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98 关系: 南陈,吐谷浑,大唐秦王詞話,孟海公,宇文弼,宇文化及,宇文述,宇文成都,封德彝,尤俊达,尉迟恭,山阳渎,中華人民共和國,义成公主,张须陀,张金称,徐圓朗,徐渭,北周,刘黑闼,刘武周,刘文静,單雄信,周罗睺,唐太宗,唐弼,唐璧,唐长安城,兴唐传,玄武门之变,王世充,王伯当,王薄,獨孤伽羅,秦琼,程咬金,窦建德,管崇,罗贯中,罗通,罗成,翟让,炀愍皇后,瓦岗军,隋史遗文,隋唐十八好漢,隋唐两朝志传,隋唐演義,隋炀帝,隋朝,... 扩展索引 (48 更多) »
南陈
#重定向 陳 (南朝).
查看 說唐和南陈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查看 說唐和吐谷浑
大唐秦王詞話
《大唐秦王词话》,又稱《唐秦王本传》、《小秦王词话》、《秦王演义》,是一部描述李渊太原起兵到唐太宗登基的长篇讲史词话,六十四回,澹圃主人诸圣邻编著,一般认为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对清朝的《隋唐演义》、《说唐》影响极大,其中尉迟敬德的故事最为完整生动。.
查看 說唐和大唐秦王詞話
孟海公
孟海公(),隋末曹州济阴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613年三月,孟海公在周桥(今定陶县田集乡)聚众起义。控制曹、戴二州,聚众至三万余人,孟海公初称「录事」,在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被杀后,孟海公自称「宋义王」。 620年11月,窦建德自河北率军渡过黄河南下,孟海公首當其衝,孟海公不敵戰敗後,因而归附了窦建德。窦建德留部将范愿守曹州,孟海公隨竇軍西进洛阳救援王世充,但因為士卒疲惫,屡战不利。窦建德又不听谋士凌敬提出的改道攻入关中,结果在成皋一战被李世民所領的唐軍擊敗,全军覆没,孟海公被俘,押解到长安,在621年時被李淵下令处死。 孟海公死後,占据曹州的從弟孟啖鬼以孟海公的儿子孟义为首领,在曹、戴二州起兵反唐,並打算聯絡占据郓州的蒋善合一同發難,可是蒋善合已決心降唐,因此反而聯合親信伏殺了孟啖鬼,孟海公餘部完全被唐朝平定。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一書记载,孟海公最厌恶士大夫,见人谈话引用儒书,立即斩首。菏泽市中部、定陶县东北部的孟海鎮即是因他而得名。.
查看 說唐和孟海公
宇文弼
宇文弼(?—607年),字公輔,南北朝末期至隋朝初年人物,河南洛陽人。博學多通,北周時奉詔修定《五禮》,隋初先後任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大業三年(607年)七月隋煬帝至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楊廣命人制一可容納三千人的大帳蓬,招待突厥啟民可汗。宇文弼私下跟高熲說:“天元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又說:“長城之役,幸非急務。”被人告發,以“誹謗朝政罪”與賀若弼、高熲同時被處死。 Category:南北朝人 Category:隋朝政治人物 Category:607年逝世 Category:隋朝被處決者 弼.
查看 說唐和宇文弼
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隋末武將,割據勢力之一。弒隋炀帝自立,後為竇建德所殺。.
查看 說唐和宇文化及
宇文述
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南)人。.
查看 說唐和宇文述
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清代小说《说唐》中人物,宇文化及之子。被隋炀帝封为天保大將軍之職。兵器凤翅镏金钂,被称为隋唐第二条好汉。曾在晋阳与李渊之子李元霸比武,输给李元霸。与瓦岗寨英雄为敌,帮助其父夺取隋朝天下,在扬州被李元霸所杀。历史上,宇文化及有二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与化及同时被窦建德斩杀。 在黃易小說《大唐雙龍傳》中,宇文成都被設定為宇文化及的堂兄弟,宇文閥閥主宇文傷之子,宇文閥四大高手之一。因擊殺寇徐二人愛馬導致雙方結怨,在梁都攻防戰中由寇仲斬殺。.
查看 說唐和宇文成都
封德彝
封德彝(),名倫,字德彝,以字行,隋朝重要大臣,唐朝初年宰相、密国公,观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查看 說唐和封德彝
尤俊达
#重定向 牛进达.
查看 說唐和尤俊达
尉迟恭
尉迟敬德(,尉音yù),隋末唐初名将,名融(后世谬载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并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
查看 說唐和尉迟恭
山阳渎
山阳渎,隋唐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北起山阳(今淮安),南至扬子津(今扬州南),长300里,水面阔40步,沟通淮河和长江,原为春秋时期古邗沟,隋开皇七年(587年)修复疏通,大业元年(605年)再度疏通加宽。元朝修京杭大运河,原隋唐大运河的部分河段作废,而山阳渎仍然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又叫韩江),《水经·淮水注》称中渎水,利用自然湖泊和河流串联而成,路程弯曲。东汉末广陵(治所在今扬州市)太守陈登的改道,由樊梁湖往北,直至淮安入淮,改变过去绕道博芝、射阳两湖的曲折线路。这一改变奠定了后来邗沟的基本格局。晋穆帝时期,地方官员陈敏在原运河的西边,从射阳到末口开凿了另一条路程较短而又较直的新运河,取名山阳运道,亦叫山阳水道。到隋代,这条运河虽被淤塞,但行水路线仍清楚。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修复了这条运河,称山阳渎,与此同时还整修了汴河。605年,隋炀帝又征发淮南10余万人,重修山阳渎,改由扬子津入江,全长150余公里,水面阔40步。.
查看 說唐和山阳渎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看 說唐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义成公主
义成公主(),隋朝宗室女,父杨谐,隋朝和亲公主。 599年,与东突厥启民可汗和亲的安义公主卒,为发展与突厥和好关系、扶植亲隋的启民可汗,隋文帝将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义成公主在突厥生活近30年,先后嫁给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后三个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 615年,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南下,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军包围。隋炀帝派人向始毕之妻义成公主求救。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可汗“北边有急”,始毕在九月撤围而去。630年,义成公主被唐将李靖所杀。.
查看 說唐和义成公主
张须陀
张须陀(),弘农阌乡(今河南灵宝市)人,隋朝大将。性刚烈,有勇略,被认为是隋朝柱石。.
查看 說唐和张须陀
张金称
张金称(),隋末山东农民起义首领。大业七年(611年)率众起义,发展到几万人。后二年在清河(今属河北)击毙隋军将领冯孝慈。十二年连克平恩(今河北邱县西)、武安、巨鹿、清河等县。后因轻敌,为隋将杨义臣啟用蘇定方大败,继为杨善会所俘,亡。所部后归窦建德领导。.
查看 說唐和张金称
徐圓朗
徐圓朗(),隋末兗州人(今屬山東)。 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魯郡(今山東省兖州市)徐圓朗起義,後依附李密。李密敗,歸竇建德。武德二年七月(619年)徐圓朗歸降唐朝。唐政府封他為魯郡公,拜為兗州總管。武德四年(621年)劉黑闥等人在漳南起兵時,曾與徐圓朗密謀,相約反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徐圓朗扣留受命安集河南的唐將盛彥師,起兵反唐,與劉黑闥相呼應,發兵圍攻任瑰所在的虞城(今河南省東部)。武德六年(623年)李建成攻滅劉黑闥,徐圓朗聞得黑闥死,棄城逃走,為人所殺。山東盡平。.
查看 說唐和徐圓朗
徐渭
徐渭(),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軍事家,浙江山阴县(今属浙江绍兴市)人。.
查看 說唐和徐渭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查看 說唐和北周
刘黑闼
刘黑闼(闥,音ㄊㄚˋ;),隋末唐初割據勢力之一。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县东北)人。.
查看 說唐和刘黑闼
刘武周
劉武周(),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東北)人,隋朝末年地方割據勢力。父刘匡,母赵氏。.
查看 說唐和刘武周
刘文静
刘文静(),字肇仁,京兆武功县人。倜傥有胆略,唐朝开国功臣。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八月为纳言(侍中)。.
查看 說唐和刘文静
單雄信
單雄信(),隋唐時期人,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市曹县)人。戏曲、小说中隋唐十八好漢之一。.
查看 說唐和單雄信
周罗睺
周罗睺,字公布,南朝陈、隋朝将领。九江浔阳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查看 說唐和周罗睺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查看 說唐和唐太宗
唐弼
唐弼(),隋末民变起义军领袖,扶风人。 614年二月廿九日,唐弼拥立李弘芝为天子,有部众十万人,唐弼自称唐王。617年,薛举派他的儿子薛仁果攻打扶风郡,唐弼据守汧源抵抗。薛举派使者招降唐弼,唐弼杀死了李弘芝,请求归降薛举。薛仁果乘此时唐弼没有防备,袭击攻取汧源,获得了唐弼的全部部众。唐弼率数百骑兵逃到扶风郡请降,扶风太守窦璡杀死唐弼。 清代小说《说唐》中有唐璧,为秦叔宝在隋朝的上司,事迹与小说《隋唐演义》中的来护儿大致相同,但后来也成为十八路反王之一,其他没有多少情节与历史上的唐弼相同。.
查看 說唐和唐弼
唐璧
#重定向 唐弼.
查看 說唐和唐璧
唐长安城
唐代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始建於隋朝開皇元年,唐朝建立後,易名為長安城,屬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外国文献上称为胡姆丹。隋代的大兴城人口在隋文帝开皇之治时为25万人(一说60万人),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为100万左右(a) This contains supporting materials for the following book: (b) Ian Morris,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0.
查看 說唐和唐长安城
兴唐传
《兴唐传》,现代传统的长篇评书书目。又称《大隋唐》、《兴唐全传》,根据清朝古典小说《说唐》改编。现在通行的版本是评书演员陈荫荣讲述(金受申等整理)的《兴唐传》,1984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 全书140回,第一回“临潼山秦琼打杨广 盘谷寺柴绍遇李渊”,第一四O回“罗元帅周西坡捐躯 李世民山河带加身”。重要改动是开隋九老故事的增加。.
查看 說唐和兴唐传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查看 說唐和玄武门之变
王世充
王世充(),字行滿,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官居太尉、相国,封郑王。隋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在东都洛阳接受杨侗的禅让,自稱「大鄭皇帝」。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敗於李世民,被唐朝貶謫巴蜀,遇仇而死。.
查看 說唐和王世充
王伯当
王伯当(),隋朝末年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人,隋末民变的起义领袖,瓦岗军名将。.
查看 說唐和王伯当
王薄
王薄(),隋朝末期民變領袖之一。齊郡鄒平(今山东省内)人。.
查看 說唐和王薄
獨孤伽羅
孤伽羅(),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七女。隋朝隋文帝即位之後,封為皇后。.
查看 說唐和獨孤伽羅
秦琼
(),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济南五龙潭有其故居。.
查看 說唐和秦琼
程咬金
程咬金(),本名知節,字义贞,唐朝大将,济州东阿斑鸠店人(今属山东省东平县),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十九。在民间故事程咬金是一员福将,其三板斧相当厉害,但實際上,一生並無以板斧為武器,而用槊。.
查看 說唐和程咬金
窦建德
建德(),中国隋末民變軍领袖之一。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決定性的虎牢之戰中敗於李世民之手,被俘後遭斬首於長安。.
查看 說唐和窦建德
管崇
管崇,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晋陵郡(今江苏常州)人,隐居常熟(今江苏常熟)。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遣其将陆顗渡江,夜袭屯兵扬子的隋将赵六儿部,破其两营,缴获大批军械装备。后与朱燮共推刘元进为主,进据吴郡(今江苏苏州),其受众达十万人,始任尚书仆射。又与朱燮部驻屯毗陵(今江苏常州),连营百里。最后为隋将吐万绪所破,退守黄山(今江苏苏州境),战死军中。.
查看 說唐和管崇
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彥直,另一字貫中,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但他的籍贯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 ,一说是庐陵(江西吉安),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后两者不可确考。近年雖由於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但並未說明其人為三國演義的作者。据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确有罗贯中,却是另一个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年-约1397年)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最为可能是山东东平人。 关於罗贯中太原说,主要见于明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其他史书不见记载。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不是贾仲明所写;也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存在抄写错误,将"东原"抄成"太原",而且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今济南长清为中心毗连东平的一带正叫做「东太原」。有关他的许多事蹟多为民间传说,因而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对于太原说实有一个致命缺陷,如果罗贯中是山西人,在《三国演义》中为何对山东境内的琐屑历史人物如此熟悉和感兴趣。有研究认为作者对“东平府”和“太原府”熟悉、认知乃至热情的程度是很不一样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东原”有某种“故土”情结。 一般认为,《水浒传》也是由罗贯中帮助整理修改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水浒传》的后半部是他写的曹晋杰,朱步楼,施耐庵新证,学林出版社,1987年4月。《水浒传》的后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征契丹和征方腊,在一百二十回版本还包括征田虎、征王庆。《水浒传》的后半部有时也称之为《征四寇》,比较吻合罗贯中的“忠君”思想。.
查看 說唐和罗贯中
罗通
罗通可以指:.
查看 說唐和罗通
罗成
罗成可以指:.
查看 說唐和罗成
翟让
翟让()隋末群雄中瓦岗军领袖,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後因與李密爭權,被李密派蔡建德刺殺。.
查看 說唐和翟让
炀愍皇后
萧皇后(又称炀愍皇后)()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父西梁孝明帝蕭巋,母張皇后,隋炀帝皇后。.
查看 說唐和炀愍皇后
瓦岗军
岗军,是中国隋末民变的一支起义军,后成为割据势力,国号为“魏”。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翟让在东郡韦城县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聚众起事,郡人单雄信、徐世勣从之;起义军多渔猎手,勇敢善战;瓦岗军初期在永济渠沿岸劫夺过往运粮的船只,大批饥民加入,势力日大。 大业十二年(616年),由于王伯当的引荐,李密在杨玄感兵败后投奔瓦岗军,为其说得程咬金等大批义军来投。当年瓦岗军挺进洛阳,在金堤关大海寺战役中一举击杀隋军名将张须陀,攻取重镇荥阳,之后武牢关守将裴仁基、秦叔宝归顺,瓦岗军声名大振。 十三年(617年)初,瓦岗军攻克荥阳西的洛口仓。隋朝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军围剿瓦岗军,败回洛阳。瓦岗军又攻克洛阳北的回洛仓和卫州黎阳仓,开仓放粮,农民纷纷参加。孟让、郝孝德等部义军也来归附,实力倍增,拥众几十万人,占领河南大部郡县。同年,翟让让位李密,李称魏公,年号永平,以荥阳洛口为都城,公布隋炀帝的十大罪状,正式起兵反隋,成为中原实力首屈一指的割据势力。李密重用隋降官降将;十一月,李密设宴暗杀翟让,并收服单雄信和徐世勣。 十四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杀隋炀帝立杨浩。洛阳七贵拥立杨侗为帝。李密归顺洛阳,封为太尉。六月,宇文化及率军自江都北上,李密受洛阳之命,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击溃宇文化及,但瓦岗军也受到很大损失,李密本人重伤。回洛阳的路上,闻王世充发动政变,杀元文都,控制朝廷,遂拒绝入朝,扎营邙山,准备与王决战。九月,王世充击溃瓦岗军。李密与王伯当、徐世勣等人投奔唐朝,单雄信、裴仁基、秦叔宝、程咬金等人投降王世充。瓦岗军瓦解。.
查看 說唐和瓦岗军
隋史遗文
《隋史遗文》,明朝末期通俗小说,袁于令撰,传世有“名山聚本”,分别存于北京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1932年孙楷第先生在大连“满铁图书馆”也曾发现,但是大连藏本现已失存。 全书十二卷六十回,书名题署“剑啸阁批评秘本出像隋史遗文”,卷首有崇祯六年(1633)作者袁于令自序。《隋史遗文》是“隋唐演義系列小說”中的一部,在该书之前有《大唐秦王词话》、《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隋煬帝艷史》等,但在《隋史遗文》之前的“隋唐演義系列小說”中,秦王李世民一直是故事的核心人物,秦瓊并非主角。《隋史遗文》則將敘事的焦點置於秦瓊,以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描述他的生平事迹,是“隋唐演義系列小說”從「歷史演義」到「英雄傳奇」轉變過程的一個重要的轉折。以秦瓊为主的构思,可能来自柳敬亭有关评书的影响,柳敬亭所說評話《秦叔寶志傳》可能就是它的底本。《隋史遗文》对于其后的《隋唐演义》和《说唐》两书有重大影响,《隋唐演義》前六十六回甚至大量抄錄自《隋史遺文》。 《隋史遺文》成功塑造了秦瓊的英雄形象,“好事抱不平”,在得知土豪惡少宇文惠及仗势奸淫民女,秦叔宝义愤填膺,将宇文打死惠及,轟動整個长安城。書中又總說他是“多情”之人,有恩必报。早年单雄信與秦瓊素昧平生,秦瓊落难潞州,病倒荒廟,单雄信将其接至家中养病,待其病癒後又赠重金送其还乡。日後李世民以私忿坚持要杀单雄信,“叔宝涕泣如雨,愿以身代死”,無奈秦琼等人多次求情,终不能免。临刑前,秦瓊、徐懋功、程咬金三人割股炙肉以饷单雄信。秦琼还让兒子秦怀玉与单雄信女儿单爱莲当场订婚,以安慰单雄信。《隋史遺文》又寫秦瓊對於張須陀之死內疚,他自責“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自备猪羊祭奠张须陀等人,还写篇祭文紀念,“使我们更能领会叔宝那份‘多情’不忘恩的英雄本色。”。 《隋史遺文》自明崇禎年間刊行後即未再出版過,湮沒不聞,此後三百年乏人問津,而《隋唐演义》卻大行於世。1975年臺灣的幼獅月刊出版社根據日本早稻田大學珍藏之顯微軟片予以放大後重刊,在膠片上文字有時難以辨認,當時臺灣並無“名山聚本”藏書,只能對照《隋唐演義》加以補訂,出版後仍有闕字。日後學界開始重視此書,北京大學出版社於1988年推出宋祥瑞點校本。夏志清認為此書在藝術上之成就,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相抗衡。.
查看 說唐和隋史遗文
隋唐十八好漢
隋唐十八好漢,是《說唐》、《興唐傳》諸多小說、评书中的人物,在《說唐》中提到十四個,後來在评书中變成四猛十三傑,《兴唐传》裡又加上了程咬金。十八人以武功的強弱來排名,等級差異極大,如宇文成都雖排行第二,在面對第一好漢李元霸時,卻如蚍蜉撼大樹。 “隋朝十八条好汉”的说法,在《说唐》以前的《大唐秦王词话》、《隋唐演义》等小说里从未提过。《说唐》书中没把十八条好汉说全,只说了十三条:第一李元霸,第二宇文成都,第三裴元庆,第四雄阔海,第五伍云召,第六伍天锡,第七羅成,第八杨林,第九魏文通,第十尚师徒,第十一新文礼,第十六秦叔宝,第十八单雄信,而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都缺名。此书的粗疏可见一斑。 隋唐十八好漢的版本眾多,人物不一,與史書中的人物更未必吻合,例如李元霸只是唐高祖李淵早逝的兒子,正史中並沒有太多記載。.
查看 說唐和隋唐十八好漢
隋唐两朝志传
隋唐兩朝志傳,又名《隋唐志傳通俗演義》,明朝罗贯中著,楊慎评点,现存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姑蘇龔紹山刊本。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回,題“東原貫中羅本編輯,西蜀升庵楊慎批評”。 该书敘述隋末及唐一代事,至唐僖宗乾符五年止,凡二百五十九年。但本書用九十一回描寫隋敗唐興二十多年的歷史,僅用了其餘篇幅介紹貞觀以後兩百多年之事。.
查看 說唐和隋唐两朝志传
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中國長篇歷史小說,作者褚人獲,成書於1675年,初印於1695年,全書100回,主要根據袁-于-令《隋史遺文》等素材編寫,講述從隋代興起到唐玄宗之間約二百年的政治興亡與英雄事跡。小說表明唐朝興起乃是天意,對英雄豪傑的命運難料也流露同情和感慨,書中人物並非善惡分明,當中以秦叔寶的經歷和心理描寫得最精采細致。小說缺點是情節散漫,英雄人物形象不夠貫徹始終。《隋唐演義》是舊小說中的傑出作品,影響了後來的歷史小說,特別是流行一時的《說唐演義》。.
查看 說唐和隋唐演義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諡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諡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諡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間,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大部分河段失去了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查看 說唐和隋炀帝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查看 說唐和隋朝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廟号高祖,西元581年3月4日-西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小字为那羅延(梵语,意为金剛不壞),鮮卑赐姓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掌权之後,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分治二百七十三年的中原和江南地區。.
查看 說唐和隋文帝
萧铣
萧铣(),南兰陵中都里人,隋末天下大乱,于大业十三年(617年)称梁王,次年称帝。梁政权最终被唐朝所灭,萧铣被处决于长安。.
查看 說唐和萧铣
袁于令
袁--令,(),江苏吴县人,一名晋,又名韫玉,字令昭、又号吉衣主人,小说《隋史遗文》的作者。 据《吴县志》,袁于令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吴下旧家子”,明末生员,入清以后始入仕,历官水部郎、山东东昌府临清关监督、荆州府知府等。顺治十年(1654)三月,袁于令等十五人被湖广抚臣弹劾侵盗钱粮,罢官后退隐苏州。.
查看 說唐和袁于令
裴仁基
裴仁基,字德本。隋朝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人。隋末名将。.
查看 說唐和裴仁基
裴蘊
裴蘊,河東郡聞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隋煬帝的重臣,後在宇文化及之乱中被殺。.
查看 說唐和裴蘊
褚人獲
褚人穫,字稼軒,又字學稼,號石農,別號沒世農夫,中国清朝苏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查看 說唐和褚人獲
高士达
士达(),隋末山东民變軍领袖之一。信都蓨(今河北衡水市景县)人。 大业七年(611年)率千余人在清河(今属河北)起事。以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为根据地。不久,得窦建德部会合,自称东海公。十二年(616年)击杀隋涿郡通守郭绚,后因未接受窦建德机动作战、避锋间击的策略,小胜后又轻敌,为隋将杨义臣所败,战死。.
查看 說唐和高士达
高熲
(),字昭玄,一名敏,渤海郡蓨县(今中国河北省景縣)人,其父高宾为独孤信赐姓独孤氏,因此又称独孤颎,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其子是杨勇的女婿,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大业三年,见炀帝奢靡,甚为忧虑,有所议论,为人告发,与贺若弼同时被杀害。诸子遭到流放。.
查看 說唐和高熲
高谈圣
#重定向 高曇晟.
查看 說唐和高谈圣
賀若弼
賀若弼(),复姓贺若,字輔伯,河南郡洛阳县人。隋朝大臣。.
查看 說唐和賀若弼
辅公祏
辅公祏(),中国隋朝末年民變军领袖之一,齐郡临济(今山东章丘)人。.
查看 說唐和辅公祏
薛丁山
薛丁山,中國戲曲與民間故事中唐代大將薛仁貴之子,並非史實人物。故事中,丁山娶有三妻,分別是竇仙童、陳金定、樊梨花;樊梨花師承驪山老母,法力無邊,最後在神怪式的情節中,幫助丁山打敗西涼。後來,丁山受兒子薛剛連累,被武后滿門抄斬。 。.
查看 說唐和薛丁山
薛仁貴
薛仁贵,名礼,字仁貴,以字行,絳州龍門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出自河东薛氏南祖,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名将。.
查看 說唐和薛仁貴
薛舉
薛舉(),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其父薛汪时徙居兰州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市),中國隋代末年群雄之一。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称帝,迁都秦州。武德元年(618年),薛举与唐军交战,在浅水原大败秦王李世民,正欲乘胜直取长安,却突然病逝。.
查看 說唐和薛舉
蕭瑀
蕭瑀,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和皇后张氏之子。.
查看 說唐和蕭瑀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河南郡洛阳县(河南省洛阳市东)人,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皇后。唐朝第一位在位皇后,去世后谥号为“文德皇后”。.
查看 說唐和长孙皇后
苏威
蘇威(),中国隋朝政治家。字無畏。京兆武功(今陝西省)人。蘇綽之子。隋文帝、煬帝两代重臣。.
查看 說唐和苏威
雍正
雍正(p;,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的年号,前后共13年。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v),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查看 說唐和雍正
通济渠
通济渠,是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凿的一条水渠,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贯通了洛阳到扬州。通济渠共分为东、中、西三段,三段总长度约为2000里。西段的起点是洛阳,水源为洛水和洛水的支流谷水;中段的起点是今荥阳市西部的板渚,水源是黄河,引水向东流向开封市,至江苏盱眙入淮河。通济渠经过的地方,以现今的区划计有三省十八县(市),分别为为:河南省荥阳、郑州、中牟、汴州(开封市)、开封县、杞县、睢县、宁陵、宋州(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安徽省濉溪、宿州、灵璧、夏丘(泗县);江苏省泗洪、盱眙。 通济渠的完工,成为沟通黄河、淮河和长江的干道,对南粮北运有重大意义。通济渠历经隋、唐、五代、宋、金五个时期,通航了600多年。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元、明、清时期,朝廷再修大运河的时候,将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苏杭,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查看 說唐和通济渠
虞世基
虞世基(),字懋世,中國隋朝時期人物,會稽餘姚人。虞世南的哥哥。 父虞荔,曾任陈国太子中庶子。虞世基幼沉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陈灭之后效劳于大隋,任内史省低级文员,贫无产业,后升任内史舍人。炀帝即位,经礼书监柳顾言推荐,升任内史侍郎,得到炀帝重用,专典机密,与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等参掌朝政,人称五贵。 辽东之役,进位金紫光禄大夫。615年跟随炀帝北巡雁门,为突厥所围。世基劝帝重为赏格,亲自抚循,又下诏停辽东之事。帝从之,师乃复振。但是围解之后,炀帝又下伐辽之诏。自此朝野离心。616年,炀帝南巡江都,行至巩县,世基以盗贼日盛,请发兵屯洛口仓,以备不患。炀帝不从,说他:“卿是书生,定犹恇怯。”于时天下大乱,世基知帝不可谏止,又联想起高颎、张衡被杀的往事,惧祸及己,唯诺取容,不敢忤意。后来地方许多匪情急报,均被他扣押不报。太仆杨义臣捕盗于河北,降贼数十万,列状上闻。炀帝惊叹道:“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说:“鼠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炀帝调回杨义臣,放其兵散。越王杨侗遣太常丞元善达穿越农民起义区,来江都奏事,称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京都,贼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边汇报边大哭,炀帝为之动容。世基见帝色忧,进曰:“越王年小,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帝乃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元善达在回程路上被起义军所杀。此后没有人敢向炀帝奏闻起义军事。 世基妻徐氏,继室孙氏。孙氏携前夫之子夏侯俨入世基家,性骄淫,为其聚敛,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 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弒殺煬帝,虞世基等也被誅殺,虞世南欲代兄死而不得。 子虞逊,简州刺史。虞逊女嫁银青光禄大夫、和州刺史、上柱国、琅琊县开国伯颜谋道。.
查看 說唐和虞世基
虎牢之戰
虎牢之戰,又名洛陽-虎牢之戰,發生於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一帶,是唐朝統一戰爭中最關鍵的一戰,李唐在該戰役中一舉平定洛陽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兩大割據勢力,奠定唐朝基本版圖。.
查看 說唐和虎牢之戰
虎牢关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唐代因为避唐高祖祖父李虎的忌讳而改称武牢关,地理位置在洛阳以东,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相傳西周穆王在此圈養猛虎而得名。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左传·鲁庄公二十一年》(前673年):「郑伯平周王室之乱...与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东。」其建为城邑,则是此后的一百零二年(即前571年)。是年“秋七月,晋师侵郑,诸大夫欲从晋...会于戚谋郑故也,孟献子曰:“请城虎牢以逼郑。冬,夏会于戚...,遂城虎牢”。在春秋故事「鄭伯克段於鄢」中,郑庄公的母亲武姜起初為小兒子公子段而向鄭莊公請求賜予一座城池名「制」。鄭莊公因該地險要,不答應將此地給公子段,故事中的「制」即是此地。 此处亦曾发生过无数经典战斗,小說《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和關羽温酒斩华雄为人所津津乐道(三国演义把虎牢关和汜水关误作两关,历史上并未有三英战吕布,斩华雄的是孙坚,史實亦無虎牢關之戰)。另外在隋末唐初的虎牢之战中,李世民也在此打败窦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为建立唐朝打好基础。 现时主要风景点有三义庙、张飞寨、华雄岭、玉门古渡等。 Category:河南关隘 Category:郑州军事史 Category:郑州地理 Category:荥阳市.
查看 說唐和虎牢关
陳 (南朝)
(557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朝代,由陈霸先代梁所建立,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国号陈。.
查看 說唐和陳 (南朝)
李子通
李子通()是中國隋代末年唐朝初年領袖之一,東海丞(今山東嶧縣)人,漁民出身。大業末年,李投奔盜左才相,因李子通聲望日高為其所忌,因而離去;又投奔杜伏威,後在海陵(今江蘇泰州)自立。619年击败陈稜,攻克江都,自稱皇帝,建國號吳,年號明政。 次年击败沈法兴,攻取京口、丹阳、毗陵等郡都归附。後李為杜伏威的將領輔公祏擊敗,棄守江都,渡江至餘杭(今杭州)再次發展;但在621年再被杜伏威擊敗,而被押送唐朝首都長安。李渊不治罪,赐他田产。李渊召杜伏威入朝,李子通认为江南空虚,想去那里招集旧部,东山再起,逃至蓝田被抓获伏诛。.
查看 說唐和李子通
李密
李密可指:.
查看 說唐和李密
李世勣
李世勣(,“勣”是“绩”的异体字),原名徐世勣,或作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朝廷倚之為長城。.
查看 說唐和李世勣
李世民
#重定向 唐太宗.
查看 說唐和李世民
李建成
李建成(),小字毘沙門,中國唐朝高祖李淵嫡長子。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本為唐高祖太子,後被其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以箭射死。後建成諸子亦被世民全數處決,以绝后患,父子皆除宗籍。后来李世民成为唐太宗,恢复李建成宗籍,追封息隐王,以亲王礼改葬,后又追封隐太子。.
查看 說唐和李建成
李轨
李轨(),字處則,凉州姑臧县(在今甘肃省武威市)人。隋末唐初时期甘肃河西地区割据者。 隋朝大业中,补鹰扬府司兵。大业十三年(617年),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為了進攻薛舉,遣使給李軌送來璽書,稱李軌為從弟。十一月,李軌佔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五郡之地,改稱涼帝,建元安樂,並遣人奉書給唐高祖,自稱從弟、大涼皇帝臣軌。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高祖派安兴贵劝李轨降唐,安兴贵劝李轨降唐无效,遂与其弟戶部尚書安修仁密谋,勾結胡兵发动兵变,城中人爭出就興貴,李軌見大勢已去,攜同妻子登上玉女台,飲酒告別,李轨被俘,送往長安与诸弟、诸子一同問斬。.
查看 說唐和李轨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查看 說唐和李渊
来护儿
来护儿(),江都人,字崇善。隋朝武将。.
查看 說唐和来护儿
杨坚
#重定向 隋文帝.
查看 說唐和杨坚
杨义臣
楊義臣(),中国隋朝軍人,本姓尉迟,籍貫代郡。.
查看 說唐和杨义臣
杨侗
#重定向 皇泰主.
查看 說唐和杨侗
杨勇
杨勇可能是指:.
查看 說唐和杨勇
杨玄感
楊玄感(),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隋末割據勢力之一。其父楊素為隋朝著名將相。 楊玄感體貌偉岸,又有美髯,愛好讀書,擅長騎射。因其父楊素的軍功而獲得柱國之位,先任郢州刺史,其後遷為宋州刺史。楊素為隋煬帝猜忌的時候楊玄感曾經去職,父死之後復任鴻臚卿,繼承其父之楚國公爵位,之後更升任禮部尚書。可是見疑於煬帝,故陰謀擁立秦王楊浩。 因隋煬帝逼死楊素,後來又對人說過要把楊素一家滅族,官為禮部尚書的楊玄感內心不安,於是開始策劃謀反。大業九年(613)春,隋煬帝第二次出征高句麗,命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督糧。此時民變已經陸續爆發,楊玄感认為機不可失,遂滯留糧草,並於同年六月初率兵割據城池。又偽報遼東的水軍總管來護兒謀反,屯兵於黎陽。 杨玄感的故交李密自長安率兵至黎陽,成為玄感謀士。李密認為上策是北據燕都,以斷隋煬帝後路,中策是西入長安,以控制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下策是攻擊附近的洛陽。而杨玄感选择下策,進圍洛陽,久攻不克,掛念父老妻兒的隋援軍到來,攻勢猛烈,杨玄感軍被迫西撤,一日三戰三敗,然後再重新對戰於董杜原,被宇文述諸軍攻擊,杨玄感大敗,與十餘個騎兵竄逃林木間,欲奔往上洛。處境窘迫的杨玄感,最後只剩下自己與弟弟楊積善兩人,步行逃到了葭蘆戍,自知無法逃脫,對弟弟積善說:「已兵敗如此了,我不能受人戮辱,你殺了我。」於是積善砍死了楊玄感,然後自殺,卻自刺未死,被追兵俘虜,與楊玄感的首級一起送到行在,磔刑其屍首在洛陽市場上,然後焚屍,餘黨都被平定。公卿們請改玄感姓為梟氏,皇帝下詔許可。 玄感生前出身閥閱,於民有德,死狀淒慘,民甚憐之,被奉為目連尊者部下之判官。.
查看 說唐和杨玄感
杨林
杨林可以指: 人名:.
查看 說唐和杨林
杨慎
杨慎(),字用修,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諡文憲,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区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 大禮議事件中,因率領百官在左順門求世宗改變皇考,而遭貶雲南,終老於戍地。现成都市新都区仍存有其私家园林升庵桂湖。楊慎與解縉、徐渭合稱“明朝三才子”。.
查看 說唐和杨慎
東突厥
東突厥汗國(581年-630年)是突厥汗國于581年正式分裂後的東部汗國。.
查看 說唐和東突厥
杜伏威
杜伏威(),名尧,字伏威,以字行,齐州章丘县(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
查看 說唐和杜伏威
樊虎
樊虎,中國古典小說《說唐》裡的角色,字建威,與秦瓊同為山東歷城縣捕快,個性憨後直爽且十分忠義,人稱樊無命,因與秦瓊交好而與各路英雄於賈家樓結義,排名十四,共反山東,攻金提佔瓦岡。後瓦岡寨英雄紛紛出走,而其歸順於唐,拜秦王李世民之帳下,最後為唐朝開國功臣,並封其為黃金關副將。.
查看 說唐和樊虎
樊梨花
樊梨花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是唐朝初年的一名女將。薛丁山之妻、薛剛之母。.
查看 說唐和樊梨花
永济渠
永濟渠又称卫运河,与卫河、南运河古代统称卫河。因源出春秋时期卫国(今河南辉县、汲县、淇县一带)而得名,卫运河曾称清河,也叫清水。是隋唐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自沁水南達於卫河,又東北至涿郡,近一千九百里,属海河水系,是冀鲁两省的边界河道。上源漳河、卫河,两河于馆陶县徐万仓汇流后称卫运河。俗谓漳卫运河,流经河北省馆陶县、临西县、清河县、故城县,山东省冠县、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平原县等9县,至四女寺枢纽,是一条防洪、灌溉、航运综合利用的河道。卫运河长156.6公里,其中在邯郸境内河长40.5公里,流域面积为55平方公里,是河北省中南部最大的行洪河道。历史上曾与上游卫河、下游南运河统称卫河,清代将临清至天津段称南运河,临清以上称卫河。1958年,四女寺枢纽建成后,将徐万仓至四女寺段专称卫运河。.
查看 說唐和永济渠
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又称江南河,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又分为苏南运河和浙北运河两段。沟通长江、钱塘江及太湖平原诸水系,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江南人民俗称江南运河为“官塘河”、“官河”或“官塘”。 运河长约330公里,北起镇江,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到杭州。运河北接长江,南接钱塘江,和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锡澄运河、望虞河、浏河、吴淞江、太浦河、吴兴塘、平湖塘、华亭塘、杭甬运河等运河相连接,是江南河运的主干道。运河在吴江平望镇以南分成三道,去往嘉兴的一道称为古运河,直接去往杭州的一道由元末军阀张士诚开凿,去往湖州的一道称为吴兴塘。 江南运河的开凿最早可追溯到三国孙吴时代,孙吴政权为了沟通建业城和太湖平原而开凿江南运河,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加强,至唐代基本形成现在的格局。 早在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今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东巡会稽,在春秋古运河的基础上建成北起丹徒(治所在今镇江东南丹徒镇),中经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南到钱塘(今杭州)的水道。此后东吴、东晋时又多次对此水道加以疏浚整修。到隋朝时,隋煬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连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先后开凿通济渠、疏通邗沟、开凿永济渠之后,隋煬帝于大業六年610年下旨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的运河古道,连接京口(今镇江)和餘杭(今杭州),这就是江南河。《资治通鉴·隋纪四》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查看 說唐和江南运河
江都
#重定向 江都区.
查看 說唐和江都
沈法兴
沈法興(),湖州武康人。隋末地方官员,隋末民变时称王。 父沈恪是南朝陳廣州刺史。沈法興任吳興郡守。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沈法兴以诛宇文化及为名,从东阳郡起兵。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绝,沈法兴请求与连和,会盟时袭杀路道德,进据其城(今江蘇常州),自稱梁王,建都毗陵,改元延康。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沈法興改臨海縣為海州。李子通征沈法興,法興遣部將蔣之起迎戰,李子通大破之,法興放棄毗陵,逃奔吳郡(今江蘇蘇州)。杜伏威使輔公祏以精卒數千人討李子通。李子通被杜伏威擊敗後,東走太湖,又組織武裝,襲擊吳郡的沈法興。法興大敗棄城,率左右數百人投靠吳郡的聞人遂安(聞人是複姓),闻人遂安派遣部將李孝辯前去迎接,法興途中後悔,預謀殺孝辯,在會稽被識破,孝辯發兵包圍之,法興走頭無路,投江溺死,梁亡。《舊唐書·--五十六》有傳。 Category:隋朝太守 Category:隋末民变政权君主 Category:唐朝自殺人物 Category:德清人 S Category:大唐雙龍傳登場人物 Category:自杀贵族.
查看 說唐和沈法兴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說唐和清朝
朱燮
朱燮(),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吴郡人。曾出家为道士。通经史,习兵法,隋宋任昆山县博士,613年率数十学生起义,被稱作「民苦役者,赴之为归」。 朱燮跟晋陵义军领袖管崇合流攻破隋將趙六兒,兵力發展至十萬人,後來兩人共推刘元进为主,进据吴郡,他任尚书仆射。在圍攻丹陽時为隋将吐万绪所击败,戰死五千兵馬,劉元進、朱燮僅以身免。继又为隋朝江都丞王世充所败,战死于吴,連三萬兵馬都被坑殺。.
查看 說唐和朱燮
亦称为 說唐演義,說唐演義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