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陳立僑

指数 陳立僑

陳立僑醫生(Dr.

43 关系: 加利福尼亚州劉千石南丫島古田县婆罗洲中國中英聯合聲明市政局九龍塘張有興保守黨 (英國)北婆羅洲冼祖昭六七暴動福建立法會第一次世界大战素食主義美國美沙酮烈顯倫爱德华·希思靈實醫院馮檢基香港香港地球之友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詩巫超級市場黄乃裳蜆殼针灸長春社英國國會英文虎報李永達杜葉錫恩楊勵賢油麻地海外華人新加坡日本旧金山

加利福尼亚州

加利福尼亚州(State of California),簡稱加州,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州。面積位列美國第三;人口為3,930萬,位列美國各州第一。州首府是沙加緬度。在地理、地貌、物產、人口構成方面都具有多样化的特點。加州有一别名叫做“金州”(The Golden State),邮政缩写是CA,此外尚有英文昵称为Cali。 大洛杉矶地区及舊金山灣區分別為美國第二及第五大都會區,人口分別為1,870萬及880萬人。洛杉矶為加利福尼亞州,且為美國第二大城市,僅次於纽约。洛杉矶县為;聖貝納迪諾縣為美國面積最大的縣。 加利福尼亞州地區生產總額達$2.67兆美元,居各州第一位。與國家相比,加利福尼亞州位居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人口居世界第36位。大洛杉矶地区及舊金山灣區為美國第二及第三大都會區經濟體。舊金山灣區為美國人均生產總額最高的地區,世界市值前十大公司有4家總部位於此地區,世界前十大富豪有4位亦居住於此地區。.

新!!: 陳立僑和加利福尼亚州 · 查看更多 »

劉千石

劉千石(Lau Chin-shek,),人稱「阿石」,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順德,前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職工會聯盟(職工盟)創會主席及前會長。.

新!!: 陳立僑和劉千石 · 查看更多 »

南丫島

南丫島(Lamma Island)是香港第四大島嶼,區議會分區屬於離島區。南丫島的深湾曾出土新石器至明清時代文物。.

新!!: 陳立僑和南丫島 · 查看更多 »

古田县

古田县(平话字:Kŭ-chèng)位于中国福建省境中北部,闽江支流古田溪中下游,歷史上曾是閩中十邑之一,現在是宁德市的辖县。人口约43万,汉族为主,通行福州話的一個分支。 古田二字在是閩東語地名的官話訓讀字,本字是坵塍,意思是“一塊田”。.

新!!: 陳立僑和古田县 · 查看更多 »

婆罗洲

婆罗洲(Borneo),印尼稱之為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是世界第三大岛,亞洲第一大島,面积736,000平方公里,僅次於格陵蘭及新幾內亞。現全境由印尼、馬來西亞及汶萊三國管轄,而菲律賓曾宣稱有沙巴部分的主權。.

新!!: 陳立僑和婆罗洲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陳立僑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英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Question of Hong Kong),簡稱《中英聯合聲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的一份聲明,於1984年12月19日由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zh-hans:撒切尔;zh-hk:戴卓爾;-夫人作為兩國政府首腦在中國北京簽訂,當時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英國外交大臣賀維等也有在場見證。兩國政府在1985年5月27日互相交換批准書,并向聯合國秘書處登記,《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也象徵歷時14年半之香港過渡時期的開始。 這份聲明指出:收回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聲明也列出了中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這些基本政策,後來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加以規定。.

新!!: 陳立僑和中英聯合聲明 · 查看更多 »

市政局

市政局,是一些城市的行政機構或政府部門,可以指:.

新!!: 陳立僑和市政局 · 查看更多 »

九龍塘

九龍塘(Kowloon Tong)位於香港九龍半島西部,當中大部份地域都座落在十八區中的九龍城區,位置為筆架山以南,界限街以北,石硤尾及又一村以東,九龍仔及樂富以西。九龍塘是香港市區罕有的低密度發展區,以平房及別墅為主,環境清幽。而此區著名學校林立,為九龍之主要名校區。此外,此區亦以時鐘酒店和安老院而聞名。.

新!!: 陳立僑和九龍塘 · 查看更多 »

張有興

張有興(Hilton Cheong-Leen,) (Ph.D.(Hon.), F.Inst.CM, FAPCA(Hon.)),香港歷來任期第二長民選議員,第一位華人市政局主席,曾任立法局議員、國際獅子總會港澳303區總監、香港公民協會主席等公職。.

新!!: 陳立僑和張有興 · 查看更多 »

保守黨 (英國)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稱托利黨(Tory Party),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按下議院所佔議席數計算,保守黨現時乃英國下院第一大黨。 保守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英国议会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世紀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保王黨」的不正式派別。以選舉的勝出次數計算,保守黨是近代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黨。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人”(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整個20世紀,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參與政府,當中有57年是執政黨。保守黨於1997年大選敗於托尼·布莱尔領導的工黨以後,一直處於在野黨的狀態。直到2010年英國大选后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党魁戴维·卡梅伦擔任首相。至2015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取得330席,超過半數,而再度單獨執政。然而,在2017年英國大選中雖保持第一大黨地位,但贏得議席不過半,組成少數政府。.

新!!: 陳立僑和保守黨 (英國) · 查看更多 »

北婆羅洲

北婆羅洲(North Borneo,Borneo Utara)也作「北婆羅乃」,是在1882年至1946年期間由北婆羅洲特許公司控制的一个英屬保護領,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46-1963)改稱「英屬北婆羅洲」,成為大英帝國的皇家殖民地之一。北婆羅洲的位置處于婆羅洲島的東北部,也即是如今的東馬沙巴州。.

新!!: 陳立僑和北婆羅洲 · 查看更多 »

冼祖昭

冼祖昭(Charles Sin Cho Chiu),香港律師、商人。冼祖昭父親是冼秉熹律師,冼秉熹律師行創辦人。冼祖昭早年就讀九龍塘學校(小學部),是英國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在英國取得律師資格後,回到香港執業。1971年香港市政局選舉,代表香港公民協會當選為市政局議員。1973年當選香港公民協會副主席,1985年至1986年任金銀證券交易所主席。1986年4月,金銀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合併為香港聯合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前身)後,出任聯交所副主席。1987年獲頒OBE勳銜。 1987年香港股災後,冼祖昭接替李福兆擔任聯交所主席,李福兆改任聯交所第一副主席。1988年,香港廉政公署曾調查冼祖昭、王啓銘、湛兆霖、鍾立雄、馬清忠、胡百熙等前聯交所高層,是為「六君子案」。六君子案在1992年6月23日裁決,陪審團裁定六人罪名不成立,全部無罪釋放。1996年10月,雷競斌在《天天日報》發文〈元老獲訪京、剃證監眼眉〉,被冼祖昭控告誹謗。2002年,冼祖昭就《天天日報》誹謗案取得勝訴。.

新!!: 陳立僑和冼祖昭 · 查看更多 »

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亦稱1967年香港左派暴亂(Hong Kong 1967 Leftist riots)、六七左派工會暴動、香港五月風暴。现在一般公认其於1967年5月6日起開始,於同年12月基本結束,是一場由香港親共人士受到大陸文化大革命極端思潮的影響而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其由最初的工人运动、反港英政府示威,演變成後來的恐怖主義及炸彈襲擊平民等行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在大陆取代中華民國政权后香港唯一左派暴动。 六七暴動由罷工及示威開始,到后来有罷工工人被警方打伤打死,示威者其後使用暗殺、炸彈放置(涉及1,167個炸彈)和槍戰作為報復。在事件中,全體香港警察取消休假候命,多次與左派示威者冲突,作出驅散、鎮壓及拘捕行動。期間,1,936人被檢控,约212名警務人員在內的832人受傷,51人死亡(5名警察在事件中死亡;5名香港边境警察和1名来自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共產黨民兵在边境冲突中死亡;参加反英示威的示威者约20多人因为镇压死亡;7名市民遭炸死;電台主持林彬被燒死),死亡人數僅次於1956年雙十暴動。 其时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華人民共和国不少城市都爆发支援“香港抗暴”的游行示威,英国驻华代办处亦被红卫兵捣毁,英国驻沪处理侨务专员办事处一同受到冲击并被关闭。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林彬在節目中批評左派的暴力行徑,數日後,其本人與堂弟被人投擲汽油彈燒死,被認為是這次暴動的標誌性事件。六七事件可算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

新!!: 陳立僑和六七暴動 · 查看更多 »

福建

#重定向 福建省.

新!!: 陳立僑和福建 · 查看更多 »

立法會

立法會可以指:.

新!!: 陳立僑和立法會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陳立僑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素食主義

素食主義(vegetarianism)是一種有關飲食的文化,實踐這種飲食文化的人被稱為素食主義者(vegetarian),宗教中立的說法為蔬食。 這些人不食用飛禽、走獸、魚蝦等動物的身體,只以穀糧、蔬菜和水果等植物及其製品來維持生命。世界各國或不同文化中的素食主義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義者食用蜂蜜、奶類和蛋類等动物产品,純素主義者不食用包括蛋類、奶製品在内的任何与动物有关的食品。目前擁有最高素食人口比例的地方是印度。.

新!!: 陳立僑和素食主義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陳立僑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沙酮

美沙酮(英語:Methadone,或翻譯為美沙冬)商用名包括多羅芬(英語:Dolophine),是一種鴉片類藥物。適用於緩解疼痛以及,或用於幫助人士擺脫 。戒毒治療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迅速完成,亦可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內逐漸完成 -->。 美沙酮單次劑量使用後作用迅速,但需持續使用五天才可達其最大效果。 --> 單次劑量使用後藥效可持續約六小時,長期使用時單次劑量使用效果可持續一天半左右。 --> 美沙酮一般可通過口服、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使用。 美沙酮的副作用和其他類鴉片麻醉藥相似, --> 常見的包括有暈眩、嗜睡、嘔吐與盜汗。 --> 較嚴重的副作用則像是及呼吸困難。 --> 其他如心律不整包括長QT症等症狀都有可能發生 。2011年美國國內統計由於麻醉藥使用過量而造成的死亡人數當中有26%,大約是4418人死於,使用劑量越高則有越高的機率會有副作用產生的風險 。美沙酮是經由化學合成且其機轉是藉著結合類鴉片受體以達到止痛效用。 美沙酮大約在1937年至1939年間由和兩人在德國合成並問世 ,於1947年被美國認可且在國內使用 。美沙酮是名列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內的藥物,同時更為基礎醫療系統內的重要必須藥品 。2013年,全球共生產美沙酮約41400公斤,它的使用規範和一般麻醉藥物相同 。在美國當地,美沙酮並不是十分昂貴的藥品。.

新!!: 陳立僑和美沙酮 · 查看更多 »

烈顯倫

顯倫法官(The Honourable Mr Justice Henry Denis LITTON),),前終審法院常任法官。.

新!!: 陳立僑和烈顯倫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希思

愛德華·理查·喬治·「泰德」·希思爵士,KG,MBE(Sir Edward Richard George 'Ted' Heath,又譯奚斯,),英國軍人和政治家,1965年至1975年出任保守黨黨魁,1970年至1974年間出任英國首相。作為平民出身的保守黨黨魁,希思的前任大多都是地主和貴族出身(如麥美倫),而後繼者卻來自精英管理階層(如戴卓爾夫人和馬卓安),因此他扮演了兩個時期之間的過渡角色。不過,希思親歐共體的立場及政策也使保守黨陷入數十年對歐盟態度的分歧及政治鬥爭。.

新!!: 陳立僑和爱德华·希思 · 查看更多 »

靈實醫院

實醫院(Haven of Hope Hospital,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HHH)是將軍澳區內第一家政府醫院,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靈實路8號的一家專科復康醫院。醫院由挪威女傳教士司務道於1955年創立。醫院現由基督教靈實協會和香港醫院管理局共同管理,同時為善用資源,雖然將軍澳區地域上是新界東,但其距離與以新界東醫院聯網為龍頭醫院的威爾斯親王醫院較遠,因此一如其他將軍澳公立部門如警區等,併入阰鄰的東九龍與觀塘基督教聯合醫院及將軍澳區內另一所醫院將軍澳醫院組成九龍東醫院聯網,並非民眾以為的靈實醫院位於九龍。醫院主要提供護養性質的服務,共有425張病床,設有老人科,並為末期病人提供善終服務。.

新!!: 陳立僑和靈實醫院 · 查看更多 »

馮檢基

馮檢基(Frederick Fung Kin-kee,,自稱政壇李克勤),香港立法會前議員,政治人物,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東莞。1970年代開始活躍於學運,社運及居民運動,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簡稱「民協」)創會會員,曾任深水埗區議員和泛民飯盒會召集人,他亦從1983年至1995年期間擔任市政局議員。他是香港泛民主派的一員。馮檢基在1988年首度成為深水埗區議員,1991年首度成為立法局議員。香港回歸後,歷任臨時立法會議員、立法會議員。2016年落選後,拒絕回應新旧交替的潮流,堅持參加2018年補選,备受批評。.

新!!: 陳立僑和馮檢基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陳立僑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球之友

香港地球之友 (Friends of the Earth (HK)) 於1983年成立為慈善團體,是香港主要的環境保護團體之一。旨在透過推動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建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政策、營商方式和生活形態,以保護香港及地區的環境為目標。該會自負盈虧,無政府資助,有賴企業機構和善長仁翁的捐助、團體及個別義工的親身參與和支持。。 香港地球之友的董事局成員,職工和會員均以提高廣大民眾的環保意識、增強其對環境和生態問題的關注和善用各類資源為己任。香港地球之友現有超過一萬名個人會員。然而,香港地球之友並非地球之友 (國際)成員。.

新!!: 陳立僑和香港地球之友 · 查看更多 »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Hong Kong Association for Democracy and People's Livelihood),簡稱民協(ADPL),是香港一個泛民主派政黨。 民協成立於1986年10月26日,是香港民主派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民協的使命是「促進民主、改善民生」,致力為基層市民爭取權益。民協現有過百名會員,最初活躍地區頗為廣泛,甚至包括港島區,其後香港回歸政權更變、各新黨派創立,漸漸流失支持。現主要集中九龍西一帶,特別是深水埗區,故有「深水埗黨」之稱。.

新!!: 陳立僑和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 查看更多 »

詩巫

诗巫(Sibu,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第三大城市,位于拉让江和的汇合处。人口主要由华人,伊班人,马来人和马兰诺人组成。 1950年代以前,诗巫曾是砂拉越最大的城市,目前人口约有25萬,並还在持续发展中。.

新!!: 陳立僑和詩巫 · 查看更多 »

超級市場

超級市場(簡稱超市,有地方也稱量販、自選商場),一種大型的零售業商店,通常是連鎖式經營的。超級市場售賣很多不同種類物品的商店。除了日常生活所需之外,有些超級市場更會售賣時裝。 超級市場以現代化的方式經營,力求有效率的物流,達至薄利多銷。它有大量的不同品牌、價格、種類的貨品,貨品有序地排列,以方便顧客可以在同一所店舖購買所有所需,用貪方便的心理留著客人。顧客選好貨品後,到櫃台排隊付款,減低僱員的需求,節省成本。超級市場通常有小手推車ugh I這類工具以便顧客拿,有些超級市場甚至有送貨服務。.

新!!: 陳立僑和超級市場 · 查看更多 »

黄乃裳

乃裳(平话字:Uòng Nāi-siòng,),原名久美(也有写作玖美、九美),字绂丞,号慕华,晚号退庵居士。福建福州闽清六都湖峰(今坂东镇湖头村)人,基督徒。是中国清末民初的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黄乃裳在基督教美以美会服务多年,又曾参与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运动以及后来建立中華民國的辛亥革命,是清末民初重要的革命家。他同时也是著名的侨领,曾率领福州移民开垦马来西亚砂拉越的诗巫(新福州),诗巫的福州族群繁衍至今。.

新!!: 陳立僑和黄乃裳 · 查看更多 »

蜆殼

#重定向 花蜆科.

新!!: 陳立僑和蜆殼 · 查看更多 »

针灸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体。中醫學中採用針刺或火灸人體穴位來治療疾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经络中的气的流向。现代科学从组织学和生理学上尚未发现气、经络或者穴位的存在,且部分当代针灸使用者并非依据传统理论体系进行实践。因为缺乏足够的现代医学实验证实其疗效,针灸常在部分国家被视作替代疗法甚至伪科学。 科学研究显示针灸有缓解疼痛与术后恶心的效用。有人质疑针灸的效用极其微弱不足以建立临床关系,认为显示针灸有效果的研究结论可能是安慰剂效应、不完全双盲实验或发表偏倚的结果。.

新!!: 陳立僑和针灸 · 查看更多 »

長春社

長春社,香港民間環保組織,成立於1968年,為香港以大中華地區最早成立的環保團體。該組織以積極倡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保育自然、保護環境和文化遺產為使命。該組織主張倡導合適的政策、監察政府工作、推動環境教育和帶頭實踐公眾參與,以達致可持續的發展。.

新!!: 陳立僑和長春社 · 查看更多 »

英國國會

#重定向 英国议会.

新!!: 陳立僑和英國國會 · 查看更多 »

英文虎報

《英文虎報》(The Standard)是香港發行量最高的英文報紙,亦是現時香港唯一免費的英文報章。2000年,互聯網熱潮興起,曾經改名為《香港郵報》 (Hong Kong iMail),並由對開 (Broadsheet) 改為小型報 (Tabloid) 的格式,直至2002年5月30日才改回原名,但維持以四開格式發行。《英文虎報》由星島新聞集團發行,主要競爭對手是《南華早報》,與南華早報不同的是,《英文虎報》只在星期一至星期五--出版,星期六及星期日休息。 原售港幣6元的《英文虎報》於2007年9月10日起改為免費報章,於星期一至五派發,成為香港首份免費英文日報,於中環、灣仔、鰂魚涌、九龍的港鐵荔枝角站出口附近等商業區的商廈首先派發。其後私人屋苑亦免費派發 。.

新!!: 陳立僑和英文虎報 · 查看更多 »

李永達

李永達(Lee Wing-tat,),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惠陽,現任土地監察主席,民主黨中常委,前香港立法會議員。.

新!!: 陳立僑和李永達 · 查看更多 »

杜葉錫恩

杜葉錫恩(Elsie Hume Elliot Tu,音譯:愛詩·胡姆·義律·杜,),原名愛詩·胡姆(Elsie Hume,艾略特及杜是兩段婚姻的冠夫姓),漢名葉錫恩,是香港著名的左派社運家及教育工作者,多年來一直服務香港和為社會基層爭取權益。她雖生於英國,但操得一口流利的粵語及普通話。杜葉錫恩著名的事蹟為在1960年代時,有小巴商會及司機向她投訴小巴職工與香港警察勾結收取保護費,其後杜葉錫恩明查暗訪之後,直接到英國游說英國國會議員批准成立廉政公署,打擊香港貪污行為,為香港的廉潔及法治奠定基礎。後成為港事顧問、在臨時立法會支持廢除集體談判權、於2002年支持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等。.

新!!: 陳立僑和杜葉錫恩 · 查看更多 »

楊勵賢

楊勵賢(Cecilia Yeung Lai-yin, ),香港女性政治人物、教育家,籍貫廣東省順德縣(今佛山市順德區),生於香港,是首位透過直接選舉當選市政局的華人女性。她在1971年至1995年期間為市政局議員,以及在1983年至1985年及1991年至1994年期間為黃大仙區議會議員。.

新!!: 陳立僑和楊勵賢 · 查看更多 »

油麻地

油麻地(Yau Ma Tei),本名油蔴地,是位於香港九龍西部的地區,行政上屬於油尖旺區,其傳統範圍北至登打士街與旺角分界,南至柯士甸道接尖沙咀和佐敦。而區內的廣華醫院亦是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的出生地。.

新!!: 陳立僑和油麻地 · 查看更多 »

海外華人

海外华人(或海外华裔)泛指自19世紀从中國移民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及其后裔,或僑居海外的華人(华僑)。包括从明朝、清朝以来中国大陸、香港和澳門不同时期的移民及后代。.

新!!: 陳立僑和海外華人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 陳立僑和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陳立僑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旧金山

舊金山(San Francisco),正式名稱為舊金山市郡(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都市,為加州唯一的行政區,中文--,亦別名「金門城市」、「灣邊之城」、「霧城」等。位於舊金山半島的北端,東臨舊金山灣、西臨太平洋,人口約86萬,為加州第四大城;其與灣邊各都市組成的舊金山灣區,人口總數達768萬,是僅次於大洛杉磯地區的美國西岸第二大都會區。 舊金山是北加州與舊金山灣區的核心都市,當地住有很多艺术家、作家和演员,在20世紀及21世紀初一直是美國嬉皮士文化和近代自由主義、進步主義的中心之一。舊金山也是聯合國的誕生地。舊金山是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以其涼爽的夏季、多霧、綿延的丘陵地形、,以及金門大橋、纜車、惡魔島監獄及唐人街等景點聞名。此外,舊金山也是五大主要銀行及許多大型公司、机构的總部所在,其中又以互聯網產業為最,包括盖璞、太平洋瓦電公司、Yelp、Dropbox、Pinterest、Twitter、优步、爱彼迎、Mozilla、維基媒體基金會、克雷格列表、Salesforce.com等。.

新!!: 陳立僑和旧金山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