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殷不害

指数 殷不害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南北朝时期官员。.

48 关系: 南北朝南齐南朝陈南朝梁大同 (南梁)大宝 (南梁)太师太建太清宇文泰中书省庞涓庾信庾肩吾廷尉建德 (北周)侍中徐摛侯景侯景之乱保定 (北周)北周周武帝光祿大夫王克王褒 (南北朝)禎明羌族給事中隋朝萧纲表字西魏胡人舍人长平陳郡陈后主梁元帝梁简文帝梁武帝殷不佞殷令名殷开山江陵县承聖晋国晋文公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殷不害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南齐

齊(479年-502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二个朝代。为蕭道成所建。史称南齐(以与北朝的北齐相区别)或萧齐。 以齐为国号,源于谶纬之说。《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宋”(因为南朝宋皇族为刘姓)。.

新!!: 殷不害和南齐 · 查看更多 »

南朝陈

#重定向 陳 (南朝).

新!!: 殷不害和南朝陈 · 查看更多 »

南朝梁

#重定向 梁 (南朝).

新!!: 殷不害和南朝梁 · 查看更多 »

大同 (南梁)

大同(535年正月—546年四月)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五个年号,共计11年餘。.

新!!: 殷不害和大同 (南梁) · 查看更多 »

大宝 (南梁)

大宝(550年正月—551年十二月)是梁簡文帝蕭綱的年号,共计近2年。 侯景建汉代梁后,各地拥梁大臣拒绝承认侯景的合法性,继续沿用大宝年号至大宝三年(552年)。.

新!!: 殷不害和大宝 (南梁) · 查看更多 »

太师

太师,中国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新!!: 殷不害和太师 · 查看更多 »

太建

太建(569年正月—582年十二月)是南朝陳政權,陳宣帝陈顼的年号,共计13年餘。 太建十四年正月陈后主陈叔宝即位沿用。.

新!!: 殷不害和太建 · 查看更多 »

太清

太清(547年四月—549年十二月)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年号,共计2年餘。 太清三年五月简文帝蕭綱即位沿用。 梁元帝萧绎延用至太清六年十一月。.

新!!: 殷不害和太清 · 查看更多 »

宇文泰

宇文泰(),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漢化鮮卑人,北朝西魏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

新!!: 殷不害和宇文泰 · 查看更多 »

中书省

中书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唐高宗時曾一度改稱西臺;武則天時稱鳳閣;唐玄宗時一度稱紫微省,民間稱之中堂。.

新!!: 殷不害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庞涓

涓,活躍於戰國中期(前4世紀)军事家,魏將,孙庞鬥智故事的主角之一,曾為魏國將軍,因妒賢,迫害同學孙膑,斬其足,黥其顏,孙膑逃至齊國。前354年在桂陵之戰被孙膑俘虜,透過調停後釋放。但前342年馬陵之戰敗於孫臏,陣亡。.

新!!: 殷不害和庞涓 · 查看更多 »

庾信

庾信()字子山,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仕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人稱「庾开府」。庾信奉梁元帝名出使北朝被留,不得回歸,文風蕭瑟哀戚,也感染北方雄渾豪邁之氣,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新!!: 殷不害和庾信 · 查看更多 »

庾肩吾

庾肩吾(),字子慎,一字慎之,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南朝梁文學家、書法理論家。 庾信之父。八歲能賦詩,梁普通四年(523年)為晉安王蕭綱常侍,在雍州時,任雲麾參軍,並兼記室參軍,與劉孝威、江伯搖、孔敬通、申子悅、徐防、徐摛、王囿、孔鑠、鮑至等十人抄寫典籍,号为“高斋学士”。簡文帝蕭綱繼位,以庾肩吾為度支尚書。侯景至建康,矫诏遣庾肩吾使江州招降萧大心,後逃至建昌一帶,被侯景部將宋子仙所俘,子仙欲殺之,告訴他說:「吾聞汝能作詩,今可即作,若能,將貸汝命。」肩吾迅筆揮成,辭--甚美,曰:“發與年俱暮,愁將罪共深。聊持轉風燭,暫映廣陵琴。”宋子仙讓他當建昌令。肩吾仍間道奔江陵,投奔萧绎,承圣二年(553年)封武康县侯。《梁書》卷四十九有傳。 肩吾擅長詩賦,胡应麟称其诗“风神秀相,洞合唐规”。亦工書法,正、草兼能。自號玄靜先生。著有《書品》。其作品多散佚,李贺時已不見其文,明人张溥輯有《庾度支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新!!: 殷不害和庾肩吾 · 查看更多 »

廷尉

廷尉(又稱大理、作士),係中國古官名。於秦朝初置。係掌刑獄。,學典.

新!!: 殷不害和廷尉 · 查看更多 »

建德 (北周)

建德(572年三月—578年三月)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歷時6年。.

新!!: 殷不害和建德 (北周)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殷不害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徐摛

徐摛(),字士秀,東海郯(山東郯城)人。 祖徐憑道,宋海陵太守。父徐超之,官員外散騎常侍。生於劉宋廢帝元年(474年),幼而好學,“屬文好為新變,不拘舊體”,春坊盡學之,號稱宮體。梁武帝蕭衍召見徐摛,很得歡心,“帝甚加歡異,更被親狎、寵遇日隆”,其子徐陵亦在東宮,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卒於梁簡文帝大寶二年(551年)。《玉台新詠》不錄徐摛之詩。.

新!!: 殷不害和徐摛 · 查看更多 »

侯景

侯景(),字萬景,朔方人(或說是雁門人),鲜卑化羯人,父親侯標,祖父乙羽周,南北朝侯景之亂的主角。.

新!!: 殷不害和侯景 · 查看更多 »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侯景勾结京城守将皇侄临贺王萧正德,举兵谋反的事件。侯景原为东魏大将,于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隊投降南梁,驻守寿阳。反叛中侯景攻陷南梁都城建康,纵兵抢掠,危害江南。侯景得势后,先立萧正德为帝,再杀萧正德立武帝太子萧纲为帝,又废萧纲立武帝曾孙萧栋。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中江南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士族门阀在此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而这之后陈霸先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最终取而代之建立南陈。.

新!!: 殷不害和侯景之乱 · 查看更多 »

保定 (北周)

保定(561年正月—565年十二月)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歷時4年餘。.

新!!: 殷不害和保定 (北周) · 查看更多 »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新!!: 殷不害和北周 · 查看更多 »

周武帝

周武帝宇文邕(),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宇文泰(追尊周文帝)第四子,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期間推動建德毀佛,以求富國強兵,是三武滅佛之一。在位18年。.

新!!: 殷不害和周武帝 · 查看更多 »

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古代職官名。為君主近臣,依君主詔命行事。.

新!!: 殷不害和光祿大夫 · 查看更多 »

王克

王克(),江苏萧縣(今属安徽)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944年加入新四军,参加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作战。1952年跟随21军赴朝参战,1958年回国,进沈阳高级炮兵学校学习。毕业后曾在北京炮校任职,后回兰州军区武威炮校,在军区和21军任职。20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21军军长,后21军改为集团军,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集团军首任军长。此后,先后担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1995年9月起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2003年退役。 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

新!!: 殷不害和王克 · 查看更多 »

王褒 (南北朝)

王褒(),字子渊,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學問淵博,志怀沉静。“美风仪,善谈笑”,以善駢文著稱,娶梁武帝之弟鄱阳王萧恢之女為妻。梁元帝时任吏部尚书、左仆射。西魏破江陵后,虜王褒等入关,宇文泰大喜說:“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陈朝与北周通好後,許多寓流士子得以還鄉,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南回。建德年间(572年—578年)去世。 有子王鼒,隋卫尉寺丞、安都郡守、石泉侯。王鼒有女嫁唐荥阳公张某。王鼒子王弘让,隋工部、宪部郎、中书舍人。王弘让生王方泰、安州别驾王雄。王方泰生襄州襄阳县尉、同州冯翊县丞王鸿。王鸿生长安县尉左授襄阳郡毂城县尉又移南阳郡临湍县尉王志悌。王志悌生唐朝太中大夫王汶。王汶生朝散大夫、守尚书、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上柱国、临沂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王衮。王衮生王存夫,唐穆宗挽郎。王雄生张掖丞王伯惠。王伯惠生赠秘书少监王义丰。王义丰生义王府咨议王峤。王鼒子王弘训,唐御史中丞。王弘训生户部郎中王方智。王方智生唐忠王府文学、上柱国王固己。.

新!!: 殷不害和王褒 (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禎明

明(587年正月—589年正月)是南朝陳政權,陳後主陈叔宝的年号,共计2年。 祯明元年春正月戊寅,诏曰:.

新!!: 殷不害和禎明 · 查看更多 »

羌族

羌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是古羌人的後裔之ㄧ,自称尔玛。“羌”是他称,源於其以羊为图腾,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0万。有口语,文字失落。羌族至今仍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生活文化与信仰,信奉自己的天神“阿爸”,也兼信别神,多神崇拜,也有很多人信仰藏传佛教。.

新!!: 殷不害和羌族 · 查看更多 »

給事中

給事中,中國古代官職之一。秦時,給事中是附加的銜稱;任何官職如將軍、列侯、九卿,加上給事中之頭銜,可出入宮庭,常侍皇帝左右。漢魏相沿。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吏部設給事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給事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名东台舍人,咸亨元年(670年)再改回給事中。.

新!!: 殷不害和給事中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殷不害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萧纲

#重定向 梁简文帝.

新!!: 殷不害和萧纲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殷不害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西魏

西魏(535年-557年)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的北朝的一個地方政权,是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元宝炬為帝,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總止經歷兩代三帝,享國二十二年。 在整個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以霸府的形態控制著政權,在他努力下,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屢勝東魏。.

新!!: 殷不害和西魏 · 查看更多 »

胡人

胡人,或稱胡族,中國古代漢族對外族的稱呼,主要是指歐亞大草原上的遊牧民。该名称来源一说是匈奴人在历史上自称为“胡”,另有说法为鹘人的错写,因为草原游牧民族多有养鹰的传统,秦汉时期的胡人一般指匈奴人,晋朝的五胡乱华指的是内迁的匈奴、鲜卑、羯、羌、氐。到唐代似乎对胡人有了比较严格的区别。唐有彦琮独分梵胡,葱岭以西並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这是说梵人不称胡,其实突厥人也不称胡。唐代的胡专指深目高鼻或高加索人种的西域人,胡和突厥亦有严格区别。南宋的《翻译名义集》曰:“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以为胡国。.

新!!: 殷不害和胡人 · 查看更多 »

舍人

舍人,古代官称。原為旅店的主人或貴族家裡左右親信或門客,後來成為官職,前冠以頭衔,名称及职权不同。 舍人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地官》,是国君的亲近属官。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書舍人。《唐書‧職官志》列有中書舍人、太子中舍人、太子舍人、起居舍人、通事舍人、太子通事舍人。宋、元時稱顯貴子弟為「舍人」。明代稱應襲衛所職位的武官子弟為「舍人」或中書舍人。 宋朝以後,以「舍人」及「舍」稱官宦、世族、士紳、地主之家的子弟,,閩南則冠以「阿」字為首,故稱「阿舍」。.

新!!: 殷不害和舍人 · 查看更多 »

长平

长平可以指:;人物.

新!!: 殷不害和长平 · 查看更多 »

陳郡

陳郡,中國古郡名,或為楚郡、陳國、淮陽國、淮陽郡。其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帶。.

新!!: 殷不害和陳郡 · 查看更多 »

陈后主

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南北朝时期陈朝末代皇帝(第五代,582年—589年在位),史稱「後主」,在位7年,年号至德、祯明。.

新!!: 殷不害和陈后主 · 查看更多 »

梁元帝

梁元帝萧绎(),字世誠,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正式谥號為「孝元皇帝」,後世比照西漢的漢元帝和東晉的晋元帝,省「孝」字稱「梁元帝」。.

新!!: 殷不害和梁元帝 · 查看更多 »

梁简文帝

梁簡文帝蕭綱(),字世讚,一作世纘,小字六通,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的胞弟,母丁令光。.

新!!: 殷不害和梁简文帝 · 查看更多 »

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国皇帝,廟號高祖。 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蕭順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萧衍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本人私德也很好,也不太注重個人生活享受。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長达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新!!: 殷不害和梁武帝 · 查看更多 »

殷不佞

殷不佞(),字季卿,陳郡長平縣人,南朝梁到陳政治人物。殷不害之弟。.

新!!: 殷不害和殷不佞 · 查看更多 »

殷令名

殷令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人。出身书画世家陈郡殷氏,与其子殷仲容同为唐朝著名书法家、画家。其祖父殷英童,亦善画兼楷书、隶书。殷令名所书的《裴镜民碑》,立于山西闻喜县裴柏村晋公祠,宋赵明诚《金石录》言:“令名与其子仲容皆以能书擅名一时,而令名遗迹存者惟此碑耳。笔法精妙不减欧(欧阳询)、虞(虞世南),惜不多见。”康有为评此碑为无上上品。 殷令名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书《裴镜民碑》时官职是“行尚书金部员外郎、建安县开国男”,其子殷仲容墓志载为“光禄卿、上柱国,袭建安县开国男”。按殷仲容咸亨元年(670年),袭建安县开国男,殷令名应在这一年去世。.

新!!: 殷不害和殷令名 · 查看更多 »

殷开山

殷開山,名嶠,字開山,以字行,雍州鄠县(今陕西省户县)人。初唐军事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新!!: 殷不害和殷开山 · 查看更多 »

江陵县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荆江河段北岸。全县版图呈马鞍形,东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积1032平方千米。2010年末总人口40.5万人。 .

新!!: 殷不害和江陵县 · 查看更多 »

承聖

承聖(552年十一月—555年四月)是南朝梁政權梁元帝蕭繹的年号,共计2年餘。 梁元帝554年逝世,555年梁敬帝萧方智即位沿用到本年四月。.

新!!: 殷不害和承聖 · 查看更多 »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新!!: 殷不害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晋文公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晋獻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赵国先祖)、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魏国先祖)、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为后来的三晋(赵国、魏国、韩国)位列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

新!!: 殷不害和晋文公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