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黎培鑾家族

指数 黎培鑾家族

黎培銮家族對近現代文化科技事業發揮了深遠的影響。黎培鑾祖籍湖南湘潭石潭壩鄉菱角村長塘,與夫人黃賡养育多名子女,其中黎錦熙、黎錦暉、黎錦耀、黎錦紓、黎錦炯、黎錦明、黎錦光、黎錦揚被称为“黎氏八駿”。.

21 关系: 举人九三学社五四运动光绪秀才百老匯音樂劇貢生黎錦紓黎錦炯黎錦耀黎錦暉黎錦揚黎錦明黎锦光黎锦熙注音符號清朝湘潭市湖南省滦河

举人

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雅稱「孝廉」、「發解」、「發達」、「鄉進士」、「鄉先進」、「鄉進」等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zh-hant:公車;zh-hans:公车-。明清時俗稱「老爺」。.

新!!: 黎培鑾家族和举人 · 查看更多 »

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排名第七的民主党派。同时,该党也是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第三大党。 九三学社创立于1945年。其早期社员多为学界人士。目前,其社员主要来自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截至2016年12月底,九三学社共有社员164,018人。.

新!!: 黎培鑾家族和九三学社 · 查看更多 »

五四运动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中华民国8年)5月4日的北洋政府治下的京兆地方,是一场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及包括廣大公民、市民和工商人士等中基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和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行動。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當時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有國人極度不滿,從而上街游行表達不滿。當時最著名之口號是「外爭國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處媚日官員)」。 广义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年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及批判華夏传统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的英文“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的英文“Science”),探索强国之路的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24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和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的黨團體的組織展開“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生日),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1939年八路軍總政治部、中共中央青委發出《關於部隊紀念“五四”青年節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中央青委決定每年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後成中国大陸的固定節日)。.

新!!: 黎培鑾家族和五四运动 · 查看更多 »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新!!: 黎培鑾家族和光绪 · 查看更多 »

秀才

才,又稱茂才。為古代東亞對某些士大夫的稱呼,隨著時代、地域所指亦有所改變,但所指都屬士大夫中的基層。.

新!!: 黎培鑾家族和秀才 · 查看更多 »

百老匯

老匯大道(Broadway)為美國都市纽约重要的南北向道路,南起砲台公園,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紐約地鐵百老匯線(、、、)及紐約地鐵第七大道線(、、)均通過此路底下。由於此路两旁分佈著為數眾多的劇院,是美國戲劇和音樂劇的重要發揚地,因此成為了及音樂劇的代名詞。 關於百老匯大道的長度,說法不一。通常認為只有曼哈頓島內25公里的路段才可算是真正的百老匯大道,但另有一说称應該把位於布朗克斯區(Bronx)內的6公里也算進去。 百老匯的英文原意為「寬闊的街」,但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個名字是從荷蘭文Brede weg翻譯過來的,这和把Wall Street翻成华尔街是相同的道理。.

新!!: 黎培鑾家族和百老匯 · 查看更多 »

音樂劇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簡稱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戲劇、雜耍、特技和綜藝結合的一種音樂表演。它以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等情感引发剧情,再通过演員的語言、音樂、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衆。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真善美、西城故事、悲惨世界、貓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而习惯上称呼为音乐剧的戏剧,多是指西方音乐剧。.

新!!: 黎培鑾家族和音樂劇 · 查看更多 »

貢生

貢生,俗称“明经”。是指明清兩朝秀才(又稱生员)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贡士不同於貢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至於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新!!: 黎培鑾家族和貢生 · 查看更多 »

黎錦紓

黎錦紓(),字季純,又名黎明,教育學家。 黎1896年出生於湖南湘潭,排行第四,長兄為國學家黎錦熙,二兄為著名作曲家黎錦暉,兄弟八人有「黎氏八駿」之譽。 早年就讀於湖南省高等工業學校。畢業後赴歐洲勤工儉學,與朱德、鄧小平等同學。其後獲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於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教育股長兼武漢軍事整治分校籌備委員,武漢中山大學教授。後供職於南京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長期致力於平民教育事業。1949年後,曾於湖南省民政廳任職,後擔任過湖南省教育局局長。1954年轉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任副總編輯。同年因胃癌病逝。 J J L黎 Category:罹患胃癌逝世者.

新!!: 黎培鑾家族和黎錦紓 · 查看更多 »

黎錦炯

黎錦炯(),字殿庸。又名黎亮。鐵路橋樑專家。 黎1901年出生於湖南湘潭,排行第五,長兄為國學家黎錦熙,二兄為著名作曲家黎錦暉,兄弟八人有「黎氏八駿」之譽。 1921年入讀唐山交通大學鐵路及造橋工程系,1927年畢業後,任京奉鐵路見習工程師、工程師及主任工程師。三十年代,主持設計、建成中國北方第一座大型的鐵路大橋——灤河鐵橋。後於北京大學工學院擔任教授。1949年起,曾任鐵道部設計局局長,華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長等職。1965年,完成西藏鐵路計畫書,然因文革爆發,未及施行。其後被定性為「黨內反動技術權威」、「走資派」,發放至寧夏勞改。1970年返回北京,續任鐵道部設計局局長。1981年病逝。.

新!!: 黎培鑾家族和黎錦炯 · 查看更多 »

黎錦耀

黎錦耀,字叔翊,湖南湘潭人,地質礦業學家。在家中排行第三,長兄為國學家黎錦熙,二兄為著名作曲家黎錦暉。兄弟八人有「黎氏八駿」之譽。 早年畢業於湖南高等工業學校採礦冶金科,曾於南京擔任礦學社主事、《中華礦學雜誌》主編。抗戰期間返鄉,變賣家產已斥資開採鹽礦、煤礦,以發展湘潭之採礦工業。1949年後,任湖南省工業廳高級工程師。1953年,受命領隊赴海南島探礦,翌年病故於當地礦藏考察工地。.

新!!: 黎培鑾家族和黎錦耀 · 查看更多 »

黎錦暉

黎錦暉(),字均荃,湖南湘潭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學家,流行音樂奠基人,被譽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

新!!: 黎培鑾家族和黎錦暉 · 查看更多 »

黎錦揚

黎錦揚(),字任予,美籍华裔作家,英文署名“C.Y.Lee”。.

新!!: 黎培鑾家族和黎錦揚 · 查看更多 »

黎錦明

黎錦明(),字均亮,小字艮甫,筆名錫明。中國五四時期作家。 黎1905年出生於湖南湘潭,排行第六,長兄為國學家黎錦熙,二兄為著名作曲家黎錦暉,兄弟八人有「黎氏八駿」之譽。 早年肄業於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北京師範大學。以中篇小說《塵影》知名。1928年,擔任鄭州《朝報》副刊編輯,歷任北平中國大學講師、保定河北大學講師、教授。1932年加入左聯,先後出版短篇小說集《破壘集》、《失去的風情》,中篇小說《蹈海》、《一個自殺者》等。抗戰時期,執教於衡山師院、桂林師院、湖南大學。1949年後,任教於福建師院等處。1958年受到政治衝擊,回籍閒居。晚年落戶長沙。1999年逝世。共有短篇小說集11部,計90多篇,中篇小說4部,世界短篇小說翻譯集1部,論文集3部,以及一些劇本。 部分作品在晚年結集為《黎錦明小說選》、《黎錦明中篇小說集》。.

新!!: 黎培鑾家族和黎錦明 · 查看更多 »

黎锦光

黎錦光(),中國早期流行音樂家。原名錦顥,字履劬,筆名常用者有李七牛、金玉谷、金鋼、金流、巾光、田珠、銀珠、農樵等。 黎錦光1907年出生於湖南湘潭,排行第七,長兄為國學家黎錦熙,二兄為著名作曲家黎錦暉,兄弟八人有「黎氏八駿」之譽。1916年随父赴北京读书,1920年随父到上海,同年7月回长沙,在第一师范补习班学习(班主任是毛泽东),9月进入湖南高等工专附属中学。1926年南下广州考入黃埔軍校,旋參加北伐。 1927年到上海,脱离部队,加入黎錦暉任團長的中華歌舞團,成為「黎派」歌曲最重要的傳人。1936年率团到东南亚演出,同年与女歌手白虹结婚。1939年,任百代唱片公司音樂編輯,為上海各電影公司作曲。黎錦光寫曲,速度快,質量高,《满场飞》(1938年)《夜來香》、《香格里拉》(1946年电影《莺飞人间》插曲)、《拷紅》、《采擯榔》、《五月的風》、《叮嚀》、《慈母心》、《瘋狂世界》、《星心相印》、《相見不恨晚》等數百首流行歌曲皆為其作品。其中由李香蘭原唱的《夜來香》一曲深受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的激賞,將歌詞翻譯成日語後,流行日本。 1949年後,黎錦光在上海唱片公司工作,編輯戲曲、歌曲的唱片和音帶2000多首。曾任中國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首任首席指揮。文革時受到衝擊,長期不能從事音樂工作。黎錦光與陳歌辛被認為是中國流行樂壇成熟期最傑出的代表,分別有「歌王」與「歌仙」之譽。1993年逝世於上海。.

新!!: 黎培鑾家族和黎锦光 · 查看更多 »

黎锦熙

黎锦熙(),字君缉、君劭、伯昕,号劭希、劭西、邵西,别号鹏庵等,湖南湘潭人,语言文字学家、改革家、语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三次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新!!: 黎培鑾家族和黎锦熙 · 查看更多 »

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原名注音字母,簡稱注音,是標準漢語標音系統之一,以章太炎編創的「紐文」、「韻文」為藍本,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佈,1930年改為現名。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中華民國以此為國語(現代標準漢語)的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8年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注音,《新華字典》等標準漢語工具書虽然也会使用注音符号进行標音,不過基本上仍以汉语拼音为主流。.

新!!: 黎培鑾家族和注音符號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黎培鑾家族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湘潭市

湘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因盛产湘莲而得别名“莲城”,地处湘江之曲,水系丰富,也被称为“潭城”。除市辖区外管辖湘潭1县、湘乡、韶山2县级市,在湖南省地级行政区中,它的辖域最小,人口倒数第3,但人口密度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均仅次于省会。作为湖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人荟萃是湘潭重要的人文特色。 狭义的湘潭市,即是指“湘潭市区”,建立于南宋以后的湘潭县城的基础之上,曾作为“中国内地商埠之巨者”的商贸重镇,繁盛一时。现包括岳塘、雨湖2区,总面积658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76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06万,其中城镇人口90余万,为湖南省第4大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百强,湖南省重要的工业、科技和旅游城市。是长株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2007年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新!!: 黎培鑾家族和湘潭市 · 查看更多 »

湖南省

湖南省(湘语长益片新派长沙话:;湘语娄邵片双峰话:),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级行政区,全境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因大部在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境内广植芙蓉(木芙蓉),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有“芙蓉国”之誉。湖南的省会长沙市,省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方言以湘语为主,在湖南省內的其他地区则主要使用西南官话、赣语、湘南土话、瓦乡话以及客家话等其他汉语方言。此外,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瑶族的主要语言之一)等少数民族语言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

新!!: 黎培鑾家族和湖南省 · 查看更多 »

滦河

滦河是华北地区第二大单独入海的河流,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北部,承德市境内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的巴彦古尔图山北麓,向北流入内蒙古自治区,此段称为闪电河。后向东南急转进入河北省东北部,一直向东南流入渤海,全长885公里,总流域面积达4.46万平方千米。基本都在河北省境内。滦河主要支流有武烈河、青龙河等,它穿越长城的地方形成长城的一座关口—喜峰口,流经较大城市只有承德。 滦河在内蒙古高原的上游水流缓慢,河床宽浅;中游进入燕山山脉,坡陡流急,下游进入冀东平原重又变缓,河道中淤积很多,承德以下可行小船。清朝时,皇帝曾从承德乘大船从其支流武烈河进入干流再转入支流瀑河向辽宁方向进发。但20世纪后半叶以后,由于沿岸植被破坏严重,水流减少,已经不能行大船。 滦河的中上游只经过承德一个城市,承德的工业不发达。流域内基本是非灌溉型的山区农业,因此滦河水量还比较充沛,水质比较清洁。迁西县城以上有大黑汀水库,瀑河和干流交汇处有潘家口水库。为了缓解海河下游严重缺水的状况,1983年由这两座水库引水,建成引滦入津工程,为天津和唐山调水,现在经蓟县于桥水库、北运河向天津调运的滦河水已经成为天津的主要水源。 滦河沿岸风景秀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曾经提到过濡水(滦河的古名)支流武烈水畔的“磬锤峰”。中上游原热河省的区域,在清朝时属于皇家禁区,两岸山上都是高大的松树,民国以后移民增多,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军阀和日本侵略军的盗伐,现在除了避暑山庄内已经很少能见到大树了,但次生灌木仍然能组成青山绿水的风景。下游两岸是优质稻米的主要产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水质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天津市每年都要对滦河中上游地区给予经济补贴,以帮助维护水质清洁。.

新!!: 黎培鑾家族和滦河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黎培銮黎培銮家族黎氏八駿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