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衙前圍村

指数 衙前圍村

衙前圍村(Nga Tsin Wai Tsuen),又名慶有餘村,代表「滿溢的繁榮及興旺」,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光道,是香港市區於二十世紀後唯一曾存在的原居民圍村,正面臨清拆重建。衙前圍村所在地傳統上被認爲是九龍城地區,但後來的十八區分界將其劃入黃大仙區範圍。衙前圍村曾是九龍半島歷史最悠久的仍然有人居住村落(李鄭屋村可能早在東漢時已建村,比衙前圍村更早建村),但其「圍」卻與新界一般的圍村如錦田吉慶圍不同。新界的圍村是在村外建成一道獨立的防禦外牆,但衙前圍村的「圍」卻是由村屋的外牆相連而成。衙前圍建成的時間,在1570至1574年之間,至今已經歷逾400年的歷史。.

59 关系: 南宋南華早報古物諮詢委員會吴姓吉澳吉慶圍大磡村天后宮孫明揚中国皇帝九龍九龍十三鄉土地發展公司土瓜灣圍村啟德機場元朝倫敦高院神功戲祭祀祈安醮第二次世界大战遷界令荃灣頭條日報衙前圍道香港香港市區香港圍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行政區劃香港法例黃大仙區黃大仙區議會齋戒錦田舞龍蘋果日報蘋果日報 (香港)至德公立學校長江實業陈姓排屋李姓李鄭屋邨東頭邨木廠街房屋及規劃地政局明報海盗...新九龍新界新界原居民新界小型屋宇政策新蒲崗文汇报 (香港)斋食打鼓嶺道1724年 扩展索引 (9 更多) »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新!!: 衙前圍村和南宋 · 查看更多 »

南華早報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CMP,简称南早)和星期日出版的《星期日南華早報》(Sunday Morning Post)是香港銷量最高的英語收費報紙。其主要對手為香港免費英文報章《英文虎報》、《亞洲華爾街日報》及《HKFP》。現時的總編輯(Editor-in-Chief)為譚衛兒。.

新!!: 衙前圍村和南華早報 · 查看更多 »

古物諮詢委員會

古物諮詢委員會(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是一個香港法定機構,委員會由各有關領域的專門人才組成,就古物古蹟事宜向「古物事務監督」(現為發展局局長)提供建議。.

新!!: 衙前圍村和古物諮詢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吴姓

吳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行第6位,是當今中國大陸第九大姓,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對中國大陸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統計數據顯示吳姓是第十大姓。 在做自我介紹時,通常會將「吳」稱作「口天吳」;但實際上「吳」字的下方並非「天」,近代將其書寫成現今的樣子。.

新!!: 衙前圍村和吴姓 · 查看更多 »

吉澳

吉澳(Crooked Island,或Kat O)是香港的一個島嶼,位於大鵬灣西南水域,沙頭角以東,船灣淡水湖以北的位置附近,地區行政上屬於北區沙打分區。島嶼面積2.35平方公里,目前約有不到50人居住,且多為長者。.

新!!: 衙前圍村和吉澳 · 查看更多 »

吉慶圍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村,位於元朗區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泥圍合稱「錦田六圍」。.

新!!: 衙前圍村和吉慶圍 · 查看更多 »

大磡村

大磡村(Tai Hom Village),曾是香港市區大型寮屋區,香港九龍十三鄉之一,位於九龍鑽石山與新蒲崗之間,與上元嶺村及下元嶺村組成鑽石山寮屋區,佔地7.18公頃,於2001年完成清拆。現時為港鐵沙田至中環綫鑽石山站擴建部分的地盤。.

新!!: 衙前圍村和大磡村 · 查看更多 »

天后宮

#重定向 媽祖廟.

新!!: 衙前圍村和天后宮 · 查看更多 »

孫明揚

孫明揚博士(Dr.,),生於重慶「孫明揚檔案」欄目,《蘋果日報》,2011年4月27日。,前香港政府政制事務局局長 、民政事務局局長、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及教育局局長。.

新!!: 衙前圍村和孫明揚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最初被称为--、帝、皇、王、天子等。皇帝称号则始创于秦始皇,他以自己一統海內的功绩为傲,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无人能及,宜用新的称号来标志自己的尊贵身份,于是创号“皇帝”,自己称“始皇帝”,规定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千秋万世;与“皇帝”称号相对应的,秦始皇还创立并推行了一整套中央直接统治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政治權力的国家机制。这一整套体制在秦朝被民乱和战国诸侯后裔推翻后,被汉朝承袭并加以巩固,并随“皇帝”的称号流传后世。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中国后世王朝的最高君主纷纷以“皇帝”为号;而秦始皇创制的以“皇帝”为最高、最权威统治者的国家体制,也被称为帝制。 对皇帝的尊称历代不同,当面称呼皇帝有“陛下”、“圣上”或“万岁”等尊称,私下提及皇帝则需使用「至尊」、「聖人」、「官家」、「上」等尊称。 中国历史上在同一时期被公认为“皇帝”正统的只能是一个“大一统”政权的君主,该政权必须统治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取得周围地区名义上的臣服,如此才能被肯定为“正统”。“正统”政权往往被称为“某朝”、“某代”,而不称为“某国”。历史上某些政权统治区域相对较小,其君主也在自己的国内称皇帝,却一般不被二十四史体系认同为真正的“皇帝”,实际仅相当于“国王”,如历史上越南地区的南越国,其开国君主对内称皇帝,对汉称臣。此类政權的称谓仅仅是“某国”,而不能称“某朝代”。在某些大分裂时期,中国没有公认正统的皇帝,如南北朝时与五代十国时期,同时有两个或数个中型王朝并立,这些中型王朝的实力超过了一般的“国”,各自称“皇帝”,并质疑对方的“正统性”,却始终没能实现一统海内的功绩。三國時期時,魏、蜀、吳三国国君也曾相继称帝;然而短暂地并存之后,由西晋完成了统一,成为了继汉朝而来的正统王朝。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统朝代的标志之一是夏朝大禹制作的九鼎,传至周代,到秦朝末年失传;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正统朝代的标志则变成了始皇帝传国玉玺,然而该玉玺几经失传、后世所谓重新发现者又多是伪作,故而自晋以后已经基本丧失了其标志性地位。 中国皇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至此中国皇帝制结束,共和制建立。中華民國成立後,雖有袁世凯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張勳又擁溥儀復辟、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之傀儡政權皇帝溥仪,但都以失敗告終。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中国的皇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帝),享年89岁;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驾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在位近62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 在中国历史上,仅有一位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是为唐朝时唐太宗宫人、唐高宗皇后,篡唐建「周」(史称武周),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即后世谓“武则天”者,其晚年退位将政权复归于自己的兒子,恢复了唐朝宗室,死后仍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合葬于乾陵。唐朝之後雖然有多位太后臨朝聽政,具有皇帝的實權,但僅是有實無名,未再出現真正登基、享有皇帝称号的女帝政权出现。.

新!!: 衙前圍村和中国皇帝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新!!: 衙前圍村和九龍 · 查看更多 »

九龍十三鄉

九龍十三鄉(簡稱十三鄉),是指在1960年代以前香港新九龍的十三個規模較大的鄉村,由左至右包括沙埔、衙前圍、竹園(大約為現在整個黃大仙的範圍)、大磡、元嶺、沙地園、坪頂、牛池灣、坪石、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其中,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九龍四山,為昔日用作石礦場的山丘及其附屬的鄉村。十三鄉實際位置就是指九龍城的賈炳達道以東至鯉魚門一帶的東九龍地區,實際區域為九龍城部份地區、黃大仙和觀塘區,於1968年前為舊香港四區(包括香港島、九龍、新九龍、新界)之一的新九龍地區。後來隨著港英政府將九龍半島、香港島與新界重新分為十區,以及1960年代政府大規模發展新九龍而逐漸被人淡忘。.

新!!: 衙前圍村和九龍十三鄉 · 查看更多 »

土地發展公司

土地發展公司,簡稱土發公司,是市區重建局的前身,根據《土地發展公司條例》於1988年成立,是一間公營機構,專責市區重建,避免市區環境進一步惡化,以及改善舊區居民的居住環境。土發公司的財政是自負盈虧的。.

新!!: 衙前圍村和土地發展公司 · 查看更多 »

土瓜灣

土瓜灣(To Kwa Wan),古稱土家灣,其中香港粤語經常把陰平的「灣」讀作陽平的「環」,土瓜灣位於九龍西九龍城區的南部,主要以住宅區及輕型工業區為主,另外此區沿漆咸道北至馬頭圍道一帶亦聚集了不少傢具商舖。.

新!!: 衙前圍村和土瓜灣 · 查看更多 »

圍村

圍村指由石牆包圍的傳統中國村落,用以防禦鄰近仇敵、盜寇和猛獸。圍村常見於珠江三角洲,住在村落裏的多是一個家族。.

新!!: 衙前圍村和圍村 · 查看更多 »

啟德機場

啟德機場(1925年1月24日—1998年7月6日)是香港一座已停用的民用機場,位於九龍九龍城區。於1962年至關閉期間正式名稱為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啟德國際機場。1998年赤鱲角機場落成後,啟德機場同時關閉,並承接後者的「香港國際機場」名稱。 啟德機場運作時為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客運量全球第三,貨運量全球第一。然而,極為繁忙的啟德機場座坐落於香港市區,只有一條跑道,而且周圍均屬於高密度樓房,空域狹小,在安全及需求考慮下,香港政府於1989年選址大嶼山西北面的赤鱲角填海興建新機場。新機場工程歷時8年,於1998年7月啟用,同時啟德機場完成其歷史任務,正式關閉。啟德機場運作時曾經有「全球十大危險機場」的稱號。經過多年的研究及討論,香港政府在啟德機場的原址推出《啟德發展計劃》。.

新!!: 衙前圍村和啟德機場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衙前圍村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倫敦高院

#重定向 英格蘭及威爾斯高等法院.

新!!: 衙前圍村和倫敦高院 · 查看更多 »

神功戲

#重定向 酬神戲.

新!!: 衙前圍村和神功戲 · 查看更多 »

祭祀

祭或祭祀,从内容上包括场地、仪式、祭文(祝禱詞)、祭品(Sacrifice)等内容:.

新!!: 衙前圍村和祭祀 · 查看更多 »

祈安醮

安醮(粵語:音「照」),屬醮的一種,各地名稱不同,包括太平醮、平安醮、太平清醮、太平福醮、安龍清醮、清醮、清醮會、打清醮、清吉醮、祈安清醮、天醮、春醮等,屬於醮的一類,是道教一個傳統儀式,亦是民間習俗,為答謝神明的庇護之恩,並且祈求風調雨順、五業興旺和地方平安。在四川、福建、廣東、香港及台灣一帶特別盛行。 在香港,太平清醮是村民酬謝神恩、祈求國泰民安的盛大儀式,又以依賴漁業和農業為生的村民最為著重。不少鄉村至今仍保留定期打醮的習俗,大部分清醮都稱為太平清醮,少數則稱為安龍清醮。 太平清醮活動承傳了不少中國民間風俗及文化,近代的太平清醮更吸引了不少外來人士參觀,如:長洲太平清醮便成為長洲當地一年一度的的大型活動,每次均帶來大量攝影者、遊客,人潮都擠滿地方不大的長洲,街道變得水洩不通,每次也為當地商店食肆帶來一定經濟收入,近年更有紀念品發售。.

新!!: 衙前圍村和祈安醮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衙前圍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遷界令

遷界令又名遷海令,是清朝政府為對付明朝遺臣鄭成功在台灣的明鄭王朝,以斷絕中國大陸沿海居民對其之接濟的法令。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采纳黄梧的建議,将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並將房屋焚棄,不准百姓复界。當時包括兩廣總督周有德、廣東巡撫王來任等一些地方官員均請求复界。 康熙亲政后,一些地方逐渐“开边展界”,人民回乡复业。康熙八年(1669年)允许沿海居民复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后正式展界。所谓“展界”,就是安排在顺治十八年前后被迁界令强迁的沿海居民复归故土。十一月,康熙帝将吏部侍郎杜臻、内阁学士席柱差往福建、广东主持沿海展界事宜,行前谕曰:“迁移百姓事关紧要,当查明原产给还原主,尔等会同总督巡抚安插,务使兵民得所。” 遷界令措施對明鄭有一定打擊成效。不過使得東南沿海地區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失所。遷界的惨痛记忆依然在嘉庆年间生活的林氏族人在族譜中的记述记叙下来。就在九龙定居生活的原居民而言,復界后的康熙末年能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反而是安稳的因素。復界后数年的1676年,海盗攻陷彭莆围,杀戮村民。海盗戮村前已外出的极少数村民幸存,而作为后裔的竹園林氏較迅速恢復了其在九龍的勢力,甚至因土地不敷居住,分支了部分竹園族人至蒲崗村土地。而吳姓族谱中因遷界而四代祖先无从稽考,直至1724年在衙前圍村才定居下来。记叙林氏后人的记述认为该次海盗来自台湾。.

新!!: 衙前圍村和遷界令 · 查看更多 »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新!!: 衙前圍村和荃灣 · 查看更多 »

頭條日報

《頭條日報》創刊於2005年7月,屬星島新聞集團旗下,是繼《都市日報》後第二份在香港出版的免費報紙,亦是星島報業集團出版的第一份免費報紙。《頭條日報》為連續八年全港第一的免費報章。《頭條日報》除了逢週一至六的印刷版本外,並通過不同的網上及移動平台提供電子版本,逢週日及公眾假期亦備有電子報。.

新!!: 衙前圍村和頭條日報 · 查看更多 »

衙前圍道

衙前圍道是香港九龍九龍城區的一條道路,連接九龍仔及九龍城。道路雙程行車,西接蘭開夏道,東接啟德道及沙浦道,貫穿整個九龍城,為九龍城內最主要道路,跟區內其他道路成魚骨狀相連,例如侯王道、聯合道等。在啟德機場未關閉前,該機場的13跑道的飛機進場導航燈建於衙前圍道一座樓宇的天台上,該座樓宇曾開設漢寶集團的酒樓。.

新!!: 衙前圍村和衙前圍道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衙前圍村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市區

香港的市區是常見的區域總稱。在香港,香港人習慣以市區形容已經高度發展的市中心,及以郊區及新市鎮來分辨不同地方。.

新!!: 衙前圍村和香港市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圍村

香港的圍村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 「本地圍」與「客家圍」。「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围头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清朝初年,厲行「遷海令」以絕接濟在台灣反清的鄭成功,沿海空虛而淪為寇穴,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本地人獲准遷回舊地,而在这时期,客家人也开始从大陆山区迁入香港,他们进入原属围头原居民之地定居,围头与客家双方由于语言、风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之土地的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土的一方指围头人,而客的一方指客家人。围头人与客家人都各自建造围村,以作为双方械斗之用。 「本地圍」所居住的是本地人(即围头人),每個家庭有獨立的房屋,四周建有高牆環繞。牆基採用大麻石鞏固,而牆身用青磚砌成,四邊的胸牆開有槍孔。圍內建築整齊,有明顯的中軸線,神廳設於末端。門外挖掘護城壕溝,圍門是連環鐵門或木條橫柵門。 乾隆嘉慶期間,客家居民遷居新界日多,多在本地人毗鄰建立新村定居,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遂客家人就仿原居地山区圍龍屋型制,建造「圍屋」,聚族而居,用以械斗防衛。 「客家圍」形制是主要由多間房屋組成的圍屋群,房屋牆身特厚而窗戶特小,部分橫屋的牆壁組成圍村的牆壁,圍屋四角設有炮樓(又名圍斗或瞭望台)。.

新!!: 衙前圍村和香港圍村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新!!: 衙前圍村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行政區劃

早於香港開埠初期,香港地域已有相當的行政分區。1963年,港英政府為港九市區劃為四十多個法定分區,成為香港市區日後的基本行政分區。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為新界制定清晰的法定分區界線。而立法會、市政局及區議會在不同時代則有各自的選區,劃分方法各有不同。香港政府各部門亦會依據各自訂立的內部分區而分工。 香港規劃政策包括三層,當中第一層全港整體規劃,第二層市區城區規劃,然後第三層分區規劃大綱。解散市政局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只下放少量監察權力和責任給區議會。.

新!!: 衙前圍村和香港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香港法例

《香港法例》是香港現存的成文法法例編彙。由於香港的法律制度以普通法為依歸,對於有爭議的案例或有必要遵守的規定,都會以成文法形式頒佈並實行。.

新!!: 衙前圍村和香港法例 · 查看更多 »

黃大仙區

黃大仙區(Wong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截至2016年中,黃大仙區人口為425,235人。黃大仙區亦是全香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區份;其東面以飛鵝山、象山與西貢區為界,以清水灣道與觀塘區為界,西面則沿聯合道(東頭邨道與竹園道之間)、竹園道(廣播道、聯合道與橫跨龍翔道天橋之間)與九龍城區的九龍塘、九龍城為界,南接太子道東、東頭村道(東正道與聯合道之間)、東正道與九龍城區啟德和九龍城為界,北以沙田坳道(法藏寺以北大約750米至飛鵝山道之間一段沙田坳道屬沙田區,道路以南屬黃大仙區)、竹園北邨、翠竹花園以北獅子山(獅子山山頂屬沙田區,山頂以南屬黃大仙區)與沙田區為界。.

新!!: 衙前圍村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黃大仙區議會

黃大仙區議會是香港18個區議會之一,在1981年5月6日成立,至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共經歷六屆,在1997年至1999年成立黃大仙臨時區議會;2000年至2003年為香港特區第一屆黃大仙區議會。地址是九龍黃大仙龍翔道138號龍翔辦公大樓6樓。 黃大仙區議會負責協助處理九龍黃大仙區的事務,就區內的公共設施及服務向政府提供意見,管轄範圍東至彩虹區,南至新蒲崗東頭邨,西至樂富侯王廟、橫頭磡,北至慈雲山。特區第三屆黃大仙區議會共有25選區,共31名區議員,其中直選議員25名,委任議員6名。而特區第四屆黃大仙區議會維持25選區,直選議員25名及委任議員4名,共29名區議員。第五屆黃大仙區議會起取消委任議席。.

新!!: 衙前圍村和黃大仙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齋戒

斋戒是一种与宗教有关的个人行为,其主要方式为对饮食和性生活的限制。为了礼仪、神秘主义、苦修或其他宗教目的,或者为了道德上的目的而禁绝饮食。禁绝饮食可能是完全的,也可能是部分的;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在世界各地,自古实行禁绝包含的人,有许多宗教的开创人和他们的追随者,有根据某种文化形态而划分出来的一些个人,还有其他一些个人或团体,他们以绝食为一种象征性的抗争,表示反对违背社会伦理或政治原则的行为。.

新!!: 衙前圍村和齋戒 · 查看更多 »

錦田

錦田(Kam Tin)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東面,具有悠久的歷史。錦田古稱岑田,明朝萬曆年間才改稱錦田。錦田位處多座包括大帽山等山中間的盆地,鄰接東面的石崗及八鄉,與西面的凹頭。錦田與屏山、厦村、十八鄉、八鄉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錦田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不少香港原居民在此居住,主要為鄧氏族人。鄉民在此興建了多座圍村,以吉慶圍最為著名。在錦田水尾村的鄉公所外,有一棵包圍著房屋而生長的樹木,被稱為錦田樹屋。據說錦田樹屋原是書齋,旁邊大榕樹自書齋主人搬走而無人打理。樹屋及後100年不斷生長,便形成樹根緊纏石屋的奇景。.

新!!: 衙前圍村和錦田 · 查看更多 »

舞龍

龍頭 舞龍在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慶裏面節目之一。隨着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東南亞,以至歐美、澳洲、紐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誌。在闽南语稱「弄龍」。.

新!!: 衙前圍村和舞龍 · 查看更多 »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是香港上市公司壹傳媒集團旗下的繁體中文報紙,有以下兩個版本:.

新!!: 衙前圍村和蘋果日報 · 查看更多 »

蘋果日報 (香港)

《蘋果日報》(Apple Daily,)為香港上市公司壹傳媒旗下繁體中文報紙,由大股東黎智英所創立,香港暢銷中文報章之一。 政治立場方面,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大部份香港傳媒基於自身利益而自我審查,淡化涉及中國共產黨的負面消息,而《蘋果日報》是少數仍然會大力批評中國政府、香港政府及建制派的報章,因而一直受到中國大陸封禁。2003年5月2日,壹傳媒進入台灣市場,發行了《蘋果日報》台灣版。2012年11月,壹傳媒大股東黎智英計劃將在台灣的所有業務出售予辜仲諒,然该計劃在2013年3月取消,改為深耕台灣。.

新!!: 衙前圍村和蘋果日報 (香港) · 查看更多 »

至德公立學校

至德公立學校(Chi Tak Public School)建校於1962年,是香港一所政府津貼全日制中文教學男女小學,校舍位於九龍九龍城東隆道9號。由於收生不足,教育局發出停辦通知,學校須於2008年9月停辦。.

新!!: 衙前圍村和至德公立學校 · 查看更多 »

長江實業

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實(前聯交所上市代碼:0001),為長江集團的旗艦企業,創辦人為李嘉誠。其與母公司和記黃埔常被合稱為「長和系」,現時為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附屬公司。 長實源自於李嘉誠在1950年創立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隨後發展成為一間具有主導地位的香港物業發展公司,於1972年11月1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長實當時是一間地產發展及策略性投資公司,為香港規模最大的地產發展商之一,在香港擁有一系列的住宅及工商物業。在香港的每12個私人住宅單位中,就有一個由長實發展。同時,長實亦積極投資及營運於新的領域,包括生命科技及其他業務。 2015年1月9日,長和系重組長實集團及和黃集團之業務,並創立兩間新的上市公司,分別為長江和記實業(長和)及長江實業地產(長地),前者會接手兩個集團所有非房地產業務,包括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零售、基建、能源及動產租賃業務。而後者則合併兩個集團的房地產業務。 長實股份將於2015年3月10日下午4時起終止買賣,3月18日上午9時起撤銷主板上市。而長實股東換取的長和股份將於3月18日開始於主板買賣。 長實地產集團截至2014年12月底止資產淨值達990.71億元,和黃房地產集團同期資產淨值達1,171.92億元,集團合供備考的資產淨值達2,265.86億元。.

新!!: 衙前圍村和長江實業 · 查看更多 »

陈姓

陳姓是中国人、韓國人、越南人中相當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0位。在香港、澳門、臺灣都是第一大姓;但在中國大陸是屬第五大姓,其中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海南等省為第一大姓。 根據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陳姓按人口計算是现代中国大陆第五大的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中国陈姓人口约7000萬,位居第五,全球约8000萬。 由於在標準漢語及多種漢語方言中,陳的發音近似其它姓,為了區別清楚,陳姓多以「耳東陳」作為強調,其中“耳”指阜字旁“阝”。.

新!!: 衙前圍村和陈姓 · 查看更多 »

排屋

排屋是住宅的一种式样,由多幢相连的双层或多层房屋组成,一排排屋之内相邻的房屋共用同一堵山墙。.

新!!: 衙前圍村和排屋 · 查看更多 »

李姓

李姓是漢族姓氏和朝鮮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於中國大陆李姓是第一大姓(根据中国大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於臺灣李姓是第五大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氏」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氏之一。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氏为第二大姓氏。 2016年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 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94%,约9530万排名第一。河南省是中国李氏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唐代是李氏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 在臺灣,李姓為第五大姓氏,分佈較多之縣市為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南市、雲林縣、高雄市和嘉義市。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ii,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Li在除國語羅馬字外的國語拼音裡,均為「李」字的標準譯音,但由於Lee的拼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另外,英语姓氏“Leigh”也翻译作“李”。.

新!!: 衙前圍村和李姓 · 查看更多 »

李鄭屋邨

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九龍長沙灣北面,與蘇屋邨為鄰,與白田邨及石硤尾邨隔山(喃嘸山)相望,是香港其中一個歷史悠久的公共屋邨,於1980年代全面重建,新建樓宇於1984年入伙,其後於2002年於租者置其屋計劃第5期把邨內部份單位出售予租戶,現由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屋邨事務,法團委任了香港房屋協會負責屋邨日常管理及房屋署則負責邨內出租單位的租約管理。由於屋邨部份位於舊啟德機場的高度限制圈內,所以李鄭屋邨孝廉樓及孝慈樓雖是Y4型設計,但比一般同型樓宇減少11層樓,以及不設1樓,故此24樓已為頂樓。 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市政局合作發展的建屋計劃。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鄰近李鄭屋漢墓。前身是李鄭屋邨第十二座,是唯一一座雙H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共有三座9層高樓宇,共378個單位。上面是個平台花園,建有三幢設計獨特的居者有其屋樓宇。寶麗苑由伍振民建築師(香港)有限公司設計,由於屋苑落成時機場尚未搬遷,故此地皮有高度限制,加上地盤細小,要採用非標準的特別設計才把地盤的發展潛力用盡,間隔主要為兩房兩廳單位及極少量三房兩廳設計,部份位於轉角位的單位更是鑽石形設計。單位一般設有一至兩個的花槽,而部份單位花槽外建有混凝土裝飾板而上面更設有圓形的洞,這成了寶麗苑之一大建築特色。寶麗苑在1986年的第8期乙居屋計劃中發售,在1987年落成入伙,屋苑基座為保安道市政大廈,大廈內設有街市,熟食檔位,圖書館,自修室,室內運動場及壁球場等。 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的居者有其屋屋苑,於14期乙居屋計劃發售,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新九龍內地段6117號,由利安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設計,振華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康業服務有限公司管理,由於屋苑落成時啟德機場尚未搬遷,故此地皮有高度限制,加上地盤細小,要採用非標準的特別設計才把地盤的發展潛力用盡,屋苑共有2座14層高的住宅,每層15伙,間隔分兩房兩廳(佔單位總數的53%)及三房兩廳(附兩個洗手間)(佔單位總數的47%)設計,(寶熙苑是首個在三房間隔設計單位,採用配備兩個洗手間設計的居屋計劃),基座為寶熙苑商場、園林及上落貨車位,前方為李鄭屋漢花園,毗鄰的李鄭屋邨停車場預留了65個車位供寶熙苑居民使用,屋苑共有單位390個,在1993年落成,鄰近李鄭屋漢墓。.

新!!: 衙前圍村和李鄭屋邨 · 查看更多 »

東頭邨

#重定向 東頭邨及東匯邨.

新!!: 衙前圍村和東頭邨 · 查看更多 »

木廠街

#重定向 馬頭角十三街#木廠街(Mok Cheong Street).

新!!: 衙前圍村和木廠街 · 查看更多 »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Housing, Planning and Lands Bureau,)曾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決策局,但經改組後可謂已經取消。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為孫明揚,專責香港的房屋事務、城市規劃及土地利用。該局經改組後,功能由運輸及房屋局及發展局取代。但2012年7月1日前,新政府改組方案未通過立法會優先審議,該局不會於2012年7月1日起重新運作。.

新!!: 衙前圍村和房屋及規劃地政局 · 查看更多 »

明報

《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在1959年5月20日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於2008年4月23日,該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 《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公信力良好,報道亦屢次獲獎。其副刊版「世紀」在香港報紙中較為突出,以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人文科學的探討與政治專欄為主。《明報》歷任總編輯為潘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張健波、劉進圖,之後總編輯一職一度由首席執行總編輯鍾天祥暫代,其後於2015年元旦正式被委任為總編輯,任職至2017年元旦離任,由梁享南接替。 《明報》在加拿大溫哥華(加西版)、多倫多(加東版)皆有發行報紙,在台灣亦有明報周刊,曾經在美國紐約(美東版)和三藩市(美西版)發行。2009年1月31日,明報美東版刊登啟事宣布改版,於2月2日起與免費報合併。2月14日,美西版亦宣佈停刊。.

新!!: 衙前圍村和明報 · 查看更多 »

海盗

海盜或稱海賊,是海上的強盜。指在沿海或海上搶劫其他船隻財產的人,是一門相當古老的犯罪行業。海盜大部分被認定為犯罪行為,但也有部分的人認為海盜是維護國家主權的英雄,歷史上許多海盜船長亦跟當代政府有關聯。.

新!!: 衙前圍村和海盗 · 查看更多 »

新九龍

新九龍(英文:New Kowloon)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在香港殖民地時期是香港四大組成部分(香港島、九龍、新九龍、新界)之一,指界限街以北至獅子山之南的土地,包括現時觀塘區、黃大仙區、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城區(即九龍城、九龍塘、啟德等地)和深水埗區(但不包括昂船洲)。 新九龍原屬新界的一部份,中國清朝政府在1898年按《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其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由於原九龍(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面積太小,政府又有需求去開拓市區用地,於是在1937年起將界限街以北至獅子山之南這些原屬新界的平坦土地,劃作「新九龍」以作市區用地發展。由於這些土地與界限街以南的「舊九龍」有別,所以稱之為「新九龍」。由於當時新九龍的土地是英國向中國「租借」,所以新九龍樓宇的業主都需要向香港政府交地租,反之原九龍及香港島只需繳付極低的象徵式地稅。 最初,新九龍由東至西分為九龍城、九龍塘、深水埗及荔枝角四區。自1968年5月起,新九龍與「舊九龍」、香港島重新分為十區,新九龍開始與舊九龍融合。一般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但一些教科書仍會教授兩者分別。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落實,香港島和九龍確定會和新九龍、新界一起歸還中國,「新九龍」一詞開始消失。到現在新舊九龍一般都統稱為「九龍」,但差餉物業估價署/政府地政總署須收取新九龍土地的地租,舊九龍及香港島土地的地稅,故土地契約中仍有「九龍」和「新九龍」之分。而且根據《香港法例》第1章釋義及通則條例附表5,新界的定義仍包括新九龍。 直到現在,由於九龍半島已經過不斷的填海工程,以致根據1937年的海岸線所劃出的新九龍地域不能覆蓋所有原屬新九龍的地區,如九龍灣一帶的原海岸線已變成市中心,現時的海邊卻不屬新九龍範圍,但政府則無刻意更改新九龍的覆蓋範圍。 有趣的是,一座名叫新九龍廣場的商場卻在九龍內的大角咀找到,而不是在新九龍之內。.

新!!: 衙前圍村和新九龍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 衙前圍村和新界 · 查看更多 »

新界原居民

新界原居民指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即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及鄰近235個島嶼之前已在各鄉村定居者,以及其後人。從法律上,在香港只有在新界才會有原居民,九龍原來的13個鄉村和香港島上居住的農民﹑漁民,不能算是原居民。早在英國人來港以前在香港水域捕魚的漁民,由於沒有土地,也不能視作原居民。新界原居民有時亦會稱為香港原居民。.

新!!: 衙前圍村和新界原居民 · 查看更多 »

新界小型屋宇政策

新界小型屋宇政策(New Territories Small House Policy),俗稱丁屋政策,是香港新界原居民的男性後人(即「男丁」)獲准在私人土地興建的房屋,為香港殖民地時期沿用至今的一項政策。.

新!!: 衙前圍村和新界小型屋宇政策 · 查看更多 »

新蒲崗

新蒲崗(San Po Kong)是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南部分一個地方,是指牛池灣以西、太子道東以北、啟德明渠以東、彩虹道以南的區域,名稱來源於該地原來的蒲崗村。「蒲崗」之名是「蒲田」和「山崗」的結合,分別指開村村民祖籍及該地地形,原址爲新蒲崗西北角的彩虹道遊樂場一帶。蒲崗村於1942年被侵華日軍拆毀,村民被驅散,蒲崗山被削去大部分。戰後蒲崗村舊址附近發展出新的住宅及工廠區,命名爲「新蒲崗」。 現在的新蒲崗中部是舊工廠區,也是香港主要工業區之一;隨着社會發展有一些住宅樓宇在東及西面出現。.

新!!: 衙前圍村和新蒲崗 · 查看更多 »

文汇报 (香港)

《文匯报》香港版於1948年9月9日創刊,該報原是中國上海一份歷史悠久的報紙,經歷多番轉變后落户香港。文匯報被視為大陸在港植根的媒體報章,言論一向緊貼中共的政策;而中國大陸未開放前,外界就往往憑其報導或言論而揣測北京某些政策動向,由於報章親中共的鮮明政治立場,《文匯報》、《大公報》、《香港商報》,被香港市民稱為「左報」。 2018年4月9日,《文匯報》使用《香港仔》的名義,進軍免費報紙的行列,其發行量暫時為每日十萬份。.

新!!: 衙前圍村和文汇报 (香港) · 查看更多 »

斋食

齋食,現在往往是素食的代稱。原本指的是过午不食,过午不食从字面理解就是过了中午(上午11时到下午1时)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进食了。它最早来源于佛教。“过午不食,是釋迦佛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

新!!: 衙前圍村和斋食 · 查看更多 »

打鼓嶺道

打鼓嶺道(Tak Ku Ling Road)是一條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的街道,是由南向北的單程路,北接賈炳達道與樂善道交界,南接太子道西。其名稱與打鼓嶺村有關。.

新!!: 衙前圍村和打鼓嶺道 · 查看更多 »

1724年

没有描述。

新!!: 衙前圍村和1724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衙前圍衙前围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