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勒班陀戰役

指数 勒班陀戰役

勒班陀戰役(勒潘托戰役,Batalla de Lepanto;Battaglia di Lepanto;İnebahtı Deniz Muharebesi,1571年10月7日),或譯勒潘托海戰、勒潘陀海戰,是以西班牙帝國、威尼斯共和國为主力的神聖同盟(Holy League)艦隊與鄂圖曼帝國海軍在希臘爱奥尼亚海展開的一場海戰。神聖同盟艦隊在海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鄂圖曼帝國海軍自勒班陀的海军港口出发向西,与自西西里墨西拿出发向东航行的神聖同盟舰队遭遇。 神圣同盟(Holy League)是由教宗庇护五世主导成立的联盟,包括许多欧洲天主教海洋国家。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和威尼斯共和国的一致同意下,神聖同盟艦隊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同父異母的弟弟,奥地利的唐胡安統領。Paul K. Davis, 100 Decisive Battl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勒班陀战役是西方自古典时代以来最大的海战。在海战史上,勒班陀战役标志着历史上最后一场以桨帆船为主的大型海战。这场战役在本质上是一场“甲板上的步兵战斗”。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盖伦帆船和战列线战术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取代了桨帆船在海战中的主力战船地位,开启了“”。 神圣同盟的胜利对欧洲和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具有重要影响。勒班陀战役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军事扩张的转折点,尽管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后仍延续了一个世纪。由于在战术上的相似与同样保护欧洲免于帝国扩张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勒班陀战役被与萨拉米斯战役对比。在当时被宗教改革带来的宗教战争撕裂的欧洲,勒班陀战役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它巩固了腓力二世作为基督教信仰守卫者的地位。.

87 关系: 加利恩帆船加萊賽戰船埃及人叙利亚堂吉诃德塞浦路斯岛墨西拿大維齊爾天主教天主教會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的唐胡安奧斯曼-薩非戰爭 (1578年-1590年)威尼斯共和国学院美术馆宗主权宗教改革希臘人希腊世紀帝國II:征服者入侵帕爾馬公國亚得里亚海亞克興角戰役庇護五世弗留利休达保罗·委罗内塞土耳其禁衛軍圣嘉勒圣殿圣拉撒路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哈夫斯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凯法利尼亚岛克里特神聖同盟 (1571年)穆罕默德·西洛可穆阿津札德·阿里·帕夏突尼西亞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纳瓦里诺海战烏爾比諾公國热那亚共和国爱奥尼亚海瓦維爾城堡瓦赫蘭達爾馬提亞...萨伏依公国萨拉米斯战役複合弓 (傳統弓)西班牙君主列表西班牙帝國西西里岛西西里王國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馬爾他騎士團马耳他之围 (1565年)詹姆士六世及一世費爾南·布勞岱爾鳥銃手费尔南多·德·埃雷拉达克特薩伏依那不勒斯王国腓力二世 (西班牙)鉤銃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英国耶尼切里G·K·卻斯特頓Osprey Publishing柏柏尔人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提齊安諾·維伽略槳帆船战列线海战撒丁王国教宗教宗庇護五世教皇国托斯卡納大公國托斯卡纳大公国总督宫 (威尼斯) 扩展索引 (37 更多) »

加利恩帆船

伦帆船(西班牙語:Galeón),又译加利恩帆船,是至少有兩層甲板所構成的大型帆船。它最早在16至18世紀期間被歐洲多國所採用。不論它是用於貿易還是海戰,一般都配備有半蛇砲(一種加農炮)。.

新!!: 勒班陀戰役和加利恩帆船 · 查看更多 »

加萊賽戰船

加莱赛型战船是一种主要由威尼斯人制造,在地中海使用的大型战船,在17世纪颇为流行。 加莱赛型战船的排水量可达600吨以上乃至接近1000吨,是一种划桨和风帆结合的大型战舰,需要数百名划桨手一同运作。通常这种船还会在船头和侧面安装几门火炮并能搭载数量可观的水手。 加莱赛型战船刚出现时,相对于当时常见的地中海船只来说是一个真正的巨无霸。其吃水深,可以很稳定的在地中海航行,数百名划桨手和风帆的结合提供优秀的动力,在发动攻击前它能用更大的火炮优先轰击敌船,而后让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水手进行接舷肉搏战歼灭其他小船数量极少的敌人。 加莱赛型战船虽然威力强大,但搭载大量人员和使用划桨使得其不适合远洋。随着风帆船的崛起以及炮战在海战中地位的提升,加莱赛型战船逐渐被淘汰出主流。 分类:軍艦 Category:帆船.

新!!: 勒班陀戰役和加萊賽戰船 · 查看更多 »

埃及人

埃及人(埃及阿拉伯语:صريين ;国际音标:;阿拉伯语:مصريون miṣriyūn)是由地中海人种和北非人组成的一个阿拉伯人为主的混合族群。雖然名義上係埃及人,但實際上基因成分中多為古時的阿拉伯人移民後代,在文化及血統同上古埃及人並無多大關係。但其中的科普特人则保留了较多古埃及人的文化特点和血统,他们号称“古埃及人后裔”。 截止2010年1月,埃及人口數約為8155萬人(含220萬海外工作人員),人口增長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達到1.97%。 主要人種:東方哈姆族(埃及阿拉伯人、科普特人、貝都因人、柏柏爾人)占99%,努比亞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意大利人後裔和法國人後裔占1%。.

新!!: 勒班陀戰役和埃及人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勒班陀戰役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堂吉诃德

《唐吉訶德》,或譯《吉訶德大人》(Don Quijote de la Mancha,原標題的原意為《來自曼查的騎士吉訶德大人》),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反騎士小說。故事背景是个早没有骑士的年代,主角唐吉訶德幻想自己是個骑士,因而作出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最终从梦幻中甦醒過来。 《唐吉柯德》被視爲西班牙黃金時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以及整個西班牙的文學典範,也是現代西方文學的奠基作品之一以及最早的西方典範小說之一。對書中主角堂吉诃德的評價呈現多樣化,他被一些人視爲堅持信念、憎恨壓迫、崇尚自由的英雄,又被另一些人當成沉溺於幻想、脫離現實、動機善良但行爲盲目且有害的典型。總之是一個集矛盾於一身、既可喜又可悲的人物。 這本書留下了一句著名的開場白:.

新!!: 勒班陀戰役和堂吉诃德 · 查看更多 »

塞浦路斯岛

塞浦路斯岛位于西亚,是地中海的第三大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和撒丁岛之后),位于奇里乞亚以南,东西长240千米,南北宽100千米。 有以下几个国家和地区:.

新!!: 勒班陀戰役和塞浦路斯岛 · 查看更多 »

墨西拿

墨西拿(Messina)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第三大的城市,也是墨西拿省的首府。墨西拿在西西里岛的东北角,正對墨西拿海峡。 墨西拿为古代來自希腊麥西尼亞的殖民者于公元前8世记时為了逃避當時征服麥西尼亞的斯巴達人統治而建立,古称梅萨纳(Messana),又译梅西那或麦散那,距今有二千八百多年历史。1908年12月28日的大地震和海嘯將墨西拿夷為平地。二战时又遭炸毁。但经半个世纪的重建,墨西拿现在人口已达二十七万。 墨西拿教堂建于十二世纪,有钟楼和古天文钟。.

新!!: 勒班陀戰役和墨西拿 · 查看更多 »

大維齊爾

大維齊爾(土耳其語:Sadr-ı Azam、Serdar-ı Ekrem,鄂圖曼土耳其語:صدر اعظم),音为“萨德拉赞”。源自阿拉伯語「維齊爾」(وزير),是蘇丹以下最高級的大臣,相當於宰相的職務,擁有絕對的代理權,原則上只有蘇丹才能解除此權。大維齊爾持有帝國印章,能召集所有維齊爾參與國家事務,會議舉行的地方叫「庫巴爾提」(圓穹下),位於托卡比皇宮。他的政府機關在最高樸特。大維齊爾也是巴基斯坦總理的烏爾都語尊稱。 在鄂圖曼帝國初期,「維齊爾」只用於尊稱。首位被冠以「大維齊爾」稱號的是钱达尔勒·卡拉·哈利勒·海雷丁帕夏。創立「大維齊爾」稱號的目的是要區別持有蘇丹印章的維齊爾。綜觀鄂圖曼帝國的歷史,大維齊爾也會使用「最高維齊爾」(صدر عالی)、「絕對代理人」(وكیل مطلق)、「國家持有者」(صاحب دولت)及「維齊爾人」(ذات آصفی)的稱號。 在科普魯律時期,鄂圖曼帝國被大維齊爾操縱。蘇丹失權及權力下放到政府下層正是科普律魯時期的寫照。 19世紀坦志麥特時期以後,大維齊爾的職位相當於當時西方君主政體的總理。.

新!!: 勒班陀戰役和大維齊爾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勒班陀戰役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勒班陀戰役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勒班陀戰役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在奥斯曼帝国扩张(土耳其语:Osmanlı Devleti yükselme dönemi)的过程中,奥斯曼帝国在西南不断扩张直至北非地区,在东部则和萨非王朝发生战争。.

新!!: 勒班陀戰役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是指1556年至1740年間統治奧地利,波希米亞,匈牙利以及意大利部分公國,並坐擁神聖羅馬帝位的家族。其前身為哈布斯堡王朝,後因聯姻轉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新!!: 勒班陀戰役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的唐胡安

没有描述。

新!!: 勒班陀戰役和奧地利的唐胡安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薩非戰爭 (1578年-1590年)

1578年至1590年奧斯曼-薩非戰爭是波斯薩非王朝的穆罕默德·科達班達和阿拔斯一世與奧斯曼帝國穆拉德三世之間爆發的戰爭。 為了征服阿塞拜疆和高加索,奧斯曼帝國發動了戰爭。奧斯曼人在1578年佔領第比利斯,1585年再陷卡爾斯和大不里士,格魯吉亞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奧斯曼帝國實際上可統治阿塞拜疆和高加索,直達裏海。 波斯在1590年3月21日簽訂的《伊斯坦堡條約》承認奧斯曼帝國所得的領土,又答應停止對奧斯曼帝國境內的什葉派教徒發動宣傳戰及停止迫害波斯境內的遜尼派教徒。 奧斯曼-薩非戰爭使奧斯曼帝國的注意力暫時從歐洲抽離。奧斯曼帝國己與法國結盟,並支持荷蘭人起事,這是新教與伊斯蘭教共同支持的一個事件。.

新!!: 勒班陀戰役和奧斯曼-薩非戰爭 (1578年-1590年)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语:Serenìsima Repùblica Vèneta;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的城邦,以威尼斯为中心。它存在于8世纪至1797年。拉丁语称其为Serenissima,意思是“最尊贵的”,聖馬爾谷獅子為其國徽象徵。.

新!!: 勒班陀戰役和威尼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学院美术馆

學院美術館可以指:.

新!!: 勒班陀戰役和学院美术馆 · 查看更多 »

宗主权

宗主权是指国家对其属国的内政及外交拥有干预的权力,对属国享有宗主权的国家即是宗主国。宗主國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属國的外交权,但属国仍保有独立的自治權力。較有權的一方為宗主。英文裡的宗主權「Suzerainty」原是用來形容鄂圖曼帝國及其周圍屬地的關係。與主權不同的是,宗主關係裡的附庸通常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也可指封建帝王對進貢属国或諸侯的關係。一般而言,附庸國在名义上保有一定主权,实际上依國情不同,在内政、外交和经济等方面有不同程度上从属并受制于宗主国。 宗主在歷史上許多帝國中存在,但很難用20世紀後的國際法定義,因為宗主關係需要很明確的存在或不存在。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可以和一個強權簽署協約受其保護,但現代國際法並沒有硬性規定宗主關係不能撤回。.

新!!: 勒班陀戰役和宗主权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勒班陀戰役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希臘人

没有描述。

新!!: 勒班陀戰役和希臘人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勒班陀戰役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世紀帝國II:征服者入侵

是微软即時戰略遊戲《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的官方擴充资料片,曾榮獲2000年E3最佳戰略性遊戲資料片。 征服者入侵除了《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的原有文明,再行引入5種新文明及相關戰役,其中2种代表新大陆:阿兹特克和玛雅,另3种分别為匈奴、西班牙和韓國;另有一战役系列是互不相干的独立战役。此外標準遊戲模式即新增世界奇觀競賽、防禦世界奇觀和至尊王3種,並新增19張地圖(9張隨機和10張仿自真實世界據點)、11種軍事單位和26種科技。該資料片推出後,曾發布官方唯一和最終版本的1.0c修正檔。 超過十年後,《帝王世紀》第二個官方擴充資料片──《失落的帝國》在SteamHD版推出,於2015年秋季推出第三個官方擴充資料片──《非洲王國》,於2016年年底推出第四個官方擴充資料片──《王者崛起》。.

新!!: 勒班陀戰役和世紀帝國II:征服者入侵 · 查看更多 »

帕爾馬公國

帕爾馬公國建立於1545年,由原米蘭公國於波河以南,以帕爾馬為中心的一帶領土所組成,以作為教宗保祿三世的私生子皮埃·路易吉·法尔内塞的封地。 1556年第二任公爵奥塔维奥·法尔内塞更獲得了皮亞琴察,因此兼任皮亞琴察公爵,公國亦因而改稱為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意大利語:Ducato di Parma e Piacenza)。 法尔内塞家族持續統治公國直至1731年家族絕嗣,這時候公國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與妻子帕爾馬郡主伊莎貝拉·法爾內塞所生的長子唐·卡洛斯所繼承,稱卡洛斯一世。卡洛斯統治公國直至1735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之後,帕爾馬被割讓予查理六世以交換兩西西里王國。 哈布斯堡王朝只統治公國直至1748年,簽訂第二亞琛和約之後公國改由波旁王朝的成員,唐·卡洛斯的弟弟唐·腓力統治,菲利波一世更獲得瓜斯塔拉公國作領地。菲利波一世成為統治帕爾馬、皮亞琴察和瓜斯塔拉公國(意大利語:Ducato di Parma, Piacenza e Guastalla)的波旁-帕爾馬家族首任公爵。 1796年公國被拿破崙所率的法軍佔領,公國的政治陷入混亂。费迪南多公爵在法軍佔領下仍保持公爵頭銜直至1801年簽訂阿蘭費斯條約,波旁王朝與拿破崙達成協議以托斯卡納大公國作交換,換取帕爾馬公國併入法國。但费迪南多公爵仍然留在帕爾馬並死於1802年,可能是被毒殺。可是拿破崙對公國的前途尚未決定,他希望所有波旁王朝的君主保證會在將來對歐洲各國的戰爭中作為他的同盟。即使拿破崙已將法國的法律和行政系統傳入公國,但直至1808年拿破崙進攻西班牙之後才正式宣佈將公國併入法蘭西第一帝國。公國領土改為法國的托萊省。 1814年帕爾馬公國復辟,屬哈布斯堡王朝的拿破崙妻子奧地利的瑪麗·路易莎成為女公爵。在1847年瑪麗·路易莎逝世後,公國復歸為波旁-帕爾馬家族所統治,家族亦同時統治盧卡公國。在這之前,瓜斯塔拉已經改由摩德納公爵所繼承,併入摩德納公國。波旁-帕爾馬家族統治公國直至1859年,法國和薩丁尼亞王國於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法國稱法奧戰爭、意大利稱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波旁-帕爾馬家族在革命中被趕出公國。 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與托斯卡納大公國和摩德納公國於1859年12月組成了中意大利聯合省,後來於1860年3月舉行公民投票後再與薩丁尼亞王國合併成為意大利王國。 波旁-帕爾馬家族的後裔至今仍然宣稱為帕爾馬公爵。波旁-帕爾瑪的卡洛王子於2010年開始繼承稱號。.

新!!: 勒班陀戰役和帕爾馬公國 · 查看更多 »

亚得里亚海

亚得里亚海地圖 亚得里亚海(Mar Adriatico,Jadransko morje,Jadransko more,Deti Adriatik),是地中海的一部份水域,分隔了義大利半島 (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也分隔了亞平寧山脈與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及其臨近地區。亚得里亚海西岸屬於意大利,東岸則分別屬於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蒙特內哥羅和阿尔巴尼亚。亚得里亚海透过位於其南部的奥特朗托海峡与愛奥尼亚海相连。波河、阿迪傑河、奧凡托河等河流流入亚得里亚海;海中有近1200個島嶼,其中只有69個有人居住。.

新!!: 勒班陀戰役和亚得里亚海 · 查看更多 »

亞克興角戰役

#重定向 亞克興戰役.

新!!: 勒班陀戰役和亞克興角戰役 · 查看更多 »

庇護五世

#重定向 教宗庇護五世.

新!!: 勒班陀戰役和庇護五世 · 查看更多 »

弗留利

弗留利(Friuli)或譯夫留利,是意大利東北部的一個歷史地區,意大利的自治區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主要位于此地區内,此外該地區還有少部分跨入鄰國。西部邊境是利文扎河、北部是卡爾尼克阿爾卑斯山脈、東部是朱利安阿尔卑斯山脈、南部是亞得里亞海。該地區處於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區内,適合葡萄種植,意大利2.5%的葡萄酒產自該地區。 公元前十五世紀的Castellieri文化發源于此,後來被羅馬人征服,不過當地風俗至今仍與意大利其他地區有較大區別,到了二戰之後,尤其說弗留利語的本土弗留利人還曾尋求自治。.

新!!: 勒班陀戰役和弗留利 · 查看更多 »

休达

休达(Ceuta),是西班牙兩個位於海外的自治市之一,它位于马格里布的最北部,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地中海沿岸,与摩洛哥接壤。它的面积大约为18.5km²。 休达有一座叫Monte Hacho的山丘,从它的顶峰可以俯瞰到休达的全景。在山丘上有一个西班牙駐軍的碉堡。Monte Hacho山和在摩洛哥最北部的Jebel Musa山都有可能是希腊传说中的赫拉克利斯海角。.

新!!: 勒班陀戰役和休达 · 查看更多 »

保罗·委罗内塞

保罗·委罗内塞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

新!!: 勒班陀戰役和保罗·委罗内塞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禁衛軍

#重定向 耶尼切里.

新!!: 勒班陀戰役和土耳其禁衛軍 · 查看更多 »

圣嘉勒圣殿

圣嘉勒圣殿(Basilica di Santa Chiara),位于意大利阿西西,是13世纪教堂,奉献给亚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追随者、贫穷修女会的创始人亚西西的圣嘉勒,安葬其遗体。教堂在著名建筑师Filippo Campello指导下开始动工。1260年10月3日,圣嘉勒的遗体迁葬于此,安放在新教堂祭坛的下面。.

新!!: 勒班陀戰役和圣嘉勒圣殿 · 查看更多 »

圣拉撒路骑士团

圣拉撒路骑士团(Order of Saint Lazarus)曾是耶路撒冷王国的一个军事修会。.

新!!: 勒班陀戰役和圣拉撒路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医院骑士团

医院骑士团(Knights Hospitaller),亦名罗得骑士团或圣约翰骑士团,最後演變成马耳他骑士团,成為聯合國觀察員的「準國家」組織持續至今,是最为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骑士会之一,為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 成立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本为本笃会在耶路撒冷为保护其医护设施而设立的军事组织,後來演变成为天主教在圣地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日。医院骑士团的口号為「守卫信仰,援助苦难!(Defence of the faith and assistance to the suffering).

新!!: 勒班陀戰役和医院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哈夫斯王朝

哈夫斯王朝,Hafsid dynasty, (الحفصيون) ,是一个于1229年至1574年统治突尼斯地区的穆斯林王朝。该王朝是1270年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的目标。到十六世纪,该王朝被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所支持的巴巴里海盗所夹击。1574年该王朝被巴巴里海盗灭亡。.

新!!: 勒班陀戰役和哈夫斯王朝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勒班陀戰役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凯法利尼亚岛

凯法利尼亚岛(Κεφαλλονιά,Kefalonia),古希腊语名称为Κεφαλλήνια(Cephallinia),位於爱奥尼亚海上,為伊奧尼亞群島中最大的岛屿。这个岛屿的名称据信来自于古希腊神话英雄刻法罗斯(Κέφαλος)。岛屿以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故乡而著名,在《奥德赛》中荷马称其为“凯法利尼亚人的国王”。畅销小说及同名电影《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又译《战地情人》)的故事背景也设在二次大战中被德军占领的该岛上。今天,岛上美丽的沙滩和洞穴每年吸引众多游客消夏,島嶼亦因為接近意大利本土而成為許多意大利人的熱門旅遊地點。 除了旅遊業外,橄欖油製造亦是島上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島上有超過100萬棵橄欖樹,覆蓋了島嶼55%的面積。.

新!!: 勒班陀戰役和凯法利尼亚岛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

克里特岛(Kriti;)就是聖經中所記載的革哩底,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臘的第一大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行政上属于克里特大区,是地中海第五大島,東西長約 244 公里,最寬處約 56 公里,中部為高山,最高峰海拔為 2740 公尺,南部山勢陡峻,特別是西南部,全為峭壁,難以開闢公路,北部較平緩,居民多集中北岸。島上氣候宜人,古時林木茂盛,農產豐富,人民善於航海和貿易,據荷馬的史詩所記說,「在深紅葡萄酒色的海中,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地處於埃及、希臘、意大利及腓尼基之間,就成為戰略要衝和貿易重鎮。.

新!!: 勒班陀戰役和克里特 · 查看更多 »

神聖同盟 (1571年)

聖同盟(Liga Sancta;Liga Santa;Lega Santa)是教皇庇護五世主導的聯盟,包括許多天主教海洋國家,除了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神聖同盟打算打破奧斯曼人對東地中海的控制,並於1571年5月25日正式開始,在勒班陀戰役擊敗鄂圖曼帝國海軍。 成員包含:.

新!!: 勒班陀戰役和神聖同盟 (1571年)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西洛可

蘇魯克·穆罕默德帕夏,(1525-7/10/1571),在歐洲又名穆罕默德·西洛可,是16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駐埃及亞歷山大港貝伊。他的小名西洛可來自一種北非的風西洛可風。 在1571年勒班陀戰役中,穆罕默德·西洛可被任命為奧斯曼艦隊右翼指揮官,與以威尼斯人阿戈斯蒂諾·巴巴里戈為指揮官的基督徒艦隊左翼戰鬥,後不敵被其所殺,首級被威尼斯人乔瓦尼·康塔里尼割下。.

新!!: 勒班陀戰役和穆罕默德·西洛可 · 查看更多 »

穆阿津札德·阿里·帕夏

蘇非·阿里·帕夏(Müezzinzade Ali Paşa;),奧斯曼帝國政治人物和海軍卡普丹帕夏,曾在1563年-66年出任埃及省總督,但在1571年勒班陀戰役兵敗被殺。.

新!!: 勒班陀戰役和穆阿津札德·阿里·帕夏 · 查看更多 »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通称突尼斯,位於北非、隶属于马格里布地区,东北部緊鄰地中海。突尼斯有兩個鄰國,分別為西方的阿爾及利亞(公共国界线長965公里)與東南方的利比亞(公共国界线長459公里)。突尼斯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而得名。.

新!!: 勒班陀戰役和突尼西亞 · 查看更多 »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馬德里逝世。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里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與東方的湯顯祖,西方的莎士比亞,同年入葬。.

新!!: 勒班陀戰役和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 查看更多 »

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

索庫魯·穆罕默德帕夏(Sokollu Mehmed Paşa;),鄂圖曼帝國政治家,出身於波士尼亞的東正教徒家庭,索庫魯在年幼時被帶離家鄉,並通過鄂圖曼的德夫希爾梅制度培養成一名耶尼切里。德夫希爾梅制度從基督教家庭裡挑選出男孩,這些孩童們會被強迫皈依伊斯蘭教,並經歷嚴格的教育與訓練,成為鄂圖曼帝國中的菁英官僚與士兵,索庫魯是他們之中最傑出者(成為相當於鄂圖曼帝國宰相的大維齊爾)。 索庫魯通過鄂圖曼帝國的制度,先後擔任蘇丹侍衛隊指揮官(1543年-1546年),卡普丹帕夏(1546年-1551年),魯米利亞總督(1551年-1555年),第三維齊爾(1555年-1561年),第二維齊爾(1561年-1565年)和大維齊爾(1565年-1579年)前後經歷三名蘇丹的統治時期,分別為:蘇萊曼一世、塞利姆二世與穆拉德三世Imamović, Mustafa (1996).

新!!: 勒班陀戰役和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 · 查看更多 »

纳瓦里诺海战

纳瓦里诺海战在1827年10月20日爆發,是希腊民族解放革命时期(1821-1832年)纳瓦里诺湾(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南沿岸)进行的海战。英、法、俄聯合海軍摧毀鄂圖曼和埃及結合的武裝。這場海戰是歷史上最後一場完全以帆船來打的重要海戰,因而著名。英法俄聯盟的船裝備得比敵方好,船員也較訓練有素,是以取得勝利。 Category:希腊独立战争.

新!!: 勒班陀戰役和纳瓦里诺海战 · 查看更多 »

烏爾比諾公國

烏爾比諾公國(Ducato (Contea) di Urbino,1213年-1631年),是一個曾經存在於義大利北部的主權國家。.

新!!: 勒班陀戰役和烏爾比諾公國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共和国

热那亚共和国(Repúbrica de Zêna /re'pybrika 'de 'ze:na/,Res Publica Ianuensis,Repubblica di Genova;全名最尊贵的热那亚共和国,1798-1805年称利古里亚共和国)是一个大约在1100年开始建立位于意大利西北海岸利古里亚地区的独立城邦,至1805年被拿破仑治下的法国吞并。虽然在拿破仑被打败后的1814年热那亚曾经复国,但热那亚之後只存在一段短时间,最终共和国被萨丁尼亚王国吞并。.

新!!: 勒班陀戰役和热那亚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爱奥尼亚海

伊奧尼亞海(Ιόνιο Πέλαγος,, Mar Ionio,, Deti Jon, ,意為“我們的海”)是地中海的一個海灣,北以奧特朗托海峽與亞得里亞海相連;西接義大利的卡拉布里亞(Calabria)與西西里(Sicily),並以墨西拿海峽與第勒尼安海連接;,東接阿爾巴尼亞以及許多的希臘島嶼,這些島嶼包括Strophades、Sphagia、Schiza、Sapientza、Kythira等島嶼,以及伊奧尼亞群島(Ionian Islands),如.

新!!: 勒班陀戰役和爱奥尼亚海 · 查看更多 »

瓦維爾城堡

維爾城堡(Wawel Castle)是位於波蘭克拉科夫的一座哥特式建築,修建於卡齊米日三世時期。瓦維爾城堡在歷史上曾長期是波蘭王室的住所,是波蘭的國家象徵之一。自1930年以來,城堡已經改為博物館。現在瓦維爾城堡是波蘭最頂級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博物館的東方藝術和鄂圖曼藝術品的藏品規模也是波蘭首屈一指的。.

新!!: 勒班陀戰役和瓦維爾城堡 · 查看更多 »

瓦赫蘭

赫蘭(阿拉伯语:)又名奧蘭(法语:Oran),位於阿爾及利亞西北部地中海沿岸,是该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奥兰省省会,人口716,900(2004年)。.

新!!: 勒班陀戰役和瓦赫蘭 · 查看更多 »

達爾馬提亞

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文:Dalmacija,英文:Dalmatia),克羅埃西亞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地區,東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维那。以屋大维时代罗马的達爾馬提亞命名。 此地區由西北的拉布島橫跨至東南方的科托爾灣,還包括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各個島嶼,如 赫瓦爾島、維斯島、科爾丘拉島、布拉奇島、帕島和姆列特島等。 斯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是本區的主要都市。 D.

新!!: 勒班陀戰役和達爾馬提亞 · 查看更多 »

萨伏依公国

萨伏依公国(Duché de Savoie、Ducato di Savoia)是1416年至1713年间曾经存在于西欧的独立公国,由萨伏依家族统治,领土包括今日意大利西北部和法国的东南部的部分地区。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國家 Category: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新!!: 勒班陀戰役和萨伏依公国 · 查看更多 »

萨拉米斯战役

萨拉米斯海战(Ναυμαχία τῆς Σαλαμῖνος,波斯語:نبرد سالامیس,前480年)是第二次希波战争中雅典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率领的希腊各城邦组成的联合舰队与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薛西斯一世麾下的波斯海军于公元前480年进行的一场海战。兵力处于劣势的希腊联军将波斯舰队诱入科林斯地峡东部的萨龙湾内的萨拉米斯岛与希腊本土阿提卡地区之间狭窄的海峡中,一举取得决定性胜利,成为第二次希波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公元前480年8-9月间,为了阻止波斯军队的进犯,希腊各城邦组成的联军分别在陆上和海上组成防线。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率领的大约7000名陆军在中希腊的温泉关布防,阻止波斯陆军从色萨利地区侵入中希腊的维奥蒂亚地区和南希腊的阿提卡和伯罗奔尼撒地区。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波斯军队从海上绕道,以雅典海军为主力的希腊各城邦联合舰队封锁了埃维亚岛北端的阿提米修姆海峡。在著名的温泉关战役中,希腊重装步兵面对兵力数百倍于己的波斯军队,坚守了7天,最后由于叛徒告知敌人绕道的山路,遭到迂回包围而失败,希腊军队的后卫部队,包括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及其麾下的300勇士战死,波斯军队长驱直入占领维奥蒂亚和阿提卡,并焚毁了雅典城。希腊和波斯海军在阿提米修姆海战不分胜负,但由于温泉关失守,希腊海军遂后撤到雅典外海的萨龙湾内的萨拉米斯岛修整补给。希腊陆军则后撤到狭窄的科林斯地峡建立新的防线,以阻止波斯陆军入侵伯罗奔尼撒半岛。 尽管在战舰数量和海员训练上处于明显劣势,希腊联军接受了地米斯托克利与波斯海军再战的意见。这是因为如果不能限制波斯海军的行动,希腊陆军在科林斯地峡的防线很容易被两栖登陆行动破解。另一方面,薛西斯一世也急于尽快取得决定性胜利以便尽快结束战争。地米斯托克利天才地设计欺骗了薛西斯一世,一方面派人对其示好,一方面透露希腊联军内部的意见分歧,成功诱骗波斯舰队试图封锁狭窄的萨拉米斯海峡。庞大的波斯舰队一进入海峡内的狭窄水域后难以展开,早已等待于此的希腊舰队抓住机会,一举击溃了波斯舰队,从而赢得了自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以来,希腊对波斯帝国的又一次辉煌胜利。 薛西斯一世此战失败后任命馬鐸尼斯率波斯陆军继续征服希腊,尽管波斯军队于公元前479年6月再次占领雅典,但在同年8月的普拉提亞戰役中遭到歼灭。波斯海军亦在8月底的米卡勒战役中大败。这两场战役的结局标志着波斯帝国彻底放弃了征服希腊的企图,而希腊则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战略反击。有不少西方史学家认为如果萨拉米斯海战以波斯帝国的胜利告终,古希腊文明,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将会被扼杀,所以这场战役被视作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

新!!: 勒班陀戰役和萨拉米斯战役 · 查看更多 »

複合弓 (傳統弓)

複合弓由三部分組成,木、角及腱。未上弦線的複合弓向外彎曲,弓背(面向目標的一面)為木製。弓背亦包括三部分:一對弓臂及一個弓弝。木製部分大多採用槭樹(楓樹)、山茱萸或桑樹,或同時採用多種木材。 弓面(面向射手的一面)為角製。角被來加強弓臂部分。游牧民族會選用水牛角或野山羊角。因為水牛的角相對於其他動物的角比較有彈性,而且較長,所以兩者以水牛角最受游牧民族歡迎。 游牧民族會用魚膠將動物的腿後腱(來自牛、鹿等)黏在木製的弓背部分。原因是腱像橡皮圈,經拉扯後能夠迅速地回到本來位置,大大加快箭的飛行速度。 一對木製弓臂的末端裝有弓弰(ears/siyah)。大部分史家認為這是匈奴人的發明。弓弰增強弓弦的蓄勢及減低需要拉弦的力,使經複合弓發射的箭有更強的殺傷力。.

新!!: 勒班陀戰役和複合弓 (傳統弓)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君主列表

這是一份西班牙君主的列表。嚴格來說,是現代定義下統一的西班牙的君主列表,此前在現今西班牙乃至葡萄牙領土上的君主國統治者,請參看下面的列表:.

新!!: 勒班陀戰役和西班牙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勒班陀戰役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岛

西西里(Sicilia )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自治区。西西里占地25,708平方公里,人口数为500万,是意大利最大的区。同时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岛。而西西里岛周邊几个中小型的岛屿也被纳入西西里区域范围。 在古中國稱之為斯伽里野,《諸蕃志》:「斯加里野國,近蘆眉國界,海嶼闊一千里,衣服、風俗、語音與蘆眉同。本國有山穴至深,四季出火,遠望則朝煙暮火,近觀則火勢烈甚,國人相與杠舁大石,重五百斤或一千斤抛擲穴中,須臾爆出,碎如浮石。」 明朝萬歴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參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稱西西里島為西齊里亞,並附註:「此島有二山,一常出大火,一常出煙,晝夜不絕。」 由于西西里岛在地中海商业贸易路线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具备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此設有美國海軍和義大利空軍共用的大型軍用機場。西西里区域属于大希腊(古希腊殖民区)。而西塞罗曾经称锡拉库萨为古希腊中最美丽的城市。 西西里岛以及其周围属義大利岛屿一起组成西西里地区人口5,029,683人。其首府是巴勒莫(130万人口)。其它重要城市有卡塔尼亚(40万人口)、墨西拿(27万人口)、锡拉库萨(11万人口)、特拉帕尼(10万人口)、卡尔塔尼塞塔(8万人口)、阿格里真托(6万人口)和拉古萨(6万人口)等。西西里岛隔墨西拿海峡与亚平宁半岛相望。 西西里岛最高的山是埃特纳火山(3,323米),它也是欧洲最大、最活跃的火山。墨西拿北部的斯特龙博利岛上的斯特龙博利火山也是一座活火山。.

新!!: 勒班陀戰役和西西里岛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王國

西西里王國是一個在1130年至1816年曾存在於現義大利的國家,創立者為西西里的鲁杰罗二世。廣義上西西里王國領土不僅只包含西西里島,亦包括整個南義大利,1530年以前還包含馬爾他島和戈佐島。但是自1282年西西里晚禱之後,王國一分為二,西西里島和半島上的那不勒斯地區分別由兩個不同的王朝統治。雖則兩地名義上均稱為「西西里王國」,但直至1816年之前,兩地很多時候都是分開統治。西西里國王的頭銜經常是附屬於其它王朝,例如西班牙國王或神聖羅馬皇帝。1816年西西里王國與那不勒斯王國合併為兩西西里王國。後來兩西西里王國更在1861年弗朗切斯科二世統治時被併入新成立的義大利王國之內。.

新!!: 勒班陀戰役和西西里王國 · 查看更多 »

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根據《新约圣经》記載,玛利亞/马利亞(מרים,Miriam,Miryam;亞蘭語:Maryām;Μαριάμ;Maria;مريم;Mary;約公元前18年-約公元41年)是一名居住於加利利地區拿撒勒(纳匝勒)城的猶太婦女,是耶稣的母親。中国基督教新教翻譯為馬利亞,中国天主教翻譯為瑪利亞,景教翻譯為末艷,中国伊斯蘭教翻譯為麦尔彦。 基督徒认定《新约圣经》对玛利亚还是处女时順從天主,受聖神感孕而怀孕生出耶穌的记载,並且認定她所生的耶穌是基督(或稱默西亞),降生成人的天主之子。當時瑪利亞已與聖若瑟訂婚,若瑟把瑪利亞娶過來之後,便陪伴她去了伯利恆,在那裡,她生下了耶穌Ruiz, Jean-Pierre.

新!!: 勒班陀戰役和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 查看更多 »

馬爾他騎士團

耶路撒冷、羅得島和馬爾他圣约翰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Sovrano Militare Ordine Ospedaliero di San Giovanni di Gerusalemme di Rodi e di Malta),简称馬爾他騎士團。马耳他骑士团的前身为成立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的一个军事组织——医院骑士团,為三大騎士團之一。该组织成立的最初目的为保护本笃会在耶路撒冷的医护设施。该组织全称中的“圣约翰”得名于施洗约翰。该组织拥有两幢享有治外法權的建築:羅馬孔多迪大街68號,一幢佔地1.2萬平方米的大廈馬爾他宮,以及罗马郊区阿文提诺山上的馬爾他部。.

新!!: 勒班陀戰役和馬爾他騎士團 · 查看更多 »

马耳他之围 (1565年)

耳他之围(马耳他语: L-Assedju l-Kbir) 发生于1565年,这一年奥斯曼帝国入侵马耳他岛,受到医院骑士团的抵抗。医院骑士团的骑士、在西班牙帝国援军和当地平民的协助下取得了这场围城战的胜利。这是历史上最为血腥和激烈的围城战之一,亦是十六世纪欧洲最值得称道的事件之一。伏尔泰也說過:「没有什么比马耳他之围更有名了。」马耳他之围打破了欧洲人心中鄂圖曼帝国不败的神话,并标志着西班牙在地中海的霸权时代的开始。 这场围城战是西方基督教联盟和奥斯曼帝国地中海爭霸的高峰,這場爭霸包括此前1551年鄂圖曼海軍將領德拉古特對馬爾他的攻擊和1560年基督教聯盟海軍在的慘敗,以及之后1571年决定性的勒班陀战役。.

新!!: 勒班陀戰役和马耳他之围 (1565年) · 查看更多 »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詹姆士六世和一世(James I and James VI,),英格蘭及愛爾蘭國王,稱詹姆士一世(James I),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同时也是蘇格蘭國王,稱詹姆士六世(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新!!: 勒班陀戰役和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 查看更多 »

費爾南·布勞岱爾

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法國年鑑學派第二代著名的史學家。.

新!!: 勒班陀戰役和費爾南·布勞岱爾 · 查看更多 »

鳥銃手

鳥銃手或稱鳥槍手,是裝備鳥銃的人員。.

新!!: 勒班陀戰役和鳥銃手 · 查看更多 »

费尔南多·德·埃雷拉

费尔南多·德·埃雷拉(Fernando de Herrera,),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诗人。他出生于塞维利亚,主要从事诗歌创作。他非常有名的作品是三首歌颂同时代英雄的颂诗。他还写有一部关于托马斯·莫尔的传记。.

新!!: 勒班陀戰役和费尔南多·德·埃雷拉 · 查看更多 »

达克特

达克特(ducat ),又譯杜卡特,是欧洲从中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期间,作为流通货币使用的金币或银币。这一时期,各种达克特的金属含量和购买力都大不相同。威尼斯的金达克特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地位等同于中世纪的拜占庭的、热那亚的热那维诺與佛罗伦萨的弗罗林,或是现代的英镑和美元。.

新!!: 勒班陀戰役和达克特 · 查看更多 »

薩伏依

薩沃依(義大利語:Savoia,法語:Savoie,英語:Savoy),法國東南部和義大利西北部歷史地區。統治該地的薩伏伊王朝在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前一直是統治義大利的王室。 萨伏依公国(Duché de Savoie、Ducato di Savoia)是1416年至1713年间曾经存在于西欧的独立公国,由萨伏依家族统治,领土包括今日意大利西北部和法国的东南部的部分地区。.

新!!: 勒班陀戰役和薩伏依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王国

那不勒斯王国(Regnum Neapolitanum,Regno di Napoli),是一个包括意大利半島部分和教皇国南部。时间从1282年至1816年。那不勒斯王国的创立是西西里晚祷战争的结果。当西西里岛发生起义以及被阿拉贡联合王国镇压之后,西西里分离成为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仍然官方称为西西里王国,这个是先前王国的名称。1816年,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王国重新联合成为兩西西里王國。.

新!!: 勒班陀戰役和那不勒斯王国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西班牙)

(謹慎的)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又譯腓力、菲利普、菲利波;)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费利佩一世(1581年起在位)。他的执政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在费利佩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国力达到颠峰,历史学家常以这段时间为哈布斯堡王朝之称霸欧洲。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雄心勃勃,试图维持一个天主教大帝国,但最终未能成功。.

新!!: 勒班陀戰役和腓力二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鉤銃

鉤銃(Hakenbüchse、Arquebus、Harquebus)原先是一種前端有鉤爪用以勾住城牆減低後座力,並以外部高溫體直接點火擊發的前裝滑膛手銃,此銃因有鉤爪(Haken)得名。後來演變成一種有火繩銃機與簧輪銃機來擊發的手持銃器,後期的鉤銃與其大型版(Musket)即是鳥銃。.

新!!: 勒班陀戰役和鉤銃 · 查看更多 »

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或译苏里曼一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691页“苏里曼一世”词条。(奥斯曼土耳其文:سليمان اول、现代土耳其文:I.,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是奥斯曼帝国第10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兼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之职。由于苏莱曼一世的文治武功,他在西方被普遍誉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土耳其文:محتشم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Muhteşem Süleyman,Suleimanus Magnificus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سليمان العظيم,سلیمان کبیر或سلیمان قدرتمند,普什图语:سلیمان اعظم,سلیمان اعظم,Σουλεϊμάν ο Μεγαλοπρεπής,斯洛文尼亚语:Sulejman Veličastni,Сулејман Величанствени,Сулейма́н Пи́шний,Soliman Magnificul,Sulejman Skvostný,Сюлейман Великолепни,波兰文:Sulejman Wspaniały,Solimán el Magnífico,Süleyman der Große或Süleyman der Prächtige,Solimano il Magnifico,Soliman le Magnifique,Сулейманом Великолепным,Solimão o Magnífico,Suleiman the Magnificent,スレイマン大帝等。),而他在奥斯曼帝国国内和东方则被誉为卡努尼苏丹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文:قانونى سلطان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Kanuni Sultan Süleyman、السلطان سليمان القانوني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波斯文、普什图文、乌尔都文:سلطان سلیمان قانونی等),“卡努尼”意为“立法者”,因为他在位时完成了对奥斯曼帝国法律体系的改造。苏莱曼大帝是欧洲16世纪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苏莱曼大帝亲自统帅奥斯曼军队征服了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奥斯曼人的扩张态势一直到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才被暂时遏制。苏莱曼大帝在与波斯(今伊朗)萨非王朝的战争中占领了大半个中东地区,并将西至阿尔及利亚的北非大部地区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舰队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在他的治理下, 奧斯曼帝國統治了一千五百萬到二千五百萬人。 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舵手,苏莱曼大帝亲自开创了社会、教育、税收和刑律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他主持编撰的权威法典(或卡农)奠定了在他逝世后帝国数个世纪的法律制度基础。苏莱曼大帝不但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金匠(受過良好的教育,講五種語言),他还是文化的大资助人。他在位时期是奥斯曼帝国艺术、文学和建筑的黄金时代Atıl, 24.。 苏莱曼大帝打破奥斯曼人的传统,迎娶了烏克蘭奴隶出身的罗克塞拉娜,成为他的皇后许蕾姆苏丹。许蕾姆苏丹不仅在帝国后宫有很大的影响力,还积极参与苏莱曼大帝的政治生活。他们的孩子塞利姆皇子在苏莱曼大帝去世后继任苏丹之位。.

新!!: 勒班陀戰役和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勒班陀戰役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耶尼切里

耶尼切里军团(يڭيچرى;yeniçeri;Γενίτσαροι;直译为“新军”),也译为加尼沙里军团、土耳其新軍、土耳其禁衛軍或蘇丹親兵,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常備軍隊与苏丹侍卫的统称。最早是在奧爾汗一世贝伊统治时出现。在穆拉德一世统治时期成为常备军。1826年,在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期间废除。耶尼切里军团是继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该地区建立的的第一支正式常备军。.

新!!: 勒班陀戰役和耶尼切里 · 查看更多 »

G·K·卻斯特頓

吉尔伯特·基思·卻斯特頓(Gilbert Keith Chesterton,),英國作家、文學評論者以及神學家。熱愛推理小說,不但致力於推廣,更親自下海撰寫推理小說,所創造最著名的角色是「布朗神父」,首開以犯罪心理學方式推理案情之先河,與福爾摩斯--重物證推理的派別分庭抗禮。.

新!!: 勒班陀戰役和G·K·卻斯特頓 · 查看更多 »

Osprey Publishing

#重定向 魚鷹出版.

新!!: 勒班陀戰役和Osprey Publishing · 查看更多 »

柏柏尔人

柏柏尔人(Imaziɣen)是西北非洲的一个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的民族。实际上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柏柏尔人这个称呼本来不是柏柏尔人自称的称呼,而是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在北非有约1400至2500万说柏柏尔语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人群最东部的可以到埃及,最南部的可以到布基纳法索。 柏柏尔语是闪含语系中的一支,由许多非常相近的方言组成,其中包括卡拜爾語等语言,共有约1400万至2500万使用者。.

新!!: 勒班陀戰役和柏柏尔人 · 查看更多 »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查理五世(西班牙语:Carlos I,读音:卡洛斯;荷兰语:Karel V,读音:卡瑞尔;德语:Karl V,读音:卡尔;意大利语:Carlo V,读音:卡洛;法语:Charles Quint,读音:夏尔);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亚-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開啟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時代。.

新!!: 勒班陀戰役和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提齊安諾·維伽略

威尼斯的提香墓。 提齊安諾·維伽略(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1488年(一說為1490年)– 1576年8月27日),英語系國家常稱呼為提香(Titian),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提香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瓦尼·贝利尼的画室学画,与画家乔尔乔内是同学。 在提香所處的時代,他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畫家之一,兼工肖像畫、風景畫及神話、宗教主題的歷史畫。他對色彩的運用不僅影響了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畫家,更对西方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新!!: 勒班陀戰役和提齊安諾·維伽略 · 查看更多 »

槳帆船

槳帆船(Galley),音譯賈列船,在西元前1000年後出現,以人力划船來作為主要動力的船種,能夠只用划槳來前進,通常也用桅杆和帆作為次要的動力。槳帆船通常使用在戰爭與貿易中。在早期的地中海海戰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古代的腓尼基、希臘、迦太基、羅馬的戰爭中也都有使用槳帆船。.

新!!: 勒班陀戰役和槳帆船 · 查看更多 »

战列线

战列线,是海战中作战舰队的一个作战术语,意指作战舰队排列成一长条的线型阵型。战列线战术最早应用的年份目前仍有争议,从1502到1652年不等,不过到1675年,战列线战术已经在海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战列线战术出现之前,海上作战的形式通常是两艘舰船靠近后进行单打独斗。与之相比,舰队组成战列线进行作战,可以使得每艘船都能利用自身的舷侧火力进行攻击,而不用担心误伤友军舰船。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整支舰队可以进行更多的火力输出。另一个优点是,维持一条战列线后,即使某一艘己方舰船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移动,然而依然有别的舰船可以递补上来,使得自身的战列线对于某一部分敌军的舰船相对静止,从而进行持续的集中打击。而敌军为了避免遭到集中打击,最好的办法也就是同样组成战列线与之交战。从1675年开始,海战逐渐体现出明显的战列线特色,双方要么组成两条战列线平行航行、要么相向航行。 一国海军中,一艘有足够实力加入战列线进行会战的舰船,便被称为战--列舰"battleship"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新!!: 勒班陀戰役和战列线 · 查看更多 »

海战

海战,指的是在海洋中透過海軍进行的战斗或战争。主要利用軍艦、潜艇、飞机等武器展开攻击。.

新!!: 勒班陀戰役和海战 · 查看更多 »

撒丁王国

#重定向 薩丁尼亞王國.

新!!: 勒班陀戰役和撒丁王国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勒班陀戰役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宗庇護五世

教宗聖庇護五世(Sanctus Pius PP.,),原名Antonio Ghislieri(1518年起稱Michele Ghislieri),从1566年1月7日起,至1572年5月1日在位。在罗马天主教中,他被尊奉为圣人。 庇护五世以他在脱利腾会议中的举措,反宗教改革以及整顿天主教会内部的秩序而闻名。其任内,宣布托马斯·阿奎那为教会圣师之一。 在外交方面,因伊丽莎白一世对英国公教会所施行的迫害与裂教行为,庇护五世将其逐出教门。庇护五世也组织了神圣同盟,以抗击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进攻。其后,神圣同盟于勒班陀战役中击溃了奥斯曼海军,令奥斯曼帝国从此失去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庇护五世将此次胜利归功于圣母玛利亚的代祷与协助,并下令将进教之佑一祷词列入圣母祷文,并钦定10月7日为圣母玫瑰节。.

新!!: 勒班陀戰役和教宗庇護五世 · 查看更多 »

教皇国

教宗国(Civitas Ecclesiae;Stato Pontificio、Stato della Chiesa;又譯為教皇國、教皇領)是南欧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為教宗统治的世俗领地,建立於8世紀,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以罗马為中心。1861年,教宗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領導意大利統一進程的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至1870年,羅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王国,教宗国领土退缩至僅剩梵蒂冈城,等同名存實亡。教宗庇护十一世时期,時任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國務卿签订《拉特兰条约》,教宗国正式灭亡,由新成立的梵蒂岡城国取而代之。.

新!!: 勒班陀戰役和教皇国 · 查看更多 »

托斯卡納大公國

#重定向 托斯卡纳大公国.

新!!: 勒班陀戰役和托斯卡納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托斯卡纳大公国

托斯卡納大公國(意大利語:Granducato di Toscana;拉丁語:Magnus Ducatus Tusciae)為一個在1569年至1859年間,存在於意大利中部的國家。為第一個廢除死刑的主權國家。 此大公國取代之前的佛羅倫斯公國,並一直維持在今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一帶的統治。而在其北方,同屬今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一部分土地,則另外建立了馬薩與卡拉拉公國,以及盧卡共和國(Repubblica di Lucca)與後來建立的盧卡公國。1860年,托斯卡納大公國被由薩丁尼亞主導的意大利王國所合併。.

新!!: 勒班陀戰役和托斯卡纳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总督宫 (威尼斯)

总督宫(),是一座位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哥特式建筑,往昔為政府機關與法院,亦是威尼斯总督的住處。总督宫南面为威尼斯潟湖,西面为圣马可广场,北面为圣马可教堂。 目前的建筑主要建造于1309年到1424年期间。1574年,总督宫遭遇火灾,严重受损。尽管安德烈亚·帕拉弟奥提交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设计,然而随后的重建工作延续了原来的哥特式风格。不过也有一些古典主义的特点,比如自16世纪以来,总督宫通过叹息桥连接到监狱(Palazzo delle Prigioni)。 如今,该建筑、嘆息橋與監獄組成一座博物馆,游客可以欣赏到丁托列托和委罗内塞描绘的威尼斯的绘画作品。 File:Wenecja Palac Dozow.JPG|從水上眺望總督宮 File:San Marco.jpg|總督宮和周圍建築.

新!!: 勒班陀戰役和总督宫 (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勒潘多战役勒班多海战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