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堅尼地城

指数 堅尼地城

堅尼地城(Kennedy Town),又名堅尼地(Kennedy)或堅彌地城,是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西北端的地區,南面背靠摩星嶺,北面前臨卑路乍灣,西面與大小青洲隔著硫磺海峽,東面與石塘咀相連;範圍包括西寧街至歌連臣街或西祥街。堅尼地城為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原維多利亞城的一部分。在香港最初劃定的四環九約中,堅尼地城為其中一環及一約的範圍之內,即西環和第一約(由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根據香港政府1886年8月26日《憲示331號》,該地原作堅利德城,及後寫作堅彌地城,直至近數十年才簡化筆劃改寫成堅尼地城。而堅尼地城最西的部分,例如西環邨附近,俗稱「西環尾」,意即西環的盡頭。.

77 关系: 域多利亞公眾殮房域多利道城西道卑路乍灣卑路乍灣公園卑路乍街吉席街堅尼地堅尼地城屠場堅尼地城巴士總站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堅尼地城站堅尼地城總站堅尼地城焚化爐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堅尼地城游泳池堅彌地城海旁士美菲路士美非路市政大廈大小青洲屠房山市街上環中區 (香港)中西區 (香港)三行住宅北角四環九約皇后大道石塘咀石山街石牆樹灣仔硫磺海峽社区科士街第二次世界大战籃球場維多利亞城維多利亞城界碑維多利亞港焚化爐銅鑼灣青蓮臺西寧街西祥街西祥街北西環西環 (選區)...西環街坊福利會西環邨西營盤西高山香港香港小巴香港島香港巴士香港總督香港電車香港日治時期觀龍樓魯班先師廟足球場龍虎山 (香港)防空洞葡萄牙語蒲飛路英語東華痘局殮房港島綫港島綫西延港島西廢物轉運站港鐵摩星嶺摩星嶺 (香港) 扩展索引 (27 更多) »

域多利亞公眾殮房

域多利亞公眾殮房(又稱維多利亞公眾殮房,)是香港一個公眾殮房,於1972年建成。殮房處於香港島堅尼地城西部(西環尾)的西寧街(不過地址為域多利道34號),樓高兩層,由衞生署管理。域多利亞公眾殮房昔日位於石塘咀山道。.

新!!: 堅尼地城和域多利亞公眾殮房 · 查看更多 »

域多利道

域多利道(Victoria Road)是香港主要道路之一,位於香港島區,是除了薄扶林道之外唯一連接香港島堅尼地城及薄扶林的道路。道路大多為雙線雙程行車,東北端連接堅尼地城的卑路乍街,其後經摩星嶺、沙灣、及鋼綫灣,最後於瀑布灣(華富邨)北部連接薄扶林道,全長約5.9公里。.

新!!: 堅尼地城和域多利道 · 查看更多 »

城西道

城西道(Shing Sai Road)是香港港島西北沿岸的一條道路,於1990年代最近一次堅尼地城填海之後,與西區海底隧道同期落成。.

新!!: 堅尼地城和城西道 · 查看更多 »

卑路乍灣

卑路乍灣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以北,硫磺海峽以東。該海灣的名稱是紀念在1841年測量維多利亞港的英國海軍愛德華·卑路乍軍官。 經過1990年代末的卑路乍灣填海工程(青洲發展計劃的首部分),堅彌地城海旁以西的一部份卑路乍灣成為了卑路乍灣公園、停車場、以及海旁的城西道。現時卑路乍灣填海區很多的地方還是空地。 卑路乍灣亦是香港三個被俗稱為「垃圾灣」的海灣之一(其餘兩個海灣是醉酒灣及將軍澳)。.

新!!: 堅尼地城和卑路乍灣 · 查看更多 »

卑路乍灣公園

卑路乍灣公園(Belcher Bay Park)是香港一處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公園,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堅彌地城海旁38號對面。公園在落成時稱為卑路乍灣臨時公園(Belcher Bay Temporary Park),曾於1999年1月獲頒「綠化都市顯才華獎勵計劃」總冠軍金獎,其後於2002年改為現名,總面積有100米×300米。.

新!!: 堅尼地城和卑路乍灣公園 · 查看更多 »

卑路乍街

卑路乍街(英語:Belcher's Street)是香港中西區堅尼地城的一條主要道路,為東北至西南之走向,連接皇后大道西及域多利道。全線大部份路段為三線單程行車,近西段盡頭則為香港電車的西端尾站—堅尼地城總站及掉頭處。.

新!!: 堅尼地城和卑路乍街 · 查看更多 »

吉席街

吉席街(Catchick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行車街道,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區內,也是香港電車堅尼地城總站之所在地。街道鄰近有市區重建局合作發展的私人屋苑泓都3座。吉席街東接堅彌地城海旁,西至加多近街,沿途有電車軌道東西行線,所以也俗稱西環尾「電車路」。.

新!!: 堅尼地城和吉席街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

堅尼地爵士,GCMG,CB(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是英國派駐香港的第7任港督。.

新!!: 堅尼地城和堅尼地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屠場

堅尼地城屠場是香港昔日的一個屠房,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由於接近民居,屠房早於1999年已停止運作,由新界上水的上水屠房取代。 根據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公布,堅尼地城屠場和鄰近的堅尼地城焚化爐會被清拆,以騰出空間作為西港島綫的臨時工地。第一期的堅尼地城焚化爐及屠房拆卸工程已於2007年9月28日展開,為期約20個月。於2008年底,屠場的拆卸已大致完成。 在港鐵工程完成後,政府將會進行餘下的第二期工程,即拆卸混凝土地台及處理地下受污染的泥土,其原址將闢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之堅尼地城公園以應付長遠需求。 File:Kennedy Town Abattoir 2.jpg|拆卸中的堅尼地城屠場(2008年6月) File:Kennedy Town Abattoir 3.jpg|已拆卸的堅尼地城屠場(2008年11月).

新!!: 堅尼地城和堅尼地城屠場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巴士總站

#重定向 堅尼地城(西寧街)巴士總站.

新!!: 堅尼地城和堅尼地城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

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Kennedy Town Community Complex),位處於香港西環堅尼地城石山街12號,樓高15層,毗連士美非路市政大廈和已拆卸的堅尼地城游泳池原址,在2006年落成,在2007年正式啟用。 大樓內的設施包括超級數碼中心(原設於廣東道政府合署)、會議室、多用途活動室、設有200個停車位的公眾停車場(3樓至9樓),亦設有民政事務總署的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大廈管理聯絡小組的辦事處(11樓)、黃光漢社區中心(13樓B室)等,還包括已於2006年8月21日啟用的堅尼地城郵政局(位處於大樓地下)。大樓內還有其他政府部門的辦事處,包括郵政署郵件查詢組(12樓)、環境保護署的堅尼地城環保展覽角(1樓),以及衛生署的牙科診所(10樓)。 大樓屬多層實用建築,外牆以藍色的玻璃幕牆和黃色的磁磚組成。 港鐵港島綫堅尼地城站B出入口設在大樓的東面。.

新!!: 堅尼地城和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站

堅尼地城站(Kennedy Town Station)是港鐵港島綫西端終點鐵路車站,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堅尼地城士美菲路和科士街之間的地底,於2014年12月28日隨西港島綫通車正式啟用並取代上環站成為港島綫的西面終點站。.

新!!: 堅尼地城和堅尼地城站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總站

堅尼地城總站(英文:Kennedy Town Terminus)是香港電車最西面的總站,也是中西區內三個總站之一,位於堅尼地城吉席街最西一段泓都2座對出,即是加多近街與爹核士街之間一帶。.

新!!: 堅尼地城和堅尼地城總站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焚化爐

堅尼地城焚化爐曾是香港四大垃圾焚化爐之一,位於堅尼地城西部。為了避免空氣污染鄰近民居,香港政府於1993年停用該垃圾焚化爐。堅尼地城焚化爐的煙囪引人注目,曾經成為該區的一個地標。焚化爐毗鄰招商局倉碼運輸的貨倉和碼頭、域多利亞公眾殮房、堅尼地城巴士總站、堅尼地城屠房和東華痘局遺址等。 根據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公布,堅尼地城屠房和鄰近的堅尼地城焚化爐會被清拆,以騰出空間作為西港島綫的臨時工地。第一期的堅尼地城焚化爐及屠房拆卸工程於2007年9月28日展開,為期約20個月。於2009年初,焚化爐的拆卸已大致完成。 在港鐵工程完成後,政府將會進行餘下的第二期工程,即拆卸混凝土地台及處理地下受污染的泥土,以便於日後轉為休憩、房屋或其他用途。 File:Kennedy Town Refuse Disposal Incinerator 2.jpg|拆卸中的堅尼地城焚化爐(2008年6月) File:Kennedy Town Refuse Disposal Incinerator 3.jpg|拆卸中的堅尼地城焚化爐(2008年11月) File:Kennedy Town Refuse Disposal Incinerator 4.jpg|拆卸中的堅尼地城焚化爐(2008年12月) File:Kennedy Town Refuse Disposal Incinerator 5.jpg|已拆卸的堅尼地城焚化爐(2009年4月).

新!!: 堅尼地城和堅尼地城焚化爐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

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Kennedy Town Temporary Recreation Ground),亦稱為堅彌地城臨時遊樂場,位於香港中西區堅尼地城西寧街,前身是「金銀貿易場游泳棚」和「鐘聲游泳棚」,於填海後用作「沙倉」存放建築用的海沙,於沉降完成後闢作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所以亦常稱為「沙倉球場」。由於位處西寧街,亦有稱為「西寧街遊樂場」。 在硬地小型足球場旁置有堅尼地城界石,是維多利亞城最西邊的標記。.

新!!: 堅尼地城和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 · 查看更多 »

堅尼地城游泳池

堅尼地城游泳池(英語:Kennedy Town Swimming Pool)是香港的一個公眾游泳池,位於香港島石塘咀西祥街北2號,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由於外觀獨特,有「西環水立方」之別稱。.

新!!: 堅尼地城和堅尼地城游泳池 · 查看更多 »

堅彌地城海旁

堅彌地城海旁(Praya, Kennedy Town或Kennedy Town Praya)是一條香港的街道。它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東接德輔道西,西接吉席街和山市街交界,是一條多線雙向的行車道路,有香港電車來往。.

新!!: 堅尼地城和堅彌地城海旁 · 查看更多 »

士美菲路

士美菲路(前稱士美非路和士蔑非路街,英文:Smithfield和Smithfield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堅尼地城,連接山上的薄扶林道與摩星嶺道交界,以及山下的卑路乍灣堅彌地城新海旁,總長約1.3公里。其中吉席街及科士街之間的一段只限單程南行行車,其餘部分為南、北行雙程行車路。而龍華街與薄扶林道之間的南段擴建部分屬四線雙程車路,中間設有下通道(即小型行車隧道)穿越薄扶林道遊樂場地底。車速限制為50公里每小時。.

新!!: 堅尼地城和士美菲路 · 查看更多 »

士美非路市政大廈

士美非路市政大廈(英文:Smithfield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是香港多用途的市政大樓,位於堅尼地城士美菲路12K號。大樓樓高7層,曾經於2005年進行外牆翻新工程。 大廈於1996年12月6日落成,當時的名稱為市政局士美非路市政大廈(英文:UC Smithfield Complex)。市政局解散後,大樓名稱改為士美非路市政大廈(Smithfield Complex)。其後英文名稱再改為Smithfield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中文名稱不變。 該市政大廈旁為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

新!!: 堅尼地城和士美非路市政大廈 · 查看更多 »

大小青洲

大小青洲(Green Island and Little Green Island,亦作Tai Siu Tsing Chau)為香港中西區青洲和小青洲的合稱。青洲山頂有香港天文台的氣象站,從前是悬掛風球的地點之一,主要供停泊在香港西部的船舶有關颱風的訊息。 大小青洲目前並沒有任何居民居住,也沒有任何公共交通到達該處。.

新!!: 堅尼地城和大小青洲 · 查看更多 »

屠房

屠房是屠宰動物的設施。據統計,平均每隻動物的40-45%可供食用,10-15%會被棄置,剩餘的40-45%會被製成副產品,例如:皮革、肥皂、蠟燭、明膠等。20世紀後期,美國屠房的設計很大程度受到動物科學學者天寶·葛蘭汀的影響,她倡導減輕動物在屠宰過程所受的壓力,可以改善屠房的效率和盈利。.

新!!: 堅尼地城和屠房 · 查看更多 »

山市街

山市街(英語:Sands Street)是一條香港的街道。它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北接堅彌地城新海旁及城西道,途經堅彌地城海旁、吉席街及卑路乍街。在街道的南面,東面的行人路繼續向東南伸延,為一上坡的行人街道、掘頭路,有一道寬闊而陡斜的樓梯供人拾級而上,連接著太白臺、青蓮臺、桃李臺和一通往李寶龍路的巷子;而在斜坡下的行車路和行人路,則跟石山街之轉彎的形式直接連接,為一條單程的行車街道。 1867年,山市上校於此開設了一所造船廠,街道因此得名。.

新!!: 堅尼地城和山市街 · 查看更多 »

上環

上環(Sheung Wan),舊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 該區區議會議員有兩席,分別有民主黨籍的甘乃威及伍凱欣.

新!!: 堅尼地城和上環 · 查看更多 »

中區 (香港)

香港中區的日落 中區是香港昔日的一個行政區劃,範圍包括現時香港島中西區的東部,即中環。.

新!!: 堅尼地城和中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中西區 (香港)

中西區(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西北部,為香港開埠之後最早發展的地區。其中中環和上環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區,而西環則是早期發展的華人住宅區。中西區亦居住了不少福建人(閩南人)以及潮州人,中西區亦有2600多以及2800多人以福建話(閩南話)和潮州話為母語,大多為老一輩的人口。福建人在開埠以來大量遷入中上環以及中上環半山一帶,文咸東、西街、永樂東、西街的轉口貿易,藥材,船務絕大多數都是福建人經營,而潮州人則較後遷入西環以及西環半山一帶。中環亦是早期的香港政治經濟中心,也有全國各地的族群聚居。此外,山頂是香港其中一個富豪聚居地。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中西區人口為243,266人。.

新!!: 堅尼地城和中西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三行

三行為三種職業的統稱,中國古代建造業主要分為上架——由頂而下,即建築業;下架——由下而上,即造船業;中架——以軸而行,即運輸業,建造橋樑、輪車及轎車;其他包括軍器——弓、箭、戰車、甚至刑具;以及農具、傢具、日用品等。建造以木材為主要原料,因此在木業生產、設計及技術方面,需要不斷改善,巧工木匠更為建造業不可或缺的一環。由於時代變遷,現代通常以木工、泥水(運用水泥;一說築棚)及油漆(一說舊指打石)三個裝修工程中必然的工作部份合稱為三行。.

新!!: 堅尼地城和三行 · 查看更多 »

住宅

住宅,又稱住所、房屋、家宅,是人所建築以供居住的建築物。一般有牆壁和屋頂,內部則區隔出房間,但也可不隔間。大部份住宅能抵擋各種天氣變化,以至進侵的人或動物。 住在同一住宅的一群人可稱為一戶,一戶可能是一個家庭,不過也可能是其他的社會群體、組織、其至個人。.

新!!: 堅尼地城和住宅 · 查看更多 »

北角

北角(North Point)位於香港島東區,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地區之一,是香港島的最北端。 現今的北角包括西北面的炮台山,北角站周邊,及大半個七姊妹地區,北角緊接住銅鑼灣的發展,在開埠時已有零散人口聚居,清末到民國時期,香港人口由1891年的22萬大增到1941年的160萬,當中有60-70萬人口都是福建籍的,由早期聚居地跑馬地開始向北角擴展,再從北角擴展到附近的九龍城區紅磡以及觀塘區亦有大量閩籍人口,自此北角一帶成為大多數福建籍居民的聚居地,因為語言相通,這一帶第二族群潮州籍人口,而二戰後北角(以及鰂魚涌)更成為全成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在港鐵通車後,很多人認知的北角變成北角站一帶,人口只有5萬,而戰後因為郭春秧後人開設娛樂事業,自1945年至今亦不停吸收上海籍新移民,但這一帶亦有不少福建人。根據人口普查語文數據,東區的上海籍人口只有福建籍的10%,大約10%上海籍人口居於東區,不少住在北角站一帶,自此亦不停接收上海籍新移民,而大多數的上海人亦遷入深水埗區周邊,北角最初較少廣府人,但隨住1950-1980年代逃港潮,大量人口從廣東省偷渡到香港,有一部份人聚居在東區柴灣一帶,隨新光戲院開設後,亦有不少懂流利廣州話人口由柴灣遷居北角站一帶,而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所在的炮台山站以及鰂魚涌自開埠以來即以福建人為主要多數。近數十年來,北角的人口以及相關族群又不停向東擴展,東區不少包括私人樓宇的區議會選區的人口都是住在近三十年才興建的新樓,人口不少亦是近數十年由北角遷入或北角的族群相關,但東區東部亦有為數不少的廣府人。 很多香港人來自中國各省,各個地區亦有不同族群聚居,只有逃港潮人口以廣東人(粵客潮)為主,南洋回流人口以福建人為主,戰後移民以及單程證人口一直來自全國各省,根據政協省籍族群等數據,但來自廣東以及華南的人口大約有50%(以粵1/6客1/16潮1/6四邑1/16)較多,同時有江西、廣西、兩湖、等地),福建(包括台灣南洋閩籍)人大約有1/6,華中人口大約有1/8,北方總和亦有1/6,連蒙古人、滿族亦有,但語文統一後,大多數居民的下一代都改以廣州話溝通。全港各個地區亦有吸收相關族群的新移民,操廣州話人口的人包括福建人、上海人以至蒙古人,寶馬山的閩僑學校以及炮台山站附近的新樓的人口不少由跑馬地、大坑一帶的舊樓遷入。.

新!!: 堅尼地城和北角 · 查看更多 »

四環九約

四環九約是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初期時,香港島北岸的維多利亞城的行政區劃。這個系統由1857年開始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停用。沿着昔日維多利亞城邊緣上的一組界碑,稱維多利亞城界碑,或曰四環九約界碑。值得留意的是「四環九約」中的九約其實並非一個固定的概念,而是經過多次修訂,有多個版本。.

新!!: 堅尼地城和四環九約 · 查看更多 »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Queen's Road)是香港開埠之後的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分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東(可簡稱為大道西、大道中及大道東),由中西區的石塘咀,一直延伸至灣仔區的跑馬地,全長約5公里。.

新!!: 堅尼地城和皇后大道 · 查看更多 »

石塘咀

石塘咀(Shek Tong Tsui),亦作卑路乍(Belcher) 或石塘嘴,是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的地區,位置為堅尼地城以東,香港大學以北,西營盤以西,即由西祥街/西祥街北至水街/興漢道。.

新!!: 堅尼地城和石塘咀 · 查看更多 »

石山街

石山街(Rock Hill Street)是香港一條行車街道,位處於香港島西環堅尼地城。石山街是一條平路,由東向西走向,雙線單向行車,西端街尾有紅綠燈。石山街途經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及士美非路市政大廈。石山街是在卑路乍街以南,兩者平行走向的街道。.

新!!: 堅尼地城和石山街 · 查看更多 »

石牆樹

石牆樹,又稱古牆樹或石澗榕,是指從石牆縫中長出來的樹木。早期的石牆由於石塊之間有縫,因此榕樹等生命力頑強的種子就會從石縫中長出苗來。這些樹苗雖然長在路旁的石牆上,但由於沒有妨礙人車,也可以抓牢石牆令土坡更加鞏固,因此一直沒有人着意清理。過了一般長時間後,就會生成高大的石牆樹。 石牆樹也為鳥類及各種昆蟲提供棲生之所,城市密度較高,石牆樹對保持市區內的物種多樣性甚為重要。 此外,石牆樹可抓緊石牆,吸收石牆內的水分,使石牆更加鞏固,較難因積水過多而崩塌。 出於商業的角度考慮,石牆樹因綠化了附近環境,亦間接使得周邊樓宇的樓價提高。.

新!!: 堅尼地城和石牆樹 · 查看更多 »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新!!: 堅尼地城和灣仔 · 查看更多 »

硫磺海峽

硫磺海峽(Sulphur Channel)是香港海峽之一,位於青洲、小青洲及香港島區之間。海峽西端連接東博寮海峽,東端則連接維多利亞港。這個海峽是來往中環至長洲、南丫島等離島的香港渡輪以及上環港澳碼頭、尖沙咀中港碼頭至澳門、中山和珠海的跨境渡輪必經之路。 1990年代的青洲填海計劃中,整個硫磺海峽會被填海成為陸地,使青洲與香港島連接,但在環保組織的強烈反對下,香港政府被逼收回有關計劃。 硫磺海峽原稱青洲口。現名與硫磺無關,而是由香港開埠初期的英國皇家海軍炮艦硫磺號(HMS Sulphur)而得名。.

新!!: 堅尼地城和硫磺海峽 · 查看更多 »

社区

区是指有共同文化的人群,居住於同一区域,以及從而衍生的互動影響。在具体指称某一人群的时候,其“共同文化”和“共同地域”两个基本属性有时会侧重于其中一点。如“和平里社区”、“四方社区”是侧重其共同地域属性,而“华人社区”、“穆斯林社区”、“客家社区”等则侧重其共同文化的属性。不过无论所指侧重哪边,社区一词都是强调人群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维系力和内部归属感。20世纪后期,无论台湾,还是中国大陸,有感于过去过度重视宏观经济发展忽略社区需求的情势,都分别将“社区建设”或“社区营造”提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在地方组织方面,都开始在小型地缘组织中引入“社区”两字。如台湾的“社区理事会”,大陆则有意将原来的“居民委员会”改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不过此举尚有很多法律问题没有厘清。.

新!!: 堅尼地城和社区 · 查看更多 »

科士街

科士街(Forbes Street)是香港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為一條單線東西走向的行車街道,連接士美菲路及加多近街。.

新!!: 堅尼地城和科士街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堅尼地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籃球場

籃球場(Basketball court),籃球運動比賽場地。本條目所描述的籃球場以FIBA規則為主(包含FIBA被稱作業餘籃球時期以及FIBA成立以前的時期)包括NBA在內的各國職業籃球聯賽,他們所採用的球場規格如何,詳請查閱官方資料 FIBA舊稱業餘籃球協會,乃相對美國NBA職業聯賽的稱呼。現今職業聯賽不再專指NBA,FIBA也不再自稱業餘。事實上在1990以前世界上很早就不只NBA一個職業聯盟,各職業聯盟都有自己的規則打法。至於FIBA成立前的籃球場,此條目亦會稍加介紹。 2010年新制開始實施,在過渡期內兩種規格的球場都能看到。中國的CBA和台灣的SBL都從2010開始的球季改採新制。.

新!!: 堅尼地城和籃球場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城

維多利亞城(又譯維多利亞市,原譯域多利城,又稱女皇城或香港城;英語:Victoria或City of Victoria)位於香港香港島西北岸,即現時香港中西區及灣仔區一帶,為英國人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後所建立的城市,中心為香港聖公會的聖約翰座堂。 香港開埠至今,維多利亞城(今西上中環、金鐘、灣仔及銅鑼灣等地)一直是香港政府所在地和國際金融中心。不少書籍都標示維多利亞城為香港的首府。 隨着發展,此名今日已經不多見,並且被中西區及灣仔區所取代,然而香港童軍、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及扶輪社等組織仍然保留維多利亞城分區此名字,維多利亞城的界線仍然被記錄在《香港法例》(稱「維多利亞市」)之中,於1903年設立的維多利亞城界碑亦仍然有6塊存在於城市界線上。.

新!!: 堅尼地城和維多利亞城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城界碑

維多利亞城界碑(City Boundary Marker或City Boundary Stone)又稱四環九約界碑,是沿著昔日香港維多利亞城(華人之四環九約)邊緣上的一組界碑,於1903年豎立,以標示維多利亞城的界線。.

新!!: 堅尼地城和維多利亞城界碑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簡稱維港;Victoria Harbour)是位於香港的海港,位處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為香港市中心重要的地理區塊。由於港闊水深,又屬天然良港,香港亦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 維多利亞港古稱尖沙咀洋面或中門;18世紀西方列強勢力進入中國時,被英國人相中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後來在鴉片戰爭後從清帝國中奪取香港,以維多利亞港為中心建設香港,並做為基地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 鵬誠峰:,保護海港協會。事實上,維多利亞港一直影響香港歷史和文化,亦主導香港經濟和旅遊業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大城市的關鍵之一《集體回憶之維多利亞港 — 百年海港的故事》,何耀生,明報出版社,ISBN 978-962-8872-68-8。.

新!!: 堅尼地城和維多利亞港 · 查看更多 »

焚化爐

化爐,即一種火爐,是以高溫燃燒作用火化分解垃圾等物體,成為炭、碳、水蒸氣、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二噁英及其他無法燃燒分解的固體等。以減少垃圾所佔空間、避免滋生細菌及發出異味。 火葬就是用焚化爐高溫分解人類或其他動物屍體。 焚化爐運作時產生的熱能可供發電、供暖,有些焚化爐會附設游泳池,冬天時以熱能加溫池水。.

新!!: 堅尼地城和焚化爐 · 查看更多 »

銅鑼灣

銅鑼灣(Causeway Bay)位於香港島區,是一個購物、娛樂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來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後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爲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歷史上當地名爲「銅鑼灣」的海灣因為填海而兩度北移,原海灣範圍變成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現今的「銅鑼灣」海灣僅指興發街、維園道和鴻興道之間的海域,而銅鑼灣地區的範圍東至屈臣道、麥連街及蜆殼街,西至堅拿道天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 銅鑼灣主要分為東面的住宅區及西面的購物娛樂商場區,銅鑼灣、跑馬地一帶早期本屬東區,在香港區議會分區監察政府事務上,1982年區議會把銅鑼灣北及銅鑼灣南劃入東區,把銅鑼灣中劃入灣仔區,於1990年代亦新增屬東區的銅鑼灣東選區然而在香港政府部門的運作下,以及香港回歸前的立法局選舉分區下(港島中),仍然是以於1963年法定分區為基礎而進行,整個銅鑼灣仍然屬於同一劃區。立法會於2014年1月22日通過的《二○一三年區議會條例修訂令》,原屬東區的「維園」及「天后」兩個選區,於2016年開始改劃入灣仔區議會的範圍,自此整個銅鑼灣均屬於灣仔區。 香港自開埠至今即是東南亞的貿易中心,閩籍華商一直以銅鑼灣作為基地經營轉口貿易,至今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的首富及華商仍大量持有銅鑼灣的商場以至辦公室作為總部,使香港作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得益於內地港澳個人遊政策下龐大的內地旅客人流,銅鑼灣的商鋪租金更曾於2012年超越紐約第五大道,取代其之前連續11年的「全球最昂貴商鋪地段」的地位。現時銅鑼灣租金每平方呎為2,630美元,為第五大道的9成,卻是東京銀座的2倍。而在香港各商業地段,租金排名依次為銅鑼灣、中環、尖沙咀,但隨着2014年後訪港內地旅客人數減少及內地旅客消費習慣的改變,銅鑼灣的租金不斷回落,到2016年時更比高峰期下跌超過五成,不過銅鑼灣至今仍然維持其香港主要旅遊購物區的地位。與此同時,銅鑼灣亦被評選在“中國十大商業街”之列,與著名的上海南京東路,北京王府井等等地區相媲美。 因為銅鑼灣天后廟,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大坑自開埠以來即以閩籍人口為主要多數,建區以來有濃厚的天后文化,區內東角一帶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閩籍同鄉會的地方。維多利亞公園則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公園,有很多休閒、體育設施,加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全港性的文化設施,使銅鑼灣成為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閒以及文化活動中心。.

新!!: 堅尼地城和銅鑼灣 · 查看更多 »

青蓮臺

青蓮臺(通青蓮台,Ching Lin Terrace)是香港島西堅尼地城區內的一條民居私家街道,是西環七臺之一。青蓮臺位置在卑路乍街以南,山市街以東,薄扶林道及蒲飛路以北。其命名與鄰近的學士臺、太白臺等皆以中國著名詩人李白命名。 青蓮臺以往又名李星衢道,原因是它的業權曾由李星衢和其公司擁有。 青蓮臺上有歷史古稀的魯班先師廟,及現已經搬遷漢華中學原校舍、還有數棵古老細葉榕及一些唐樓民居。 交通方面,來訪者必須由山市街拾級而上,沒有車路可直達,所以環境清幽。當然,遊人也可以在其上路薄扶林道(近蒲飛路巴士總站)下車,然後有小路拾級而下到達。.

新!!: 堅尼地城和青蓮臺 · 查看更多 »

西寧街

西寧街(Sai Ning Street)是香港島西北部的一條行車街道,位於域多利道以北,堅尼地城西邊,摩星嶺以北,港島西廢物轉運站碼頭以東,招商局貨倉碼頭以南。 西寧街是一條平坦的道路,東端出口在域多利道近堅尼地城賽馬會診療所,而西端是掘頭路,附近是幾幢多層住宅大廈室內停車場的出入口,包括西寧閣、麗景大廈、富亨閣、域多利道60號,及傲翔灣畔。 西寧街中段招商局貨倉碼頭南邊對面,還有兩幢多層工廠大廈,分別名為廣基工廠大廈、耀基工廠大廈。.

新!!: 堅尼地城和西寧街 · 查看更多 »

西祥街

西祥街(Sai Cheung Street)是香港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為一條單線南北走向的行車街道,連接卑路乍街、堅彌地城海旁及西祥街北。.

新!!: 堅尼地城和西祥街 · 查看更多 »

西祥街北

西祥街北(Sai Cheung Street North)是香港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為一條單線南北走向的行車街道,連接城西道、堅彌地城海旁及西祥街,北接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此街道的城西道至堅彌地城海旁一段以雙線雙行行車。.

新!!: 堅尼地城和西祥街北 · 查看更多 »

西環

西環(Sai Wan),又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另有一英文名稱West Point,是香港的地名,指香港島西部,即中西區西部上環以西的地區,包括西營盤、石塘咀和堅尼地城等地,但不包括摩星嶺。西環的名稱來源有二說,一說源自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維多利亞城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西環爲其中一環,而九約中第一、二和三約則分別為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另一說源於堅尼地城之舊稱「西灣」的諧音,在當地未進行填海工程前,華人又稱該地爲「擸𢶍灣」。西環人口以祖籍潮州為主。 雖然西環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與西營盤,但是在區內居住的街坊通常都將三個地區仔細劃分,而不會統稱為「西環」,部分居民更認為「西環」只是指堅尼地城一帶,並不包括石塘咀和西營盤。至於居於西環以外其他地區的香港市民則多對「西環」之地名感到混淆不清,僅能大概指出其爲西營盤附近一帶的地區。 由於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在2001年遷入西環區內毗鄰西區警署的西港中心,故自2001年後不少香港媒體和市民會使用「西環」一詞作爲中聯辦的代名詞,而香港非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在批評中央人民政府或中聯辦違反基本法對「一國兩制」的規定干預香港事務時則經常使用「西環治港」的說法,作爲對中央人民政府所提出的「港人治港」說法的諷刺,而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香港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則認爲中央人民政府和中聯辦一直在符合香港基本法規定的框架下給予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人民有益的幫助和支持,由始至終貫徹落實「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的方針,並認爲「西環治港」的說法只是反對派抹黑中央人民政府和攻擊香港建制派的手段。.

新!!: 堅尼地城和西環 · 查看更多 »

西環 (選區)

西環是香港中西區區議會下轄的選區,代號A08,成立於1994年,現任區議員為民主建港協進聯盟立法會議員張國鈞。.

新!!: 堅尼地城和西環 (選區) · 查看更多 »

西環街坊福利會

西環街坊福利會是香港早期成立的街坊福利會之一,位處香港西環堅尼地城卑路乍街14號A。福利會的二樓附設譚伯鴻老人中心。 於1949年,中國解放,大量難民由國內逃到香港。西環充斥了很多難民,其中不少無親無故,住在街巷的樓梯底。政府的援助不足以照顧所有難民,所以華民政務司麥道軻呼籲各區居民守望相助,鼓勵各區成立街坊福利會,從事地區性的慈善福利工作,西環街坊福利會於同年成立。 雖然全港各區的街坊福利會並非同時成立,但10月23日(有需要時會開會決定前或後1日)定為全港的街坊節,以紀念街坊福利會的成立。以前在街坊節時,各區街坊會主席會獲邀到港督府參加慶祝酒會,由港督負責主禮,可見當年政府對街坊福利會的認同及重視。 由於當年社會福利署尚未成立,街坊會身兼救災、扶貧的工作。於1950年,西環街坊福利會曾大發棉被救濟難民,並且曾經開辦義學讓失學的小孩有機會繼續讀書。 Category:堅尼地城.

新!!: 堅尼地城和西環街坊福利會 · 查看更多 »

西環邨

西環邨(Sai Wan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堅尼地城,加惠民道和加多近街之間,於1958年正式入伙,由T.S.C.Feltham 建築師設計。前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管理。港島西區租約事務管理處負責租約事務,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屋邨及停車場管理。西環邨是房委會唯一於中西區的公共屋邨。.

新!!: 堅尼地城和西環邨 · 查看更多 »

西營盤

西營盤(Sai Ying Pun)是一座山城,位於香港香港島西部,與半山區及中上環接壤,為香港最早期發展的住宅區及學校區。西營盤可說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方。香港開埠的百多年前,英軍在佔領角以西的西角(West Point)一帶築起軍營,故此地有「西營盤」之名。西營盤是融匯香港歷史、展現華洋雜處樣貌的大眾生活區。在地區行政上,西營盤屬於中西區,位置為上環以西,石塘咀以東,般咸道以北,維多利亞港以南,即大約由嘉安街至威利麻街位置。.

新!!: 堅尼地城和西營盤 · 查看更多 »

西高山

西高山(High West)是香港一座山峰,位於香港島西部介乎中西區與南區之間,龍虎山以南(以薄扶林道遊樂場及克頓道、盧吉道及夏力道交界處為界),扯旗山之西南(以盧吉道為界),海拔,為香港島上第四高的山峰。 西高山大部分屬於薄扶林郊野公園的範圍,為茂密的樹林所覆蓋。不過南面近山頂一帶為懸崖峭壁,幾乎寸草不生,亦因此成為一個良好的攀岩地點。 瑪麗醫院及心光盲人院暨學校座落於其西南山腰。 西高山曾用的土名有砲台山和摩天嶺。.

新!!: 堅尼地城和西高山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堅尼地城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小巴

#重定向 香港小型巴士.

新!!: 堅尼地城和香港小巴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堅尼地城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巴士

巴士是香港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之一,也是香港每日載客量最多的公共交通系統,每日載客接近650萬人次。  .

新!!: 堅尼地城和香港巴士 · 查看更多 »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新!!: 堅尼地城和香港總督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車

香港電車,是香港的一個路面電車系統,來往香港島東區的筲箕灣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另有環形支線來往跑馬地,每日平均接載18萬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另外有英國黑池電車及埃及亞歷山大港電車部分路線使用雙層電車,非全數採用)。 香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僅次香港纜車悠久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之一,它不僅是香港島的地標,也成為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經歷百年來的變遷,香港電車現由法國交通發展集團與巴黎大眾運輸公司一起合資的公司威立雅交通-巴黎大眾運輸亞洲有限公司(RATP Dev Transdev Asia )旗下的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經營。.

新!!: 堅尼地城和香港電車 · 查看更多 »

香港日治時期

#重定向 香港日佔時期.

新!!: 堅尼地城和香港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觀龍樓

觀龍樓(Kwun Lung Lau)是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甲類資助屋苑,是最後一個受政府資助興建的資助房屋計劃。觀龍樓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龍華街20號,在1968年落成。E至G座則於2000年拆卸,並於2008年重建完成為觀龍樓第1及2座。.

新!!: 堅尼地城和觀龍樓 · 查看更多 »

魯班先師廟

魯班先師廟又稱魯班廟,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西環青蓮臺15號,是香港島中唯一拜祭魯班的廟宇,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廟宇建於清朝光緒10年(1884年),屬兩進式非合院建築物,供奉三行祖師魯班。廟宇設置多堵精巧護牆及大量雕刻塑像、浮雕及壁畫。其旁(青蓮臺16至17號)則建有廣悅堂公所,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新!!: 堅尼地城和魯班先師廟 · 查看更多 »

足球場

足球場就是進行足球比賽的場地。足球場的基本條件是一塊長方形的平地,可以是草地、人造草、膠地甚至混凝土地,較簡陋的足球場可能只有兩邊龍門及幾條白線,設備較佳的足球場可能附設有燈光、看台、更衣室等設施。供職業足球聯賽或國家隊進行比賽的足球場,可在四面設有廣告板,看台更可能容納數以萬計的觀眾。有些足球場外圍可能設有田徑跑道。.

新!!: 堅尼地城和足球場 · 查看更多 »

龍虎山 (香港)

龍虎山(Lung Fu Shan,亦作Hill Above Belcher's)是一個位於香港中西區薄扶林的一個小山峰,高253米,是龍虎山郊野公園的所在地。龍虎山東南接扯旗山,南接西高山(以薄扶林道遊樂場及克頓道、盧吉道及夏力道交界處為界),西南接摩星嶺,北接石塘咀。香港大學的本部建築群座落於龍虎山東北部的山腳位置,而維多利亞城的南面界線定於主水平基準之上700呎(約213公尺),經過龍虎山西面及北面山腰。.

新!!: 堅尼地城和龍虎山 (香港) · 查看更多 »

防空洞

防空洞(Air-raid shelter,或稱人防地下室)是一種用來防備空襲及保護平民的軍事掩體。其它原有地下建築,如地鐵車站、隧道、地窖、地下室、鐵路拱門等亦作為防空洞使用。這類構築低於地面,而且受特別堅固,能夠支持以上的建築物重量,因此特別適合用作保護人民受到空襲襲擊。在核武發展出來後,有些防空洞加上了防止核武攻擊的設計。.

新!!: 堅尼地城和防空洞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葡语:Português,簡稱:葡語),是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葡語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七的語言,使用地區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幾內亞比索、東帝汶和澳门,共計九個國家或地區。超過兩億人口以葡萄牙语为母語。 由於葡萄牙從15世紀和16世紀開始向外進行殖民擴張,建立了包括美洲的巴西、亞洲的澳門的殖民統治,葡萄牙語也成為某些地區最常用的第二外語,如西印度的達曼-第烏聯邦區,以及馬來西亞的马六甲州。 最古早的葡萄牙語,源於中世紀的加里西亞王國所使用的一支通俗拉丁語變體。今日的母語人口約為2.1億左右,若包含第二語言使用者則約為2.4億人,通常被列為母語人口世界第6或第7多的語言。葡萄牙語使用區域佔地相當廣泛,同時主要因為巴西眾多的人口,葡萄牙語也是南半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和拉丁美洲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語言。 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曾把葡萄牙语称作“甜蜜的语言”,巴西诗人奥拉沃·比拉克则把葡萄牙语比作“última flor do Lácio, inculta e bela”,意即“拉齐奥最后一朵绚烂的野花”。 葡語界目前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曾說:「世上沒有葡萄牙語這種語言,而是有很多語言使用葡語。.

新!!: 堅尼地城和葡萄牙語 · 查看更多 »

蒲飛路

蒲飛路(Pokfield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香港島西部的堅尼地城。蒲飛路的東北端連接薄扶林道,鄰近香港大學的一段,而另一端則連接堅尼地城的士美菲路。道路大部分為斜路,並從薄扶林道一端向士美菲路一端下降。這條道路是香港島上少數以「路」作為後綴的道路之一,而蒲飛路的「Pokfield」有指是從薄扶林道(Pok Fu Lam Road)與士美菲路(Smithfield)的英文名稱拼合而成。 蒲飛路與薄扶林道的交界,設有一個蒲飛路巴士總站,為香港少數直接以道路名稱命名的巴士總站。巴士總站前稱「大學堂」,所指的是香港大學。 蒲飛路鄰近東南端,有住宅建築物學士台,這裡也是小巴中途站的名字,是最多乘客上車及下車的一個站點,其次是豪宅翰林軒。蒲飛路沿途北望,居高臨下是堅尼地城游泳池及維多利亞港風景。.

新!!: 堅尼地城和蒲飛路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堅尼地城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東華痘局

東華痘局(Tung Wah Smallpox Hospital)是香港昔日一所醫院,位於香港島堅尼地城加惠民道,為當時防治天花的主要設施之一,現已拆卸,僅留下拱形牌坊及基石。.

新!!: 堅尼地城和東華痘局 · 查看更多 »

殮房

--,又稱--、陈尸所、往生室,是医院、殡仪馆或地区停放遺體的场所。可能是一間房、一層樓,或一幢獨立的大樓。除了中東地區因宗教習俗大多在24小時內下葬,其他地區在一個人死亡之後,遺體很少立即火化或下葬,而是會在殮房停放上至少兩、三天,原因有很多,如:給予後人有充足的時間安排葬禮儀式、確定死者不是假死才下葬、死者身份不明,需要家属验尸或DNA指纹分析、因為死因不明,家属要求病理学医师验尸、警方需要死因调查、当地风俗要求特别手续,如僵化或尸体防腐等等。.

新!!: 堅尼地城和殮房 · 查看更多 »

港島綫

港島綫(Island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路線之一,連接香港島中西區的堅尼地城站與東區的柴灣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為前地鐵系統中第三條通車的路綫。由於是當時香港島唯一的大型鐵路路線,因而得名。由1985年起分段通車,隨著西營盤站於2015年投入服務,港島綫終告全線通車。.

新!!: 堅尼地城和港島綫 · 查看更多 »

港島綫西延

港島綫西延(Extension of Island Line to Western District),工程名稱為「西港島綫」(West Island Line)是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鐵路項目,為港島線第三期的發展項目,亦是在將軍澳線(工程編號為6XX)完工後,下一個採用前地鐵工程編號的港鐵工程(工程編號為7XX),同時為首個採用剛性懸掛電纜的港鐵項目。是次工程旨在於將原有港島綫向西伸延。延綫共設3個車站,分別為西營盤站、香港大學站及堅尼地城站,為香港島西區提供鐵路服務,並且接駁香港島其他地區。 延綫於2009年8月10日動工,堅尼地城站及香港大學站如期2014年12月28日通車,西營盤站則於2015年3月29日啟用。項目造價約185億港元,每小時單向的最高運載乘客數量最高可以達到85,000人次。.

新!!: 堅尼地城和港島綫西延 · 查看更多 »

港島西廢物轉運站

港島西廢物轉運站(Island West Transfer Station)是首個在人造洞穴內興建的廢物轉運站,建於海旁村、潮州村等寮屋區舊址,工程耗資6.4億元,每年營運成本為5600萬元。廢物轉運站於1997年12月9日開幕,每日可處理1,000公噸廢物,經處理後的廢物會利用船隻運往新界西堆填區棄置;站內更附設污水處理廠及消除氣味的設備,以免對附近環境構成污染。。.

新!!: 堅尼地城和港島西廢物轉運站 · 查看更多 »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新!!: 堅尼地城和港鐵 · 查看更多 »

摩星嶺

摩星嶺可以指:.

新!!: 堅尼地城和摩星嶺 · 查看更多 »

摩星嶺 (香港)

摩星嶺(Mount Davis,坊間亦作Mo Sing Leng)是香港香港島最西端的一個小山丘,海拔,位於堅尼地城以南、薄扶林以北,也代表香港島西面的盡頭。摩星嶺毗鄰大小青洲,兩者被硫磺海峽相隔著。摩星嶺的英文名字Mount Davis以香港第二任香港總督戴維斯命名。在摩星嶺可飽覽香港島西邊的美麗海景,除了可看到在硫磺海峽對面的大小青洲外,亦可眺望到南丫島、長洲、大嶼山、坪洲、周公島和大小交椅洲等等離島,亦可遠遠地看到青馬大橋,而且也是一個觀賞日落餘輝的好地方。 摩星嶺是香港島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因為近海的地段建滿了豪宅:周啟邦夫婦、趙世曾等多位世家子弟的居所都在這裡。然而,在富豪的巨宅附近卻是曾用作拘留所的「白屋」,山腰卻曾經是平房區(已清拆的公民村),山腳沿海旁一帶亦曾經是大量的木屋區(如海旁村、褔源村等等),但亦已在清拆公民村前清拆了,而現時在原址已開鑿了一個深入摩星嶺山體內的洞穴所做成的港島西廢物轉運站。山頂有警察通訊站及賽馬會摩星嶺青年旅舍,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來的遺跡。.

新!!: 堅尼地城和摩星嶺 (香港)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堅彌地城西環尾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