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博尔济吉特氏
#重定向 孛儿只斤氏.
查看 諾爾布和博尔济吉特氏
尊号
尊号是中国、朝鮮半島、越南及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历史上君主、后妃在世时的称呼。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
查看 諾爾布和尊号
巴布
巴布() ,清朝喀尔喀蒙古车臣汗,博尔济吉特氏,硕垒的儿子。喀尔喀蒙古分左右翼,设八札萨克,车臣汗为左翼札萨克之一。 顺治十二年(1655年),巴布继承汗位。巴布遣子穆彰墨尔根楚琥尔朝清世祖,贡献九白之贡(白驼一、白马八)。顺治十五年(1658年),受清赏赐。康熙二十年(1681年),巴布遣子诺尔布向清朝入贡。次年因为所属巴尔呼人私掠乌珠穆沁部,清朝增兵严防,让他约束所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规定他不要越过噶尔拜瀚海游牧。其子諾爾布即位。.
查看 諾爾布和巴布
乌默客
乌默客() ,清朝喀尔喀蒙古车臣汗,博尔济吉特氏,諾爾布的孙子,伊勒登阿喇布坦之子。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继其祖父諾爾布为车臣汗,准噶尔部噶尔丹掠夺喀尔喀,随叔父纳木扎勒归附清朝,从众十万余户,驻牧于乌珠穆沁部之地,他年幼,由纳木扎勒代掌政务。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率部至土拉河,随尚书阿喇尼侦御噶尔丹。次年,参加多伦会盟,清朝保留他的车臣汗号,所部始称车臣汗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他属下镇国公罕笃反清投奔俄罗斯帝国,他和清朝郎中阿必达追上迫降罕笃。噶尔丹遣使卓里克图贻书通好,他拒绝,将卓里克图献于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随康熙帝征噶尔丹。次年,驻牧在克鲁伦河流域,死后其子衮臣即位。.
查看 諾爾布和乌默客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查看 諾爾布和康熙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查看 諾爾布和康熙帝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查看 諾爾布和俄罗斯帝国
土謝圖汗部
土謝圖汗部(Түшээт хан аймаг),一作“圖什業圖汗部”,又稱喀爾喀後路、汗阿林盟,簡稱土盟、圖盟,是清代、民國時蒙古喀爾喀部四部落之首。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1923年,蒙古人民黨政府將其改為“博格多汗烏拉省”。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中央省、色楞格省、布爾干省、达尔汗乌拉省、鄂爾渾省、中戈壁省,以及前杭愛省、南戈壁省、東戈壁省的一部分地區。.
查看 諾爾布和土謝圖汗部
喀尔喀蒙古
喀爾喀蒙古(),或漠北蒙古,即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北的蒙古族,居住地域大概为现在蒙古国、中国新疆东部、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唐努烏梁海大部地区)等地,历史上曾为蒙古族聚居。在理藩院則例中,此名一直在官書中使用,与漠南蒙古相对。.
查看 諾爾布和喀尔喀蒙古
硕垒
硕垒() ,清朝喀尔喀蒙古车臣汗,博尔济吉特氏,谟啰贝玛的儿子,阿敏都喇勒的孙子。号玛哈萨嘛谛。车臣汗二十三札萨克都是他的后裔。 硕垒开始隶属于察哈尔部林丹汗,林丹汗死后,他自称车臣汗,一定程度继承蒙古汗国的汗统。1635年,致信皇太极,送驼马。1636年春,因为和明朝互市卖马,被皇太极责怪。1638年,清朝让硕垒贡献九白之贡(白驼一、白马八)。顺治三年(1646年),硕垒诱使苏尼特部长腾机思叛清,遣子本巴等率兵3万救援,被清军击败。顺治五年(1648年),腾机思归降,硕垒也遣使献一千驼马入谢来改善和清朝的关系,顺治帝命他遣子弟入朝。顺治九年(1652年)因为妄争岁贡赏,被清朝斥责、罢贡。死后其子巴布即位。.
查看 諾爾布和硕垒
纳木扎勒 (车臣汗部)
纳木扎勒(),清朝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贵族,车臣汗诺尔布子,乌默客的叔父。 纳木扎勒号额尔德尼台吉。1688年,准噶尔的噶尔丹侵扰喀尔喀,他带着年幼的侄子乌默客降清,授济农。第二年授扎萨克,统管归降部众。1690年,派兵参与征讨噶尔丹,1691年,参加多伦会盟,封多罗郡王,兼扎萨克。1695年,噶尔丹掠夺巴颇乌兰,他儿子旺札勒传谕内阁,平定反清的镇国公笃罕。1696年,扈从征噶尔丹,以本部七人为向导,和哥哥朋素克率领骑兵侦察噶尔丹踪迹,随平北大将军马思喀追剿获胜。1699年、1709年向清朝进贡。子达玛琳多尔济、多尔济札勒。.
车臣汗
车臣汗(ᠴᠡᠴᠡᠨ ᠬᠠᠨ Сэцэн хан,车臣的意思是“智慧”,后来写作ᠰᠡᠴᠡᠨ),喀尔喀蒙古一部,后归降于中国清朝,现为蒙古国一部分。 中国明朝末年,成吉思汗十九世孙硕垒在克鲁伦河一带自立为汗,称“车臣汗”,与土谢图汗衮布、札萨克图汗素巴第并称为喀尔喀蒙古三大汗。其辖地东至额尔奇斯河,南界察哈尔汗,西界土谢图汗,北界布里亚特,与俄罗斯素有交往。 立国之初,车臣汗臣服于察哈尔林丹汗。皇太极天聪9年,后金军队击败林丹汗,车臣汗硕垒转而向后金纳贡。崇德元年,后金指责车臣汗与中国明朝进行贸易,车臣汗被迫与明朝断绝关系。顺治3年,硕垒诱使科尔沁苏尼特部蒙古騰機思背叛清朝,遣军三万帮助其抵抗清军,但是被清军打败,不得不恢复向清朝纳贡。顺治12年,硕垒死,其子巴布继汗位。同年,清朝将喀尔喀蒙古分为左右共八个扎萨克,任命车臣汗领左翼扎萨克之一。 康熙27年,噶尔丹攻略喀尔喀诸部,车臣汗不能抵御,乌默客汗被迫举族南迁,依附清朝。康熙30年,清朝取消车臣汗的独立地位,改称其为“车臣汗部”,次年划其原所辖地为喀尔喀东路。康熙36年,噶尔丹被清军击溃,车臣汗部奉命回到克鲁伦河一带放牧。此后,车臣汗部协助清朝政府对准噶尔汗国进行了多次战争,屡立战功。乾隆中期,车臣汗部共编有23个旗,于巴尔屯成立一个盟。 1911年,哲布尊丹巴在俄国支持下宣布独立,车臣汗首领阿尔塔什达、车林多尔济等人均加入,所属地成为蒙古国一部分。.
查看 諾爾布和车臣汗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諾爾布和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