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觉尔察氏

指数 觉尔察氏

觉尔察氏(v)为满族姓氏,《库雅喇氏源流考》将其列为满族八大姓之一,源自地名觉尔察城,今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苏子河南岸有其城址,世居于瑚济寨、长白山、觉尔察等地。根据《永陵觉尔察氏谱书》记载,觉尔察氏为清景祖五子塔察篇古后裔,本属清代远支皇族觉罗,因其祖上与清太祖努尔哈赤因逃奴发生争执而被罢黜,随后移居觉尔察城,以地为氏。清朝时期,觉尔察氏成为觉罗的另册,入宗人府蓝档,被认为是“亚皇族”。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才未收录觉尔察氏,而觉尔察氏出身的达海也因与爱新觉罗氏同宗而系紫带,女性后裔不参加选秀。也有学者表示,塔察篇古实为瓦尔喀部索尔火之子,其族被六贝勒消灭殆尽,塔察篇古本人被俘后由清景祖收为养子。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的安费扬古、满洲圣人达海均出自觉尔察氏。民国以后,各支系分别以赵、肇、孙、常、西、陈等为汉姓。.

29 关系: 努尔哈赤古勒山之战后金开国五大臣孙姓安费扬古尼堪外兰巴图鲁常姓三藩之乱乌拉康熙帝哈达 (海西女真)八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噶盖皇太極爱新觉罗氏衡州额亦都西姓覺羅覺昌安趙姓达海肇姓陈姓滿族八大姓海东青新宾满族自治县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a ;1559年-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氏,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为觉昌安第四子,努爾哈赤是嫡長子,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尔哈赤少年时曾以采人参为生,常到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活动。后因父祖被明朝误杀,努尔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开始了其建国称汗、征战一生之路。他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势力、海西女真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体上统一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天命汗,建立后金,两年后誓师伐明,后金军在四年间接连攻占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地,并迁都沈阳。 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康熙元年又改为太祖高皇帝(a)。正因如此,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努尔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他将来源于女真诸部的松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努尔哈赤还令手下大臣、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文字来拼读女真语(满语),解决了当时女真人(满洲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努尔哈赤善于组织、长于用兵,一生少有败绩,且常有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之战,其进兵辽东时期所采用的屠杀和奴役人民的严酷手段给辽民带来了深重的磨难。.

新!!: 觉尔察氏和努尔哈赤 · 查看更多 »

古勒山之战

古勒山之战,是明朝末年女真(满洲)统一战争的转折点。此战改变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力量对比。史书记载,努尔哈赤自此“军威大震,远迩慑服”。.

新!!: 觉尔察氏和古勒山之战 · 查看更多 »

后金开国五大臣

后金开国五大臣是后金政权的开国元勋及中流砥柱,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曾与五人结拜为兄弟。 由于跟随努尔哈赤白手起家、从无到有,所以努尔哈赤对五大臣的信任与器重溢于言表。他们终其一生都在整个后金政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扳倒广略太子褚英就是一个例证。五大臣能征善战、功勋卓著,为后来大清八旗军队打下中原江山奠定根基。因他们皆年少于努尔哈赤,所以努尔哈赤欲托以后事于五人。然而,五大臣却全部先于努尔哈赤去世。努尔哈赤多次为此事泣泪不止,曾说:“朕所与并肩友好诸大臣,何不遗一人以送朕老耶!”他们死后均获得至高殊荣,子孙后代居高位者亦不在少数。.

新!!: 觉尔察氏和后金开国五大臣 · 查看更多 »

孙姓

孫姓是一個漢姓,在中國以至韓國都有使用,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3位,在現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第12位。由來已久,姓源眾多,據史書記載,最早寬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新!!: 觉尔察氏和孙姓 · 查看更多 »

安费扬古

安费扬古(a;),满洲镶蓝旗人,觉尔察氏,完布禄之子,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世居瑚济寨。少年时期便跟随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战功卓著,忠心不二。.

新!!: 觉尔察氏和安费扬古 · 查看更多 »

尼堪外兰

尼堪外兰(z,?-1587年),又作尼康外郎,图伦城主,明朝末期女真领袖之一。.

新!!: 觉尔察氏和尼堪外兰 · 查看更多 »

巴图鲁

巴图鲁(z),有“英雄”、“勇士”之意,为满洲传统封号之一,后来成为清朝时期赏赐有战功之人的封号。因其用来表彰获封之人的武功,故而又有“勇号”之称。.

新!!: 觉尔察氏和巴图鲁 · 查看更多 »

常姓

常姓为中文姓氏,在《百家姓》排名第80位。.

新!!: 觉尔察氏和常姓 · 查看更多 »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1673年12月28日-1681年12月8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吳三桂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議为由,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反叛的战争。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举兵始,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缢而终,共历时八年。 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甚猛,数月之间便攻占江南六省。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延平王郑经等先后举兵响应,一度动摇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吴三桂之声势至此达到顶点。不过,吴军此后未能有所进取,清廷在相持阶段逐渐获得转机。1676年(康熙十五年),清大将军图海凭借平定察哈尔之余威,一战而收复关中地区。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等各路清军也击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军于浙江和江西一带,耿精忠于此战后向清廷投降。次年(1677年),尚之信亦降清,孙延龄势力则于广西覆灭,吴军之东西两翼皆被清军翦除,清军在全局上对吴军呈合围之势。1678年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试图重振民心士气,然而却于数月后病死于衡州,太孙吴世璠继位。此后,战局对于吴周而言更是每况愈下,先失重镇岳州,湖南因而不保;清军又击败吴周将领王屏藩于四川,试图阻断吴军补给线,吴世璠只得退守贵阳。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顺势分道入黔直指云南,于次年(1681年)攻克昆明,吴世璠兵败自缢,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新!!: 觉尔察氏和三藩之乱 · 查看更多 »

乌拉

乌拉(z,1561年-1613年),为明朝中后期海西女真四部之一,满语原意为“江”,因其都城位于松花江上游(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而得名,统治者姓乌拉那拉氏,最早可追溯至其始祖纳齐布禄创立的扈伦国,于脱脱不花东征女真后衰落并南迁。1561年,其后裔布颜统治时称贝勒,创立乌拉国,起初从属于同族兄弟哈达万汗王台,并以其为盟主组成新的扈伦部落联盟。王台死后,诸子争位,乌拉趁势摆脱哈达掌控,布颜之孙满泰、布占泰兄弟统治期间兼并临近部落使得乌拉跻身海西女真强者之列。同时期,努尔哈赤崛起于建州,随着其领土不断扩张而与乌拉等部产生摩擦。乌拉还作为主力参与了以叶赫为盟主的九部联军,与建州军在古勒山激战,结果联军大败,布占泰被俘。此后,满泰被部民刺杀,努尔哈赤扶植布占泰回乌拉继位,并与其五次和亲,七次盟誓。然而,布占泰不甘失败,暗中联合叶赫,希望能洗刷被俘的耻辱,后更是称汗,但乌拉却在乌碣岩之战中惨败于建州,其势力退出了图们江地区,失去了对临近东海女真部族的支配,建州进而接连蚕食乌拉领地。1613年,努尔哈赤亲率三万大军攻打乌拉,布占泰不敌,率领残部投往叶赫,历时五十一年、三代四任国主的乌拉至此灭亡。 乌拉鼎盛之时疆域东至朝鲜、北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俄罗斯远东兴凯湖、西、南分别与辉发、叶赫接壤,人口达60余万。其都城乌拉城盛极一时,有“东方第一大城”之称,有诗曾对此称赞道,“乌喇部,贝勒家,层楼复殿飞丹霞”。其立国之时,女真文已不再通行,故并无本国文字,其内部通行汉文和蒙古文,尤其上层统治者多使用以上两种文字与其他女真各部、明朝、蒙古各部之间进行书信往来。.

新!!: 觉尔察氏和乌拉 · 查看更多 »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新!!: 觉尔察氏和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哈达 (海西女真)

哈达(z)是女真的氏族部落之一,因世居于哈达河畔(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而得名。.

新!!: 觉尔察氏和哈达 (海西女真) · 查看更多 »

八旗

八旗(a)是清朝特有的集军事、生产和行政管理于一体的社会组织,旗下之人称作“旗人”或“八旗子弟”。八旗的雏形来自于明代女真人(满洲人)的射猎小队“牛录”。努尔哈赤将这一制度进行了改善,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依位次,分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色,随后数十年的征战和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吸收了蒙古、汉人等族群而增设蒙古和汉军八旗,形成了一个以满洲为核心、蒙古、汉军为主体的多族群联合的社会集团。 八旗对清兵入關和此后维持政局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征平叛,无役不与,因此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家根本所系”。清廷在施政方面采取旗民分治的政策,在汉地的统治基本上沿用明制,而八旗在行政隶属上则独立于这一体系之外,因此又被称为“国中之国”。八旗子弟“生则入档,壮则当兵”,故以披甲从军为主要职业,此外还可选择出仕,他们在教育、科考、任职、律法等政治、经济领域均享有一定特权。自清中后期,由于八旗人丁的滋生而兵额有限,闲散旗人增多,从而导致了八旗生计问题突显。相对安逸的生活也造成了八旗兵丁逐渐疏于操练,给了湘军等汉人地方武装的崛起的机遇;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用新式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统治者尝试对八旗进行改制以适应时局,但都收效甚微,无法阻止清朝和八旗走向衰败。 民国初年,八旗衙门因《清室优待条件》获得保留部分职能。1938年,随着最后一支八旗组织新疆锡伯旗营被改编为县治,八旗正式成为历史。.

新!!: 觉尔察氏和八旗 · 查看更多 »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简称《通谱》,是清朝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由清朝官方编纂满洲八旗氏族谱牒,由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人奉乾隆帝之命修撰。最早发端可追溯至清初,实际着手始撰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于乾隆九年(1744年)刊印成书。 《通谱》收录了除爱新觉罗氏外的1114个满洲姓氏,并记载各姓氏人物归附满洲统治者的时间、世居地、家系、人物事迹、封爵等相关情况。每个姓氏均以建立功勋最显赫者为首,共有2240人立传,其建有业绩的子孙附载其后,无事迹可表者则列于所有传记人物之后,共记载乾隆以前的八旗人物约两万余人。《通谱》以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赫舍里氏、他塔喇氏、觉罗氏、佟佳氏、纳喇氏为“满洲八--姓”,被认为是当代满族八大姓的原型。 此书至成书以来仅在乾隆朝刻印过一次,俗称“武英殿刻本”,辽沈书社曾影印出版该刻本。.

新!!: 觉尔察氏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 查看更多 »

噶盖

噶盖(a;),《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噶盖扎尔固齐,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红旗人,清太祖努尔哈赤赐号“扎尔固齐”(a)。噶盖曾与额尔德尼共同初创满文。不久,因卷入孟格布禄密谋刺杀清太祖一事获罪而死。.

新!!: 觉尔察氏和噶盖 · 查看更多 »

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极(z,),爱新觉罗氏,,是后金的第二代大汗和清朝开国皇帝,1626年10月20日至1643年9月21日在位,年号天聪(后金大汗时)、崇德(大清皇帝时),廟號太宗(v),谥号簡作文皇帝(v)。 皇太极早年译名不定,或作“黄台吉”、「洪太極」、“洪太主”、“洪佗始”等,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尊为清太祖)第八子,在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当时后金的实际统治区域为现中国东北大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持續增强兵力,为后来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皇太极除了发展实力之外,也不断发兵入侵明朝。1636年,远征蒙古的察哈尔部,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天賜聰慧」的可汗,即「天聰」義譯)。同年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在沈阳称帝,正式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又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定满语为国语。仿汉制(重用漢人范文程),立百官。此后又以朝鲜国拒绝朝贺为由,大举南下侵略朝鲜,迫其臣服,将明朝在清朝后方的这一个重要盟友势力铲除。 1643年,皇太极逝世。其弟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夺皇位,最终由第九子福临(顺治帝)继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

新!!: 觉尔察氏和皇太極 · 查看更多 »

爱新觉罗氏

爱新觉罗氏(a),是清朝国姓。清朝皇室以《愛新覺羅宗譜》來記錄宗族成員。.

新!!: 觉尔察氏和爱新觉罗氏 · 查看更多 »

衡州

衡州,中国古代的州。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后,置衡州,治所在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以衡山得名。辖境约当今湖南省衡山县和常宁市、耒阳市间的湘江流域。隋炀帝大业年间,更名衡山郡。唐朝武德年间,复为衡州。天宝、至德年间,曾改为衡阳郡。户三万三千六百八十八,口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八。下辖六县:衡阳县、衡山县、常宁县、攸县、茶陵县、耒阳县。 宋朝属荆湖南路。唐宋以来出产麸金、铁、锡。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衡州路。明清为衡州府。.

新!!: 觉尔察氏和衡州 · 查看更多 »

额亦都

额亦都(v;)世居长白山英锷峪,钮祜禄氏,父都陵阿,隶属于满洲镶黄旗。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首。康熙朝重臣遏必隆的父亲,孝昭仁皇后的祖父,孝和睿皇后為八世孙(一作六世);孝穆成皇后為第六代後人;據杜家骥慈安太后亦為其後人。清太祖努尔哈赤和额亦都為好友。.

新!!: 觉尔察氏和额亦都 · 查看更多 »

西姓

西姓為由來已久的中文姓氏,但大致上有幾種来源。.

新!!: 觉尔察氏和西姓 · 查看更多 »

覺羅

覺羅(v,或v),俗稱红带子,是清朝旁支皇族的稱號,冠在其名字(gebu)之前。當使用作為頭銜時,其意義與使用作為姓氏(哈拉)的覺羅不同。.

新!!: 觉尔察氏和覺羅 · 查看更多 »

覺昌安

觉昌安(a,),中国明朝后期女真建州左卫领袖,明朝史料中譯為教場、叫場。 觉昌安曾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撫順等地劫掠;三十八年(1559年)向明朝地方官悔過入貢。萬曆初年為建州左衛督指揮,萬曆十一年(1583年),同其子塔克世赴古埒城试图劝降叛明的孙女婿阿台,不料尼堪外兰破城后纵兵屠城,觉昌安与塔克世均死难。1636年5月16日(清崇德元年四月乙亥朔十二日丙戌),皇太极追尊他為昌王,1648年12月18日(清顺治五年十一月辛酉朔五日乙丑),顺治帝追谥他为翼皇帝,廟號景祖。.

新!!: 觉尔察氏和覺昌安 · 查看更多 »

趙姓

趙姓,是一個漢姓,嬴姓十四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1位,亦是江西第42大的姓氏。宋朝時間,江西的趙姓人口在宋朝其他地區中排行第6位,佔宋朝趙姓人口的6.8%;明朝時,江西的趙姓人口在明朝其他地區中亦是排行第6位,佔明朝趙姓人口的6.1%。一些姓趙的名人包括成立南越國的趙佗、成立宋朝的趙匡胤和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2016年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中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赵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2.29%约2750万人,排名第七。.

新!!: 觉尔察氏和趙姓 · 查看更多 »

达海

达海《八旗通志初集·儒林传》作“大海巴克什”(z;),觉尔察氏,满洲正蓝旗人,通晓蒙、汉语,清太宗皇太极赐号“巴克什”。他在噶盖和额尔德尼创制满文的基础上使之最终完善,因而在满洲人中有“圣人”之美誉。.

新!!: 觉尔察氏和达海 · 查看更多 »

肇姓

“肇姓”可能指以下含义:.

新!!: 觉尔察氏和肇姓 · 查看更多 »

陈姓

陳姓是中国人、韓國人、越南人中相當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0位。在香港、澳門、臺灣都是第一大姓;但在中國大陸是屬第五大姓,其中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海南等省為第一大姓。 根據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陳姓按人口計算是现代中国大陆第五大的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中国陈姓人口约7000萬,位居第五,全球约8000萬。 由於在標準漢語及多種漢語方言中,陳的發音近似其它姓,為了區別清楚,陳姓多以「耳東陳」作為強調,其中“耳”指阜字旁“阝”。.

新!!: 觉尔察氏和陈姓 · 查看更多 »

滿族八大姓

滿族八大姓,又称滿洲八大姓、满洲八--姓、满洲八大贵族、八大家等,主要泛指清代社会地位较高的满族姓氏,因居住地域等差异,版本上也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的八著姓为其原型。.

新!!: 觉尔察氏和滿族八大姓 · 查看更多 »

海东青

矛隼分佈圖 海东青(学名:Falco rusticolus),又名矛隼、海青、鹘鹰,是隼属猛禽中最大的一种,分布在北极以及北美洲、亚洲的广大地区,在中国原产于黑龙江、吉林等地。 海东青在满语中称“”(穆麟德:šongkoro,太清:xongkoro,大词典:shongkoro),身小而健,其飛極高,是狩猎中的重要帮手,能襲天鵝、搏雞兔。海东青可分为秋黄、波黄、三年龙、玉爪,其中纯白色的玉爪最为珍贵;天鵝以珠蚌爲食,食蚌後將珠藏于嗉囊,一說女真人訓練海東青捕捉天鵝取珠。金代世傳有捺钵制度,是指在春水围场中围猎天鹅,泰和七年(1207年),“募民种佃清河等处地,以其租分为诸春水处饵鹅鸭之食”。金章宗曾亲纵海东青擒鹅。所以女真很看重这种猎鹰。遼主天祚帝好打獵,每年冬天便逼迫女真族發甲馬數百至五國城界獵取,“捕海東青於女真之城,取細犬於萌骨子之疆”,引起女真反抗,最终亡国。洪武四年,有外邦呈海東青珍禽,朱元璋命群臣獻詩,宋濂有「自古戒禽荒」語,唐肅亦呈一絕句,有「詞臣不敢志歸諫,卻憶當年魏鄭公」語,上不懌而起。。郎世寧亦畫有兩幅「白海青」圖。.

新!!: 觉尔察氏和海东青 · 查看更多 »

新宾满族自治县

新宾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抚顺市下辖的一个自治县,总面积4432平方千米。.

新!!: 觉尔察氏和新宾满族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