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

指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

没有描述。

28 关系: 宪法宾根安哈尔特统治者列表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邦聯神圣罗马帝国第六次反法同盟维也纳会议美因茨莱比锡战役萊茵邦聯贵贱通婚路德维希二世 (黑森大公)黑森黑森-达姆施塔特黑森-霍姆堡黑森大公国黑森统治者列表达姆施塔特沃尔姆斯法国拿破仑一世拿骚统治者列表普伦茨劳普魯士普魯士王國普法尔茨普法尔茨统治者列表

宪法

憲法,又稱宪章、根本法或憲制文件,是一个主權国家、政治實體或地區、自治地区、聯邦制國家的联邦州或國際組織及其成員的最基本法律。與憲法擁有同樣地位的還有基本法。 憲法通常規定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但不一定包含以上全部內容,例如會逐漸增加憲法內容的英國不成文憲法。憲法定義國家政體及政府運作方式,以及法律訂定的方式。憲法在一個國家之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權威和最大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之依據。有些憲法(特別是成文憲法)會限制政府的權力,其方式是訂定一些政府權力的運作範圍,例如人民的基本權,例如美国宪法就是這類的憲法。憲法之制定和修改,一般須經過特定之程序。考量美國憲法與美國黑奴曾經同時並存,認定憲法並非民主國家特有的法律種類,以憲法的原文"Constitution"作為思考的起點,憲法的定義其實是國家基本結構的意思,漢朝的約法三章亦能歸類為憲法。 印度憲法是世界所有主权国家中,篇幅最長的成文憲法,,共有444條,分為22章,12份附表及118個修正案,若翻譯為印度英語有117,369字。美國憲法是篇幅最短的成文憲法,共有7條,27個修正案,合計4,400字。.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宪法 · 查看更多 »

宾根

宾根可能是以下地點之一:.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宾根 · 查看更多 »

安哈尔特统治者列表

12世纪末13世纪初,阿斯坎尼家族的萨克森公爵兼勃兰登堡藩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熊”的第七子萨克森公爵博恩哈德三世称萨克森公爵、阿舍斯莱本伯爵和安哈尔特伯爵。他长子亨利一世得到了沿易北河下游围绕阿舍斯莱本(Aschersleben,阿斯卡尼即是阿舍斯莱本的拉丁语称呼)、贝恩堡、科滕和策布斯特的阿斯卡尼本土,并于1218年被封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安哈尔特亲王,次子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继承了父亲萨克森公爵的爵位。亨利一世的后代即日后的安哈尔特亲王和安哈尔特公爵,一直延续到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灭。.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安哈尔特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關稅同盟

德意志关税同盟(德语:Deutscher Zollverein)于1834年由38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组成。在当时工业革命的浪潮,同盟的成立有助贸易往来、减少内部竞争。而同盟成立的主要倡导者是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由于同盟充满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它不容许奥地利帝國加入,这令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的竞争更为激烈。.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德意志關稅同盟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邦聯

德意志邦联(;1815年6月8日—1866年8月23日)是在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而成立的一个松散组织,目的是团结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后余下的德意志邦国。.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德意志邦聯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第六次反法同盟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1812年—1814年)中,由匈牙利、普魯士、俄羅斯、瑞典、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及萊茵聯邦的某些邦國組成的同盟,打敗了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拿破崙俄法戰爭中遭受慘敗後,歐洲的力量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40萬與聯軍作戰。不料,各附庸小邦國乘機起來擺脫法國控制,拿破仑陷入困境。在1813年十月的萊比錫戰役中,在薩克森擊敗拿破崙的軍隊。在1814年3月30日,聯軍攻陷巴黎,拿破崙被迫退位,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然而,拿破崙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1815年3月20日,進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250萬軍人參與了戰爭,總共約有200萬人陣亡。重要战役包括民族會戰及斯摩棱斯克戰役等。.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第六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Le congrès de Vienne)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外交会议。本次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主持,其目的在于解决由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导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保证欧洲的长久和平。会议的目标不仅包括恢复战前国界,还包括重新调节各列强的权力,使他们能够相互平衡并保持和平。参会者主要是保守派,反对共和主义和革命。法国失去了在前一段时间征服的所有领土,而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则获得了大量的领土——普鲁士吞并了西部的一些德意志小国,并获得了40%的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奥地利获得了威尼斯和北意大利的大部;俄罗斯则获得了波兰的一部分。在数月之前,荷兰王国被建立起来,并包括了部分过去的奥地利领土,这一部分领土于1830年成为比利时。 历史学家保罗·施罗德认为,旧的“权力平衡”体系事实上是相当不稳定和具有掠夺性质的,而维也纳会议则刻意回避了这一体系,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规则,达成了更为稳定和温和的平衡。维也纳会议是这一时期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开始,而这些会议最终构成了欧洲协调,试图在欧洲建立一套和平的权力平衡体系,并成为了日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样板。 会议的直接背景是拿破仑帝国于1814年战败和投降,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持续战争。拿破仑在会议期间重回法国,于1815年3月至7月重建百日王朝并导致新战事的爆发,但会议仍然继续进行,决议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之前的九天便已经签署。 从技术上来说,“维也纳会议”并不能算是一个会议,因为实际上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并没有召开,大多数的讨论都是由奥地利、英国、法国、俄罗斯和普鲁士等列强间的非正式会晤中进行的,其他代表的参与基本上十分有限。而在另一方面,维也纳会议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各国代表共同参与订立条约的洲际性会议,而非简单地在各国首都之间传递信息。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在日后虽有一定修改,但仍然奠定了欧洲政治的框架,一直延续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维也纳会议 · 查看更多 »

美因茨

美因茨(Mainz)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位于萊茵河左岸,正对美茵河注入萊茵河的入口处。美因茨是政教古都,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美因茨大主教身兼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駐蹕在此,政治與宗教勢力權傾一時。美因茨擁有一所古老的大學,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古騰堡為大學命名。目前有多个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总部設立在此。美因茨也是萊茵河流域的狂欢节重鎮之一,每年二月,美因茨、科隆與杜塞道夫的狂歡節最為盛大。鄰近美因茨的重要城市尚有威斯巴登、达姆施塔特和法兰克福等等。 美因茨与隔岸而对的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共同形成「双子城」(雙聯市),是萊茵-美茵-法蘭克福都會區的西端入口。.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美因茨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战役

莱比锡战役,發生於1813年10月在德國萊比錫附近。因參戰國家和民族眾多,所以莱比锡战役亦被稱為“民族會戰”。拿破崙以十八萬人與俄羅斯、普魯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國三十萬聯軍苦戰,最後敗陣。拿破崙敗返萊茵河西岸,最後返回巴黎。 隔年元老院宣告廢除拿破崙的帝位。整場戰役下來,反法聯盟死傷約5.4萬人,法軍約死傷3.7萬人。萊比錫戰役是拿破崙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拿破崙的戰敗代表著拿破崙統治德意志的最後希望已經幻滅,反法聯軍於1814年3月31日進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濳返法國,拿破崙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正式展开,戰敗後,6月22日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六年後死去(1821年5月5日)。.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莱比锡战役 · 查看更多 »

萊茵邦聯

萊茵邦聯又稱萊茵聯盟(德语:Rheinbund;法语:Confédération du Rhin),是俄國亞歷山大一世及奧地利弗朗茨一世於奧斯特里茨戰役敗於拿破崙後拿破侖所建立的國家,是1806年至1813年間於德意志地區的政治實體,最初成員有16個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後來邦聯再加入了19個邦國,邦聯總共統治超過了一千五百萬人,對法國在東線的戰事有著戰略性的優勢。.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萊茵邦聯 · 查看更多 »

贵贱通婚

#重定向 貴賤通婚.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贵贱通婚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二世 (黑森大公)

路德维希二世(Ludwig II,),黑森的第二任大公,1830年至1848年在位。.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路德维希二世 (黑森大公) · 查看更多 »

黑森

黑森州(Hessen)是德国的一个联邦州,首府為威斯巴登,州内第一大城市為法兰克福。.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黑森 · 查看更多 »

黑森-达姆施塔特

#重定向 黑森大公国.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黑森-达姆施塔特 · 查看更多 »

黑森-霍姆堡

黑森-霍姆堡在1622年形成一个单独的伯爵地位,屬於黑森-达姆施塔特家族的旁支。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黑森-達姆城家族的地位被提升為黑森大公國。 黑森-达姆施塔特當局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国家被迫承认黑森-霍姆堡的独立性。 黑森-霍姆堡伯爵爵位由两塊領地组成:霍姆堡在莱茵河右侧的区域,以及在同一条河流左侧的迈森海姆。 1866年黑森-霍姆堡由黑森大公继承,迈森海姆則割让给普鲁士。同年晚期这些领土又回到黑森-达姆施塔特,最後普鲁士兼併伯爵的地位,结合黑森-卡塞尔,拿紹公国和法兰克福自由市,形成了普魯士治下的黑森-拿骚省。.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黑森-霍姆堡 · 查看更多 »

黑森大公国

黑森大公国(Großherzogtum Hessen und bei Rhein),通称黑森-达姆施塔特,全称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或黑森和莱茵河左岸大公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伯爵领地和大公国。1567年,黑森伯国一分为四,分出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1806年后,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被提升为黑森大公国,从1871年至1919年它是德意志帝国中的联邦国之一。.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黑森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黑森统治者列表

黑森开端于1264年,布拉班特公爵亨利二世(Henri II,1207年-1248年)与第二位妻子图林根公主索非亚(1224年-1275年)的长子“孩子”亨利(在亨利二世所有儿子中排行第二,所以不能继承布拉班特公国)在这一年被封为黑森伯爵。 “孩子”亨利的曾祖父是下洛林公爵高德瓦尔德三世(Godevaard III),外祖父是图林根伯爵路德维希四世。他的祖先马斯郜的雷基那尔一世(Reginar I von Maasgau),作为皇帝洛泰尔一世的外孙被封为洛林公爵,随着卡洛林王朝的灭亡,洛林被当地的贵族们瓜分。雷基那尔一世的曾孙朗贝尔一世(Lambert I)成了鲁文伯爵(Comte de Louvain)。1106年,当时的鲁文伯爵高德瓦尔德一世从下洛林公爵林堡伯爵交易到下洛林公国。由于当地贵族的武力反对,鲁文伯爵家族于1186年用洛林换来布拉班特,下洛林公爵高德瓦尔德三世成为布拉班特伯爵,他的儿子亨利一世将布拉班特升为公国。作为布拉班特和图林根联姻的后代“孩子”亨利应拥有广大的土地,何况他母亲的叔叔亨利·拉斯佩曾与皇帝腓特烈二世争夺过王位。然而,亨利二世与索非亚的一个表弟,迈森的亨利(维丁王朝的祖先)取得了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广阔领地,“孩子”亨利只得到黑森作为安慰。 黑森的所有统治者都属于洛林-布拉班特王朝。.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黑森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达姆施塔特

达姆施塔特(Darmstadt)是位于德国黑森州南部的中型城市,在德国号称“科技城”。控有萊茵河和美茵河匯口三角洲以東的地域,自古以來即為黑森南部的中心城市,曾作為歷史上黑森公國的首都。 达姆施塔特是位于法兰克福、威斯巴登和卡塞尔后黑森州第四大城市,地理上最靠近的大城市是位于北部30公里的法兰克福以及南部45公里的曼海姆。 作为城市标志的「科学城」称号是1997年由黑森州内政部授予的,作为对达姆施塔特以1877年成立的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为首的,包括其他三所应用技术大学共超过30000名学生还包括多家科研院所的肯定。 达姆施塔特被认为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这可以追述到1899年恩斯特·路德維希大公建立的达姆施塔特艺术家村。.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达姆施塔特 · 查看更多 »

沃尔姆斯

沃尔姆斯(Worms),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东南部的一座直辖市,位于莱茵河的西岸。 凯尔特人所建立的沃尔姆斯,与科隆和特里尔同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沃尔姆斯也被称为“尼伯龙根之城”(Nibelungenstadt,源自尼伯龙根的传说和尼伯龙根之歌)和“路德之城”(Lutherstadt,源自马丁·路德),市内的沃尔姆斯大教堂是三座由皇帝下令建造的罗马式主教座堂之一(另两座是美因茨主教座堂和施派尔主教座堂),也是羅曼式建築的代表作。沃爾姆斯也是英雄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的舞台。這首詩也被用作歌劇的題材。市內有以此為主題的博物館。沃爾姆斯這個名字來自凱爾特語。市內的氣候頗為溫和。.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沃尔姆斯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拿骚统治者列表

拿骚位于现今德国萊茵蘭-普法茲邦北部。拿骚家族的祖先是劳伦堡的杜多,他的长孙阿诺德成为第一任拿騷伯爵。.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拿骚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普伦茨劳

普伦茨劳(Prenzlau)是德国勃兰登堡州乌克马克县的首府。.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普伦茨劳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普法尔茨

普法尔茨(Pfalz;Palatinate)是德国历史上一种特殊领地的名字。这种领地的领主称为普法尔茨伯爵(德语:Pfalzgraf;英语:Count palatine),这个头衔的意思是“王权伯爵”(或译为“行宫伯爵”),来自于罗马的帕拉蒂尼山。在普法尔茨领地内,普法尔茨伯爵拥有行使王权的能力。 普法尔茨伯爵作为一种职位的出现最早是为了作为君主(罗马人民的国王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该地的直接代表。但是后来这种职位变成世袭的了。 德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普法尔茨领地主要有洛林-普法尔茨伯國、莱茵-普法尔茨伯國和最为著名的普法尔茨选侯国(Kurpfalz)。同时也存在着其它普法尔茨领地。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的普法尔茨选侯国比位于莱茵河左岸的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大得多,领土范围涵盖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和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部分区域。普法尔茨选侯国原来的领土还包括位于莱茵河东岸的海德堡和曼海姆。.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普法尔茨 · 查看更多 »

普法尔茨统治者列表

这个列表是关于德国历史上的普法尔茨领地的统治者。关于普法尔茨一词的含义,请参见条目普法尔茨。.

新!!: 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大公)和普法尔茨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路德維希一世 (黑森大公)路德维希一世 (黑森-达姆施塔特)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