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筏馱摩那

指数 筏馱摩那

筏馱摩那,或譯笩駄摩那、伐達摩那(梵语:वर्धमान ,,意謂光榮者),原名尼乾陀若提子(),著名古印度宗教思想家,印度列国时代跋耆国人,耆那教的創始者,被教徒尊稱為大雄(,音譯摩訶毘羅,即偉大的英雄)。耆那教相信,他是第24位并且是最后一位蒂爾丹嘉拉(tīrthankara,意謂祖師)。 筏馱摩那與釋迦牟尼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且与釋迦牟尼的生平类似,筏馱摩那被佛教歸入六師外道。.

41 关系: 十六雄国印度印度历史印度列国时代宗教尊者居士中阿含經伦敦弗栗恃國佛经佛教德里呕血和平主義優婆離冥想六師外道王舍城禪定种姓制度约翰·高登·梅尔敦羅德里奇真理瓦伊沙利縣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非暴力領袖馬克斯·繆勒贾穆伊蒂爾丹嘉拉释迦牟尼苦行耆那教Routledge根本說一切有部梵语比哈尔邦沙門思想家

十六雄国

#重定向 印度列国时代.

新!!: 筏馱摩那和十六雄国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筏馱摩那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新!!: 筏馱摩那和印度历史 · 查看更多 »

印度列国时代

印度列國時代(梵語:महाजनपद,Mahajanapada,意為「大國」,約前600年—約前300年),是印度歷史上的一个時期,前承印度吠陀時代。主要是十六大國并立爭霸,這些大國主要分佈在印度中北部的印度河-恆河平原。摩揭陀國實力最强,經訶黎、幼龍、難陀、孔雀四個王朝的發展與擴張,最後由孔雀王朝在公元前4世紀末統一了印度大部,結束了印度列國時代。.

新!!: 筏馱摩那和印度列国时代 · 查看更多 »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新!!: 筏馱摩那和宗教 · 查看更多 »

尊者

尊者(ārya),又譯為阿梨耶,婆羅門教與佛教中的尊稱,意為聖者、尊貴者、可敬者。它的字源來自雅利安,原義是指使用雅利安語的人。 類似於阿闍梨、和尚、喇嘛、高僧、大德、大師、上師、上人、真人等。 在佛教僧團中,這是後學對資深者的敬稱,這個稱號也被使用於證果的聖人上,如阿羅漢。 英語中,將尊者譯為The Venerable,即可敬者。.

新!!: 筏馱摩那和尊者 · 查看更多 »

居士

居士是一种对人的称谓,梵语为迦罗越(kulapati),或稱優婆塞(upāsaka),古為居家不出仕之士,现泛指居家修行之士、在家学佛者。.

新!!: 筏馱摩那和居士 · 查看更多 »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篇幅不長不短的經文集為一部,名為中阿含。《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中阿含》是為利根者分別、抉擇諸深義的經典,為學問者所習。 漢譯《中阿含經》推定為說一切有部誦本,計有18品,222經依據晉朝道慈法師〈後出中阿含經記〉(《出三藏記集》登錄為〈《中阿含經》序〉):「此《中阿含》凡有五誦,都十八品,有二百二十二經,合五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分為六十卷。」(CBETA, T01, no. 26, p. 809, b29-c3)。 《出三藏記集》同時登錄了曇摩難提默誦翻譯的59卷本,和僧伽提婆根據胡本翻譯的60卷本,並聲稱兩者內容大不同,可見僧祐當年,兩本仍然並行於世。 《出三藏記集》卷2:「 《中阿鋡經》五十九卷(同建元二十年出) 右二部凡九十二卷。晉孝武時,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以符堅時入長安,難提口誦胡本,竺佛念譯出。」(CBETA, T55, no. 2145, p. 10, b23-26)。 《出三藏記集》卷2:「 《中阿鋡經》六十卷(晉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於東亭寺譯出,至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訖。與曇摩難提所出大不同)」(CBETA, T55, no. 2145, p. 10, c7-8)。 《出三藏記集》卷9:「然五部異同孰知其正。而道慈愚意怏怏於違本。故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新舊兩存別為一卷。與目錄相連以示於後。將來諸賢令知同異。得更採訪。脫遇高明外國善晉梵方言者。訪其得失刊之從正。」(CBETA, T55, no. 2145, p. 64, a24-28) ,對應於巴利經藏之《中部》(Majjhima Nikāya)。其經文數222經遠多於《中部》的152經,不過大多可在其餘的巴利經藏中找出相對應的經文。 在漢譯四阿含中,《中阿含經》是唯一保存完整攝頌(嗢拕南,uddāna)的一部,可藉由對照攝頌來確知經文次第有無錯漏。.

新!!: 筏馱摩那和中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筏馱摩那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弗栗恃國

弗栗恃國(梵語:वृजि,vṛji或व्रज,vrajá,巴利語:),又譯佛栗氏國、跋耆,跋闍,印度古國,公元前6世紀的十六大國之一。位于恆河北部,領土延伸到今尼泊爾東部。首都毘舍離。.

新!!: 筏馱摩那和弗栗恃國 · 查看更多 »

佛经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主要指經藏,有時也泛指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大藏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並衍生出日文、西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泰文、緬文、僧伽羅文、現代中文和英文等語言的再譯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發展,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龐大典籍。儘管有共通源頭,但經過長期抉擇、揚棄與衍生的教判過程,形成了多樣化的面貌和互異特質:.

新!!: 筏馱摩那和佛经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筏馱摩那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德里

德里(दिल्ली;دہلی 或 دلّی;ਦਿੱਲੀ)是仅次于孟买的印度第二大城市,人口1675万,官方语言为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该城市位于北印度,地处亚穆纳河沿岸。其政治地位为直属联邦政府的直辖区,全称为德里国家首都辖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根据1991年印度议会的一项修正案,德里获得了本级议会有限的立法权限。德里大都会包括3个直辖市,即德里、新德里和德里坎登门,下辖214个村。 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蹟、遺蹟和遺址。旧城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以后新德里成为联邦首都,自此德里渐渐发展为大都会,汇集印度各族人民。德里也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印度独立以后德里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随之而来就是使得德里丧失了原有文化特质。.

新!!: 筏馱摩那和德里 · 查看更多 »

呕血

呕血(hematemesis)是指患者呕吐出血液的症状,血液的来源为上消化道(即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也属于上消化道)。呕血经常和咯血(呼吸道出血)相混淆,咯血相对比较多见。.

新!!: 筏馱摩那和呕血 · 查看更多 »

和平主義

和平主义又称非战主义(Pacifism),是反对战争或暴力的一切形式,追求和平和非暴力方式,.

新!!: 筏馱摩那和和平主義 · 查看更多 »

優婆離

優婆離(梵:उपालि)又作优婆利,邬波离,优波离,忧波利。译曰近取,近执,罗汉名。悉达太子执事之人,持律第一之比丘。第一次結集時,他誦出了律藏,在《佛本行集经》五十三《优波离因缘品》有因緣記載。 另有一人,本为尼犍外道之弟子,見於《中阿含经》三十二《优婆离经》所说。.

新!!: 筏馱摩那和優婆離 · 查看更多 »

冥想

冥想,心性鍛鍊法,在 瑜伽裡經常使用的,在佛教道教中則稱為打坐,在佛教也可称为坐禅。大致可分為兩種作法,一為將注意力集中一處不動,例如集中於身上脈輪、咒語或身前的燭火等等。二為心裡觀想特定圖案景象維持不動,如複雜的曼陀羅圖案,有次序的顏色景象變換以及上師神明圖案等等。 通常必須先於第一作法得到成果再進行第二種作法,任何一種觀想或集中都有其特定效果與副作用,所以必須依賴有經驗的老師指導。 道家也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积精全神”、“守一”、“心斋”、“坐忘”之类的冥想方法。上清派强调登斋入靖、存思诸神形象等。.

新!!: 筏馱摩那和冥想 · 查看更多 »

六師外道

六師外道是古印度的諸沙門教派中,除佛教之外,對六個主要教派的並稱。外道是佛教對自身以外的其他印度宗派的稱呼,在部派佛教經典裡對這些學說亦有描述,合稱為「六十二見」,並總稱當中的主要思想為「六師外道」。.

新!!: 筏馱摩那和六師外道 · 查看更多 »

王舍城

王舍城(梵語:राजगृह,Rāja-gṛha,印地語:Rājgir,巴利語:Rājagaha),音譯為羅閱祇,印度古城,位於今比哈爾邦那蘭達縣。是佛教八大圣地之一,为释迦牟尼佛修行的地方。王舍城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耆那教圣地,耆那教創始人摩訶毘羅可能出生於王舍城附近的那爛陀。.

新!!: 筏馱摩那和王舍城 · 查看更多 »

禪定

定(英語:Zen),漢傳佛教術語,利用梵漢合體而創造出的名詞,又叫正定、止觀,是佛教的最高功德。修行禪定的行為,則常簡稱為修禪、禪修。 禪定是由梵文禪那(Dhyāna)的簡稱「禪」,與三昧(梵文:समाधि )的漢譯「定」組合而成,用來指稱進入禪那三昧的修習方法。在印度期佛教傳統中,禪那與三昧各有其定義,不會被混淆。但是漢傳佛教較為重視兩者的融通,很少會特別去分別兩者,因而創造出這個獨特的名詞。 禪宗將禪視為修悟佛性的方法,定、慧的通稱。.

新!!: 筏馱摩那和禪定 · 查看更多 »

种姓制度

种姓(Caste,有时也被称为卡斯特)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其特点是通过內婚制、继承的方式传承某一特定阶层的生活方式(通常包括职业、阶级、沟通交流习惯、禁忌等)。虽然说许多不同的宗教中都有种姓制度,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种姓将印度社会的人们严格地划分成不同的组别,这一习俗从古时一直流传至今。然而,由于城市化、肯定性行动活动的进一步推广,印度种姓制度在经济活动上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印度种姓制度也被许多学者用来研究印度之外类似于种姓的社会分级系统。种姓一词有时也用来描述蜜蜂、蚂蚁等非人类动物的社会习惯。.

新!!: 筏馱摩那和种姓制度 · 查看更多 »

约翰·高登·梅尔敦

约翰·高登·梅尔敦(John Gordon Melton,1942年9月19日)是一位美国宗教学者,美国宗教研究会会长,目前是圣巴巴拉加州大学宗教学系的宗教和新兴宗教领域的研究专家。 作为作家,他撰写了至少25本书籍,包括一些美国宗教与新兴宗教运动的百科全书、手册和年鉴。他居住在圣巴巴拉 (加利福尼亚州)。 他进行研究的领域包括主要宗教传统、新兴宗教、神秘学、超心理学、新纪元运动和吸血鬼。.

新!!: 筏馱摩那和约翰·高登·梅尔敦 · 查看更多 »

羅德里奇

羅德里奇()是英國跨國出版商,它於1836年由創辦。羅德里奇主要提供學術書籍、期刊、和在線資源出版,主要關注領域為人文和科學方面。該公司每年出版1,800份期刊和2,000新書,並且每年又會再版超過35,000本著作。.

新!!: 筏馱摩那和羅德里奇 · 查看更多 »

真理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普世價值與絕對真理是兩個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儘管它們經常性地被人們所混淆。 使用真理概念的有科學、哲學、宗教等。智人终于脫離於宗教迷信外的真理概念,始自於西方文明中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古希臘時期。.

新!!: 筏馱摩那和真理 · 查看更多 »

瓦伊沙利縣

伊沙利縣是印度的一個縣,位於該國東北部,由比哈爾邦負責管轄,面積2,036平方公里,識字率為68.56%,2011年人口3,495,24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17人。 Category:比哈尔邦辖县.

新!!: 筏馱摩那和瓦伊沙利縣 · 查看更多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重定向 大英百科全書公司.

新!!: 筏馱摩那和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 查看更多 »

非暴力

非暴力(Nonviolence,来自ahimṣā,即不害,“不希望伤害或杀死”)是指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自己或其他人造成伤害的个人行为。它源自于一种信仰:通过伤害人类、动物和环境来得到某种结果是不必要的,还指一种基于道德、宗教和精神法则的放弃暴力的一般哲学。.

新!!: 筏馱摩那和非暴力 · 查看更多 »

領袖

袖指人群的领导者,在古代可能為村長、門派掌門或君王。 在近代長常指政治領導人,如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黨領袖等,或其他領導人物,亦稱「頭目」、「首領」。另有特對黑道頭目的尊稱為「老大」,在台灣地方黑道領導人亦稱「角頭」(以閩南語發音)。.

新!!: 筏馱摩那和領袖 · 查看更多 »

馬克斯·繆勒

弗里德里希·馬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生於德意志邦聯德绍,是一位德國文字學家和東方學家,專長於印度學,是西方學術領域中印度研究與宗教比較等學科的奠基者之一。繆勒對印度的興趣除了以學術著作展現之外,也以小說的形式來呈現,使得英國的广大讀者能够接触并認識印度學。而他所領導翻譯多達50冊的《東方聖典》(Sacred Books of the East)更是維多利亞時代學術的永久性紀念碑。 繆勒認為,吠陀時期的文化代表著自然崇拜的一種形式。他視《梨俱吠陀》中的神明為各種自然的力量,被想像為超自然的人格性存在,但只具部份的人格性。基於此想法,繆勒演绎出他視神話為「語言之疾」的理論。意思是,神話將觀念轉型成各種存在物和故事。依繆勒之見,神明起源于用來表達抽象概念的文字,但後來轉变成各種想像出來的人格性存在。由此,印歐語中的父性神明就以幾種不同的名字出現:宙斯、邱比特、和Dyaus Pita等。對繆勒而言,這些名字都可以追溯到同一個字「Dyaus」;這字的意思依他的了解是「發光」或「光輝」,由這个字而引出了deva、deus、theos等神的統稱,以及宙斯、邱比特(引自deus-pater父神)等名字。這樣,一個隱喻就人格化和固定化了。繆勒這方面的思想與後來尼采的想法很相似。.

新!!: 筏馱摩那和馬克斯·繆勒 · 查看更多 »

贾穆伊

贾穆伊(Jamui),是印度比哈尔邦Jamui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66752(2001年)。.

新!!: 筏馱摩那和贾穆伊 · 查看更多 »

蒂爾丹嘉拉

蒂爾丹嘉拉(Tīrthaṅkara),意譯渡津者,耆那教術語,指一個經過開悟,達到心靈自由,成為一位Arihant的宗教聖者。根據耆那教經典,越過生死的海洋,稱為蒂爾(tirth),而完成了蒂爾(tirth)的人,稱為蒂爾丹嘉拉。他摧毀了業的限制,克服了生與死的輪迴,因此得到完全的自由。因此他們被稱為是耆那(jina),即勝利者。耆那教相信,在人類歷史上,共有24位蒂爾丹嘉拉,而伐達摩那是最後一位,因此,蒂爾丹嘉拉也被意譯為祖師,或導師。.

新!!: 筏馱摩那和蒂爾丹嘉拉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筏馱摩那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苦行

苦行(तपस्,Tapas)是印度各宗教所修行的一种方法,印度教中人们通过苦行获得神灵的祝福,或得到解脱。通过各种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修行,来达到目的。如藏密噶舉派密勒日巴,在获得了法的真谛以后,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山洞,山崖上苦行。以远离八风、五毒的干扰。获得了大成就。.

新!!: 筏馱摩那和苦行 · 查看更多 »

耆那教

耆那教(जैनधर्म ;சமணம் ;Jai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 ,有其独立的信仰和哲学。創始人為伐達摩那(Vardhamana,又稱摩訶毘羅,意為大雄,Mahavira,前599年—前527年),是沙門思潮中「六師外道」之一的尼乾陀若提子,他比佛教的創始人释迦牟尼早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義主要由他建立。耆那教教義對現代印度的影響,大於同様起源自印度的佛教,甘地就受到耆那教的許多影響。目前耆那教有四五百萬信徒,大部分生活在印度。.

新!!: 筏馱摩那和耆那教 · 查看更多 »

Routledge

#重定向 羅德里奇.

新!!: 筏馱摩那和Routledge · 查看更多 »

根本說一切有部

根本說一切有部(梵語:मूलसर्वास्तिवाद,)是佛教部派之一,佛陀入滅第三百年初(即佛滅二百多年後)說一切有部從上座部分出,相對於犍陀羅國和迦濕彌羅國等地的傳承,在摩偷羅國的說一切有部後來又自稱為“根本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稱其為“持律者”。.

新!!: 筏馱摩那和根本說一切有部 · 查看更多 »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新!!: 筏馱摩那和梵语 · 查看更多 »

業(,),印度宗教一個普遍的觀念。印度傳統宗教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有業力的觀念,業力是組成有情因果關係、因果報應的原素。業力是指有情個人過去、現在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經歷,所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與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為影響。因此,個人有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必要以及責任。而業力也是主導有情眾生輪迴六趣的因,所以業力不單是影響現世的結果,還會生生不息地延伸至來世。.

新!!: 筏馱摩那和業 · 查看更多 »

比哈尔邦

比哈尔邦(印地语:बिहार,乌尔都语:بہار,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东北的一个邦,传说是佛教的起源地。除印地语、乌尔都语外,比哈尔语也是该邦的官方语言,此語言包含的方言有、博杰普尔语、摩揭陀語以及迈蒂利语。華氏城與王舍城,菩提伽耶是印度佛教的重要地方。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是全印度婆羅門與賤民互鬥最嚴重的地方。恆河橫貫比哈爾邦邦境。南部為拉杰默哈爾丘陵。邦議會為兩院制。 全邦下分38縣。 比哈爾邦是主要礦產地,產雲母、煤、銅。農業產品有稻米、甘蔗、油籽、黃麻、玉蜀黍及小麥。工業產品有鋼鐵、機床工具、水泥、電機、化學肥料及紙張。.

新!!: 筏馱摩那和比哈尔邦 · 查看更多 »

沙門

沙門(梵文:श्रमण ;巴利語:शमण ),又譯為桑門、喪門、娑門、沙門那、沙迦懣曩、室摩那弩、舍羅摩弩,意譯為道士、道人、贫道等,意為「勤息」、「止息」等意,原為古印度宗教名詞,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慾,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後為佛教所沿用,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的代名詞,在漢傳佛教中,意義略同於和尚。.

新!!: 筏馱摩那和沙門 · 查看更多 »

思想家

思想家,是指對各層面的學術都有廣泛研究或其思想足以建立出一個思想體系的人(如, 中国: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王充、王守仁、李贽、朱熹、顾炎武、龚自珍、魏源、康有为、鲁迅、顾准等。外国:釋迦牟尼佛、伐達摩那、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叔本華、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夫兰西斯.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等。他們的研究範圍非常之廣,包括宗教、哲學、政治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法學等;某些思想家甚至還會牽涉到軍事、生物學、宇宙學等。.

新!!: 筏馱摩那和思想家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