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關東軍特種演習

指数 關東軍特種演習

東軍特種演習(関東軍特種演習,通稱「關特演」)是日本帝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實施的一次為對蘇聯發動戰爭而對駐紮於滿州的「關東軍」所進行的大規模戰爭動員,為掩飾其戰爭目的而冠名為「演習」。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進攻蘇聯,開始德蘇戰爭。日本作為《三國公約》和《蘇日中立條約》的簽署國,對是否加入聯合攻蘇猶豫不決。7月2日,日本「御前會議」上通過《》,將視蘇德戰爭的發展決定是否以武力解決「北方問題」。以此為基礎,7月7日,日本裕仁天皇批准「關特演」部份執行,將進行三個準備行動以及三個攻勢行動,以不超過六個月的時間孤立並摧毀遠東的蘇軍,參謀本部共下達兩次動員令,共動員戰列部隊307支、兵站部隊322支,共計629支部隊,另有大量武器、彈藥、馬匹和各式軍用物資等等,日本駐紮於東北的關東軍兵力增加至70萬人,大多佈署於滿洲東部與北部邊境地區。 由於與當時正準備進攻東南亞英美殖民地的「南方作戰」的衝突遽增、中國戰事的軍事需求以及德國在歐洲取勝的前景黯淡,「關特演」發動進攻的主張逐漸在日軍「大本營」中失勢,最終在1941年7月至8月初美國加強制裁的壓力下取消。然而日軍仍在滿洲駐紮大量的兵員,使蘇聯感到芒刺在背,被迫保留大量軍隊與遠東的日軍對峙。.

37 关系: 南方作戰大本營 (大日本帝國)太平洋战争巴巴羅薩行動三国同盟条约御前會議关东军理查·佐爾格第10师团第11师团第12師團第14师团第1師團 (日本陸軍)第20師團第24師團第25师团 (日本陆军)第44軍 (日本陸軍)第8師團第9师团第二次世界大战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西伯利亚干涉諾門罕戰役蘇聯蘇日中立條約蘇日邊界衝突蘇日戰爭蒙古臺北市苏德战争松冈洋右杉山元满洲滿州昭和天皇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日本帝國

南方作戰

南方作戰(Southern Operations)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大日本帝國進攻東南亞各地的作戰行動。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從進攻英屬馬來西亞半島到1942年5月攻陷緬甸為止。南方作戰除了巴丹半島上美軍的抵抗較預期長外,日軍完整達成了作戰目標。.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南方作戰 · 查看更多 »

大本營 (大日本帝國)

大本营是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期间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的最高统帅机关,能够以大本营命令(大本营陆军部命令或大本营海军部命令)形式发布天皇敕命,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都临时设置了大本营,战争结束后即告解散。日中战争爆发后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同盟国称其为“帝国总司令部”(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 大本营也进行关于战果的宣传。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败势尽显,但大本营發表中仍然充斥着显示战况对日本有利的虚假信息;后来“大本营發表”这个词语就用来揶揄掌权者为了自身利益而篡改訊息、发布虚伪訊息的情况。.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大本營 (大日本帝國)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太平洋战争 · 查看更多 »

巴巴羅薩行動

巴巴羅薩行動(德语:Unternehmen Barbarossa)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進攻蘇聯的代號,整場作戰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這個名稱來自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巴巴羅薩作戰從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12月以失敗告終,但德蘇戰爭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 作戰原本的計畫是要快速攻克蘇聯的西方領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戰線為止,這條預定的終極目標也被稱為AA戰線。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裡,德軍繼續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最後在莫斯科戰役中受阻,這場作戰的受挫可以說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國命運的轉捩點。最重要的是,巴巴羅薩作戰的失敗開啟了長達數年的德蘇战争,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數千萬人因此罹難。.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巴巴羅薩行動 · 查看更多 »

三国同盟条约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又作三国公约、三国盟约(Tripartite Pact;Dreimächtepakt;Patto tripartito;日独伊三國間條約),于1940年9月27日由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与大日本帝国在德国柏林签署。此项协定正式确立了上述三个轴心国的同盟关系,并被认为是对美国的警告:要么保持中立,要么腹背受敌。 条约中,三国同意在未来10年他们会 三国确认对方的势力范围,并承诺 条约补充1936年的德日协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之不足,并消除德国与日本因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起的嫌隙。后来,匈牙利(1940年11月20日)和罗马尼亚(1940年11月23日)加入协定。保加利亚在德军进驻前,在1941年3月1日加入。.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三国同盟条约 · 查看更多 »

御前會議

御前會議(ごぜんかいぎ、英語:Imperial Conference)是日本在《大日本帝國憲法》下,天皇臨席決定重要國策的會議。現在常用來比喩公司、團體等組織的幹部會議。.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御前會議 · 查看更多 »

关东军

東軍是1919年至1945年大日本帝國駐紮在中华民国东北地区(1932年至1945年间为滿洲國)的部隊。.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关东军 · 查看更多 »

理查·佐爾格

查·佐尔格(,,リヒャルト・ゾルゲ,),德俄混血,20世纪最著名的苏联间谍,他的化名是“拉姆齐”(Ramsay)。.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理查·佐爾格 · 查看更多 »

第10师团

10师团,又称姬路师团,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个甲种师团,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装备精良,被日军作为现代化师团的样板。因师团长的更替,曾经先后被称作矶谷师团和篠塚师团。.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第10师团 · 查看更多 »

第11师团

11师团,又称善通寺师团,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个甲种师团,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装备较精良,战斗力较强。.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第11师团 · 查看更多 »

第12師團

是日本皇軍中的1個步兵師團。其通稱號是.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第12師團 · 查看更多 »

第14师团

14师团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个师团。1905年(明治38年)6月13日于福冈县小仓编成,下辖步兵第53联队、第54联队、第55联队、第56联队,同年8月投入日俄战争进入辽东半岛,隶属乃木希典大将指挥的第3军,担任警备任务。 1937年该师团編成地为日本宇都宮,7月25日奉命主力调入中国参加侵华战争,8月28日至31日由神户乘船出发,9月3日至11日塘沽登陆,尔后沿平汉铁路向保定,石家庄进攻。1938年参加兰封会战。 太平洋战争中1944年初该部调往帛琉,主力大部驻扎在佩莱利乌上。 1944年8月,该岛遭到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后换成美国陆军第81师)在优势海空火力支援下的进攻。激战两月后,第14师团主力被美军歼灭,作为成建制的陆军部队不复存在。但其师团部和其他一些残余部队在附近的小岛上一直坚持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第14师团 · 查看更多 »

第1師團 (日本陸軍)

是日本皇軍中的1個步兵師。其通稱號是。.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第1師團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第20師團

是日本軍中的1個步兵師團。其通稱號 是 。.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第20師團 · 查看更多 »

第24師團

24師團(だいにじゅうよんしだん)為大日本帝國陸軍師團之一部。於昭和14年10月在滿洲哈爾濱市編成,隸屬第5軍作為國境警備部隊。昭和19年7月沖繩島戰役中轉為隸屬於第32軍,進行與美軍作戰。昭和20年6月末,本師團大部全滅、部分投降。.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第24師團 · 查看更多 »

第25师团 (日本陆军)

#重定向 第25師團.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第25师团 (日本陆军) · 查看更多 »

第44軍 (日本陸軍)

44軍為大日本帝國陸軍之一軍。 1941年7月以關東防衛軍為基礎編制成軍,編入關東軍,佈署在新京地區。1945年5月30日改編為第44軍,編入第3方面軍作戰序列,佈署在南滿洲地區,進行與蘇聯紅軍交戰任務。駐守奉天直至終戰。.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第44軍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第8師團

是日本皇軍中的1個步兵師團。其通稱號 是。.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第8師團 · 查看更多 »

第9师团

9师团,又称金泽师团,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个甲种师团,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装备较精良,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师团之一,在战争中经常打恶仗、硬仗。该师团被指控违反《日内瓦公约》参加了南京大屠杀。.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第9师团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德語:Ulrich Friedrich Wilhelm Joachim von Ribbentrop,)。纳粹德国外交部长。战后,里宾特洛甫被英军抓获。1946年10月1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纳粹战犯里宾特洛甫絞刑,15天后受刑而死。.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亚干涉

西伯利亚干涉(Siberian Intervention)是1918年至1922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的一部分,主要由日本和美国领头的协约国军队在俄国远东海岸登陆,直接武装支援沙俄白军推翻在远东布尔什维克地方政权。1920年协约国其他国家撤离后,日军则单独留在俄国远东直到被苏联红军击败,并于1922年终于撤出俄国。.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西伯利亚干涉 · 查看更多 »

諾門罕戰役

诺门罕战役(或稱诺门罕战争,苏联称“哈拉欣河战役”,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称“哈拉哈河战役”,日本称“诺门罕事件”,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國及蘇維埃聯邦在遠東(在與中國境內內蒙古海拉爾接壤的外蒙古境內的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2次諾門罕事件。苏联方主将為朱可夫、日方主将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戰事在1939年于當時的滿洲與外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1939年5月至8月日軍在滿洲西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鄰邊境地區挑起諾门罕事件(哈勒欣河事件)。 蘇、日雙方的軍隊各自代表蒙古人民共和國及滿洲國交戰,但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蘇、日雙方此後在二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8月8日对日本宣戰並發動八月風暴行動為止。.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諾門罕戰役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蘇日中立條約

《蘇日中立條約》,又稱日蘇中立條約、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日蘇互不侵犯條約(,Пакт о нейтралитете между СССР и Японией),指蘇聯與大日本帝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互相保証戰事維持中立而於1941年4月13日所簽訂的條約,由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與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在莫斯科簽署,條約有效期爲五年的條約,於同年4月25日起生效。 條約共有四款,主要內容包括蘇日雙方保持和平友好關係,相互尊重對方之領土完整,不予侵犯;如果締約一方成為第三者的戰爭對象,另一方應在整個衝突過程中保持中立。但,条约正文内容并没有涉及签约双方的具体领土的范围,也没有提及日方在中國東北所建立的滿洲國的事宜。总体来说,条约在形式上,避免让苏军和日军发生直接军事对垒。对于苏联,避免了在东西两面同时受到1940年形成的轴心国对其可能的军事进攻的威胁;而日本也让苏联减缓了自1937年以来,对中国抗日战争所提供的巨额军事援助。 当年,中共对《苏日中立条约》表态:“保证了外蒙不受侵犯,这不但对外蒙有利,即对全中国争取解放也是有利的。说到东四省的收复,原是我们自己的事”,并为此发表社论。雙方簽署的原因與當時的形勢有關。蘇聯方面,為了避免一方面要抵抗德軍又要抵抗日軍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而決定以减缓对中國提供抗日所需的军事援助,来避免日本北上侵蘇。而日本方面自1937年全面侵華後,雖佔領了中國東部大片土地,但未能迅速擊敗中國軍隊,戰爭陷入膠著狀態。為了打破局面,當日軍分為北進派與南進派。北進是指北上與德國共同攻打蘇聯;南進則是揮軍南下侵襲東南亞。後來南進派佔優,故放棄北侵蘇聯。 1945年4月5日,莫洛托夫在莫斯科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宣佈蘇聯在《蘇日中立條約》截止后將不再謀求續約,8月日本投降前夕,蘇聯終對日宣戰,並派兵進入被关东军占领的中國东北與日本北方殖民的島嶼。.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蘇日中立條約 · 查看更多 »

蘇日邊界衝突

蘇日邊界衝突是指從1938年—1945年間,蘇聯與日本之間的一系列邊界衝突。 在佔領滿洲國及朝鮮半島後,日本轉而有意奪取對蘇聯領土,日本皇軍與蘇聯紅軍因而在中國東北頻繁地爆發衝突。.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蘇日邊界衝突 · 查看更多 »

蘇日戰爭

蘇日戰爭(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或稱「日蘇戰爭」(日ソ戦争)、「遠東戰役」或「八月風暴行動」(Operation August Stor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與蘇聯之間的一場戰爭,也是二戰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由蘇聯发动迅速、猛烈的大规模进攻,佔領庫頁島以南以及南千岛群岛,日本於滿洲(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軍事力量在此打击下缴械投降,日方傀儡政權「滿洲國」滅亡,傀儡政權皇帝溥儀亦成了蘇軍俘虜。 1945年初軸心國集團各地戰線皆瀕臨崩潰,同盟國於雅爾達會議上規劃戰後秩序與要求蘇聯加入對日戰爭,後者承諾將於納粹德國投降後3個月加入遠東戰鬥。苏联要求了同盟国战后归还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亞洲方面日本急於應付逐漸進逼中的英美聯軍,冀望尚對日中立的蘇聯可從中調停,以维持日本在东亚的利益。蘇聯表面上與日軍“友好”,但已秘密備戰且漠视日方调停要求直至1945年8月8日開戰最後一刻。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前即開始轉調軍隊至遠東地區,其主要對手為駐於滿洲的日軍70万人之龐大的關東軍,與蘇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等條件相比,關東軍早將精銳單位調出而空洞化,蘇軍享有質與量的龐大優勢,而关东军则拥有大量日軍武器坐守经营了数十年的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工事以逸待劳。 1945年8月8日當天150万蘇軍同時自北、東、西3方向對滿洲發動進攻,由於蘇方遞交宣戰書後即被切斷通訊,日本大使沒能將消息傳回國內,等於是技巧性的不宣而戰。關東軍原本是准备进攻苏联的军队,因日本在诺门坎战役的失败对苏联转入防御,但在太平洋战场占用了日本大量资源的时候,仍保有70万人的规模,拥有后来被证实“大量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及经营了数十年的工事,无需等待日本国内下达作战命令,实际上關東軍的停止作战命令也是于8月18日由司令 山田乙三 下达的,等于是技巧性的对苏备战。同時蘇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进攻非常順利,在交战过程中攻势凌厉,“满洲受到大规模进攻使日本政府領導人放棄將滿洲作為戰略後備基地而繼續抵抗的念頭”并最终迫使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苏军将满洲国当敌国看待,军纪弛懈,滿州國的治安被战事破壞後,亦犯下不少罪行,不少漢奸因為恐懼還跟著日軍撤退而後未得赦免而被處決。占领东北地区后,蘇聯立刻展開對南庫頁島和北方群島登陸行動,奪回日俄戰爭中失去的領土與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满洲受到大规模进攻使日本政府領導人放棄將滿洲作為戰略後備基地而繼續抵抗的念頭,於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宣言》即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於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此役“蘇聯軍隊在遠東做了長期準備”一次投入89个师150万军队,其中不乏经历了苏德战场有经验的老兵,“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前即開始轉調軍隊至遠東地區”,透過短期對日作戰和極少傷亡而为盟国取得龐大利益。当时美军在太平洋夺岛战中伤亡惨重,尤其是冲绳一役,18万美军伤7万余亡1万余人占总兵力近一半,预计进攻日本本岛需付出伤亡美军百万英军50万人的代价,而中华民国国军对日军的“中国派遣军”都疲于应付,更妄论击败“关东军”夺回满洲地区。苏联于8月14日与中華民國签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換文內容附件有两条主要:苏军出兵攻打满洲国后,一、苏军三个月内从东北“撤完”;二、「鑑於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願望,中華民國政府同意,將在日本戰敗後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外蒙的獨立」,没有时限。随即苏军根據《雅爾達協定》攻佔了滿洲地區,随后又根据《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撤出东北,但撤军因掠奪大量財物及日本投資工業設備等战利品并搶運至蘇俄境內而推迟,不过1946年蒋介石仍要求苏联暂缓从东北撤军以待中华民国国军进驻,3月22日苏联大使通知国民政府,4月底以前苏军将全部撤离东北,但中华民国国军仍没有足够的兵力进入东北。 而後冷戰時期在扶植勢力代理人的政策主導下,停止了向对日战绩不佳的国民党的自孙中山时代以来的长年资金和武器扶植,转而同意中共將中國東北作為根據地,並裝備了大量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大幅增強了在日後內戰中的實力。而朝鮮亦由蘇聯所扶殖,對半島局勢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在對蘇戰爭也在滿洲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日僑,日侨被迅速遣返,許多人返国后因占领区内戰後生活艱苦而死亡;被蘇軍俘虜的600,000名日軍也被送往西伯利亞進行強制勞動,後約有100,000人死於當地。.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蘇日戰爭 · 查看更多 »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蒙古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苏德战争 · 查看更多 »

松冈洋右

松冈洋右(),日本外交官、政治家。处理过日本退出国际联盟,签定日德意三国联盟,日苏中立条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外交的多次重要事件。日本投降後,在同盟國召開的東京軍事法庭审判中病逝。.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松冈洋右 · 查看更多 »

杉山元

杉山元(),日本帝国时代的陆军元帅。杉山元是日军决策中心的核心人物之一,发动侵占中国东北的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重大决策中他的意见均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亲临战线的指挥作战又乏善可陈,而野心却很大,提出“2个月内解決支那(中国)事變”,“3个月解決太平洋作戦”,“5个月内荡平东南亚”,无一实现。战后自杀。.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杉山元 · 查看更多 »

满洲

满洲,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即东四盟)及旧热河省全部范围。傳統意義下的滿洲的面積(不包括朝鮮半島),約為八十三萬平方英里,比現時法國、英國及愛爾蘭、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國家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满洲这一地名虽因满洲族而得名,但在满语中仅作部族名解释,并无地名之含义。“满洲”二字作为地名使用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的著作《日本边海略图》一书中。直到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尤其是俄罗斯帝国势力延伸至此,满洲作为地名的意义才开始突显。此后更因为俄国和日本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但清政府在正式场合之中仍然使用“东三省”来称呼这片区域。例如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皆以“东三省”称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共控制区(哈尔滨等地)的报纸,如《东北日报》上,延用满洲国时期“北满”、“南满”、“东满”这样的词匯和“東北”混用,用以表示东北北部、东北南部和东北东部。中共机构和军区分别设置东、南、西、北满分局及东、南、西、北满军区。 现如今,在中国一般使用“东北”、“东北三省”、“东三省”或“关东”等来称呼满洲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级行政区,但有时谈论东北也包括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目前东北地区满族不佔人口的多数,而且满洲已经很少被作為地名的称呼,尤其是官方;因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受日軍控制的满洲国,被中国人普遍视为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的傀儡,满洲一词会使一些人首先联想到“伪满”这个词语,而并非满族或满洲地区。在历史遗留的專有名词方面中国官方仍使用满洲一词,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市场)之类的文物古迹、满洲里市等專有地名、还有一些企业如“北满特钢”(位于齐齐哈尔市)等。在韩国、北韓、日本和俄国等接近满洲的国家和世界其他各国,满洲作为地理名称仍很常见。.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满洲 · 查看更多 »

滿州

满州,隋唐時中國的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高阳县(今河北省高阳县东旧城)。辖境相当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大业初年,废。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贞观元年(627年)又废。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河北的州 Category:保定行政区划史 Category:596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627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滿州 · 查看更多 »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名裕仁(),為現任天皇明仁父親。出生時稱號為迪宮,徽印印號為若竹。 裕仁在大正五年(1916年)11月3日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並親自宣讀和錄音,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日本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者,也是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之一。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十二指腸癌去世于東京吹上御所,终年87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时代完結。.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昭和天皇 · 查看更多 »

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仏印進駐),又名為越南遠征、入侵法屬中南半島,是大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為封鎖中華民國及阻止美國通過海防至雲南之中越铁路以運送軍火、燃料及每月10,000噸的物資而採取之行動,佔領維琪法國所控制的法屬中南半島可令封鎖中國的行動成功,同時延續實施桂南會戰的作用。.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 查看更多 »

日本帝國

#重定向 大日本帝国.

新!!: 關東軍特種演習和日本帝國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