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君士坦丁堡

指数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149 关系: 加拉塔城墙基輔埃及博斯普鲁斯海峡古罗马台伯河君士坦丁十一世君士坦丁堡城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广场君士坦丁五世君士坦丁纪念柱塞尔维亚语塞尔柱帝国塞萨洛尼基大公會議大理石天主教會奥古斯塔广场奥斯曼帝国奶酪威尼斯安卡拉安那托利亞尼卡暴动尼西亚帝国巴尔干半岛巴西尔二世巴西利卡不列顛丝绸帝都希腊火希腊神话希拉克略亚洲伊兹密特伊琳娜女皇伊萨克二世伊斯坦堡伟大理想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佩切涅格人保加尔人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保加利亚语土耳其土耳其人圣使徒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地震匈人利奥三世 (拜占庭)利奥五世 (拜占庭)凯末尔皮革玻璃珠寶秘史 (普洛科皮烏斯)科穆宁王朝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突厥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第二圣殿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米海尔七世米海尔三世米海尔八世糕点约翰二世 (拜占庭)罗马帝国衰亡史罗曼努斯四世羅馬帝國羅馬元老院羅馬皇帝爱德华·吉本爱琴海瓦伦斯瓦良格人特洛伊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特拉比松帝国狄奥斐卢斯狄奧多西一世盎格魯-撒克遜人芝諾 (羅馬帝國)菲迪亞斯萨珊王朝青铜行會衛星城市西哥特人馬克西穆斯競技場首都香水马尔马拉海马其顿语高架渠贝利撒留黑死病黑海迦太基迈克尔八世蜂蜜阿历克塞三世阿历克塞一世阿历克塞五世阿历克塞四世阿卡狄奧斯阿瓦尔人阿提拉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阿拉伯-拜占庭战争蔬菜金角湾镶嵌画色雷斯英國廣播公司新聞耶路撒冷查士丁尼大瘟疫查士丁尼一世恩里科·丹多洛提奥多西二世欧洲毁坏圣像运动水產業水果汪达尔人沙皇格勒波斯本都戴克里先斯拉夫人方尖碑托卡比皇宮拜占庭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曼齐刻尔特战役景教 扩展索引 (99 更多) »

加拉塔

加拉塔(Galata),或譯加拉達,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位于欧洲部分的一个地区,现在是贝伊奥卢的一个街区。它坐落于金角湾北岸,一道水湾将它同君士坦丁堡老城隔开。金角湾上架有数座桥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加拉塔大桥。加拉塔(曾名佩拉)曾经是热那亚共和国在1273念至1453年的一个殖民地。热那亚人于1348年在堡垒的最北端最高点建成了著名的加拉塔石塔。 Category:伊斯坦布尔.

新!!: 君士坦丁堡和加拉塔 · 查看更多 »

城墙

城墙,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他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城墙的含义,根据的其功能有广义和狹义之分。.

新!!: 君士坦丁堡和城墙 · 查看更多 »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新!!: 君士坦丁堡和基輔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君士坦丁堡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博斯普鲁斯海峡

#重定向 伊斯坦布尔海峡.

新!!: 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新!!: 君士坦丁堡和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台伯河

台伯河 (Tiberis,Tevere,Tiber),一名特韋雷河,位於意大利中部,全長406公里,是該國第三長的河流。台伯河的源頭是亞平寧山脈的(Mount Fumaiolo)西坡,流入艾米利亞-羅馬涅將達最高點,然後流經翁布里亞及拉齊奧,最後流入第勒尼安海,其流域所覆蓋範圍估計達17,375平方公里。 意大利首都羅馬位於河口以上25公里的東岸,而台伯河亦由於為羅馬提供水源而聞名於世。.

新!!: 君士坦丁堡和台伯河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十一世

君士坦丁十一世·帕里奥洛格斯(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ΙΑ' Δραγάσης Παλαιολόγος;拉丁轉寫為Palaeologus;)Donald M. Nicol, The Immortal Emper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东罗马帝国的最後一位皇帝。.

新!!: 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城牆

君士坦丁堡城牆(İstanbul Surları)是一道圍繞並保護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石牆,城牆自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建都以來已存在。君士坦丁堡城牆經歷過無數的加建及修補,是現存的古代要塞體系,也是世上最複雜及最精密的要塞體系之一。 城牆最初是在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時興建,全方位地環繞著新都,防禦來自陸路及海路的攻擊。隨著城市擴張,一道被稱為狄奧多西的新城牆在五世紀動工興建。雖然城牆的某些部分略欠精巧,在部署得當的情況下,君士坦丁堡城牆在任何中世紀時代的圍攻下都堅不可破,有效地在阿瓦爾人、阿拉伯人、羅斯人、保加利亞人等的圍攻下保護君士坦丁堡及拜占庭帝國。直至攻城火炮的出現,使得君士坦丁堡城牆不再是神話般難以攻破。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城市失陷据称是因為鄂圖曼帝國軍队打通了其中一道城門,并非城牆被突破。 在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君士坦丁堡城牆大抵都能維持原狀。直至十九世紀,城市的發展已超出中世紀時的城界,部分城牆被移除。縱使君士坦丁堡城牆在此後日久失修,城牆的許多部分至今依然屹立。1980年代,一個大規模的復原計劃開始啟動,使遊客能夠鑑賞其原貌。.

新!!: 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堡城牆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奥斯曼帝国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領導之下對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作的一次征服,發生於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當天戰死。這一事件標誌著東羅馬帝國最後的毀滅,亦代表奥斯曼對地中海東部及巴尔干半岛的統治在戰略上的決定性成功。君士坦丁堡之名之后仍一直使用。1930年,土耳其共和國官方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

新!!: 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競技場

君士坦丁堡赛马场(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Sultanahmet Meydanı, At Meydanı)是一个罗马竞技场,曾是拜占庭帝国京城君士坦丁堡的体育和社交中心。今天,这里是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Sultanahmet Meydanı),原来的建筑只保存了少数的片段。在土耳其语中有时也称为“马广场”(Atmeydanı)。 “赛马场”(hippodrome)一词源于希腊语的hippos(ιππος,马)和dromos(δρομος,道路)。在古代世界,赛马和双轮战车赛车是受欢迎的休闲活动,在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希腊城市,赛马场都很常见。.

新!!: 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堡競技場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普世牧首(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俗稱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的宗主教,亦被承认为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是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但是并无任何凌驾于其他牧首或另外14个自主教会之上的权威。 普世牧首的正式職位是君士坦丁堡正教會(正教会的15个自主教会之一)的牧首,该牧首职位是正教会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尊榮的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新羅馬和普世牧首(Η Αυτού Θειοτάτη Παναγιότης, ο Αρχιεπίσκοπος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Νέας Ρώμης και 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除了東方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外,天主教會也曾經任命過拉丁禮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

新!!: 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大帝

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奥勒里乌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常被稱為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 ὁ Μέγας,Constantine the Great),或聖君士坦丁(Saint Constantine),羅馬帝國皇帝,306年至337年在位。他是第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罗马皇帝,在313年与李锡尼共同頒佈《米蘭詔書》,承認在帝国轄境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 君士坦丁在内战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和李锡尼,巩固皇位。统治期間,他对法兰克人、阿拉曼人、西哥特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战役均取得勝利,并成功夺回在前一个世纪丧失的达基亚地区。他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宫 ,并将之命名为新罗马,但人们为尊君士坦丁之名,将此地称作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此后一千年均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因此君士坦丁也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的创立者。.

新!!: 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大帝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

#重定向 君士坦丁大帝.

新!!: 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广场

君士坦丁广场 (Φόρος Κωνσταντίνου)位于君士坦丁堡,紧邻拜占庭老城墙之外。它是圆形的,东西两侧有两个巨大的大门。广场中心的君士坦丁纪念柱仍然挺立,今天在土耳其语中称为“火焚柱”(Çemberlitaş)。 柱顶原为描绘成阿波罗的君士坦丁大帝雕像,但在1150年,八级大风造成雕像和柱的上三层倒塌,拜占庭帝国皇帝曼努埃尔一世 在顶部安放了十字架。直到1203至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该广场基本保持不变。元老院位于广场北侧。从文献得知广场上装饰着许多古代雕像,但无法确定其确切的外观和位置。 1203年,第四次十字军士兵的纵火对广场造成严重损坏。在1204年的洗劫中,广场上的古代雕塑被十字军融化。.

新!!: 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广场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五世

君士坦丁五世(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Ε΄,)绰号“科普罗尼穆斯”(Copronymus),是一位拜占庭帝国皇帝(741~775年在位)。.

新!!: 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五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纪念柱

君士坦丁纪念柱,又名被烧之柱(Çemberlitaş sütunu)是一个罗马纪念柱,由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下令修建于330年,用来纪念拜占庭改名新罗马(Nova Roma),作为罗马帝国的新首都。君士坦丁纪念柱位于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亲兵街(Yeniçeriler Caddesi),沿着古老的帝国议会路(Divan Yolu),介于苏丹艾哈迈德广场(Sultanahmet,原名君士坦丁堡赛马场)和巴耶济德广场(在罗马时期称为狄奧多西广场)之间。.

新!!: 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纪念柱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语

没有描述。

新!!: 君士坦丁堡和塞尔维亚语 · 查看更多 »

塞尔柱帝国

大塞尔柱帝国(现代土耳其语:Büyük Selçuklu İmparatorluğu;دولت سلجوقیان)是中世纪时期的突厥-波斯M.A. Amir-Moezzi, "Shahrbanu", Encyclopaedia Iranica, Online Edition,: "...

新!!: 君士坦丁堡和塞尔柱帝国 · 查看更多 »

塞萨洛尼基

塞萨洛尼基(希腊语:Θεσσαλονίκη),又譯作薩洛尼卡、塞萨洛尼卡、薩羅尼加,舊譯作帖撒罗尼迦或忒萨洛尼卡(按古希臘語發音),是希腊第二大城市,也是希腊北部最大城市,希腊中马其顿大区和塞萨洛尼基州的首府。根据2001年官方人口统计,塞萨洛尼卡大都会地区总人口有1,057,825人。 塞萨洛尼基是希腊第二大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东南欧主要的交通枢纽。它的商港对于希腊和东南欧腹地都非常重要。该市拥有2所国立大学,学生人数居希腊首位。作为文化中心,它以拥有大量的拜占庭建筑杰作以及一些重要的奥斯曼帝国、犹太人建筑而知名。该市以每年9月初在此举行的国际贸易博览会知名,希腊总理每年會在此发布下一年政府的计划。塞萨洛尼基还以东南欧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而知名,吸引了许多国际名人。.

新!!: 君士坦丁堡和塞萨洛尼基 · 查看更多 »

大公會議

大公會議(Ecumenical Synods,或稱公會議、普世公会议、普教會議)是傳統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的世界性主教會議,咨审表决重要教务和教理争端。大公會議的英文“Ecumenical Councils” 源自希臘文“Οικουμένη”,意为“普世性的”。對基督教教義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早期会议是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和以弗所公會議。在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大分裂。自此之後,東正教(希臘正教)只信守首七次大公會議所確立之大公會議信條。雖然第四次君士坦丁堡會議是在教會大分裂之前舉行,卻不獲東正教承認。故此,今日的東正教只承認七次大公會議,而羅馬天主教則認為是八次。而教會大分裂之後的大公會議由羅馬天主教單方面舉行,所以內容不為東正教所承認。 儘管如此,部分東正教徒認為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879-880年)、第五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1341–1351年)和耶路撒冷會議(公元1672年)是大公會議。 天主教和東正教公認的會議如下:.

新!!: 君士坦丁堡和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大理石

大理岩(Marble)是石灰岩或白云岩等受接触、区域变质作用重结晶形成,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含量一般大于50%,有的达99%。遇盐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 大理岩源於其盛产于中国云南大理而得名。大理岩的名称逐渐发展成一切有各种颜色花纹的,用作建筑装饰材料的石灰岩,但制作雕像的白色大理岩也称为大理岩。.

新!!: 君士坦丁堡和大理石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君士坦丁堡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塔广场

奥古斯塔广场(Αὐγουσταῖον,拉丁语:Augustaeum,)是古代和中世纪 君士坦丁堡(现代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个重要的典礼广场,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圣索菲亚广场(土耳其语:Aya Sofya Meydanı)。原为公众市集,6世纪改造成一个由柱廊环绕的封闭庭院,作为拜占庭帝国首都一些最重要的大厦之间的联系空间。广场一直幸存到拜占庭帝国后期,后来成为废墟,直到16世纪初仍可看见痕迹。.

新!!: 君士坦丁堡和奥古斯塔广场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君士坦丁堡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奶酪

*乾酪:中國大陸稱為奶酪。.

新!!: 君士坦丁堡和奶酪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新!!: 君士坦丁堡和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安卡拉

安卡拉(Ankara),曾有媒體簡稱土京,是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位於小亞細亞安那托利亞高原的中北部,人口約500萬,也是土耳其全国仅次于伊斯坦堡的第二大城市。.

新!!: 君士坦丁堡和安卡拉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君士坦丁堡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尼卡暴动

尼卡暴动(希腊语:Στάση του Νίκα)是公元532年在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发生的市民暴动。因暴动中市民高呼“尼卡”(胜利)的口号而得名。也稱作尼卡之亂。.

新!!: 君士坦丁堡和尼卡暴动 · 查看更多 »

尼西亚帝国

尼西亚帝国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西欧骑士和威尼斯人联合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从君士坦丁堡出逃的拜占廷贵族拉斯卡利斯兄弟建立的希腊人主导的拜占廷流亡政权之中其中一个也是最强大的一个,其余两个拜占庭流亡政权分别是伊庇鲁斯专制国、特拉比松帝国。A Short history of Greece from early times to 1964 by W. A. Heurtley, H. C. Darby, C. W. Crawley, C. M. Woodhouse (1967), page 55: "There in the prosperous city of Nicaea, Theodoros Laskaris, the son in law of a former Byzantine Emperor, establish a court that soon become the Small but reviving Greek empire." 尼西亚帝国的核心领地在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是自科穆宁王朝以来拜占廷帝国人口最密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有利扼守黑海海峡通道的地理位置和当地资源使尼西亚帝国比其他拜占廷的继承国更富有,并逐渐成长为原拜占廷帝国疆域内最强大的国家,最终尼西亚军队于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重建了拜占廷帝国。.

新!!: 君士坦丁堡和尼西亚帝国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新!!: 君士坦丁堡和巴尔干半岛 · 查看更多 »

巴西尔二世

巴西尔二世「保加利亚人屠夫」,(希腊语:Βασίλειος ό Βουλγαροκτόνος,958年~1025年12月15日)马其顿王朝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皇帝(976年~1025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中世纪的拜占廷帝国达到极盛状态。.

新!!: 君士坦丁堡和巴西尔二世 · 查看更多 »

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Basilica,Βασιλική)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拉丁语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随着历史的变迁,巴西利卡这个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基督教沿用了古罗马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来建造教堂,尤其罗马风时代的大多数教堂是以巴西利卡格局設計。今天在天主教會中,有特殊地位的教堂被賦予「宗座聖殿」的頭銜;而在西方世界語言、或受拉丁文字影響的語言中,宗座聖殿即與「巴西利卡」同字,不论其建筑风格和结构。.

新!!: 君士坦丁堡和巴西利卡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

不列顛(Britain)可能是指:.

新!!: 君士坦丁堡和不列顛 · 查看更多 »

丝绸

丝绸是用蚕丝编製而成的纺织品。丝绸著名的光泽外表来自于蠶絲三棱镜般的纤维结构,这令布料能够以不同的角度折射入射光,并将光线散射出去。在中国,丝绸一词也指代人造的、具有与天然丝绸一样光泽的纺织品。.

新!!: 君士坦丁堡和丝绸 · 查看更多 »

帝都

帝都,亦稱皇都,是指帝国的正式首都,與行在意義相對,一般是皇帝、皇宮與朝廷所在之地。中國、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都有此用法。 秦王政統一中國後定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自稱始皇帝,因此咸陽也被稱之為帝都。唐代李白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李商隱詩:「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以上兩處帝都均指當時國都長安(今西安)。《稱謂雜記》·帝都:「燕王永樂奪其侄,十九載返燕京,以都之。洪熙欲帝都洪武金陵,故以燕京為行在,崩而事已。」 日本在大日本帝國時期,常以帝都來稱呼首都東京,而部分以東京為營業據點的企業,其名稱中也帶有「帝都」一詞,如京王帝都電鐵(今京王電鐵)、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今東京地下鐵)、帝都自動車交通(此為計程車公司)等。而昔時日本文人時常會有「帝都東京」、「帝都倫敦」(大英帝國首都)、「帝都柏林」(德意志帝國首都)、「帝都维也纳」(奧匈帝國首都)、「帝都君士坦丁堡」(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首都)等说法。史量才《稱謂雜記》·帝都:「睦仁既知舊都平安京之窒礙不可行,來治幕府江戶,以遷都於舊京師東,稱『帝都東京』,此日本王政復古之稱,實在幕府都城也。」 另外,在中国大陆ACG爱好者口中,帝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的诙谐说法。.

新!!: 君士坦丁堡和帝都 · 查看更多 »

希腊火

希臘火(希臘語:Υγρό Πυρ)是東羅馬帝國所利用的一種可以在水上燃燒的液態燃燒劑,為早期熱兵器,主要應用於海戰中,「希臘火」或「羅馬火」只是阿拉伯人對這種恐怖武器的稱呼,東羅馬自己則稱之為「海洋之火」、「流動之火」、「液體火焰」、「人造之火」和「防備之火」等等。根據文獻記載,希臘火多次為東羅馬帝國的軍事勝利作出頗大的貢獻,一些學者和歷史學家認為它是東羅馬帝國能持續千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希臘火的配方現已失傳,成份至今仍是一個謎團,而據當時受希臘火所傷的十字軍所記述:「每當敵人用希臘火攻擊我們,所做的事只有屈膝下跪,祈求上天的拯救。」那段引文足以說明希臘火的威力。.

新!!: 君士坦丁堡和希腊火 · 查看更多 »

希腊神话

希臘神話(希腊语:ἡ Ἑλληνικὴ Μυθολογία)即口頭或文字上一切有關古希臘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歷史的神話。希臘神話是古希臘宗教的組成部分之一。現代的學者更傾向於研究神話,因為其實際上反映了古希臘的宗教和政治制度、文明以及這些神話產生的本質原因。一些神學家甚至認為古希臘人創造這些神話是為了解釋他們所遇到所有的事件。 希臘神話涵及大量傳說故事,其中很多都通過希臘藝術品來表現,比如古希臘的陶器繪畫和浮雕藝術。這些傳說意在解釋世界的本源和講述眾神和英雄們的生活和冒險以及對當時的生物的特殊看法。這些神話開始於口耳相傳,今日所知的希臘神話或傳說大多來源於古希臘文學。已知的最早的古希臘文學作品有荷馬的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著重描寫了和特洛伊戰爭相關的重大事件。基本上和荷馬是同時期的赫西俄德的兩部詩歌《神譜》和《工作與時日》包含了當時的學者對世界起源、神權統治和人類時代的延續以及人類疾苦和祭祀活動的起源的看法和認識。除了《荷馬史詩》之外,還可以從《》(抒情詩,公元前5世紀的悲劇作品)、希臘化時期的學術作品和詩歌以及羅馬帝國時期的作品,如普魯塔克和保薩尼亞斯的作品中發現希臘神話的踪跡。 現在希臘神話已經從很多藝術品上關於眾神和英雄故事的裝飾得到考古學上證明。公元前8世紀的陶器上的幾何設計鮮明地記錄特洛伊圍城的場景和赫拉克勒斯的冒險。在隨後的古風時期、古典希臘時期以及希臘化時期,大量得到了文學上的證據證明神話場景不斷湧現。 希臘神話對西方文化、藝術、文學和語言有著明顯而深遠的影響。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詩人和藝術家很多都從希臘神話中獲得靈感,並為其賦予現代意義。.

新!!: 君士坦丁堡和希腊神话 · 查看更多 »

希拉克略

弗拉维斯·希拉克略(拉丁语:Flavius Heraclius;古希腊语:Ηράκλειος,),也译赫拉克利乌斯,东罗马帝国皇帝(610年10月5日至641年2月11日在位),出生于一个亚美尼亚家庭。傳統上,希拉克略被認為是軍區制的締造者,現代學者則認為皇帝君士坦斯二世在位期間才建立。.

新!!: 君士坦丁堡和希拉克略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君士坦丁堡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伊兹密特

伊兹密特(),又名科贾埃利、科喀艾里(Kocaeli),是位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城市,也是科贾埃利省的首府,共有人口300,611人(2011年人口普查)。伊兹密特是一个重要的工业中心,拥有大量石化、造纸和水泥工厂设施。同时,它还是交通枢纽和主要港口。.

新!!: 君士坦丁堡和伊兹密特 · 查看更多 »

伊琳娜女皇

伊琳娜(希腊语:,拉丁化:Eirḗnē ē Athēnaía,或译艾琳娜、伊琳妮等,,绰号“雅典的”),东罗马帝国伊苏里亚王朝(或译叙利亚王朝)皇帝利奥四世的皇后,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生母,是东罗马帝国和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苏里亚王朝末代皇帝(780年-790年、792年-797年与君士坦丁六世共治,797年-802年单独执政)。单独执政后,作为帝国的唯一的君主,她自称“皇帝”,是东罗马历史上唯一使用阳性的“男皇帝”(希腊语:βασιλεύς,拉丁化:basileus,相当于英语:emperor)而非阴性的“女皇帝”(希腊语:βασίλισσα,拉丁化:basilissa,相当于英语:empress)称号的女皇(单独执政以后)。她死后被东正教教会封为圣人,故称圣伊琳娜。.

新!!: 君士坦丁堡和伊琳娜女皇 · 查看更多 »

伊萨克二世

#重定向 伊萨克二世·安格洛斯.

新!!: 君士坦丁堡和伊萨克二世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堡 · 查看更多 »

伟大理想

伟大理想(Μεγάλη Ιδέα,恢复拜占庭的榮光,又稱大希臘主義伍德豪斯、(1997)p.220.

新!!: 君士坦丁堡和伟大理想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俄语:Владимир Святославич),可能为以下罗斯王公:.

新!!: 君士坦丁堡和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 查看更多 »

佩切涅格人

佩切涅格人,是西突厥的一支(鐵勒中的比千與一部分康居人),受到葛逻禄的驱逐而迁往咸海附近,而后他们继续西迁(因与乌古斯人冲突),10世纪时到达顿河和多瑙河下游,在11世纪时与拜占庭帝国发生冲突,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几场战争中他们被东罗马帝国所败,后来在匈牙利定居下来,逐渐融入到本地居民中。 他们曾打败可萨人,康里人与巴什基尔的一些部族与他们有关。.

新!!: 君士坦丁堡和佩切涅格人 · 查看更多 »

保加尔人

保加尔人(Прабългари)是從公元二世紀起,在歐洲不同地區定居的游牧民族,分散生活歐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地區,为巴尔卡尔人与保加利亚人、楚瓦什人、塔塔尔族的先祖,为突厥人的一支(另一説法是來自帕米爾,與塔吉克人有關的東伊朗人),使用鄂爾渾文书写他们的保加尔语(他们可能受匈人统治接受突厥语),与今天的伏尔加鞑靼人(中国的塔塔尔族大多为伏尔加鞑靼)及楚瓦什人有联系(這支在伏爾加河中游建國)。 今天的保加利亚人已经斯拉夫化,他们的语言属于斯拉夫语族。他們本來住在南俄,有自己汗國(古大保加利亞),因受阿拉伯人與可薩人攻擊,分三支遷移。一支隨阿斯巴鲁赫南遷至多瑙河下游建国,另一支隨巴颜北遷至伏尔加河中游建立伏爾加保加利亞。 Category:东欧古代族群 Category:突厥人.

新!!: 君士坦丁堡和保加尔人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第一帝国

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保加利亚语:Първo българско царство)是保加尔人阿斯巴鲁赫于681年在多瑙河三角洲建立的一个国家。在其鼎盛时期,疆域东至黑海、南至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他们在864年接受了基督教。681-864年一般叫保加尔汗国或多瑙河保加利亚。 第一帝国于1018年被罗马帝国巴西尔二世消灭,其继承者为1185年建立的保加利亚第二帝国。.

新!!: 君士坦丁堡和保加利亚第一帝国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语

保加利亞語(български език; )屬於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南斯拉夫語支和祈安眼德語系,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巴爾幹半島國家保加利亞及其週邊地區,並且也是保加利亞的官方語言。.

新!!: 君士坦丁堡和保加利亚语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源自是奥斯曼帝国时期。该民族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德国、法國、及其他一些国家如伊拉克、阿塞拜疆、北塞浦路斯、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格鲁吉亚、马其顿、科索沃、波斯尼亚、羅馬尼亞、奧地利、英國、荷兰、比利时、列支敦士登、澳大利亞、中亚、北美地区等地。而土耳其人祖先最早可追溯至突厥人。 他們使用的語言為土耳其語。他們的主要族源是安納托利亞的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以及古代的赫梯、吕底亚人与後來的高加索和巴尔干半岛的居民。但在文化心理认同上,土耳其人普遍接受自己是突厥人。 土耳其人最早是由拜占廷希腊人与阿拉伯人混合而成,1071年之後,烏古斯人開始在安納托利亞建國,蒙古伊尔汗國时代大量乌古斯人因躲避蒙古人进入安納托利亞,逐渐融入當地居民中(同時傳入伊斯蘭教)。.

新!!: 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人 · 查看更多 »

圣使徒教堂

圣使徒教堂(Ἅγιοι Ἀπόστολοι, Agioi Apostoloi),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一座大型基督教堂,建于550年。它是拜占庭帝国的第二大教堂,仅次于圣索菲亚大教堂。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奥斯曼帝国之手后,圣使徒教堂曾短暂成为东正教普世牧首的驻地。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摧毀了圣使徒教堂,僻出空間建造法提赫清真寺。.

新!!: 君士坦丁堡和圣使徒教堂 · 查看更多 »

圣索菲亚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索菲亞在希腊语裡的意思是神聖智慧。其拉丁语名称则为,希臘語全名是「」,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學裡的耶稣。大教堂稱為「聖索菲亞」(),是特別獻給天主聖智的那一位,即聖三中的聖言。這種對耶穌的稱呼可能源自保祿(保羅)對基督的描繪,格前1:24 「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聖智()」。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間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还将鐘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日后又逐渐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1934年该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义。1935年2月1日,这座见证了数个帝国兴盛衰亡的建筑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对世人开放。 大教堂藏有大量聖物,當中以一個15公尺(49英尺)高的銀聖幛最具特色,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聖座,在将近千年的时间里都是正教會的焦點。1054年,樞機宏伯特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祭壇將牧首米恰爾一世·色路拉里烏逐出教會,該事件被視為東西教會分裂的開端。 作為接近500年來伊斯坦堡最重要的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眾多奧斯曼帝國時期清真寺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藍色清真寺)、塞札特清真寺、蘇萊曼尼耶清真寺、魯斯坦帕夏清真寺、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的模范。.

新!!: 君士坦丁堡和圣索菲亚大教堂 · 查看更多 »

地震

地震(Earthquake)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突然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歷史曾記載的災害性地震主要由地殼突然運動所造成,地殼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破裂釋放出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果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 地震可由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烈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震中。.

新!!: 君士坦丁堡和地震 · 查看更多 »

匈人

匈人是一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東歐,並入侵東、西羅馬帝國。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歐洲的事蹟有若干敘述。5世纪末时,匈人国家逐渐瓦解并从历史消失。匈人自东向西的进攻引发了欧洲民族大迁徙,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以来部分学者认为匈人就是中国史书中的匈奴人,但匈人和古代位於中国大陸的匈奴人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也未能解答这一问题。懷疑這兩個民族係出同源的主要原因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匈奴」的「匈」跟「匈人」的發音「Huns」,音韻上的接近,中國記載匈奴滅奄蔡而歐洲也記載匈人滅阿蘭王國(古稱奄蔡),最早期的匈人屬蒙古人種,與匈奴相同,而後期的匈人應屬於圖蘭人種(歐亞混血)。.

新!!: 君士坦丁堡和匈人 · 查看更多 »

利奥三世 (拜占庭)

(伊苏里亚的)利奥三世 (,,又譯李奧三世,約),717年建立伊苏里亚王朝,717年至741年在位為东罗马帝国皇帝。.

新!!: 君士坦丁堡和利奥三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利奥五世 (拜占庭)

亚美尼亚人利奥五世(Λέων Ε΄ ὁ Ἀρμένιος,Leōn V ho Armenios;Լևոն Ե Հայ,)拜占庭帝国皇帝(813~825年在位),在位期间开始了拜占庭帝国第二次“毁坏圣像运动”时期。.

新!!: 君士坦丁堡和利奥五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凯末尔

#重定向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新!!: 君士坦丁堡和凯末尔 · 查看更多 »

皮革

革或稱革,是指鞣制处理的动物皮肤,是一种服装和工艺材料。 二十世纪以来还用聚氨酯、聚氯乙烯等合成高分子制造外观模仿皮革的材料,称为“人造革”。因此来自动物的皮革也被称为“真皮”,与人造革相对。.

新!!: 君士坦丁堡和皮革 · 查看更多 »

玻璃

玻璃是一種呈玻璃態的无定形体,熔解的玻璃經過迅速冷卻(過冷)而成形,雖為固態,但各分子因沒有足夠時間形成晶體,仍凍結在液態的分子排布狀態。 玻璃一般而言是透明、脆性、不透氣、並具一定硬度的物料。最常見的玻璃是,包括75%的二氧化硅(SiO2)、由碳酸鈉中製備的氧化鈉(Na2O)以及氧化鈣(CaO)及其他添加物。玻璃在日常环境中呈化学惰性,亦不會與生物起作用。玻璃一般不溶于酸(例外:氢氟酸与玻璃反应生成SiF4,从而导致玻璃的腐蚀);但溶于强碱,例如氫氧化銫。 因為玻璃透明的特性,因此有許多不同的應用,其中一個主要應用是作建築中的透光材料,一般是在牆上窗戶的開口安裝小片的玻璃(玻璃窗),但二十世紀的許多大樓會用玻璃為其側面的包覆,即玻璃幕牆大樓,這種現代的玻璃已經具有防破裂的能力而被廣為應用,更新款的加入防鳥類撞擊的設計。玻璃可以反射及折射光線,而且藉由切割或是拋光,可以提昇其反射或折射的能力,因此可以作透鏡、三棱鏡、其至高速傳輸用的光纖。玻璃中若加入金屬鹽類,其顏色會改變,玻璃本身也可以上色,因此可以用玻璃製作藝術品,包括著名的花窗玻璃。 玻璃雖然容易脆斷,但非常的耐用,在早期的文化遺址中都發現許多玻璃的碎片。因為玻璃可以形成或模製成任何的形狀,而且本身是無菌的,因此常用來作為容器,包括碗、花瓶、瓶子、玻璃杯,尤其成本低廉,適合大量生產。堅硬的玻璃也常作為紙鎮、彈珠等。若將玻璃嵌入有機塑料中,是複合玻璃纤维中的重要的加固材料。 在科學上,玻璃的定義較為廣泛,是指加熱到液態時會出現玻璃轉化的无定形固體。有許多材料都符合這類玻璃的條件,包括一些金屬合金、離子鹽類、水溶液及聚合物。在包括瓶子及眼鏡的許多應用中,聚合物玻璃(如壓克力、聚碳酸酯及PET)的重量較輕,可以取代傳統的矽玻璃。 玻璃在中國古代亦稱琉璃,日語漢字以硝子代表。.

新!!: 君士坦丁堡和玻璃 · 查看更多 »

珠寶

寶,是裝飾用的飾物,其上多是寶石或半寶石鑲嵌在貴金屬上。追溯至人類的史前時期,已有將取動物的牙、貝殼等物件用來裝飾。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珠寶由配飾用途更演變為具有宗教、戰略和社會階級象徵意義的物品,也包含在祈禱或服喪時,穿戴或攜帶的相似物品。到了19世紀,工業化把珠寶普及至中產階級。現代,珠寶已為普遍的裝飾用品。.

新!!: 君士坦丁堡和珠寶 · 查看更多 »

秘史 (普洛科皮烏斯)

#重定向 秘史.

新!!: 君士坦丁堡和秘史 (普洛科皮烏斯) · 查看更多 »

科穆宁王朝

拜占庭帝国是历史学家用于描述中世纪时期主体民族为希腊人、主要语言为希腊语、定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部罗马帝国,在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帝国的东部一直存在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在拜占庭的历史中,1081年至1185年这段帝国在科穆宁家族统治下时期被称作科穆宁王朝。此期间先后5位科穆宁皇帝总共统治帝国104年,努力支撑着帝国,并复兴了帝国的军事、经济与政治地位,尽管在一些方面最终并未完全恢复到4-6世纪时期甚至是马其顿王朝的地位,他们的成就被称为“科穆宁中兴”。 处于科穆宁王朝的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对圣地的十字军国家的历史有着关键作用,阿莱克修斯一世向西方求援的外交行动在十字军东征的发动上起了关键的直接作用,而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则对十字军国家有着重大的直接政治、经济上的影响。 此外,同时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近东的其它地区、地中海世界、东欧甚至西欧施加了大量其它影响。在科穆宁王朝期间,以拜占庭为代表的东部基督教世界与包括十字军国家的“拉丁”西部基督教世界的交流达到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史无前例的高峰阶段。威尼斯共和国与其它的意大利商业共和国的商人大量定居于帝国境内,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约60000至80000拉丁人,与他们伴随的是曼努埃尔雇佣的大量拉丁雇佣兵。这些人实际上也反过来帮助拜占庭科学、艺术、文学与文化传播遍及了整个西欧。特别的是,拜占庭艺术在科穆宁王朝期间对西欧艺术及未来的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深远。 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安纳托利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显著影响。通过收复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帝国阻挡了突厥人向欧洲进军的步伐超过2个世纪。此时期的再征服行动也为后来的拜占庭继承国尼西亚帝国和特拉比松帝国提供了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帝国在安纳托利亚修建的大量工事的部分仍持久地矗立在地平线上,今日仍然可以看到。.

新!!: 君士坦丁堡和科穆宁王朝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

罕默德二世,也被称为征服者穆罕默德(محمد ثانى,II.,或称为Fatih Sultan Mehmet,),奥斯曼帝国苏丹(1444年-1446年,1451年-1481年)。他也经常被人们直接以外号“法提赫”(Fatih,意为征服者)相称。他21岁的时候已能指挥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攻滅羅馬帝国。及后更西侵巴爾幹半島腹地、東抗白羊王朝,為日後鄂圖曼帝國百年霸業奠下穩固的基石。他能使用流利的土耳其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斯拉夫语、希伯来语、波斯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等八種語言,也是历史上最以尚武好战著称的苏丹。.

新!!: 君士坦丁堡和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突厥人

突厥人(土耳其语:Türk / Türkler;维吾尔语:تۈركلەر /تۈرك / Türk / Türklär)是欧亚大陆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突厥”一名来自于中文史料对曾建立突厥汗国的部落的自称的译音。“突厥人”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的古突厥人;而广义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或被周边民族称为“突厥人”,自称突厥人和被称为突厥人的群体并不完全重合,如历史上有乃蛮、克烈等使用突厥语的蒙古部落,现代也有并无突厥人认同的楚瓦什人和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前者的使用范围基本以古突厥人作为一个政治群体退出历史舞台为下限,而后者则在从古至今的各语境下均被使用。如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对突厥一词的使用即是其广义的含义,而同时该书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被认为是回鹘人。 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主要分佈(依人口多寡)在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俄罗斯的鞑靼斯坦、巴什科爾托斯坦与北塞浦路斯等国家与地区,此外在蒙古、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北高加索部分地區、巴尔干地区、中国的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也各有十万以上的人口分布。 “突厥人”一词,是一个文化认同概念,并非血缘群体,是经过历史上的长期迁徙,并融合、同化了大量其他民族后形成的,在体貌特征上和古代突厥人有相当的差别,基本上距离蒙古高原越远差别越大。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只有建立突厥汗国的阿史那、阿史德等十个部落被称为突厥,而其他突厥語部族则被称为“鐵勒诸部”。这说明中国史书中,突厥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 古突厥人與烏孫以狼為圖騰。大帳外置一幅狼旗。烏孫中的咄陸部與古突厥人一樣,為陣亡的將士立石為記,將部落印記刻在石上。铁勒與堅昆最早一起住在葉尼塞河,曾向後者學習冶煉。.

新!!: 君士坦丁堡和突厥人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年-1099年)是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的一项军事行动,旨在收复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黎凡特聖地,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西方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会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后来,东征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夺回圣地及耶路撒冷城,并将东方基督教从伊斯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十字军隊员主要为来自西欧各国的骑士和农民,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君士坦丁堡,而后又将战矛转向耶路撒冷。队伍中的农民数量大大超过骑士,但由于他们沒受过战斗训练,因此最初十字军并未到达圣城。1099年,重新组织的十字军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并屠杀了城中大量的穆斯林和犹太居民。东征过程中,西方人在黎凡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和埃德萨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由于十字军对耶路撒冷这座461年未在天主教控制下的圣城怀有极强的热忱,因而他们拒绝将夺取的土地归还给拜占庭帝国。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勢力扩张的一次回应,其后的近两百年内,第二次东征至第九次东征纷至沓来。同时,东征也间接重啟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來衰落的国际贸易。.

新!!: 君士坦丁堡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二圣殿

二圣殿,旧址位于耶路撒冷,是继第一圣殿被毁后所建的。前586年,犹太人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掳往巴比伦,沦为巴比伦之囚,第一圣殿被毁。后新巴比伦被波斯帝国的古列二世所灭,古列二世释放了犹太人,并允许犹太人重建圣殿。重回故地的犹太人开始了圣殿的重建,但重建过程并不顺利,直至大流士时期才完成,大流士也对第二圣殿的重建给予了帮助,此时已是第一圣殿被毁70年后的前516年,整个重建过程被记录在旧约的以斯拉记。 公元前19年,大希律王开始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第二圣殿,由此有时被称为希律圣殿,但大部分情况下它仍被称为第二圣殿,整个施工过程,祭典仪式继续进行。 公元70年,耶路撒冷在犹太战争中被罗马帝国将军提多攻陷,第二圣殿也被毁,圣殿里的圣物被掳往罗马,为纪念这件事情,罗马人开建了提圖斯凱旋門,由于圣物现已下落不明,凯旋门上的雕塑成为人们对圣物的推测根据。 2009年,英国诺福克78岁退休农民亚历克·加勒德用30多年时间,搭建出犹太人历史上的第二圣殿复原模型。.

新!!: 君士坦丁堡和第二圣殿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二次尼西亞公會議(或稱第二尼西亞會議),是於公元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這會議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七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此會議主要討論聖像崇拜問題,現今一些基督教會的教義,是此會議的結果。此會議在對聖像敬禮的傳統奠下了重要根基。現今的东正教与拜占庭礼天主教,於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舉行的「正統信仰凱旋節日」,便是為慶祝聖像畫像納為正統教義的日子。.

新!!: 君士坦丁堡和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法兰西王国香槟伯爵提奥波德三世率领。目的本是要通过进攻穆斯林阿尤布王朝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来解救被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十字軍主要由法国和北意大利城邦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軍按威尼斯共和国贵族将领的建议轉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札达尔)。 當時,威尼斯的總督名為恩里科·丹多洛,為一名失明的人,根據史學家記載那時他已逾八十,但丹多洛精明的頭腦和統帥的能力是十字軍無法想像的,他帶著威尼斯的商船隊跟著十字軍一起前進,他向十字軍保證可以幫忙解決錢糧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他也利用十字軍佔領匈牙利的札拉,此時,一個轉機徹底改變了這次十字軍東征的命運,一位名為小阿列克修斯的东罗马王子要求丹多洛羅總督幫他奪回东罗马帝國王位,並換取幫忙付給十字軍欠威尼斯商人的糧錢的承諾,於是,丹多洛利用這东罗马國內的糾紛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最终在1204年4月13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对城中居民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杀三天。 大戰过后,威尼斯共和国占去原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別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侯国。1261年,拉丁帝国被推翻,东罗马帝国复国。 第四次十字军东--结束8年后(1212年),传说有30,000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不过现在学界普遍认为这支队伍实际上并不是由儿童,而是由流浪汉组成的。这些人基本上没有人成功到达圣地,其中有一些人没能回家而被贩卖为奴。.

新!!: 君士坦丁堡和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米海尔七世

米海尔七世·杜卡斯(Μιχαήλ Ζ΄ Δούκας,Mikhaēl VII Doukas;)拜占庭帝国皇帝(1071~1078年在位)。米海尔七世是君士坦丁十世的长子,君士坦丁十世去世时(1067年)由于其年幼,其母亲尤多西亚·马克林伯利提萨摄政。由于受到军队势力的威胁,尤多西亚被迫嫁给军事将领罗曼努斯,并在1068年被加冕为共治皇帝,即罗曼努斯四世。1071年,罗曼努斯四世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战败,并被塞尔柱突厥人俘虏后,年仅21岁的米海尔被推举为唯一皇帝。米海尔主要依靠其叔叔约翰·杜卡斯和宰相尼基弗里特泽斯辅佐进行统治。统治期间拜占庭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叛乱此起彼伏。1078年,米海尔七世被安纳托利亚军区将军尼基弗鲁斯废黜,进入修道院,直至去世。.

新!!: 君士坦丁堡和米海尔七世 · 查看更多 »

米海尔三世

米海尔三世(酒鬼)(希腊语:Μιχαήλ Γ,)是一名拜占庭帝国皇帝(842年—867年在位)。他是米海尔二世的孙子,皇帝狄奥菲洛之子。 米海尔三世曾击退阿拉伯人的进攻。后被其亲信巴西尔一世杀害,后者随后建立了马其顿王朝。.

新!!: 君士坦丁堡和米海尔三世 · 查看更多 »

米海尔八世

米海尔八世(拉丁语:Michael VIII Palaiologos,希腊语:Μιχαήλ Η΄ Παλαιολόγος,)又稱麥克尔八世,是一位東羅馬帝国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1259年至1282年。他是帕里奥洛格斯王朝的奠基人,这个王朝一直统治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陷落。1261年他从拉丁帝国手中夺回了君士坦丁堡,由此将尼西亚帝国转化为重建的東羅馬帝国。.

新!!: 君士坦丁堡和米海尔八世 · 查看更多 »

糕点

糕点是糖果糕點的一種,指以面粉或米粉、糖、油脂、蛋、乳品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辅料、馅料和调味料,初制成型,再经蒸、烤、炸、炒等方式加工制成。糕点品种多样,月饼、蛋糕、酥饼等均属糕点。.

新!!: 君士坦丁堡和糕点 · 查看更多 »

约翰二世 (拜占庭)

约翰二世(希腊语:Ιωάννης Β' Κομνηνός,)是1118年至1143年在位的拜占庭皇帝。他也被称作”美男子”或“好人约翰”。他是阿莱克修斯一世皇帝与皇后伊琳娜·杜卡伊娜的长子并且是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中兴时期的第二位皇帝。约翰二世是一位虔诚而又极富恻隐之心的君主,他决心抚平半个世纪前曼齐克特战役给帝国留下的创伤。 约翰二世还被认为是科穆宁王朝最伟大的皇帝。在他25年的统治生涯中他与西方的神圣罗马帝国定结了同盟,又在巴尔干击败了切佩涅格人、匈牙利人和塞尔维亚人。并且亲自指挥庞大的攻势来对抗小亚细亚的突厥人。约翰的行动扭转了东线的战略平衡,而且光复了大量位于小亚细亚为突厥人所侵占的拜占庭城市和堡垒。在东南方,他又设法控制了从门德雷斯河以西至西利西亚和塔尔苏斯的所有道路。这有力地展示了拜占庭皇帝在基督教世界中的领导者地位。约翰二世还成为了拜占庭与十字军联军的领导者并挺进为穆斯林占据的叙利亚地区。尽管约翰为了宣传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他的希望还是落空了。十字军盟友的推诿并且他们不愿和他的军队奋战在一起,这种模棱两可的同盟关系使得约翰倍感失望。在约翰二世时期,帝国人口又重新恢复到了1000万人左右。W.

新!!: 君士坦丁堡和约翰二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罗马帝国衰亡史

《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是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的一部巨著,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歷史著作,共有六--,分期出版。第一--出版於1776年,第二、三--出版於1781年,第四、五、六--出版於1788年。包括羅馬帝國的全部歷史。.

新!!: 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帝国衰亡史 · 查看更多 »

罗曼努斯四世

罗曼努斯四世·狄奥吉尼斯(Ρωμανός Δ΄ Διογένης,Rōmanos IV Diogenēs;)拜占庭帝国皇帝(1068~1071年在位),原为卡帕多西亚的军事贵族,1068年迎娶君士坦丁十世的遗孀尤多西亚·马克林伯利提萨,被加冕为共治皇帝。在位期间多次领导对塞尔柱突厥人的军事行动,收復許多失地。1071年,罗曼努斯四世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战败,被塞尔柱帝國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俘虏。罗曼努斯被释放时,君士坦丁十世的长子已被拥立为唯一皇帝,即米海尔七世。罗曼努斯被刺瞎双目,流放到马尔马拉海的普罗蒂岛(今土耳其克纳勒岛),直至去世。.

新!!: 君士坦丁堡和罗曼努斯四世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羅馬元老院

羅馬元老院(Senatus)是一個審議的團體,它在羅馬共和国與羅馬帝國的政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新!!: 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元老院 · 查看更多 »

羅馬皇帝

羅馬皇帝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最高頭銜,是身兼國家元首和-zh:政府首腦;zh-hans:政府首脑;zh-hk:政府首腦;zh-sg:政府首脑;zh-tw:行政首長;-的最高領導人。在歐洲歷史中,皇帝(Imperator;emperor)源自于古罗马时期,音譯為“英白拉多”,原意是统帅,源自Imperium(意為權威、權力、統治)。 羅馬帝政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之後,由於羅馬內戰將本來由羅馬元老院實行的權利集於屋大維一身,而由屋大維創立的政府體制。作為共和國獨裁官、大征服者凱撒的養子,屋大維以凱撒之名行世,而後又令名存實亡的元老院封他為「奧古斯都」,意為聖上、至尊、神聖。屋大維死後,被羅馬帝國神格化而列入神的行列。凱撒(他借用的名字)和奧古斯都(他的稱號)兩者,遂成為未來400多年羅馬統治者的永久性稱號。此外君主的稱號还有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中文又譯為“元首”、“第一公民”),直到三世紀末,皇帝戴克里先才拋棄「第一公民」的稱號,史學家通常將從屋大維至戴克里先的羅馬帝國政體稱為元首制的封号。.

新!!: 君士坦丁堡和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吉本

爱德华·吉朋(Edward Gibbon,),英国历史学家,《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 吉本出生于伦敦附近的普特尼,父亲是国会议员,他是家中独子,10岁时丧母,由姑母抚养,年少时多病,喜欢读书,在《我的作品和生活回忆录》中提到自己早就发现历史是自己“特有的粮食”。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1758年回国,作了两年军官,同时博览群书,由于受伏尔泰的影响,因而改变了宗教觀,不信仰特定宗教。1763年,他前往欧洲大陆旅游,在巴黎结识了狄德罗,也去了罗马,1764年他在罗马废墟上,开始有写作罗马帝国史的念头。 1770年吉本的父亲去世,他开始经商,定居伦敦。两年后,他开始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并出入上流社会的俱乐部。1774年进入国会。1776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一卷出版,立即取得成功,但他对早期基督教历史的如实写法,受到有些人猛烈的攻击,但却认为他即使不过于高明,但也不逊色。 吉本继续搜集材料编写,1781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三卷出版。1782年他定居洛桑,继续书写后三卷,1787年写完最后一章,回到英国,1788年所有手稿全部出版。受到各个方面的赞扬。他又回到洛桑,主要在书写他的《回忆录》,直到1793年才回国,回国不久即在伦敦家中去世。 《罗马帝国衰亡史》包含许多详尽的考证,后来许多历史学家都引用这部书的材料。.

新!!: 君士坦丁堡和爱德华·吉本 · 查看更多 »

爱琴海

爱琴海(Αιγαίο Πέλαγος,Ege Denizi)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于巴爾幹半岛南部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南北长610公里,东西宽300公里。爱琴海的东北部经达达尼尔海峡与马尔马拉海相连,並且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除了土耳其沿岸海域,整个爱琴海都是希腊的领海。.

新!!: 君士坦丁堡和爱琴海 · 查看更多 »

瓦伦斯

弗拉维斯·埃弗利乌斯·瓦伦斯(FLAVIVS IVLIVS VALENS PIVS FELIX AVGVSTVS,),罗马帝国东部皇帝(364年至378年在位)。.

新!!: 君士坦丁堡和瓦伦斯 · 查看更多 »

瓦良格人

瓦良格人(Varjager;Βάραγγοι或Βαριάγοι,Varangoi或Variagoi;Варяги, Varyagi或Varyahy)也作瓦里亚基人、瓦兰吉亚人、瓦兰人、法朗清人、瓦倫京人。是指公元8世纪至10世纪出现在东欧平原上的诺曼人。瓦良格人原来居住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逐渐沿着商路来到东欧平原,活跃在当地的商路上。同维京人一样,他们从事着强盗和商人的双重工作,也经常抢劫财物,掳掠人口为奴,运到君士坦丁堡出售。他们还受雇于当地东斯拉夫人的王公,充当亲兵,从事征战。其中一位瓦良格人领袖留里克还建立了留里克王朝,统治了基辅罗斯。后逐渐與斯拉夫人融合為俄羅斯人。 Category:日耳曼人 Category:瑞典人 Category:斯堪的纳维亚 Category:欧洲古代族群 Category:俄罗斯历史 Category:烏克蘭歷史 Category:白俄羅斯歷史 Category:中世纪战争.

新!!: 君士坦丁堡和瓦良格人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

特洛伊(古希臘語:Τροία,或Ίλιον,拉丁語Troia,或Ilium),古希腊时代小亚细亚(今土耳其位置)西北部的城邦,其遺址於公元1871年被發現。诗人荷马创作的兩部西方文学史最重要的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特洛伊戰爭,便以此城市為中心。19世紀之前一直被科學家視為虛構傳說的城市。 公元1871年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里曼發現特洛伊城遺址废墟,其後於同址發現更多不同時代的城市遺址。其中被考古學家命名為“特洛伊Ⅶ”的遺址,被認為是荷马史诗時期的特洛伊城,但至今仍有爭議。据考古研究,此城毁灭于公元前13世纪。 史诗中特洛伊的遺址位於現今土耳其西北面的恰納卡萊省的(Hissarlik,北緯39°58′度,東經26°13′度),於愛達山的西南面,离達達尼爾海峽不远。於羅馬帝國時期,奧古斯都曾於此處建成一座名為“Ilium”的城市,直至君士坦丁堡建成後於拜占庭帝國時期迅速沒落。.

新!!: 君士坦丁堡和特洛伊 · 查看更多 »

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

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Ἀνθέμιος από τις Τράλλεις;Anthemius of Tralles,約474年-558年)是希臘籍君士坦丁堡的幾何學教授及建築師,他受查士丁尼一世之命與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合作興建聖索菲亞大教堂。安提莫斯出身自書香世家,是物理學家特拉莫斯的斯特凡努斯五個兒子之一。在他的兄弟當中,狄奧斯科魯斯在特拉勒斯承繼了父親的衣缽;亞歷山大在羅馬成為了當時最有名的醫學家;奧林皮爾斯深諳羅馬法學;而梅特羅多勒斯則是君士坦丁堡出色的語法學家。 作為建築師,他最著名的是在532年君士坦丁堡重建舊聖索菲亞大教堂。他對建造教堂的大膽計劃一度突出了他的知識與無知,他又涉足工程,曾在達拉修建防洪設施。 安提莫斯同時是一位出色的數學家,他解構了橢圓弦線,寫了一本關於圓錐曲線的著作,為日後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複雜的拱形結構奠下基礎。他又在他的著作裡編纂了一個關於醫療設備鏡子構造的研究,為阿拉伯數學家所識,如海什木。.

新!!: 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 · 查看更多 »

特拉比松帝国

特拉比松帝国(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ης Τραπεζούντα;ς ტრაპიზონის იმპერია)创立於1204年4月,是從拜占庭帝国分裂出的三个帝国之一,持續了257年。特拉比松帝國的第一代君主阿历克塞一世是科穆寧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安德洛尼卡一世的孫子,他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預見十字軍將攻取君士坦丁堡,便佔據特拉布宗獨立建國,声称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法统而自号“罗马帝国”,但在尼西亚帝国收复君士坦丁堡后改国号为“全东方与海北及伊比利亚帝国”。在地理上,帝国的版图从未超过黑海南岸地区。1461年,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进攻特拉比松,国王大卫科穆宁投降,国亡。 在1461年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後,大量信奉東正教的希臘人(稱為本都希臘人)仍居住在古帝國的範圍內至20世紀初。這些希臘人因為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而於1923年始被土耳其驅逐至今希臘境內。然而,在當地說希臘語的穆斯林則保留於居住地至今。.

新!!: 君士坦丁堡和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狄奥斐卢斯

奥斐卢斯(Θεόφιλος;)拜占庭帝国皇帝(829~842年在位),阿莫利王朝(也称弗里吉亚王朝)的创立者米海尔二世的儿子。统治期间是拜占庭“毁坏圣像运动”最后的高潮,这时期也是穆斯林文化对拜占庭影响最强烈的时期。.

新!!: 君士坦丁堡和狄奥斐卢斯 · 查看更多 »

狄奧多西一世

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47年-395年1月17日)又譯為狄奧西亞一世或杜多思一世,也被称作作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皇帝(379年-395年),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晚期古典至中世紀這段過渡時期羅馬帝國的君主,並將基督教定為國教。.

新!!: 君士坦丁堡和狄奧多西一世 · 查看更多 »

盎格魯-撒克遜人

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 是個統稱,通常用來形容5世紀初到1066年諾曼征服之間,生活於大不列顛東部和南部地区,語言和种族相近的民族。 他們使用非常近似的日耳曼方言,歷史學家比德認為其是三個強大日耳曼部族-源自日德蘭半島的盎格魯人和朱特人、以及來自之後稱作下薩克森地區的撒克遜人的後裔。盎格魯人有可能來自半岛,比德描述他們的整個國家都來到了不列顛,留下他們空空的古老大地。 地名顯示出一些其他的日耳曼民族曾經來到:弗里斯蘭人在 弗蘭斯漢(Fresham)、弗瑞斯頓(Freston)和弗理斯頓(Friston);佛蘭芒人在佛蘭普頓(Flemptom)和佛林比(Flimby);士瓦本人在士瓦弗漢(Swaffham);或許法蘭克人在法蘭克頓(Frankton)和法蘭克雷(Frankley)。 可能在麥西亞國王奧發(755年-759年在位),或是阿佛列大帝(871年-886年在位)與他的繼承者之下,盎格魯-撒克遜的數個王國陸續建立。在艾塞斯坦(924年-937年在位)統治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形成英格蘭。.

新!!: 君士坦丁堡和盎格魯-撒克遜人 · 查看更多 »

芝諾 (羅馬帝國)

弗拉維·芝諾(Flavius Zeno,约),原名Tarasicodissa,生於伊索里亞,在474年至475年與及476年至491年兩度在位為東羅馬帝国皇帝。他與東羅馬皇帝利奧一世的女兒結婚,474年芝諾的幼子作為利奧二世繼位,也於同年年底夭折,芝諾成為皇帝。芝諾與汪达尔人締結了一項和約,可是不久他在國內卻遇到軍事政變,被迫逃往家鄉伊索里亞。476年返回君士坦丁堡重登帝位。489年,他指定东哥特人狄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調解正教基督教徒與基督一性論派之間的爭執。這也導致與羅馬教會從484年持續到518年的分裂。 Category:拜占庭皇帝 Category:羅馬皇帝 Category:死于癫痫.

新!!: 君士坦丁堡和芝諾 (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菲迪亞斯

菲迪亞斯(Phidias 或 Pheidias,古希臘文:Φειδίας,約公元)是古希臘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被公認為最偉大的古典雕刻家。雅典人。 其著名作品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宙斯巨像和巴特農神殿的雅典娜巨像,兩者雖然都早已被毀,不過有許多古代複製品傳世,其中的雅典娜巨像甚至在二十世紀末,在美國有人做出1:1尺寸的翻版品(請參看雅典娜·帕德嫩條目)。 据说巴特農神殿的埃爾金石雕,也是在他领导设计和监督下完成的,这些装饰雕刻主要藏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刻全盛时期的代表作。 Category:古希臘人 Category:雕塑家 Category:古希臘雕塑作品.

新!!: 君士坦丁堡和菲迪亞斯 · 查看更多 »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新!!: 君士坦丁堡和萨珊王朝 · 查看更多 »

青铜

青铜是纯銅(紫銅)加入鋅與鎳以外的金屬所產生的合金,如加入錫、鉛或鋁的銅合金,古时青铜器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故命名为青铜。与纯铜(红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的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新!!: 君士坦丁堡和青铜 · 查看更多 »

行會

行會可以指:.

新!!: 君士坦丁堡和行會 · 查看更多 »

衛星城市

衛星城市,又稱衛星都市,是城市規劃的一個概念,意指大城市邊緣的小型城市,為在大都市工作者主要的居住地。因为如卫星般与大城市相近,故称衛星城市。.

新!!: 君士坦丁堡和衛星城市 · 查看更多 »

西哥特人

西哥特人(Visigothi),--,是东日耳曼部落的两个主要分支之一,另一个分支是东哥特人。在民族大迁移时期,是摧毁罗马帝国的众多蛮族中的一个。公元4世纪西哥特人兴起于巴尔干地区,后加入对罗马帝国的战争。410年在首领阿拉里克率领下攻陷并洗劫罗马。 西哥特人后定居于高卢南部,成为罗马帝国的盟友。随后建立西哥特王国,统治法国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公元589年,皈依基督教。.

新!!: 君士坦丁堡和西哥特人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穆斯競技場

克西穆斯競技場(Circo Massimo,Circus Maximus,意為「大競技場」)是一個古羅馬競技場,位於義大利羅馬市,坐落於阿文提諾山與帕拉蒂尼山之間。馬克西穆斯競技場是古羅馬時代第一個競技場,也是最大的一座。馬克西穆斯競技場長621公尺(2,037英尺),寬118公尺(387英尺),可以容納150,000人。馬克西穆斯競技場也是古羅馬時代建造競技場的典範。.

新!!: 君士坦丁堡和馬克西穆斯競技場 · 查看更多 »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新!!: 君士坦丁堡和首都 · 查看更多 »

香水

香水是一種混合了香精油、固定劑與酒精的液體,用來讓物體(通常是人體部位)擁有持久且悅人的氣味。 精油是取自於花草植物的蒸餾,比如說橙花或玫瑰。如果無法蒸餾的時候,就會使用脂吸法(enfleurage),比如說茉莉原精(Jasmin Absolute)。脂吸法基本上是用油脂吸收帶有香味的物質後,再用酒精來萃取出香精油,這種物質就被稱為原精,香氣較蒸餾法萃取的精油來得更為濃郁。另外也會使用帶有香味的化學物。固定劑是用來將各種不同的香料結合在一起,包括有香脂(balsam)、龍涎香以及麝香貓與麝鹿身上氣腺體的分泌物(如沒有摻雜其他東西的時候他們並不好聞,然而在酒精溶液中他們扮演了持續作用的角色)。酒精濃度則取決於是香水、淡香水還是古龍水。香水的保存期限通常是五年。.

新!!: 君士坦丁堡和香水 · 查看更多 »

马尔马拉海

尔马拉海(Marmara Denizi,Θάλασσα του Μαρμαρά),又譯--,是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同欧洲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内海,具有重要的政治及軍事戰略地位。.

新!!: 君士坦丁堡和马尔马拉海 · 查看更多 »

马其顿语

其顿语(ogg)屬於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語支之一,是马其顿共和国的官方语言。马其顿语亦在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以及在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的马其顿人的聚居地使用,以马其顿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大约有200万人。马其顿语使用改造过的塞尔维亚西里尔字母表。但尽管都属于印欧语系,現今所使用的马其顿语与古馬其頓語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馬其頓語有時會被認為是保加利亞語的一支。.

新!!: 君士坦丁堡和马其顿语 · 查看更多 »

高架渠

架渠(aqueduct)又稱上水道、渡槽。於古羅馬時期廣泛使用是。一種人造通道,用來導引水流。有些是純粹用來輸送用水,有些則是用來使船隻運行其中。.

新!!: 君士坦丁堡和高架渠 · 查看更多 »

贝利撒留

貝利薩留(Flavius Belisarius, Βελισάριος,),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麾下名将,北非和意大利的征服者。又譯作貝利薩留斯。 尽管有皇帝查士丁尼的猜忌,贝利撒留的军旅生涯仍可谓相当成功,历史学家将他列为最后的罗马人之一。.

新!!: 君士坦丁堡和贝利撒留 · 查看更多 »

黑死病

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區,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約在14世纪40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2500萬人死亡,根據估計,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紀歐洲約有占人口總数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同樣的疾病多次侵襲歐洲,直到1700年代為止,期間造成的死亡情形與嚴重程度各不相同。較晚的幾次大流行包括1629年到1631年的意大利瘟疫、1665年到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679年的維也納大瘟疫、1720年到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以及1771年的莫斯科瘟疫。關於這些疾病的異同仍有爭議,但是其致命型態似乎於18世紀消失於歐洲。 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嚴重影響,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動搖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的地位,並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猶太人、穆斯林、外國人、乞丐以及痲瘋病患者。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談》(The Decameron)之中所描繪的一般。 14世紀發生於歐洲的事件,剛開始被當時的作家稱作「Great Mortality」,瘟疫爆發之後,又有了「黑死病」之名。一般認為這個名稱是取自其中一個顯著的症狀,稱作「acral necrosis」,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實際上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 歷史紀錄對於黑死病的特徵紀錄中,有一些關於淋巴腺腫的描述,與19世紀發生於亞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這使得科學家與歷史學家推測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種稱為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的細菌所造成。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身上,並藉由黑鼠(Rattus rattus)等動物來傳播。也有研究认为病源可能來自亞洲的小沙鼠(Gerbils)。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觀點。時,9座城市中有7座透過人類身上衣物的跳蚤與頭蝨傳播。 目前普遍認為黑死病的病原体可能已经灭绝。但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消息顯示,黑死病應尚未滅絕。.

新!!: 君士坦丁堡和黑死病 · 查看更多 »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新!!: 君士坦丁堡和黑海 · 查看更多 »

迦太基

迦太基(腓尼基語:;;Καρχηδών,Karthago,قرطاج),是一個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 迦太基一词在腓尼基语中读作“” ,意思是「新的城市」,其早期居民为迦南城市泰尔(Tyre或譯為推羅)的移民。在古羅馬文獻中,迦太基也被稱為「布匿」(Punici)。 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當時迦太基城還只是腓尼基城邦泰爾的海外殖民地。前650年,脫離泰爾獨立,建立城市國家古迦太基。古迦太基强势时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与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与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古迦太基曾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霸權,後又與古羅馬爭奪霸權。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並於前146年滅亡。 古迦太基滅亡之後,羅馬軍隊摧毀了迦太基城。後來在迦太基城原址附近建立新城,並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首府。439年汪達爾人佔領迦太基,成為汪达尔-阿兰王国的首都。533年成為东罗马帝國的屬地,並成為東羅馬帝國重要文化中心。7世紀因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引發的戰亂而被徹底廢棄。.

新!!: 君士坦丁堡和迦太基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八世

#重定向 米海尔八世.

新!!: 君士坦丁堡和迈克尔八世 · 查看更多 »

蜂蜜

蜂蜜,--,是昆蟲蜜蜂從開花植物的花中採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釀製的蜜,为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白色至淡黄色或橘黄色至黄褐色液体。自古被當成食物及藥物來使用,也被用於製作蠟燭等各種用品。中醫認為,蜂蜜性味甘、平,对腹痛、干咳、便秘等有疗效。 蜂蜜(因已由蜜蜂的唾液中的酵素分解)為兩種單糖類的葡萄糖和果糖所構成,可以被人體直接吸收,而不需要先分解为单糖,所以比白砂糖(蔗糖)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成分除了葡萄糖、果糖之外還含有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1kg的蜂蜜含有2940kcal的熱量。 市售蜂蜜經過濃縮處理或天然封蓋熟成,水分含量可低於20%以下,細菌和酵母菌都不能在蜂蜜中存活,因此蜂蜜並不需要放入冰箱保存,某些厭氧菌(如肉毒桿菌)可以以非活性的孢子形態存在其中,因為嬰幼兒腸胃等消化器官过于稚嫩,胃酸的分泌較差,所以,一歲內的嬰兒不要食用沒有經過消毒的蜂蜜。蜂蜜中孢子並不會繁殖產生毒素,一般情況下,蜂蜜中的厭氧菌也沒有在人體內繁殖的危險。尚未封蓋熟成且未經濃縮處理的蜂蜜,因水分含量偏高,室溫下會快速發酵變質,因此仍需放入冰箱低溫保存。.

新!!: 君士坦丁堡和蜂蜜 · 查看更多 »

阿历克塞三世

阿历克塞三世·安格洛斯(Αλέξιος Γ’ Άγγελος,)拜占庭帝国皇帝(1195~1203年在位),是安德罗尼柯·安格洛斯的次子,伊萨克二世的弟弟。1195年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将其兄伊萨克二世废黜,刺瞎后囚禁起来。统治期间,拜占庭在巴尔干被保加尔人击败。 1203年,在十字军的帮助下,伊萨克二世和其子阿历克塞四世攻入君士坦丁堡,阿历克塞三世携带着其搜刮的财宝逃到色雷斯,先后在希腊和小亚细亚各地流亡,最后死于尼西亚(今土耳其伊兹尼克)的一家修道院。.

新!!: 君士坦丁堡和阿历克塞三世 · 查看更多 »

阿历克塞一世

阿莱克修斯一世(希腊语:Αλέξιος Α' Κομνηνός,)作为拜占庭皇帝,尽管他不是第一位科穆宁皇帝,但他是实际上的科穆宁王朝的开创者,因为他统治期间其家族真正达到了拜占庭帝国的权力巅峰。阿莱克修斯率兵废黜尼基弗鲁斯三世而恢复了科穆宁家族由于伊萨克一世被废黜而中断的统治,从而继承了一个崩溃的帝国并面对着帝国与小亚细亚的突厥人和巴尔干半岛以西的诺曼人的持续战争。阿莱克修斯成功阻止了帝国的衰弱并复兴了军队,最终他与他后代的成就被称作“科穆宁中兴”。同时,他向西方求援以反击突厥人得举动也成为了引发十字军东征的缘由之一。.

新!!: 君士坦丁堡和阿历克塞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历克塞五世

#重定向 阿历克塞五世 (拜占庭帝国).

新!!: 君士坦丁堡和阿历克塞五世 · 查看更多 »

阿历克塞四世

阿历克塞四世·安格洛斯(Αλέξιος Γ’ Άγγελος,)拜占庭帝国皇帝(1203~1204年在位),是伊萨克二世的儿子。1195年,伊萨克二世被阿历克塞三世废黜,他与父亲一同被囚禁。1199年他和父亲设法逃脱,前往德国国王,其姐夫施瓦本的菲利普处寻求帮助。1203年,在十字军及威尼斯盟友的帮助下,阿历克塞四世和伊萨克二世夺回帝位,父子两人成为共治皇帝。但是阿历克塞四世无力支付事先承诺给十字军的报酬。重税和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的暴行引起民众的极大不满。1204年1月底,阿历克塞三世的女婿阿历克塞·杜卡斯发动叛乱,阿历克塞四世最后被缢死。.

新!!: 君士坦丁堡和阿历克塞四世 · 查看更多 »

阿卡狄奧斯

弗拉维斯·阿卡狄乌斯·奧古斯都(Flavius Arcadius Augustus; Ἀρκάδιος。公元377年1月1日 – 公元408年5月1日)是从公元395年到公元408年间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作为狄奥多西一世与妻子(Aelia Flaccilla)的长子,他是西部皇帝弗拉维斯·霍诺留(Flavius Honorius Augustus)的兄长。学术界一般认为,他是个较为文弱的皇帝,在皇位上的他一直活在权臣和妻子艾丽娅·尤多西娅(Aelia Eudoxia)的阴影之下。.

新!!: 君士坦丁堡和阿卡狄奧斯 · 查看更多 »

阿瓦尔人

阿瓦尔人在古代是欧亚大陆的一个游牧民族的名称。他们约在6世纪时迁徙到欧洲中部和东部。到9世纪初以前,一直统治潘諾尼亞平原。因与高加索地区的阿瓦尔人进行区别也称潘诺尼亚平原阿瓦尔人。 阿瓦尔人起源,一说他们就是中国典籍中记载的古代游牧民族柔然殘部。阿瓦爾一名在蒙古語中作abarga,有虫與蛇的意義。.

新!!: 君士坦丁堡和阿瓦尔人 · 查看更多 »

阿提拉

阿提拉(Attila,),一譯亞提拉,古代欧亚大陆匈人最为人熟知的领袖和皇帝,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领大军入侵東羅馬帝国及西羅馬帝国,並對兩國構成極大的威胁。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戰役被逼停止向西進軍。然而後來他卻攻向意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国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国名存實亡。 由448年至452年,匈人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疆土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同時相對地亦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新!!: 君士坦丁堡和阿提拉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 君士坦丁堡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人

有三种方式可以判断一个人多大程度上是阿拉伯人。.

新!!: 君士坦丁堡和阿拉伯人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重定向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新!!: 君士坦丁堡和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 查看更多 »

肉可以指:.

新!!: 君士坦丁堡和肉 · 查看更多 »

蔬菜

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除了穀物以外的其他植物(多属于草本)。生活中所指的的蔬菜,常和「水果」分開討論。不過也常和水果合稱為「蔬果」。另外,和「野菜」不同的地方,在於蔬菜經過人類長時間的育種,提高了口感、營養價值,甚至抗病力等特徵,和原本的野生種已有明顯差異,人類食用的頻率也高得多;而野菜則多半未經過人類馴化,幾乎均為野生種,人類也較不常食用。 在狩獵採集的時代,人類就會採集野生的蔬菜食用,後來大約在西元前一萬年到七千年時,開始了農業耕作,在全世界的許多地區也開始種植蔬菜。一開始時只是各地種植蔬菜,供當地的人食用,後來開始貿易時,也帶來了其他地區種植的蔬菜。現在只要氣候允許,大部份的蔬菜都會在世界各地種植,若在氣候比較不適合的地區則會在一些受保護的環境下(如溫室內)種植,農產品的全球貿易也讓消費者可以購買來自世界各地的蔬菜。蔬菜生產的規模有大有小,可以小到像自給農業只為了家庭食物的需要而種植,也可以大到像,大量種植單一的作物。蔬菜一般在收获後,會依序分级,储存,加工和销售。 蔬菜的食用方式有許多種,有些可以生食,有些則會在煮熟後食用,蔬菜大部份的脂肪及含糖量都較少,但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像飲食金字塔的第三層有蔬菜及水果,各國也鼓勵民眾多吃蔬菜,每天至少吃五份以上。.

新!!: 君士坦丁堡和蔬菜 · 查看更多 »

金角湾

金角湾(土耳其语:Haliç或Altın Boynuz;希腊语:Χρυσόν Κέρας – Chrysón Kéras,又称哈利奇湾)是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天然峽灣,一個從马尔马拉海伸入欧洲大陆的细长水域。金角湾是伊斯坦堡的一个天然屏障,对昔日君士坦丁堡的防卫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过去金角湾曾是拜占庭帝国的海军基地,拜占庭帝国还在金角湾沿岸修建城墙。金角湾在古代也是个重要的商业据点。现在的金角湾及其两岸,则是伊斯坦布尔著名的观光景点。 加拉塔大橋是橫跨金角灣的重要橋樑。 Category:伊斯坦布尔地理 Category:君士坦丁堡 Category:河口灣 Category:古希腊地理 Category:土耳其海灣.

新!!: 君士坦丁堡和金角湾 · 查看更多 »

镶嵌画

#重定向 鑲嵌藝術.

新!!: 君士坦丁堡和镶嵌画 · 查看更多 »

酒(Alcoholic beverage),其中含有3%至60%的酒精(即乙醇)。為人類飲用歷史最長的加工飲品,由植物發酵製成。.

新!!: 君士坦丁堡和酒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新!!: 君士坦丁堡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BBC新聞(BBC News)是英國廣播公司旗下負責播報新聞節目的一個部門 。在BBC第一台,除了早上的《BBC早餐》之外,還在下午1點和傍晚6點以及晚上10點播出約30分的新聞。BBC在英國各地的分支機構也會製作面向各地區播出的新聞節目。除了電視和廣播之外,BBC也通過網絡提供新聞。BBC新聞網在1997年11月上線,現在每月的訪問者數超過1500萬人,是英國最具人氣的新聞網站之一。許多BBC電視新聞節目也在網上公開。.

新!!: 君士坦丁堡和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新!!: 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尼大瘟疫

查士丁尼大瘟疫是公元541至542年折磨着拜占庭帝国,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大瘟疫。关于导致瘟疫发生的疾病,最广为接受的是鼠疫桿菌。 大瘟疫五次爆发:公元541-544,557-558,572-574,590,599。其中第一次爆发导致了1/3人口死亡,帝国人口由约4000万下降到2600万,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547-548爆发动物流行病,畜牧业受到致命打击。 从南极与格陵兰的冰芯取样重建的气候演化证据表明,超级火山喷发造成的,导致了持续多年的火山冬天,全球农业生产崩溃、饥馑肆虐,从而瘟疫流行性大暴发。 最可能的超级火山是拉包爾火山或者伊洛潘戈湖火山。 据估计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全世界兩千五百萬人丧生。它使541年至700年间的欧洲人口减少约50%,可能也是阿拉伯人征服成功的原因之一。.

新!!: 君士坦丁堡和查士丁尼大瘟疫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是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527年到565年。由於他收復了許多失土,重建聖索菲亞教堂,並編纂查士丁尼法典,功不可沒,因此也被称为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期。比如他于542年废除了执政官这个从罗马共和国遗留下来的官职(可能出于费用的考虑)。他还加强了皇帝作为神在地上的代表的地位,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罗马帝国中皇帝被视为首席执行官、“国家之父”,“第一公民”的形象。但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就已经对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是今天对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研究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新!!: 君士坦丁堡和查士丁尼一世 · 查看更多 »

恩里科·丹多洛

恩里科·丹多洛(Enrico Dandolo,),第四十一任威尼斯总督,威尼斯历史上著名的商人兼政治军事家。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他成功诱导十字军把矛头从耶路撒冷转向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据说他早年行商时曾在君士坦丁堡被迫害下狱并被弄瞎双眼,当时正是君士坦丁人排斥威尼斯商人的时候。 有认为这是他后来血洗君士坦丁堡的私人原因。.

新!!: 君士坦丁堡和恩里科·丹多洛 · 查看更多 »

提奥多西二世

#重定向 狄奧多西二世.

新!!: 君士坦丁堡和提奥多西二世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君士坦丁堡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毁坏圣像运动

#重定向 聖像破壞運動.

新!!: 君士坦丁堡和毁坏圣像运动 · 查看更多 »

水產業

水产业包括養殖漁業与遠洋漁業,按获得方式又可分为捕捞水产业与水產養殖業。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目前是唯一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Category:水产业.

新!!: 君士坦丁堡和水產業 · 查看更多 »

水果

水果是指可以生食的植物果實。生產水果的植物稱為果樹。 水果含较多的可溶性糖分,很多还含有挥发性芳香物质 香蕉虽然汁液不多,但其果肉富含可溶性糖分和以乙酸异戊酯(俗名香蕉水)为主的挥发性芳香物质,通常生食。 番茄虽然富含汁液,而且含有可溶性糖分,但在传统上不常生食,因此有人认为它不是水果;但番茄的小果型品种車厘茄专供生食。 大多數水果的核仁是不能吃的,例如杏、桃子、李子、枇杷的核仁中就含有毒素。蘋果、櫻桃、梅、李、梨薔薇科植物的種仁、花芽或樹皮等也含有毒性。一些热带水果容易引起过敏,例如芒果、菠萝、荔枝,其他还有香蕉、草莓、杨桃、猕猴桃、西红柿等。杨桃對於慢性肾病患者有中毒的病例。.

新!!: 君士坦丁堡和水果 · 查看更多 »

汪达尔人

汪达尔人(Vandals)是古代一個東日尔曼部族,在民族大迁徙中于429年占领今北非突尼斯一带,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公元455年,他们从海上出发,并于6月2日洗劫了羅馬城。 公元533年,東羅馬帝国名將贝利萨留讨伐汪达尔人,大獲全勝並毀滅了汪达尔王国,將其重新纳入帝国疆土。汪达尔王国的亡国之君盖利默则被押解到君士坦丁堡,在软禁中度过余生。汪达尔人曾在554年发动过一次武装叛亂,亦被帝國派兵迅速鎮壓。此後大部分汪达尔人被陆续押解到帝国各境為奴,而少部分人则分散在帝國军中服役。如此这般,汪达尔人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国家,而且作为一个民族自此之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新!!: 君士坦丁堡和汪达尔人 · 查看更多 »

沙皇格勒

沙皇格勒、察尔格勒或察尔哥罗德,意为“皇城”(Цѣсарьградъ,拉丁化转写Cěsarĭgradŭ;Царьгра̀дъ,Carĭgradŭ;Царьгра́д;斯洛文尼亚语、保加利亚语、马其顿语、塞尔维亚语:font|Цариград/Carigrad(或用另一种拉丁化转写Tsarigrad);Carihrad;Cařihrad;Ţarigrad;Царгород,Tsargorod;也常以Tsargrad、Czargrad和Tzargrad标示),是斯拉夫人语言中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名称,该地为罗马帝国和后来东半部——拜占廷帝国的首都,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沙皇格勒是古教会斯拉夫语对希腊语的翻译,由斯拉夫语词汇tsar(凯撒、皇帝)和grad(城)组合而成,意为“恺撒之城”、“皇城”。古俄语中还有一个来自古北欧语对君士坦丁堡的称呼密克拉迦德(Mikligarðr→Miklagard)。 沙皇格勒并非这座城市的名称,而是它的别名。同时代的古斯拉夫语言里还把它叫做(康斯坦丁格勒,古教会斯拉夫语和教会斯拉夫语)和(康斯坦提诺格勒,仅在教会斯拉夫语中),都是该城市的希腊语名称的翻译,意为君士坦丁之城。 保加利亚人也曾把保加利亚沙皇的一个都城图尔诺夫格勒叫做沙皇格勒,但在巴尔干半岛落入奥托曼帝国的统治后,保加利亚人曾把此名作为君士坦丁堡的雅称,在保加利亚斯拉夫人的地方话中,土耳其苏丹也被叫做沙皇。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声威日隆的俄罗斯帝国开始将自身视做罗马帝国的最后延续,并以复活消失的利伯坦(亦即第三罗马)为己任。此理念得到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理论支持,同时伊凡三世与末代拜占廷皇帝血脉的联姻,也使得俄罗斯人夸耀宣扬此种皇权转移的合法性。俄罗斯帝国矢志重建新的罗马帝国,它一直向南拓展帝国的统治,亦曾希望为沙皇得到沙皇格勒(君士坦丁堡),但由于在克里木战争中与西方冲突而未能得以实现。 沙皇格勒这个词在俄语中如今已不再使用,在保加利亚仍然零星地使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的一条主要交通干道命名为“Tsarigradsko shose”(沙皇格勒之路),这条路可通往连接伊斯坦布尔的高速公路。.

新!!: 君士坦丁堡和沙皇格勒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君士坦丁堡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本都

本都(Πόντος),古代小亚细亚北部的一个地區,在黑海南岸。.

新!!: 君士坦丁堡和本都 · 查看更多 »

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原名為狄奧克萊斯(Diocles),羅馬帝國皇帝,於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結束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235年—284年),建立四帝共治制,使其成為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其改革使羅馬帝國對各境內地區的統治得以存續,最起碼在東部地區持續了數個世紀。.

新!!: 君士坦丁堡和戴克里先 · 查看更多 »

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Slavic peoples)是歐洲各民族和語言集團中人數最多的之一,约有三亿四千万人。主要分布于东欧和中欧,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 斯拉夫人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六世紀前後,斯拉夫人出現在東歐平原上,那時的他們介乎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有時還靠搶掠為生。六世紀的扩张使得他们的居地已經遍佈欧洲中东部。近代随着俄羅斯疆域的扩张,斯拉夫人也向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迁徙。 斯拉夫人可分為南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及東斯拉夫人:.

新!!: 君士坦丁堡和斯拉夫人 · 查看更多 »

方尖碑

方尖碑(Obelisk),古代埃及和西亚常见的一种纪念碑,形状狭长,碑体四方,顶部呈金字塔状。 可作為一種計時工具,即日晷。.

新!!: 君士坦丁堡和方尖碑 · 查看更多 »

托卡比皇宮

托卡比皇宮(Topkapı Sarayı,奧斯曼土耳其語:طوپقپو سرايى)是位處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一座皇宮,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蘇丹在城內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托卡比皇宮是昔日舉行國家儀式及皇室娛樂的場所,現今則是當地主要的觀光勝地。托卡比皇宮翻譯過來成為「大炮之門」,昔日碉堡內曾放置大砲,故以此命名。 征服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動工興建托卡比皇宮。皇宮由四個庭院及其他矮小的建築物組成,昔日有大約四千人居住,以往的皇宮覆蓋著一個廣大的海岸地區。在多個世紀以來,皇宮經過擴建和整修,例如1509年的地震及1665年的火災後,皇宮都進行過維修。 托卡比皇宮在十七世紀的重要性下降,那時的蘇丹較喜歡到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的新宮廷。1853年,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把皇宮遷至新落成的朵巴馬切皇宮,杜馬伯爵皇宮是伊斯坦堡內第一個歐式宮廷。托卡比皇宮的帝國寶庫、圖書館、清真寺及造幣局都一併保留。 奧斯曼帝國在1921年滅亡。1924年4月3日,托卡比皇宮在政府政令下變成帝國時代的博物館。托卡比皇宮博物館由文化旅遊部管理。皇宮裡有大量的屋宇和廳堂,但現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開放給公眾,皇宮由部門的職員以及土耳其軍方的武裝守衛把守。托卡比皇宮是奧斯曼建築的代表作,包含大量的瓷器、官服、武器、盾牌、盔甲、、伊斯蘭的書法原稿、壁畫以及奧斯曼的珠寶寶物。 托比卡皇宮與鄰近的其他歷史遺產同屬「伊斯坦堡歷史地區」,該區在1985年成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世界遺產,托卡比皇宮被描述為「奧斯曼帝國時期皇宮的表率。.

新!!: 君士坦丁堡和托卡比皇宮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

拜占庭(Βυζάντιον,Byzantium)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也為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的舊名,相傳是從墨伽拉來的殖民於公元前667年建立的。拜占庭的名字據說出自他們的王「拜占斯(Βύζας或Βύζαντας)」,直至4世纪中期,該城發展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中心,更名為君士坦丁堡,直至1453年又更名為伊斯坦堡。.

新!!: 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拉丁帝国

拉丁帝国(拉丁语直譯爲罗马尼亚帝国),是1204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時,攻陷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后建立的国家。鲍德温一世爲開國君主。十字军想在拜占庭帝国领土上建立一个西方教會国家,藉此取代東方教會的拜占庭帝国。.

新!!: 君士坦丁堡和拉丁帝国 · 查看更多 »

曼齐刻尔特战役

曼齐刻尔特战役,為公元1071年8月26日發生的一場拜占庭-塞爾柱戰爭,是中世紀發生在近東地區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一。其中拜占庭軍的決定性戰敗和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俘,導致安那托利亞和亞美尼亞的統治權轉移到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的手中,被後世視為基督與伊斯蘭文化圈在當地消長的象徵。.

新!!: 君士坦丁堡和曼齐刻尔特战役 · 查看更多 »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新!!: 君士坦丁堡和景教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君土坦丁堡康士坦丁堡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