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國禮器

指数 中國禮器

器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在周礼中,礼器是宗教和政治的结合点。早期礼器重玉器,因其在原始巫术中有通灵的功效。随着商周之际政治宗教的发展,玉器逐渐从神权的象征演化为王权的象征,而越来越多的礼器使用青铜器铸造,统称为尊彝。而秦汉以后,青铜礼器的使用逐渐减少。 礼器的早期功用在于沟通天地鬼神,《礼记·礼器》: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而在三代晚期,礼器的主要功能转变为“纪”。所谓“纪”有三层含义:一是纪神物,以使人有所畏惧,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尤其具有代表性,往往以细密的云雷纹作为地纹,再在上面施以凸出于器表的繁缛的纹饰,形式有兽面纹、龙纹、夔纹、凤鸟纹、蝉纹等主题纹饰;二是纪等宜、明尊卑;三是纪功赏,在礼器上铭刻铸器事由,以见德功之美、勋赏之名。 按照使用的场合,礼器可以分为宗器、旅器和媵器。宗器用于宗庙祭祀之礼、旅器用于师旅征伐之礼、媵器用于婚嫁之礼。从种类和功能上分,玉器礼器的种类有璧、琮、圭、璋等;青铜器礼器数量更多,可分为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也有将乐器和礼器并列的)。炊器为做饭之用,包括鼎、甗等,食器为饮食之用,包括豆、簋等,酒器包括爵、尊、壶等,水器包括盘、匜等,乐器有鐘、铙等。.

25 关系: 中國乐器彝器礼记祭祀秦朝鐘 (敲擊器)青铜器餐具豆 (器皿)酒器汉朝

壶指陶瓷或金属制成的一种容器。壶的形制深腹敛口,多有盖。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在中国古代,壶也是一种用于盛酒的礼器。壶有圆壶、方壶,容量约一石,比甒大。.

新!!: 中國禮器和壶 · 查看更多 »

尊,今作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牺尊。牺尊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牺尊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尊盖。.

新!!: 中國禮器和尊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中國禮器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乐器

樂器,泛指可以發聲演奏的工具。根據構造或發聲原理,樂器可以細分作多个分類:氣鳴樂器、弦鳴樂器、膜鳴樂器和體鳴樂器。.

新!!: 中國禮器和乐器 · 查看更多 »

彝器

彝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祭器。后来彝器成了中国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泛称。.

新!!: 中國禮器和彝器 · 查看更多 »

圭,為中國古代用來祭祀之玉器(上尖下方)、瑞器、禮器,為官位最高者所執。在玉器中,主祭東方。皇帝的圭稱為鎮圭,正面刻有描金四山纹,分上下左右排列,象征东南西北四镇之山,表示“江山在握,安定四方”之意。朝鮮半島、越南、琉球也有以圭為禮器。.

新!!: 中國禮器和圭 · 查看更多 »

匜,(粵音「儀」,普通話)是中国先秦的礼器,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之用。周朝时期,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Category:中國古代禮器 Category:青铜水器.

新!!: 中國禮器和匜 · 查看更多 »

玉是一類礦石的泛稱,通常指的硬玉(翡翠)和軟玉,其中軟玉通常是指角閃石類的閃玉。 玉在中華文化非常流行,認為有去凶、避邪、擋煞的作用,因此在古代常做成象徵身分的禮器與裝飾,在現代除了裝飾之外亦常當作平安符般隨身配戴。.

新!!: 中國禮器和玉 · 查看更多 »

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故以圓璧祭天,以方琮祭地,《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琮的外型狀似筆筒,外型方內洞圓,至乾隆皇帝時期出土時都還無人曉得用途,乾隆自行考證認為是古人搬運重物用的配重品,還自行取名「槓頭」並加裝銅內膽作為筆筒和宮廷插花花瓶,直到乾隆去世90多年後才考證出是禮器琮。.

新!!: 中國禮器和琮 · 查看更多 »

礼记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戰國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西汉学者戴德将或稍早于他的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姪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礼记」則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 汉景帝时魯恭王劉餘初好治宮室而壞孔子宅,得古文經《礼》五十六篇於壞壁之中,礼家将其中与今《仪礼》相同的十七篇录下,得以流传。《奔丧》、《投壶》见于另外三十九篇中,也录下得传。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 朱熹撰有《朱子家禮》一书,他認為“《禮記》只是解《儀禮》”。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礼记》全書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并且《大学》与《中庸》被朱熹选入“四书”。《禮運》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新!!: 中國禮器和礼记 · 查看更多 »

祭祀

祭或祭祀,从内容上包括场地、仪式、祭文(祝禱詞)、祭品(Sacrifice)等内容:.

新!!: 中國禮器和祭祀 · 查看更多 »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 中國禮器和秦朝 · 查看更多 »

簋,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商朝时,簋大多为圆形,体型厚重,表面多用兽面纹作为装饰,有的器耳为兽面形状。到了周朝,簋出现了三足、四足、四耳、圆身方座等多种样式,有的簋上加盖。战国以后,簋逐渐被停止使用作禮器。 簋是重要的祭祀礼器,和鼎配合使用,簋为双数,鼎为单数。其使用数量有严格等级限制,根据史书记载,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诸侯则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则只能使用三鼎二簋。.

新!!: 中國禮器和簋 · 查看更多 »

爵是中国傳統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从出土的形制来看,前有流(倾酒的流槽),后有尾,中有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杯口有二柱。爵同时又是饮器的通称。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相当常见的。《博古图》对于爵的使用曾经有过归纳:「爵于彝器是为至微,然而礼天地、交鬼神、和宾客以及冠、昏、丧、祭、朝聘、乡射,无所不用,则其为设施也至广矣。」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文化的铜爵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酒器。.

新!!: 中國禮器和爵 · 查看更多 »

璧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环状物,凡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尔雅》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所谓肉是指边,好是指孔。实际上这一比例仅仅是理想的,实际出土的玉器很少合乎这一比例。 在玉器中,璧是用于祭天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最早的玉璧是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也有出土玉璧。玉璧在商周时期比较兴盛,汉代以后逐渐式微。 玉璧除了作为礼器,还是权力的象征,用作佩戴和墓葬。 玉璧的形状通常是圆形的,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玉璧的纹路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谷纹、蒲纹、龙凤纹、兽纹等。.

新!!: 中國禮器和璧 · 查看更多 »

璋,為中國古代用來祭祀之玉器,形狀如半個 圭,在玉器中,主祭南方。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二里頭文化、二里崗等均有出土。 中國古代的父母會把璋給男孩玩弄,期望他長大後能成為有權貴的人,故產生「弄璋之喜」的祝賀語恭喜別人生男孩。.

新!!: 中國禮器和璋 · 查看更多 »

甗,中国古代的一种饪食器和礼器,一般为陶制或青铜制。.

新!!: 中國禮器和甗 · 查看更多 »

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金屬撞擊樂器。用在軍中,作用是給出停止擊鼓的指令。《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鐃止鼓”。鐃的形狀類似於鈴,但體型較大,口呈弧形。體闊大於體高,直立倒置,下有執柄,持槌敲擊發聲。 按《說文解字》,鐃其實是一種小鉦,行於殷商,為早期樂器。殷墟婦好墓出土五件成一組合,是為燕饗祭祀之用禮器。.

新!!: 中國禮器和鐃 · 查看更多 »

鐘 (敲擊器)

鐘是一類中空的敲擊樂器,常見的形狀上窄下寬,呈倒碗形。東亞傳統上稱為「鐘」的樂器是從外敲擊的,而靠在內部的舌搖動的則稱為鈴,也有圓形的,也被視為鐘的一類。 File:Bell, Mingun, Myanmar.jpg|重9万公斤的明宮鐘 File:Yongle_Bell_03.jpg|永樂大鐘.

新!!: 中國禮器和鐘 (敲擊器) · 查看更多 »

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多為铜和锡、铅的合金,其中锡和铅的成分都必须大于2%。另有十多種配方)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即公元前21世纪。.

新!!: 中國禮器和青铜器 · 查看更多 »

餐具

具,是用來進行飲食的器具,是日用品之一,如碗、碟、餐刀、餐叉、筷子等。不同的地方、民族有不同的飲食文化,所以餐具也各有不同,例如西方的刀叉與東方的筷子。.

新!!: 中國禮器和餐具 · 查看更多 »

豆 (器皿)

豆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新!!: 中國禮器和豆 (器皿) · 查看更多 »

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煮食器,材质以青铜或陶为主。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开始使用陶鼎,到金石并用时代,青铜鼎开始出现,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青铜鼎的使用在周代达到鼎盛。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除了作为食器,也有鼎是被用作承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甚至还有的被用作刑具。周代之后,随着铁器和灶台的普及,鼎逐渐被其他器形所取代。宋朝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又有一些鼎作为装饰品出现,除仿古的铜鼎,还有一些是金银器、玉器或者瓷器。 作为西周礼乐制度的一部分,列鼎制度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九个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鼎成为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相传为夏代铸造的九鼎也成为周天子王权的象征。虽然有些鼎仅有十几厘米高,几千克重,但作为礼器的铜鼎却往往非常巨大,已发现最大的后母戊鼎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鼎由足、腹、耳、盖等部分组成。一般圆鼎为三足,方鼎为四足,但也存在四足的圆鼎。鼎一般无耳或有两耳,根据耳的位置立于腹壁上方,还是附于腹壁侧面,又可分为立耳和附耳。部分鼎还带有鼎盖,鼎盖上一般带有盖钮。鼎腹部一般带有精美的纹饰,足部、耳部和鼎盖也有饰有纹饰的。鼎上常见纹饰有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新!!: 中國禮器和鼎 · 查看更多 »

酒器

酒器或酒具,指饮酒的工具。不同的酒类,而使用不同的酒具。.

新!!: 中國禮器和酒器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中國禮器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禮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