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臺灣天文觀測

指数 臺灣天文觀測

台灣天文觀測的研究發展,官方現以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和中華民國天文學會為主,另外部份大學均有天文研究單位或觀測所。例如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及鹿林天文台、台灣大學的天文物理研究所及鳳凰山天文台等、清華大學的天文研究所及天文台,台北市亦有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台南縣的南瀛天文教育園區。私人亦有文山天文台與墾丁水星天文台。在實務上也已經發現多顆超新星與百餘顆小行星,在2006年則陸續命名小行星鹿林星、嘉義星(鹿林天文台發現)等。另外台灣學者亦有派代表參加世界性天文界的會議如國際天文聯會。.

目录

  1. 34 关系: 南瀛天文教育園區台南縣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台北公會堂台灣天文台列表台灣日治時期士林區大內區太陽黑子小行星147918不規則變星中央山脈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中華民國天文學會圓山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國際天文聯會王為豪火星美國鹿林天文台鹿林星麒麟座蔡元生蔡章獻臺灣總督府陳培堃陶蕃麟掩星林啟生梅西爾馬拉松星空饗宴星曆表日本

南瀛天文教育園區

#重定向 南瀛天文館.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南瀛天文教育園區

台南縣

#重定向 臺南縣.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台南縣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重定向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台北公會堂

#重定向 中山堂 (臺北市).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台北公會堂

台灣天文台列表

至2004年底止,台灣共有79座天文台;以地區分,以臺北市/新北市24座最多,南投縣和臺南市各7座次之,臺中市6座再次之。 以口徑分,57%口徑小於19公分,16%口徑介於30-39公分,11%口徑介於20-29公分。 目前有國際天文聯會(IAU)代碼台灣天文台共有4個:分別為鹿林天文台 (D35)和墾丁天文台 (D34),金門縣金城國中天文台(P25),彰化縣cuteip天文台(P35)。.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台灣天文台列表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台灣日治時期

士林區

士林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北方,區內東北為大屯火山群,以七星山為最高(1,120公尺);東南有大崙山及大直諸山。 士林區宜住宜商,市況繁榮,為臺北市十二行政區面積最大的區,其人口僅次於大安區。蔣中正生前居住的士林官邸與臺北唯一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市民假日的好去處,臺北捷運劍潭站旁的士林夜市揚名國際。臺灣著名高級住宅區天母外籍人士眾多,係因大使館以及臺灣四所外僑學校坐落之故。士林區文教設施亦豐,以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為首、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等社教場所均位於本區, 2010年臺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士林區為玫瑰,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士林區

大內區

大內區位於臺灣臺南市中央偏東,北臨官田區、六甲區,東鄰玉井區、楠西區,西鄰善化區,南接山上區,本區位於嘉南平原與山區的交界地帶,曾文溪自區內蜿蜒流過,70%屬於低海拔山坡地,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由於工商業不發達,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同時因為光害少,南瀛天文教育園區即座落此區。.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大內區

太陽黑子

#重定向 太阳黑子.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太陽黑子

小行星147918

小行星147918(147918 Chiayi,嘉義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UU214,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和台灣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於2006年10月23日發現。2007年10月15日以鹿林天文台所在位置命名為命名為嘉義(Chiayi),同時也是為了感謝建造鹿林天文台時協助的台灣原住民。這是第一顆以台灣縣市命名的小行星。.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小行星147918

不規則變星

不規則變星是變星的一種,它在光度的變化上呈現不出規則的週期性,不規則變星有兩種主要的類型:激變型和脈動型。 激變型不規則變星可以分成三類:.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不規則變星

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北起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與東澳之間的烏岩角,南到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呈北北東至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為全島最長的山脈,它將台灣全島分成了西大、東小不對稱的兩半,東部地勢較險峻,而西部則較寬緩。同時中央山脈也成為全島各水系的主要分水嶺。.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中央山脈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cademia Sinica,縮寫為 ASIAA)是中央研究院的其中一個研究單位,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時期的天文研究所。該研究所現位於國立臺灣大學總校區內的天文數學館。.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天文學會

中華民國天文學會(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縮寫ASROC)是由台灣的天文學家組成的專業學會。在國際天文聯會中代表台灣。.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中華民國天文學會

圓山

圓山,古名圓山仔(今台灣閩南語尚沿用)。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大直間,為基隆河南岸的獨立小山丘,標高約36公尺,面積則約有數公頃。 該土丘原名為「大龍峒山」或「大龍山」,其名來自此區域本來所住的平埔族分支凱達格蘭族「大浪泵社」的閩南譯音,據說因風水如龍,故採用「大龍峒」字樣,而非「大浪泵」。後來因山丘平緩,被後人另取名為「圓山」且沿用至今。 因該地為緊鄰臺北盆地的第一處緩坡與大綠地,1897年,臺灣總督府即於現址興建全臺灣第一處都會公園。另外,因為該山特殊地形,也保留了相當獨特的圓山遺址。 該土丘範圍約包含東緩坡與西緩坡,東緩坡包含兒童育樂中心舊址的一部份,延伸至今日中山北路東側。日治時代,中山北路名為「敕使街道」,1941年才整段落成。該越過圓山緩坡的這條數米寬現代道路,興建目的為聯絡臺北市區到達位於劍潭山的臺灣神社。二戰後,敕使街道不只延伸至陽明山山下,名稱亦改為中山北路。 圓山東緩坡以兒童育樂中心為界,延伸到民族東路。其範圍有圓山別莊、臺北市立美術館及中山美術公園等建物單位。 西緩坡最著名的是2.7公頃廣的圓山遺址,以該遺址為名的圓山文化是北臺灣分布最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史文化。1897年,臺灣總督府陸續於此興建圓山公園與臨濟護國禪寺。1950年代冷戰時期,該地區為駐臺美軍總部勤管司令部(Headquarters Support Activity, Taipei)所在地,臺北美軍招待所與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亦設於該區,也因此帶動鄰近圓山的中山區商業發展。1980年代後,臺灣政府除了於緩坡邊緣興建全臺灣最大的足球場(中山足球場)外,在此則恢復設立低度使用的圓山公園以保護圓山遺址。 1901年10月25日,總督府在此設立淡水線圓山驛,戰後淡水線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經營。今已由臺北捷運淡水線取代其運輸任務。 1950年代後,因建立於劍潭山的圓山大飯店以圓山為名,因此一般習慣也將劍潭山納入圓山範圍。1980年代設立的圓山風景區即是指劍潭山步道。.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圓山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Astronomy,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是隸屬於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的獨立研究所。是台灣第一個與天文學教學和研究相關的大學系所,並管理位於鹿林前山的鹿林天文台。.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國際天文聯會

王為豪

王為豪,台灣天文學家,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次毫米波觀測。並以天文攝影在業餘天文界聞名。.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王為豪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火星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美國

鹿林天文台

鹿林天文台是一座設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及南投縣信義鄉交界處鹿林前山的天文台,在玉山國家公園之內,海拔2862公尺,由國立中央大學在1999年設立。目前由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管理。.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鹿林天文台

鹿林星

鹿林星(Lulin,亦稱第145523號小行星),在2006年3月7日由台灣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林宏欽及廣州中山大學學生葉泉志合作發現(臨時的編號為)。 「鹿林」之名源由來自發現小行星的中央大學所屬鹿林天文台。另外該天文台亦同時發現另一顆第145534號小行星──中大星,而「中大」即為「中央大學」簡稱。此兩顆為首度台灣發現且由台灣命名的小行星,兩者一併於2007年6月26日被國際天文學聯會批准命名。.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鹿林星

麒麟座

麒麟座又名獨角獸座(希臘: Μονόκερως)是在天球赤道上的一個黯淡星座,它的名字在希臘的意思是獨角獸。它是由17世紀的荷蘭的製圖員普朗修斯(Plancius)所創建的星座。與它接壤的星座在西邊是獵戶座,北邊是雙子座,南方是大犬座和水蛇座的東面。與它接壤的星座還有小犬座、天兔座和船尾座。.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麒麟座

蔡元生

蔡元生(Winson Tsai, )台灣業餘天文愛好者和天文攝影家,高雄市人,現居住在楠梓區。.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蔡元生

蔡章獻

蔡章獻(Chhoà Chiong-hiàn;)知名台灣天文學家。曾任台北圓山天文台臺長、原台籍日本兵。.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蔡章獻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Government of Taiwan「總督府所屬英譯名稱ニ關スル件」(1896年09月19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七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6007。/Taiwan Government/Government of Formosa)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而對臺統治最重要的象徵「台字紋章」,當年則由莊頭北工業創辦人莊庚戌親自開模銅鑄。該建築完工前,臺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臺灣總督府

陳培堃

陳培堃(Chen Pei-Kung,1963年-)是台灣知名的攝影記者和天文攝影專家。他在業餘台灣天文界以走遍全世界各大天文台和許多觀天區域(Dark-sky preserve)而聞名。台灣業餘天文界常以他的名字拼音縮寫「P.K.」稱呼他。他也常在各天文營隊中進行天文觀測與攝影指導;許多台灣兒童稱呼他「星星小飛俠」(Star Peter Pan)。.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陳培堃

陶蕃麟

陶蕃麟(),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前展示組組長、業餘天文學家,籍貫浙江省寧波,出生於江蘇省鎮江。.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陶蕃麟

掩星

掩星是一種天文現象,指一個天體在另一個天體與觀測者之間通過而產生的遮蔽現象。一般而言,掩蔽者較被掩者的視面積要大。(若相反者則稱為“凌”,如金星凌日,“凌”有以小欺大的意思。)有天文愛好者認為日食也是月掩星的一種。.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掩星

林啟生

林啟生()是台灣知名的天文愛好者和天文攝影家,臺南市歸仁區人。現在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任觀測助理。 林啟生的天文照片和文章出現在台灣以及美國、澳洲、大陸、日本等多國天文雜誌。並且和其他同好成立台南市天文協會、台中市天文學會及逢甲大學天文社。同時也是逢甲大學天文社、中國醫藥大學天文社、國立交通大學天文社、長榮大學天文社、彰化師範大學天文社指導老師。.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林啟生

梅西爾馬拉松

梅西爾馬拉松通常是有組織的天文愛好者,企圖在一夜內尋找到尽可能多的梅西爾天體的活動。梅西爾目錄是法國天文學家梅西爾在18世紀編輯的,總共有110個相對較明亮的深空天體(星系、星雲和星團)。.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梅西爾馬拉松

星空饗宴

星空饗宴是天文愛好者參與之大型觀星活動,結合觀賞星空與互相交流為目的聚會。多在一個視野良好,祇有輕度光污染的場地(通常要較長途驅車到達),參與者各自攜帶私人之各類望遠鏡,在此進行過夜的天體觀測與天文攝影。.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星空饗宴

星曆表

星曆表,簡稱曆表,源自希臘文ἐφήμερος(ephemeros),刊載一個或多個天體每天特定時刻位置的數據表列,通常還附帶其他補充材料;而天文年曆也是星曆表的一種。 星曆表最早源於Johannes Stadius在1554年出版的「auctae新星曆表」,該星曆表列出行星位置,但未完全正確。例如在Stadius星曆表中水星位置就有10度以上的週期性誤差。 表中列出每天在特定時刻(正午或子夜)的太陽系天體的視位置(直角座標系統的地平高度、赤道座標系的赤經與赤緯、黃道座標系的黃經與黃緯等)用於高精度測量的星曆表更會列出較亮恆星的位置,因計算之恆星以上萬計,所編成的星曆表亦相當厚。 星曆表至少可以推導過去與未來數個世紀的天體位置。雖然天體力學計算的精度已很高,對不久的未來的位置可依賴計算得知。但長遠而言仍有不確定的因素,例如為數眾多質量仍未知的小行星所造成的攝動是不能被忽略。星曆表最常用在天體測量時校對天體的特殊位置,地球上這種差異極小,很多時候不會被注意到,但對於測量接近地球的小行星或是精確校正月球位置時,此時差異就變得很重要,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一些外在因素使其有這樣的變化出現或者是檢定儀器或人為方面的誤差等。 現在更有用於電腦上,可動態演示位置的天文軟件出現,能列出天上幾乎任何天體,行星和其衛星的動態位置,如果有需要還可列出彗星或小行星,通常只需幾個點擊就可列出,十分方便;星曆表為太空船的太空探測、以及地面望遠鏡對恆星和星系的觀測與定位提供重要資訊。.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星曆表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臺灣天文觀測和日本

亦称为 台灣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