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西邊街

指数 西邊街

西邊街(英文:Western Street),是香港西營盤及至西半山的一條單向行車的山坡斜路街道,車輛只可以向上行,不准下行。它也是長命斜,斜度大約有1:6。因為只有車輛上行,所以也避免交通意外。 西邊街原稱新西街,以別於上環太平山街和荷李活道之間的西街。.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29 关系: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半山區均益大廈太平山街上環中銀中西區 (香港)干諾道仁濟醫院德輔道地標皇后大道第三街第一街第二街荷李活道西區社區中心西區裁判法院西區警署西約華人公立醫局西環西營盤香港高街般咸道長命斜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英皇書院救恩學校

  2. 西營盤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Tsung Tsin Mission of Hong Kong Kau Yan Church,又名香港救恩堂)是香港中西區西營盤的一座基督教教堂,位於西邊街與高街交界,西區社區中心的南面。 如今的堂址屬哥德復興式設計,於1932年重建,並在1990年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其後於2011年9月2日獲確認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查看 西邊街和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

半山區

半山區(英文:Mid-levels)是香港島一個形容住宅區的統稱,當中有廣義及狹義兩個意思。當中狹義半山區位於太平山山頂及中環之間。由於鄰近核心商業區、交通方便,是多個世界最昂貴的高尚住宅所在地。 廣義半山區可細分為東、中、北、西四部分:中環、上環、西環的為「西半山」(當中鄰近中環、上環為狹義的半山區);麥當奴道/堅尼地道及寶雲道等近灣仔的為「中半山」;而銅鑼灣一帶(包括渣甸山及畢拉山)稱作「東半山」,而北角的即寶馬山稱之為「北半山」,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結果,東半山最富有,其次為中半山及北半山,西半山居民以較高收入的中產爲主,當中前三者收入相若,後者(中環半山)則只有前三者的60-70%,但仍略高於部份的中產區如太古城西的62,370。.

查看 西邊街和半山區

均益大廈

均益大廈(Kwan Yick Building)是香港港島西營盤德輔道西285號至430號一帶早期的大型住宅屋苑。上址前身為著名的均益倉(米倉)。 均益大廈建成於1972年至1978年,發展商是黃埔船塢旗下的均益有限公司。物業分3期,有升降機,物業由業主立案法團自行管理,由部份個別區議會議員提供法律等意見,社區發展方面是互相幫助。 均益大廈內部地下一層有商場,雖然商業不活躍,光線不足,又沒有名店,但是面向德輔道西(電車路)的街店也有酒樓、五金店、家具店等。均益大廈內有部份物業單位已經改建成老人院。.

查看 西邊街和均益大廈

太平山街

太平山街(Tai Ping Shan Street),是一條名勝不少的街道,位於港島中西區太平山山腰,在荷李活道上環段與卜公花園之間平行東西走向的一條街道,東起四方街與居賢坊之交匯點,接必列者士街交界,西至上環普仁街東華醫院,全長300米,是一條單線單向行車的直街,由東向西走向。由於太平山街的中部近廣福義祠有一排樓梯分隔,所以駕車者駛至差館上街必須右轉,可以駛回到荷李活道,樂古道南端街口。.

查看 西邊街和太平山街

上環

上環(Sheung Wan),舊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 該區區議會議員有兩席,分別有民主黨籍的甘乃威及伍凱欣.

查看 西邊街和上環

中銀

中銀可以指:.

查看 西邊街和中銀

中西區 (香港)

中西區(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西北部,為香港開埠之後最早發展的地區。其中中環和上環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區,而西環則是早期發展的華人住宅區。中西區亦居住了不少福建人(閩南人)以及潮州人,中西區亦有2600多以及2800多人以福建話(閩南話)和潮州話為母語,大多為老一輩的人口。福建人在開埠以來大量遷入中上環以及中上環半山一帶,文咸東、西街、永樂東、西街的轉口貿易,藥材,船務絕大多數都是福建人經營,而潮州人則較後遷入西環以及西環半山一帶。中環亦是早期的香港政治經濟中心,也有全國各地的族群聚居。此外,山頂是香港其中一個富豪聚居地。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中西區人口為243,266人。.

查看 西邊街和中西區 (香港)

干諾道

干諾道中(Connaught Road Central)及干諾道西(Connaught Road West)是香港島區的其中一組主幹道,位於中西區沿岸,連接堅尼地城城西道及金鐘夏慤道,穿越中環心臟地帶。全線為3線至4線雙程分隔道路,部份路段為行車天橋及地下行車隧道。干諾道中及干諾道西天橋屬於香港4號幹線的一部份,當中干諾道西天橋雖不是快速公路,但車速限制為每小時80公里,是香港島限速最寬鬆的道路,比同屬4號幹線的東區走廊——香港島唯一一條快速公路的限速(每小時70公里)更寬鬆。.

查看 西邊街和干諾道

仁濟醫院

仁濟醫院可能指的是下列地方的醫院(這幾所同名醫院並無關連):.

查看 西邊街和仁濟醫院

德輔道

德輔道中(Des Voeux Road Central)及德輔道西(Des Voeux Road West)是香港香港島中西區的主要道路,德輔道中與德輔道西並不連接,兩條道路的分隔處在上環,電車路線沿德輔道中及德輔道西而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文件中,德輔的英文名稱中的兩字母「oe」多寫作「œ」。不過現時官方的寫法是Des Voeux。.

查看 西邊街和德輔道

地標

地標是指某地方具有獨特地理特色的建築物或者自然景觀地形,遊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看圖而認出自己所在之處,例如摩天大樓、購物中心、會議中心、飯店、娛樂場所、體育館、劇院、學校、博物館、紀念碑、廣場、鐘樓、市政廳、教堂、寺廟、清真寺、雕像、車站、機場、發電廠、天線、煙囪、水壩、水塔、燈塔、橋樑等公共建設。.

查看 西邊街和地標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Queen's Road)是香港開埠之後的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分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東(可簡稱為大道西、大道中及大道東),由中西區的石塘咀,一直延伸至灣仔區的跑馬地,全長約5公里。.

查看 西邊街和皇后大道

第三街

三街(Third Street)是香港島西營盤的一條單程行車的街道。 第三街西東走向,西端起自薄扶林道69號B聖安多尼堂,東端至東邊街近香港佐治五世紀念公園之西面。.

查看 西邊街和第三街

第一街

一街(First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西營盤的街道。 這條街道是早期西營盤發展的其中一部分。從南到北是高街、第三街、第二街及第一街;從西到東是西邊街、正街及東邊街。 第一街西邊連接薄扶林道,而東邊連接東邊街,長約250米,北部門牌為單數及在山坡上較低的位置。.

查看 西邊街和第一街

第二街

二街(Second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西營盤的街道。 這條街道是早期西營盤發展的其中一部分。從南到北是高街、第三街、第二街及第一街;從西到東是西邊街、正街及東邊街。 第二街西邊連接水街,而東邊連接醫院道,長約450米。 第二街東段餘步里是由嘉里建設發展的豪宅縉城峰,基座是商店、老人院及停車場。第二街中段是正街街市及附近的傳統街市區,還有一個粉紅色的西園屋邨,大昌食品市場開設有街店。近西邊街有一個歷史悠久男女公共浴室(該浴室過去曾設有公廁部份,其後把廁格改成浴室,但仍可見「用後沖廁」字句),另浴室對面曾經設有地底公廁,該公廁建於1920年代,至1990年代初關閉並填平。.

查看 西邊街和第二街

荷李活道

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有時亦稱作--道,連接中環與水坑口,是香港開埠後興建的第一條街道。「荷李活道」的名字與美國電影業的荷里活無關,而是來自早年荷李活道一帶的冬青樹(Hollywood)。.

查看 西邊街和荷李活道

西區社區中心

西區社區中心(Western District Community Centre),是位於香港港島西營盤西邊街的一處多元用途的社區會堂,昔日為贊育醫院(Tsan Yuk Hospital)的所在地而被稱為舊贊育醫院,其主樓於1992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現時已升為一級。.

查看 西邊街和西區社區中心

西區裁判法院

西區裁判法院(西區裁判署)位於香港西營盤薄扶林道2A(近西邊街),建於1965年,一直用作裁判法院及拘留疑犯之用。直到2004年,西區裁判法院關閉並與東區裁判法院合併。現時西區裁判法院已不作司法機關用途;改為政府辦公室。前西區裁判法院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查看 西邊街和西區裁判法院

西區警署

西區警署(官方名稱:西區分區警署)是香港警務處香港島總區西營盤分區的分區警署,位於香港西營盤德輔道西280號。.

查看 西邊街和西區警署

西約華人公立醫局

西約華人公立醫局(West Point Chinese Public Dispensary),又稱西約方便所,是香港昔日一個診所,為居民提供治療及留醫服務。位於香港島西營盤西邊街36A號後座,現時屬於舊贊育醫院的附屬建築物,由民政事務處管理。現時租戶為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也是太平山醫學史蹟徑其中一個景點,並以舊贊育醫院附屬建築物的名義被評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查看 西邊街和西約華人公立醫局

西環

西環(Sai Wan),又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另有一英文名稱West Point,是香港的地名,指香港島西部,即中西區西部上環以西的地區,包括西營盤、石塘咀和堅尼地城等地,但不包括摩星嶺。西環的名稱來源有二說,一說源自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維多利亞城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西環爲其中一環,而九約中第一、二和三約則分別為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另一說源於堅尼地城之舊稱「西灣」的諧音,在當地未進行填海工程前,華人又稱該地爲「擸𢶍灣」。西環人口以祖籍潮州為主。 雖然西環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與西營盤,但是在區內居住的街坊通常都將三個地區仔細劃分,而不會統稱為「西環」,部分居民更認為「西環」只是指堅尼地城一帶,並不包括石塘咀和西營盤。至於居於西環以外其他地區的香港市民則多對「西環」之地名感到混淆不清,僅能大概指出其爲西營盤附近一帶的地區。 由於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在2001年遷入西環區內毗鄰西區警署的西港中心,故自2001年後不少香港媒體和市民會使用「西環」一詞作爲中聯辦的代名詞,而香港非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在批評中央人民政府或中聯辦違反基本法對「一國兩制」的規定干預香港事務時則經常使用「西環治港」的說法,作爲對中央人民政府所提出的「港人治港」說法的諷刺,而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香港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則認爲中央人民政府和中聯辦一直在符合香港基本法規定的框架下給予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人民有益的幫助和支持,由始至終貫徹落實「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的方針,並認爲「西環治港」的說法只是反對派抹黑中央人民政府和攻擊香港建制派的手段。.

查看 西邊街和西環

西營盤

西營盤(Sai Ying Pun)是一座山城,位於香港香港島西部,與半山區及中上環接壤,為香港最早期發展的住宅區及學校區。西營盤可說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方。香港開埠的百多年前,英軍在佔領角以西的西角(West Point)一帶築起軍營,故此地有「西營盤」之名。西營盤是融匯香港歷史、展現華洋雜處樣貌的大眾生活區。在地區行政上,西營盤屬於中西區,位置為上環以西,石塘咀以東,般咸道以北,維多利亞港以南,即大約由嘉安街至威利麻街位置。.

查看 西邊街和西營盤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西邊街和香港

高街

街(High Street),原稱第四街,是香港西營盤的一條街道,單線行車,可容小巴及私家車由東至西走向,有一行收費咪表路邊泊車位,兩邊有行人道,西端連接薄扶林道,東端則連接般咸道。另外,在英国的牛津大學亦有一條同樣是東西走向的同名街道高街 (牛津)。.

查看 西邊街和高街

般咸道

般咸道(又稱般含道,Bonham Road)是香港西半山的主要道路,大致為東西走向,西端連接薄扶林道及山道交界,東端則連接堅道、醫院道及西摩道交界。大部份路段為雙線雙程行車。道路以第三任香港總督文咸(又稱般咸)命名,香港日治時期曾改名為西大正通。.

查看 西邊街和般咸道

長命斜

長命斜即是大斜路,是一個香港俚語,泛指香港又長又斜的道路,會對駕駛車輛構成風險。部份路段更嚴禁除緊急車輛以外的所有車輛行駛,例如香港島西營盤正街。.

查看 西邊街和長命斜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The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Centre for Heritage(CACHe))是香港一所非牟利的保育團體,成立於2005年。主要提倡香港人加強對香港歷史、文化和古蹟的保育意識。中心位於香港西營盤西區社區中心後座,即舊西約華人公立醫局,建築物於1909年落成,為一所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曾為西約方便所及西約華人公立醫局的會址。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透過不定期舉辦公開展覽、講座及工作坊向公眾及學生教育保育概念。.

查看 西邊街和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 Hong Kong)是一家位於香港西半山般咸道的著名男校。書院是香港的傳統名校之一,位於般咸道的校舍以紅磚建成,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官立書院校舍,目前除新翼外的整座英皇書院般咸道校舍已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蹟。 校舍建築屬於愛德華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式學校建築。英皇書院為香港英文中學之一,教學語言為英語。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23位。 該校是戰後香港首家全日制中學。前身為政府於1857年興辦的西角官學堂(West Point School)及後來於1879年興辦的西營盤官學堂(Saiyingpun School),西營盤官學堂後來於1926年升格為今天的英皇書院,承傳了中央書院的學制,涵煦近百年。成立之初,民間以「新書院」逕稱之,以將其與當時位於上環的皇仁書院作區別。西營盤官學堂於1925年停辦。雖然西角官學堂及西營盤官學堂可説是英皇書院的前身,但英皇書院並非繼承自該校。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分别是,西角官學堂是一所政府免費學校,而英皇書院有別於美式的公立學校,在當時則要求缴付相對高昂的學費。另外,西營盤官學堂只開辦第八班至第四班,而英皇書院則有第三班至第一班。當時香港政府是特意選擇將西營盤官學堂升格為英皇書院。 現時該校般咸道校舍始建於1923年,於1926年竣工。書院學生於理學見長,畢業生及其後代多有社會名流。.

查看 西邊街和英皇書院

救恩學校

救恩學校(Kau Yan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西營盤的私立學校,由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創辦,校舍位於高街97B號,即救恩堂旁邊。 該校創立於1946年,為香港中西區的名校之一,設有小學部及幼稚園部,亦曾一度提供中學課程(現已分拆為救恩書院,並遷往新界大埔區)。該校現任校長為陳梁淑貞。.

查看 西邊街和救恩學校

另见

西營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