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裴子野

指数 裴子野

裴子野(),字幾原,河东郡聞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裴松之的曾孫,裴骃的孙子,裴昭明之子,与曾祖、祖父合称“史學三裴”。.

31 关系: 南史南齐南朝梁司马光大鴻臚大通天监宋书山西省中興何承天班彪颜氏家训裴骃裴松之诸暨市資治通鑒贾谊运城市过秦论范缜闻喜县蕭繹校尉梁书梁元帝永明河東郡 (中國)沈约泰始文苑英華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下迄南陳祯明三年(589)。记刘宋、南齊、南梁、陈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记载南朝历史。《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壽的作品。他撰寫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未完成的事業。 李大師鑑於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複,詳于本國而略於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刪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 李大師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後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因於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後因事離開史局,「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貞觀十五年(641年),繼續編撰,「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马光给劉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後,《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南史》與《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南史》與《北史》皆用「家傳」形式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達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餘年,乃至於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說:“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同時《南史》、《北史》內容亦有重复现象。《南史》中更刪除了部分判決文字(包含《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等人之罪名文字),使成不白之冤。.

新!!: 裴子野和南史 · 查看更多 »

南齐

齊(479年-502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二个朝代。为蕭道成所建。史称南齐(以与北朝的北齐相区别)或萧齐。 以齐为国号,源于谶纬之说。《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宋”(因为南朝宋皇族为刘姓)。.

新!!: 裴子野和南齐 · 查看更多 »

南朝梁

#重定向 梁 (南朝).

新!!: 裴子野和南朝梁 · 查看更多 »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新!!: 裴子野和司马光 · 查看更多 »

大鴻臚

大鴻臚是中國古代官名,秦代時稱典客,漢景帝中六年時改名大行令,至漢武帝太初元年時改名為大鴻臚,為掌理「蠻夷」事務,亦即外交事務的機構,下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王莽一度將之改為典樂,魏晉南北朝時此單位有時設置有時廢除,至北魏時尚有此官,隋代以後廢除,改为鴻臚寺卿,但所職掌職務已有所不同,作为鸿胪寺主官的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新!!: 裴子野和大鴻臚 · 查看更多 »

大通

大通可以指:.

新!!: 裴子野和大通 · 查看更多 »

天监

天监(502年四月—519年十二月)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一个年号。南朝梁使用这个年号共17年餘。 中兴二年,齐和帝蕭寶融禅位于萧衍,梁建国,改元。.

新!!: 裴子野和天监 · 查看更多 »

宋书

《宋書》,二十四史之一,由南朝梁沈约等人所著。沈约在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奉詔撰《宋書》,寫成本紀10篇、列傳60篇、志30篇,共一百篇。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479),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他根据宋的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的《宋书》,进行增删、订补工作,将宋末十几年的史迹加以补充,撰寫中大量抄錄了徐爰的宋書,因此七十篇的人物傳記以一年的飛快速度完成。《宋书》保存了很多的史料,包括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参考价值很高。沈约在《宋书》各志中的叙述,经常溯及到魏晋时期,这完全可以弥补《三国志》等书的缺陷,同時因為志才是沈約親自創作的部分(人物傳記多抄前人徐爰之宋書),所以志的價值最高。《宋书》的志有八类,包括《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号称《宋书》八书,份量占全书的一半。《宋书》志的部分上溯先秦,魏、晋尤为详尽,记载了不少诏诰、奏疏和古代乐曲、歌词等珍贵资料。余嘉錫稱贊《宋書》志是“史家之良規”。 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宋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宋諸王世表〉、〈宋方鎮年表〉、〈宋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羅振玉補宋書《宗室世系表》1卷,盛大力《宋書補表》4卷,郝懿行補宋書《刑法志》《食貨志》各1卷。近人聶崇岐有《補宋書藝文志》1卷。.

新!!: 裴子野和宋书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裴子野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中興

中興可以指:.

新!!: 裴子野和中興 · 查看更多 »

何承天

何承天可能指以下人物條目中的一個:.

新!!: 裴子野和何承天 · 查看更多 »

班彪

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祖父班况,汉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班稚,汉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姑母班婕妤是汉成帝嫔妃。班彪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父亲。 班彪出生于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的一个儒学家庭。西汉末逃避兵乱投窦融麾下。班彪劝窦融服侍汉光武帝建立东汉有功,被封徐县令。但此后不久因病退职。班彪补充《史记》,作《史记后传》65篇,为班固《前汉书》打定了基础。 《后汉书》中有《班彪列传》。 B班 B班 B班 B.

新!!: 裴子野和班彪 · 查看更多 »

颜氏家训

《顏氏家訓》由北齊顏之推所著,於隋初成書。全書七卷二十篇。 《顏氏家訓》全书七卷二十篇,即《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以傳統儒家思想為中心,也注重實學、工農商賈等技能,教育顏氏後輩關於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學問,“又兼论字画音训,并考定典故,品弟文艺”。其中《歸心》篇宣傳佛教思想,《書證》、《音辭》兩篇討論古書訓詁音韻,《文章》篇討論文學,《誡兵》討論軍事。顏之推自称:“吾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範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顏氏家訓》裡面提到一個故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顏本人認為“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顧炎武稱讚他說:“嗟夫,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王鉞曰:“北齊黃門顏之推《家訓》二十篇,篇篇藥石,言言龜鑑,凡為人子弟者,可置一冊,奉為明訓,不獨顏氏。”但也有人認為,“南朝入仕北朝”的顏之推自嘆“一生而三化”,其“家訓”寫來道貌岸然,顏之推本人的經歷,卻不是那麼的“民族大義”。.

新!!: 裴子野和颜氏家训 · 查看更多 »

裴骃

裴骃,字龙驹,南朝刘宋时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之子。著有《史记集解》八十卷,为旧注史记三大家之一。與其父裴松之及其孙裴子野合稱“史學三裴”。.

新!!: 裴子野和裴骃 · 查看更多 »

裴松之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东晋、劉宋時期的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與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稱。.

新!!: 裴子野和裴松之 · 查看更多 »

诸暨市

诸暨市,为中国浙江省下辖县级市,由绍兴地级市代管。诸暨市经济发达,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县市之一,其综合竞争力2010年位居浙江省第五位,全国百强县(市)第十三位,诸暨因盛产珍珠而号称“珍珠之乡”。诸暨市旧称“暨阳县”,为越国古都,是西施故乡。诸暨市区有西施殿、古城门等文化古迹。政府驻地:诸暨市东一路19号。与此同时,诸暨现在进行大城市建设,为积极融入杭绍大都市圈做最后的冲刺。未来5年,诸暨将成为新新区域。.

新!!: 裴子野和诸暨市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裴子野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贾谊

贾谊(),西汉时期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由于是知名的學者,人稱贾生、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长沙。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政论文《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新!!: 裴子野和贾谊 · 查看更多 »

运城市

运城市,古称河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端,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全市辖1区2市10县、133个乡镇街道、3338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504.6万,其中城镇人口171.0万人,乡村人口333.6万。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新!!: 裴子野和运城市 · 查看更多 »

过秦论

過秦論為西漢初期的才子“洛陽少年”賈誼所作,司馬遷十分推崇這篇政論,《史記·秦始皇本紀》之後“太史公曰”大量引用其中四段之文(止於“攻守之勢異也”),另在《陳涉世家》中又引用第一段。《汉书·陈胜项籍传》亦引用《过秦论》的部分文字。《昭明文選》則分為上、中、下三篇,分別評論秦始皇、秦二世、子嬰三代的過失,總結秦亡的教訓;其中又以上篇〈過始皇〉最後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徐彦伯《登长城赋》吟:“贾谊则洛阳才子,飞雄论以过秦。”唐朝詩人张九龄有《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詩吟:“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孟郊《寄崔纯亮》诗--:“时读《过秦篇》,为君涕滂沱。”宋人陈师道说:“贾谊之《过秦》,以谕汉也;陆机之《辨亡》以警晋也,有经世之心焉。”《文心雕龙·论说》提到:“陆机《辨亡》效《过秦》而不及,然亦美矣。”明人方岳贡认为干宝的《晋论》摹拟《过秦论》。清人姚鼐在《古文辭類纂》中評“雄駿宏肆”,魯迅評價為“西漢鴻文”,“疏直激切,盡所欲言”。《管锥编》指出:贾生此文,犯了“堆叠成句,词肥意瘠”之病。.

新!!: 裴子野和过秦论 · 查看更多 »

范缜

范縝(),字子真,南鄉舞陰(今河南泌陽羊冊鎮古城一帶)人,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 晉安北將軍范汪六世孫,祖父范璩之,曾任南朝宋中書侍郎。其父范濛南朝宋其間任朝請。有一子范胥,南朝梁其間任國子博士。范縝初為寧蠻縣主簿,升遷為尚書殿中郎。南齊永明年間,為了進一步緩和南北局勢,齊武帝派范縝作為使者出使北魏,范縝的學識和能力受到北魏朝野的稱贊。 天監六年(507年)被召為中書郎。同年他著《神滅論》一文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也。」反對當時藉助政權力量以勢壓人的佛學,認為物質是實在的,精神是附生的,希望人們不要迷信宗教,以節省金錢。 范縝的《神滅論》一--,“朝野喧嘩”,曹思文作《難神滅論》「秦穆公七日乃寤,並神遊於帝所,帝賜之鈞天廣樂,此其形留而神逝者乎。」,蕭琛作《難神滅論》引「杜伯關弓」、「伯有被介」故事駁之。 梁武帝蕭衍是一個信佛之人,作《敕答臣下神滅論》,命令他放棄觀點,不要論戰。組織僧俗六十多人發表文章對范縝進行圍攻,王琰則痛斥范縝:“嗚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范縝巧妙地回道:“嗚呼王子!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眾人終究無法駁倒神滅論的論點。 范缜雖忤逆上意,但梁武帝並未為難他,而是让他位居国子博士之職,也未禁毀《神灭论》一文。他有文集十五卷。范缜有一子,名胥,字长才,继承父業为国子博士。.

新!!: 裴子野和范缜 · 查看更多 »

闻喜县

闻喜县是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所辖的一个县,面積有1160平方公里,人口約38萬人(2002年)。.

新!!: 裴子野和闻喜县 · 查看更多 »

蕭繹

#重定向 梁元帝.

新!!: 裴子野和蕭繹 · 查看更多 »

校尉

校尉是古代中国的武官官职,在歷史上具重要影響力。該職位於汉朝时达到鼎盛,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但是其手下必有親自统领的部队,而将军却不一定有自己的军队,所以其实际影响力有时候甚至超过将军;东汉末年三国序幕之时,名义上统领天下兵马的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而其手下的西園軍校尉袁绍、曹操等却以此職位带领士兵兵變杀死了所有的宦官。.

新!!: 裴子野和校尉 · 查看更多 »

梁书

《--書》,唐朝人姚思廉著,纪传体记载南朝梁朝史。书成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6卷。 最早蕭子顯寫有《普通北伐記》五卷,蕭韶寫有《梁太清记》十卷,沈约寫有《武帝本纪》十四卷,周興嗣寫有《梁皇帝实录》五卷。許亨寫成《梁史》五十八卷。梁代謝昊又有《梁書》四十九卷,陳代何之元和隋代劉璠各成《梁典》三十卷。 姚思廉之父姚察在隋时有旧稿,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嘱其子思廉續書,贞观三年(629年)思廉奉命修史,房玄齡和魏徵為總監修,並采謝昊、顧野王諸家舊作,贞观十年(636年)書成。《梁書》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有二十六卷卷末論讚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另在列传中新创《止足列传》,记述功成身退的士大夫的事迹。上自502年梁武帝萧衍称帝,止於557年陈霸先灭梁。 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梁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梁諸王世表》、《梁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洪齮孫《補梁疆域志》4卷。.

新!!: 裴子野和梁书 · 查看更多 »

梁元帝

梁元帝萧绎(),字世誠,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正式谥號為「孝元皇帝」,後世比照西漢的漢元帝和東晉的晋元帝,省「孝」字稱「梁元帝」。.

新!!: 裴子野和梁元帝 · 查看更多 »

永明

永明(483年正月—493年十二月)是南朝齊武帝萧赜的年號,共10年餘。 永明十一年七月鬱陵王萧昭业即位沿用。.

新!!: 裴子野和永明 · 查看更多 »

河東郡 (中國)

河東郡,中國古代的郡。.

新!!: 裴子野和河東郡 (中國) · 查看更多 »

沈约

沈约(),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新!!: 裴子野和沈约 · 查看更多 »

泰始

泰始是几个中國歷史上年号的名称:.

新!!: 裴子野和泰始 · 查看更多 »

文苑英華

《文苑英華》是宋太宗時李昉、扈蒙、宋白、徐鉉等二十餘人共同編纂的文學總集。 《文苑英華》於太平興國七年(982)開始編輯,後來宋太宗又命蘇易簡、王祐、范杲、宋湜及宋白等人參修,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初稿,篇幅多達一千--,所選詩文共二萬三百余首。選材侷限與《文選》相銜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還收錄了詔誥、書判、表疏、碑誌……等,可用來考訂史實。其中唐人作品佔十分之九。 《文苑英華》成书草率,內容有不少缺失,“原修书时,历年颇多,非出一手。丛脞重复,首尾冲决。一诗或指为二,二诗或合为一,姓氏差互,先后颠倒,不可胜计”。景德四年(1007)又重新编选,並進行“删繁补阙”的工作。祥符二年(1009)又命石待问、张秉、薛映、戚纶、陈彭年等复校。終北宋一朝,《文苑英華》實未刊刻。南宋時,还在做补删工作,周必大退隱“老丘園”,邀集胡柯、彭叔夏等好友進行再校訂工作,書中多補有異文“一作……”或“集作……”,嘉泰元年(1201)才付印。今存者即此校定本。彭叔夏曾将部分校文写成《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將問題分“十類四十五子目”。清朝勞格又有《辯證拾遺》。一般以為清朝編《全唐文》其實是以《文苑英華》爲底本,如李商隐《樊南文集》即是從《文苑英华》中輯出。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指出“所收赋至一百五十卷,唐赋居十之七八,陈陈相因,最无足现”;又说“其杂文中不收柳柳州《乞巧文》、昌黎《送穷文》,而收沈下贤为邯郸妓李容子所作《乞巧文》,殊不可解。”。.

新!!: 裴子野和文苑英華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