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臺灣北路協

指数 臺灣北路協

臺灣北路協設置於1733年,前身為臺灣北路營,是臺灣清治時期,掌管臺灣臺灣府城(今臺南)以北的軍事機構。北路協隸屬臺灣鎮管轄,官署設於彰化,而主官為副將。因為清治初期,臺灣於臺灣府城以北,大多為平埔族勢力範圍之未開墾荒地,因為臺灣北路協除了是臺灣臺南以北的最高軍事單位,也象徵了漢人開墾的勢力範圍拓展。 分為中營、左營、右營的北路協兵力,約維持在三千官兵上下,而轄區高達三百公里以上,範圍從臺北到嘉義,涵蓋了四分之三的臺灣西邊陸地。.

73 关系: 劉奇偉千總台灣台灣守備混成旅團吳大瑞吳光忠夏汝賢左瑛什格張世英張無咎彰化市徐廷榮嘉義市呂大陞唐守贊副將王介福王萬邦珊琳福蘭泰編柱羅卓特克什布盧植 (清)隋光德靳光瀚袁大鶴馬驥馬龍圖觀柱謝復雲魯安邦趙裕福黨守正黃其漢郝富有郭宏基都司蘇巴爾漢赫生額關桂董金鳳葉長春蔡攀龍臺北市臺灣府城臺灣北路協臺灣鎮臺灣清治時期...金殿安英林雷澤遠陳大恩陳邦光林天洛林得成林珠林福喜李雲標梁時楹楊普樂文祥江化龍湯得陞溫有哲滕國春漢人明祥海隆阿曾元福曾玉明 扩展索引 (23 更多) »

劉奇偉

劉奇偉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劉奇偉於1760年代奉旨接替張世英,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1769年,因案被革職。.

新!!: 臺灣北路協和劉奇偉 · 查看更多 »

千總

千總明代嘉靖京軍三大營職官,其上有總兵、大將、副將、參將、游擊、佐擊、坐營、號頭官、中軍官等官職。於清朝武官名而言,可以是從五品的守禦所千總、正六品的門千總或營千總、也有可能是從六品的衛千總。 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新!!: 臺灣北路協和千總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臺灣北路協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守備混成旅團

#重定向 臺灣守備混成旅團.

新!!: 臺灣北路協和台灣守備混成旅團 · 查看更多 »

吳大瑞

吳大瑞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吳大瑞於1795年(乾隆60年)以守備官職奉旨接替先前陣亡的張無咎,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吳大瑞 · 查看更多 »

吳光忠

吳光忠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廣東。吳光忠於1892年(光緒18年)奉旨接替林福喜,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吳光忠 · 查看更多 »

夏汝賢

夏汝賢(),四川省廣安州人。清朝軍事將領。同武進士出身。 道光十二年(1832年)武舉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武進士。任雲南臨安府中軍守備,昭通鎮雄營奎鄉守備,部選浙閩楓嶺營守備,調署臺灣中左右等營游擊。咸豐二年(1852年)升都司,補北路竹塹營游擊,後平鳳山賊,升嘉義營參將,咸豐八年(1858年)欽賜花翎,以副將升用。,咸豐十一年(1861年),任台灣北路協副將。 史載夏汝賢為人貪婪,曾勒索八卦會團練首領戴潮春,戴潮春不從,夏汝賢革其籍。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反清起事,夏汝賢一家均被凌辱致死,亦有文献載其殺敵力竭自盡。.

新!!: 臺灣北路協和夏汝賢 · 查看更多 »

左瑛

左瑛,清朝武官,直隸清苑縣人。清朝武榜眼。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一甲第二名武進士。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任福建陸路提督軍門參將。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同年,他於漳泉械鬥發生期間,「瞞頇隱匿」被革職查辦。.

新!!: 臺灣北路協和左瑛 · 查看更多 »

什格

什格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蒙古。什格於1808年(嘉慶13年)奉旨接替盧植 (清),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什格 · 查看更多 »

張世英

張世英可以指:.

新!!: 臺灣北路協和張世英 · 查看更多 »

張無咎

張無咎可以指:.

新!!: 臺灣北路協和張無咎 · 查看更多 »

彰化市

彰化市(Tsiang(Tsiong)-huà-chhī)位於臺灣彰化縣東北角,為彰化縣縣治所在地。彰化市一帶早期為隸屬平埔族的巴布薩族半線社人的活動場域,舊稱「半線」,後明鄭部將劉國軒屯兵鎮壓原住民,在軍隊保護下,漢人陸續到來,開鑿水利,人口漸聚,發展出村落街巷,在臺中市產生前,是臺灣中部的政經中心。由於彰化市居南北交通要衝,每當民變動亂,該地首當其衝,之後有地方官員植竹為城,略作防衛之用,因此古有「竹城」雅稱。境內的八卦山大佛風景區為臺灣著名的觀光勝地。賴和紀念館、小西街、孔廟亦為該市的重要觀光景點。彰化市約有人口23萬2千多人,是彰化縣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亦為全國人口最多的縣轄市。.

新!!: 臺灣北路協和彰化市 · 查看更多 »

徐廷榮

徐廷榮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廣西。徐廷榮於1822年(道光2年)奉旨接替明祥,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徐廷榮 · 查看更多 »

嘉義市

嘉義市(Ka-gī-chhī、鄒語:maibayu),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的都市,地處嘉南平原北端,全市在北回歸線以北(但極靠近北回歸線),嘉義都會區的中心城市,也是南部第三大城市。全境除東部屬丘陵地帶外,其餘為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降。外圍由嘉義縣環繞,古名「諸羅山」,係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及因嘉義東方諸山羅列,又名「桃城」,因清治時期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得名。 嘉義市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過往曾因林業的發展而繁榮。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地方特產方面,則以火雞肉飯、方塊酥、阿里山羊羹、雪花餅、小饅頭、甘藷、鳳梨酥最為人所知。文化活動上,日治時期以繪畫最為著名,曾有「畫都」之美譽,代表人物有陳澄波等人;近年來則以國際管樂節、覺醒音樂祭最為興盛。在政治上,市長長年由源於黨外運動的「許家班」掌握,故有「民主聖地」之稱,唯隨著中國國民黨籍黃敏惠的當選,政治勢力亦有所轉變,升格為省轄市後,一至八屆市長(正任)皆由女性擔任,在臺灣政壇相當特殊,直到第九屆市長由民主進步黨籍涂醒哲當選,成為嘉義市升格省轄市後首位男性民選市長(首位男性市長為接替許世賢擔任代理市長的省府委員江慶林)。.

新!!: 臺灣北路協和嘉義市 · 查看更多 »

呂大陞

呂大陞(),中國清朝軍事將領,福建人。 1843年從游擊升任台灣北路協副將。1853年,因為福建廈門被太平軍攻下,被福建總督王懿德薦舉,從台灣帶兵投入戰場。呂大陞在此戰役中,獲得勝利,成功從太平軍手中奪回廈門,因此於1854年(咸豐4年)接任台灣鎮總兵。同年因台灣追捕盜匪過程中及翌年的太平軍惠州對戰中,陸續失利,被除去台灣總兵位置。1855年,交接職務,在返閩過程中,意外身亡。 呂大陞是第一位前往中國大陸參與戰事的台灣鎮總兵。.

新!!: 臺灣北路協和呂大陞 · 查看更多 »

唐守贊

唐守贊(?-1875年)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唐守贊於1872年(同治11年)接任台灣水師協,之後於1874年(同治13年)奉旨接替謝復雲,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翌年,卒於任。.

新!!: 臺灣北路協和唐守贊 · 查看更多 »

副將

副将為元朝、明朝和清朝的一个军衔级别,又称为协镇;次于总兵,高于參將,相当于以前的副总兵。在清朝为从二品武官,一般是绿营军官,可以担任督标(总督直辖的绿营兵)的中军,下辖的兵力称为“一协”,(约几千人),又漕运总督下亦设副将,掌理催护粮艘等事。 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新!!: 臺灣北路協和副將 · 查看更多 »

王介福

王介福,中國清朝武官,山西徐溝縣(今屬清徐縣)人。 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武舉人,次年聯捷癸丑科武進士。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接替劉奇偉,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王介福擔任該職位長達12年,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才調職至福州擔任城守副將。.

新!!: 臺灣北路協和王介福 · 查看更多 »

王萬邦

王萬邦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四川。王萬邦於1823年(道光3年)奉旨接替徐廷榮,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王萬邦 · 查看更多 »

珊琳

琳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滿洲。珊琳於1835年(道光15年)奉旨接替葉長春,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珊琳 · 查看更多 »

福蘭泰

福蘭泰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滿洲。福蘭泰於1788年(乾隆53年)奉旨接替陳邦光,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1791年,他因誣拿平民,被降級調離台灣。.

新!!: 臺灣北路協和福蘭泰 · 查看更多 »

編柱

編柱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滿洲。編柱於1759年(乾隆24年)奉旨接替溫有哲,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編柱 · 查看更多 »

羅卓

羅卓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羅卓於1810年(嘉慶15年)奉旨接替英林,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羅卓 · 查看更多 »

特克什布

特克什布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滿洲。特克什布於1791年(乾隆56年)奉旨接替福蘭泰,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1794年,升任海壇總兵。.

新!!: 臺灣北路協和特克什布 · 查看更多 »

盧植 (清)

#重定向 盧植 (清朝).

新!!: 臺灣北路協和盧植 (清) · 查看更多 »

隋光德

隋光德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隋光德於1782年(乾隆47年)奉旨接替王介福,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1783年,他因漳泉分類械鬥案被革職論罪。.

新!!: 臺灣北路協和隋光德 · 查看更多 »

靳光瀚

靳光瀚為中國清朝武將官員,本籍山西。靳光瀚於1729年(雍正7年)奉旨接替何勉,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營參將(營署設於諸羅)。而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此階段,受台灣鎮總兵制約的台南以北最高軍事將領。1934年,他又回任台灣,升任台灣北路協副將。.

新!!: 臺灣北路協和靳光瀚 · 查看更多 »

袁大鶴

袁大鶴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浙江。袁大鶴於1784年(乾隆49年)奉旨接替左瑛,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袁大鶴 · 查看更多 »

馬驥

驥可以指:.

新!!: 臺灣北路協和馬驥 · 查看更多 »

馬龍圖

龍圖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廣東。於1748年(乾隆13年)奉旨調任前往台灣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同年,他接任朱光正擔任台灣鎮總兵,後來並輾轉連任三任。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新!!: 臺灣北路協和馬龍圖 · 查看更多 »

觀柱

觀柱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蒙古。觀柱於1734年(雍正12年)奉旨接替靳光翰,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觀柱 · 查看更多 »

謝復雲

謝復雲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湖南。謝復雲於1874年(同治13年)奉旨接替林珠,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謝復雲 · 查看更多 »

魯安邦

魯安邦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魯安邦於1789年(乾隆54年)以台灣南部營參將身分,奉旨代理福蘭泰,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福蘭泰述職完畢後,即卸任。.

新!!: 臺灣北路協和魯安邦 · 查看更多 »

趙裕福

趙裕福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漢軍鑲紅旗,世襲三等輕車都尉。1824年(道光4年)奉旨接任台灣北路協副將,同年再接明保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不過因為「匪徒肆橫、一籌莫展、庸懦無能」,不但於翌年降回副將,更於1826年遭到革職查辦。.

新!!: 臺灣北路協和趙裕福 · 查看更多 »

黨守正

守正,中國清朝武官,甘肅秦安人。 黨守正於道光四年(1824年)奉旨接替趙裕福,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黨守正 · 查看更多 »

黃其漢

黃其漢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浙江。武舉人出身的黃其漢於1826年(道光6年)奉旨接替趙裕福,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黃其漢 · 查看更多 »

郝富有

郝富有為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湖北。郝富有於1875年(光緒1年)奉旨接替唐守贊,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翌年,遭革職,「永不敘用」。.

新!!: 臺灣北路協和郝富有 · 查看更多 »

郭宏基

郭宏基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郭宏基於1752年(乾隆17年)奉旨接替馬龍圖,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郭宏基 · 查看更多 »

都司

都司可以指:.

新!!: 臺灣北路協和都司 · 查看更多 »

蘇巴爾漢

蘇巴爾漢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蒙古。蘇巴爾漢於1819年(嘉慶24年)奉旨接替明祥,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蘇巴爾漢 · 查看更多 »

赫生額

赫生額,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滿洲。赫生額於1784年(乾隆49年)奉旨接替袁大鶴,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1786年,林爽文事件爆發,他於彰化攻防戰中陣亡殉職。.

新!!: 臺灣北路協和赫生額 · 查看更多 »

關桂

桂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關桂於1839年(道光19年)奉旨接替葉長春,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關桂 · 查看更多 »

董金鳳

董金鳳(),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安徽合肥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科武探花。嘉慶二年(1797年)奉旨接替海隆阿,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嘉慶六年(1801年),因疾卒於任。.

新!!: 臺灣北路協和董金鳳 · 查看更多 »

葉長春

葉長春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漢軍鑲紅旗。1845年(道光25年)他以台灣北路協副將身分奉旨接任武攀鳳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他從1828年即駐於台灣,為少見於台灣經營甚久的清朝官員。.

新!!: 臺灣北路協和葉長春 · 查看更多 »

蔡攀龍

蔡攀龍(),本名奭,字君寵,號躍州,清朝武官官員,福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八都平林(今金門縣金湖鎮瓊林里瓊林)人,係屬同安蔡姓宗親支裔。曾經官至福建陸路、水師提督、江南提督,為金門第一位高階武將,乃金門俗諺「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中的三位提督之一。 其墓為金門縣定古蹟,又據說蔡攀龍為廈門大嶝崎口下村蔡氏的叔祖,為昔日該村「震威殿」主神蔡王爺。.

新!!: 臺灣北路協和蔡攀龍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臺灣北路協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城

臺灣府城是臺灣歷史上清朝臺灣府的府城,1887年後因行政區改制而改稱臺南府城,又因為臺灣縣衙與後來的安平縣衙位於此城內,亦可視為1887年前的臺灣縣城與之後的安平縣城。該城始建於雍正年間1723年,初建木柵城,後改以三合土為材,共有城門十四座。臺灣割日後,城池逐漸傾毀,臺灣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期間有部分城牆拆毀後於原址闢建新式道路,到1917年左右已大致遭到拆除,歷時約194年,但仍有部分殘存至今。 臺灣府城的範疇主要為現今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以東的範圍以及附近的東、南、北區的小部分,而西門路以西至安平區舊聚落(一鯤鯓)之間則是昔日的臺江內海。.

新!!: 臺灣北路協和臺灣府城 · 查看更多 »

臺灣北路協

臺灣北路協設置於1733年,前身為臺灣北路營,是臺灣清治時期,掌管臺灣臺灣府城(今臺南)以北的軍事機構。北路協隸屬臺灣鎮管轄,官署設於彰化,而主官為副將。因為清治初期,臺灣於臺灣府城以北,大多為平埔族勢力範圍之未開墾荒地,因為臺灣北路協除了是臺灣臺南以北的最高軍事單位,也象徵了漢人開墾的勢力範圍拓展。 分為中營、左營、右營的北路協兵力,約維持在三千官兵上下,而轄區高達三百公里以上,範圍從臺北到嘉義,涵蓋了四分之三的臺灣西邊陸地。.

新!!: 臺灣北路協和臺灣北路協 · 查看更多 »

臺灣鎮

臺灣鎮,又稱福建臺灣鎮,初設於1684年,為臺灣清朝時期的臺灣清朝統治區最高軍事單位,其主官是臺灣鎮總兵。臺灣鎮總兵受臺灣道(建省前)及福建臺灣巡撫(建省後)節制,初期統轄鎮標中營,兼轄臺灣北路協、臺灣水師協、臺灣城守營與臺灣南路營等營。依照1728年《臺灣府疆域圖》所示,澎湖水師營2,017名、臺灣水師營2,532名、臺灣鎮本部連同標中營2,633名、北路營898名和南路營898名,駐臺官兵合計8,978名。1733年,澎湖水師營改制為澎湖水師協,其後又略有增減。而一般而言,掌管兵力約於10,000名至15,000名之間。兵力分配方式,約如乾隆年間奏章所奏:「臺灣澎湖水陸兵丁12,176名。除水師兵4,163名外,南北兩路共兵8,003名。.

新!!: 臺灣北路協和臺灣鎮 · 查看更多 »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新!!: 臺灣北路協和臺灣清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金殿安

金殿安,中國清朝武官,山東聊城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恩科一甲第三名武進士(探花)。嘉慶十年(1805年)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金殿安 · 查看更多 »

英林

英林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滿洲。英林於1810年(嘉慶15年)奉旨接替什格,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英林 · 查看更多 »

雷澤遠

雷澤遠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湖南。雷澤遠於1738年(乾隆3年)奉旨接替觀柱,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雷澤遠 · 查看更多 »

陳大恩

陳大恩(),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陳大恩於1794年(乾隆59年)奉旨接替特克什布,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死於天地會陳周全起義。.

新!!: 臺灣北路協和陳大恩 · 查看更多 »

陳邦光

陳邦光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陳邦光於1787年(乾隆52年)奉旨接替林天洛,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是年,他因無法制止漳泉械鬥遭革職發放新疆。.

新!!: 臺灣北路協和陳邦光 · 查看更多 »

林天洛

林天洛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林天洛於1787年(乾隆52年)奉旨接替蔡攀龍,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林天洛 · 查看更多 »

林得成

林得成()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 林得成於1862年(同治1年)奉旨接替陣亡的夏汝賢,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同年,他亦於戴潮春民變中陣亡。.

新!!: 臺灣北路協和林得成 · 查看更多 »

林珠

林珠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廣東。林珠於1871年(同治10年)奉旨接替曾元福,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1874年,因靖亂無方,遭清廷革職撤換。.

新!!: 臺灣北路協和林珠 · 查看更多 »

林福喜

林福喜為中國清朝武官。林福喜於1888年(光緒14年)奉旨接替樂文祥,於台灣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翌年調任台灣水師副將。.

新!!: 臺灣北路協和林福喜 · 查看更多 »

李雲標

李雲標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直隸。李雲標於1760年(乾隆25年)奉旨接替張世英,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李雲標 · 查看更多 »

梁時楹

梁時楹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陝西。梁時楹於1743年(乾隆8年)奉旨接替江化龍,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梁時楹 · 查看更多 »

楊普

楊普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漢軍正白旗。楊普於1755年(乾隆20年)奉旨接替郭宏基,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楊普 · 查看更多 »

樂文祥

樂文祥本籍江西。樂文祥於1877年(光緒3年)奉旨接替郝富有,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同年,因「玩視補務」遭清廷摘頂戴,1879年回覆。.

新!!: 臺灣北路協和樂文祥 · 查看更多 »

江化龍

江化龍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廣東。江化龍於1739年(乾隆4年)奉旨接替雷澤遠,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江化龍 · 查看更多 »

汛為中國明清時期的基層軍事單位或駐地。例如香港的九龍汛、大埔頭汛、麻雀嶺汛,台灣的笨港汛。與行政單位設置相同,汛的設置常是漢人開墾鄉鎮或城市主要因素。 汛編制於明朝時設立,清朝時歸漢人所屬的綠營,其上還有鎮、協、營,其下有塘及堆,而所屬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負責統領的將領稱為千總或把總,統帥士兵由十數名到數百名。例如斗六門汛設有千總一員,兵士一百名。.

新!!: 臺灣北路協和汛 · 查看更多 »

湯得陞

湯得陞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湯得陞於1863年(同治2年),以參將身分奉旨接替林得成,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1864年戴潮春民變中,湯得陞面對戴軍死守嘉義,直至台灣水師提督吳鴻源增援,才開門前後夾擊戴軍。該戰鬥被視為清朝平息民變的關鍵。.

新!!: 臺灣北路協和湯得陞 · 查看更多 »

溫有哲

溫有哲,中國清朝武官,山西太谷縣人。武榜眼。 乾隆十八年(1753年)擔任福建陸路提督軍門前營遊擊。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接替楊普,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當時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溫有哲 · 查看更多 »

滕國春

滕國春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滕國春於1892年(光緒18年)奉旨接替吳光忠,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1895年,台灣邁入日治時期,該官職裁撤。.

新!!: 臺灣北路協和滕國春 · 查看更多 »

漢人

#重定向 汉族.

新!!: 臺灣北路協和漢人 · 查看更多 »

明祥

明祥為中國清朝武官,本籍蒙古。明祥於1811年(嘉慶16年)奉旨接替羅卓,於台灣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明祥 · 查看更多 »

海隆阿

海隆阿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滿洲。海隆阿於1796年(嘉慶1年)與1801年兩度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

新!!: 臺灣北路協和海隆阿 · 查看更多 »

曾元福

曾元福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1862年(同治1年)奉旨接任林向榮擔任台灣鎮總兵,並輾轉擔任該官職兩任。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新!!: 臺灣北路協和曾元福 · 查看更多 »

曾玉明

曾玉明,名藍田,字玉明,又號氷儒,以字行,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為中國清朝武官。 1841年時為千總,以剿匪出力,賞藍翎。後歷任嘉義守備,鳳山縣遊擊、建寧鎮總兵等職。1862年(同治元年)奉旨接任曾元福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曾玉明曾率林文察與鄉勇在基隆擊退小刀會,也曾參與平定戴潮春事件。1866年其子科舉舞弊,坐徇庇,革職。.

新!!: 臺灣北路協和曾玉明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臺灣北路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