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德意志關稅同盟

指数 德意志關稅同盟

德意志关税同盟(德语:Deutscher Zollverein)于1834年由38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组成。在当时工业革命的浪潮,同盟的成立有助贸易往来、减少内部竞争。而同盟成立的主要倡导者是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由于同盟充满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它不容许奥地利帝國加入,这令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的竞争更为激烈。.

24 关系: 否决权奥尔登堡小德意志工业革命巴伐利亚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德语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统一德意志邦聯图林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符腾堡萨克森自由州贸易保护主义黑森阿尔萨斯梅克伦堡汉诺威法国洛林普奥战争普魯士普法戰爭

否决权

否决权(Veto),指政治上一種片面否定決策或決議的权力,尤其是立法。.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否决权 · 查看更多 »

奥尔登堡

奥尔登堡(Oldenburg)是德国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在下萨克森州境内。 它位于该州西部,洪特河畔,介于不来梅和荷兰城市格罗宁根之间。2004年人口总数为157868人,是下萨克森州的第四大城市。 奧爾登堡首次被提及是在1108年。奥尔登堡在历史上曾是奥尔登堡伯国(后升格为大公国)的首府,是德意志境内的一个邦。从该邦的统治家族中产生了北欧(丹麦、挪威和瑞典)的奥尔登堡王朝。在兩次大戰之間奧爾登堡是自由市。奧爾登堡在二戰中受到的損失相對較小。戰後有許多難民遷移到奧爾登堡。人口也因此大幅增加。奧爾登堡的交通頗為發達。附近有多條高速公路通過。奧爾登堡中央車站有通往德國各大主要都市的列車。奧爾登堡國家在劇院是奧爾登堡歷史最久的劇院。在1833年首次開放。奧爾登堡的城堡是頗為著名的景點。.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奥尔登堡 · 查看更多 »

小德意志

小德意志(德语:Kleindeutsche Lösung)是19世纪的政治思想,构想由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排除奥地利帝国。小德意志方案与大德意志相反。对于普国首相俾斯麦而言,建立小德意志可以排除奥地利的天主教徒,以免他们在普鲁士控制的德国壮大。.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小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工业革命

#重定向 第一次工业革命.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工业革命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Friedrich List,),德国经济学家。他被視為经济历史学派的先驱,而他的思想亦被視為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理論基礎。.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统一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法国于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之后,德意志诸侯于此日来到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普鲁士国王威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德意志诸国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统一为民族国家。事实上在很早之前德语人口即已通过贵族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盟逐渐联合起来。自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06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民族主义崛起,贵族之间便不断尝试进行联合,但由于各自利益关系不一致,这一联合过程频繁受阻。 德意志的统一还暴露了新国家在宗教、语言、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内部差异,表明1871年的统一仅仅是长期联合过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而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常稱“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通讯中称“德意志”,而在帝国内高等贵族也称为“德意志诸侯”,统领着在查理大帝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经存在的东法兰克独立君主制小国。这一领土多山,人口相对隔离,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内发展出了基于文化、教育、语言和宗教上的诸多差异。但19世纪的德意志同时也和全世界一样,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之下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德意志人民的神圣罗马帝国曾拥有超过500个诸侯国,而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后,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退位(1806年8月6日),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帝国事实上解体。帝国的解体导致了法律、行政和政治上的混乱,但旧帝国德语地区的人民仍然保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法律传统,而这一传统也通过参与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共同经历而得到了巩固加强。这些独立国家有各自的统治阶级、封建制度、传统以及地方法律。欧洲自由主义思潮挑战了王朝制度和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为统一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这一思想的德意志版本强调了一个地区内的人民传统、教育和语言统一的重要性。经济上,普鲁士于1818年创立关税同盟,并于日后扩张至全德意志邦联中,减少了各国间的竞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公务和娱乐提供了便利,在中欧推动了德语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但有时也带来一定的冲突。 在拿破仑战争之后,1814-15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外交上的势力范围体系,支持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然而维也纳的与会者却没有意识到普鲁士在德意志诸国中实力日益增强,因此也没有预料到日后普鲁士将会就德意志的领导权问题向奥地利发起挑战。这一“德意志二元”问题为统一提出了两个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奥地利的德意志。 对于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本人是计划将1866年北德意志邦联扩大并包含所有德意志国家,从而建立一个统一体,还是仅仅希望扩张普鲁士王国的国际力量,史学界存在争议。史学家认为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了一系列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并推动了19世纪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组。对丹麦和法国民族主义的回应为德国统一提供了问题的聚焦点。在三场区域战争中的军事胜利(尤其是普鲁士的胜利)推动了统一的热情,增强了民族的自尊。这一经历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共同成功遥相呼应(尤其是1813-14年的解放战争)。在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建立起来之后,二元的问题至少在短期内得到了解决。.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德意志统一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邦聯

德意志邦联(;1815年6月8日—1866年8月23日)是在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而成立的一个松散组织,目的是团结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后余下的德意志邦国。.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德意志邦聯 · 查看更多 »

图林根

圖林根自由邦(Freistaat Thüringen)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面积16,200平方公里,在联邦中列第十一位;人口245万,列第十二位。首府为埃尔福特。图林根绿色植被覆盖良好,加之位于德国中部,被称作“德国的绿色心脏”。.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图林根 · 查看更多 »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Slesvig-Holsten;低地德语:Sleswig-Holsteen,北弗里西亚语:Slaswik-Holstiinj)是德国16个州中最北面的一个州。这个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其州府为基尔。它面积15,761.4平方公里,是德国非城市州中第二小的(仅大于萨尔)。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北邻丹麦,南接德国的汉堡市、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和下萨克森三州。 历史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这个名字包括更大的区域,包括今天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丹麦的南部。.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 查看更多 »

符腾堡

腾堡(Württemberg),是一个历史地名,位于德国西南部的施瓦本,今天巴登-符腾堡州的一部分。东边与巴伐利亚接壤,南边与奥地利,瑞士共享博登湖,西部与巴登、霍亨索伦,北边又与普法尔茨,黑森为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符腾堡首都在斯图加特,其他时间,君主们则选择路德维希堡或乌拉赫为首都。符腾堡得名于斯图加特一座叫Wirtemberg的山。 1143年,符腾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块伯爵领地。1419年分为乌拉赫和斯图加特两支。1495年成为公国。1496年乌拉赫支灭绝。1806年,符腾堡被升为王国,公爵弗里德里希三世成为符腾堡的第一任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 1871年,符腾堡作为自治王国加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几次成功的战争和外交手段缔造的德意志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君主制垮台,国王威廉二世被推翻。符腾堡作为符腾堡人民邦,成了魏玛共和国的一部分。1920年,斯图加特是德国国民政府的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图加特的市中心几乎被空袭完全摧毁。 1945年盟军占领了德国。他们将巴登和符腾堡合并,1952年成立新的民主的巴登-符腾堡州(德国第三大州),首府在斯图加特。.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符腾堡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通常簡稱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產業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它与自由贸易模式正好相反,后者使进口产品免除关税,让外国的产品可以与国内市场接轨,而不使它们负担国内制造厂商背负的重税。 贸易保护主义经常被人们与重商主义和联系起来。重商主义认为保持一个可观的贸易顺差对一个国家是很有利的。 取决于是否征收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有两个分支: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有意征收关税)和现代贸易保护主义(无意征收关税)。.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贸易保护主义 · 查看更多 »

黑森

黑森州(Hessen)是德国的一个联邦州,首府為威斯巴登,州内第一大城市為法兰克福。.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黑森 · 查看更多 »

阿尔萨斯

阿尔萨斯(Région Alsace;Elsass)是法国东部地区,以莱茵河南北分开成两个部份:北部的下莱茵省和南部的上莱茵省。古代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在17世纪以前归属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完全被法国吞并)。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后割让給普鲁士,一战结束后重新被法国吞并,二战初期又被纳粹德国占领,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白葡萄酒的著名产地。 2016年1月1日起,阿爾薩斯、香檳-阿登和洛林等三個大區合併成大東部大區。.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梅克伦堡

梅克伦堡(Mecklenburg)是位于德国北部的一个历史地区,大约为今天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的西部。该地区的大城市有:罗斯托克、什未林、新勃兰登堡、维斯马和居斯特罗。 Category:德國地區.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梅克伦堡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

汉诺威(Hannover)位于莱納河畔,德国下薩克森-zh-hans:州; zh-hant:邦;-的首府,位于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处,既处于德国南北和东西铁路干线的交叉口,又濒临中德运河,是个水陆辐辏的交通枢纽。汉诺威是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是德国的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中心。此外第三产业已占就业人数的2/3,除商业、金融、保险业外,汉诺威最著名的就是会展业和旅游业,欧洲最大的旅游企业途易的总部就设在这里。当地每年将举办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展览CeBIT,2000年,这里还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另外,一年一度的汉诺威射手节也是全世界类似节日中最大规模者。.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汉诺威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洛林

洛林(Lorraine;Lothringen)是法国東北部大區,北鄰比利時、盧森堡及德國。面积23,547km²,人口2,310,376。下轄默爾特-摩澤爾省(54)、默茲省(55)、摩澤爾省(57)、孚日省(88),首府梅斯,历史上的首府曾为南锡。 2016年1月1日起,阿爾薩斯、香檳-阿登和洛林等三個大區合併成大東部大區。.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洛林 · 查看更多 »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又名七週戰爭或德意志内战)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令它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普奥战争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在德國稱德法戰爭(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新!!: 德意志關稅同盟和普法戰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德意志关税同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