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經世之學

指数 經世之學

經世之學,指中國儒學中講求治國利民之道的學問,興起於明末清初和晚清。.

29 关系: 劉廣京天下郡國利病書孫中山东林党張鵬飛余英時儒家六部皇朝經世文編皇明經世文編王夫之理学盛康顏元顾炎武魏源賀長齡黄宗羲葛士濬钱大昕考據學陳仁錫陈子龙李二曲李顒歷史學汪中戴震日知錄

劉廣京

劉廣京(Kwang-Ching Liu,),中央研究院院士,經濟史學家。.

新!!: 經世之學和劉廣京 · 查看更多 »

天下郡國利病書

《天下郡國利病書》,明朝地方誌書輯錄,共120卷,是明末清初顧炎武撰。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地理類。 明亡後,顧炎武游苏杭、两淮,十谒明十三陵,足跡遍及全中國,旅途中以一骡二马载着应用书籍随行,一路“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几阅志书一千余部。” 寫成《别录》,是一部地理志长编,晚年将此书一分为二:“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第一部書名《肇域志》,第二部是《天下郡國利病書》。 天下郡國利病書重點在於政事,概分兵防、赋税、水利三部份,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 梁啟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乾隆五十四年(1789),黄丕烈從张秋塘手中購得《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十五日,叶昌炽在苏州看到吴讷士收藏的《利病书》初稿。 宣统元年(1909),方还和王颂文在吴家发现《利病书》原稿,吴讷士後人將原稿贈昆山圖書館收藏。.

新!!: 經世之學和天下郡國利病書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新!!: 經世之學和孫中山 · 查看更多 »

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文官为主、各省士林相依附而成的一个儒家政治集团。雏形是徐階的「江南官僚集團」,於萬曆年間初見(《明史·孫丕揚傳》說:「南北言官群擊李三才、王元翰,連及里居顧憲成,謂之『東林黨』。」)「東林」二字取自於顧憲成講學之東林書院,是為東林黨稱之嚆矢。.

新!!: 經世之學和东林党 · 查看更多 »

張鵬飛

張鵬飛可以指:.

新!!: 經世之學和張鵬飛 · 查看更多 »

余英時

--英時(),天津人,祖籍安徽潛山,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院士,引領中華民國思想史研究數十年,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美國,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 余的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是一位「追求純粹的學人」,以史學家的敏銳透射現實,儘管「一生禍盡文字出」,他仍堅守傳統知識份子一種「單純的倔強」。他自稱對政治僅只「遙遠的興趣」,但時常發文評論時政、文化,積極聲援兩岸民主運動及中國人權,包括香港、台灣的公民抗命,他認為中國共產黨將「很快」垮台。 唐獎的頒獎理由形容余氏「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以現代知識人的身份從事中國思想傳統的詮釋工作,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述宏闊、見解深刻,學界久已推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傳統學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對此語做了最佳的現代詮釋。.

新!!: 經世之學和余英時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經世之學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六部

六部(地方及藩属国的称六曹),中国、朝鮮、越南古代數個官署的統稱。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以上六部,最高領導長官稱為尚書,所以分別有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各部首長。六部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東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明成祖永樂遷都,國都雖在北京,但依舊設置南京六部,清末,新設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

新!!: 經世之學和六部 · 查看更多 »

皇朝經世文編

《皇朝经世文编》,是中国清代後期的文集,收錄與經世之學有關的文章。.

新!!: 經世之學和皇朝經世文編 · 查看更多 »

皇明經世文編

《明經世文編》原名《皇明經世文編》,專輯明代以來奏疏有關國事者。由陳子龍、徐孚遠、宋徵壁等選輯,崇禎十一年(1638年)定稿,凡五百卷,補遺四卷。 《明經世文編》共收428家、奏疏文章3300餘篇。本書刊行之時,明朝已接近亡國,在清代又列為禁書,故很少流傳。清朝有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盛康《皇朝經世文續編》、陳忠倚《皇朝經世文三編》 、麥仲華《皇朝經世文新編》 、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編》很明顯都是仿《明經世文編》的續作。.

新!!: 經世之學和皇明經世文編 · 查看更多 »

王夫之

王夫之(,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清初大儒。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新!!: 經世之學和王夫之 · 查看更多 »

理学

学可以指:.

新!!: 經世之學和理学 · 查看更多 »

盛康

盛康(九月二十三日),字勖存、旭人,號待雲庵主、留园主人。江蘇武進縣(今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著有《皇朝经世文续编》,共一百二十卷。.

新!!: 經世之學和盛康 · 查看更多 »

顏元

顏元(),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直隶博野(河北安國縣東北)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顏李學派(“李”指颜元的学生李塨)的創始者。.

新!!: 經世之學和顏元 · 查看更多 »

顾炎武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隸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新!!: 經世之學和顾炎武 · 查看更多 »

魏源

历史上有数个名为魏源的人:.

新!!: 經世之學和魏源 · 查看更多 »

賀長齡

贺长龄(),字耦耕,号耐庵,湖南善化縣人,祖籍浙江会稽。清朝學者,政治人物。.

新!!: 經世之學和賀長齡 · 查看更多 »

黄宗羲

宗羲(),字太冲,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黄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與弟黄宗炎、黄宗會號稱浙東三黄;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黄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新!!: 經世之學和黄宗羲 · 查看更多 »

葛士濬

葛士浚(),字季源,号子源,上海人。 早年在上海龙门书院學習,好学不倦,“家学甚伟,又克自奋励与同志诸子日夕讨究”。光绪十四年(1888年),葛士浚編有《皇朝经世文续编》,這是繼《皇朝经世文编》的又一作品,共收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奏议、论文一千餘篇,包括刘熙载《塾言三十七则》,並增加“洋务”一门。.

新!!: 經世之學和葛士濬 · 查看更多 »

钱大昕

钱大昕(),字晓--,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縣(今上海嘉定区)人,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

新!!: 經世之學和钱大昕 · 查看更多 »

考據學

考據學又称考证学或朴学,是一种治学方法。.

新!!: 經世之學和考據學 · 查看更多 »

陳仁錫

陳仁錫(),字明卿,號芝台,直隶長洲人,明朝政治人物,天啟二年探花及第。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

新!!: 經世之學和陳仁錫 · 查看更多 »

陈子龙

陳子龍(),字卧子,号轶符,晚号大樽,明末政治人物、诗人,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新!!: 經世之學和陈子龙 · 查看更多 »

李二曲

李顒,字中孚,號二曲,盩厔(陝西周至)人。 父親李可從為明朝武官,從汪喬年與李自成軍作戰,戰死於河南襄城。家貧,借書苦學,遍讀經史諸子以及釋道之書。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三大儒。康熙十二年(1673年)陝西總督鄂善修復關中書院,聘李顒主講,一時「德紳名賢、進士舉貢、文學子衿之眾,環階席而侍,聽者幾千人」,陝西巡撫阿席熙也前來聽講。不久又以“山林隱逸”舉薦入朝,李顒八次上書以疾力辭,清廷屢以博學鴻儒科徵召,十八年(1679年)康熙派大員看望他,等病好催促入北京,李顒臥在床上被抬到西安,最後以絕食堅拒得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召見李顒,這时颙已衰老,就派兒子李慎言去康熙那兒陳情,並致上著作《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帝赐御书「操志高洁”褒奖之。为学主兼朱紫陽、陸象山两派,以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中最为儆切。」。又與李天生、李雪木合稱关中三李。.

新!!: 經世之學和李二曲 · 查看更多 »

李顒

李顒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經世之學和李顒 · 查看更多 »

歷史學

歷史學,簡稱史學,是以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雖然在廣義上歷史可以包含人類以外的事物,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和人文學,歷史學主要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

新!!: 經世之學和歷史學 · 查看更多 »

汪中

汪中(),原名秉中,字容甫,号颂父。清代学者,江苏扬州人。 七岁丧父,家贫,由其母邹維貞授《小学》、《四书》。十四歲入书店当学徒,遍览经史百家,故扬州民间--“无书不读是汪中”,工駢文,特出於當世,二十七歲時作《哀鹽船文》,描寫揚州江面鹽船失火,“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為杭世駿所歎賞,評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落第,遂不复应试,专心治学。 汪中早年家貧,營養失調,又過於勞心勞力,以致於聞更鼓雞犬聲,心跳加速,夜不成寐,自称与劉孝標有四同五异,一生“未嘗有生人之樂”。他为冯廷丞作碑铭時,一再稱自己“恐朝露有期”、“衰疾余生”。汪中侍母至孝,其妻孙氏,工诗,惜不為婆婆所喜,最後汪氏出妻,招致不少指责。汪中尝言,“平生有三憾:一憾造物生人必饮食而始生,生不百年而即死;一憾生无两翼可飞踏九霄,足不四蹄可徒走千里;一憾古人但著述流传,不能以精灵晤对”。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为拔贡生,历为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丞、安徽学政朱筠管书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协助编纂《南巡盛典》。晚年,为盐政全德鑑别書畫,聊保生计。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是年冬,積勞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 汪中研究墨子。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著有《述學》内外篇、《春秋述义》、《春秋后传》、《广陵通典》、《荀卿子通传》、《小学》等。王引之《汪中行狀》總評說:“陶冶漢魏,不沿歐、曾、王、蘇之派,而取則於古,故卓然成一家言。”章太炎推许他的骈文,说:“今人为俪语者,以汪容甫为善。彼其修辞安雅,则异于唐;持论精审,则异于汉;起止自在,无首尾呼应之式,则异于宋以后之制科策论”。.

新!!: 經世之學和汪中 · 查看更多 »

戴震

戴震(),中國清代語言學家、思想家。字慎修,號東原,安徽徽州休寧隆阜(今黃山市)人,曾六次會試未中。晚年因學術成就顯著,乾隆帝特招入館任《四庫全書》纂修官,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新!!: 經世之學和戴震 · 查看更多 »

日知錄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1613年—1682年)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錄》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雜家類。 《日知錄》始撰于崇禎十二年(1639年)顾炎武绝意仕途,並以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日知录》的《目录题辞》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有改定”,一開始有三項設計,即经义(新义诠释古经)、治道(分析社会经济情况)、博闻(一般知识)。《日知錄》內容宏富,貫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臨終前仍未完成,顧炎武生前,只有八卷本行世,稱為符山堂本,仅收录140条,顾氏對此表示“三十卷已行其八,而尚未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其弟子潘耒從其家取出書稿,再三校勘,刪改了犯忌的字眼,把內容大體劃為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等八類,《四库全书总目》则分作十五类,即经义、政事(卷八至十二)、世风(卷十三)、礼制、科举(卷十六至十七)、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兵及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日知錄》屬劄記性質,字數不定,如《蘇松二府田賦之重》最長,全條分八個段,有5000餘字,《召杀》只有“巧召殺,忮召殺,吝召殺”9字。 潘耒在《日知錄》原序曰:「當代文人才子甚多,然語學問者,必斂衽推顧先生」,並谓此书“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阎若璩《潜邱札记》有《日知录补正》,补正此书50余条,其他學者如李光地、惠栋、江永、顾栋高、戴震、莊存与、全祖望、钱大昕、王鸣盛、赵翼、邵晋涵、方苞、姚鼐等均曾為此書作注。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写道:“尝谓此三十二卷中,直括得一部《文献通考》,而俱能自出于《通考》之外”。 顧炎武曾把寫這部書比作「採銅於山」,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現在「採銅於山」一詞正說明歷史研究要重視第一手資料,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清代道光年間有黄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撰成《日知录集释》,其叙曰:“凡关家国之制,皆洞悉其所由盛衰利弊,而慨然著其化裁通变之道,词尤切至明白”。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日知錄》的思想也超越了當時大多數學者,其中尤以區分「保國」與「保天下」為最。所謂“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後世稱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日知录》也有明顯的失誤。例如《日知录》卷二十九稱回回教为回纥之摩尼教。.

新!!: 經世之學和日知錄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经世实学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