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石圃

指数 石圃

石圃,中国春秋时期卫国政治人物,石氏,《史记》作石曼尃。 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卫献公后二年)夏,卫国讨伐甯氏的亲族,所以石恶逃亡到晋国。卫国立了石恶的侄儿石圃為家主,以保存石氏的祭祀。 前478年(鲁哀公十八年、卫后庄公三年)夏,晋国赵鞅率兵驱逐了卫后庄公,立公孙般师。晋军撤退,卫后庄公回国且役使百姓没有节制,並想驱逐石圃。十一月十二,石圃带领工匠讨伐后庄公,后庄公关上门求饶命,石圃不答应。后庄公带着儿子太子疾、公子青跳北墙出逃,摔断了腿。太子疾、公子青被戎州人所杀。卫后庄公投奔戎州己氏,也被杀死。齐国立起为卫侯。 前477年(鲁哀公十八年、卫君起元年)夏季,石圃把卫君起驅逐到齐国。卫出公辄从齐国回国,驅逐石圃,恢复了石魋和太叔遗的官职。.

目录

  1. 21 关系: 十一月十二卫后庄公卫国史记太叔遗太子疾家主中國公子青公子起石魋石氏衛出公衛獻公衛莊公 (蒯聵)魯哀公鲁襄公趙簡子齐国春秋时期晋国

十一月十二

十一月十二,农历十一月第十二天。.

查看 石圃和十一月十二

卫后庄公

#重定向 衛莊公 (蒯聵).

查看 石圃和卫后庄公

卫国

衞國,中国周朝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康叔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西北),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遷都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時期後由于内乱頻繁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滑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国。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宁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衛後莊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 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衞元君為衛君。衞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诸侯国國內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衞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查看 石圃和卫国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查看 石圃和史记

太叔遗

太叔遗,即太叔僖子,'''姬'''姓,谥号悼,名遗,卫国世叔/太叔氏。 前484年冬季,他的哥哥世叔齐逃亡到宋国。卫国人立了太叔遗做继承人,让他娶了孔姞。前479年,卫庄公卜梦,他的宠臣向太叔僖子要酒,没得到,就和卜人勾结,告诉卫庄公:“您有大臣在西南角上,不去掉他,恐怕有危害。”于是驱逐太叔遗。太叔遗逃亡到晋国。前477年夏季,卫出公辄从齐国重新回国,赶走了石圃,恢复了石魋和太叔遗原来的官职。.

查看 石圃和太叔遗

太子疾

太子疾(),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太子。卫后庄公之子,被立为太子。 前478年夏,卫庄公蒯聩暴虐,晋国赵鞅率兵驱逐了他,立公孙般师。晋军撤退,卫庄公依然驱使百姓没有节制。十一月十二,大夫石圃带领工匠讨伐卫庄公,卫庄公带着儿子太子疾、公子青跳北墙出逃,摔断了腿。太子疾、公子青被戎州人所杀。卫庄公投奔戎州己氏,也被杀死。齐国立卫君起为卫侯。太子疾女婿夏戊,外孙夏期。.

查看 石圃和太子疾

家主

家主是指家庭或家族的統領者。家庭的場合上多稱為家長;如用在家族上,漢語傳統又稱為族長或宗長,日本古代則稱為當主()、亦稱為家長()。.

查看 石圃和家主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石圃和中國

公子青

公子青(),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卫后庄公之子。 前478年夏,卫庄公蒯聩暴虐,晋国赵鞅率兵驱逐了他,立公孙般师。晋军撤退,卫庄公依然驱使百姓没有节制。十一月十二,大夫石圃带领工匠讨伐卫庄公,卫庄公带着儿子太子疾、公子青跳北墙出逃,摔断了腿。太子疾、公子青被戎州人所杀。卫庄公投奔戎州己氏,也被杀死。齐国立卫君起为卫侯。.

查看 石圃和公子青

公子起

公子起,姬姓,名起,為春秋諸侯國衞國君主之一,是衞灵公之子。 衛後莊公與晉國交戰,晉國趙簡子打敗莊公,立衞襄公的孫子公孫班師為衛君,莊公出逃。不久班师與齊國交戰,被打敗,齊國改立公子起為君,故稱衞君起,在位時期為前477年,在位1年。 衞君起元年(前477)時,大夫石曼尃(fū,夫)驅趕衞君起到齊國。衛後莊公之子衞出公又從齊國返回衞國,擔任國君。.

查看 石圃和公子起

石魋

石魋,中国春秋时期卫国政治人物,石氏,石曼姑的儿子。 前478年(鲁哀公十八年、齐平公三年、卫庄公三年)鲁哀公和齐平公在蒙地会见结盟,孟武伯相礼,问高柴:“诸侯结盟,谁执牛耳?”高柴说:“鄫衍盟誓,执牛耳的是吴国公子姑曹,发阳盟誓,是卫国石魋。”孟武伯说:“那么这次就是我了。”前477年(鲁哀公十八年、卫君起元年)夏季,石圃赶卫君起逃亡到齐国。卫出公辄从齐国回国,赶走了石圃,恢复了石魋和太叔遗的官职。.

查看 石圃和石魋

石氏

石氏,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姬姓卿族,为卫国公族,卫靖伯的后裔。在卫国绵延整个春秋时期。后代衍化为石姓。.

查看 石圃和石氏

衛出公

衞出公(),即姬輒,為春秋諸侯國衞國君主之一,衞靈公之孫,為靈公長子蒯聵之子。蒯聵谋害灵公正妻南子事败,出奔,輒於是承襲祖父衞靈公擔任該國君主,上任期間為前492年。 前481年,蒯聵奪位復辟,是為衞後莊公,衞出公不得不出走齊國。晉國趙簡子驅逐了衞後莊公,立公孫般師為衛君。齊國攻衛,改立公子起為君,是為衛君起。 前477年衞大夫石曼尃(尃,音fū,夫)把衞君起流放。衞出公又返回衞國為君。當初,出公即位十二年(前481年)後逃亡,在外四年才得返回、復位。 前470年,大夫褚聲子與出公因細故爭執,驅逐出公,出公逃亡,公子黔自立为君,是为衞悼公。.

查看 石圃和衛出公

衛獻公

衞獻公,即姬衎,為春秋諸侯國衞國君主之一,衞定公兒子,在位期間為前576年-前559年(在位18年)。前559年,國內發生政變,他奔齊國避難。前546年回國復位(在位3年)。.

查看 石圃和衛獻公

衛莊公 (蒯聵)

衞後莊公,姬姓,名蒯聵,為春秋諸侯國衞國君主之一,為了與前代的衞前莊公分別,故時稱衞後莊公。 他為卫灵公的庶子,因谋害嫡母南子事败,逃到晋国依附赵简子,其子公孙辄成为储君,就是衞出公。 后来蒯聵奪衞出公政權,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480年-前478年(在位3年),被晋国赵简子討伐,赵简子廢除了衞後莊公,改立公孫班師。不久,衛後莊公又回國驅逐了班師,繼續即位。 不久因討伐卫国大夫石圃,事敗而逃亡,後被部下己氏所殺。.

查看 石圃和衛莊公 (蒯聵)

魯哀公

魯哀公,姬姓,名將,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他為魯定公兒子,承襲魯定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27年。 鲁哀公在位时,鲁国大权被卿大夫家族把持,史称三桓,即所谓“政在大夫”。鲁哀公曾经试图恢复君主权力,同三家大夫冲突加剧,终致流亡越国。魯哀公27年,鲁哀公通过邾国逃到越国。 在位期間執政的士大夫為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季孫肥、叔孫舒、仲孫彘。.

查看 石圃和魯哀公

鲁襄公

魯襄公(前575年-前542年)姬姓,名午,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二十二代君主,魯成公之子,於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誕生。.

查看 石圃和鲁襄公

趙簡子

趙簡子()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原名趙鞅,又名志父,亦稱趙孟。《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晉昭公時,公族弱,大夫勢力強,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公元前519年,周王子朝为乱,佔領王城,自稱周王。周敬王匄流寓于外,退往王城東面的狄泉,人稱「東王」,雙方混戰了三年之久。 公元前516年,赵鞅请命于晋顷公,大合諸侯,前往支持周敬王。隨後趙鞅和荀躒率晉軍入周,佔領王城,迎周敬王入城,平定了持續三年的王子朝之乱。 公元前513年(魯昭公29年),赵鞅和中行寅用鐵铸刑鼎,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不過孔子认为,这样做就会「贵贱无序」,破坏等级制度,不由得发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叹。 公元前497年,赵鞅(趙簡子)欲将邯郸五百户迁往晋阳,其族弟赵午在进攻齐国后才把五百户人家迁到晋阳,趙鞅於是殺死趙午,赵午之子赵稷據邯郸发动叛乱。范氏家主士吉射與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則協助趙稷反抗趙氏。趙鞅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後來智躒聯合魏侈(魏襄子)、韓不信(韓簡子),奉晉定公之命幫助趙鞅,反擊范氏、中行氏。士吉射與中行寅失敗,逃至朝歌。此后,荀跞坐朝,赵鞅出征,随即清剿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公元前493年,赵鞅领兵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大败范氏及中行氏。不久荀跞去世,赵鞅执政。公元前492年,再次败二卿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徹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 荀躒想立士皋夷繼承范氏、寵臣梁嬰父繼承中行氏,被赵鞅拒絕。赵鞅乘機將晉國本來的三军六卿格局,裁減为二军四卿。 公元前476年,趙簡子有疾,昏迷了五天,扁鵲替他把過脈。晉定公三十六年(公元前476年)卒。他舍弃嫡长子赵伯鲁而傳位才能出众的庶子趙毋卹,臨終前告訴趙毋卹,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查看 石圃和趙簡子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查看 石圃和齐国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查看 石圃和春秋时期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查看 石圃和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