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维也纳之战

指数 维也纳之战

维也纳之战(德语:Schlacht am Kahlenberg、波兰语:Bitwa pod Wiedniem或Odsiecz Wiedeńska、土耳其语:İkinci Viyana Kuşatması、乌克兰语:Віденська відсіч(Viděns'ka Vidsič))发生于1683年9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與波蘭王國聯軍對围困维也纳两个月的奥斯曼帝国军队進行的一場解圍之戰。这场阻止了奥斯曼帝国攻入欧洲行动的戰役被視為奧斯曼帝國向外擴張的句點,并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霸权。.

42 关系: 卡伦山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多瑙河畔圖爾恩大同盟戰爭外西凡尼亞公國 (鄂圖曼帝國)奥地利奥地利历史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历史奧地利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奧斯曼帝國的滯止威廉三世 (奥兰治)匈牙利历史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利普卡韃靼人哈布斯堡君主國科普魯律時期穆斯塔法穆拉德格萊維也納维也纳之围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特兰西瓦尼亚牛角面包萨克森自由州路德维希·威廉 (巴登-巴登)胜利之后圣母堂 (罗马)蘇萊曼一世 (波斯)重盟战争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欧根亲王波兰波蘭立陶宛戰爭片海利肯施塔特斯特凡·巴托里扬·马泰伊科扬三世·索别斯基1683年

卡伦山

卡伦山(Kahlenberg)是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山丘,海拔484米,位于德布灵区(第19区)。 卡伦山位于维也纳森林,是维也纳人欢迎的休闲区之一,在山顶观景台可远眺全市乃至下奥地利州部分地区的景色,旁边是奥地利广播公司165米高的铁塔。.

新!!: 维也纳之战和卡伦山 · 查看更多 »

卡拉·穆斯塔法·帕夏

梅爾濟豐盧·卡拉· 穆斯塔法·帕夏(1634年/1635年 – 1683年12月25日)是一位奧斯曼軍事領導人和大維齊爾,行動了奧斯曼帝國其中最後幾次侵入東歐和中歐兩個地區。.

新!!: 维也纳之战和卡拉·穆斯塔法·帕夏 · 查看更多 »

多瑙河畔圖爾恩

多瑙河畔圖爾恩是奧地利的城鎮,位於該國東北部多瑙河南岸,由下奧地利邦負責管轄,面積72.2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80米,2012年人口15,198。因為城中有非常多的公園及綠地,所以又被稱為Blumenstadt,意為花城。 thumb.

新!!: 维也纳之战和多瑙河畔圖爾恩 · 查看更多 »

大同盟戰爭

大同盟戰爭(又称九年战争)是一场发生于1688年至1697年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的第三場重要戰爭(前兩場分別為權力轉移戰爭與法荷戰爭),這場戰爭是因為路易十四欲在歐洲作出大規模的擴張,因此遭到荷蘭、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和英國、西班牙等組成大同盟聯合對抗。戰爭的結果是各國被逼言和,但法國仍是歐洲最強的霸權,路易十四對西班牙帝國的野心,促成了數年後更大規模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為討好西班牙而歸還土地,促成最後對西班牙王位的佔領,只保留了西班牙國土的名義但實質已被法國佔有。.

新!!: 维也纳之战和大同盟戰爭 · 查看更多 »

外西凡尼亞公國 (鄂圖曼帝國)

特蘭西瓦尼亞公國(Fürstentum Siebenbürgen;Erdélyi Fejedelemség;Principatus Transsilvaniae;Principatul Transilvaniei 或 Principatul Ardealului)是1571年到1711年之間先後服屬於奥斯曼帝国及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诸侯国。統治者主要是匈牙利的親王。1711年,特兰西瓦尼亚公国正式併入哈布斯堡君主國,結束了公國的自主地位。.

新!!: 维也纳之战和外西凡尼亞公國 (鄂圖曼帝國)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维也纳之战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历史

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在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統治德意志地區的最大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急速衰弱,後來在民主化運動下成為讓人安享晚年的福利國。.

新!!: 维也纳之战和奥地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维也纳之战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历史

奥斯曼帝國的历史始于東羅馬帝國的衰落。1299年,奧斯曼土耳其人部落首領奧斯曼一世稱蘇丹(即王),正式建立奧斯曼帝国,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使東西文明得以統合。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了拜占庭帝國。16世紀初是奧斯曼帝國的強盛時期,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的大部份領土。從塞利姆一世開始,蘇丹即自稱哈里發,雄踞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地位。18世紀,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列強的角逐場。奧斯曼帝国於19世紀初趨於末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奥斯曼帝國因而分裂。1922年凱末爾領導起義,推翻帝國,擊退歐洲勢力,廢除了蘇丹和哈里發的制度,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奥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维也纳之战和奥斯曼帝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维也纳之战和奧地利帝國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是指1556年至1740年間統治奧地利,波希米亞,匈牙利以及意大利部分公國,並坐擁神聖羅馬帝位的家族。其前身為哈布斯堡王朝,後因聯姻轉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新!!: 维也纳之战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帝國的滯止

奧斯曼帝國的滯止(土耳其語:Osmanlı Devleti duraklama dönemi)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擴張達致顛峰以後的一段時期。在這一時期,帝國的軍威仍盛。在此後,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力量銳減,使它失去了大量領土。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象徵著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極盛疆域。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帝國衰落的開端。.

新!!: 维也纳之战和奧斯曼帝國的滯止 · 查看更多 »

威廉三世 (奥兰治)

奥兰治的威廉三世(Willem III van Oranje;),出生即繼位為奧蘭治親王,1672年7月任荷兰省、泽兰省执政,1674年4月26日任乌德勒支省、海尔德兰省及上艾瑟尔省执政,1689年2月13日登基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苏格兰国王威廉二世(Uilleam II)和爱尔兰国王利亚姆(Liam),直到1702年3月8日逝世为止,他在英格兰和奥兰治的编号剛好都是三世。1688年11月5日,威廉废黜岳父詹姆斯二世及七世而赢得了英格兰。威廉和妻子玛丽二世共治不列颠群岛,直到瑪麗於1694年12月18日去世。他们共治时期通常被称为「」。 他一生致力於抵抗法國「太陽王」的天主教霸權。從1672年成為荷蘭執政後,他就號召全歐的新教徒一起抵制路易十四的最強霸權,被新教徒視為「新教英雄」。1686年,他和奧地利、西班牙、普魯士、瑞典等國組成奧格斯堡同盟(後稱大同盟),聯合圍堵歐洲霸主路易十四;並於1688年率兩萬精兵渡海到英國,發動光榮革命而成為英王。他以英、荷共主邦聯(1689-1702年)的元首身分,帶領新教的英、荷兩國共抗天主教(舊教)法國(大同盟戰爭1689-1697),成為歐洲第二強的君王。1700年路易大帝的勢力遽增,威廉重組大同盟,開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雖然威廉在1702年意外崩逝,但他任命的主帥約翰·丘吉爾,帶領英荷聯軍打敗法軍,最終打垮路易十四,某程度上實現了威廉的遺願。 他在各地的綽號褒貶不一,英格蘭婦女界喜歡譏笑他是「粗魯的荷蘭矮熊」;在北愛爾蘭和部分蘇格蘭的稱號則是賢明王比利(Good King Billy);荷蘭更是奉他為「護國英雄」,無比崇敬。他在荷蘭與北愛爾蘭極得民心,但英格蘭人卻不太喜歡他的冷酷粗率。伏爾泰因此說他是「英格蘭人的執政、荷蘭人的國王」,表示他在兩國形象顛倒的領導情況。.

新!!: 维也纳之战和威廉三世 (奥兰治)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历史

代的匈牙利共和国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

新!!: 维也纳之战和匈牙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

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英語:Hungarian Greek Catholic Church、拉丁語:Hungarian Ecclesiae Graecae Catholicae、匈牙利語:Magyar Görög Katolikus Egyház)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的。而它是直屬羅馬教廷。現在在匈牙利設立東方禮總教區和教區。.

新!!: 维也纳之战和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全名利奥波德·依格纳茨·约瑟夫·巴尔塔萨·费利西安(Leopold Ignaz Joseph Balthasar Felician),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58年—1705年在位)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1657年-1705年)。他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次子,母为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出生于维也纳。 利奧波德在位時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在在東部抵擋奧斯曼帝國並反擊成功;在西部與法王路易十四競爭,在他死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雖然未能繼承西班牙王位,但靠著盟友英國、荷蘭的幫助,依然瓜分了龐大的西班牙帝國,獲得大量領土並擊潰路易大帝的霸權和野心。 經過十多年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之後,因為獲得天才將領歐根親王的效力,利奧波德終於打贏大土耳其戰爭(1683-1699年),在1687、1699年獲得輝煌的勝利。在1699年終結大土耳其戰爭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奧斯曼帝國必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及幾乎整個匈牙利中部予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承認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利奧波德等於是把匈牙利王國從1526年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後所強加的土耳其枷鎖給除去,並徹底統一了匈牙利。 利奧波德對法國打了三場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一戰爭中,利奧波德試圖讓他的小兒子查理六世繼承整個西班牙帝國,而不理會已故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的遺囑(傳位給法國王室腓力五世)。為此,他發動了席捲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前期奧地利獲得相當亮眼的成績,特別是1704年布倫海姆戰役等一連串勝利。但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固執讓戰爭遇到瓶頸(1711年查理六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轉捩點,英、荷失去讓查理六世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作戰意願)。1705年利奧波德去世,戰爭在無止盡的拉鋸中被奧地利硬是拖到1714年才結束,這時奧地利已失去最佳的談判時機。當1714年和平來臨時,奧地利雖然獲得大量的領土與人口,但戰果卻充滿遺憾(失去西班牙王位),不如大土耳其戰爭結局那樣的巨大勝利。.

新!!: 维也纳之战和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利普卡韃靼人

利普卡韃靼人,或稱為立陶宛韃靼人、波蘭韃靼人,是韃靼人的一個分支,在十四世紀初期遷移到立陶宛大公國。第一批遷移者試圖保留他們的薩滿教,並視此地為非基督徒立陶宛人世界中的避難所。 到了十四世紀末期,另一波韃靼人到來,他們是受大公國維陶塔斯大帝邀請而來的穆斯林。這些韃靼人首次遷移到圍繞維爾紐斯、特拉凱、格羅德諾、考那斯等地的立陶宛本部地區,隨後又擴散到大公國的其他各地,後來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這些地區今日分別隸屬於立陶宛、白俄羅斯與波蘭。 從定居在立陶宛的一開始,他們就被稱為「利普卡韃靼人」。他們在保持宗教信仰的同時,將命運與主要是基督教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相結合。從格倫瓦德之戰開始,利普卡韃靼人輕騎兵團參加了立陶宛和波蘭的每一場重大軍事行動。 利普卡韃靼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與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有血緣關係的幾個國家——白帳汗國、金帳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與喀山汗國。他們最初擔任貴族軍人階級,但後來成為以工藝、騎馬與園藝技巧而聞名的城市居民。幾個世紀以來,他們抵制同化並保有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雖然他們仍然非常依賴他們的傳統宗教信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失去了原本使用的韃靼語(一種屬於突厥語族的語言),大部分改用白俄羅斯語、立陶宛語和波蘭語。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Polish or Lithuanian Tarta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g.

新!!: 维也纳之战和利普卡韃靼人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君主國

哈布斯堡君主国(Habsburgermonarchie,Habsburg Monarchy),或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是由历史学家采用的,用来形容一系列曾经由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系统在1287年至1918年間統治奧地利的、以及在150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的所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制國家。而后,因為在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被法國波旁王朝取代,以及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正系絕嗣、旁系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上位,所以在1700年(16世紀以後)這個名詞變為專指“發源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统治的、集合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即現在的捷克)這三部分核心領土的”綜合體。另外,由於領土廣大、統治的民族眾多,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帝國這三者單獨羅列、或者合并起來也可以被總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维也纳之战和哈布斯堡君主國 · 查看更多 »

科普魯律時期

科普魯律時期(英語:Köprülü era,1656年-1703年)是指奧斯曼帝國由大維奇爾主政的一段時期,主政的大維奇爾主要來自科普魯律家族,科普魯律家族是帝國著名的官吏世家。出自科普魯律家族的大維奇爾有才幹,具有野心而殘酷。他們檢察官員,並著手進行軍事改革。 在這時期,重要的領導人物輩出,包括非常保守的大維奇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及其立場較為溫和的兒子科普魯律·法扎勒·艾哈迈德帕夏。在他們的領導下,帝國興盛。即使國內官員派系的鬥爭及官僚與軍方的爭執嚴重,十七世紀的奧斯曼帝國仍然能夠把疆域擴至極盛,得到克里特島、烏克蘭南部及波多利亞。 1683年,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率領的奧斯曼帝國軍在維也納之戰敗予約翰三世率領的波蘭及神聖羅馬帝國聯軍,使地區均勢被打破,有利於歐洲各國。1699年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導致大土耳其戰爭的終結,奧斯曼帝國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右岸烏克蘭及幾乎整個奧斯曼匈牙利予奧地利、波蘭及威尼斯。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要承認奧地利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 穆斯塔法二世被反叛的禁衛軍迫使遜位,最後一位科普魯律大維奇爾亦下台。艾哈邁德三世統治時期,政權落入軍事官員手中。艾哈邁德三世統治時期被稱為鬱金香時期,因伊斯坦堡在這時期流行種植鬱金香。.

新!!: 维也纳之战和科普魯律時期 · 查看更多 »

穆斯塔法

斯塔法(مصطفى) ,常见阿拉伯语名字,原为穆罕默德别名之一,意为“神选者”。.

新!!: 维也纳之战和穆斯塔法 · 查看更多 »

穆拉德格萊

穆拉德·格萊(1627年至1696年),是1678年-1683年的一位克里米亞汗國可汗。 他是在前可汗塞利姆·格萊被廢後即位,1683年他參加了維也納之戰,因戰敗被廢,被哈吉·格萊二世取代。 他被流放到揚博爾附近的Saracheli農場,在1696年死於那裡。 Category:克里米亞可汗.

新!!: 维也纳之战和穆拉德格萊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维也纳之战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之围

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与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不同,是苏丹苏莱曼一世所率领的鄂图曼帝国穆斯林,第一次尝试夺取维也纳,但是失败告终。这一战是鄂图曼帝国第一次侵略中欧,此战之后的150年奥地利和鄂图曼帝国互相争夺中欧,直至维也纳之战为止。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苏莱曼一世这次进攻中欧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确立鄂图曼帝国在匈牙利的统治,而这次进攻维也纳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新!!: 维也纳之战和维也纳之围 · 查看更多 »

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k 表列出漫畫《義呆利 Axis Powers》中的登場角色。其中每一個角色均代表著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個性依其民族性也有所不同。作品本質屬於輕鬆搞笑類型,因此某種程度上迴避了尖銳的歷史問題,與真實歷史有較大程度的差異。 商業版廣播劇CD和電視動畫的配音員是共通的。 條目僅收錄日丸屋秀和的作品,並未收錄其他同人作品創造出的角色。和真實存在的政黨、國家、人物無直接關係。 原版爲日文維基百科-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的翻譯與適當補充。.

新!!: 维也纳之战和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特兰西瓦尼亚

特兰西瓦尼亚(Transsilvania;Transilvania/Ardeal;Erdély;Siebenbürgen,中文译为锡本布尔根),罗马尼亚中西部地区。中世纪时特兰西瓦尼亚曾是一个公国。 特兰西瓦尼亚原為匈牙利王國之領土,在奧斯曼帝國攻佔布達佩斯後,成為匈牙利貴族的避難所,抗拒土耳其文化入侵,在一戰後,因1920年簽訂的特里阿農條約,成為羅馬尼亞一部份。.

新!!: 维也纳之战和特兰西瓦尼亚 · 查看更多 »

牛角面包

--(croissant,本意指新月),又称--或新月麵包,音译稱作可頌,是一种用黄油烘烤出来的西式麵点。.

新!!: 维也纳之战和牛角面包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新!!: 维也纳之战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威廉 (巴登-巴登)

巴登藩侯路德维希·威廉(Markgraf Ludwig Wilhelm von Baden,),1677年至1707年任神圣罗马帝国巴登-巴登藩侯,是一位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战功赫赫的地区首领,一生共征战57场从未战败,绰号“土耳其人路易”(德语:Türkenlouis),土耳其人称他为“红色国王”(德语:Roten König),因为他经常身披红色战袍出现在疆场上。.

新!!: 维也纳之战和路德维希·威廉 (巴登-巴登) · 查看更多 »

胜利之后圣母堂 (罗马)

胜利之后圣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宗座圣殿,也是間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 ,位于意大利罗马的九月二十日街。.

新!!: 维也纳之战和胜利之后圣母堂 (罗马) · 查看更多 »

蘇萊曼一世 (波斯)

蘇萊曼一世(شاه سلیمان,),伊朗薩非王朝的第八任沙阿(1666年—1694年在位)。蘇萊曼一世為阿拔斯二世的長子。在他統治時期,薩非王朝衰落,權力移至宦官手上。 阿拔斯二世於1666年逝世,蘇萊曼一世於同年11月1日以薩非二世的名稱即位,因當時年幼,及在後宮長大,對外面的世界並不認識。又因蘇萊曼一世酗酒,身體健康不佳。即位首年,不單發生地震,更受哥薩克人侵襲裏海沿岸。宮廷內的占星學家認為登基典禮的時間不好,再一次以蘇萊曼一世為名稱於1667年3月20日加冕。 蘇萊曼一世對政事沒有興趣,寧願留在後宮,政務落於首相及由後宮宦官組成的理事會手上。蘇萊曼一世在位期間,宦官的勢力日益增大,貪污成風,軍備鬆弛。蘇萊曼一世亦沒有趁薩非王朝的死敵奧斯曼帝國於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被歐洲列強打敗而元氣大傷時,乘虛而入。薩非王朝亦不斷遭受烏茲別克族及卡爾梅克人的入侵。 蘇萊曼一世於1694年7月29日因痛風或大量飲酒而逝世。宦官們選擇了他的長子侯賽因繼位為沙阿。 Category:萨非王朝君主.

新!!: 维也纳之战和蘇萊曼一世 (波斯) · 查看更多 »

重盟战争

重盟战争,或称再统一战争,留尼汪战争,是1683年至1684年期间法兰西王国与西班牙帝国及其盟友之间的一场相对较短暂的战争。这是一直坚持扩张主义的法王路易十四发动的第三场战争,在之前的1667年遗产战争和1672年法荷战争之后, 路易十四并没有停止法国向西方的扩张,反而设立了数个重盟议会(Chambres de réunion),进一步蚕食西属尼德兰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西班牙最终对法国宣战,并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支持。然而,重盟战争最终以《》结束,并没能阻止法国的继续扩张。.

新!!: 维也纳之战和重盟战争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

查尔斯·爱德华·路易斯·约翰·卡西米尔·西尔维斯特·塞弗里诺·马里亚·斯图亚特(Charles Edward Louis John Casimir Silvester Severino Maria Stuart;),生前在不列颠被称为小王位觊觎者、小僭王(The Young Pretender)、小骑士(The Young Chevalier),在其它一些记录中又被称为英俊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是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的长子,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之孙,是第二位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查理三世”)的詹姆斯党王位觊觎者。查尔斯因身为1745年失败的起事者而知名,他领导的意在为家族复辟大不列颠王国王位的起事以在卡洛登战役失败而告终,也事实上终结了詹姆斯党夺取王位的行动。詹姆斯党支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是希图得到对天主教的宽容和信仰君权神授说。后来人对他事败后逃离苏格兰的经历进行的一些描述赋予他浪漫的失败英雄的形象。1759年,查尔斯又参与法国方面入侵不列颠的计划,但因不列颠海军获胜而作罢。.

新!!: 维也纳之战和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 · 查看更多 »

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六世(Karl V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六世,Charles VI)、罗马人民的国王(称卡尔六世,Karl VI)(1711年-1740年在位),匈牙利国王(称卡罗伊三世,III.

新!!: 维也纳之战和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欧根亲王

弗朗索瓦-欧根,萨伏伊-卡里尼昂亲王(François-Eugène, Prince of Savoy-Carignan,意大利语:Principe Eugenio di Savoia,德语:Prinz Eugen von Savoyen,),哈布斯堡王朝的伟大将领之一,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他與英國的約翰·邱吉爾、法國的維拉爾元帥,並列為歐洲18世紀前期最優秀的天才將領。.

新!!: 维也纳之战和欧根亲王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维也纳之战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波蘭立陶宛

波蘭立陶宛(Rzeczpospolita),又稱波蘭立陶宛聯邦(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是16至17世紀位於歐洲東部的共主邦聯,由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在1569年结为联邦後成立,為當時歐洲面積較大、人口多的国家之一.于2006年查阅:“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鼎盛时期,它拥有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自不同种族的1.1亿人口居住在这里。”若查看人口比较情况,请查阅这些地图:,.。它的许多特点体现出它在当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整個聯邦的政治制度被称为波蘭選王制或金权自由制,法律与由眾議院贵族(音譯為施拉赤塔,原文為Szlachta,意思為眾議院的公民)控制的议会(音譯為瑟慕,原文為Sejm,意思為飲食)限制君主的权利,這種制度是现代民主制Maciej Janowski, Polish Liberal Though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1年, ISBN 978-963-9241-18-3, Google Print:, 、君主立宪制Paul W. Schroed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an Politics 1763–184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页, ISBN 978-0-19-820654-5, Rett R. Ludwikowski, Constitution-Mzaking in the Region of Former Soviet Dominance,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年, ISBN 978-0-8223-1802-6, George Sanford, Democratic Government in Poland: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Since 1989, Palgrave, 2002年, ISBN 978-0-333-77475-5,, 及联邦制 Aleksander Gella, Development of Class Structure in Eastern Europe: Poland and Her Southern Neighbors, SUNY Press, 1998年, ISBN 978-0-88706-833-1, 的先驱。该联邦的两个主体国家在原则上是平等的,而波兰王国是事实上的统治主体“原则上,波兰和立陶宛是截然不同的,同为联邦的组成部分……但是波兰占领了立陶宛的土地,但是波兰在议会上有更多的议席并且成为了统治主体。”。该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且呈现出一种宗教多样化,並以在当时欧洲少有的宗教自由而闻名Halina Stephan, Living in Translation: Polish Writers in America, Rodopi, 2003年, ISBN 978-90-420-1016-1,.

新!!: 维也纳之战和波蘭立陶宛 · 查看更多 »

戰爭片

戰爭片也可被視為廣義的動作片範圍之一,多半為有歷史根據或稍作改編自歷史,以製作費多、政策宣傳為目標、场面較暴力血腥、槍林彈雨的爆破聲光音效為主。以年代分有古代戰爭片、近代戰爭片(已有熱兵器但無空軍)、現代戰爭片;以型態來分有陸戰、海戰、空戰、混合四類;科幻戰爭片因為情節多為對於未來的想像,缺乏歷史依據(但日本電影《戰國自衛隊》一片較難分類),屬於科幻片。.

新!!: 维也纳之战和戰爭片 · 查看更多 »

海利肯施塔特

海利肯施塔特(德语:Heiligenstadt,意为“圣城”)为维也纳第19区德布灵的10个社区之一 Wien.gv.at webpage (see below: References).

新!!: 维也纳之战和海利肯施塔特 · 查看更多 »

斯特凡·巴托里

斯特凡·巴托里(Stefan Batory,Báthory István,Steponas Batoras,Ştefan Báthory,Стефан Баторий,)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贵族(1571年-1586年),后来当选波兰国王(1576年-1586年)和立陶宛大公(1576年-1586年)。他是匈牙利贵族家族巴托里家族的一员。很多历史学家都認為,他是自波兰推行自由选王制以来,最伟大的波兰国王之一;有些人更認為,他比1683年打敗土耳其的扬三世更加偉大卓越,最偉大的選舉制國王當以他為尊。.

新!!: 维也纳之战和斯特凡·巴托里 · 查看更多 »

扬·马泰伊科

扬·马泰伊科(Jan Matejko ,也被称为Jan Mateyko;1838年6月24日—1893年11月1日)是一位波兰画家,以其描绘波兰史上著名政治与军事事件的画作而著称。.

新!!: 维也纳之战和扬·马泰伊科 · 查看更多 »

扬三世·索别斯基

扬三世(Jan III;;又译约翰三世 ),全名扬三世·索别斯基(Jan III Sobieski),從1674年開始同時擔任波蘭國王及立陶宛大公,直到1696年離世。扬三世在位的二十二年間,是聯邦最穩定的時期,這尤其在波蘭-瑞典戰爭完結及赫梅爾尼茨基起義之後,更為重要。索别斯基以一位優良的軍事指揮家而知名,特別是他曾於1683年維也納之戰戰勝意圖侵略歐洲的鄂圖曼帝國而廣受波蘭人民的敬愛,打開波蘭中興的一頁;並成為了基督世界的大英雄,甚至被教皇美譽為「基督教的救星」。連其手下敗將土耳其人都敬畏地稱其為「利奇斯坦(波蘭古稱)雄獅」。.

新!!: 维也纳之战和扬三世·索别斯基 · 查看更多 »

1683年

没有描述。

新!!: 维也纳之战和1683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第二次维也纳之围維也納之戰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