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觀龍樓

指数 觀龍樓

觀龍樓(Kwun Lung Lau)是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甲類資助屋苑,是最後一個受政府資助興建的資助房屋計劃。觀龍樓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龍華街20號,在1968年落成。E至G座則於2000年拆卸,並於2008年重建完成為觀龍樓第1及2座。.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37 关系: 卑利街卑路乍街司徒惠堅尼地城堅尼地城站士美菲路士美非路市政大廈大英帝國勳章中環街市亞洲電視伍經衡伍詠薇何輝嘉輝花園科士街第一街第二街紅色小巴結志街無綫新聞DJ遵理學校香港香港島香港仔香港電台香港房屋協會賽馬會第三學生村足球足球評述員龍耳薄扶林道蒲飛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港島綫港鐵潘紹聰

  2. 堅尼地城

卑利街

卑利街(Peel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街道,全長560米,是由皇后大道中126號至半山區堅道88號的一條上坡道。北部近威靈頓街及結志街處是中環的街市舊區,不能通車,路邊只見滿是小商販及購物的行人。在荷李活道以南,及士丹頓街以南,有行人樓梯間隔,使此街道成為行車的掘頭路。自2000年代起因為鄰近中環蘇豪區的擴展,沿路有不少高級食肆,間中有汽車停泊。 卑利街的名字來自香港殖民地時期的英國1834年及1841年兩任首相羅伯特·皮爾爵士 (英文名: Sir Robert Peel),他是英國保守黨人。.

查看 觀龍樓和卑利街

卑路乍街

卑路乍街(英語:Belcher's Street)是香港中西區堅尼地城的一條主要道路,為東北至西南之走向,連接皇后大道西及域多利道。全線大部份路段為三線單程行車,近西段盡頭則為香港電車的西端尾站—堅尼地城總站及掉頭處。.

查看 觀龍樓和卑路乍街

司徒惠

司徒惠(,),香港工程師和建築師,1963年至1978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師,1964年至1974年及1970年至1976年分別嘗任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議員。 司徒惠在1948年來港前,曾於1938年至1945年在英國深造和工作,以及在1945年至1948年受國民政府邀請參與重慶和粵北的水利工程。他在香港設計了不少建築物,當中包括香港房屋協會旗下的明華大廈、觀龍樓和樂民新村、以及香港大學柏立基學院等,後期他又主持了廣州花園酒店的設計工作。 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師任內,司徒惠一手擘劃中文大學新校址的佈局和設計,校內不少早期的重要建築物如中國文化研究所、大學行政樓、大學科學館及新翼、大學圖書館、聯合書院整個校園、新亞書院人文館和其他建築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筆。由他設計的「君子塔」和「淑女塔」水塔、惠園、以及由他贈送中大校方的朱銘雕塑「門」等,更是中大校園內的地標之一。 除了建築工作,司徒惠也嘗任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並在1967年至1974年任交通諮詢委員會主席。為表彰他對香港工程和建築界、在社會公職、以至是對籌劃中大校園等各方面的表現,他屢獲英廷授勳,也分別在1975年和1978年獲港大和中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查看 觀龍樓和司徒惠

堅尼地城

堅尼地城(Kennedy Town),又名堅尼地(Kennedy)或堅彌地城,是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西北端的地區,南面背靠摩星嶺,北面前臨卑路乍灣,西面與大小青洲隔著硫磺海峽,東面與石塘咀相連;範圍包括西寧街至歌連臣街或西祥街。堅尼地城為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原維多利亞城的一部分。在香港最初劃定的四環九約中,堅尼地城為其中一環及一約的範圍之內,即西環和第一約(由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根據香港政府1886年8月26日《憲示331號》,該地原作堅利德城,及後寫作堅彌地城,直至近數十年才簡化筆劃改寫成堅尼地城。而堅尼地城最西的部分,例如西環邨附近,俗稱「西環尾」,意即西環的盡頭。.

查看 觀龍樓和堅尼地城

堅尼地城站

堅尼地城站(Kennedy Town Station)是港鐵港島綫西端終點鐵路車站,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堅尼地城士美菲路和科士街之間的地底,於2014年12月28日隨西港島綫通車正式啟用並取代上環站成為港島綫的西面終點站。.

查看 觀龍樓和堅尼地城站

士美菲路

士美菲路(前稱士美非路和士蔑非路街,英文:Smithfield和Smithfield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堅尼地城,連接山上的薄扶林道與摩星嶺道交界,以及山下的卑路乍灣堅彌地城新海旁,總長約1.3公里。其中吉席街及科士街之間的一段只限單程南行行車,其餘部分為南、北行雙程行車路。而龍華街與薄扶林道之間的南段擴建部分屬四線雙程車路,中間設有下通道(即小型行車隧道)穿越薄扶林道遊樂場地底。車速限制為50公里每小時。.

查看 觀龍樓和士美菲路

士美非路市政大廈

士美非路市政大廈(英文:Smithfield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是香港多用途的市政大樓,位於堅尼地城士美菲路12K號。大樓樓高7層,曾經於2005年進行外牆翻新工程。 大廈於1996年12月6日落成,當時的名稱為市政局士美非路市政大廈(英文:UC Smithfield Complex)。市政局解散後,大樓名稱改為士美非路市政大廈(Smithfield Complex)。其後英文名稱再改為Smithfield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中文名稱不變。 該市政大廈旁為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

查看 觀龍樓和士美非路市政大廈

大英帝國勳章

大英帝國最優秀勳章(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簡稱大英帝國勳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或譯為不列顛帝國勳章,是英國授勳及嘉獎制度中的一種騎士勳章,由英王喬治五世於1917年6月4日所創立。勳章分民事和軍事兩類,共設5種級別,分別.

查看 觀龍樓和大英帝國勳章

中環街市

中環街市(英文:Central Market)是香港一座歷史悠久的街市及三級歷史建築物,位於香港島中環皇后大道中93號及德輔道中80號。 在香港,實用簡單的包浩斯風格建築物已幾乎絕迹,現時僅餘下本街市、舊灣仔街市(已改建)及旺角街市。.

查看 觀龍樓和中環街市

亞洲電視

亞洲電視有限公司(簡稱亞視;Asia Television Limited,英文縮寫:ATV),前身為麗的映聲及麗的電視(簡稱麗的;Rediffusion Television Limited,英文縮寫:RTV)是香港一家免費電視廣播的電視台,於1957年5月29日啟播,成為香港乃至全球華人地區的首間電視台。麗的映聲於1973年4月6日易名為麗的電視,並由收費電視轉為免費電視,於1982年9月24日易名為亞洲電視。亞洲電視因為於2015年不獲續牌,2016年4月2日凌晨零時牌照期屆滿,結束於香港本地的免費地面電視廣播頻道,正式結束58年309天的電視廣播歷史。 亞洲電視是華人地區中較具影響力的電視台之一,惟至2000年代後的節目質素不斷下降,加上受“慣性收視”、數度易主和政治立場轉變等影響,使得其收視率長期低落,以及出現股權爭拗及財困問題。 2017年協盛協豐完成收購亞視大多數股權。12月18日,協盛協豐旗下亞洲電視數碼媒體宣布以「亞洲電視」為品牌推出OTT平台網絡電視服務,於2018年1月29日正式啟播。2018年4月20日,協盛協豐易名為亞洲電視控股有限公司。.

查看 觀龍樓和亞洲電視

伍經衡

伍經衡(Richard Eng King-hang,),香港前補教名師,為香港女藝人伍詠薇之兄長,亦是大型補習社遵理學校創辦人之一。.

查看 觀龍樓和伍經衡

伍詠薇

伍詠薇(Christine Eng Wing Mei;),籍貫廣東台山,香港出生,實力派女艺人及歌手;1989年參選亞姐,前亞洲電視及無綫電視女藝員及當家花旦。 1989年參選亞洲小姐競選時被傳媒封為該屆頂頭大熱,後同年簽約亞洲電視而出道,在亞視任職初期便被公司點名力捧並順利成為該台的當家花旦,1994年約滿後為了開始歌唱事業而轉投無線電視,後於2013年因為無線高層發生糾紛而提早解約,同年恢複自由身後接拍內地劇集,2016年為有線電視主持飲食節目《伍姑娘真識食》,2017年接拍邵氏兄弟及優酷的時裝警匪網絡劇《飛虎之潛行極戰》。 伍詠薇於1999年在加拿大與從事廣告業的練海棠結婚,兩人由黎姿介紹認識,當時雙方僅認識了八個月。其兄長伍經衡為著名補習天王,她本身亦是遵理學校的榮譽校董。.

查看 觀龍樓和伍詠薇

何輝

何輝, 中學畢業於聖類斯中學,前香港足球代表隊球員、香港甲組足球聯賽足球員,現為香港足球評述員。由於為球員出身,評述風格著重細緻描述球員的動作及意圖,預測球員下一步的動作,以及用專業角度簡介球隊戰術部署,甚受球迷歡迎。何輝曾是香港甲組足球隊海蜂、依波路及星島的神射手。另他也曾奪得全香港十七歲以下乒乓球男單第三名,並代表香港學界代表隊及南華體育會出席乒乓球比賽。 另外,何輝曾在地產及測量界工作十年,主要為估值工作,曾任職於是A.G.

查看 觀龍樓和何輝

嘉輝花園

嘉輝花園(英文:Smithfield Terrace),為一位於香港港島西環堅尼地城的屋苑,於士美非路尾段的斜路上,共設4座物業,均設於2至3層的基座上(因於斜路上而物業高度不一),提供912個住宅單位,由恆基兆業發展,怡高物業管理作物業管理,於1986年2月落成。.

查看 觀龍樓和嘉輝花園

科士街

科士街(Forbes Street)是香港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為一條單線東西走向的行車街道,連接士美菲路及加多近街。.

查看 觀龍樓和科士街

第一街

一街(First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西營盤的街道。 這條街道是早期西營盤發展的其中一部分。從南到北是高街、第三街、第二街及第一街;從西到東是西邊街、正街及東邊街。 第一街西邊連接薄扶林道,而東邊連接東邊街,長約250米,北部門牌為單數及在山坡上較低的位置。.

查看 觀龍樓和第一街

第二街

二街(Second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西營盤的街道。 這條街道是早期西營盤發展的其中一部分。從南到北是高街、第三街、第二街及第一街;從西到東是西邊街、正街及東邊街。 第二街西邊連接水街,而東邊連接醫院道,長約450米。 第二街東段餘步里是由嘉里建設發展的豪宅縉城峰,基座是商店、老人院及停車場。第二街中段是正街街市及附近的傳統街市區,還有一個粉紅色的西園屋邨,大昌食品市場開設有街店。近西邊街有一個歷史悠久男女公共浴室(該浴室過去曾設有公廁部份,其後把廁格改成浴室,但仍可見「用後沖廁」字句),另浴室對面曾經設有地底公廁,該公廁建於1920年代,至1990年代初關閉並填平。.

查看 觀龍樓和第二街

紅色小巴

#重定向 香港小型巴士#紅色公共小巴.

查看 觀龍樓和紅色小巴

結志街

結志街(Gage Street)在香港中環,它在近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處,有一家常見於香港文化及本土飲食雜誌的茶餐廳,名叫蘭芳園。 結志街是中環的街市區,街上沿途有不少街邊賣濕貸的小商販,包括賣鮮魚蝦蟹的、粮油雜貨、雞鴨鵝、旦、菜、瓜、生果、豬牛羊肉,有新鮮的,也有凍肉。 20世紀初孫中山策劃興中會反清起義時期,革命先鋒楊衢雲創立的香港革命基地輔仁文社亦位於結志街。.

查看 觀龍樓和結志街

無綫新聞

無綫新聞(TVB News),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電視)新聞及資訊部製作的新聞節目統一品牌。無綫電視新聞部位處電視廣播城新聞及停車場大樓,在尖沙咀星光行、灣仔電訊大廈、立法會綜合大樓會議廳及香港交易所交易大堂都設有直播室或新聞中心。無綫新聞以「無綫新聞,事事關心」作為官方口號(2010年一度改為「有新聞,就有無綫新聞」),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有線新聞、香港電台新聞部、鳳凰衛視新聞部及now寬頻電視新聞。 無綫新聞節目主要以粵語製作,每日於翡翠台、無綫新聞台、無綫財經·資訊台(只限粵語財經資訊、專題節目及新聞部外購節目)、明珠台(只限《手語新聞報道》)以及now寬頻電視的TVB新聞台播出;英語製作的新聞節目於明珠台播出,普通話製作的新聞節目於普通話翡翠台、無綫財經·資訊台(只限《普通話新聞報道》、《普通話天氣報告》)及明珠台(只限《交易現場》)播出。 無綫電視新聞部高層是袁志偉,現為助理總經理(新聞及資訊)。.

查看 觀龍樓和無綫新聞

DJ

#重定向 唱片騎師.

查看 觀龍樓和DJ

遵理學校

遵理學校(Beacon College)是香港一所綜合教育机构,也是首个設有高中、預科及日校課程的香港補習學校。由女藝人及現任校董伍詠薇、其兄伍經衡及其表妹梁賀琪於1989年於新界元朗共同創辦。課程涵蓋學前教育、小學補習、全日制高中日校、中學補習、專上教育、海外升學、多元化進修及專業培訓。分校分布于香港島、九龍及新界。日校方面,遵理日校重視德育及體育發展,培訓足球、籃球、手球、排球及羽毛球校隊。補習服務方面,自2006年起,遵理發展補習業務。 現時遵理擁有19間分校及140間課室,每年有出數萬名學生,是香港其中一間最具規模的連鎖式補習社。近年,遵理開拓學前教育市場,此外,遵理亦開辦其他實用的培訓課程,如面試技巧、商業英語、攝影課程等。.

查看 觀龍樓和遵理學校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觀龍樓和香港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查看 觀龍樓和香港島

香港仔

香港仔(Aberdeen)是香港南區的中心部份。而香港仔與鴨脷洲之間的香港仔海港被劃為香港仔避風塘。香港仔以住宅區為主,亦有少量工廠大廈。而香港仔以其漁村風味及海鮮,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景點。 狹義來說,香港仔的範圍為田灣以東、石排灣以南、黃竹坑以西、鴨脷洲以北的地方,有時會被稱為「香港仔市中心」以區分廣義上的香港仔。廣義來說,「香港仔市中心」以東的壽臣山、黃竹坑;以西的置富花園、華富邨、華貴邨、數碼港、田灣;以南的整個鴨脷洲;以北的石排灣、香港仔水塘、香港仔郊野公園,都是香港仔的範圍。2011年香港仔市中心、石排灣邨及漁光邨的人口合計39,377人。.

查看 觀龍樓和香港仔

香港電台

香港電--(簡稱港--;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縮寫RTHK),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是香港廣播史上首家廣播機構,同時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及最具公信力的電子傳媒。現時香港電台擁有7條電台頻道、3條數碼地面電視頻道,以及2條模擬電視頻道。截至目前,港台共有862名員工。香港電台製作的電視節目,包括教育電視,會通過旗下電視頻道港台電視31和其他本地電視台播放。港台負責製作多媒體節目,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報道本地及國際時事,協力推動香港文化發展及提供自由表達意見的渠道。 香港電台於1970年代曾經製作經典電視劇集《獅子山下》,以戲劇反映現實的社會狀況,當時以這種方式去談社會民生議題可謂一次大膽嘗試,雖然惹來部分政府部門不滿,但真正奠定了多年來港台獨立自主的編採方針。.

查看 觀龍樓和香港電台

香港房屋協會

香港房屋協會(簡稱房協,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成立於1948年,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及非牟利機構,並於1951年成為法定機構。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納香港稅項。是香港三個提供資助房屋的機構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房協的總部設於香港銅鑼灣告士打道280號世界貿易中心29樓。房協在部分屋邨和屋苑設有出租商舖,內部樓面面積合共約十萬平方米及9300個泊車位,截至2017年3月底,房協2017年財政年度總收入80.91億港元,盈餘32.03億港元,淨值385億港元。.

查看 觀龍樓和香港房屋協會

賽馬會第三學生村

賽馬會第三學生村(英語:Jockey Club Student Village III,縮寫JCSV III),是香港大學其中一個為迎接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及雙班年而興建的全新宿舍,位於堅尼地城龍華街9號,2012年落成及啟用,由周余石(香港)有限公司設計。.

查看 觀龍樓和賽馬會第三學生村

足球

足球是一种足球類運動,亦是足球运动或足球比赛的简称;当然它也指足球比赛中的用球,但在这里它代表前者。標準的足球比賽由两队各派11名队员参与,包括10名球員及1名守門員,互相在长方形的草地球场上互相对抗、互相进攻。除守門員可在己方禁區內利用手部觸球外,其他球員只能運用手部以外的身體部位碰觸球(開界外球例外),比賽目的是盡量將球射入對方的球門內,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當比賽完畢後,得分最多的一隊則代表勝出。比賽持續時間為兩個等長的半場,每半場為45分鐘,共90分鐘。如果在比赛規定时间内得分相同,则须看比赛章则而定,可以抽籤、加时(30分鐘延長赛)或互射十二码罚球等形式比赛分出高下。 2004年,國際足球總會確認古代中國的蹴鞠是足球運動的最早雛形。而現代足球运动相傳源于英國,亦為当今世界上开展最广、影响最大的体育项目,被認為是世界第一运动,在和平年代亦被稱作是“國與國間沒有硝煙的戰爭”,甚至因其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被视作一门艺术。 足球在英語世界中有不同名稱。英式足球於19世紀的英國出現時,football一詞還可以指數種形式相異的運動,例如橄欖球(rugby football)等。為了區別,便將這種由英格蘭足球總會(The Football Association)定立規則的英式足球,稱為association football。其後英國人將association縮短,造出新詞soccer。現在北美洲之外的大部份英語系國家和地區,將足球稱為football;而在美國,football用來指當地主流的美式足球(American football),因此美式英語稱英式足球為soccer,然而受西班牙語社群影響,也會借用西班牙語的fútbol。.

查看 觀龍樓和足球

足球評述員

#重定向 體育評述員.

查看 觀龍樓和足球評述員

龍耳

龍耳(Silence),於2008年成立,為香港慈善團體,目的旨在凝聚聾人及弱聽人士的自強力量,能夠共融社會,並且透過聚會和手語訓練等活動,促進健聽與聾人互相了解;令聾人及弱聽人士能更容易融入主流社會,讓他們享有發揮潛能、自我實現及平等的發展機會。 龍耳現為香港公益金、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機構會員及惠施網認可的慈善機構成員。龍耳創辦人為李鸝和邵日贊,他們接受多個電視節目及多份報章的訪問,講述成立龍耳的原因。.

查看 觀龍樓和龍耳

薄扶林道

薄扶林道(Pok Fu Lam Road)是香港連接中西區及南區的一條主要道路,同樣也是香港仔、鴨脷洲和薄扶林前往中環、上環及西區海底隧道之主要道路。道路由香港島西營盤開始,經石塘咀及龍虎山,並沿西高山及薄扶林直至瀑布灣,連接石排灣道,全長約4.9公里。根據早期香港幹線編號系統,薄扶林道屬於「71號幹線」。 薄扶林道大致可分為兩段。第一段為薄扶林道的主要部份,起自香港島南區瀑布灣華富道與石排灣道交界,環繞香港島西半山至山道(聖安多尼堂)分界,四線來回行車。第二段則由山道一帶下坡至西邊街與皇后大道西交界(前西區裁判法院)止,兩線來回行車,較為彎多路窄。.

查看 觀龍樓和薄扶林道

蒲飛路

蒲飛路(Pokfield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香港島西部的堅尼地城。蒲飛路的東北端連接薄扶林道,鄰近香港大學的一段,而另一端則連接堅尼地城的士美菲路。道路大部分為斜路,並從薄扶林道一端向士美菲路一端下降。這條道路是香港島上少數以「路」作為後綴的道路之一,而蒲飛路的「Pokfield」有指是從薄扶林道(Pok Fu Lam Road)與士美菲路(Smithfield)的英文名稱拼合而成。 蒲飛路與薄扶林道的交界,設有一個蒲飛路巴士總站,為香港少數直接以道路名稱命名的巴士總站。巴士總站前稱「大學堂」,所指的是香港大學。 蒲飛路鄰近東南端,有住宅建築物學士台,這裡也是小巴中途站的名字,是最多乘客上車及下車的一個站點,其次是豪宅翰林軒。蒲飛路沿途北望,居高臨下是堅尼地城游泳池及維多利亞港風景。.

查看 觀龍樓和蒲飛路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英文縮寫為「TVB」),創立於1967年11月19日,由邵逸夫、利孝和、祈德尊等人創辦,是香港首間商营無線電視台,也是目前香港四家免費電視台之一。 因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是香港首個投得無線電視牌照的電視台,而且從1967年至1973年間是香港唯一一家無線電視台,所以香港人時至今日亦普遍稱呼該公司為「無綫電視」或「無綫」。由於無綫的收視曾經長期拋離已經轉型為網絡電視的亞洲電視,故此坊間亦有大台之稱,亦因其RGB三色標誌而常被戲稱為三色台。.

查看 觀龍樓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港島綫

港島綫(Island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路線之一,連接香港島中西區的堅尼地城站與東區的柴灣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為前地鐵系統中第三條通車的路綫。由於是當時香港島唯一的大型鐵路路線,因而得名。由1985年起分段通車,隨著西營盤站於2015年投入服務,港島綫終告全線通車。.

查看 觀龍樓和港島綫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查看 觀龍樓和港鐵

潘紹聰

潘紹聰(英文:Edmond Poon,),是香港DJ和香港著名靈異電台節目主持,與雷宇揚合稱為「兩大鬼王」稱號。.

查看 觀龍樓和潘紹聰

另见

堅尼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