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李二曲

指数 李二曲

李顒,字中孚,號二曲,盩厔(陝西周至)人。 父親李可從為明朝武官,從汪喬年與李自成軍作戰,戰死於河南襄城。家貧,借書苦學,遍讀經史諸子以及釋道之書。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三大儒。康熙十二年(1673年)陝西總督鄂善修復關中書院,聘李顒主講,一時「德紳名賢、進士舉貢、文學子衿之眾,環階席而侍,聽者幾千人」,陝西巡撫阿席熙也前來聽講。不久又以“山林隱逸”舉薦入朝,李顒八次上書以疾力辭,清廷屢以博學鴻儒科徵召,十八年(1679年)康熙派大員看望他,等病好催促入北京,李顒臥在床上被抬到西安,最後以絕食堅拒得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召見李顒,這时颙已衰老,就派兒子李慎言去康熙那兒陳情,並致上著作《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帝赐御书「操志高洁”褒奖之。为学主兼朱紫陽、陸象山两派,以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中最为儆切。」。又與李天生、李雪木合稱关中三李。.

22 关系: 吴怀清孫奇逢康熙北京市关中书院絕食西安市襄城黄宗羲阿席熙鄂善陸九淵陕西省李可從李二曲李因篤李自成李雪木汪喬年河南省朱熹明朝

吴怀清

吳懷清(),字廉期,號蓮溪,陝西省山陽縣人。清末政治人物。.

新!!: 李二曲和吴怀清 · 查看更多 »

孫奇逢

孫奇逢(),字啟泰,號鐘元。直隸保定府容城縣(今屬河北省)人。明末清初理學大家。學生包括費密、申涵光等。 原籍明直隸保定府容城縣(今屬河北省),後遷居河南衛輝府輝縣。萬曆庚子舉人,與東林黨人來往密切。左光斗等東林六君子受閹黨魏忠賢迫害,忠賢誣陷光斗等貪污數萬兩白銀,要求追出贓款。孫奇逢與鹿正(主事鹿善繼父)、張果中等人一面寫信要求曾為帝師的榆關督師孫承宗出面營救,三人又四處募款,代為上繳,但未及營救,六君子皆死,孫奇逢等人被讚為范陽三烈士。 明亡,清廷屢召不仕,人稱孫徵君。與李顒、黃宗羲齊名,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有《讀易大旨》五卷、《理學宗傳》、《聖學錄》等著,晚年講學于輝縣夏峰村,世稱夏峰先生。錢鍾書認為,“方苞寫孫奇逢傳,人家看了不滿意,認為孫奇逢的為人,有三個特點:一是他的講學宗旨比較突出,主張身體力行;二是他的義俠之跡,在明末亂世,他能夠率領幾百家據守險要,保全鄉里;三是他的門牆廣大,教育了很多人才。”.

新!!: 李二曲和孫奇逢 · 查看更多 »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新!!: 李二曲和康熙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李二曲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是一所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书院,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天启六年(1626年)一度被禁毁,后于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重建,一度成为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也是西北四大书院之执牛耳者。1903年,关中书院更名为陕西省第一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1982年定名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 关中书院现在位于书院门,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新!!: 李二曲和关中书院 · 查看更多 »

絕食

绝食(Hunger Strike),又称绝食抗议,特指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进行非暴力抵抗或者抗议的一种方式。非抗議性質的自主性停止饮食,一般稱之為禁食。 绝食者公开宣布一定期间内(最常见的为达到特定目的之前)停止进食,少数同时停止饮水,甚至拒绝静脉注射。绝食抗议的效果,要取决于绝食者的名望、绝食事件的公开程度、公众对绝食者诉求的赞同程度,被抗议方的一贯态度和所处形势等。 绝食可以导致死亡,但绝食者因为有明确的要求,应该与用停止饮食来自杀(包括殉夫、殉国)的情况区别开来。.

新!!: 李二曲和絕食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李二曲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襄城

襄城,可以指:.

新!!: 李二曲和襄城 · 查看更多 »

黄宗羲

宗羲(),字太冲,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黄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與弟黄宗炎、黄宗會號稱浙東三黄;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黄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新!!: 李二曲和黄宗羲 · 查看更多 »

阿席熙

阿席熙(v;),瓜爾佳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官員。 康熙十二年(1673年)六月接替麻勒吉擔任兩江總督。另外,1674年8月起,該官職僅轄江南兩省。江西總督由董衛國擔任。.

新!!: 李二曲和阿席熙 · 查看更多 »

鄂善

鄂善(v,),滿洲鑲黃旗人,中國清朝官員,本籍滿洲鑲藍旗。清朝政治人物 1738年由汀漳道調任福建分巡台灣道。曾任吏部左侍郎。乾隆三年十二月己卯,接替訥親,擔任清朝兵部尚書,后革。由班第接任。.

新!!: 李二曲和鄂善 · 查看更多 »

陸九淵

九淵(),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汉族江右民系。南宋哲學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講學象山書院(位于江西省貴溪縣),世稱「象山先生」,學術界常稱其為「陸象山」。兄陸九韶、陸九齡,亦儒學名家。.

新!!: 李二曲和陸九淵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李二曲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李可從

李可從,盩厔(今陝西周至)人。 李顒之父,為明朝武官,崇禎十五年(1642年),張獻忠寇鄖西,當時巡撫汪喬年總督軍務,可從隨軍討賊。臨行前,拔一齒與妻彭氏曰:“如不捷,吾當委骨沙場。”是年二月,與李自成軍作戰,力守襄城,城破,戰死。其妻葬其齿,曰“齿冢”。 康熙九年(1670年),李颙在母殁服闕之後,貸於鄉人得四金,由盩厔出发,徒步至两千里外的襄城找尋父親遺骸,但未尋獲。襄城县令張允中、襄城邑紳劉宗洙等被李颙孝行感动,下令建祭祠设祭。李顒受常州知府駱鍾麟之邀,講學東林書院。康熙十年(1671年)三月二十五日重抵襄城,烈祠建成之日,又派遣「工徒十餘人砌案」,準備招魂,李顒齋沐宿於城隍廟,當夜「忽鬼聲大作」,人人駭異。劉宗洙捐西郊之田,造冢於戰場,名之曰“義林”。李颙伏地大哭,“盖尝祝于父,愿以五千国殇魂同返关中故也”。並將當地一抔土带回家鄉。.

新!!: 李二曲和李可從 · 查看更多 »

李二曲

李顒,字中孚,號二曲,盩厔(陝西周至)人。 父親李可從為明朝武官,從汪喬年與李自成軍作戰,戰死於河南襄城。家貧,借書苦學,遍讀經史諸子以及釋道之書。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三大儒。康熙十二年(1673年)陝西總督鄂善修復關中書院,聘李顒主講,一時「德紳名賢、進士舉貢、文學子衿之眾,環階席而侍,聽者幾千人」,陝西巡撫阿席熙也前來聽講。不久又以“山林隱逸”舉薦入朝,李顒八次上書以疾力辭,清廷屢以博學鴻儒科徵召,十八年(1679年)康熙派大員看望他,等病好催促入北京,李顒臥在床上被抬到西安,最後以絕食堅拒得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召見李顒,這时颙已衰老,就派兒子李慎言去康熙那兒陳情,並致上著作《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帝赐御书「操志高洁”褒奖之。为学主兼朱紫陽、陸象山两派,以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中最为儆切。」。又與李天生、李雪木合稱关中三李。.

新!!: 李二曲和李二曲 · 查看更多 »

李因篤

李因篤(),字子德,一字孔德,號天生,陝西富平薛鎮韓家村人。 祖籍山西洪洞縣,生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博聞強記,遍讀經史,人稱神童。早年拒不出仕,自稱中南山人。曾參加抗淸活動。康熙二年顾炎武与李因笃在山西代州结識。深于《十三經註疏》,長律得杜甫家法,曹秋岳嘆曰:“數百年無此作矣。”著《诗说》,顾炎武称:“毛,郑有嗣音矣。”康熙七年(1668),顧炎武因萊州黃培詩案入獄,得李因篤等營救出獄。康熙九年(1670年),李因笃东出潼关,走河南、再下扬州,南游湘、鄂、楚等地,结交各地学者。康熙十八年(1679年)薦博學鴻詞,列一等。授檢討,以母老辭退。地方官吏奉旨催促,因笃不从,以死抗拒,后在母亲的规劝下,秋季入京。與周至縣李二曲、眉縣李柏合稱“關中三李”,“生平與李二曲交最密,天生宗朱子,二曲講良知。”五十二年,抱病臥床修改《明史》。著有《受祺堂詩集》。.

新!!: 李二曲和李因篤 · 查看更多 »

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鸿基费密《荒书》记载,“自成产时,其父梦一黄衣人入其土窑,故小名黄娃子。”《明季实录》所收米脂县知县边大绶塘报稿中说:“闯贼李自成,幼曾为僧,俗名黄来僧”。又冯苏《见闻随笔》云:自成“小字磑生”;《鹿樵纪闻》卷下,《闯献发难》条,记“李自成,初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陕西米脂人,世居米脂李继迁寨。明末民变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皇帝。 原是陕北驿卒。崇祯帝采信大臣裁撤驿卒的建议,造成失业驿卒武夫起义,李自成参与起义军。高迎祥被明朝处死后,李自成稱闖王、李闖,成为明末民变领袖之一,率起义军于河南歼灭明军主力。1644年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後进攻明都北京,与崇禎帝谈判破裂后,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是為甲申之變,至此明朝滅亡。一片石战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称帝。.

新!!: 李二曲和李自成 · 查看更多 »

李雪木

李柏(),字雪木,号太白山人,明末清初武功人。 奇服詭行,任情放誕。一日,驅羊吃草,背著日頭朗讀《晉處士集》,亡羊而不知。康熙帝多次重金禮聘,均遭雪木拒絕,最後隱居太白山。與李天生、李二曲合稱“關中三李”。著有《槲葉集》。.

新!!: 李二曲和李雪木 · 查看更多 »

汪喬年

汪喬年(),字歲星,浙江遂安縣(今屬淳安縣)人。明末政治人物。 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歷官刑部陝西司主事、刑部郎中、工部郎中。崇禎二年,擔任山東青州知府,崇禎十一年(1638年)崇禎下詔廷臣推薦邊關的人才,禮部侍郎方逢年推薦汪喬年,此後汪喬年累升至陝西按察使。崇禎十四年(1641年)任右僉都御史,巡撫陝西,當時陝西總督是傅宗龍,崇禎命宗龍向河南進兵。傅宗龍被圍,突圍時在項城被殺。汪喬年得知傅宗龍死訊,大哭說道:“傅公死,討賊無人矣。”傅宗龍死後,喬年被提升為陝西總督,掘李自成祖墳,會師出討。喬年召集散亡士卒三萬眾,命令賀人龍率領。李自成“盡銳攻之”,賀人龍等不戰而走,汪喬年乃收步卒二千,入城拒守。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七日,李自成、羅汝才軍攻襄城城五晝夜,城陷,汪喬年被俘不屈而死,死狀甚慘,舌头被割,最后被凌迟活剐。《明史》評價喬年「此殆有天焉,非其才之不任也」。.

新!!: 李二曲和汪喬年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李二曲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尤溪縣(今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學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窮困,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新!!: 李二曲和朱熹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李二曲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