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香港副總督

指数 香港副總督

香港副總督,簡稱副港督,於早期香港政府地位僅次於香港總督,高於輔政司,於1843年至1902年之間設立,惟香港副總督在香港殖民地政府中只屬於虛位,並沒有任何權力,故只有總督離開香港或同時兼任輔政司時才有實質權力,香港第一任副香港總督是三軍司令德己立少將。.

目录

  1. 16 关系: 加士居士他花利威廉·堅寶靈少将布政司乍畏德己立立法局香港總督香港重光駐港英軍詹遜英镑殖民地部文咸

  2. 1843年香港建立
  3. 英屬香港

加士居

加士居爵士(Sir William Julius Gascoigne,)英國陸軍少將。1863年加入蘇格蘭燧發槍衛隊(Scots Fusilier Guards)。 1867年被任命副官。1895年至1898年出任加拿大民兵司令(General Officer Commanding the Militia of Canada)。1898年至1902年派駐香港,出任駐中國和香港英軍司令,並且成為最後一任的副港督。1899年,《香港英新租界合同》簽訂後,新界原居民反抗香港政府接管新界,港督卜力遂派加士居指揮英軍出動平息混亂,協助接管新界,恢復新界秩序。現時九龍的加士居道就是以他命名。.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加士居

士他花利

士他花利(William Staveley,),於1848年至1851年間出任駐香港的陸軍少將、香港副總督及於1848年3月署任香港總督一職。 位於香港中環威靈頓街與結志街之間的士他花利街(Staveley Stree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作紀念。 士他花利的兒子士迪佛立曾於1862年進攻上海太平軍,於1862年至1863年出任駐中國及香港的陸軍少將。.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士他花利

威廉·堅

威廉·堅(又譯金尼;英文:William Caine,1799年3月17日-1871年9月19日),出生於愛爾蘭,於鴉片戰爭時,為英國軍隊第26團上尉。英國佔領香港島後,由於行政官義律需要一名對中國法律稍有認識的軍官作為法官,威廉·堅被認為是最適合的人選,於1841年4月30日成為香港政府首任裁判官,於3年後建立香港警察隊,並且兼辦監獄事務,直至於1859年9月離任,共服務18年,共歷5朝香港總督及副香港總督。.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威廉·堅

寶靈

#重定向 寶寧.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寶靈

少将

少將是軍隊的軍階,中将以下准將或上校或大校以上的一階,在沒有准將的國家中,少將為將官最初階。在有准將的國家中,准将是将官中最低階,少将則是兩顆星。根據國家不同,少將為將官中的第三階或第四階。中文裡的少將一詞是來自於日本軍制,日本軍制中的少將來自日本古代官職。當代日本自衛隊中的少將稱作「將補」。在北約軍隊中,相當於OF-7。 在中华民国,少將是將級最初階,肩、領章為一星,由上校所升任。他们在軍中通常擔任各司令部的副司令、國防部各下屬單位的高階主官(主管)、軍團副指揮官,地區指揮官、指揮部指揮官、旅長、軍醫院院長和軍校校長等一職。.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少将

布政司

布政司(Chief Secretary),舊稱輔政司(Colonial Secretary),是英聯邦國家和大英帝國殖民地內不少政府的一個重要官職,位次於總督,例子有香港布政司和新加坡布政司等。 最早的輔政司是总督的主要辅佐,职能类似专制君主制国家的宰相。在实施责任政府后,多数輔政司转为政府部长或厅长之一(较常见的是大致掌管相当于内政大臣的责任),但同时仍旧负责总督与政府之间的协调,在一些地方继续掌管政府大印(即相当于掌玺大臣的职能)。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殖民地”概念逐渐淡出英联邦宪政结构,许多地方的“輔政司”(Colonial Secretary,“殖民地司”或「殖民地大臣」)改名为“布政司”(Chief Secretary,“领班大臣”)。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輔政司于1959年改称“布政司”。 此后,随着众多前殖民地独立或废除君主制,“布政司”职位也纷纷被其他现代官职取代。另一個殖民地香港的布政司在1997年主权移交后改为“政務司司長”(Chief Secretary for Administration)。 布政司的譯名,源於中國古代承宣布政使司之簡稱,明初設置,為掌理一省民政的機構,主官為布政使。.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布政司

乍畏

乍畏,KH(William Jervois,)英國軍人,曾參加半島戰爭John S. Kinross, 'Jervois, Sir William Francis Drummond (1821–1897)',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online edn, May 2009 ,1846年獲晉升為中將。1851年至1854年任駐港英軍司令和香港副總督。香港中西區的蘇杭街(舊稱乍畏街,Jervois Street)以他命名。他娶伊麗莎白·梅特蘭為妻,長子是澤維士爵士。.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乍畏

德己立

德己立爵士,KCB,(Sir George Charles D'Aguilar,又譯德忌笠,),英國陸軍少將,曾任駐港英軍總司令和香港第一任副總督。香港的德己立街、鶴咀和澳洲昆士蘭德己立都是以他命名。.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德己立

立法局

立法局是英國屬地或英聯邦國家中的立法機構。在兩院制建制下,立法局通常指上議院。;.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立法局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香港總督

香港重光

香港重光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英國恢復對香港的主權統治。日佔時期正式宣告結束。.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香港重光

駐港英軍

港英軍(British Forces Overseas Hong Kong)是駐紮在香港的英國陸軍、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皇家空軍單位。1997年7月1日,駐港英軍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全部撤離香港。撤軍前,軍事費用由英國政府及香港政府各自承擔一半。.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駐港英軍

詹遜

詹遜爵士,KCMG,KStJ(Sir Franklin Charles Gimson,)一譯金遜爵士,英國殖民地官員,曾先後擔任香港輔政司和星加坡總督等職。.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詹遜

英镑

英镑(記號:£)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蘭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於表示英镑的符号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英镑取的ISO 4217货币代码为GBP(Great British Pound)。 除了英國,今日海外領地的貨幣也以鎊作為單位,與英鎊的匯率固定為1:1。.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英镑

殖民地部

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舊譯藩政院、理藩院),英国政府部门,负责处理海外领土事务。掌管殖民地部的官员称为“殖民地大臣”(Colonial Secretary)。 英国海外领土事务,在1768年殖民地部建立之前,由南部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Southern Department)和枢密院下属委员会贸易及种植园委员会(Board of Trade and Plantations)负责处理。1768年,为处理英属北美事务,政府建立了殖民地部。北美十三州独立建国后,政府在1782年廢除了殖民地部,殖民地事务先后交由内政部和陆军部负责处理。 1801年,陆军部更名为陆军及殖民地部,由新设的陆军及殖民地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 and the Colonies)掌管,显示出殖民地变得越来越重要。1825年,政府又在陆军及殖民地部之下,创设了称为“殖民地常务次官”(Permanent Under-Secretary for the Colonies)的职位。 1854年,为应对繁重的殖民地事务,政府将陆军及殖民地部拆分为两个部门:陆军部和殖民地部,后者专门负责处理殖民地事务,由新设的殖民地大臣掌管。殖民地部并非负责处理英国所有海外领土事务的部门。印度事务由印度部(India Office)负责,而埃及等英国保护国的事务,则由外交部负责。1907年,政府又在殖民地部之下创设了称为“自治領部”的部门。1925年,政府提升了自治領部的级别,从此,自治領部拥有和外交部、印度部、殖民地部一样的级别。1947年,印度独立后,自治領部和印度部合并为英联邦关系部(Commonwealth Relations Office)。1966年,殖民地部又和英联邦关系部合并,是为英联邦部(Commonwealth Office)。1968年,英联邦部和外交部合并,终于成为今日的外交及联邦事務部。.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殖民地部

文咸

文咸爵士,Bt,KCB(Sir Samuel George Bonham,),又譯般咸、般含、文翰、蒙咸或濮亨,英國東印度公司及殖民地官員,1836年至1843年出任第四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後於1848年至1854年出任第三任香港總督,並兼任駐華全權公使及駐華商務總監等職。 不同前兩任港督,文咸在任時聲望良好,亦平息了香港居民對政府的不滿。文咸在任港督期間為定例局首次引入非官守議員的議席,又成功緊縮開支,以及爭取使香港地契由75年延長至999年。另一方面,文咸任內亦曾多番與清廷兩廣總督徐廣縉交涉,要求准許英商踐約進入廣州城,但最後沒有下文。文咸曾於1853年訪問南京與太平天國領袖展開會談,會談的不快促使英國對太平天國採取中立的態度。.

查看 香港副總督和文咸

另见

1843年香港建立

英屬香港

亦称为 Hong kong lieutenant governor,Lieutenant Governor of Hong Kong,Lieutenant governor hong kong,副港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