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7 关系: 顿巴斯,苏德战争,苏联,苏联人民委员会,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顿巴斯
顿巴斯(乌克兰文:Донбас、俄语:Донбасс)是顿涅茨克盆地(乌克兰文Донецький басейн、俄语Донецкий бассейн)的简称。这里是今天乌克兰东部的一个有其自己的历史、经济、文化特点的地区。 顿巴斯地区跨越乌克兰的两个州:顿涅茨克州的中部、北部和盧甘斯克州南部。最大城市顿涅茨克通常被认为是顿巴斯的非正式首府。这个地区的名称来自于19世纪在此处顿涅茨河流域发现的一个大煤矿。 1676年这里有了最早的城镇,1721年这里发现大量煤矿,成就了它直到20世纪中期的繁荣。 顿巴斯地区有时也包括邻近的位于俄罗斯的罗斯托夫州。那里有时也被称为“俄罗斯的顿巴斯”,但其经济、社会影响力要比乌克兰部分的小得多。 苏联国内战争期间,这里是红军和白军争夺的主要战场之一。苏德战争期间,这里发生了著名的。 苏联解体后,这里是乌克兰的领土。2014年2月21日,乌克兰亲俄总统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被亲欧盟示威者驱逐下台,离开首都基辅之后,位于顿巴斯的两个州的分离主义者在未经乌克兰政府批准的情况下,自行组织全民公投,分别成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并于2014年5月24日聯盟而成新俄羅斯聯邦,目前仍在继续的顿巴斯战争开始。.
查看 苏联国家劳动后备和顿巴斯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苏联国家劳动后备和苏联
苏联人民委员会
苏联人民委员会(Совет народных коммиссаров or Совнарком,拉丁转写:Soviet narodnykh kommissarov 或Sovnarkom,缩写为SNK),它成立于1922年底,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在苏联成立时转化而来,在1924年苏联宪法第38条中指出,委员会的权力、功能与义务是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的,中执委同时监督人民委员会工作与立法。人民委员会所颁布的法令与决定是全联盟内绑定的。1946年3月第二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其改称为苏联部长会议,各人民委员部改称为部,各人民委员也随之改称为部长。.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Центра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ЦК КПСС),简称苏共中央(ЦК),是苏联共产党的中央权力组织。早期也称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根据党章,在两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之间的闭会期间,由中央委员会管理全党及政府事务。中央委员会成员每五年由党代会选举产生。 苏共中央政治局由苏共中央选出并对其报告。苏共中央同时选举出苏共中央书记,并组成苏共中央书记处,同时也选举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1919-1952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组织局也以同样的方法选举产生。 苏共中央一年召开大会两次,每次集会时间持续一至两天。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时间,苏共中央的权力由于它并不经常召开的大会和庞大的委员数量所限制,实权掌握在政治局内。中央委员会的定位更像是一个“橡皮图章”,用来造成一个达成共识的效果以赋予政治局决议的合法性。在诸如制定新的长期计划,或是选举新的党总书记等大型活动召开前,会召开一次全体特别会议。 自1917至1934年间,中央委员会由于讨论政治问题,更像是一个议会。但是由于中央内部许多委员对斯大林的反对声音时有产生,最终导致斯大林在苏共十七大与十八大之间(1934至1939年)发动了大清洗运动。因此直至斯大林死前,苏共中央的地位基本被无视。 斯大林死后,苏联进入了一段时期的集体领导制,并因此重启了中央委员会使其发挥作用。1957年,中央委员会反对了主席团(即政治局)提出的罢免赫鲁晓夫的决议。赫鲁晓夫在朱可夫元帅的协助下,得到了中央委员会的支持,并将对手指为反党集团。七年后的1964年,苏共中央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通过了罢免赫鲁晓夫的决议。 1985年3月的选举,改革派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新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这是苏共中央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在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中央委员会随着苏联共产党而解散。 Category:苏联共产党机构 Category:中央委员会.
苏联部长会议
苏联部长会议(Совет Министров СССР)是1946至1990年苏联国家权力的最高行政机关,即苏联政府的一部分。其前身是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联人民委员会,1946年3月第二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其改称为部长会议,而各人民委员也随之改称为部长。 委员会依据适当的法律发布声明和命令,对全联盟境内的共和国均有司法权力。然而,最为重要的法令会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联合声明,因后者在事实上更有权力。在1991年部长会议解散,代之以新成立的苏联内阁会议,在几个月后随着苏联解体而消失。 部长会议先后共拥有过七个主席,即苏联总理。自赫鲁晓夫下台后,党中央禁止任何人同时担任苏联的两大要职,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理。部长会议的主席团为苏联政府的集体决策者。主席团成员包括:部长会议主席一名、第一副主席和副主席若干人、各部部长、各个国家委员会主席、各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以及经部长会议主席提名、由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的苏联其他机关和组织的领导人。.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是前苏联最高权力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的常设机构,在最高苏维埃休会期间执行其职权。主席团首脑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同时也是苏联的国家元首。主席团副主席通常由各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担任。联盟院主席、副主席,民族院主席、副主席也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 1918年 7月,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确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闭会期间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全俄人民委员会为最高国家管理机关,即中央政府。 1936年12月,苏联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根据苏联宪法设立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由联盟院和民族院两院组成的最高苏维埃及其主席团,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是最高苏维埃的常设机关,也是集体国家元首,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是集体国家元首的代表。在最高苏维埃休会期间,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执行最高权力机关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