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维也纳之战

指数 维也纳之战

维也纳之战(德语:Schlacht am Kahlenberg、波兰语:Bitwa pod Wiedniem或Odsiecz Wiedeńska、土耳其语:İkinci Viyana Kuşatması、乌克兰语:Віденська відсіч(Viděns'ka Vidsič))发生于1683年9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與波蘭王國聯軍對围困维也纳两个月的奥斯曼帝国军队進行的一場解圍之戰。这场阻止了奥斯曼帝国攻入欧洲行动的戰役被視為奧斯曼帝國向外擴張的句點,并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霸权。.

32 关系: 卡尔洛夫奇条约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士瓦本大土耳其战争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巴伐利亚乌克兰语弗兰肯德语德意志土耳其语匈牙利哥薩克哈布斯堡王朝克里米亞汗國勒班陀戰役神圣罗马帝国穆罕默德四世維也納維也納攻勢约翰·格奥尔格三世约翰三世 (波兰)维也纳之围特兰西瓦尼亚萨克森自由州馬可·德阿維亞諾英諾森十一世波兰君主列表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语摩尔多瓦

卡尔洛夫奇条约

卡尔洛夫奇条约(Treaty of Karlowitz)是在1699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位於今天塞爾維亞境內的小城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時稱卡尔洛夫奇)与欧洲各国之间签订的一份和平条约。此条约的签订是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向欧洲各国割让土地。同时奥地利帝国借此条约摆脱了三十年战争后的长期低迷,再次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俄罗斯帝国没有签署该条约,而是与奥斯曼帝国单独签订了伊斯坦布尔条约。 Category:塞爾維亞歷史 Category:羅馬尼亞歷史 Category:和約 Category:匈牙利條約 Category:奧地利條約 Category:鄂圖曼帝國條約.

新!!: 维也纳之战和卡尔洛夫奇条约 · 查看更多 »

卡拉·穆斯塔法·帕夏

梅爾濟豐盧·卡拉· 穆斯塔法·帕夏(1634年/1635年 – 1683年12月25日)是一位奧斯曼軍事領導人和大維齊爾,行動了奧斯曼帝國其中最後幾次侵入東歐和中歐兩個地區。.

新!!: 维也纳之战和卡拉·穆斯塔法·帕夏 · 查看更多 »

士瓦本

士瓦本(德文:Schwaben;英文:Swabia),又譯斯瓦本、史瓦本、施瓦本,或依英語名稱而譯為斯瓦比亞,是德国的一个文化、语言和地理區域,位於德国西南部历史地区,包括今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东南部和巴伐利亚州西南部。这一名称来自于中世纪的施瓦本公国,其历史最大区域曾覆盖整个阿勒曼尼亚,即还包括如今的德国巴登地区、法国东部阿尔萨斯地区,瑞士东部以及奥地利西部的福拉尔贝格。如今的施瓦本指的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施瓦本行政圈区域。根据2006年民族语调查,施瓦本地区人口共有约750万人,而以施瓦本语为母语人口则仅有约80万人口。 Category:德國歷史 Category:德國地區.

新!!: 维也纳之战和士瓦本 · 查看更多 »

大土耳其战争

大土耳其战争(Osmanlı-Kutsal İttifak Savaşları),也称神圣联盟战争,是指奥斯曼帝国与多个加入神圣联盟的欧洲国家之间一系列的冲突。时间始于1683年,结束于1699年《卡尔洛夫奇条约》的签订。这场战争以奥斯曼帝国的失败告终,帝国失去大部分中欧地区的领土。 主要的战争有.

新!!: 维也纳之战和大土耳其战争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维也纳之战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维也纳之战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新!!: 维也纳之战和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语

乌克兰语(українська мова)是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的一种语言。它是乌克兰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乌克兰两种主要通用语言之一。乌克兰文采用西里尔字母,所用字母同俄文有一定区別。乌克兰语使用人数有4700万,在斯拉夫语族中,仅次于俄语和波兰语。 乌克兰语源于中世纪基辅罗斯所用的古东斯拉夫语。从1804年至俄国革命之前,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东乌克兰地区(重要是乌克兰中部、东部和南部),乌克兰语被所有学校禁用。但在非俄国统治的西乌克兰地区,由于未被禁止教学,乌克兰语依然保留着原有的影响力。 标准乌克兰语由隶属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乌克兰语言所、乌克兰语言信息基金会和波特本尼亚语言研究所共同规范。从词汇角度来看,与乌克兰语最接近的是白俄语(有84%共同词汇),然后依亲疏关系依次为波兰语(77%),塞-克语(68%),斯洛伐克语(66%)。而与俄语的共同词汇仅为62%.

新!!: 维也纳之战和乌克兰语 · 查看更多 »

弗兰肯

弗兰肯(Franken或Frankenland,Franconia),或译为法兰克尼亚,是德国的一个历史地区,大致范围是巴伐利亚州北部、图林根州南部、以及巴登-符腾堡州一小部分。巴伐利亚部分是由三个行政区域构成的,分别是上弗兰肯,中弗兰肯,下弗兰肯。 弗兰肯的名字来源于法兰克民族,但由该民族创建的法兰克帝国在极盛时期只包含弗兰肯的一小部分,即弗兰肯的东部边界处。在1803年,由于巴伐利亚和拿破仑的结盟,现在的弗兰肯大部成为巴伐利亚的一部分,尽管二者的文化上存在差异。 Category:德國地區.

新!!: 维也纳之战和弗兰肯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维也纳之战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

德意志可以指:.

新!!: 维也纳之战和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语

土耳其语(Türkçe;)是一种现有使用的語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語族,主要在土耳其本土使用,並通行於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希臘、馬其頓、羅馬尼亞、烏孜別克和土库曼斯坦,以及在西歐居住的數百萬土耳其裔移民(主要集中在德國)。土耳其語是突厥語族諸語中使用人数最多語言。 土耳其語起源於中亞,其最早期的文字紀錄可上遡至1200年前。隨着鄂圖曼帝國擴張,今日土耳其語的先驅鄂圖曼土耳其語的影響力亦一同往西擴張。早期的土耳其語文字採用阿拉伯字母紀錄,但在1928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建立共和国後著手改革國家的語言,用以標誌新國家與舊有鄂圖曼帝國的分別,於是改用拉丁字母,直至現今。伴隨這個改革的,還包括在新國語中去除舊有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借用的詞彙,改為從土耳其語原有的字根去重新組合出有關--詞所代表的意思。 土耳其語一個顯著的特色,是其元音和諧及大量膠著語的詞綴變化,句法採用主宾动詞序。土耳其语有着很强的尊称和敬语体系,但是词汇没有名词类别和语法性别。.

新!!: 维也纳之战和土耳其语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维也纳之战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哥薩克

哥薩克馬邁 哥萨克(козаки;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及俄罗斯南部)的游牧民系,在历史上以驍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為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移民中国的部分哥萨克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新!!: 维也纳之战和哥薩克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维也纳之战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汗國

克里米亞汗國,又名可里米亚汗国、克里木汗国(قريم خانلغى;Крымско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oye khanstvo;Кримськ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e khanstvo;Kırım Hanlığı;Chanat Krymski),是一個1430年至1783年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國家,為金帳汗國衍生出的國家中國祚最長的一個。汗國不只是在克里米亞半島,而是延伸到北高加索與坦波夫及耶列兹一帶的钦察草原。金帳汗國的实际建立者拔都把汗國分成13分,克里米亞是禿花帖木兒封地。.

新!!: 维也纳之战和克里米亞汗國 · 查看更多 »

勒班陀戰役

勒班陀戰役(勒潘托戰役,Batalla de Lepanto;Battaglia di Lepanto;İnebahtı Deniz Muharebesi,1571年10月7日),或譯勒潘托海戰、勒潘陀海戰,是以西班牙帝國、威尼斯共和國为主力的神聖同盟(Holy League)艦隊與鄂圖曼帝國海軍在希臘爱奥尼亚海展開的一場海戰。神聖同盟艦隊在海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鄂圖曼帝國海軍自勒班陀的海军港口出发向西,与自西西里墨西拿出发向东航行的神聖同盟舰队遭遇。 神圣同盟(Holy League)是由教宗庇护五世主导成立的联盟,包括许多欧洲天主教海洋国家。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和威尼斯共和国的一致同意下,神聖同盟艦隊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同父異母的弟弟,奥地利的唐胡安統領。Paul K. Davis, 100 Decisive Battl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勒班陀战役是西方自古典时代以来最大的海战。在海战史上,勒班陀战役标志着历史上最后一场以桨帆船为主的大型海战。这场战役在本质上是一场“甲板上的步兵战斗”。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盖伦帆船和战列线战术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取代了桨帆船在海战中的主力战船地位,开启了“”。 神圣同盟的胜利对欧洲和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具有重要影响。勒班陀战役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军事扩张的转折点,尽管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后仍延续了一个世纪。由于在战术上的相似与同样保护欧洲免于帝国扩张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勒班陀战役被与萨拉米斯战役对比。在当时被宗教改革带来的宗教战争撕裂的欧洲,勒班陀战役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它巩固了腓力二世作为基督教信仰守卫者的地位。.

新!!: 维也纳之战和勒班陀戰役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维也纳之战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四世

罕默德四世可以指:.

新!!: 维也纳之战和穆罕默德四世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维也纳之战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攻勢

維也納戰役是蘇聯烏克蘭第三方面軍為攻佔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而展開的進攻,戰役從1945年4月2日至4月13日,維也納被包圍及最終被占领。.

新!!: 维也纳之战和維也納攻勢 · 查看更多 »

约翰·格奥尔格三世

约翰·格奥尔格三世 Johann Georg III(1647年6月30日出生于德雷斯顿,1691年9月12日逝世于蒂宾根)是一位萨克森公爵和选帝侯,他从1680年开始在任,他是韦廷家族的一个萨克森公爵,由於他的勇氣和熱情對於戰爭起了很大的幫助,他也得到了“薩克森火星”之稱。 作為一個孩子和薩克森儲,他學會了典型的繼承人應該有的義務和禮儀,除了嚴格的路德教育,語言教學外,他的注意力都放在學習防禦工事和藝術戰爭上。 约翰·格奥尔格三世执政后立刻从萨克森贵族和城市议会取得了建立一支军队(12000人)的允许,1683年他带领这支军队参加了维也纳战役来解围鄂图曼帝国对维也纳的包围。当时波兰的国王扬三世·索别斯基评价说:“萨克森的选帝侯是一个正直的人。” 当时萨克森已经从三十年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了,萨克森的选帝侯在欧洲享有一定的威望。1689年德雷斯顿已有两万多人口,正渐渐成为一个都市。 1686年他专门从威尼斯聘请了一位女歌手到德雷斯顿,为这座城市的歌剧历史创立了一个新的开端,同年,他又支持對土耳其人皇帝利奧波德戰爭。除支付30萬美元的補貼,他發出了5000強大的輔助軍匈牙利。在威尼斯共和國就已經於1685年在戰爭摩里亞(伯羅奔尼撒租賃3000撒克遜軍120000美元的兩年)。此外,他在1688年又租借了10,000軍隊給荷蘭(軍人貿易)。 在1689年到1691年的普法尔茨继承权战争中他与路易十四作战(1688-1697年大同盟戰爭的一部分)。他于蒂宾根病死,可能死于霍乱,在錫棺材裡的皇室墓穴弗賴貝格大教堂安葬。.

新!!: 维也纳之战和约翰·格奥尔格三世 · 查看更多 »

约翰三世 (波兰)

#重定向 扬三世·索别斯基.

新!!: 维也纳之战和约翰三世 (波兰)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之围

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与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不同,是苏丹苏莱曼一世所率领的鄂图曼帝国穆斯林,第一次尝试夺取维也纳,但是失败告终。这一战是鄂图曼帝国第一次侵略中欧,此战之后的150年奥地利和鄂图曼帝国互相争夺中欧,直至维也纳之战为止。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苏莱曼一世这次进攻中欧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确立鄂图曼帝国在匈牙利的统治,而这次进攻维也纳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新!!: 维也纳之战和维也纳之围 · 查看更多 »

特兰西瓦尼亚

特兰西瓦尼亚(Transsilvania;Transilvania/Ardeal;Erdély;Siebenbürgen,中文译为锡本布尔根),罗马尼亚中西部地区。中世纪时特兰西瓦尼亚曾是一个公国。 特兰西瓦尼亚原為匈牙利王國之領土,在奧斯曼帝國攻佔布達佩斯後,成為匈牙利貴族的避難所,抗拒土耳其文化入侵,在一戰後,因1920年簽訂的特里阿農條約,成為羅馬尼亞一部份。.

新!!: 维也纳之战和特兰西瓦尼亚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新!!: 维也纳之战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馬可·德阿維亞諾

可·德阿維亞諾(Marco d'Aviano,原名卡尔洛·多梅尼克·克里斯托弗利,Carlo Domenico Cristofori,)是一位方濟嘉布遣會修士,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國的一個小鎮,阿維亞諾。在戈里齊亞耶穌會的書院受教育的他從小對了信仰和殉道都感覺了興趣。十六嵗時,他嘗試達到威尼斯共和國根奧斯曼帝國當時戰鬥的克里特島,藉此希望向莫斯蘭人傳福音,把他們變成基督徒。他途中在卡波迪斯特里亞的方濟嘉布遣會修院避難。當時的方濟嘉布遣會會長認識馬可·德阿維亞諾的家人,所以會長歡迎了他、給他食物、讓他休息,隨之勸他回家。 他因遇見方濟嘉布遣會而受到好印象,覺得天主召叫他參入這個修會。1648年,他開始見習,而一年後終於成爲修士。他用父子的名字「馬可」,變成「馬可·德阿維亞諾修士」。1664年,他被批准環游威尼斯共和國和其他意大利國家傳福音,尤其是在將臨期和大齋期。1672年,他被選為貝盧諾修院和奧德爾佐修院的院長,因而增加了他的負責。 1676年,他祝福了一位十三年來臥床不起的修女,因此她奇跡般的被痊愈了。消息傳出,忽然來自所有社會階層的病者都來找他。 來找她的幫助的人其中有利奧波德一世,因爲他的妻子不能懷孕一個兒子。從1680年至到逝世時,馬可·德阿維亞諾成爲了利奧波德一世的親密的知己和顧問。他給這位優柔寡斷的皇帝在所有政治問題、經濟問題、軍事問題或靈修問題領導和建議。利奧波德常常被無窮的憂慮癱瘓他的判斷能力,所以馬可的強烈、活潑和有時候激烈的性格配合了利奧波德的很好。奧斯曼帝國來侵之前,馬可·德阿維亞諾被教宗依諾增爵十一世選為皇帝的自我大使。馬可·德阿維亞諾是一個熱烈的傳道者和一個有天分的中間人,所以他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解決爭端、恢復和諧和激勵所有被波蘭國王揚三世領導的神聖同盟的軍隊,其中包括奧地利、波蘭、威尼斯共和國、教皇國。1683年,維也納之戰發生了,而神聖同盟成功打敗來侵的奧斯曼帝國。這一場戰是奧斯曼帝國最後一次來侵歐洲,也是一個長期的歐洲反擊征戰的開始,直至到奧斯曼帝國1918年分解爲止。所以,這可能是歷史上最決定性的戰鬥。這也停止了在維也納的奧斯曼帝國軍隊領導,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和庫普魯魯大維齊爾的奧斯曼復興時期。 從1683年至1689年爲止,馬可爲了促進帝國軍隊良好的關係並給士兵靈修援助而參與軍事行動,因而帶來1686年布達的解放和1688年貝爾格萊德的解放。他同時不停遵守一個嚴格靈修精神:所有不必的暴力和殘忍都令他討厭。因此,貝爾格萊德被包圍時,幾百名穆斯林士兵成功親自呼籲他,以免捕獲時被屠殺。 在歷史家的判斷中,馬可向利奧波德的影響特別有責任:又利於基督教會有利於哈布斯堡王朝。馬可曾經寫過一封信給皇帝,其實很激烈地批評他把利益付給自己其中一個兄弟。他提示皇帝,他這樣做簡直給他敵人更多理由批評他。 1699年8月13日,馬可·德阿維亞諾因癌症於奧地利維也納逝世。 2003年,他由若望·保祿二世宣福。.

新!!: 维也纳之战和馬可·德阿維亞諾 · 查看更多 »

英諾森十一世

#重定向 依諾增爵十一世.

新!!: 维也纳之战和英諾森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波兰君主列表

这是一份波兰君主的列表。在使用时,请注意以下问题: 封建割据时期的波兰并无统一政权。这张表中只列出那些获得克拉科夫的、名义上可以认为是全波兰地位最高的统治者(所谓克拉科夫大公,并不是一个世袭的头衔)。关于这一时期波兰各地的世袭统治者,请分别参见“相关条目”中各条目。.

新!!: 维也纳之战和波兰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波兰立陶宛联邦

#重定向 波蘭立陶宛.

新!!: 维也纳之战和波兰立陶宛联邦 · 查看更多 »

波兰语

波兰语(język polski)是波兰的官方语言。也是西斯拉夫語支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語種。.

新!!: 维也纳之战和波兰语 · 查看更多 »

摩尔多瓦

摩爾多瓦(Moldova, ),正式名稱是摩爾多瓦共和國(Republica Moldova),是一個東歐的內陸國家,首都是基希涅夫。摩爾多瓦西鄰羅馬尼亞,北面、東面、南面毗鄰烏克蘭。 今天的摩爾多瓦,大部分領土屬於中世紀的摩爾達維亞公國。摩爾達維亞公國在14世紀立國後,自16世紀開始淪爲奧斯曼帝國保護國。19世紀,摩爾達維亞的大塊領土(即比萨拉比亚地區)又割讓給沙皇俄國。領有其餘領土的摩爾達維亞其後參與組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20世紀俄國發生革命後,割讓給俄國的比萨拉比亚先是獨立,後又併入羅馬尼亞。1940年,蘇聯控制摩爾達維亞地區,組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爲蘇聯的第15個加盟共和國。雖然納粹德國一度攻佔摩爾達維亞地區並將之歸還給盟友羅馬尼亞,但1944年蘇聯又再度佔領該地,恢復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制。蘇東劇變後,1991年,摩爾多瓦宣佈獨立,成立今天的摩爾多瓦共和國。摩爾多瓦獨立後因政治動盪、能源短缺等原因,經濟陷入長期衰退。又因在內戰中戰敗,德涅斯特河沿岸(德左)地區事實上獨立至今,演變成德左問題。 摩爾多瓦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國民經濟依賴農業、釀酒業等第一產業。摩爾多瓦至今仍然是歐洲最貧困的國家,人均年GDP僅有兩千餘美元。政治上,存在對反對派進行政治迫害的情況。摩爾多瓦國內亦面臨較嚴重的人口販賣問題。 1991年獨立後,摩爾多瓦先後加入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歐安組織(OSCE)、獨聯體等國際組織。摩爾多瓦目前是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成員,與歐盟是東部夥伴關係。摩爾多瓦正尋求加入歐盟的機會。.

新!!: 维也纳之战和摩尔多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第二次维也纳之围維也納之戰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