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薄扶林道

指数 薄扶林道

薄扶林道(Pok Fu Lam Road)是香港連接中西區及南區的一條主要道路,同樣也是香港仔、鴨脷洲和薄扶林前往中環、上環及西區海底隧道之主要道路。道路由香港島西營盤開始,經石塘咀及龍虎山,並沿西高山及薄扶林直至瀑布灣,連接石排灣道,全長約4.9公里。根據早期香港幹線編號系統,薄扶林道屬於「71號幹線」。 薄扶林道大致可分為兩段。第一段為薄扶林道的主要部份,起自香港島南區瀑布灣華富道與石排灣道交界,環繞香港島西半山至山道(聖安多尼堂)分界,四線來回行車。第二段則由山道一帶下坡至西邊街與皇后大道西交界(前西區裁判法院)止,兩線來回行車,較為彎多路窄。.

61 关系: 域多利道南區 (香港)士美菲路寶翠園山道上環中環中華廚藝學院中西區 (香港)心光盲人院暨學校公共汽車公里皇后大道石塘咀石排灣道碧荔道第三街第二街紅色小巴維多利亞城置富花園瑪麗醫院牛奶國際瀑布灣聖士提反堂中學聖安多尼堂聖保羅書院華富道西區裁判法院西區抽水站及濾水廠西區海底隧道西營盤西營盤站西高山西邊街香港香港大學香港大學站香港島香港幹線編號系統香港仔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香港開埠初期歷史高街鴨脷洲龍虎山 (香港)般咸道阿群帶路圖薄扶林薄扶林花園...薄扶林郊野公園薄扶林村薄扶林水塘蒲飛路蒲飛路巴士總站Jessville李陞小學水街沙宣道港鐵摩星嶺道 扩展索引 (11 更多) »

域多利道

域多利道(Victoria Road)是香港主要道路之一,位於香港島區,是除了薄扶林道之外唯一連接香港島堅尼地城及薄扶林的道路。道路大多為雙線雙程行車,東北端連接堅尼地城的卑路乍街,其後經摩星嶺、沙灣、及鋼綫灣,最後於瀑布灣(華富邨)北部連接薄扶林道,全長約5.9公里。.

新!!: 薄扶林道和域多利道 · 查看更多 »

南區 (香港)

南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自香港開埠以前,已經有早期原居民客家人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16年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74,994人。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 ,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佔六個區議會選區)、薄扶林(佔五個區議會選區,人口集中在華富邨以及華貴邨一帶)和香港仔(佔四個區議會選區),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是香港高級住宅區,亦是南區唯一一個沒有公共房屋的區議會選區,而南區最後一個分區在赤柱以及石澳,是公屋私樓互存的地區。.

新!!: 薄扶林道和南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士美菲路

士美菲路(前稱士美非路和士蔑非路街,英文:Smithfield和Smithfield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堅尼地城,連接山上的薄扶林道與摩星嶺道交界,以及山下的卑路乍灣堅彌地城新海旁,總長約1.3公里。其中吉席街及科士街之間的一段只限單程南行行車,其餘部分為南、北行雙程行車路。而龍華街與薄扶林道之間的南段擴建部分屬四線雙程車路,中間設有下通道(即小型行車隧道)穿越薄扶林道遊樂場地底。車速限制為50公里每小時。.

新!!: 薄扶林道和士美菲路 · 查看更多 »

寶翠園

寶翠園(The Belcher's)位於香港薄扶林薄扶林道,鄰近龍虎山香港大學。是香港島中西區著名大型屋苑之一。它的下層和中層分於連接海邊的卑路乍街和龍虎山山腰的薄扶林道。寶翠園的英文名The Belcher's和附近的卑路乍街和卑路乍灣等一樣,都是取名自英國海軍愛德華·卑路乍軍官。.

新!!: 薄扶林道和寶翠園 · 查看更多 »

山道

山道,或稱山路,是指穿越山脈或山脊的道路,通常會選擇在鞍部處穿越,此段路線又可稱為山口或關口,日語漢字寫做「峠」。從古至今,山道在貿易、軍事及人口流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常成為國家或族群間的重要連接點或管制點。在早期交通技術無法克服地形障礙的時代,山道僅能以小徑穿越,現今則多有鋪設公路以利通行。 Category:山地生態學 Category:山岳學.

新!!: 薄扶林道和山道 · 查看更多 »

上環

上環(Sheung Wan),舊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 該區區議會議員有兩席,分別有民主黨籍的甘乃威及伍凱欣.

新!!: 薄扶林道和上環 · 查看更多 »

中環

中環(Central),又稱中區(Central District,簡稱Central),位於香港島中西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 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終審法院、禮賓府(前港督府)以及全港第二高建築物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也位於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則位於鄰近中環的金鐘添馬。 中環之名源於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中環」為其中一環;至於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則可分爲東、中、西三區,中環之地即「中區」。在此之後雖然中區的界線略有變化,但其核心區域一直都是中環一帶;後來香港政府也採納「中環」作爲官方地名,「中環」和「中區」也幾乎成爲同義詞,一般坊間應用多稱「中環」,「中區」則爲行政性的區劃。 中環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四條港鐵路線的交匯點,其中機場快綫通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中環天星碼頭有頻繁渡輪橫越維多利亞港往來尖沙咀,港外線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離島。.

新!!: 薄扶林道和中環 · 查看更多 »

中華廚藝學院

中華廚藝學院是香港一間職業培訓及餐飲業技能提升的學院,於1999年9月由政府提出成立,並於同年10月通過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撥款1億1,100 萬元進行有關場所的改建和翻新工程、課程發展、聘請導師和招收學員,以及展開推廣和宣傳工作,當時的教育統籌局負責統籌整個計劃,職業訓練局則負責學院的籌備及其後的運作,學院最終於2000年12月12日開幕,並由當時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主持。.

新!!: 薄扶林道和中華廚藝學院 · 查看更多 »

中西區 (香港)

中西區(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西北部,為香港開埠之後最早發展的地區。其中中環和上環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區,而西環則是早期發展的華人住宅區。中西區亦居住了不少福建人(閩南人)以及潮州人,中西區亦有2600多以及2800多人以福建話(閩南話)和潮州話為母語,大多為老一輩的人口。福建人在開埠以來大量遷入中上環以及中上環半山一帶,文咸東、西街、永樂東、西街的轉口貿易,藥材,船務絕大多數都是福建人經營,而潮州人則較後遷入西環以及西環半山一帶。中環亦是早期的香港政治經濟中心,也有全國各地的族群聚居。此外,山頂是香港其中一個富豪聚居地。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中西區人口為243,266人。.

新!!: 薄扶林道和中西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Ebenezer School & Home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前稱:Ebenezer School and Home for the Blind)是現時香港唯一的視障學校,位於香港島薄扶林道131號,由香港志願團體為盲人於1897年所辦。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為失明及弱視人士提供全面性的優質教育及住宿服務,學校設有幼稚園至中三的課程,學生來自港九新界離島各區,約百分之九十的學生為寄宿生。學生所選修的科目與一般學校相同,只是增設特殊培訓計劃,包括中、英文點字及低視力訓練等,協助學童克服視障的限制。.

新!!: 薄扶林道和心光盲人院暨學校 · 查看更多 »

公共汽車

--是一種以中型或大型汽車(大客車/巴士)作為運送手段,以運輸大量乘客的的大眾運輸服務。.

新!!: 薄扶林道和公共汽車 · 查看更多 »

公里

--亦稱--( → kilometre、),是一种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千米,是國際單位制之一,符號为km。.

新!!: 薄扶林道和公里 · 查看更多 »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Queen's Road)是香港開埠之後的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分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東(可簡稱為大道西、大道中及大道東),由中西區的石塘咀,一直延伸至灣仔區的跑馬地,全長約5公里。.

新!!: 薄扶林道和皇后大道 · 查看更多 »

石塘咀

石塘咀(Shek Tong Tsui),亦作卑路乍(Belcher) 或石塘嘴,是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的地區,位置為堅尼地城以東,香港大學以北,西營盤以西,即由西祥街/西祥街北至水街/興漢道。.

新!!: 薄扶林道和石塘咀 · 查看更多 »

石排灣道

石排灣道(Shek Pai Wan Road)是香港南區的一條主要道路,連接田灣及華富邨,為田灣區內的最主要道路。石排灣道東接香港仔海旁道,西接薄扶林道。全長1250米。值得留意的是,石排灣邨或者現時稱為石排灣的地點,並非位於石排灣道一帶,而是位於香港仔東部的半山區。.

新!!: 薄扶林道和石排灣道 · 查看更多 »

碧荔道

碧荔道(Bisney Road)位於香港島南區薄扶林,屬於香港的傳統豪宅區,為紀念香港開埠初期印度巴斯人富商碧荔而命名。 由於地理位置,碧荔道亦常被定義為西半山的住宅,大部分物業也是擁有被稱為「無敵契」的999年地契年期,物業免繳地租,業權近乎永久擁有。 碧荔道是鄰近多所國際及本地著名學府,亦是外籍人士的熱門聚居地,為港島極為罕有的低密度建築群,該路段的豪宅大多是低密度的建築,普遍是3,4層高的低密度分層或洋房,環境以清幽見稱,樹景怡人,部分更可享有開揚海景。.

新!!: 薄扶林道和碧荔道 · 查看更多 »

第三街

三街(Third Street)是香港島西營盤的一條單程行車的街道。 第三街西東走向,西端起自薄扶林道69號B聖安多尼堂,東端至東邊街近香港佐治五世紀念公園之西面。.

新!!: 薄扶林道和第三街 · 查看更多 »

第二街

二街(Second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西營盤的街道。 這條街道是早期西營盤發展的其中一部分。從南到北是高街、第三街、第二街及第一街;從西到東是西邊街、正街及東邊街。 第二街西邊連接水街,而東邊連接醫院道,長約450米。 第二街東段餘步里是由嘉里建設發展的豪宅縉城峰,基座是商店、老人院及停車場。第二街中段是正街街市及附近的傳統街市區,還有一個粉紅色的西園屋邨,大昌食品市場開設有街店。近西邊街有一個歷史悠久男女公共浴室(該浴室過去曾設有公廁部份,其後把廁格改成浴室,但仍可見「用後沖廁」字句),另浴室對面曾經設有地底公廁,該公廁建於1920年代,至1990年代初關閉並填平。.

新!!: 薄扶林道和第二街 · 查看更多 »

紅色小巴

#重定向 香港小型巴士#紅色公共小巴.

新!!: 薄扶林道和紅色小巴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城

維多利亞城(又譯維多利亞市,原譯域多利城,又稱女皇城或香港城;英語:Victoria或City of Victoria)位於香港香港島西北岸,即現時香港中西區及灣仔區一帶,為英國人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後所建立的城市,中心為香港聖公會的聖約翰座堂。 香港開埠至今,維多利亞城(今西上中環、金鐘、灣仔及銅鑼灣等地)一直是香港政府所在地和國際金融中心。不少書籍都標示維多利亞城為香港的首府。 隨着發展,此名今日已經不多見,並且被中西區及灣仔區所取代,然而香港童軍、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及扶輪社等組織仍然保留維多利亞城分區此名字,維多利亞城的界線仍然被記錄在《香港法例》(稱「維多利亞市」)之中,於1903年設立的維多利亞城界碑亦仍然有6塊存在於城市界線上。.

新!!: 薄扶林道和維多利亞城 · 查看更多 »

置富花園

置富花園(Chi Fu Fa Yuen)是香港南區的大型私人屋苑,於1978年由香港置地有限公司直屬機構置富花園有限公司負責發展,由王董建築師事務所負責建築設計,共27座(高座20座,雅緻洋房7座),位於香港島薄扶林置富道及置富徑。屋苑前身是牛奶公司的薄扶林牧場,而該地皮的發展權就是1973年的「置地飲牛奶」(香港置地收購牛奶公司)事件的其中一個誘因。.

新!!: 薄扶林道和置富花園 · 查看更多 »

瑪麗醫院

麗醫院(Queen Mary Hospital)是一所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薄扶林的公立地區綜合醫院,並提供24小時急症服務,也是香港兩所教學醫院之一,為香港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該院於於1937年4月13日啟用,是當時香港以至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醫院之一。 瑪麗醫院由醫院管理局管理,隸屬港島西聯網,為聯網中的龍頭醫院及專科轉介中心。全醫院共有約1,440張床位及逾3,800名職員。該院設有24小時急症室服務、外科、器官移植、兒科、各類專科及復康護理服務。.

新!!: 薄扶林道和瑪麗醫院 · 查看更多 »

牛奶國際

牛奶國際,全名牛奶國際控股公司(Dairy Farm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1980年代前名為牛奶公司,公司在百慕達註冊,是怡和洋行屬下在亞洲的一家零售集團,主要經營超級市場、量販店、便利店及藥房和透過持有50%股權的美心食品在亞州多國經營飲食業務,截至2017年年尾在亞州十一個國家共有7181間分店,員工十八萬,收入218.27億美元,盈利4.04億美元 2007年3月底,新加坡人郭伯鈞(Michael Kwok)升任該公司的行政总裁,是第一位亚洲人出任该集团的行政总裁,接替退休的方励图(Ron Floto)。.

新!!: 薄扶林道和牛奶國際 · 查看更多 »

瀑布灣

瀑布灣(英語:Waterfall Bay)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香港島南區西南部,毗鄰華富邨。這個海灣曾以瀑布而著名,後因興建薄扶林水塘工程而不復存在。.

新!!: 薄扶林道和瀑布灣 · 查看更多 »

聖士提反堂中學

聖士提反堂中學(St.)是香港一所中學,直屬於香港聖公會聖士提反堂,創校於1968年9月。校舍座落在中西區內薄扶林、半山區、西營盤三地接壤處的薄扶林道與般含道交界,隔般含道與香港大學孔慶熒樓、香港大學本部大樓直接相對;东侧紧邻圣保罗书院。 自創校以迄1998年7月採用英語作為授課媒介;1998年9月起實施母語教學,該屆中一班級及其後入學之新生,皆接受以中文為授課及教材語言的中學課程。.

新!!: 薄扶林道和聖士提反堂中學 · 查看更多 »

聖安多尼堂

#重定向 聖安多尼教堂.

新!!: 薄扶林道和聖安多尼堂 · 查看更多 »

聖保羅書院

聖保羅書院(St.)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創辦的一間著名傳統名校,屬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成員學校之一,設有小學部和中學部,俱只收男生。該校中學部校舍位於中西區半山般咸道69號,小學部則已遷離西區,於2013年落戶於港島南區薄扶林域多利道777號的全新校舍。 據正式記載,該校於1851年正式成立;但文獻顯示,早於1841年,創辦人史丹頓牧師已開始在英國籌集款項,並於1851年創立聖保羅書院。起始之時,該校只有一位導師及九位學生。聖保羅書院創校規模雖小,由於秉持辦學理念,不怕與殖民政府意見相左而堅持其治學風格,該校得以於1840至1880年間成為現代中國思想的搖籃,眾多著名中外知識分子曾任教、就讀及寓居於書院,包括王韜、、傅蘭雅、伍廷芳。現時,這間全日制學校大約有1,200名學生就讀,學生成績優異。現任校長是源迪恩先生。.

新!!: 薄扶林道和聖保羅書院 · 查看更多 »

華富道

華富道(英文:Wah Fu Road)是香港港島一條道路,位於南區瀑布灣,是貫穿整座華富邨的主要道路。道路由薄扶林道經一條小隧道引入,末段為聖公會呂明才中學和培英中學的校舍。全程為雙線雙向行車。.

新!!: 薄扶林道和華富道 · 查看更多 »

西區裁判法院

西區裁判法院(西區裁判署)位於香港西營盤薄扶林道2A(近西邊街),建於1965年,一直用作裁判法院及拘留疑犯之用。直到2004年,西區裁判法院關閉並與東區裁判法院合併。現時西區裁判法院已不作司法機關用途;改為政府辦公室。前西區裁判法院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新!!: 薄扶林道和西區裁判法院 · 查看更多 »

西區抽水站及濾水廠

西區抽水站及濾水廠(Elliot Pumping Station & Filters),又稱西區濾水廠房,是香港一個已停用的水務設施,位於香港島西區薄扶林道近香港大學以西及寶翠園以南。其建築分別被列為香港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

新!!: 薄扶林道和西區抽水站及濾水廠 · 查看更多 »

西區海底隧道

西區海底隧道(Western Harbour Crossing),簡稱西隧,是香港第3條過海行車隧道,也是香港首條和唯一一條3線雙程行車、分隔沉管式過海隧道。隧道全長2公里,連接香港島的西營盤干諾道西和九龍佐敦附近的西九龍填海區。九龍出入口附設有21個繳費亭的收費廣場,其中4個可隨時改變行車方向的人手收費亭,11個為單一方向的人手收費亭,餘下6個為快易通專用的自動繳費亭,繁忙時間可為同一行車方向提供12條行車線,並在油麻地交匯處連接西九龍公路;西營盤出入口的交匯處包括17條接駁天橋、一條下通路和多段引道,連接4號幹線,隧道可拉近中西區與油尖旺區、九龍城區和深水埗區之間的距離。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西區海底隧道條例》。 西隧是香港3條過海隧道中容量最大的一條,採用3線雙程行車設計及較其餘兩條過海隧道寬鬆的每小時80公里限速,於香港機場核心計劃落實後一併興建,除了提供港島接駁九龍西、新界西的更快捷途徑外,亦是為了紓緩紅磡海底隧道、東區海底隧道的交通壓力。然而此隧道與紅隧及東隧一樣,採用「建造-營運-移交」模式經營,落成後專營權由香港西區隧道有限公司持有至2023年。.

新!!: 薄扶林道和西區海底隧道 · 查看更多 »

西營盤

西營盤(Sai Ying Pun)是一座山城,位於香港香港島西部,與半山區及中上環接壤,為香港最早期發展的住宅區及學校區。西營盤可說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方。香港開埠的百多年前,英軍在佔領角以西的西角(West Point)一帶築起軍營,故此地有「西營盤」之名。西營盤是融匯香港歷史、展現華洋雜處樣貌的大眾生活區。在地區行政上,西營盤屬於中西區,位置為上環以西,石塘咀以東,般咸道以北,維多利亞港以南,即大約由嘉安街至威利麻街位置。.

新!!: 薄扶林道和西營盤 · 查看更多 »

西營盤站

西營盤站(Sai Ying Pun Station)是港鐵港島綫鐵路站,位於香港島中西區西營盤第二街與正街交界的一段第三街和高街之間的地底,主要服務西營盤及西半山居民。該站亦是最接近西區海底隧道(港島端)的鐵路車站。此站作為港島綫的西延段——西港島綫的組成部分,於2015年3月29日啟用,為該綫最後一個啟用的鐵路站。本站已隨2016年3月27日B3出口的啟用正式完成建築工程,而該出口的升降機亦在同年6月25日啟用。 西營盤站興建在地下洞穴內,車站C出口至大堂的垂直距離深入地底80米,代替鰂魚涌站(深42米)成為全香港第二深的洞穴車站,僅次於香港大學站(深100米)。.

新!!: 薄扶林道和西營盤站 · 查看更多 »

西高山

西高山(High West)是香港一座山峰,位於香港島西部介乎中西區與南區之間,龍虎山以南(以薄扶林道遊樂場及克頓道、盧吉道及夏力道交界處為界),扯旗山之西南(以盧吉道為界),海拔,為香港島上第四高的山峰。 西高山大部分屬於薄扶林郊野公園的範圍,為茂密的樹林所覆蓋。不過南面近山頂一帶為懸崖峭壁,幾乎寸草不生,亦因此成為一個良好的攀岩地點。 瑪麗醫院及心光盲人院暨學校座落於其西南山腰。 西高山曾用的土名有砲台山和摩天嶺。.

新!!: 薄扶林道和西高山 · 查看更多 »

西邊街

西邊街(英文:Western Street),是香港西營盤及至西半山的一條單向行車的山坡斜路街道,車輛只可以向上行,不准下行。它也是長命斜,斜度大約有1:6。因為只有車輛上行,所以也避免交通意外。 西邊街原稱新西街,以別於上環太平山街和荷李活道之間的西街。.

新!!: 薄扶林道和西邊街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薄扶林道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新!!: 薄扶林道和香港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站

香港大學站(HKU Station),簡稱港大站,是港鐵港島綫的一座鐵路車站,設於香港島中西區石塘咀薄扶林道地底,鄰近香港大學,主要服務石塘咀及龍虎山一帶。此車站由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凱達環球負責設計,由金門西松聯營負責興建。車站於2014年12月28日正式啟用。 香港大學站興建在地底洞穴內,車站A2出口至大堂的垂直距離深入地底70米,成為全港最深及最大的洞穴車站。.

新!!: 薄扶林道和香港大學站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薄扶林道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幹線編號系統

香港幹線編號系統,為香港各條公路幹線編配編號,方便市民認別有關幹線。.

新!!: 薄扶林道和香港幹線編號系統 · 查看更多 »

香港仔

香港仔(Aberdeen)是香港南區的中心部份。而香港仔與鴨脷洲之間的香港仔海港被劃為香港仔避風塘。香港仔以住宅區為主,亦有少量工廠大廈。而香港仔以其漁村風味及海鮮,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景點。 狹義來說,香港仔的範圍為田灣以東、石排灣以南、黃竹坑以西、鴨脷洲以北的地方,有時會被稱為「香港仔市中心」以區分廣義上的香港仔。廣義來說,「香港仔市中心」以東的壽臣山、黃竹坑;以西的置富花園、華富邨、華貴邨、數碼港、田灣;以南的整個鴨脷洲;以北的石排灣、香港仔水塘、香港仔郊野公園,都是香港仔的範圍。2011年香港仔市中心、石排灣邨及漁光邨的人口合計39,377人。.

新!!: 薄扶林道和香港仔 · 查看更多 »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簡稱薄扶林華人基督教墳場,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轄下的一個墳場,位於香港島薄扶林道119號至125號,範圍約為域多利道近沙灣東華義莊以東,薄扶林道以西的山坡。 墳場內葬有多位名人,包括昔日香港四大百貨公司(先施百貨、永安百貨、大新百貨、新新百貨)的家族、著名作家許地山、革命家謝纘泰及音樂家何大傻等。.

新!!: 薄扶林道和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 · 查看更多 »

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香港開埠初期,從英國殖民統治的初期至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生效前之間,香港從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現在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多元文化的亞洲國際都會。.

新!!: 薄扶林道和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 查看更多 »

高街

街(High Street),原稱第四街,是香港西營盤的一條街道,單線行車,可容小巴及私家車由東至西走向,有一行收費咪表路邊泊車位,兩邊有行人道,西端連接薄扶林道,東端則連接般咸道。另外,在英国的牛津大學亦有一條同樣是東西走向的同名街道高街 (牛津)。.

新!!: 薄扶林道和高街 · 查看更多 »

鴨脷洲

脷洲(英語:Ap Lei Chau)是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香港仔對開的島嶼,與香港仔之間的海面是香港仔避風塘。整個島面積僅1.3平方公里,在2011年時住有約86,35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達66,426人。現時鴨脷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島嶼。若只計面積達0.1平方公里以上的島嶼更是世界第一。.

新!!: 薄扶林道和鴨脷洲 · 查看更多 »

龍虎山 (香港)

龍虎山(Lung Fu Shan,亦作Hill Above Belcher's)是一個位於香港中西區薄扶林的一個小山峰,高253米,是龍虎山郊野公園的所在地。龍虎山東南接扯旗山,南接西高山(以薄扶林道遊樂場及克頓道、盧吉道及夏力道交界處為界),西南接摩星嶺,北接石塘咀。香港大學的本部建築群座落於龍虎山東北部的山腳位置,而維多利亞城的南面界線定於主水平基準之上700呎(約213公尺),經過龍虎山西面及北面山腰。.

新!!: 薄扶林道和龍虎山 (香港) · 查看更多 »

般咸道

般咸道(又稱般含道,Bonham Road)是香港西半山的主要道路,大致為東西走向,西端連接薄扶林道及山道交界,東端則連接堅道、醫院道及西摩道交界。大部份路段為雙線雙程行車。道路以第三任香港總督文咸(又稱般咸)命名,香港日治時期曾改名為西大正通。.

新!!: 薄扶林道和般咸道 · 查看更多 »

阿群帶路圖

阿群帶路圖是香港割讓予大英帝國成為英國殖民地後的標誌之一,由設計師Messrs.

新!!: 薄扶林道和阿群帶路圖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

薄扶林(英文:Pok Fu Lam或Pokfulam)位於香港島南區,是香港島的市郊部份之一,通常指北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摩星嶺以南、南至瀑布灣的南區區域,其中薄扶林近南區部分的大部分私人屋苑(如置富花園)及別墅為香港中產階級至上層階級人士的集中地。.

新!!: 薄扶林道和薄扶林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花園

薄扶林花園(英文:Pokfulam Gardens)是香港南區的一個私人住宅屋苑,位於香港島薄扶林薄扶林道180號,由長江實業及新鴻基地產合作發展,於1979年12月入伙,由6幢住宅大樓組成,合共提供1,120個住宅單位。.

新!!: 薄扶林道和薄扶林花園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郊野公園

薄扶林郊野公園(Pok Fu Lam Country Park)(劃定於1979年9月21日),佔地270公頃,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西部的郊野公園,鄰近薄扶林。公園內有香港第一個水塘──薄扶林水塘。公園範圍橫跨中西區和南區,圍繞著扯旗山。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山頂是個已經城市化的住宅區和旅遊景點,山頂一帶並非郊野公園範圍。因此,公園被一分為二,分為南北兩部份。 除水塘和扯旗山外,郊野公園還包含西高山和奇力山,港島徑第一至二段則穿梭其中。薄扶林特別地區亦位於薄扶林郊野公園之內。.

新!!: 薄扶林道和薄扶林郊野公園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村

薄扶林村是香港一個歷史悠久的鄉村,位於香港島薄扶林,在置富花園旁,自17世紀開始便已出現,所以有「未有香港,便先有薄扶林村」的說法。 2013年10月9日世界文物建築基金會公布2014年監察名單,香港薄扶林村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文化遺產,顯示薄扶林村正受社會、政治、經濟變遷的威脅。世界歷史遺跡監察名單1996年起推出,兩年公布一次,這是首次有香港歷史遺跡入選。有形的遺產包括傳統村莊房子、村莊設置、李靈仙姐塔、牛屎湖等。無形的遺產包括李靈仙姐誕、薄扶林村舞火龍等。其中薄扶林村舞火龍在2017年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一些史學家和文化遺產專家把薄扶林村視為 」香港島唯一的傳統鄉村」。這也許是因為現今只有在薄扶林村才能發現原居民的後裔聚居的原因。薄扶林村是薄扶林文化風景的一部分。除那些法定/暫定古跡以外(杜格拉斯堡、伯大尼修院、譚雅士大宅等)在薄扶林, 還有不少有無形和有形的遺產在薄扶林村。然而,當地居民過去曾多次要求政府給予跟新界原居民等同的權益,但被政府拒絕之餘,還面臨被清拆的命運。.

新!!: 薄扶林道和薄扶林村 · 查看更多 »

薄扶林水塘

薄扶林水塘是香港第一個水塘,位於香港島薄扶林鋼綫灣對上,西高山和奇力山之間的薄扶林谷,薄扶林郊野公園之內。它分為上下兩塘,總共的儲水量約為26萬立方米(約6800萬加侖)。.

新!!: 薄扶林道和薄扶林水塘 · 查看更多 »

蒲飛路

蒲飛路(Pokfield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香港島西部的堅尼地城。蒲飛路的東北端連接薄扶林道,鄰近香港大學的一段,而另一端則連接堅尼地城的士美菲路。道路大部分為斜路,並從薄扶林道一端向士美菲路一端下降。這條道路是香港島上少數以「路」作為後綴的道路之一,而蒲飛路的「Pokfield」有指是從薄扶林道(Pok Fu Lam Road)與士美菲路(Smithfield)的英文名稱拼合而成。 蒲飛路與薄扶林道的交界,設有一個蒲飛路巴士總站,為香港少數直接以道路名稱命名的巴士總站。巴士總站前稱「大學堂」,所指的是香港大學。 蒲飛路鄰近東南端,有住宅建築物學士台,這裡也是小巴中途站的名字,是最多乘客上車及下車的一個站點,其次是豪宅翰林軒。蒲飛路沿途北望,居高臨下是堅尼地城游泳池及維多利亞港風景。.

新!!: 薄扶林道和蒲飛路 · 查看更多 »

蒲飛路巴士總站

蒲飛路巴士總站(英文:Pokfield Road Bus Terminus)是位於香港中西區薄扶林道的巴士總站。.

新!!: 薄扶林道和蒲飛路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Jessville

#重定向 譚雅士大宅.

新!!: 薄扶林道和Jessville · 查看更多 »

李陞小學

李陞小學(Li Sing Primary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西營盤的官立小學。李陞小學創立於1954年9月,李寶椿以其先父--十九世紀末香港華人首富李陞命名該校,並於1955年1月由李寶椿先生舉行揭幕儀式。李陞小學在1954年9月6日落成開課。 因為以前小學不敷應用的關係,李陞小學曾經分為上午校和下午校,共用薄扶林道校舍。後來隨著香港出生率下降和教育改革的關係,教育局於1998年撥款翻新了位於般咸道9A 的羅富國教育學院第二分校校舍,即是拔萃男書室及聯合書院的舊址,作為李陞小學下午校的新校舍,李陞小學下午校後來成為現時的般咸道官立小學,上午校則維持於薄扶林道校舍,兩校均轉為全日制學校。現時李陞小學校舍所在位置原址為官立西營盤書院第二代校舍-薄扶林道校舍。 該校處於薄扶林道和高街的交界,校舍一部份被西區牙科診所所使用。在1992年,該校加裝了有雙層玻璃的隔音窗戶和冷氣設備,改善嘈音污染問題。在1995年進行擴建工程,在原建築物上增加了一層。.

新!!: 薄扶林道和李陞小學 · 查看更多 »

水街

水街(Water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西營盤。水街南至薄扶林道和高街交界,北至-干-諾道西,是一條南北走向的下斜街道。水街大部分路段是一條單程路,途經第三街、第二街、皇后大道西和德輔道西。不過因為薄扶林道至第三街的一段水街被一條樓梯分隔的關係,車輛並不能從薄扶林道直接通過水街前往山下,須繞道聖類斯中學外的一段第三街進入。在水街南端通過興漢道私家路的樓梯,可通往般咸道及香港大學東閘。.

新!!: 薄扶林道和水街 · 查看更多 »

沙宣道

沙宣道(Sassoon Road)是一條位於香港島南區的道路,連接西高山薄扶林道瑪麗醫院一帶及域多利道近沙灣一帶。取名為紀念猶太籍商人、上海地產大亨維克多·沙宣(Sir Victor Sassoon)。沙宣道一帶是高尚住宅區。香港不少富豪都居住於此,包括前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此外,沙宣道是香港大學沙宣道校園的所在地。沙宣道近九成的物業都是屬於香港大學的。.

新!!: 薄扶林道和沙宣道 · 查看更多 »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新!!: 薄扶林道和港鐵 · 查看更多 »

摩星嶺道

摩星嶺道(Mount Davis Road)是香港島西面的一條道路,位於摩星嶺以南,連接域多利道與薄扶林道,總長約1.7公里。該路是摩星嶺最主要的道路之一,亦是香港中西區和南區區界的其中一部分,道路以北為中西區,南面則為南區。 整條道路大部分為斜路,西低東高,沿途都是低密度住宅區。西端近域多利道摩星嶺巴士總站及中段均連接摩星嶺徑,可通往摩星嶺山頂。 摩星嶺的英文名字「Mount Davis」是以第二位香港總督戴維斯(Sir John Francis Davis,1795年7月16日-1890年11月13日)命名,而摩星嶺道亦成為摩星嶺徑和堅尼地城爹核士街(Davis Street)外,另一條紀念戴維斯的街道。 目前該路的公共交通主要依靠專線小巴,行經此路的巴士路線只有3A和A10兩條。其中3A線只於上課日繁忙時間提供,主要為位於該路中段的聖嘉勒女書院的學生服務。而摩星嶺巴士總站則設於該路西面盡頭,只有1號一條路線使用,該路兩端則有多條行走域多利道及薄扶林道的南區巴士路線。.

新!!: 薄扶林道和摩星嶺道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