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萧大圜

指数 萧大圜

蕭大圜(),字仁显,梁簡文帝蕭綱第二十子。 蕭大圜幼时聪慧,四岁时即能诵读《三都赋》及《孝经》、《论语》。七岁时,居母丧,便有成人之性。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围攻建康。太清三年(549年),京城陷落,梁武帝被困餓死,侯景立太子蕭綱为帝。大宝元年十月乙未(550年11月13日),封乐梁郡王,食邑二千户,出任宣惠将军、丹阳尹。大宝二年(551年),蕭綱为侯景所杀,蕭大圜逃脱。 承聖元年(552年),侯景之乱平定,蕭大圜返回建康,无所依托,寓居于善觉佛寺。王僧辩得知此事后,派人用船只接蕭大圜前往江陵。梁元帝见到大圜后很高兴,赐予他越衫胡带,改封晋熙郡王,食邑二千户,授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当时,蕭大圜的两位兄长山阳王蕭大成、宜都王蕭大封尚未拜谒梁元帝,梁元帝遂让大圜通知他们两人前来拜谒。蕭大圜以世多故,避免谗言,于是屏绝人事。 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出降,蕭大圜前往长安,受到宇文泰的优待。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封始宁县公,食邑一千户,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田宅、奴婢、牛马、粟帛等。建德四年(575年),出任滕王友。宣政元年(578年),增邑至二千二百户。隋朝开皇初年,拜内史侍郎,出任西河郡守,不久即去世。 蕭大圜好学,务于著述,撰有《梁旧事》三十卷、《寓记》三卷、《士丧仪注》五卷、《要决》两卷,文集二十卷。 子萧璩,咸阳令。萧璩生萧仁才。萧仁才生豪州录事参军萧韶章。.

27 关系: 南史南京市大宝 (南梁)太清孝經宣政宇文逌宇文泰三都赋建德 (北周)开皇侯景保定 (北周)北周周书咸阳市隋朝西魏论语豪州长安梁书梁元帝梁簡文帝梁武帝江陵县承聖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下迄南陳祯明三年(589)。记刘宋、南齊、南梁、陈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记载南朝历史。《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壽的作品。他撰寫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未完成的事業。 李大師鑑於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複,詳于本國而略於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刪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 李大師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後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因於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後因事離開史局,「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貞觀十五年(641年),繼續編撰,「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马光给劉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後,《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南史》與《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南史》與《北史》皆用「家傳」形式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達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餘年,乃至於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說:“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同時《南史》、《北史》內容亦有重复现象。《南史》中更刪除了部分判決文字(包含《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等人之罪名文字),使成不白之冤。.

新!!: 萧大圜和南史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萧大圜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大宝 (南梁)

大宝(550年正月—551年十二月)是梁簡文帝蕭綱的年号,共计近2年。 侯景建汉代梁后,各地拥梁大臣拒绝承认侯景的合法性,继续沿用大宝年号至大宝三年(552年)。.

新!!: 萧大圜和大宝 (南梁) · 查看更多 »

太清

太清(547年四月—549年十二月)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年号,共计2年餘。 太清三年五月简文帝蕭綱即位沿用。 梁元帝萧绎延用至太清六年十一月。.

新!!: 萧大圜和太清 · 查看更多 »

孝經

《孝經》是儒家講授孝道的書,全書一千八百多字,十三經中篇幅最短,但依然為一獨立的經書。可見儒家對孝道的重視程度,視之神聖,故孝經在古代亦常獲賦予宗教意味,而用於祈禱,驅邪,治病等。.

新!!: 萧大圜和孝經 · 查看更多 »

宣政

宣政(578年三月—十二月)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歷時數月。 宣政元年六月宣帝宇文贇即位沿用。.

新!!: 萧大圜和宣政 · 查看更多 »

宇文逌

宇文逌(),字尔固突,滕闻王(一作滕简王),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十三子。 少好经史,解属文。武成(559年—560年)初年,封滕国公,食邑万户。天和(566年—572年)末年,拜大将军。建德初年,进位柱国。建德三年(574年),进爵为滕王。六年(577年),宇文逌为行军总管,与齐王宇文宪征稽胡。宇文逌破其首领穆友等,斩首八千级。还为河阳总管。宣政元年(578年),进位上柱国。伐南陈,宇文逌为元帅,节度诸军事。大象元年(579年)五月,下诏以荆州新野郡食邑万户给宇文逌,宇文逌出就国。二年(580年),朝京师。冬,与其子怀德公宇文祐、箕国公宇文裕、宇文礼、宇文禧为隋文帝所害(墓志称其病亡),国除,诏赠滕国公。宇文逌所著文章,颇行于世。 宇文逌谥闻,与其他被杨坚所害的四位兄弟一样,都是恶谥。但本人墓志题名、正文所载谥号为“间”,通“简”,《隋书·经籍志》又收有“滕简王集”,且宇文逌一生并无失德之举,文才出众,又是皇帝叔祖父,“简”可能是宇文逌最初的谥号,在杨坚篡位后才改为恶谥。 宇文祐母为宇文逌姬妾马称心。马称心后为隋朝女官。.

新!!: 萧大圜和宇文逌 · 查看更多 »

宇文泰

宇文泰(),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漢化鮮卑人,北朝西魏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

新!!: 萧大圜和宇文泰 · 查看更多 »

三都赋

三都赋有两种说法:流传较广的是《赵都赋》、《洛都赋》、《许都赋》,作者刘劭。刘邵,字孔才,著有《赵都赋》、《洛都赋》、《许都赋》等,著作多已亡佚,目前仅见《人物志》、《赵都赋》、《上都官考课疏》(收入于《全三国文》中)。 另外一种《三都賦》由西晉左思所撰寫,分别是《魏都賦》、《蜀都賦》、《吳都賦》,是魏晉賦中獨有的長篇,寫的是魏、蜀、吳三國的國都。這篇賦實際上不只是寫三個都城,而是寫魏、蜀、吳三個國家的概況。 左思早年曾写成《齐都赋》,全文早佚,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一年後,又欲賦三都。在写作《三都赋》过程中,左思曾向张载请教岷邛之事,“门庭藩溷皆著纸笔,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前後寫了十年。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予以高度评价,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白居易《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见寄》:“一缄疏入掩谷永,三都赋成排左思。”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就是因為當時人們競相抄寫三都賦的內容,而造成紙張供不應求,紙價上漲的情形。陆机原本打算写《三都赋》,因为左思已经写了,就放棄這個念頭。.

新!!: 萧大圜和三都赋 · 查看更多 »

建德 (北周)

建德(572年三月—578年三月)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歷時6年。.

新!!: 萧大圜和建德 (北周) · 查看更多 »

开皇

开皇(581年二月—600年十二月):隋朝政权隋文帝杨坚的年号,歷時20年。.

新!!: 萧大圜和开皇 · 查看更多 »

侯景

侯景(),字萬景,朔方人(或說是雁門人),鲜卑化羯人,父親侯標,祖父乙羽周,南北朝侯景之亂的主角。.

新!!: 萧大圜和侯景 · 查看更多 »

保定 (北周)

保定(561年正月—565年十二月)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歷時4年餘。.

新!!: 萧大圜和保定 (北周) · 查看更多 »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新!!: 萧大圜和北周 · 查看更多 »

周书

《周书》,唐令狐德棻主编,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與岑文本、崔仁師負責撰北周史,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五十卷,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而史論多出於岑文本之手。貞觀十年與《北齊書》、《梁書》、《陳書》、《隋書》同時進呈皇家。本書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周书》文笔简洁爽劲,清代史家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周书》不只是记述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對於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詳加载明,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 赵翼曾曰:“当后周时,区宇瓜分,列国鼎沸,北则有东魏、高齐,南则有梁、陈,迁革废兴,岁月更异,《周书》本纪一一书之,使阅者一览了然。” 《周書》無志及表,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志表,有清人練恕《北周公卿表》1卷,萬斯同《二十五史補編》有〈周諸王世表〉、〈周公卿年表〉各1卷。近人王仲犖《北周地理志》10卷、《北周六典》10卷(以職官為主),郭靄春、徐仁甫、王忠林各自撰有《補周書藝文志》(不分卷)。.

新!!: 萧大圜和周书 · 查看更多 »

咸阳市

咸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沿岸;距西安25千米;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流经市区。咸阳辖区面积10196平方千米,总人口504万人,下辖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和9个县,拥有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大部分(包括秦汉新城、沣西新城、空港新城和泾河新城的全部以及沣东新城的部分区域)均位于咸阳市境内;中国目前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于1997年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 咸陽是中国著名古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朝的都城所在地,在周朝、西汉和唐朝均为京畿重地。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的咸阳,是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200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2005年当选中国十佳宜居地级市。2014年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咸阳市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区域,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西安(咸阳)大都市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

新!!: 萧大圜和咸阳市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萧大圜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西魏

西魏(535年-557年)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的北朝的一個地方政权,是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元宝炬為帝,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總止經歷兩代三帝,享國二十二年。 在整個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以霸府的形態控制著政權,在他努力下,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屢勝東魏。.

新!!: 萧大圜和西魏 · 查看更多 »

论语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匯編,在古書中又別以論、語、傳、記等字單稱,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論”通行的读音为“ㄌㄨㄣˊ(lún)”,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论的汇编。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後,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轄,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新!!: 萧大圜和论语 · 查看更多 »

豪州

豪州,中国古代的州。.

新!!: 萧大圜和豪州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萧大圜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梁书

《--書》,唐朝人姚思廉著,纪传体记载南朝梁朝史。书成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6卷。 最早蕭子顯寫有《普通北伐記》五卷,蕭韶寫有《梁太清记》十卷,沈约寫有《武帝本纪》十四卷,周興嗣寫有《梁皇帝实录》五卷。許亨寫成《梁史》五十八卷。梁代謝昊又有《梁書》四十九卷,陳代何之元和隋代劉璠各成《梁典》三十卷。 姚思廉之父姚察在隋时有旧稿,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嘱其子思廉續書,贞观三年(629年)思廉奉命修史,房玄齡和魏徵為總監修,並采謝昊、顧野王諸家舊作,贞观十年(636年)書成。《梁書》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有二十六卷卷末論讚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另在列传中新创《止足列传》,记述功成身退的士大夫的事迹。上自502年梁武帝萧衍称帝,止於557年陈霸先灭梁。 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梁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梁諸王世表》、《梁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洪齮孫《補梁疆域志》4卷。.

新!!: 萧大圜和梁书 · 查看更多 »

梁元帝

梁元帝萧绎(),字世誠,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正式谥號為「孝元皇帝」,後世比照西漢的漢元帝和東晉的晋元帝,省「孝」字稱「梁元帝」。.

新!!: 萧大圜和梁元帝 · 查看更多 »

梁簡文帝

#重定向 梁简文帝.

新!!: 萧大圜和梁簡文帝 · 查看更多 »

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国皇帝,廟號高祖。 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蕭順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萧衍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本人私德也很好,也不太注重個人生活享受。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長达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新!!: 萧大圜和梁武帝 · 查看更多 »

江陵县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荆江河段北岸。全县版图呈马鞍形,东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积1032平方千米。2010年末总人口40.5万人。 .

新!!: 萧大圜和江陵县 · 查看更多 »

承聖

承聖(552年十一月—555年四月)是南朝梁政權梁元帝蕭繹的年号,共计2年餘。 梁元帝554年逝世,555年梁敬帝萧方智即位沿用到本年四月。.

新!!: 萧大圜和承聖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