擊。陳軍在呂梁被打敗,裴忌被俘虜到北周,北周朝廷授與他上開府,到隋朝開皇十四年(594年)在長安去世,虛歲七十三。.

新!!: 陈书和裴忌 · 查看更多 »

褚玠

褚玠(),字温理,祖籍河南阳翟,后迁到钱唐(今杭州)。 曾祖褚炫与謝朏、江敩、劉俁入侍殿中,稱四友。祖褚湮,官仕南朝梁御史中丞。褚玠九岁成為孤兒,由叔父骠骑从事中郎褚随所領養。博學多聞,屬文“词义典实,不尚淫靡”,歷官太子庶子、中书侍郎。 陳宣帝时,出京擔任山阴(浙江紹興市)縣令,有豪族陳信之父陳顯文魚肉鄉里,褚玠將他鞭打一百下。陳信私下贿赂舍人曹義達,褚玠被免官。褚玠沒錢返鄉,便留在山陰以務農种菜為生。太子陈叔宝闻知此事,赐褚玠粟米二百斛,得以返京。太子喜爱褚玠的才華,下令他進入殿中省。太建十年,擔任淮南王长史。太建十二年,升御史中丞,卒於任上,年五十二,太子陈叔宝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在即位后追赠他为秘书监。 褚玠善骑射,一日隨司空侯安都打猎,遇有猛虎,褚玠引弓射之,两次发箭均射進虎口入腹,俄而虎毙。有子褚亮。.

新!!: 陈书和褚玠 · 查看更多 »

駱牙

駱牙(),一名駱文牙,字旗門,吳興臨安人《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駱牙字旗門,吳興臨安人也。祖祕道,梁安成王田曹參軍。父裕,鄱陽嗣王中兵參軍事。牙年十二,宗人有善相者,云「此郎容貌非常,必將遠致」。梁太清末,世祖嘗避地臨安,牙母陳,睹世祖儀表,知非常人,賓待甚厚。及世祖為吳興太守,引牙為將帥,因從平杜龕、張彪等,每戰輒先鋒陷陣,勇冠眾軍,以功授直閤將軍。太平二年,以母憂去職。世祖鎮會稽,起為山陰令。永定三年,除安東府中兵參軍,出鎮冶城。尋從世祖拒王琳於南皖。《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駱文牙字旗門,吳興臨安人也。父裕,梁鄱陽嗣王中兵參軍事。文牙年十二,宗人有善相者,云:「此郎容貌非常,必將遠致。」梁太清末,陳文帝避地臨安,文牙母陳,睹帝儀錶,知非常人,賓待甚厚。及帝為吳興太守,引文牙為將帥。從平杜龕、張彪,勇冠眾軍。,南梁、南陳官员。 駱牙的祖父駱祕道是南梁安成王蕭秀的田曹參軍,父親駱裕則是鄱陽嗣王蕭範的中兵參軍事。駱牙十二歲時有熟悉面相的族人對他說:「這孩子容貌不尋常,一定會有成就。」南梁太清末年,陳蒨曾在臨安避居,駱牙的母親陳氏看到陳蒨的樣貌,知導他並非常人,對他待遇很好。及後陳蒨擔任吳興太守,推薦駱牙作將帥,跟隨平定杜龕、張彪等人,每次戰事他都會衝鋒陷陣,在軍隊中最為勇猛,以功獲授直閤將軍;太平二年(557年)因母親逝世辭官。陳蒨鎮守會稽,起用為山陰縣令。南陳永定三年(559年),朝廷委任他為安東府中兵參軍,出鎮冶城,不久和陳蒨於南皖拒守王琳。 陳蒨即位為陳文帝,授與駱牙假節、威虜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封臨安縣侯,食邑五百戶。很快他出任臨安縣令,遷官越州刺史,其餘依舊。當初駱牙母親陳氏逝世,因為兵荒馬亂未及下葬,到這時才能舉行葬禮,朝廷下詔追贈陳氏為臨安國太夫人,諡恭,並升遷駱牙為貞威將軍、晉陵太守。天嘉三年(562年),以平周迪功勞遷任冠軍將軍、臨川內史。太建三年(571年),他曾獲授安遠將軍、衡陽內史,唯未拜任就徙任桂陽太守。太建八年(576年)他回到朝廷,轉遷散騎常侍,到尚书省任職。兩年後(578年)駱牙獲授豐州刺史,其他照樣。至德二年(584年)他去世,虛歲五十七,贈封安遠將軍、廣州刺史,兒子駱義嗣爵。.

新!!: 陈书和駱牙 · 查看更多 »

許亨

許亨,字亨道,高陽新城人。 曾祖許珪,許懋之子。生於梁武帝天監十六年,孤介有節行,好讀書,多識前代舊事,為南陽劉之遴所器重,曾任安東參軍兼太學博士,不久擔任平西記室參軍。太清初年,為征西中記室兼大常丞。卒於陳宣帝太建二年,年五十四歲。.

新!!: 陈书和許亨 · 查看更多 »

謝岐

謝岐(),會稽山陰人《陳書·卷十六·列傳第十》:謝岐,會稽山陰人也。父達,梁太學博士。《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謝岐,會稽山陰人也。父達,梁太學博士。,南梁、南陳官员。 謝岐的父親謝達是南梁的太學博士。他年少機警而好學,在南梁獲得人們稱讚,擔任尚書金部郎,山陰縣令。侯景之亂,他流落東陽;侯景平定後依附張彪。張彪在吳郡及會稽郡時將各種政務都交托他處理,每次出征都讓他留守郡內知後事。張彪敗亡,陳霸先起用謝岐參與國家大事,兼尚書右丞。當時經常興兵,缺少糧食,謝岐料理得宜,獲得重用。南陳永定元年(557年),朝廷授官給事黃門侍郎、中書舍人,仍然為尚書右丞。天嘉二年(561年)他去世,贈通直散騎常侍。.

新!!: 陈书和謝岐 · 查看更多 »

謝貞

謝貞(),字元正,陳郡陽夏人《陳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謝貞字元正,陳郡陽夏人,晉太傅安九世孫也。祖經,梁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父藺,正員外郎,兼散騎常侍。貞幼聰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風眩,每發便一二日不能飲食,貞時年七歲,祖母不食,貞亦不食,往往如是,親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貞論語、孝經,讀訖便誦。八歲,嘗為春日閑居五言詩,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謂所親曰:「此兒方可大成,至如『風定花猶落』,乃追步惠連矣。」由是名輩知之。年十三,略通五經大旨,尤善左氏傳,工草隸蟲篆。《南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四》:謝藺字希如,陳郡陽夏人,晉太傅安之八世孫也。父經,北中郎諮議參軍。……子貞。貞字元正,幼聰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風眩,每發,便一二日不能飲食。貞時年七歲,祖母不食,貞亦不食,往往如此。母王氏授以論語、孝經,讀訖便誦。八歲,嘗為春日閒居詩,從舅王筠奇之,謂所親曰:「至如'風定花猶落',乃追步惠連矣。」年十三,尤善左氏春秋,工草隸蟲篆。,南北朝北周、南陳官員。 謝貞是東晉太傅謝安的八世孫,祖父謝經擔任南梁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父親謝藺則為正員外郎,兼散騎常侍。謝貞自小聰明不造作,祖母阮氏因為風眩,一旦發作就有一二天不能進食,謝貞時年七歲。祖母不食,他也跟著不食,每次如此,令親友覺得奇異。母親王氏教導他《論語》、《孝經》,讀完就背誦。八歲時,謝貞為春日閑居寫作五言詩,從舅尚書王筠詫異詩歌的高雅情趣,對親友說:「這孩子可以有大成,至如『風定花猶落』,及得上惠連了。」於是他開始知名。十三歲,謝貞大致明白五經意義,善於《左氏》,工於草隸蟲篆。到他十四歲,父親謝藺逝世,他叩頭哭泣,暈倒後醒來繼續幾次;當初謝藺因母親阮氏絕食而死,家人朋友都怕謝貞也會這樣,堂叔謝洽、族兄謝暠一同前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對他說法,說:「孝子既然沒有無兄弟,就應該自愛,如果過度哀傷而死,誰來養育母親?」於是謝貞進食稠粥。侯景之亂,謝貞的家屬離散逃亡,他在江陵陷沒西魏,謝暠到番禺逃難,而王氏則在宣明寺出家。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謝暠回鄉供養王氏差不多二十年。 謝貞在北周時曾侍奉周武帝愛弟趙王宇文招讀書,宇文招厚待他,得知他獨處時總會不停哭泣,私下問他才知道他的母親王氏在家鄉,就對他說:「假如寡人可以就藩,一定遣送侍讀回家。」幾年後宇文招出鎮,臨行前向面周武帝奏請放謝貞回國。武帝詫異宇文招的仁愛,派聘使杜子暉和他歸國,當年為陳朝太建五年(573年)。回國後,他獲授智武府外兵參軍事,很快遷任尚書駕部郎中和侍郎。始興王陳叔陵擔任揚州刺史,任用祠部侍郎阮卓為記室,徵召謝貞為主薄,他不得已赴任,不久轉為府錄事參軍,領丹陽丞。他估計陳叔陵可能心懷異志,因此和阮卓疏遠於陳叔陵,每次宴會都用病推辭,不曾參與,陳叔陵一向敬重他們,不曾怪罪。陳宣帝駕崩,陳叔陵謀反,其屬下多被判罪,只有謝貞和阮卓沒有牽連。 陳後主詔令謝貞入宮掌管中宮管記,遷任南平王陳嶷的王友,加招遠將軍,管理記室事。王府長史汝南周確剛剛就任都官尚書,請求他寫作讓表,後主看過後覺得很驚奇,在宴席中問周確:「讓表是你寫的嗎?」周確回答:「讓表是謝貞寫的。」因此後主命令施文慶賜給他祿米一百石。至德三年(585年),母親逝世辭官,不久詔令叫謝貞回到王府,加招遠將軍,主管記室;他回應辭讓,朝廷不准許,但他身子虛弱不能到達官舍。尚書右丞徐祚、尚書左丞沈客卿來探望謝貞,看到他消瘦不堪,二人不禁然歎息,徐祚勸說他:「你年事已高,禮制異有規定,要節哀自保啊。」他因此感動到短暫斷氣,徐祚和沈客卿痛哭,之後默然離開。徐祚和沈客卿說:「真的,孝門有孝子。」沈客卿說:「謝貞家傳至孝,士大夫誰不向往,這次不能起用,怎辦?」 吏部尚書吳興姚察和謝貞友好,他病重時姚察來探望,詢問他的後事,謝貞說:「我遭遇不幸,將要死去壤。族子謝凱等人剛剛成立,我已經上疏朝廷托付,就不需要再麻煩你了。說不定很快我就會不省人事,要和你們永別。我的兒子才六歲,名靖,字依仁,我不能忘懷,想托付與你。」當夜他去世,朝廷令賜米一百斛,布三十匹。後主問姚察:「謝貞有什麼親屬?」姚察回答:「他有一子年六歲。」立即下詔長期提供衣糧。謝貞病重期間留下遺書給族子謝凱,內容提到:「我少年時遭到不幸,十四歲喪父,十六歲就遇上太清之禍,在外國流浪二十多年。我惶恐不安,才感動天地讓我回國侍奉母親,守先人墳墓,對我來說已經滿足。想不到朝廷提拔我這個無才之人,升遷到現在這個高位,一死都無法報答國家。這次快要撒手人寰,沒有太多牽掛,死後能直接棄屍在草野,按照佛家的屍陀林法是我的願望,但怕你們不同意。那可以用薄板造棺材放在靈車,覆蓋葦席,挖坑掩埋。另外我一生少兄弟,沒有其他子孫,兒子謝靖年幼,不懂人事,三個月內放張小床,放些香水,盡兄弟之情就可以了,無益的事不要做。」謝貞的文集因為戰亂都散失了。.

新!!: 陈书和謝貞 · 查看更多 »

魏徵

魏徵(),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諫太宗十思疏》為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

新!!: 陈书和魏徵 · 查看更多 »

魯廣達

魯廣達(),字遍覽,扶風郿縣人《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魯悉達字志通,扶風郿人也。祖斐,齊通直散騎常侍、安遠將軍、衡州刺史,陽塘侯。父益之,梁雲麾將軍、新蔡義陽二郡太守。……弟廣達……《陳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五》:魯廣達字遍覽,吳州刺史悉達之弟也。少慷慨,志立功名,虛心愛士,賓客或自遠而至。時江表將帥,各領部曲,動以千數,而魯氏尤多。釋褐梁邵陵王國右常侍,遷平南當陽公府中兵參軍。侯景之亂,與兄悉達聚眾保新蔡。梁元帝承制,授假節、壯武將軍、晉州刺史。王僧辯之討侯景也,廣達出境候接,資奉軍儲,僧辯謂沈炯曰:「魯晉州亦是王師東道主人。」仍率眾隨僧辯。景平,加員外散騎常侍,餘如故。《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廣達字遍覽,少慷慨,志立功名,虛心愛士,賓客自遠而至。時江表將帥各領部曲,動以千數,而魯氏尤為多。仕梁為平南當陽公府中兵參軍。侯景之亂,與兄悉達聚眾保新蔡。梁元帝承制授晉州刺史。王僧辯之討侯景,廣達出境候接,資奉軍儲。僧辯謂沈炯曰:「魯晉州亦是王師東道主人。」仍率眾隨僧辯。景平,加員外散騎常侍。,南梁、南陳官员。 魯廣達的祖父是南齊通直散騎常侍、安遠將軍、衡州刺史、陽塘侯魯斐,父親南梁雲麾將軍、新蔡義陽二郡太守魯益之,兄長是安左將軍、江州刺史、彭澤縣侯魯悉達。他年少充滿正氣,立志建立功名,虛心愛護士人,很多客人自遠道投靠。當時長江以南的將帥各自有私兵,數以千計,魯氏家族的特別多。他自釋褐擔任南梁邵陵王蕭綸的國右常侍,轉遷平南當陽公府中兵參軍。侯景之亂時,他和兄長魯悉達聚眾保衛新蔡。到梁元帝承制,獲授假節、壯武將軍、晉州刺史。王僧辯討伐侯景,魯廣達出境應接,資給軍糧,王僧辯對沈炯說:「魯晉州也是王師的東道主。」並跟隨王僧辯。侯景被平定,魯廣達加官員外散騎常侍,其餘依舊。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授魯廣達為征遠將軍、東海太守,不久轉徙為桂陽太守,但他辭讓不拜任,入朝為員外散騎常侍、授官假節、信武將軍、北新蔡太守。他隨吳明徹於臨川討伐周迪,戰功最多,又代兄長魯悉達為吳州刺史,封中宿縣侯,食邑五百戶。光大元年(567年),魯廣達獲任命為通直散騎常侍、都督南豫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華皎在上流舉兵,朝廷下詔司空淳-于-量率官軍征伐。官軍到夏口,華皎的水軍強盛,於是不敢前進;魯廣達身先士卒,直接衝向敵軍。兩軍戰艦交接,他憤怒地大叫登上船上鼓勵士兵;其時風向轉變,他失足跌入水,溺水一會才獲救。平定華皎後,他獲授持節、智武將軍、都督巴州諸軍事、巴州刺史。 太建初年,他與儀同三司章昭達進入峽口,平定安蜀等州鎮,其時周氏圖謀江東,在蜀地大肆建造舟艦,亦運送糧食青泥,魯廣達和錢道戢等將領偷襲縱火燒毀這些物資,因此以功增封到二千戶,回歸本鎮。他為政簡單,誠心相待下屬,人民安逸。到任期屆滿,人民都上表留任,於是再留任二年。太建五年(573年)南陳北伐,南陳軍隊奪取淮南舊地,魯廣達於大峴與北齊軍隊交戰,他打敗北齊軍隊,斬殺敷城王張元範,俘虜很多物資;攻克北徐州後,朝廷封授他為都督北徐州諸軍事、北徐州刺史,很快加散騎常侍,入朝為右衛將軍。太建八年(576年),魯廣達外任北兗州刺史,轉為晉州刺史。兩年後(578年),他獲授使持節、都督合霍二州諸軍事,進號仁威將軍、合州刺史。太建十一年(579年),北周將領梁士彥發包圍壽春,朝廷下詔遣派中領軍樊毅、左衛將軍任忠等人分開攻佔陽平、秦郡,而魯廣達率軍入淮夹击敌人。周軍攻陷豫州及霍州,南豫州、北兗州、晉州等失守,淮南之地都失去了,他亦因此被免官。次年(580年),魯廣達與豫州刺史樊毅再次北伐,攻陷郭默城,不久授與他使持節、平西將軍、都督郢州以上十州諸軍事,率領四萬舟師治江夏。北周的安州總管元景入侵江外,他命令協助作戰的部隊擊退周軍。 陳後主即位,魯廣達入朝為安左將軍,很快改授平南將軍、南豫州刺史。至德二年(584年),授安南將軍,徵拜為侍中,又擔任安左將軍,改封綏越郡公,食邑依舊,不久任職中領軍。賀若弼攻入鍾山,他率軍在白土崗南邊設置兵陣,和賀若弼旗鼓相對;魯廣達親自督戰,手執鼓槌,督促士兵向前,到隋軍退走,廣達追逐到北至營,死傷許多士兵。後來賀若弼打敗南陳的將領,乘勝攻入建康宮城,燒毀北掖門,他依然監督剩下的士兵奮戰到底,,斬獲數百人。日落後,他脫下軍服,向臺拜首和哭泣,對各士兵說:「我不能救國,負罪十分重。」士兵都皆哭泣嘆息,於是被擒獲。禎明三年(589年),他依例進入隋朝。他為國家被滅亡而悲傷,生病不治,感慨而逝世,虛歲五十九。尚書令江總撫摸他的靈柩痛哭,在他的棺材頭寫詩:「黃泉雖抱恨,白日自流名,悲君感義死,不作負恩生。」又為他寫下墓誌銘。當初隋朝將領韓擒虎過江,魯廣達長子魯世真在新蔡,與弟弟魯世雄及部下向韓擒虎投誠,並遣使向父親招降。他當時在京師駐兵,就向廷尉彈劾自己請罪;陳後主說:「魯世真雖然走上不同的路,但你仍然是國家的重臣,我的依賴。怎可以等同有嫌疑呢?」加賜黃金給他,讓他即日回到營地。.

新!!: 陈书和魯廣達 · 查看更多 »

魯悉達

魯悉達(),字志通,扶風郿縣人《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魯悉達字志通,扶風郿人也。祖斐,齊通直散騎常侍、安遠將軍、衡州刺史,陽塘侯。父益之,梁雲麾將軍、新蔡義陽二郡太守。……弟廣達……《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魯悉達字志通,扶風郿人也。祖斐,齊衡州刺史、陽塘侯。父益之,梁雲麾將軍、新蔡義陽二郡太守。,南梁、南陳官员。 魯悉達的祖父魯斐是南齊通直散騎常侍、安遠將軍、衡州刺史、陽塘侯,父親魯益之則是南梁雲麾將軍、新蔡義陽二郡太守,弟弟是安左將軍、綏越郡公魯廣達。他自小以孝順聞名,起家梁南平嗣王蕭恪的中兵參軍;侯景之亂時,魯悉達糾合鄉民保衛新蔡,耕田儲糧。其時兵荒饑饉,京都及上川有很多人都餓死,倖存者都攜同到新蔡,由魯悉達分配糧食,救活不少人命,亦在當地給居所安頓。他又召撫晉熙郡等五郡人物獲得當地,命令弟弟魯廣達領兵跟隨王僧辯討伐侯景。平定侯景後,梁元帝授與他持節、仁威將軍、散騎常侍、北江州刺史。梁敬帝即位,王琳佔有上流,留異、余孝頃、周迪等紛紛武裝佔據所在地,魯悉達撫綏五郡,得到民心,士兵願意讓他差遣;王琳授悉達為鎮北將軍,陳霸先亦派遣趙知禮授與他征西將軍、江州刺史,又送鼓吹女樂,他都接受,但猶豫不決不就任。陳霸先命令安西將軍沈泰偷襲失敗;北齊也派來行臺慕容紹宗率領三萬兵士攻擊鬱口,勢力鼎盛,魯悉達出戰打敗齊軍,慕容紹宗只能隻身逃出。 王琳打算東下,考慮魯悉達控制中流,可能成為自己禍患,於是頻頻遣使招誘,他始終不服從;王琳沒法開闢版圖,就和連同北齊,北齊派來清河王高岳協助。二人爭持一年多,直到裨將梅天養等人懼怕惹罪,就引齊軍入城。魯悉達勒令麾下數千人過江歸附陳霸先,陳霸先看到他十分高興,說:「為何現在才來?」他回應:「臣鎮守安撫上流,願意當國家的蕃屏,陛下授臣官爵位,知恩深厚;沈泰偷襲臣下,威嚴亦深厚,然而臣下歸附的原因是陛下豁達大度,和漢高祖一樣。」陳霸先嘆道:「你說得對。」給他平南將軍、散騎常侍、北江州刺史的官職,封為彭澤縣侯。陳文帝即位,進號安左將軍。魯悉達雖然依仗氣節,但從來不以富貴輕視他人,喜歡詩詞歌賦,禮待人才,和玩賞聚會。之後他改任安南將軍、吳州刺史,適逢母親逝世,悲傷過度而病死,虛歲三十八,贈安左將軍、江州刺史,諡孝侯,兒子魯覽嗣爵。.

新!!: 陈书和魯悉達 · 查看更多 »

诏书

#重定向 詔令文書.

新!!: 陈书和诏书 · 查看更多 »

貞觀 (唐朝)

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第二代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 《周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韓康伯注:「天地萬物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孔穎達疏:「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陳夢雷淺述:「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

新!!: 陈书和貞觀 (唐朝) · 查看更多 »

趙翼

趙翼(),字雲崧,號甌北,江蘇常州府陽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文學家、史學家。.

新!!: 陈书和趙翼 · 查看更多 »

黄法𣰋

法𣰋(),字仲昭,巴山新建(今江西崇仁县)人。 自幼機智勇敢,有胆識,一日可步行三百里,跃跳可达三丈远。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爆發侯景之亂,鄉里不安。黄法𣰋率领鄉民組織地方武装,保衛家園。太守贺诩去江州(今九江)时,任命法𣰋为监知郡事,驻守新淦(今樟树市)。梁朝大将陈霸先从始兴郡(治曲江,在今广东韶关南)发兵,跨过大庾岭,入援建业(南京)。黄法𣰋击败侯景手下大将于庆,并派兵支援周文育,两军会合攻克笙屯。552年,梁元帝即位后,黄法𣰋被授为超猛将军、交州刺史,领新淦县令,封巴山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承圣三年(554年),封明威将军、游骑将军,进爵为侯。後來擔任高州刺史。天成元年(555年),王僧辩立贞阳侯蕭淵明为帝,授黄法𣰋持节、左骁骑将军,领越骑校尉。九月,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黜蕭淵明,立梁敬帝萧方智,改封黄法𣰋为新建县开国侯。太平元年(556年),梁朝割江州四郡置高州,以法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高州诸军事、信武将军、高州刺史,镇守于巴山郡(在今江西崇仁县)。557年,陈霸先建立陈朝,王琳在郢州立梁永嘉王萧庄为帝,遣李孝钦、樊猛、余孝顷攻打陈朝江州刺史周迪,并图谋黄法𣰋的高州四郡,法𣰋率兵援周迪,擒获余孝顷等三将。进号宣毅将军,增邑并前一千户,给鼓吹一部。又以抵抗王琳之功,加平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与周文育及周迪筑城于金口,继续征讨余孝顷之子余公扬和弟弟余孝劢。永定三年(559年)六月,豫章内史熊昙朗因战事失利,杀死周文育,反于金口,投靠南梁的常众爱。天嘉元年(560年)三月,黄法𣰋与宁州刺史周敷、江州刺史周迪讨平熊昙朗。被陈文帝封为安南将军。天嘉三年(562年),周迪反叛,黄法𣰋與都督吴明彻、豫章太守周敷联合征讨周迪于工塘。周迪被平定后,黄法𣰋以功居多,征为使持节、镇北大将军、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南徐州刺史,加散骑常侍,仪同、鼓吹并如故。还未拜授,就又改授为镇南大将军、都督江、吴二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六年(565年),征为中卫大将军。天康元年(566年),陈废帝即位,进爵为新建县开国公,光大元年(567年),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二年,徙为都督郢、巴、武三州诸军事、郢州刺史、镇西将军,持节如故。晚年,任豫州刺史,領六州军事。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进号征西大将军。二年,征为侍中、中权大将军。四年,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豫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南豫州刺史。太建五年(573年)三月,陈宣帝计划讨伐北齐,命吴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出兵秦郡,法𣰋出兵历阳(今安徽和县)。北齐遣其历阳王步骑五万来援,于小岘山(在安徽省含山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十一·含山县》:“大峴山:县东北十三里,一名赤焰山。又小峴山在县北二十里,一名照关。)筑城抵御。法𣰋遣左卫将军樊毅分兵于大岘山大破齐军,尽获人马器械。于是建造拍车及步舰、竖拍,攻克历阳城,并进兵合肥。以功加侍中,改封义阳郡公,邑二千户。同年,迁都督合、霍二州诸军事、合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增邑五百户。七年(575年),徙都督豫、建、光、朔、合、北徐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守寿阳(今安徽寿县),侍中、散骑常侍、持节、将军、仪同、鼓吹、扶并如故。太建八年(576年)十月,病逝,年五十九。赠侍中、中权大将军、司空,谥曰威。葬於南京市雨花区西善桥镇。 子黄玩。.

新!!: 陈书和黄法𣰋 · 查看更多 »

胡穎 (南朝)

胡穎(),字方秀,吳興東遷人《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胡穎字方秀,吳興東遷人也。其先寓居吳興,土斷為民。穎偉姿容,性寬厚。梁世仕至武陵國侍郎,東宮直前。出番禺,征討俚洞,廣州西江督護高祖在廣州,穎仍自結高祖,高祖與其同郡,接遇甚隆。及南征交趾,穎從行役,餘諸將帥皆出其下。及平李賁,高祖旋師,穎隸在西江,出兵多以穎留守。侯景之亂,高祖克元景仲,仍渡嶺援臺,平蔡路養、李遷仕,穎皆有功。歷平固、遂興二縣令。高祖進軍頓西昌,以穎為巴丘縣令,鎮大皋,督糧運。下至豫章,以穎監豫章郡。高祖率眾與王僧辯會於白茅灣,同討侯景,以穎知留府事。《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胡穎字方秀,吳興人也。偉姿容,性寬厚。梁末,陳武帝在廣州,穎深自結託。從克元景仲,平蔡路養、李遷仕皆有功。武帝進軍頓西昌,以穎為巴丘令,鎮大皋,督糧運。下至豫章,以穎監豫章郡。武帝率眾與王僧辯會白茅灣,同討侯景,以穎知留府事。,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胡穎祖先寄居吳興,之後土斷為民;他樣子英俊,個性寬厚,在梁朝任職武陵國侍郎,東宮直前。之後出發到番禺,征討黎族山區,廣州西江督護陳霸先在廣州,他就和陳霸先結交,陳霸先因為二人來自同一郡,待他很好。朝廷南征交趾,胡穎跟隨從出行討伐,各將領都從屬他;李賁平定,高祖回師,胡穎隸屬西江,出兵以他留守。侯景之亂,陳霸先打敗元景仲,跨越山嶺支援建康,討平蔡路養、李遷仕,胡穎都有功勞,歷任平固、遂興二縣令。陳霸先屯駐西昌,任命他為巴丘縣令,鎮守大皋,監督糧運;陳霸先下至豫章,胡穎監督豫章郡,之後陳霸先率兵和王僧辯於白茅灣會合討伐侯景,留下胡穎知府事。 承聖年間,梁元帝授與他假節、鐵騎將軍、羅州刺史,封爵漢陽縣侯,食邑五百戶,很快擔任豫章內史,陪同陳霸先鎮守京口。北齊派郭元建出關,都督侯瑱率師抵禦,陳霸先揀選府內三千名驍勇的士兵跟隨胡穎,令他們和侯瑱同行,在東關擊敗郭元建。承聖三年(554年),陳霸先包圍廣陵,北齊人東方光佔據宿預請降,任命胡穎為五原太守,隨著杜僧明支援東方光,但失敗退還,轉任曲阿令。很快他領任馬軍,跟從陳霸先襲擊王僧辯,跟隨周文育在吳興征討杜龕。紹泰元年(555年),胡穎除假節、都督南豫州諸軍事、輕車將軍、南豫州刺史。太平元年(556年),除持節、散騎常侍、仁威將軍,後兼任丹陽尹。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胡穎兼任左衛將軍,其餘依舊。永定三年(559年),他隨同侯安都征伐王琳,在宮亭擊破王琳的將領常眾愛等人。陳文帝繼位,除授侍中、都督吳州諸軍事、宣惠將軍、吳州刺史,但未接受就改官義興太守,仍然任職將軍。天嘉元年(560年),他獲任命為散騎常侍、吳興太守,同年六月逝世,虛齡五十四,贈侍中、中護軍,諡壯。次年(561年)配享高祖廟庭,兒子胡六同嗣爵。.

新!!: 陈书和胡穎 (南朝) · 查看更多 »

阮卓

阮卓(),陳留尉氏人《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阮卓,陳留尉氏人。祖詮,梁散騎侍郎。父問道,梁寧遠岳陽王府記室參軍。卓幼而聰敏,篤志經籍,善談論,尤工五言詩。性至孝,其父隨岳陽王出鎮江州,遇疾而卒,卓時年十五,自都奔赴,水漿不入口者累日。屬侯景之亂,道路阻絕,卓冒履險艱,載喪柩還都。在路遇賊,卓形容毀瘁,號哭自陳,賊哀而不殺之,仍護送出境。及渡彭蠡湖,中流忽遇疾風,船幾沒者數四,卓仰天悲號,俄而風息,人皆以為孝感之至焉。《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阮卓,陳留尉氏人也。祖詮,梁散騎侍郎。父問道,梁岳陽王府記室參軍。卓幼聰敏,篤志經籍,尤工五言。性至孝,父隨岳陽王出鎮江州,卒,卓時年十五,自都奔赴,水漿不入口者累日。載柩還都,度彭蠡湖,中流遇疾風,船幾沒者數四,卓仰天悲號,俄而風息,人以為孝感之至。,南北朝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阮卓的祖父阮詮是南梁的散騎侍郎,父親阮問道則是南梁寧遠將軍岳陽王蕭詧的王府記室參軍。阮卓自幼聰明,專心學習經籍,擅長談論,尤其寫作五言詩。他個性孝順,十五歲時父親隨蕭詧出鎮江州時因病去世,就從建康趕到江州,途中一點水也沒有喝過。其時侯景之亂令道路阻隔,他歷盡艱辛將父親的靈柩送回建康;在路途遇上賊人時,他面容憔悴,哭著陳述父親逝世的事,令賊人同情而不殺死他,並護送他出境。過彭蠡湖期間,湖中突然遇上疾風,幾次幾乎翻船,阮卓仰天悲呼,很快風就平息,當時的人都說阮卓孝感動天。 陳文帝繼位,他獲授鄱陽王陳伯山的王府外兵參軍;天康元年(566年)轉為雲麾將軍新安王陳伯固的王府記室參軍,之後隨府轉為翊右記室,帶任撰史著士。後來阮卓又遷轉鄱陽王中衛府錄事、晉安王陳伯恭的王府記室,仍然任職著士如故。歐陽紇被平定,交阯人往往聚集成盗匪,他卓詔出使招撫。交阯的日南郡、象郡出產金銀珍珠和翡翠,前後的使者都取得不少,只有阮卓挺身而還,沒有取去任何寶物,時人都認為他廉潔。不久遷任衡陽王陳伯信的王府中錄事參軍、入朝任用為尚書祠部郎,轉官始興王陳叔陵的中衛府記室參軍。 陳叔陵謀反被誅殺後,陳後主對朝臣說:「阮卓從來不參與謀逆,應該要嘉許。」至德元年(583年),他入朝任官德教殿學士,很快兼任通直散騎常侍,為王話副手出使隋朝。隋文帝早知道阮卓名氣,遣派河東薛道衡、琅邪顏之推等人和他飲酒賦詩,賜予禮物。回國後,除授招遠將軍、南海王陳虔的王府諮議參軍,後來因眼病不就任,隱居在小屋,改建亭宇和修整山林園池,招待朋友,以文酒自娛。禎明三年(589年)入隋,到江州時想起父親在當地去世而生病逝世,虛歲五十九。.

新!!: 陈书和阮卓 · 查看更多 »

蔡徵

蔡徵,中国南朝陈大臣,陈后主时中书令。本名览,字希祥,祖籍济阳郡考城县(今河南省兰考县),蔡景历之子。.

新!!: 陈书和蔡徵 · 查看更多 »

蔡凝

蔡凝,字子居。济阳郡考城县(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人,南朝陈官员、诗人。蔡撙之孙,蔡彦高之子。 蔡凝幼时聪颖,美容止。长大后博览经传,有文才,精通书法,擅长草书隶书。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为秘书郎、庐陵王文学。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转任太子中舍人,以名公子娶信义公主,拜驸马都尉。历任晋陵郡太守、宁运将军、中书侍郎、尚书吏部侍郎。因劝陈宣帝不委外戚重权,遭诋毁而免官,与徐伯阳等为“文会之友”。陈后主时,任给事黄门侍郎,转任晋熙王府长史。后主日夜宴乐,蔡凝略有微词,即为冷落,被视为“负地矜才,无所用也”。郁郁不得志,作《小室赋》以排遣抒怀。隋灭南陈,被迫北行关中病卒于道。《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一首。.

新!!: 陈书和蔡凝 · 查看更多 »

鄭灼

鄭灼(),字茂昭,東陽信安人《陳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七》:鄭灼字茂昭,東陽信安人也。祖惠,梁衡陽太守。父季徽,通直散騎侍郎、建安令。灼幼而聰敏,勵志儒學,少受業于皇侃。梁中大通五年,釋褐奉朝請。累遷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安東臨川王府記室參軍,轉平西邵陵王府記室。簡文在東宮,雅愛經術,引灼為西省義學士。承聖中,除通直散騎侍郎,兼國子博士。尋為威戎將軍,兼中書通事舍人。高祖、世祖之世,歷安東臨川、鎮北鄱陽二王府諮議參軍,累遷中散大夫,以本職兼國子博士。未拜,太建十三年卒,時年六十八。《南史·卷七十一·列傳第六十一》:鄭灼字茂昭,東陽信安人也。幼聰敏,勵志儒學。少受業於皇侃。梁簡文在東宮,雅愛經術,引灼為西省義學士。承聖中,為兼中書通事舍人。仕陳,武帝、文帝時,累遷中散大夫,後兼國子博士,未拜卒。,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與儒者。 鄭灼的祖父鄭惠是南梁衡陽太守,父親鄭季徽則是南梁通直散騎侍郎、建安令。他年少聰明,奮志儒學,曾經跟隨皇侃學習;中大通五年(533年)擔任釋褐官奉朝請,遷任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安東將軍臨川王蕭正義的王府記室參軍,改任平西將軍邵陵王蕭綸的王府記室。梁簡文帝為太子時喜歡經學,引薦鄭灼為中書省義學士。承聖年間除授通直散騎侍郎,兼任國子博士,很快改任威戎將軍,兼中書通事舍人。陳武帝、陳文帝在位時,歷任安東將軍臨川王陳蒨、鎮北將軍鄱陽王陳伯山的王府諮議參軍,轉官中散大夫。之後以本職兼任國子博士,但未拜官就在太建十三年(581年)去世,虛歲六十八。 鄭灼個性專心勤勉,尤其明白三禮。年輕時曾夢見和皇侃在路途相遇,皇侃對他說:「鄭郎開口。」就吐口水到鄭灼口中,之後他的學問大有進步。鄭灼家中貧窮,日以繼夜抄寫註釋,毛筆的毫用盡後都會削去繼續使用;他又經常吃菜,講授時會多苦心熱,若果當時盛產瓜類植物時,他總會仰卧用瓜鎮著胸口,起來繼續誦讀,十分專注。.

新!!: 陈书和鄭灼 · 查看更多 »

蕭濟 (南陳)

蕭濟(),字孝康,東海蘭陵人《陳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四》:蕭濟字孝康,東海蘭陵人也。少好學,博通經史,諮梁武帝左氏疑義三十餘條,尚書僕射范陽張纘、太常卿南陽劉之遴並與濟討論,纘等莫能抗對。解褐梁祕書郎,遷太子舍人。預平侯景之功,封松陽縣侯,邑五百戶。《南史·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九》:時有蕭濟字孝康,東海蘭陵人也。好學,博通經史。仕梁為太子舍人。預平侯景功,封松陽縣侯。陳文帝為會稽太守,以濟為宣毅府長史。及即位,授侍中。太建中,歷位五兵、度支、祠部三尚書,卒。,南梁、南陳官员。 蕭濟年少就好學,精通經史,梁武帝询问《左氏疑義》三十多條,尚書僕射范陽張纘、太常卿南陽劉之遴和他討論,二人都無法反駁他的意見。蕭濟擔任南梁的祕書郎,遷任太子舍人;因參與平定侯景之功獲封松陽縣侯,食邑五百戶。陳霸先鎮守徐方,委任蕭濟為明威將軍、征北長史。承聖二年(553年),徵召為中書侍郎,轉官通直散騎常侍。陳蒨任職會稽太守,又以他出任宣毅府長史,轉遷司徒左長史。陳蒨即位為陳文帝,授侍中,不久改授太府卿,但因為母親逝世不接受任命。蕭濟為陳霸先和陳蒨佐理政務,得到兩朝君主的厚待,賞賜比平常人豐厚;歷任蘭陵、陽羨、臨津、臨安等縣令,在地皆有好名聲。 太建初年,蕭濟入朝為五兵尚書,與左僕射徐陵、特進周弘正、度支尚書王瑒、散騎常侍袁憲共同服侍東宮陳叔寶。他復任司徒長史,很快授官度支尚書,領羽林監;轉為國子祭酒,仍然領羽林監。後朝廷加蕭濟為金紫光祿大夫,兼安德宮衛尉;再轉仁威將軍、揚州長史。陳宣帝曾下令揚州曹事檢討自己,見他文章條理通順,就對左右的臣子說:「我本來以為期蕭長史只懂得經傳,不會說話扼要繁重,才會這樣。」遷任祠部尚書,加給事中,再次為金紫光祿大夫,但未拜任就去世,虛年六十六。詔贈本官,協助喪事。.

新!!: 陈书和蕭濟 (南陳) · 查看更多 »

蕭方智

#重定向 梁敬帝.

新!!: 陈书和蕭方智 · 查看更多 »

虞荔

虞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今浙江宁波余姚市)人。 幼年聪明,九岁随从伯父虞阐去探望太常陆倕,陆倕问虞荔《五经》十事,對答如流。梁朝时任司文郎、通直散骑侍郎、中书舍人。入陈朝,官太子中庶子。天嘉二年(561年)卒,享年五十九。著有《鼎录》。.

新!!: 陈书和虞荔 · 查看更多 »

陳叔寶

#重定向 陈后主.

新!!: 陈书和陳叔寶 · 查看更多 »

陳叔陵

陳叔陵(),陈宣帝陳頊次子,封為始興王。母親是貴人彭氏。 南梁承聖中,生于江陵。与兄长陈叔宝曾被扣为人质。天嘉三年(562年),随兄长回到南陈,封康乐侯,邑五百户。光大元年(567年),除中书侍郎。二年,出为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其父登基后,陈叔陵于太建元年(569年),封始兴郡王,奉昭烈王祀。进授使持节、都督江、郢、晋三州诸军事、军师将军,刺史如故。当时,陈叔陵时年十六,已自己主政,下属不能干预。他性格严刻,部下慑惮。诸公子侄及罢县令长,皆逼令事己。寻进号云麾将军,加散骑常侍。 太建三年(571年),加侍中。四年,迁都督湘、衡、桂、武四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湘州刺史,侍中、使持节如故。诸州镇闻其至,皆震恐股栗。寻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迁中卫将军。九年,除使持节、都督扬、徐、东扬、南豫四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侍中、将军、鼓吹如故。太建十年,至都,加扶,给油幢车。陈叔陵又喜掘墳露骨,《陳書》載,叔陵“好遊塚墓間,遇有塋表主名可知者,輒令左右發掘,取其石志古器,並骸骨肘脛,持為玩弄,藏之庫中”。太建十一年(579年),生母彭氏去世,东晋太傅谢安的陵墓也被他挖掘,將彭氏葬於此。为生母彭氏丁忧去职,又起为中卫将军,使持节、都督、刺史如故。服阕,又为侍中、中军大将军。 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宣帝去世,為爭奪帝位,曾以藥刀砍中其兄陈叔宝頸項,和赶来的其母柳--数下,陈叔宝乳媪吴氏在太后身旁从后面抓住陈叔陵的手肘,陈叔宝才得以起身,陈叔陵仍然抓着陈叔宝的衣服,被陈叔宝挣脱。陈叔陵的弟弟长沙王陈叔坚与陈叔陵搏斗,夺下刀,用衣袖把他绑在柱子上。吴媪已扶陈叔宝躲避,陈叔坚去寻找陈叔宝,陈叔陵趁机挣脱,走出云龙门,快速回到东府,招呼甲士,散金银以为赏赐,召在外诸王将帅,但除了堂弟扬州刺史新安王陈伯固以外并无人响应。陈叔宝继位,派大将蕭摩訶追杀陈叔陵。陳叔陵企圖招降蕭摩訶,派人送給蕭摩訶一部鼓吹,並對他說:“事捷,必以公為台鼎。”萧摩诃回报说:“须王心膂节将自来,方敢从命”。叔陵照办,结果其心复将领皆被萧摩诃拘捕处决。叔陵见大势已去,將妃張氏及寵妾七人沉於井,自率步騎百人--突圍奔隋,从南门出逃,情急落馬。萧摩诃率军将其追斩。诸子被赐死,舅舅彭暠以及相关官员被处决。.

新!!: 陈书和陳叔陵 · 查看更多 »

陳宣帝

#重定向 陈宣帝.

新!!: 陈书和陳宣帝 · 查看更多 »

陳寶應

陳寶應(),晉安侯官人《陳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陳寶應,晉安侯官人也。世為閩中四姓。父羽,有材幹,為郡雄豪。寶應性反覆,多變詐。梁代晉安數反,累殺郡將,羽初並扇惑合成其事,後復為官軍鄉導破之,由是一郡兵權皆自己出。《南史·卷八十·列傳第七十》:陳寶應,晉安侯官人也,世為閩中四姓。父羽,有材幹,為郡雄豪。寶應性反復,多變詐。梁時晉安數反,累殺郡將,羽初並扇惑成其事,後復為官軍鄉導破之,由是一郡兵權皆自己出。,南梁、南陳官员,後協助留異和周迪叛亂而被殺。 陳寶應家族是閩中四姓,父親陳羽有才能,在郡內號稱英雄豪傑;而陳寶應個性反覆無常,多變狡詐。南梁期間晉安郡多次反叛,殺害當地將領,陳羽曾參與叛變,但後來又引導官軍擊敗叛軍,於是郡內兵權都歸入陳羽手中。 侯景之亂期間,晉安太守、賓化侯蕭雲讓陳羽管理當地,他年老,但能處理當地事務,吩咐陳寶應統領軍隊。其時東部饑荒,尤其在會稽更死去大部分民眾,平民都互相賣身,唯獨晉安依然富庶。陳寶應從海路進入臨海、永嘉及會稽、餘姚、諸暨,承載糧食和人民貿易,收穫玉器、絲綢和民眾子女,又羅致到能駕船的人,於是財產豐富,部下強盛。侯景被平定後,梁元帝任命陳羽為晉安太守。陳霸先輔政,陳羽奏請退休,希望讓陳寶應擔任太守,獲允許。紹泰元年(555年),朝廷授他為壯武將軍、晉安太守,不久加員外散騎常侍,次年(556年)封侯官縣侯,食邑五百戶。當時東西山路都有流寇佔據,他從海路到會稽納貢。南陳建立,他獲封持節、散騎常侍、信武將軍、閩州刺史,領會稽太守。陳文帝繼位,進封他為宣毅將軍,又加父親陳羽為光祿大夫;同時下令宗正將他家族的世系記下並編為宗室,派使者授予他的子女官職爵位。。 後來陳寶應娶留異的女兒為妻子,侯安都討伐留異時他派兵協助留異,又資助周迪的兵糧,入侵臨川。都督章昭達在東興、南城打敗周迪,陳文帝命令章昭達率領軍隊由建安南路越過山嶺,又命益州刺史、領信義太守余孝頃統率會稽、東陽、臨海、永嘉軍對從東路會合攻打陳寶應,並且下詔宗正斷絕他家族的屬籍。天嘉五年(564年),周迪被擊敗,章昭達越過東興嶺在建安坐鎮,余孝頃從海路攻擊晉安;陳寶應據守建安湖邊拒守官軍,水陸兩路都架設柵欄。章昭達鋪設深溝和高壘,不和他作戰,但命令士兵軍士斬樹木造木筏。不久大水沖出,衝擊陳寶應的柵欄;官軍水陸兩路攻至,於是他的部屬潰敗,自己逃入山中,走投無路被抓獲,和子弟二十人被押到建康斬首。.

新!!: 陈书和陳寶應 · 查看更多 »

陳伯宗

陳伯宗(),字奉業,小字藥王,南朝陳朝的第三代皇帝,史書稱作「廢帝」,陳文帝陳蒨之嫡出長子,母安德皇后沈妙容。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陳伯宗在陳文帝死後即帝位,由於陳伯宗年幼,便以叔父安成王陳頊為司徒、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於是政局都為陳頊所掌握。567年改年號為光大,陳頊晉位為太傅,准許佩帶劍履上殿。光大二年(568年)11月,陳頊叛逆廢陳伯宗為臨海王,自立為帝,是為陳宣帝。 陳伯宗於被廢之後,於太建二年(570年)四月逝世,得年十九歲《陳書 卷四 本紀第四 廢帝伯宗》:太建二年四月薨,時年十九。。.

新!!: 陈书和陳伯宗 · 查看更多 »

陳伯固

伯固(),字牢之,南陈世祖文帝陈蒨第五子,封新安王。.

新!!: 陈书和陳伯固 · 查看更多 »

陳後主

#重定向 陈后主.

新!!: 陈书和陳後主 · 查看更多 »

陳詳 (南朝)

陳詳(),字文幾,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南梁官员,南陳宗室、官员《陳書·卷十五·列傳第九》:陳詳字文幾,少出家為桑門。善書記,談論清雅。高祖討侯景,召詳,令反初服,配以兵馬,從定京邑。高祖東征杜龕,詳別下安吉、原鄉、故鄣三縣。龕平,以功授散騎侍郎、假節、雄信將軍、青州刺史,資割故鄣、廣德置廣梁郡,以詳為太守。高祖踐祚,改廣梁為陳留,又以為陳留太守。永定二年,封遂興縣侯,食邑五百戶。其年除明威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五》:遂興侯詳字文幾,少出家為沙門。善書記,談論清雅。武帝討侯景,召令還俗,配以兵馬,從定建鄴。永定二年,封遂興縣侯。天嘉三年,累遷吳州刺史。五年,討周迪,戰敗,死之。以所統失律,無贈諡。子正理嗣。。 陳詳是陳武帝陳霸先的從孫,他年少出家為僧侶,善於書記,言談清雅。陳霸先討伐侯景徵召他還俗,配備兵馬,跟隨平定江陵。之後陳霸先討伐杜龕,陳詳分別取下安吉、原鄉和故鄣三縣,平定杜龕後就以功勳獲授散騎侍郎、假節、雄信將軍、青州刺史,又割故鄣縣和廣德縣析置廣梁郡,任命他為太守。陳武帝建立陳朝後,改廣梁郡為陳留郡,陳詳亦出任為陳留太守。永定二年(558年)獲封遂興縣開國侯,食邑五百戶,同年除授明威將軍、通直散騎常侍。 永定三年(559年),陳詳跟從侯安都在宮亭湖擊敗王琳部將常眾愛。陳文帝繼位,他轉任宣城太守,仍為雄信將軍。王琳據守柵口,陳詳陪同吳明徹襲擊湓城虜取王琳家属,但失敗,因此經由南湖和鄱陽步道回歸。王琳被平定,他和吳明徹並無功勞。天嘉元年(560年),陳詳按例增加食邑到一千五百戶,仍為通直散騎常侍,兼右衛將軍。天嘉三年(562年)出任假節、都督吳州諸軍事、仁威將軍、吳州刺史。 周迪割據臨川起兵,陳詳自吳州突襲周迪的濡城別營,俘虜他的妻子,周迪敗走後陳詳就回歸本鎮。天嘉五年(564年),周迪再次由臨川發兵,朝廷下令他擔任為都督,率水兵步兵討伐。陳軍至南城與周迪軍隊相遇,陳軍戰敗,陳詳也戰死,虛歲四十二。因為他所統部下行军沒有纪律,朝廷決定不贈諡,子陳正理嗣爵。.

新!!: 陈书和陳詳 (南朝) · 查看更多 »

陳昌 (南北朝)

陳昌,字敬业,陳高祖陈霸先第六子。南梁太清末年,陈霸先南征李贲,命陈昌与母亲章要儿随沈恪回吴兴。陈霸先东讨侯景时,陈昌与章要儿、陈蒨都为侯景囚禁。侯景之乱被平定後,梁元帝拜陳昌为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陳昌时年十六。 陳昌容貌伟丽,神情秀朗,雅性聪辩,明习政事。陈霸先派遣陈郡谢哲、济阳蔡景历辅佐陈昌,又派吴郡杜之伟教授陈昌经书。陈昌读书一览成诵,明于义理,剖析如流。后来与陈顼一起去荆州,梁元帝以他为员外散骑常侍。荆州陷落,又和陈顼一起被俘虏到关右,西魏因为陈霸先的原因,对这些政治人质很礼遇。 陈霸先即位,频频遣使请北周释放陈顼及陈昌,北周许诺而未遣。陈高祖陈霸先驾崩後,陈国无皇嗣,皇侄陈蒨接任了皇位,北周欲给陈制造内乱,反而立即将陈昌放还。当时南梁残余势力王琳据守长江中游,陈昌不得还,居住在安陆。王琳被南陈所平后,天嘉元年二月,陈昌从安陆出发。 陈昌自恃是陈霸先嫡子,在途给嗣兄陈蒨写信,言辞非常不客气,要求陈蒨让位。陈蒨很不高兴,说:“太子快回来了,我只好找个地方当藩王去养老。”其心腹大臣侯安都说:“自古岂有被代天子?”陈昌由鲁山济江,三月入陈境。陈蒨遂诏令主书舍人缘道迎接,丙子,渡江时,由侯安都于无人时将陈昌推入长江淹死,对外宣布陈昌在江中因船隻故障而溺死。四月庚寅,丧柩至京师,陈蒨亲出临哭,追谥号献,风光大葬,又以子陈伯信为其后嗣。.

新!!: 陈书和陳昌 (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陳擬

陳擬(),字公正,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南梁官员,南陳宗室、官员《陳書·卷十五·列傳第九》:陳擬字公正,高祖疏屬也。少孤貧,性質直彊記。高祖南征交趾,擬從焉。又進討侯景,至豫章,以擬為羅州刺史,與胡穎共知後事,並應接軍糧。高祖作鎮朱方,擬除步兵校尉、曲阿令。紹泰元年,授貞威將軍、義興太守。二年,入知衛尉事,除員外散騎常侍、明威將軍、雍州刺史,資監南徐州。《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五》:永修侯擬字公正,陳武帝之疏屬也。少孤貧,質直強記。武帝南征交址,擬從焉。梁紹泰二年,除員外散騎常侍、明威將軍,以雍州刺史資,監南徐州事。。 陳擬是陳武帝陳霸先的從子,他年少孤苦貧窮,個性正直、记忆力强。陳霸先征討交趾,他跟隨;之後陳霸先討伐侯景時任命陳擬為羅州刺史,與胡穎共同處理事務,接應軍糧。陳霸先鎮守朱方,他擔任步兵校尉、曲阿縣令。紹泰元年(555年),授命為貞威將軍、義興太守;到次年(556年)入朝當衛尉,除授員外散騎常侍、明威將軍、雍州刺史,監督南徐州。 陳武帝建立陳朝後,陳擬在永定二年(558年)獲封永修縣開國侯,食邑五百戶,不久擔任輕車將軍,兼南徐州刺史,員外散騎常侍如故。同年改授通直散騎常侍、中領軍;至永定三年(559年)以本官監南徐州。陳文帝繼位,陳擬獲任命為丹陽尹、常侍如故,後來因事被連坐免官,以平民身分知郡,很快就恢復本職。天嘉元年(560年)他去世,虛歲五十八,贈領軍將軍,喪事的用品都由朝廷共給,諡定。次年(561年)配享高祖廟廷,兒子陳黨嗣爵。.

新!!: 陈书和陳擬 · 查看更多 »

陳慧紀

陳慧紀(),字元方,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南梁、南陳、隋朝官员,南陳宗室《陳書·卷十五·列傳第九》:陳慧紀字元方,高祖之從孫也。涉獵書史,負才任氣。高祖平侯景,慧紀從焉。尋配以兵馬。景平,從征杜龕。除貞威將軍、通直散騎常侍。高祖踐祚,封宜黃縣侯,邑五百戶,除黃門侍郎。世祖即位,出為安吉縣令。遷明威將軍軍副。司空章昭達征安蜀城,慧紀為水軍都督,於荊州燒青泥船艫。光大元年,以功除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宣遠將軍、豐州刺史,增邑并前一千戶。《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五》:宜黃侯慧紀字元方,武帝之從孫也。涉獵書史,負材任氣。從武帝平侯景。及帝踐阼,封宜黃縣侯,除黃門侍郎。。 陳慧紀是陳武帝陳霸先的從孫,他涉獵不少書史,恃著自己的才學任性使氣。陳霸先討伐侯景時他跟隨,配備兵馬,也陪同陳霸先討伐杜龕,南梁期間他獲任為貞威將軍、通直散騎常侍。陳武帝建立陳朝後,陳慧紀在永定二年(558年)獲封宜黃縣開國侯,食邑五百戶,擔任黃門侍郎。陳文帝繼位,他轉任安吉縣縣令,遷官明威將軍軍副。當時司空章昭達征討安蜀城,陳慧紀出任水軍都督,在荊州燒毀青泥連結的船隻。臨海王陳伯宗即位,他在光大元年(567年)因功除授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宣遠將軍、豐州刺史,增加食邑到一千戶。 太建九年(577年),吳明徹北伐失敗,以陳慧紀擔任持節、智武將軍、緣江都督、兗州刺史,增加食邑到二千戶。北周軍隊乘勝追擊,在攻佔的淮南江外騷擾,他召集士兵從海路回建鄴,不久除授使持節、散騎常侍、宣毅將軍、都督郢巴二州諸軍事、郢州刺史,增加食邑到二千五百戶。陳後主至德二年(584年),陳慧紀遷官使持節、散騎常侍、雲麾將軍、都督荊信二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賜一名伎女,再增邑食邑到三千戶。禎明元年(588年),西梁蕭琮的尚書左僕射安平王蕭巖、晉熙王蕭瓛率領二萬多人向陳慧紀請降,他以士兵迎接,同年以接應降軍的功勞加侍中、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征西將軍,增食邑到六千戶。。 隋朝軍隊越過長江攻打南陳,清河公楊素率軍走過巴峽,陳慧紀派遣南康太守呂忠肅和將領陸倫拒守,結果戰敗。楊素進據馬頭,同時隋朝將領韓擒虎及賀若弼也過江據守蔣山,他帶領三萬將士和一千多艘戰船沿江南下打算奪取台城;但在漢口被隋朝秦王楊俊阻截無法前進。陳慧紀聽聞呂忠肅戰敗,就燒掉公安的糧食,假裝引兵東下,推舉湘州刺史、晉熙王陳叔文為盟主,水軍都督周羅睺與郢州刺史荀法尚守衛江夏。建鄴被攻陷,隋晉王楊廣差遣使節以向陳慧紀的兒子陳正業勸降,又派使節樊毅勸降周羅睺,稱長江上流边城全部投降。於是他和巴州刺史畢寶一同哭著投降。他在隋朝依例授封儀同三司,其後去世。兒子陳正平有文采。.

新!!: 陈书和陳慧紀 · 查看更多 »

陸子隆

子隆(),字興世,吳郡吳縣人《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陸子隆字興世,吳郡吳人也。祖敞之,梁嘉興令。父悛,封氏令。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起家東宮直後。侯景之亂,於鄉里聚徒。是時張彪為吳郡太守,引為將帥。彪徙鎮會稽,子隆隨之。及世祖討彪,彪將沈泰、吳寶真、申縉等皆降,而子隆力戰敗績,世祖義之,復使領其部曲,板為中兵參軍。歷始豐、永興二縣令。《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陸子隆字興世,吳郡人也。祖敞之,梁嘉興令。父悛,封氏令。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侯景之亂,於鄉里聚徒。時張彪為吳郡太守,引為將帥,仍隨彪徙鎮會稽。及文帝討彪,彪將沈泰、吳寶真、申縉等皆降,而子隆力戰敗績。文帝義之,復使領其部曲。,南梁、南陳官员。 陸子隆的祖父陸敞之是南梁嘉興縣令,父親陸悛則是南梁的封氏縣令。陸子隆年少慷慨大方,立志建立功名,以東宮直後起家。侯景之亂時,他在家鄉聚集群眾,當時的吳郡太守張彪引薦為將領;張彪徙任會稽太守,陸子隆跟隨。陳蒨討伐張彪,張彪的將領沈泰、吳寶真和申縉等人都投降,唯有陸子隆力戰到底,最終失敗。陳蒨欣賞他的忠義,給他繼續率領部下,任命為中兵參軍,歷任始豐、永興二縣縣令。 陳蒨嗣位為陳文帝,陸子隆領兵保衛宮殿,很快就隨侯安都於柵口拒守王琳。王琳平定後,授為左中郎將。天嘉元年(560年),他受封益陽縣子,食邑三百戶,外任高唐郡太守;次年(561年)除授明威將軍、廬陵太守。當時周迪據臨川造反,東昌縣人脩行師和應,率兵攻打陸子隆,勢力巨大。陸子隆在外邊安排伏兵,城門則緊閉示弱。脩行師部隊來到就兩邊夾擊,脩行師大敗投降,他准許並送脩行師到京師。天嘉四年(563年),周迪引導陳寶應從臨川出兵,他跟隨都督章昭達討伐周迪。周迪退兵,二人跨越東興嶺征伐陳寶應。官軍至建安郡後他負責管理本郡。陳寶應據守建安的湖邊抵抗官軍,他和章昭達各自據守營地,章昭達先和敵軍戰鬥,失利而失去戰鼓和號角。陸子隆知道後率兵支援,擊敗叛軍,取回章昭達失去的羽儀甲仗。晉安平定,他的功勞最大,遷任假節、都督武州諸軍事,仍然為將軍如故,不久改封朝陽縣伯,食邑五百戶。陳廢帝即位,進號智武將軍,加員外散騎常侍,其餘依舊。 華皎據湘州叛陳,考慮陸子隆駐守重鎮,因此覺得憂患,頻頻派使節召喚投靠,他不願意,於是華皎派兵攻打,又未能攻克。華皎於郢州被打敗,他出兵偷襲華皎後部,和官軍會合。陸子隆獲授職持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武州諸軍事,進爵朝陽縣侯,增食邑到七百戶。不久遷任都督荊信祐三州諸軍事、宣毅將軍、荊州刺史,依然為持節、常侍。其時荊州新設立,治所在公安縣,城池不穩固,他修建城郭,安抚笼络人民,得到民心,號稱稱職。任職三年後,居民都上表請求立碑讚頌他的功績,朝廷准許。太建元年(569年),進號雲麾將軍,次年(570年)去世,虛歲四十七。贈散騎常侍,諡威,子陸之武嗣爵。.

新!!: 陈书和陸子隆 · 查看更多 »

陸山才

山才(),字孔章,吳郡吳縣人《陳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陸山才字孔章,吳郡吳人也。祖翁寶,梁尚書水部郎。父汎,散騎常侍。山才少倜儻,好尚文史,范陽張纘,纘弟綰,並欽重之。起家王國常侍,遷外兵參軍。尋以父疾,東歸侍養。承聖元年,王僧辯授山才儀同府西曹掾。高祖誅僧辯,山才奔會稽依張彪。彪敗,乃歸高祖。《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陸山才字孔章,吳郡吳人也。祖翁寶,梁尚書水部郎。父泛,中散大夫。山才倜儻,好尚文史,范陽張纘、纘弟綰並欽重之。,南梁、南陳官员。 陸山才的祖父陸翁寶是南梁尚書水部郎;父親陸汎則是散騎常侍。陸山才年少卓越豪邁,喜歡文學與史學,范陽的張纘與其弟張綰都敬重他。他從王國常侍起家,遷任外兵參軍,不久因為父親患病回鄉奉養。承聖元年(552年),王僧辯授陸山才儀同府西曹掾,到陳霸先誅殺王僧辯,他逃到會稽依附張彪。張彪敗亡,陸山才最終歸附陳霸先。紹泰年間,都督周文育出鎮南豫州,不懂奏疏,就任用他為長史協助政事。周文育南征,打敗蕭勃,擒拿歐陽頠,計畫多出自陸山才;及後周文育西征王琳,留下他監督江州事務,仍然鎮守豫章。周文育與侯安都在沌口戰敗,余孝頃自新林入侵豫章,陸山才召集餘眾依附周迪。周迪擒拿余孝頃、李孝欽等人,派遣陸山才從都陽樂安嶺東路送他們到京師,之後除授中書侍郎;又由樂安嶺安撫南川各郡。周文育重新鎮守豫章金口,他再任貞威將軍、鎮南長史、豫章太守。 周文育被熊曇朗殺害,熊曇朗囚禁陸山才等人送往王琳處。未送到時,侯安都於宮亭湖擊敗王琳部將常眾愛,於是他才能回國,擔任貞威將軍、新安太守。因為王琳未平定,陸山才留守富陽縣捍衛東路。之後他入朝為員外散騎常侍,遷任宣惠將軍始興王陳伯茂長史,代行東揚州事。侯安都討伐留異,他率領王府部下跟隨;留異戰敗後獲除任明威將軍、東陽太守,入朝為始興王長史,帶會稽郡郡丞,代行東揚州事,唯未拜授就改授散騎常侍,兼度支尚書,任滿後改為實授。陳頊南征周迪,委派陸山才為軍司,討平周迪後復職。余孝頃自海路襲擊晉安,他又以本官到會稽提供策略。回朝後,因在宴席上和蔡景歷言語失禮,被彈劾罷官。不久又授與散騎常侍,遷轉雲旗將軍、西陽武昌二郡太守。天康元年(566年)他去世,虛歲五十八,贈右衛將軍,諡簡子。.

新!!: 陈书和陸山才 · 查看更多 »

陸琰

(),字溫玉,吳郡吳縣人《陳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四》:陸瓊字伯玉,吳郡吳人也。祖完,梁琅邪、彭城二郡丞。父雲公,梁給事黃門侍郎,掌著作。《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陸琰字溫玉,吏部尚書瓊之從父弟也。父令公,梁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琰幼孤、好學,有志操。州舉秀才。解褐宣惠始興王行參軍,累遷法曹外兵參軍,直嘉德殿學士。世祖聽覽餘暇,頗留心史籍,以琰博學,善占誦,引置左右。嘗使製刀銘,琰援筆即成,無所點竄,世祖嗟賞久之,賜衣一襲。……有弟瑜。《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琰字溫玉,瓊之從父弟也。父令公,梁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琰幼孤,好學,有志操,州舉秀才。累遷宣惠始興王外兵參軍,直嘉德殿學士。陳文帝聽覽餘暇,頗留心史籍,以琰博學,善占誦,引置左右。嘗使制刀銘,琰援筆即成,無所點竄,帝嗟賞久之,賜衣一襲。……弟瑜字幹玉……,南北朝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陸琰的祖父陸完是南梁琅邪、彭城兩郡郡丞,父親陸令公是南梁中軍將軍宣城王蕭大器的記室參軍,弟弟光祿卿陸瑜;吏部尚書陸瓊則是他的堂兄弟。他自小失去雙親,唯好學有志向操守。州內推舉秀才,他因而解褐宣惠將軍始興王陳伯茂的行參軍,遷任法曹外兵參軍,直嘉德殿學士。陳文帝處理政務的空閒時間很留心史籍,得知陸琰博學,擅長背誦,讓他伴隨左右;文帝層下令他寫作刻在刀上的銘文,他一下筆就完成,不須改寫,文帝十分驚嘆,賞賜一襲衣服。 不久他兼任通直散騎常侍,擔任琅邪王厚的副手出使北齊,到鄴下時王厚病逝,陸琰獨自為使節;他當時二十多歲,風采俊美,對答得體,北齊的士大夫很是傾心交談。回國後,他轉任雲麾將軍新安王陳伯固的主簿,換授安成王陳頊的長史與寧遠府記室參軍。太建初年,陸琰出任武陵王陳伯禮明威府功曹史,兼任東宮管記,其後因母親逝世辭官,到太建五年(573年)逝世,虛歲三十四。太子陳叔寶很哀傷悼念,發布手令為他舉哀和提供喪事財物,又親自寫下墓誌銘,至德二年(584年)追贈司農卿。陸琰欲望不多,不會矜誇競爭,專心經籍,安然自若。他的作品存世不多,陳後主徵求遺文編成文集二卷。.

新!!: 陈书和陸琰 · 查看更多 »

陸瓊

(),字伯玉,吳郡吳縣人《陳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四》:陸瓊字伯玉,吳郡吳人也。祖完,梁琅邪、彭城二郡丞。父雲公,梁給事黃門侍郎,掌著作。《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字遐業,慧曉兄子也。……閑四子:厥、絳、完、襄也。……雲公字子龍,襄兄完子也。……雲公子瓊字伯玉,幼聰慧,有思理。六歲為五言詩,頗有詞采。大同末,雲公受梁武帝詔校定碁品,到溉、朱異以下並集。瓊時年八歲,於客前覆局,由是都下號曰神童。異言之武帝,召見,瓊風神警亮,進退詳審,帝甚異之。十一,丁父憂,毀瘠有至性,從祖襄歎曰:「此兒必荷門基,所謂一不為少。」及侯景作逆,攜母避地於縣之西鄉,勤苦讀書,晝夜無怠,遂博學善屬文。,南陳官员。 陸瓊的祖父陸完是南梁琅邪、彭城兩郡郡丞;父親陸雲公則是南梁的給事黃門侍郎。陸瓊自小聰明懂思考,六歲就能寫作五言詩,有文彩。大同末年,陸雲公受梁武帝詔令修訂《棋品》,到溉、朱異等人下棋完畢,陸瓊當時八歲,在他們面前重新擺出原有棋局,於是他在京師以神童聞名。朱異告訴梁武帝此事,就下令召見陸瓊,看到陸瓊機警聰明,言語慎重,覺得非常驚奇。到他十一歲,父親逝世,誠摯的哀傷使他很瘦弱,從祖父驚嘆:「這孩子一定能擔起家業,真難得。」後來侯景作亂,他帶著母親避居縣內的西鄉,勤力讀書,從不懶惰,於是博學、懂得文章。 永定年間陸瓊在州內推举為秀才;天嘉元年(560年),擔任寧遠將軍,始興王陳伯茂王府的法曹行參軍,很快以本官兼任尚書外兵郎,以文學轉兼任殿中郎,任滿後改為實授。陸瓊一直有良好名聲,得到陳文帝讚賞,之後討伐周迪、陳寶應等人的都官符及諸大手筆,詔令都由他執筆。他遷任新安王陳伯固的文學,掌管東宮管記。陳頊就任司徒,揀選幕僚,吏部尚書徐陵向陳頊推薦陸瓊:「新安王文學陸瓊見識廣博,文史富足,在郎署工作多時,左西掾的出缺由他承當最適合。」就除授司徒左西掾,不久兼官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北齊。 太建元年(569年),陸瓊重新以本官掌管東宮管記,除任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遷轉中書侍郎、太子家令。長沙王陳叔堅為江州刺史,不守法規,陳宣帝以長沙王年少任命陸瓊為長沙王長史,代理江州府國事,帶任尋陽太守;陸瓊以母親年老不願意遠行,太子陳叔寶亦請求留任,於是並未成事。之後他累遷給事黃門侍郎,領羽林監,轉官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又領授大著作,編寫國史《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太建中為給事黃門侍郎,轉中庶子,領大著作,撰國史。後主即位,直中書省,掌詔誥。至德元年,除度支尚書,參選事,掌誥詔,並判廷尉、建康二獄事。初,瓊父雲公奉梁武敕撰嘉瑞記,瓊述其旨而續焉,自永定訖於至德,勒成一家之言。遷吏部尚書,著作如故。瓊詳練譜牒,雅有識鑒。先是吏部尚書宗元饒卒,尚書右僕射袁憲舉瓊,宣帝未之用,至是居之,號為稱職。。陳後主即位,陸瓊在中書省任職,掌管詔令,很快就獲授散騎常侍,兼任度支尚書,領揚州大中正。至德元年(583年),轉正任度支尚書,參與掌管詔誥君主文告,並負責廷尉、建康刑事。最初,陸瓊的父親陸雲公奉梁武帝命令編纂《嘉瑞記》,他繼承父親的工作續寫,自永定到至德年間寫出獨特的見解。其後他改任吏部尚書,依然擔任著作。陸瓊熟悉譜諜,明白人倫,早時吏部尚書宗元饒逝世,右僕射袁憲推舉陸瓊,但陳宣帝未任用,到此時才得任用,號稱稱職,後主十分重用他。 陸瓊個性謙虛儉約,不會扶植自己勢力,雖然官位聲望鼎盛,但操守不改。家中的園林房間不曾改建,使用的車馬衣服追求華麗,所得的祿俸都分配給族人,家中並無多餘金錢。晚年的他深感知足,規避權貴,經常稱病不管政事,不久因母親逝世辭官。當初陸瓊侍奉東宮,他的母親跟隨在官舍居住,陳後主賞賜優厚;其後陸瓊母親靈柩回鄉,朝廷下詔贈送財物協助喪事,並派遣謁者黃長貴持冊奠祭,後主又為他的母親寫下墓誌銘,朝野都覺得這是陸瓊的榮譽。不久陸瓊過份傷心,在至德四年(586年)去世,虛齡五十,贈領軍將軍,協助喪事,有文集二十卷傳世。.

新!!: 陈书和陸瓊 · 查看更多 »

陈霸先

陳武帝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時代陳朝開國皇帝。原是南梁的著名軍事將領。557年接受梁敬帝的禪位建立陳朝,557年至559年在位。死後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

新!!: 陈书和陈霸先 · 查看更多 »

陈朝

陳朝可以指:.

新!!: 陈书和陈朝 · 查看更多 »

陈文帝

陳文帝陈蒨(),一作茜,又名昙蒨、荃菺,字子華。中国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560年—566年在位),在位7年,年号天嘉。.

新!!: 陈书和陈文帝 · 查看更多 »

柳敬言

柳敬言(),字敬言,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南齐侍中,司空,尚书令、贞阳忠武公柳世隆的曾孙女,南梁秘书监柳恽的孙女,鄱阳太守、驸马都尉柳偃与长城公主的女儿。 梁大同七年(541年),柳偃任鄱阳太守,死于官任上。九岁的柳敬言料理家事与成年人相仿。柳敬言姿色嬌豔,身高七尺二寸,手垂过膝。侯景之乱时,柳敬言和弟弟柳盼赴江陵(今湖北荆州)投奔梁元帝。梁元帝因为长城公主的缘故,待他们十分优厚。梁元帝征召大将陈霸先的子侄入京护卫自己的安全,陈霸先就命侄子陈顼去江陵保护梁元帝。后来,梁元帝亲自做媒,将柳敬言许配给了陈顼。陈顼的原配妻子钱氏则降为妾室。 承圣二年(553年),柳敬言在江陵生下陈叔宝。次年,江陵被西魏攻陷,陈顼随魏军迁到长安,柳敬言与陈叔宝留在穰城(今河南邓县)。南陈天嘉元年(560年),陈顼的哥哥陈蒨即位,是为陈文帝。陈顼被封为安成王。天嘉二年,柳敬言与陈叔宝返回建康(今江苏南京)。天嘉三年,陈顼回到建康。这时柳敬言就成为了安成王妃。569年,陈顼即位,是为陈宣帝,柳敬言被立为皇后。 582年,陈顼驾崩,后主陈叔宝即位,尊柳敬言为皇太后,居住的宫殿称弘范宫。就在这时,陈朝失去了淮南地区,隋朝的军队逼近长江,始兴王陈叔陵作乱,陈后主依赖母后柳敬言和保姆乐安君吴氏相救才幸免于难。后主受伤不能料理政事,这其间诛杀陈叔陵,料理陈顼的丧事,主管边境防务以及各司杂务,虽然都是借后主的名义发布政令,实际上全部由柳敬言决断。后主疮愈,柳敬言乃归政。 588年十月,隋文帝杨坚命杨广率51万大军攻陈。589年正月一日,隋军突袭长江,随后节节胜利,攻破建康,俘陈后主,陈亡。三月,柳敬言与后主等王公贵族百人被送到长安,后迁至洛阳。604年,陈后主死,时年五十二。大业十一年(615年)柳敬言在洛阳去世,年八十三,葬洛阳之邙山。.

新!!: 陈书和柳敬言 · 查看更多 »

杜之偉

杜之偉(),字子大,吳郡錢塘人《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杜之偉字子大,吳郡錢塘人也。家世儒學,以三禮專門。父規,梁奉朝請,與光祿大夫濟陽江革、都官尚書會稽孔休源友善。之偉幼精敏,有逸才。七歲,受尚書,稍習詩、禮,略通其學。十五,遍觀文史及儀禮故事,時輩稱其早成。僕射徐勉嘗見其文,重其有筆力。《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杜之偉字子大,吳郡錢唐人也。家世儒學,以三禮專門。父規,梁奉朝請。之偉幼精敏,有逸才。年十五,遍觀文史及儀禮故事,時輩稱其早成。僕射徐勉嘗見其文,重其有筆力。,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杜之偉家族是儒學世家,專長三禮,父親杜規是南梁奉朝請,和光祿大夫濟陽江革及都官尚書會稽孔休源友好。杜之偉自小聰明敏捷,才能出眾。七歲時閱讀《尚書》,又學習詩歌禮樂,明白內容;十五歲就看過很多文學、歷史與儀禮的故事,同輩都稱他早熟。僕射徐勉曾看過他的文章,看重他的行文力量。中大通元年(529年),梁武帝到同泰寺捨身出家,下令徐勉編寫儀註,徐勉發現臺閣無這種禮儀,召來杜之偉草擬,並補任他為東宮學士,和學士劉陟等人按題目參考書本撰寫,《富教》、《政道》二篇都由他寫序。湘陰侯蕭昂出任江州刺史,徵召他擔任掌記室。蕭昂去世,廬陵王蕭續代任刺史後又親自招引,惟杜之偉推辭,送蕭昂的靈柩回京。之後他成為臨城公蕭大連的侍讀,很快除授揚州議曹從事、南康嗣王蕭會理的墨曹參軍,兼任太學限內博士。 大同七年(541年),梁朝皇太子蕭綱在國學舉行釋奠禮,當時樂府並無孔子、顏子的歌,尚書參議下令杜之偉起制文章,讓伶人學習,成為制度。他遷轉補任安前將軍邵陵王蕭綸的田曹參軍,又改任刑獄參軍;杜之偉年資和地位都不高,因為記憶力強而聞名,吏部尚書張纘深感知遇,認為他能擔負重任。 侯景叛亂,杜之偉逃入山林中,之後陳霸先擔任丞相,早聽聞他的名氣,徵召他補任記室參軍,遷任中書侍郎,領大著作。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除授鴻臚卿,其餘依舊。他上表請求辭任著作,但朝廷下詔讚許卻不許辭官,不久轉職大匠卿,換任太中大夫,奉詔撰寫梁史。永定三年(559年)他去世,虛歲五十二,陳霸先深感惋惜,詔贈通直散騎常侍,喪事用錢五萬、五十匹布,棺材一副,日內舉喪。他的文章不追求奢華,內容豐富,但大多遺失,有文集十七卷。.

新!!: 陈书和杜之偉 · 查看更多 »

杜僧明

杜僧明((),字弘照,广陵临泽人。南北朝时期南朝陈朝将领。.

新!!: 陈书和杜僧明 · 查看更多 »

杜稜

杜稜(),字雄盛。吴郡钱塘县(治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南朝梁、南朝陳将领。.

新!!: 陈书和杜稜 · 查看更多 »

樊毅

樊毅,字智烈。南陽郡湖陽县(治今河南唐河西南湖阳镇)人,南朝梁、南朝陳将领。南梁散騎常侍、信武将軍、益州刺史樊文熾之子。.

新!!: 陈书和樊毅 · 查看更多 »

殷不害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南北朝时期官员。.

新!!: 陈书和殷不害 · 查看更多 »

毛喜

毛喜(),字伯武,滎陽陽武(今河南原陽)人。擅長書法,為陳朝官員。.

新!!: 陈书和毛喜 · 查看更多 »

江德藻

江德藻(),字德藻,濟陽考城人《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江德藻字德藻,濟陽考城人也。祖柔之,齊尚書倉部郎中。父革,梁度支尚書、光祿大夫。德藻好學,善屬文。美風儀,身長七尺四寸。性至孝,事親盡禮。與異產昆弟居,恩惠甚篤。起家梁南中郎武陵王行參軍。大司馬南平王蕭偉聞其才,召為東閤祭酒。遷安西湘東王府外兵參軍,尋除尚書比部郎,以父憂去職。服闋之後,容貌毀瘠,如居喪時。除安西武陵王記室,不就。久之,授廬陵王記室參軍。除廷尉正,尋出為南兗州治中。及高祖為司空、征北將軍,引德藻為府諮議。轉中書侍郎,遷雲麾臨海王長史。陳臺建,拜尚書吏部侍郎。《南史·卷六十·列傳第五十》:江革字休映,濟陽考城人也。祖齊之,宋都水使者,尚書金部郎。父柔之,齊尚書倉部郎,有孝行,以母憂毀卒。……長子行敏早卒,次子德藻。德藻字德藻,好學,美風儀,身長七尺四寸。性至孝,事親盡禮。與異產昆弟居,恩惠甚篤。涉獵經籍,善屬文。仕梁為尚書比部郎,以父憂去職。服闋後,容貌毀瘠,如居喪時。,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江德藻的曾祖父江齊之是劉宋的都水使者、尚書金部郎;祖父江柔之南齊的尚書倉部郎,有孝行,因為母親逝世過度傷心而亡;父親江革則是南梁的度支尚書、光祿大夫。江德藻好學,善於寫文章;儀容英俊,身高七尺四寸;個性至孝,對親人盡禮;;與異母弟弟同居,情誼很深。他自南中郎將、武陵王蕭紀的行參軍起家;大司馬南平王蕭偉聽聞他的才華,就徵召為東閤祭酒;遷任安西將軍、湘東王蕭繹的王府外兵參軍,很快改授尚書比部郎,父親逝世時辭官。服喪完畢後,他容貌消瘦,好像還在服喪;任職安西將軍、武陵王蕭紀的記室,未就任。其後朝廷授與廬陵王蕭續記室參軍的職務,任職廷尉正,不久外任南兗州治中。陳霸先為司空、征北將軍,招引江德藻為府諮議、轉官中書侍郎、雲麾臨海王長史。梁朝陳國建立,拜任尚書吏部侍郎。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江德藻出任秘書監,兼尚書左丞,很快以本官兼中書舍人。天嘉二年(561年),兼散騎常侍,和中書郎劉師知出使北齊,寫下《北征道理記》三卷。還朝後,拜官太子中庶子,領任步兵校尉,隨即遷轉為御史中丞,因公事免任。及後朝廷拜江德藻為振遠將軍、通直散騎常侍。他自己要求管理一縣,於是獲補缺新喻縣令,行政仁愛有政績。天嘉六年(565年)在任內去世,虛歲五十七,陳文帝十分惋惜,贈散騎常侍,有文筆十五卷。他的兒子江椿也擅長文章,歷任太子庶子、尚書左丞。.

新!!: 陈书和江德藻 · 查看更多 »

江总

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人,南朝陈大臣、诗人。 江总从小喜爱学习,有文才,家传书籍数千卷,经常昼夜攻读,手不释卷。南梁时,十八岁的江总为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太子舍人兼太常卿。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高才学士张缵、王筠、刘之遴等人,都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他为忘年之交。侯景之乱后,江总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任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他为官不理政务,天天与陈后主游乐于后庭,互作淫艳之诗,时人称之“狎客”。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南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历仕梁、陈、隋三朝。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能写文章,尤其擅于写五言、七言诗,多为情色之作。其中部分七言,已经初具格律。原有集三十二卷,已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新!!: 陈书和江总 · 查看更多 »

沈君理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 祖父沈僧畟,南朝梁時擔任左民尚书。父沈巡,梁朝太清年间曾擔任东阳太守。沈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早年擔任湘东王法曹参军、会稽府西曹掾(祕書),娶會稽穆公主。一度出任吴郡太守。侯景平后,梁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陈文帝即位,歷官明威将军、丹阳尹(市長)。天康元年(566年),父死,丁忧去职。陈宣帝時,擔任太子詹事,迁吏部尚书。女沈婺华为陈宣帝皇太子陈叔宝的太子妃。赐沈君理爵望蔡县侯。太建五年(573年)沈君理卒,赠太子少傅、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沈君理工書法,窦臮《述书赋》稱他“快速无度,驰突不疏。尺题已终,笔势仍余。似逸笼槛之众鸟,恣飞鸣之所如”。.

新!!: 陈书和沈君理 · 查看更多 »

沈君高

沈君高(),字季高,吳興人《陳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七》:沈君理字仲倫,吳興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書。父巡,素與高祖相善,梁太清中為東陽太守。侯景平後,元帝徵為少府卿。荊州陷,蕭詧署金紫光祿大夫。……君理第六弟君高,字季高,少知名,性剛直,有吏能。以家門外戚,早居清顯,歷太子舍人、洗馬、中舍人、高宗司空府從事中郎、廷尉卿。《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沈君理字仲倫,吳興人也。祖僧畟,梁左戶尚書。父巡,元帝時位少府卿。魏平荊州,梁宣帝署金紫光祿大夫。……君理弟君高、君公。君高字季高,少知名,性剛直,有吏能。位衛尉卿,平越中郎將、都督、廣州刺史,甚得人和。卒,諡祁子。,南陳官员。 沈君高的祖父沈僧畟是南梁左民尚書;父親沈巡和陳霸先交好,在太清年間擔任東陽太守,侯景平定後得梁元帝徵任為少府卿,之後荊州失陷,被西梁蕭詧任用為代理金紫光祿大夫;兄長太子少傅、望蔡縣侯沈君理。沈君高年少知名,個性剛直,有當官的才能,因為家世早就到達清要显达的官位,歷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馬、太子中舍人、陳頊司空府從事中郎、廷尉卿。 太建元年(569年),南陳東部水災,百姓饥饿疲惫,朝廷任命沈君高為貞威將軍、吳縣縣令,很快就除授太子中庶子、尚書吏部郎、衛尉卿。之後他外任宣遠將軍、長沙王陳叔堅的長史、南海太守,行廣州事。朝廷打算將他的女兒嫁給長沙王為王妃,但他推辭了,於是再次擔任衛尉卿。太建八年(576年),詔授沈君高為持節、都督廣等十八州諸軍事、寧遠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嶺南俚人、僚人世代互相伐,他作為文职沒有武才,推心置腹地安抚兩族人,令人民和睦。太建十年(578年)他在任內去世,虛歲四十七,贈散騎常侍,諡祁子。.

新!!: 陈书和沈君高 · 查看更多 »

沈妙容

沈妙容(),南朝陈文帝陈蒨的皇后。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父亲是南梁安前中录事参军沈法深,母亲高氏。哥哥沈欽(503年—569年)隨文帝征伐,以功累遷至貞威將軍。.

新!!: 陈书和沈妙容 · 查看更多 »

沈不害

沈不害,字孝和,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西)人,南朝梁、南朝陈经学家、散文家。 出身世宦之家,南朝梁邵陵王参軍沈懿之子,幼年丧父,勤奋好学。十四岁时补国子生,后举明经,担任太学博士。历任廬陵王府刑獄参軍、長沙王府諮議,兼汝南县令。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任衡陽王府中記室参軍,兼嘉德殿学士。自梁末战乱以来,国学不存,他上书请建儒宫,陈文帝应允。曾改定乐章,奉诏修定三朝乐章八首,合二十八曲,行于乐府,曾传唱遐迩,盛行一时。天嘉五年(564年)任灨县令。入朝担任尚书仪曹郎、国子博士,领羽林监,奉诏修治《五礼》,掌策文谥议。陈宣帝太建年間,任仁武南康嗣王府長史,行丹陽郡事。转任員外散騎常侍、光禄卿,出任戎昭将軍、明威武陵王長史、行吴興郡事。入朝担任通直散騎常侍、兼尚書左丞。太建十二年(580年)沈不害卒,享年六十三岁。沈不害擅长诗文,著有《诏五礼仪》一百卷,《文集》十四卷。每次做文章,提笔即成,人称“意圣人”。原有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一篇。 其子沈志道,字崇基,安東新蔡王記室参軍,陳亡後出仕隋朝。.

新!!: 陈书和沈不害 · 查看更多 »

沈炯

沈炯(),字禮明,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陳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三》:沈炯字禮明,吳興武康人也。祖瑀,梁尋陽太守。父續,王府記室參軍。炯少有雋才,為當時所重。釋褐王國常侍,遷為尚書左民侍郎,出為吳令。侯景之難,吳郡太守袁君正入援京師,以炯監郡。京城陷,景將宋子仙據吳興,遣使召炯,委以書記之任。炯固辭以疾,子仙怒,命斬之。炯解衣將就戮,礙於路間桑樹,乃更牽往他所,或遽救之,僅而獲免。子仙愛其才,終逼之令掌書記。及子仙為王僧辯所敗,僧辯素聞其名,於軍中購得之,酬所獲者鐵錢十萬,自是羽檄軍書皆出於炯。及簡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於江陵勸進,僧辯令炯製表,其文甚工,當時莫有逮者。《南史·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九》:沈炯字初明,吳興武康人也。祖瑀,梁尋陽太守。父續,王府記室參軍。炯少有俊才,為當時所重。仕梁為尚書左戶侍郎、吳令。侯景之難,吳郡太守袁君正入援建鄴,以炯監郡。台城陷,景將宋子仙據吳興,使召炯,方委以書記,炯辭以疾,子仙怒,命斬之。炯解衣將就戮,礙于路間桑樹,乃更牽往他所,或救之,僅而獲免。子仙愛其才,終逼之令掌書記。及子仙敗,王僧辯素聞其名,軍中購得之,酬所獲者錢十萬,自是羽檄軍書,皆出於炯。及簡文遇害,四方嶽牧上表勸進,僧辯令炯製錶,當時莫有逮者。,南梁、西魏、南陳官员。 沈炯的祖父沈瑀是南梁尋陽郡太守;父親沈續是王府記室參軍。沈炯年少才智出眾,得當時的人重視,最初任官王國常侍,改任尚書左民侍郎,外任吳縣縣令。侯景之亂時,吳郡太守袁君正支援京師,委派沈炯代理郡事。到京城失守,侯景部將宋子仙佔據吳興,遣派使者徵召他擔任書記;他藉詞說生病推卻,宋子仙聽後很生氣,命人殺死他。沈炯脫去衣服準備斬首,但被路邊桑樹阻礙,就改到其他地方處決,突然獲救。宋子仙愛才,最後都逼令他掌管書記。後來宋子仙被王僧辯擊敗,王僧辯早聽聞沈炯的才華,在軍中買起他,賣他的人獲得鐵錢十萬,於是王僧辯的軍事文書都出自他手中。到梁簡文帝遇害,地方官員向江陵上表勸進,王僧辯吩咐沈炯寫作表書,文筆通順,其他作品都及不上。 陳霸先南下,和王僧辯在白茅灣會合登壇設盟,沈炯為他們寫盟約。及後侯景東奔到吳郡,俘虜他的妻子虞氏和兒子沈行簡,一同殺害,沈炯的弟弟帶著他的母親逃脫。平定侯景後,梁元帝憐憫他的妻兒遇害,特封他為原鄉縣侯,食邑五百戶。王僧辯出任司徒,任用他為從事中郎,之後梁元帝徵任為給事黃門侍郎,領尚書左丞。西魏奪取荊州,他被俘虜,唯西魏人禮遇他,授官儀同三司。沈炯因為母親在江東,經常思念南梁,害怕西魏人愛惜他的文才留住,於是閉門謝客,不和別人交往;寫作文章後立刻丟掉,不准流傳。他曾獨自行經漢武帝的通天臺,寫下思鄉的文章上奏。付奏後,當晚沈炯夢見有皇帝居所,守衛森嚴,他就詳細說明心事,有人說:「很不捨得讓你走,不知道何時能再見面。」幾天之後,他和王克等人就被放回南梁,紹泰二年(556年)回到建康,除授司農卿,遷官御史中丞。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加沈炯為通直散騎常侍,仍然任職御史中丞;他以母親年紀老邁而上辭官養老,但朝廷不准。當初,陳霸先曾稱沈炯適宜輔助君主,軍國大政都讓他參與籌劃,繼位的陳文帝也重用他,打算讓他尊榮顯貴。適逢王琳侵犯大雷,留異割據東部,文帝欲給沈炯立功,就解任他中丞職務,加號明威將軍,送還家鄉聚集部眾。可是他不久就因病在吳中去世,虛歲五十九。文帝聽聞後即日辦理喪事,并遣使者拜祭,贈侍中,諡恭子,有文集二十卷傳世。.

新!!: 陈书和沈炯 · 查看更多 »

沈恪

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幹局。梁新渝侯蕭映為郡將,召為主簿。映遷北徐州,恪隨映之鎮。映遷廣州,以恪兼府中兵參軍,常領兵討伐俚洞。盧子略之反也,恪拒戰有功,除中兵參軍。高祖與恪同郡,情好甚暱,蕭映卒後,高祖南討李賁,仍遣妻子附恪還鄉。尋補東宮直後,以嶺南勳除員外散騎侍郎,仍令招集宗從子弟。《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幹局。梁新渝侯蕭映之為廣州,兼映府中兵參軍。陳武帝與恪同郡,情好甚昵。蕭映卒後,武帝南討李賁,仍遣妻子附恪還鄉。尋補東宮直後。以嶺南勳,除員外散騎侍郎。仍令總集宗從子弟。,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沈恪個性深沉,有辦事才能,梁朝新渝侯蕭映為郡將時徵召他為主簿。蕭映搬往北徐州,他也跟隨鎮守;到蕭映遷到廣州,他則兼任府中兵參軍,經常領兵伐黎族。盧子略反梁,他對戰有功,除授中兵參軍。陳霸先和沈恪來自同一郡,感情很好,蕭映去世後,陳霸先南征李賁,差遣妻子依附沈恪回鄉,很快他補任東宮直後,因嶺南功勳除授員外散騎侍郎,詔令他聚集宗族。侯景包圍臺城,沈恪率部下入城,依例加右軍將軍。侯景派人在東西堆起兩個土山逼城,城內也堆起土山和應,沈恪擔任東土山主,日夜迎戰,以功封東興縣侯,食邑五百戶,遷員外散騎常侍。建康陷落,沈恪抄小路回到故鄉;陳霸先征討侯景,派人通知他,於是在東邊起兵和應,至侯景被平,他在京口參見陳霸先,同日授都軍副,很快轉任府司馬。 陳霸先打算討伐王僧辯,沈恪參與計劃,當時王僧辯的女婿杜龕鎮守吳興,陳霸先就派陳蒨到長城縣建立欄柵防備杜龕,又下令他回到武康縣招兵。王僧辯遭誅殺,杜龕果然差遣副將杜泰率兵在長城攻擊陳蒨。其時沈恪已率領士兵離開武康縣擊敗杜龕的黨羽,不久陳霸先遣派周文育支援長城,周文育到達時杜泰就逃走。陳蒨和周文育進軍離開吳興郡,沈恪的部隊亦到達,屯駐郡南。杜龕獲平定,陳蒨襲擊東揚州刺史張彪,任命沈恪監督吳興郡。太平元年(556年),他除授宣猛將軍、交州刺史,同年遷轉為永嘉太守,但未拜任就下令他再次監督吳興郡。他從吳興入朝,適逢陳霸先準備受禪,於是派中書舍人劉師知帶領他勒兵入宮,好像在別宮保衛梁敬帝。沈恪推門入見陳霸先,叩頭推辭:「沈恪曾經侍奉蕭家,今日不忍看到這樣的事,我願意受死,不會遵奉命令。」陳霸先嘉許他的志向,不再逼他,任用盪主王僧志取代。 陳霸先建立南陳,他擔任吳興太守;永定二年(558年)轉到會稽郡任職。當時余孝頃隱謀和應王琳,到臨川出兵攻打周迪,朝廷任用沈恪為壯武將軍,率兵跨過山嶺營救周迪;余孝頃得知他來到就退走。永定三年(559年),遷官使持節、通直散騎常侍、智武將軍、吳州刺史,顺便就任鄱陽郡,很快追還鄱陽郡職,改行會稽郡事;同年改除散騎常侍、忠武將軍、會稽太守。陳蒨繼位為陳文帝,進封他監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建安、晉安、新寧、信安九郡諸軍事,依然擔任將軍、太守。天嘉元年(560年),增爵位食邑五百戶,次年(561年)徵召為左衛將軍,不久外任都督郢武巴定四州諸軍事、軍師將軍、郢州刺史;天嘉六年(565年)再徵召為中護軍,改任護軍將軍。光大二年(568年),沈恪轉遷使持節、都督荊武祐三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唯未就鎮就改為護軍將軍。 陳宣帝即位,他獲加散騎常侍、都督廣衡東衡交越成定新合羅愛德宜黃利安石雙等十八州諸軍事、鎮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他未到嶺南,前廣州刺史歐陽紇就舉兵抵抗,令他不能前進,朝廷派遣司空章昭達督軍討伐歐陽紇,之後歐陽紇平定,沈恪入州。廣州經歷兵荒,房屋遭摧殘破壞,他關心安撫,施行恩惠,當地人民很依靠他。太建四年(572年),他被徵為領軍將軍,調回朝廷後被指就任不及時而被罷免;太建十一年(579年)獲起用出任散騎常侍、衛尉卿,同年又授與他平北將軍、假節,監督南兗州。次年(580年),改授他散騎常侍、翊右將軍,監南徐州,又派電威將軍裴子烈領馬五百匹協助他沿江防守。明年(581年)他再次入朝任職衛尉卿,仍然擔任常侍、將軍,很快又加侍中,遷護軍將軍。陳後主繼位,因病改授散騎常侍、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同年去世,虛歲七十四,贈翊左將軍,朝廷下詔賜他棺材,為他舉哀,提供喪事資金,諡元,兒子沈法興嗣爵。.

新!!: 陈书和沈恪 · 查看更多 »

沈洙

沈洙,南朝经学家。字弘道。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 沈洙少年好学,博闻强记。悉通儒学诸经,五经章句、诸子史书,无所不学。尤精于《三礼》、《春秋左氏传》,兼通《五经》。在梁朝为湘东王(萧绎)国左常侍、士林馆都讲,后转任中军、宣城王(萧大器)参军、临贺王(萧正德)记室参军,升尚书祠部郎中。梁末,沈洙官任国子博士,与沈文阿共掌仪礼。陈霸先称帝后,历任员外散骑常侍、尚书左丞、衡阳王长史、行府国事。朝廷有礼仪法律疑义,多从谘议,官至尚书左丞卒。.

新!!: 陈书和沈洙 · 查看更多 »

沈文阿

沈文阿,南朝梁、南朝陈间经学家。字国卫。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人。 沈峻之子。性格刚强,力气过人。从沈峻习研经学,舅公太史叔明、岳父王慧興学习经学。曾采先儒各家学说,自作義疏,通《三礼》、《春秋三传》。举孝廉,任南梁臨川王国侍郎、兼国子助教、五经博士。 萧纲为太子时,召沈文阿为东宫学士,受礼遇。萧纲撰《长春义记》,派沈文阿集异闻来补充。侯景之乱,萧纲派沈文阿招募兵士以援京师。京城建康陷落,沈文阿与张嵊保卫吴兴(今湖州)。張嵊战敗,沈文阿逃入山野之中。侯景以沈文阿知名,捜索沈文阿。沈文阿登树自缢以拒侯景,见有人来救,又从树上堕地折左臂。侯景之乱平定,被陳霸先推举,原乡县令,监江阴郡。 紹泰元年(555年),入朝为国子博士,兼步兵校尉。復興侯景之乱时丢失的儀礼。永定元年(557年)南朝陈建国,沈文阿棄官回到武康,陈武帝陳霸先大怒,派遣使者要杀掉沈文阿。沈文阿的族人吴兴郡太守沈恪请求使者宽免沈文阿的死罪,并将沈文阿押往京师建康去见陈武帝。武帝见到沈文阿这副狼狈相,怒气顿消,笑着说:“你这个腐儒,还能干出什么事来!”于是把他赦免了。永定三年(559年),陳霸先驾崩,沈文阿就大行皇帝灵座衣服之制与徐陵、劉師知議論。陈文帝即位,派遣尚書右丞庾持派博士議論謁廟之礼,最后按照沈文阿的意見进行謁廟。转任通直散騎常侍,兼国子博士,領羽林监。在东宫为皇太子陳伯宗講《孝经》《論語》。天嘉四年(563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追贈廷尉卿。 編著《仪礼》八十余卷,《经典大义》十八卷,当時通行。另有《春秋·礼记·孝经·论语义记》七十余卷。书皆亡佚。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一卷。.

新!!: 陈书和沈文阿 · 查看更多 »

淳于量

淳于量(),字思明,濟北人《陳書·卷十一·列傳第五》: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濟北人也,世居京師。父文成,仕梁為將帥,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起家湘東王國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參軍。累遷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餘載,兵甲士卒,盛於府中。荊、雍之界,蠻左數反,山帥文道期積為邊患,中兵王僧辯征之,頻戰不利,遣量助之。量至,與僧辯并力,大破道期,斬其酋長,俘虜萬計。以功封廣晉縣男,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為新興、武寧二郡太守。《南史·卷六十六·列傳五十六》: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濟北人也。世居建鄴。父文成,仕梁為將帥,位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以軍功封廣晉縣男。,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淳于量家族世居建康,父親淳于文成是南梁將領,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他自少懂得對待自己,樣子英偉,有才幹,熟悉弓箭騎馬,梁元帝蕭繹擔任荊州刺史時,父親分給他人馬叫他到元帝處工作。淳于量自湘東王國常侍起家,兼任西中郎府中兵參軍,遷官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多年,在府中的兵卒十分多。荊州雍州邊界處經常有蠻夷反叛,蠻夷的山帥文道期成為邊防禍患,中兵王僧辯出征不利,派遣淳于量幫助。他來到後和王僧辯合作打敗文道期,斬殺當地酋長,俘虜萬多人,以功封廣晉縣男,食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任新興、武寧二郡太守。侯景之亂,梁元帝派遣五軍支援京邑,他參與其中;到建康失陷,他回到荊州。之後元帝承制,任命淳于量為假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巴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巴州刺史。侯景西上攻打巴州,元帝命令都督王僧辯佔據巴陵,他和王僧辯一同防衛侯景,大敗侯景的軍隊,擒拿他的部將任約。接著二人進攻郢州,捉獲宋子仙,仍然隨著王僧辯討平侯景。承聖元年(559年),朝廷以功勳授與淳于量左衛將軍,封為謝沐縣侯,食邑五百戶,不久外任持節、都督桂定東西寧等四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安遠護軍、桂州刺史。 荊州被西魏攻陷,淳于量保住桂州;王琳割據湘州和郢州,多次派人招攬他,他雖然對外和王琳往來,但暗地遣使抄小路歸附陳霸先。陳霸先受襌建立南陳,授於淳于量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大將軍,給他一隊儀仗,依然任職都督、刺史;不糾進號鎮南將軍,仍授與都督、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陳文帝繼位,進號征南大將軍。王琳平定後,朝廷多次要求他入朝,天嘉五年(564年),徵任為中撫大將軍,依然擔任常侍、儀同、獲得鼓吹。淳于量的部下大多眷戀本土,打算逃入山谷,不願意入朝。陳文帝派湘州刺史華皎征討衡州界黃洞,並以兵迎接他。天康元年(566年),他到達建康,被他人以在路途上逗留而彈免去儀同;光大元年(567年),朝廷再次給他給一部鼓吹。華皎謀亂,他出任使持節、征南大將軍、西討大都督,率領艦隊從郢州樊浦應戰,之後華皎失敗逃遁,同時北周將領長胡公拓跋定投降,因功授侍中、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醴陵縣公,增食邑一千戶。不過官職尚未拜授就外任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依舊擔任侍中、儀同,得到鼓吹。 太建元年(569年),淳于量進號征北大將軍,給人扶侍他;至太建三年(571年),淳于量向江陰王蕭季卿购买梁朝陵墓的樹木被連坐免去侍中,但很快復官。太建五年(573年),再徵召為中護大將軍,仍然是侍中、儀同、得到鼓吹、扶侍。吳明徹西伐也,他表示贊成,派第六子淳于岑率領跟從軍隊;淮南攻克,淳于量改封始安郡公,增食邑一千五百戶,次年(574年)外調使持節、都督郢巴南司定四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郢州刺史,其他官職優待一如以往。太建七年(575年),徵召為中軍大將軍、護軍將軍;太建九年(577年)因公事免去侍中,不就又復加侍中。太建十年,吳明徹被北周俘虜,朝廷加淳于量使持節、都督水陸諸軍事,授散騎常侍、都督南北譙三州諸軍事、車騎將軍、南兗州刺史,其他如故。太建十三年(581年),加左光祿大夫,增食邑五百戶,次年(582年)四月薨,虛歲七十二,贈司空。.

新!!: 陈书和淳于量 · 查看更多 »

戚袞

戚袞(),字公文,吳郡鹽官人《陳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七》:戚袞字公文,吳郡鹽官人也。祖顯,齊給事中。父霸,梁臨賀王府中兵參軍。袞少聰慧,遊學京都,受三禮於國子助教劉文紹,一二年中,大義略備。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并周禮、禮記義,袞對高第。仍除揚州祭酒從事史。《南史·卷七十一·列傳第六十一》:戚袞字公文,吳郡鹽官人也。少聰慧,遊學都下,受三禮於國子助教劉文紹。一二年中,大義略舉。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並周禮、禮記義,袞對高第。除揚州祭酒從事史。就國子博士宋懷方質儀禮義。懷方北人,自魏攜儀禮、禮記疏,秘惜不傳。及將亡,,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與儒者。 戚袞的祖父戚顯是南齊給事中,父親戚霸則是南梁臨賀王蕭正德的王府中兵參軍。他年少聰明,到建康遊學,向國子助教劉文紹學習三禮,在一兩年內明白三禮的重點。十九歲時,梁武帝下詔策論孔子正言和《周禮》、《禮記》解釋,戚袞獲得好成績,除授揚州祭酒從事史。就任國子博士、北方魏人宋懷方質疑儀禮意思,從魏國攜儀禮和禮記著疏,秘密保存不外流,到他快要去世,對家人說:「我死後,如果戚袞赴喪,便就給他儀禮、禮記義本,若他不來,就和我的屍體一同下葬吧。」反映戚袞獲得其他儒者推許,不久他兼任太學博士。 梁簡文帝為太子時曾經傳召戚袞講論,又設宴聚集儒士,先命令道學互相質問,接著呼喚中庶子徐摛講述道理,穿插暢談。徐摛能言善辯,難以反駁,宴席的儒士都垂頭喪氣,失去常態。戚袞當時和徐摛互相對答,言辭精采、對答如流,使簡文帝十分歎賞,很快除授員外散騎侍郎,遷官員外散騎常侍。梁敬帝承制,他外任江州長史,跟隨沈泰鎮守南豫州;沈泰出奔北齊時亦逼他同行,後來他從鄴下他逃走,又伴隨陳朝將領北伐,在呂梁兵敗,被俘虜到北周,過了一會才能回國。其後他兼任國子助教,除任中衛將軍始興王陳叔陵的王府錄事參軍,至太建十三年(581年)去世,虛歲六十三。戚袞在梁朝曾撰寫《三禮義記》,但因為戰亂散失,有《禮記義》四十卷傳世。.

新!!: 陈书和戚袞 · 查看更多 »

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江右民系,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新!!: 陈书和曾巩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陳書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