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石惡

指数 石惡

石惡,即石悼子,石氏,東周春秋时期魏国的政治人物。 前554年(鲁襄公十九年、卫殇公五年),石共子去世,石惡不悲哀。孔成子说:“这是拔除根本,一定不能保有他的宗族。” 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卫献公后元年)夏季,公孙免馀再次攻打甯氏,杀死了甯喜和右宰穀,陈尸在朝。石恶将到宋国参加结盟,受命而出,给甯喜和右宰穀的尸首穿上衣服,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为他们号哭,想要入殓后自己逃亡,又怕不能免祸,说:“接受使命。”于是就动身去了宋国。会见晋国赵武、楚国屈建、宋国向戌、蔡国公孙归生、陈国孔奂、郑国良霄、许国使者、曹国使者,结成弭兵之会。 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卫献公后二年)夏,卫国讨伐甯氏的亲族,所以石恶逃亡到晋国。卫国立了他的侄儿石圃,以保存石氏的祭祀。.

32 关系: 卫国向戌夏季大腿孔成子宋国屍體屈建东周弭兵之盟石圃石買石氏石曼姑甯喜衛獻公衛殤公许国鲁襄公趙武蔡國鄭國良霄陈国楚国服装春秋时期曹國晋国

卫国

衞國,中国周朝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康叔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西北),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遷都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時期後由于内乱頻繁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滑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国。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宁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衛後莊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 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衞元君為衛君。衞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诸侯国國內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衞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新!!: 石惡和卫国 · 查看更多 »

向戌

向戌,子姓,向氏,生卒年不詳,是春秋時代宋國的左师,以倡導促成春秋弭兵会盟著名。 春秋時代晉國、楚國爭霸,爭戰連年,在中原地區的各小國如宋、鄭等受害最甚,因此希望,前579年宋國大臣華元倡導和議,但三年後楚國毀約而未成。 前564年(鲁襄公九年、宋平公十二年)春,宋国发生火灾。执政的司城乐喜命华臣调集常备兵,华臣命隧正调集远郊城堡之兵,赶赴火灾发生的地点。根据《左传》记载,当时华阅任宋国右师,向戌任宋国左师。 前556年(鲁襄公十七年、宋平公二十年)宋国的右师华阅死后,其子华皋比出任华氏宗主。华阅的弟弟华臣认为华皋比力量微弱,派人暗杀其家宰华吴。六名杀手潜入华吴的卢门,将当时位于向戌身后的华吴用铍刀杀死,向戌很害怕,说:“老朽我没有罪。”坏人就对向戌撒谎说:“我们是华皋比派来杀华吴的。”然后幽禁了华吴的妻子,对她说:“把你的大玉璧给我。”以此伪装成贪财的劫匪。宋平公查明真相后说:“华臣不仅残暴地对待他的宗室,而且使宋国的政令大乱,一定要驱逐他。”向戌劝道:“华臣是宋国的卿大夫,大臣之间不和睦是国家的耻辱,不如封锁丑闻。”于是宋平公没有加罪于华臣。向戌此后变得很怕华臣,自己做了一根短马鞭,每次经过华臣门口时就和车夫一起抽打马,让车快点跑过去。十一月廿二,国人追赶疯狗追到华臣家里,华臣心里有鬼,以为这些人是来讨伐自己的,便匆忙逃亡去了陈国。 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宋平公二十九年),宋国寺人(太监)惠墙伊戾因嫉恨太子痤,在他和楚国使者会面的地方埋藏好伪造的牺牲和盟书,向宋平公告发太子将要谋反。平公询问侍妾弃和左使向戌是否有这样的事,两人都称自己听到了消息,于是太子被囚禁。太子派人让公子佐在中午前救他,向戌知道后故意拉着佐聊天,太子自杀,公子佐被立为太子,其母弃被立为国君夫人。后宋平公渐渐知道太子痤冤死的真相很愤怒,又找不到向戌和弃在幕后操作的口实,于是在朝堂上架了口大锅把寺人惠墙伊戾活活烹了。 弃被立为国君夫人后没有送礼给向戌。某天向戌看到她的养马人,就故意问:“你是谁啊?”养马人回答:“我是国君夫人的养马人。”向戌说:“原来我们国家还有个国君夫人啊,我怎么不知道呢?”养马人就报告给了弃。于是弃让人带上玉石、锦缎和宝马奉送给向戌,说:“这是国君的侍妾弃送给您的礼物。”向戌对使者说:“这哪儿是国君的侍妾送的,明明是国君夫人送的。”于是让送礼者又重新说了一遍,才扣首接受了礼物。 向戌身為宋國大夫,在前547年開始牽線晉楚兩國重臣,意圖再次達成弭兵和議,由於他與晉國大夫趙文子,楚國令尹子木關係友善,他先親自造訪晉、楚二國,籍這兩人在國內的影響力說服楚晉,並親自拜訪齊國,遣使秦國,使之答應會盟於宋,各小國亦。但晉楚之間對於禮儀細節以及誰為盟主的問題而爭議,向戌加以調解,加上晉國趙文子考量情勢決定退讓盟主之位,使會議得以順利在前546年召開進行,最後成功下盟約,使晉楚之間維持了數十年較為和平的日子。 他立下功勞之後,向宋公請賞封邑,大臣子罕認為兵為國家重要之事,完全廢兵是危險的,而且他只是用詐術完成使命,還想請賞,是貪得無厭,向戌聽到此話,也同意他的看法因此辭去封邑的要求,《左傳》的作者認為他是個知過能改的人。.

新!!: 石惡和向戌 · 查看更多 »

夏季

夏季是一年四季的第二季,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同时也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此外,由於夏季時全球大部份學生都放暑假,因此也是相當旺盛的旅遊季節。以北半球為例,除了赤道一帶其他地方都有夏季:曼谷夏季約八個月、北極夏季約五個月(另外七個月為冬季)。.

新!!: 石惡和夏季 · 查看更多 »

大腿

大腿,是腿部的上半部分,是骨盆和膝蓋之間的部份,以膝蓋連接小腿。 大腿的骨骼稱為股骨,股骨較粗,因為密質骨比例較高,其強度也較大。在髖部有杵臼關節,膝蓋部份則是樞紐關節。.

新!!: 石惡和大腿 · 查看更多 »

头在解剖学上是指动物的吻端部分,通常包括脑、眼、耳、鼻、口等器官(所有这些器官都支撑着各种感官功能,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有些非常低等的动物可能没有头部,但多数两侧对称动物都有头。.

新!!: 石惡和头 · 查看更多 »

孔成子

孔成子,姞姓,名烝--,孔氏,春秋時期卫国大夫,谥号成。 前577年(鲁成公十四年、卫定公十二年),卫定公有病,让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的儿子衎作为太子。冬季,十一月,卫定公去世,太子衎即位,就是卫献公。 前554年(鲁襄公十九年、卫殇公五年),卫国的石共子去世,他的儿子石悼子不悲哀。孔成子说:“这是拔除根本,一定不能保有他的宗族。” 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宠姬「婤姶」生了「孟絷」、「元」,婤被卫康叔託夢,說要立她的兒子。孔成子也梦见康叔说:“立元为国君,我让羁的孙子圉和史苟辅佐他。”史朝也梦见康叔说:“我将要命令你的儿苟和孔烝--的曾孙圉辅佐元。”史朝进见孔成子,得知两人夢境相合。 孟絷的脚有疾病,孔成子用《周易》来占卜立誰為優,公子元得到《屯》卦。爻辞说:‘元亨’。孟絷得到《屯》卦变為《比》卦。史朝说:“‘元亨’,就是元将会享有国家。 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卫襄公九年),孔成子立了「元」,即是卫灵公。十二月廿三日,安葬卫襄公。.

新!!: 石惡和孔成子 · 查看更多 »

宋国

宋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國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和安徽淮北一带。.

新!!: 石惡和宋国 · 查看更多 »

--可以指:.

新!!: 石惡和尸 · 查看更多 »

屍體

屍體,是不同于生物的概念,指生物体死亡後遺留的尚未完全腐烂的躯体。至於完全腐壞、僅殘餘骨骼組織的动物尸体则称为骸骨,亦称白骨、骷髅、遗骨等,其中“骷髏”一詞可能帶有恐懼吓唬人的意味。.

新!!: 石惡和屍體 · 查看更多 »

屈建

屈建(),屈氏,名建,字子木,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 前551年,楚康王杀令尹子南,任命蒍子馮为令尹,屈建为莫敖。前550年,屈建率兵伐陈国之庆氏兄弟。前548年,屈建率军灭掉倒向吴国的舒鸠国。吴王诸樊率军报复,被楚军射杀。前547年,伍举因为是申公王子牟的女婿出逃郑国,还想去晋国。和伍举关系好的蔡国大夫公孙归生(声子),出使完晋国,又出使楚国。屈建问他,晋国的卿大夫比楚国如何。声子说晋卿不及楚,晋大夫都是卿的材料。并且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楚材晋用)。还举了的析公、雍子、巫臣、苗贲皇例子,通过这让屈建和楚康王召回了伍举。前546年,屈建应住在王宫里宋国向戌的邀请,参加弭兵之盟。他确保了晋国的属国向楚国进贡,同样,楚国的属国也向晋国进贡。并且是楚国先于晋国歃血。屈建与晋国赵武交谈,赵武答不上话,赵武让叔向应对,屈建也答不上话。他又向赵武问范武子士会的德行。次年,屈建去世。赵武到楚国奔丧。.

新!!: 石惡和屈建 · 查看更多 »

东周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時期,即西周。东周也是「春秋時代」的开始。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6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扰,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東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新!!: 石惡和东周 · 查看更多 »

弭兵之盟

弭兵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两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弭兵意思为平息战事。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人曰弭兵,而我弗許。.

新!!: 石惡和弭兵之盟 · 查看更多 »

石圃

石圃,中国春秋时期卫国政治人物,石氏,《史记》作石曼尃。 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卫献公后二年)夏,卫国讨伐甯氏的亲族,所以石恶逃亡到晋国。卫国立了石恶的侄儿石圃為家主,以保存石氏的祭祀。 前478年(鲁哀公十八年、卫后庄公三年)夏,晋国赵鞅率兵驱逐了卫后庄公,立公孙般师。晋军撤退,卫后庄公回国且役使百姓没有节制,並想驱逐石圃。十一月十二,石圃带领工匠讨伐后庄公,后庄公关上门求饶命,石圃不答应。后庄公带着儿子太子疾、公子青跳北墙出逃,摔断了腿。太子疾、公子青被戎州人所杀。卫后庄公投奔戎州己氏,也被杀死。齐国立起为卫侯。 前477年(鲁哀公十八年、卫君起元年)夏季,石圃把卫君起驅逐到齐国。卫出公辄从齐国回国,驅逐石圃,恢复了石魋和太叔遗的官职。.

新!!: 石惡和石圃 · 查看更多 »

石買

石買,即石共子,中国春秋时期卫国政治人物,石氏。 前556年(鲁襄公十七年、卫殇公三年)夏季,石买、孙蒯率军进攻曹国,攻取重丘。曹国向晋国状告卫国 。于是第二年夏季,晋国在长子拘捕了卫国的行人石买,在纯留拘捕了孙蒯。。前554年(鲁襄公十九年、卫殇公五年),石共子去世,他的儿子石悼子不悲哀。孔成子说:“这是拔除根本,一定不能保有他的宗族。”.

新!!: 石惡和石買 · 查看更多 »

石氏

石氏,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姬姓卿族,为卫国公族,卫靖伯的后裔。在卫国绵延整个春秋时期。后代衍化为石姓。.

新!!: 石惡和石氏 · 查看更多 »

石曼姑

石曼姑,出自石氏,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卿大夫。一说石曼姑是石恶之子。 前492年(鲁哀公三年)春,齐国齐景公派国夏、卫国卫出公派石曼姑率军围攻戚地,在晋国内乱中,帮助中行氏、范氏,抵抗赵氏。两年后(鲁哀公五年,前490年),中行寅和范吉射逃往齐国。中行氏、范氏灭亡。.

新!!: 石惡和石曼姑 · 查看更多 »

甯喜

宁喜(),即宁悼子,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卿。 前559年,卫献公不敬孙林父和宁殖,孙林父联合宁殖,逐出卫献公,立卫殇公。前553年,宁殖临终,后悔逐出卫献公,让儿子宁喜掩护卫献公回国。前548年,卫献公联络宁喜。前547年,宁喜杀卫殇公,驱逐孙林父,立卫献公复辟。晋国出兵执宁喜,不久放回。前546年,结果卫献公害怕宁喜专权,公孙免余受命杀死了宁喜,灭掉了宁氏。.

新!!: 石惡和甯喜 · 查看更多 »

衛獻公

衞獻公,即姬衎,為春秋諸侯國衞國君主之一,衞定公兒子,在位期間為前576年-前559年(在位18年)。前559年,國內發生政變,他奔齊國避難。前546年回國復位(在位3年)。.

新!!: 石惡和衛獻公 · 查看更多 »

衛殤公

衞殤公,即姬秋,為春秋諸侯國衞國君主之一,衞獻公堂弟。孫林父趕走了衞獻公。獻公逃亡到齊國,齊國把他安置在聚邑。孫林父、宁惠子共立公弟秋爲衞國國君,是為衞殤公。 殤公十二年(前547年),寧喜與孫林父因爭寵而至相攻訐,殤公讓寧喜攻打孫林父。林父逃奔到晉國,又請求晉國護送衞獻公回國。當時,獻公在齊國。齊景公聽到消息,和衞獻公一起到晉國請求幫助返回衞國。晉國便去討伐衞國,誘使衞與晉結盟。衞殤公前去會見晋平公,平公逮捕了殤公與寧喜,緊接著送衞獻公回國。獻公在外逃亡十二年后返回故國。獻公後元元年(前546年),誅殺殤公及寧喜。.

新!!: 石惡和衛殤公 · 查看更多 »

魏可以是指:.

新!!: 石惡和魏 · 查看更多 »

许国

許國,中國歷史上西周及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男爵爵位,國君為姜姓,建國君主是許文叔,许男结為最後一位已知君主。.

新!!: 石惡和许国 · 查看更多 »

鲁襄公

魯襄公(前575年-前542年)姬姓,名午,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二十二代君主,魯成公之子,於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誕生。.

新!!: 石惡和鲁襄公 · 查看更多 »

趙武

趙武(),'''嬴'''姓,'''赵'''氏,名武,谥文,又称赵文子、赵孟,赵盾之孫、趙朔之子,母為晉成公之女,晉景公之姊赵庄姬。.

新!!: 石惡和趙武 · 查看更多 »

蔡國

蔡,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国時代的一個諸侯国,国君為姫姓。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

新!!: 石惡和蔡國 · 查看更多 »

鄭國

鄭国,别名为奠国,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伯爵。.

新!!: 石惡和鄭國 · 查看更多 »

良霄

良霄(),'''姬'''姓,'''良'''氏,名霄,字伯有,是子耳的儿子,郑国的卿。.

新!!: 石惡和良霄 · 查看更多 »

陈国

陳,出 土金文資料作敶,是中國歷史上西周至春秋時代的一個媯(汉语拼音 guī 注音:ㄍㄨㄟ 廣東話:gwai1 读如“归”)姓諸侯國,是帝舜後裔,為三恪和春秋十二諸侯之一。建國君主為担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職(也就是掌管製作陶器的官),的遏父(又稱閼父)之子胡公满。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赐命为陈氏,遂名陈滿,《說文解字》陳 段玉裁注在位60年,薨于公元前986年,谥號胡公,史稱陳胡公,為陳氏与胡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大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舜帝《禮記·樂記》所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封帝舜之後於陳。”。 陳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时达十四座城邑,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二十五世,延續五百六十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公子陳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

新!!: 石惡和陈国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新!!: 石惡和楚国 · 查看更多 »

服装

服裝(亦稱為衣物、衣服、衣著)最廣義的定義,除了指軀幹與四肢的遮蔽物之外,還包括了手部(手套)、腳部(襪子、鞋子、涼鞋、靴子)與頭部(帽子)的遮蔽物,以及延伸出来的服装配饰。幾乎所有的人類都有穿著衣物的文化。人類穿戴衣物有社會性的理由。服裝中的許多物件都帶有某種文化、宗教與社會意義。某些色彩也和性別有關,例如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起,美國社會就習慣將藍色連結到男孩,讓粉紅色連結到女孩,而在戰前的情況則剛好相反。 衣物能夠保護脆弱的人體免於天氣與環境的傷害,在一些有潛在危害的活動(像遠足或烹飪時)可以提高安全的程度。衣物可以在人的皮膚和環境中間有一個阻隔,因此不容易受到昆蟲叮咬或是植物刺的傷害。衣物可以使身體維持在較舒適的溫度,避免過冷或過熱。在健康上,衣物也可以減少毒性物質或感染原進入體內,並避免紫外線傷害人體。 除了人類以外,人類也為動物設計了服裝。有些是作為寵物的飾品,有些則出於戰爭或特定需求。.

新!!: 石惡和服装 · 查看更多 »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新!!: 石惡和春秋时期 · 查看更多 »

曹國

曹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伯爵,國君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鐸後裔。建都陶丘,轄地大致為現在的定陶附近。.

新!!: 石惡和曹國 · 查看更多 »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新!!: 石惡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石悼子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