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皇民化運動

指数 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運動(),即日本化運動,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其統治下的本國少數民族以及殖民地族群,推行的一系列同化政策,希望讓這些族群認同日本與日本天皇,同化為完全的日本人。主要影響地包括琉球、台灣、朝鮮、與滿洲等地。發起人主要有日軍軍部、右翼內閣大臣等。.

165 关系: 基地去中國化去日本化台灣原住民族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獨立運動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台灣民間信仰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日治時期右派吳密察同化君之代士紳士族壓力 (醫學)大东亚战争大韩民国太平洋战争妓生妓院小林躋造少数民族島嶼崔姓巡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國化中國國民黨中國民族主義中國文化大學中国统一中国抗日战争中華民國政府丘逢甲亲日派人名二二八事件延曆張炎憲張榮發佃農徵兵制地主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立台灣文學館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語家庭國語運動國民精神總動員國民政府周婉窈和室和服唐景崧冷战公務員兒童節創氏改名国歌国旗皇國臣民之誓詞皇民奉公會王育德琉球琉球語琉球藩琉球族社會運動神社神道端午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姓精英統派甲午战争马关条约高度警察谢姓黄色阿伊努語薩摩藩邱創煥臺北市歷史臺灣原住民族命名文化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主體性臺灣總督府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臺灣話臺灣語言列表臺灣與日本關係臺灣民主國臺灣漢人臺灣族群艺妓陳映真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柯文哲林瑞明李筱峰李登輝李遠哲李文卿東京市板橋區 (新北市)权利桓武天皇殖民地江丙坤汉姓汉字沈姓沖繩沖繩縣洪姓清朝满洲国漢名漢文持不同政见者朝鲜半岛本島人戴姓戒嚴時期明治昭和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方言札文白异读文言文料亭日语日本日本吞併琉球日本天皇日本人日本人名日本化日本军日本国旗日本国政府日本軍國主義日本情結教坊教师教育敕語普世價值 扩展索引 (115 更多) »

基地

基地有以下含义:.

新!!: 皇民化運動和基地 · 查看更多 »

去中國化

去中国化是指一度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国家或地區,為蛻除中華文化的主导地位,建立本地独特自主的国族認同、語言及文化的一種政治及社会運動。 臺灣語言學家蔣為文认为,去中国化通常出自於各地住民自決的獨立運動,為政治領域擴及到文化領域的運動。與去中國化類似的用語是脫漢,指「指透過文字改革──廢漢字或者限制漢字使用程度,來達成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完全獨立」。,收於蔣為文著2005《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新!!: 皇民化運動和去中國化 · 查看更多 »

去日本化

去日本化,政治術語,指由日本統治,或曾由日本帝國主義統治的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推行的各項復興文化運動,其主旨在於去除日本帝國文化的影響,發揚本地民族文化。例如,在1945年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在台灣推行的一系列文化運動。這些措施的目的在於去除台灣人對於日本帝國的文化認同,使台灣重回到中國文化中,因此在台灣又稱為去奴化(含貶義)、去皇民化(含貶義)、趨祖國化、再中國化。.

新!!: 皇民化運動和去日本化 · 查看更多 »

台灣原住民族

#重定向 臺灣原住民族.

新!!: 皇民化運動和台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台灣地位未定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或稱台灣主權未定論,認為台灣的主權歸屬未定,是關於台灣國際地位的論述之一。 台灣地位未定之說出現於二戰戰後初期,至遲由美國駐台新聞處處長羅伯特·卡度於1946年提出該論述。美國國務院喬治·凱南與副手保羅·尼采、美國國務院特別政治事務辦公室主任迪安·魯斯克等人都在1948年提出过台灣地位未定的議論。1949年3月更有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表示:「在對日和約簽定之前,台灣仍屬於盟軍總部」;同年4月15日,美國國務院新聞事務特別助理公開表示台灣與戰時的庫頁島一樣,「其最后地位將由一項和約決定」。麥克德莫特之言是美國官方首次公開表明台灣地位未定。 随着1948年底國共內戰情勢逆轉,美國對於可能被中共佔領的台灣進行政策檢討。1949年,美國以外交與經濟手段保衛台灣的結果均告失敗,認為台灣終將落入中共之手。在國務院掌握決策優勢下,美國為擺脫介入國共內戰失敗的責任,決定從中脫身。1950年初,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草擬一聲明並說服美國總統杜魯門接受。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出面發表該聲明:為實踐《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台灣移交給蔣介石四年以來,美國及其它盟國均接受中國在台灣行使權力。艾奇遜當日稍後也闡釋杜魯門的說法表示:中國管理台灣已達四年之久,美國及其盟國對於該項權力與該項佔領從未發生疑問,當台灣被納為中國的一省時也未發出法律上的疑問,因為人們認為那是合法的,現在若干人認為情形改變了,他們認為現在控制中國大陸的那個勢力,對我們是不友好的,而那個勢力,不久將獲得其他若干國家的承認,因此他們就主張:「好,我們等待一個條約吧。」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1月聲明「美國太平洋防線」不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蘇聯得知後決定支持並軍事援助北韓的統一朝鮮以及中共的攻佔台灣計劃。2月14日中共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互助條約》,艾奇遜拉攏中共離間蘇聯的計畫宣告失敗,轉變成積極圍堵政策。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為防止中共佔領台灣,杜魯門於6月27日發表聲明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實施台海中立化,同時聲明:台灣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恢復安全、對日本的和平條約訂立、或經聯合國審議後才能決定。後世普遍將此聲明解讀為台灣地位未定論之起源。 依國際法而言,戰爭的始末是從宣戰到和平條約生效為止,所有經過協議後的權利義務須在和平條約生效以後才能產生法律關係。1951年日本與同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1952年又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日和約》,但是在這些和約中,日本都只有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並未表明台灣主權歸屬於何方。 《舊金山和約》簽訂時,絕大多數簽約國代表的共識為台灣的地位暫時未定,應在適當時機依照《聯合國憲章》的住民自決原則,經由公民投票由住民決定,但是現今尚未為解決此問題而舉辦公民投票。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政府依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以及《中日聯合聲明》或《中日和約》來否定台灣地位未定論,並各自主張擁有台灣與澎湖的主權。而美國則視《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中關於台灣的部份為從未正式執行的意向聲明,且視《中日和約》未處理台灣地位,並認為台灣地位未定。美國政府在《中美建交公報》與《八一七公報》聲明了美國「認知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其後表示「認知」不代表認可、不代表接受,除了「認知」以外不代表任何意義。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意為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張,亦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

新!!: 皇民化運動和台灣地位未定論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新!!: 皇民化運動和台灣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主國大總統

#重定向 臺灣民主國大總統.

新!!: 皇民化運動和台灣民主國大總統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間信仰

臺灣民間信仰是臺灣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信仰,包括揉合中國民間信仰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漢人移民信仰以及臺灣原住民傳統信仰,前者隨著閩南、粵東移民由華南地區渡過臺灣海峽東來,於臺灣落地生根,逐漸產生具有本土風格的民間信仰,但大體上仍奉祀原有中國民間信仰的神明;後者有些仍保留原始特色,而部分信仰(如阿立祖信仰)則有漢化的情形。.

新!!: 皇民化運動和台灣民間信仰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族主義

台灣民族主義(Taiwanese Nationalism),或稱台灣國族主義,是一種存在於台灣的民族主義。此主義涉及了台灣人在各種層面的複雜思想體系。其宗旨在於建立一個由台灣人彼此認同且內聚的台灣國族,以台灣人自身的自主意識為思想的中心點,進而追求民族的最大利益並且擺脫來自任何境外國家及民族的直接束縛及影響。與建立在種族主義之上的族群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不同的是,台灣民族主義是建構在理性主義與自由主義傳統之上的公民民族主義,僅僅強調台灣人應認同台灣這個國家,並無關乎血緣、祖先及文化及種族或族群層面的認同。本主義內涵的民族並非特指和獨尊特定的台灣族群,而是指任何認同台灣價值的台灣公民。因此,台灣民族主義係由原住民、閩南裔、客家裔、戰後移民裔及新住民等所有族群所共同擁有的。.

新!!: 皇民化運動和台灣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台灣本土化運動

臺灣本土化運動(Taiwanization)是指臺灣強調在地的歷史、地理、文化、及主體意識的一種運動,以發揚臺灣本土文化和文化層面的去殖民化為主要宗旨。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發展期間,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有著不同層面的意涵,但自從1980年代末期解嚴以來的一連串發展尤為明顯,直到今日仍在進行中。影響層面擴及台灣的文化發展、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多方面的變遷,官方或民間自行發起的各種活動都促成此種變化快速的推廣。另一方面,反對者指稱該運動事實上是一種「去中國化」,認為其目的是想促使台灣從基本的文化社會根源脫離中國的影響,並常將其與臺灣獨立運動相提並論,但事實上,台灣本土化運動是將漢文化視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並非全盤去除。.

新!!: 皇民化運動和台灣本土化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皇民化運動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右派

右派,又称右翼,是和左派相對,一般是指保守派或溫和保守派。右派政治家一般會采取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並且傾向于維護現存的統治。右派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左派與右派都是相對而言,在不同背景下兩者主張的具體內容不會相同,不能以靜態的「主義」或「階級」劃分。 在西方世界的傳统印象中,右派通常是指支持民族主義、捍衛傳統家庭和宗教(猶太-基督教文化傳統),且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政黨,認為某些社會分層及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是正常、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派。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支持者。不過雖說自由放任,卻不包含移民的自由移動,此外,右派對於宗教衝突比較保守,因而對於種族問題也較為謹慎乃至於排斥。.

新!!: 皇民化運動和右派 · 查看更多 »

吳密察

吳密察(),台灣歷史學家,台南市北門區(前台南縣北門鄉)人,現任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曾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2008年8月1日轉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專任教授,仍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2009年2月1日到2010年7月底以專任教授兼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2010年8月1日退休生效,擔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和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的兼任教授和台灣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直至2016年5月19日。.

新!!: 皇民化運動和吳密察 · 查看更多 »

同化

文化同化(Cultural assimilation),或同化政策在社會學上是指個人或團體,被融入非原本,但具社會支配地位的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同化原本是生物學的概念(参见同化 (生物学)),後來被社會學借用。.

新!!: 皇民化運動和同化 · 查看更多 »

君之代

《君之代》(君が代)是日本国歌。歌詞出处為《古今和歌集》,以「我が君は」(wa ga kimi wa,「我的君主」)为首句。其後在《》中出现现代版本。作曲者為。 《君之代》最早於明治時期被定為日本國歌,香港日佔時期有官方中譯版《皇祚》。 目前NHK教育频道和NHK广播第2频率會在午夜收播前固定播放《君之代》;NHK綜合台和NHK广播第1频率由於大多全天候播出,僅在因檢修設備而午夜收播時以及检修结束、全天节目开始时才播放《君之代》。.

新!!: 皇民化運動和君之代 · 查看更多 »

士紳

#重定向 紳士階級.

新!!: 皇民化運動和士紳 · 查看更多 »

士族

士族可以指:.

新!!: 皇民化運動和士族 · 查看更多 »

壓力 (醫學)

壓力是一個心理學與生物學的術語,意指人類或動物面對情緒上或身體上的有形或無形威脅時,無法正常回應的感受狀態。該名詞首次出現於1930年代的生物學研究領域裡,近年來已逐漸為大眾所熟知。 適當的壓力可能提高人的警覺性,使其更小心思考,謹慎行事,從而發揮更理想的表現。過度的壓力則會使其困擾、沮喪和氣餒,引致腎上腺素增多,失去自控能力,影響身體健康。壓力包括三部分:.

新!!: 皇民化運動和壓力 (醫學) · 查看更多 »

大东亚战争

大東亞戰爭()是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時在遠東和太平洋戰場的戰爭總稱。其目的是為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大東亞共榮圈」,解放受英國、美國、荷蘭殖民的东亚人民及殖民地。這個名稱是在1941年12月12日確定的,其意義為「為大東亞新秩序建設而進行的戰爭」。这一词在日本战败后被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视为“战时用语”而禁止使用,如今日本多使用“太平洋战争”和“十五年战争”两词来表示这一时期日本对美英,以及对中国发动的战争。而在中韩两国,“大东亚战争”一词则因对侵略战争带有正义情绪,而被人排斥。.

新!!: 皇民化運動和大东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大韩民国

大韓民國(,國際音標:,简稱韓國()、南--韓,是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民主共和國家,首都為首爾。韓國三面環海,西南瀕臨西海,東南緊接朝鮮海峽,東邊是韩国東海,北面隔著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與朝鲜相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約45%),人口約5,000萬。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亦是亞洲四小龍和未來11國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經濟戰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 。目前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世界排名第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7,600美元,名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發達國家名錄。 韓國政治體系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韓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自1987年起由韓國國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能連任。韓國國會為一院制立法机关,通过單一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结合的方法選舉,每届任期为四年。韓國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其最高司法机构是大法院,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由国会批准。另外韓國还设有宪法法院,用于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 韓國實行多黨制,其中中間偏右的自由韩国党和中間偏左的共同民主黨是韓國兩個最大的主流政黨,左右着韓國的政壇。.

新!!: 皇民化運動和大韩民国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新!!: 皇民化運動和太平洋战争 · 查看更多 »

妓生

妓生是朝鲜半岛的傳統藝妓,在古代为朝鲜国王、两班等提供歌舞表演。.

新!!: 皇民化運動和妓生 · 查看更多 »

妓院

妓院又稱妓寨、娼館、瓦子、窯子,是指娼妓提供性交易服務的场所。現代的娼妓是性工作者,故妓院也等同色情場所,又稱淫窟。妓院在營业时间内往往有一名或多名性工作者。妓院中性工作者为客人服务并以此获取金钱之行动称为賣淫。光顾妓院并付出金钱以换取性服务的人被称为嫖客、狎客,斯文點叫寻芳客。经常光顾某一家妓院或某一个性工作者的人称为常客或回头客。.

新!!: 皇民化運動和妓院 · 查看更多 »

小林躋造

小林躋造(),台灣日治時期第17任總督。 生於廣島縣廣島市。畢業於海軍大學校,1913年開始長期駐於英國、美國等,參与過日內瓦裁軍會議,曾任日本駐英國大使館海軍武官,1930年以後歷任海軍次官、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軍事參議官等。1936年3月轉為預備役大將,同年在海軍的積極運作下,於9月2日出任台灣總督。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原則統治台灣。任內大事:1936年11月設官民合營的台灣拓殖株式會社,主要在開發未墾土地,移民日本人至台灣,協助日人在南支、南洋的拓殖事業,發展工業,並對廈門、海南島等日本占領地於行政方面積極配合;強力推動皇民化運動,強制廢止台灣報紙的漢文欄;獎勵台灣人改日本姓名;禁止歌仔戲、布袋戲;廢止台灣陰曆年習俗,但台灣人照過,日本人乃訂陰曆初一起五日內為勞動服務週,積極去台灣文化;強制參拜神社;實施管制米穀輸出;關閉中央研究所;設熱帶醫學研究所;建農業試驗場;新高港築港開工;建基隆港船塢;設立國家公園(大屯、次高太魯閣、新高阿里山)。1940年11月辭台灣總督職,後任大政翼贊會中央協力會議議長、翼贊政治會總裁、國務大臣等,1944年被敕選為貴族院議員。戰後被指為戰犯,入巢鴨監獄,旋獲釋。 坊間有《小林躋造傳》及《海軍大將小林躋造覺書》等。.

新!!: 皇民化運動和小林躋造 · 查看更多 »

尹,可以指:.

新!!: 皇民化運動和尹 · 查看更多 »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实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国家的差别用语,是民族主义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群体,人口比例占少数。少数民族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来民族,来源真实可靠且较为全面完整的各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于对此二者加以鉴别区分。由于少数民族在所居住国家的比例以及他们与多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服饰等特质,国际法中有一些保护少数民族的专门规定。.

新!!: 皇民化運動和少数民族 · 查看更多 »

島嶼

島嶼或島是指於海洋中或湖泊中被水体圍繞的陆地区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面积更大的澳大利亚大陆不被视为岛屿,而視為大陸)。在狹小的地域集中2個或以上的島嶼,即成「島嶼群」,大規模的島嶼群稱作「群島」或「諸島」,列狀排列的群島即為「列島」。而如果一個國家的整個國土都坐落在一個或數個島之上,則此國家可以被稱為島嶼國家,簡稱“島國”。.

新!!: 皇民化運動和島嶼 · 查看更多 »

崔姓

崔(通用拼音:Tsui;漢語拼音:Cui;拉丁文:Choi;諺文:최),是漢字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89位,目前在中國大陸的人口統計中排名第54(2007年統計資料)。但這個姓氏同時也常見於朝鲜半島。時至今日,按2000年韓國人口統計,約有2,169,704人姓崔,是韓國姓氏中第四最多。.

新!!: 皇民化運動和崔姓 · 查看更多 »

巡撫

巡撫,尊稱為撫臺、撫軍。為中國14世紀-20世紀初的地方官制名稱,統治區域可能由從數千平方公里至數十萬平方公里,权力大于今日仅负责行政事务之省長,统筹地方行政、军事、司法权力。清朝巡抚多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頭銜,副都御史俗稱御史中丞,故习称巡抚为中丞。 越南阮朝也模仿清朝的职官制度,设有巡抚一职。.

新!!: 皇民化運動和巡撫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簡稱中研院臺史所,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隨中央政府遷至臺灣後成立的研究所之一。1993年夏,中研院設立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是臺灣史正式成為歷史學獨立研究領域的里程碑,象徵著本土化政策帶來的機制改變,使臺灣歷史文化重受重視。臺史所的研究涵蓋荷蘭治理時期至戰後時期(臺灣史前時期研究與考古人才資源主要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羅含括歷史學、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及建築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專才。2004年,臺史所正式成立,是中研院第22個正式的研究所。臺史所現有專任研究人員20人,另有兼任與合聘研究人員及訪問學人等,組成社會經濟史、文化史、環境史、族群史、政治變遷與殖民地史等五個研究群,是最重要的臺灣史研究機構,有助於建構臺灣史的整合與系統化知識。.

新!!: 皇民化運動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中國化

中國化,是個約定俗成的名詞,根据对象的不同含义差异很大,有複雜而不精確的定義。对中国本身来说,“中国化”一般是指源自其他国家的事物,包括思想、宗教、制度、观念等,进入中国后,受到中國影響而产生的本土化变迁,如“佛教中国化”、“基督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心理学中国化”等。.

新!!: 皇民化運動和中國化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皇民化運動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民族主義

#重定向 中国民族主义.

新!!: 皇民化運動和中國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PCCU),簡稱文化大學、文大,別名華岡,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士林區陽明山麓的私立大學,毗鄰陽明山國家公園,現為國境內繁星計畫大學以及U9成員之一。 中國文化大學現有12學院、65學系組、41個碩士班、10個博士班,推廣教育部另設有21個系所組。。.

新!!: 皇民化運動和中國文化大學 · 查看更多 »

中国统一

中國統一,是指將中國人居住地區构成一个統一国家的概念。这个概念各地中国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中國政權的統一,多數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現今主要的「中國統一」意即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中國大陸地區和港澳地區,與中華民國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區(個別管制領域)統合成一个統一的主權國家和國家政權,即中國,結束自1946-1949年國共內戰及1949年中共建政造成的海峽兩岸分治局面。.

新!!: 皇民化運動和中国统一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皇民化運動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新!!: 皇民化運動和中華民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丘逢甲

丘逢甲(),譜名秉渊,字仙根,一字吉甫,号蛰仙、仲阏、华严子、痛哭生、海东遗民、南武山人,齋號蛰庵、柏莊、自強不息齋、嶺雲海日樓。晚號倉海君,又作滄海君。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籍屬彰化縣。清朝官員、诗人和教育家。.

新!!: 皇民化運動和丘逢甲 · 查看更多 »

亲日派

親日派是指对日本有着强烈好感並有支持行為的一派人,尤其是指對日本的民族、政治與文化有強烈好感並支持者。 某些對日本的藝術、歷史、人物以及各種產品有興趣者也會被戲稱為親日派,但這些人並非嚴格意義的親日派,通常被稱為哈日族。.

新!!: 皇民化運動和亲日派 · 查看更多 »

人名

人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给定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人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的交往,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 人名是在语言产生以后才出现的。各个民族对人的命名都有很多习惯。这种习惯受到历史、社会、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影響,一个人的名字通常都有一定的含义。.

新!!: 皇民化運動和人名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28(次)日的陳抗傷亡,更擴及後續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佔官署。事件中,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擊官署,當地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攻擊,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逮捕與鎮壓殺害臺灣民眾,事件造成民眾大量的傷亡,然而傷亡數字眾說紛紜,由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 此事件亦稱作「二二八大屠殺」、「二二八革命」、「二二八起義」、「二二八事變」、「二二八慘案」、「二二八民變」等。 1945年,國民政府接替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然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與歧視的心態,並時常對臺灣人抱持著優越感,以征服者、勝利者自居,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2004-10,李筱峰,世新大學教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02-28,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4期,20040901,對待人民驕縱專橫。而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由原本的滿懷期望轉變成深感失望。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人毫無軍紀可言,例如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竊、搶劫、恐嚇、詐欺、調戲婦女、強姦、開槍殺人等非法情事發生,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軍政人員的軍紀嚴明、高行政效率形成強烈對比,也使得臺灣人民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反而感到日治時期下的臺灣比較良善。 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官員貪污腐敗。在經濟方面,政府一手壟斷並管制物資買賣、濫印鈔票,並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國共內戰,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大量民眾失業,臺灣經濟因而巨幅倒退,終至民不聊生。由於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使得台灣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總爆發。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因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一死一傷,成為事件導火線。隔天民眾前往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但遭公署衛兵開槍掃射,使原先的請願運動轉變成為反抗政府行動,臺灣在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後,至3月6日已蔓延到除了澎湖外的全台灣,外省人受波及遭臺籍民眾攻擊傷亡.大紀元.2014-02-28.

新!!: 皇民化運動和二二八事件 · 查看更多 »

延曆

延曆(782年八月十九至806年五月十八)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天應之後、大同之前。此時的天皇是跨越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兩個時代的桓武天皇,與及平安時代的平城天皇。.

新!!: 皇民化運動和延曆 · 查看更多 »

張炎憲

張炎憲(),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著名台灣史學者,2000年到2008年間任國史館館長,曾任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台灣歷史學會會長等職,2013年6月7日接任台灣社社長,於該職任內因心肌梗塞病逝。.

新!!: 皇民化運動和張炎憲 · 查看更多 »

張榮發

張榮發(),是一位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州蘇澳郡蘇澳街的企業家,為長榮集團創辦人暨首任总裁。.

新!!: 皇民化運動和張榮發 · 查看更多 »

佃農

佃農是指租用他人田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

新!!: 皇民化運動和佃農 · 查看更多 »

徵兵制

徵兵制,是一種國家徵募軍人的制度,亦稱為義務役、常備役、充員兵役等,意指全體國民,如符合一定條件(通常是年滿法定年齡,且身體健康、無殘疾的男性),均須強制性加入軍隊服役一段時期(通常由半年至三年不等,視乎國家及軍種而定)。與募兵制(亦稱為志願役)為相對用詞。由於義務役成員是強制性、非自願及非終生性,因此實施徵兵制的國家通常會同時實施募兵制,容許自願選擇以軍人為長期職業的人士,在義務役期完畢後,繼續在軍隊服役。一般士兵由徵兵而來,士官幹部、軍官幹部則主要採志願方式招募,除非志願方式招募不足者,如中華民國每年都會舉辦預官預士考試,招考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義務役青年,使之在服役期間晉升為下士士官或者少尉軍官。 中華民國及大韓民國的義務役制度,近年來常發生棒球球員、藝人的兵役問題。雖然兩個地方法律明文規定男性有服兵役的義務,但仍有一定的轉圜空間;有部分的棒球球員與藝人在國際上有知名度,但因為兵役問題可能導致事業中斷,兵役機關會採取彈性的方式使被徵召入伍的藝人與棒球球員擔任為期十二天的「補充兵」。此外,臺灣和韓國的資訊產業發達,為求有效利用資訊產業人才,兵役機關會彈性實施「研發替代役」制度。.

新!!: 皇民化運動和徵兵制 · 查看更多 »

地主

地主可以指:.

新!!: 皇民化運動和地主 · 查看更多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簡稱臺灣文獻館)是中華民國政府維護與保存臺灣相關史政文獻的專責機構,前身為臺灣省政府設置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精省後改為現名並成為國史館唯一的附屬機關。其專責辦理台灣全志之纂修,以及保存臺灣總督府檔案、專賣局檔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省級機關檔案、古文書、碑碣拓本、日文古籍、民俗文物等相關臺灣史料。.

新!!: 皇民化運動和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台灣文學館

#重定向 國立臺灣文學館.

新!!: 皇民化運動和國立台灣文學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興大學

國立中興大學(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縮寫NCHU),簡稱興大,是台中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有理學院、工學院、管理學院、農資學院、生命科學院、獸醫學院、法政學院、文學院、創新產業暨國際學院、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及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學校。以農業科學、農業經濟學、獸醫、生命科學、轉譯醫學、生醫工程、生物科技、綠色科技等領域見長 。 近年興大與臺中榮民總醫院、彰化師範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機構合作,聚焦於癌症醫學、免疫醫學及醫學工程三項領域,將實驗室成果逐步應用到臨床上,未來積極與教育部爭取中部地區第一家公立醫學院設立;並積極與臺中市政府合作,簽訂合作意向書,共同推動數位文化、智慧城市。此外,興大亦是EUTW、TCUS的成員之一。.

新!!: 皇民化運動和國立中興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簡稱暨南大學或暨大,是位於台灣南投縣埔里鎮的一所國立大學,前身為清末設在南京的「暨南學堂」。歷史悠久,國民政府遷台後,各方校友紛紛提出復校訴求,1984年,美國南加州暨大校友會雷博平會長應邀到台北會合徐亨、戴始仲二位學長一同代表暨大校友出席在總統府召開的僑務會議,提出在台復辦暨南大學的訴求。之後,海內外的暨大校友遊說台灣政界、教育界與文化界,後又直接訴請的行政院長郝柏村,在歷經多次失敗仍不斷努力奔走下,最終於1995年實現在台復校之願景。現設有人文、管理、科技、教育等四個學院。「暨南」二字取自書經禹貢篇:『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的含義,其意是要把中華文化向南方的海外傳播。早在1907年清末年設在南京的暨南學堂,及民國以後設在上海的暨南大學,皆以培育僑界人才為其傳統及特色。承襲『暨南』之名,即是希望延續此一使命。.

新!!: 皇民化運動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成功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簡稱成大,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的國立大學,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前身為1931年台灣日治時期創辦的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945年戰後改制為「省立工學院」(臺灣省僅有的三所省立學院,另二所為省立農學院、省立師範學院),1971年確立為國立成功大學。目前校總區由相互緊鄰的8大校區組成,另擁有安南校區、歸仁校區及斗六校區。.

新!!: 皇民化運動和國立成功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語家庭

國語家庭(国語の家)為台灣日治時期一家所有成員在家都講日語的家庭。認定方法採申請制,通過申請者即成為國語家庭,可獲得證書、獎章及刻有「國語家庭」字樣的門牌。「國語家庭」在當時不僅只是口頭讚賞,也會給予一些實質的優惠。同樣出於統治考量,不少派駐臺灣各地教師警察公務員有能力使用當地語言溝通(如「蕃地」(臺灣原住民地區)日警能通「蕃語」(該區原住民語言);其他地區的日警通台語或客語)。當時出版了一些關於台灣各族群語言的書籍字典供在台日本人使用,許多灣生都可以用台語等本土語言溝通。.

新!!: 皇民化運動和國語家庭 · 查看更多 »

國語運動

國語運動是推广国家颁布的标准字音、语音、语法的语文改革运动。19世纪始于德国。國語運動除了有助國家民族融和,同時促成增強國家的民族主義意識,但會出現打壓少數民族地區的方言使用,甚至導致方言消失。近年為免方言消失,各國政府都採取方言保護措施,但在基礎教育上仍採取國語教育。.

新!!: 皇民化運動和國語運動 · 查看更多 »

國民精神總動員

國民精神總動員是1937年第一次近卫文麿内閣9月时推行的政策。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後,近衛内閣在8月24日通過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目的是形成輿論為全面戰作準備。 其中包括很多活動,最重要活動推手是大政翼贊會。 G G.

新!!: 皇民化運動和國民精神總動員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皇民化運動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周,在中國历史上可以指:.

新!!: 皇民化運動和周 · 查看更多 »

周婉窈

周婉窈(),臺灣歷史學者,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新!!: 皇民化運動和周婉窈 · 查看更多 »

吕可能指以下條目:.

新!!: 皇民化運動和呂 · 查看更多 »

和室

和室是日本房屋內特有的傳統房間,地面鋪上疊蓆(在日本稱為「畳」,日語發音ta ta mi,即俗稱的榻榻米),由於疊蓆的大小是固定的,鋪的張數可以知房間大小。和室的空間由拉窗和隔扇(兩--糊紙的拉門)所圍繞,通常設有凹閣,特別是拉窗把空間完全地隔絕,散發出一種模糊曖昧的環境,造成幽玄而又明亮的日本風格私人空間。 和室裡所擺放的桌子、座墊、棉被、寢具等,可以做為聚餐、團聚、書房、臥室等這些用途之外,還可以做出許多各式各樣用途的空間。在和室裡不需要穿鞋子(包括拖鞋),赤腳走在以自然素材燈芯草做成的疊蓆上,有如徜徉在大自然一樣。和室還有著冬暖夏涼的特性。 和室比較適合間接照明,柔和陰影的濃淡度是從最裡面的空間所醞釀出來的。透過拉窗所照射出來的光,反射在疊蓆明亮的表面,散發出清爽怡人的氣氛,整體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感覺。透過房間的擺設,了解日本傳統的堅持與實用性。在日本傳統中,和室的風格別具一格,簡單明瞭的獨特空間,再加上樸素典雅的視覺感受,讓人一眼就知道是充滿日本氣息的傳統房間。.

新!!: 皇民化運動和和室 · 查看更多 »

和服

和服()。国民服制是1941年文部省制定《国民礼法要项》中的国民礼服,,包括平民男子礼服纹付羽织袴、帷子和女子長着等。而,又被称为公家着物。「着物」起初泛指衣服,随着洋服(ようふく)进入日本,日本国学运动兴起,本土傳統着物逐渐改称「和服」。。 另一種常用來稱呼和服的名稱是吳服(),原本指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絲綢織品所製作的服裝,現今則指用於製作和服的織品,與服裝剪裁樣式是沒有關係的。現代日本和服,除了皇室傳統服飾和國民服制外,宗教傳統服飾(如神道教巫女、神官的穿著)也是和服的一種。 现代和服主要為日本国民於冠婚葬祭、傳統節日、飨宴,以及進行傳統藝能時所穿著的。根據近代習慣,未婚女性於成人式、婚礼場合可以穿著一種擁有「及地袂」的「振袖」和服。現時部分年紀較大的女性以及極少部分的年長男性會以和服作為日常衣裝。至於職業相撲選手,由於規例所限,他們必須時常穿著和服,但他們所穿著的那種和服比較偏向浴衣,材質以棉為主。.

新!!: 皇民化運動和和服 · 查看更多 »

唐景崧

唐景崧(),字維卿,中國清朝政治人物,廣西省桂林府灌陽縣人。同治年間以進士入詞林,改吏部主事。中法戰爭期間,請纓南下越南,招撫黑旗軍劉永福,且領軍與法軍激戰有功,歷升道員、布政使,署末代臺灣巡撫。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割讓予日本後,曾出任短暫存在的臺灣民主國大总统。.

新!!: 皇民化運動和唐景崧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皇民化運動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公務員

公務員(Civil servant、public servant)亦可能等同公職人員,是一種職業,主要在政府機構工作,執行法定職務權限。公務體系結構通常都有共通點,包括編制有所限制、由政府以法律保障其身份、薪酬與福利。然而,並非所有在政府工作的僱員等皆屬於公務員。.

新!!: 皇民化運動和公務員 · 查看更多 »

兒童節

儿童节(Children’s Day)是為了宣傳「保障儿童权利」、「反对虐待儿童」和「反對毒害儿童」等理念的節日。1949年,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決定訂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1954年12月14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定11月20日為世界兒童節(The Universal Children's Day)。它的設立是為了鼓勵所有國家建立一個屬於兒童的節日,最先是為促進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了解,其次則是要人們採取行動以受益促進世界兒童的福利,並以促進確立聯合國憲章保障兒童福利為目標。之後聯合國於1959年11月20日通過兒童權利宣言,1989年11月20日通過兒童權利公約。.

新!!: 皇民化運動和兒童節 · 查看更多 »

創氏改名

創氏改名,在今日韓國亦被稱為日本式姓名強要(일본식 성명 강요),是朝鮮半島日據時期朝鮮總督府於昭和十四年(1939年)頒佈的一項將韓式名字改為日式名字的法令,屬皇民化運動的一環。原先韓國人名中使用的是韓國的姓而不是日本的氏,根據昭和十四年制令十九號的規定,日本統治之下的韓國人有創造自己的氏(即創氏)的義務;而根據昭和十四年制令二十號的規定,當地人可以任意改為日本式名字,並可以獲得一定的報酬。該法令的頒佈推翻了之前朝鮮總督府頒佈的禁止韓國人使用日本名字的法令,但其頒佈的真正動機,目前說法不一。.

新!!: 皇民化運動和創氏改名 · 查看更多 »

国歌

国歌是被一个国家的政府正式承认或在传统上被国民使用的、能代表该国家的乐曲,一般都带有爱国主义色彩。 世界最古老的國歌制訂於1568年,為荷兰的《威廉颂》(Wilhelmus),不過大部分的国家的国歌制訂於19世纪和20世纪时。.

新!!: 皇民化運動和国歌 · 查看更多 »

国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悬挂着的国旗就代表了国家的主权。国旗经常被政府机构悬挂,但通常也可被本国的公民使用。不同的国旗有着不同的样式,包括不同的长宽比例,甚至不同的形状。 公用和私人建筑物(例如政府、企业、学校和法院)经常悬挂国旗。在某些国家,国旗在民用建筑上只在几个规定的国旗悬挂日悬挂。国旗通常分为陆上用旗和海上用旗两种,各有三种类型,但大多数国家在这几种类型上采用相同的设计。.

新!!: 皇民化運動和国旗 · 查看更多 »

皇國臣民之誓詞

皇國臣民之誓詞,為1937年10月2日朝鮮總督府向朝鮮半島發佈的文章,並且要求學生與一般市民在各種場合之中記誦。.

新!!: 皇民化運動和皇國臣民之誓詞 · 查看更多 »

皇民奉公會

皇民奉公會,簡稱皇奉。是台灣在日本時代末期為配合「新體制運動」,而於昭和16年(1941年)所成立的組織。其性質相當於日本內地的大政翼贊會。.

新!!: 皇民化運動和皇民奉公會 · 查看更多 »

石可以指:.

新!!: 皇民化運動和石 · 查看更多 »

王育德

王育德(),國際台灣語研究權威、台灣獨立運動重要領導人之一,亦為日本「台灣青年社」及其機關刊物《台灣青年》之創辦者。.

新!!: 皇民化運動和王育德 · 查看更多 »

琉球

琉球(rm|kukuzi.

新!!: 皇民化運動和琉球 · 查看更多 »

琉球語

琉球語(ルーチューグチ),又稱島言葉(しまくとぅば)、琉球方言(りゅうきゅうほうげん),属日本琉球语系,分布在日本冲绳县、鹿儿岛县奄美群島,是對日本琉球群島(包括奄美群島及沖繩群島)原住民一系列本土語言的統稱。琉球語與日本語有不少近似之處。.

新!!: 皇民化運動和琉球語 · 查看更多 »

琉球藩

琉球藩()是日本明治初期在現在的沖繩縣所設的藩。1872年,日本宣佈琉球國為「日本領土」,封琉球國王尚泰為「琉球藩王」,把琉球國改為日本琉球藩,史稱「第一次琉球處分」。琉球藩的藩廳設于首里城(今沖繩縣那霸市首里),藩王為琉球第二尚氏王朝的國王。 1879年3月11日第二次琉球處分后,琉球藩被废除,编入鹿儿岛县,同年设置冲绳县。自此,琉球被日本并合,原琉球国之领土被分别划入冲绳县和鹿儿岛县。.

新!!: 皇民化運動和琉球藩 · 查看更多 »

琉球族

琉球族(;)是琉球群島的土著民族,現多稱作うちなーんちゅー,或按所其生活的地域的不同(沖繩群島、先島群島與奄美群島)劃分,分別稱為沖繩人、先島人和奄美人,為現今日本第二大民族。 由於琉球群島在近代從獨立的民族國家成為日本的一部份,因而強調出身地的「沖繩人」、「先島人」、「奄美人」,在意義上不同於血統及文化論的「琉球族」,兩者不能畫上等號。目前日本的國勢調查中,並無所謂「琉球人」或「琉球民族」之類的統計項目存在,另外,沖繩縣民也不等同於所謂「琉球人」或「琉球民族」,所以,目前無法確認其定義或數目等。歷史上的琉球族主要分布於琉球群島(包括今沖繩縣和鹿兒島縣的奄美群島),另有部分人生活在日本本土和臺灣、以及其他一些海外地區。 琉球族的原生語言是琉球語,如今有些琉球族人已不會說琉球語,今日較通用的語言為日本語或沖繩辯(沖繩式日本語)。.

新!!: 皇民化運動和琉球族 · 查看更多 »

社會運動

会运动(Social movement)是一种社會群體行動與政治现象,其基本特征是在于用体制外的策略,来改变现有体制,推動或阻止社會變革。.

新!!: 皇民化運動和社會運動 · 查看更多 »

神社

是神道的信仰中心,日本人的精神圖騰。神社雖起源甚早,但該宗教建築的真正深殖民心與發揚,應該是19世紀中的明治維新之後。 神社主要祭祀對象一方面為主神——「天照大神」(太陽女神),一方面也崇仰自然萬物及各種神靈,具代表性者為全日本現今將近四萬座掌管財富與農作物的稻荷神社。日本最重要的神社包括供奉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最古老的神社的出雲大社,世界文化遺產的嚴島神社,供奉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供奉豐臣秀吉的豐國神社,供奉德川家康的日光東照宮與近年頗引起爭議的靖國神社。 日本人在每年的新年亦會到神社參拜,透過捐獻、祈求和求籤等途徑希望在新的一年吉祥。除此之外,在重要的時刻,如相親、考試、懷孕等,日本人亦會到神社購買相對的守護符以求平安。而在不同的節日,如夏祭,人們亦會神社舉行祭禮。 早年神社建立有一定的幽靜環境、資格、規模與場地大小限制(例如場地要5000坪以上、本殿5坪、拜殿20坪左右),現今已較無規束。 除少數神社外,現今多數日本神社由宗教法人神社本廳監督管理,平日祭祀則由各駐社的宮司處置打理。.

新!!: 皇民化運動和神社 · 查看更多 »

神道

道是日本的原生傳統宗教,為日本人(大和民族)的,奠基於日本自古以來的民間信仰與自然崇拜,屬於泛靈多神信仰。其特色是將世間萬物中令人敬畏及崇拜的均視為神,從山、海之類的自然界物體或現象、祖靈、傳統神話中的的神祇與英雄、乃至各種幽靈等皆是,數量之多可以「八百萬神」來形容。與其他民間信仰相似,神道沒有統一的信仰組織,旗下分為數個流派。.

新!!: 皇民化運動和神道 · 查看更多 »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东亚文化圈的传统节日,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別稱端阳节、端日节、午日节、粽子節、天中節、五月节、五日節、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菖蒲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於這一日投江自盡,后在中国演化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有人稱其為詩人節(有些地方是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是華人四大節日之一,與新年、中秋等节日同屬东亚文化圈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琉球、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

新!!: 皇民化運動和端午节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皇民化運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简姓

簡姓是漢人的一個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82位。相关的姓有台湾和閩南一帶的張簡姓,于元末明初洪武四年辛亥时漳州府簡德潤入贅張姓進興家,希望將張簡兩姓均有子嗣可傳,和張家商量後,決定生子姓張簡以傳後人。.

新!!: 皇民化運動和简姓 · 查看更多 »

精英

在社會學及政治學中,精英(elite),又作菁英、選良,是社會中的一小群人,他們擁有比一般人更優越的地位,控制了超過比例的財富以及政治權力。一般來說,精英是指具有強大社會力量的一個小群體。相對於社會中的其他人,精英群體中的成員,擁有更優秀的品質、能力、財富或是特權。在傳統社會中的貴族及專業人士就被視為是一種精英。.

新!!: 皇民化運動和精英 · 查看更多 »

統派

統派是指主張中国統一、反對兩岸分治的势力、组织或人物。 根据统一方式不同,统派分为“急統”与“緩統”或“和统”与“武统”几种。与之相对的,主张“不統、不獨、不武”的则被认为是“维持现状”派;主张“台湾独立”的则称为“独派”。 根据政治立场不同,台湾社會的统派又分为红统(親中共)、蓝统(親中國國民黨)以及中間派等三種不同的派系。这仅是按一般印象来划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学分类,可能存在不同意见。.

新!!: 皇民化運動和統派 · 查看更多 »

甲午战争

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稱清日戰爭,國際通稱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进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新!!: 皇民化運動和甲午战争 · 查看更多 »

--可以是指.

新!!: 皇民化運動和莊 · 查看更多 »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国於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今山口縣下關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称《中日講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下关条约》或《日清講和條約》。清廷代表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鸿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國政府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陆奥宗光。該條約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並導致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予大日本帝國,造成往後50年的台灣日治時期,遼東半島割讓後因三國干涉還遼未成。條約中文原本現典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文原本則藏於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新!!: 皇民化運動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高度

高度是以坐標系為基準,在地球表面定義向上為正,度量由下往上的距離。圖形或物體之高,指的是垂直於底面到上頂點之高度之距離。三角形有3條高,分別從3個頂點垂直到底邊。高不一定在三角形內部,鈍角三角形的高則有2條在三角形的外部。 Category:長度 Category:氣候因子.

新!!: 皇民化運動和高度 · 查看更多 »

警察

警察(英文:Police),為一種職業,主要職責為執法、維持公共安全、保護性命及保障財產。各國警察體系一般都分為巡邏警察和刑事警察兩大系統,然後再細分為多種崗位及工作類別。英國倫敦警察廳是世界首個以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城市警察部門,香港警務處為全亞洲首個以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警察部門。 絕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警察與軍隊分立,互不隸屬,各有其專業性。在法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了警察外,隸屬軍隊或单独的國家憲兵也會負責處理或协理治安事務。在少數地區,警察機關成為軍隊的輔助武裝力量。在無軍隊或无軍隊指揮權的国家中,警察成為當地政府或者政權唯一可以直接調度的武裝力量,例如冰岛和巴拿马。而在獨裁政體及極權國家中,亦可能存在秘密警察及宗教警察等警察系統。 至於憲兵,亦即軍事警察,為在軍營和軍區中負責維持軍隊秩序的警察,在設有憲兵的國家及地區中,憲兵可以依據軍法維護軍隊秩序,糾舉軍人,以及協助軍事檢察官辦理軍法案件。部份國家及地區另外設立有國家憲兵,駐守於要塞、邊界、重要機關,持有步兵等級的重型武裝,對民眾亦具備執法權力。.

新!!: 皇民化運動和警察 · 查看更多 »

谢姓

谢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姓谢人口约占中國大陆總人口的0.79%,在中國姓氏人数中排第23位。谢姓人士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江蘇、浙江、江西、河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各省。以及台湾、马来西亚、香港、和東南亞等國家與地區。 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稱:「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诗中“谢”系指东晋望族陈郡谢氏。明朝朱元璋曾對遠封的諸王說:「朕為天子自有弓馬,豈賴謝家!」就是以晉朝仰賴謝家子弟為例,訓勉諸王自己努力防禦外敵。.

新!!: 皇民化運動和谢姓 · 查看更多 »

黄色

黃色是由波長介乎565-590毫微米的光線所形成的顔色,色彩的三原色之一,紅、綠色光混合可產生黃光。黃的互補色是藍。但傳統上畫師以紫色作為黃的互補色。.

新!!: 皇民化運動和黄色 · 查看更多 »

阿伊努語

阿伊努語(阿伊努語假名:アイヌ・イタㇰ,阿依努語拉丁轉寫:Aynu itak,アイヌ語),或譯成愛努語、愛奴語、阿衣奴語,是日本的原住民(主要分布在北海道和本州東北地區)少数民族阿伊努人的民族語。阿伊努語一直没有文字,近年由于Unicode的普及,日本政府开始用日语的假名为他們创制文字。阿伊努語一度至少有过19种方言,但10年前,方言已减少到只有两个:Tsishima话和Shigeru话。阿伊努这个字在阿伊努語的意思就是「人」。现时大多数能使用该語言的都是老年阿伊努人,他们散居在本州北部、北海道、千岛群岛及库页岛南部一帶。近年來阿伊努語的社會地位大有改善,越來越多人願意學習阿伊努語。.

新!!: 皇民化運動和阿伊努語 · 查看更多 »

薩摩藩

薩摩藩(),正式名稱為鹿兒島藩,为日本江戶時代的藩属地,位于九州西南部,在江戶時代,其領地控有薩摩國、大隅國和部分日向國属地,此外琉球王國也受他們控制,領土包括今日的鹿儿岛县全域(含琉球國的奄美群島)與宮崎縣的西南部。 在德川幕府之前,这里是薩摩國、大隅國和部分日向國属地。关原之战之后成立薩摩藩。江户时代,和幕府关系亲近的大名藩属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附近,而关系越疏远其属地就离江户越远。薩摩藩位于日本四岛的最西,与幕府的关系可想而知。是故其青年武士阶层推动革新,与其附近的长州藩的青年武士一起在和西方列强的接触中发展壮大,被称为强藩。幕末时期,薩摩藩等强藩组成倒幕联盟,主张废除幕府,还政於天皇。在明治天皇掌握政权之后,日本内阁的大多数阁员均出身于长州藩和薩摩藩。 于此之前,1609年,薩摩藩派大将桦山久高入侵当时的琉球国,开始了日本对琉球的征服,为两百多年之后日本正式将琉球改称冲绳并入日本打下基础。.

新!!: 皇民化運動和薩摩藩 · 查看更多 »

邱創煥

邱創煥(),台灣彰化縣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歷任內政部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台灣省主席、考試院院長等職,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家庭在皇民化運動時改姓岡田。 邱創煥為蔣經國提拔台籍菁英(「吹台青」政策),一批搭上順風車者早在1978年登上內政部長之位,在同為台籍的林洋港與李登輝中居於領先。主管警政署期間發生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事件等一連串白色恐怖相關事件。 在行政院副院長任內還曾因行政院長孫運璿中風,一度代理院長。直到因行政院副院長位子上過久,才被林李二人追過。邱創煥與李煥、郝柏村、馬英九等「法統派」主張採類似美國選舉人制度的「委任直選」(依憲法,國民大會原本設計即類似美國的選舉人票制度),而非獨派鼓吹的所謂「公民直選」。 邱創煥曾有意競選總統,後因已提名李登輝而作罷。後來在其回憶錄《服務的人生》中表示後悔,稱「對不起蔣經國」。.

新!!: 皇民化運動和邱創煥 · 查看更多 »

蔡可以指:.

新!!: 皇民化運動和蔡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歷史

臺北市歷史包括臺北從移民聚落、殖民城市、到現代國際性的大都市的歷史過程。 臺北市歷史可追溯至清代1709年陳賴章墾號開墾大加蚋,亦可从1884年臺北府城建城算起。事實上,依照考古所獲得的證據顯示,早在7,000至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市區內的圓山與芝山岩等地已有相當豐富的史前文化。 約2,000年前,臺北市中山區出現了圓山文化,該文化與之後生活於臺北盆地的平埔族有極深的淵源。 而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 不過,在此段時間,並沒有精確的文字記錄可供後人按年計月地細數臺北歷史史事。這種情況直至17世紀有其文字記載後,才有所改變。.

新!!: 皇民化運動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原住民族命名文化

#重定向 臺灣原住民族人名.

新!!: 皇民化運動和臺灣原住民族命名文化 · 查看更多 »

臺灣大百科全書

《臺灣大百科全書》為中華民國政府主辦的網路百科全書,分為大眾版及專業版。專業版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2006年推出「台灣大百科全書專業版編撰計畫」,遠流出版公司子公司「智慧藏學習科技」以新台幣3000萬元得標,第一期工程為時2年,預計編成6冊。大眾版由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協會承接,以Web 2.0精神建置「一部全民參與的臺灣百科」,開放網友共同寫作空間,讓任何人都可以編輯任何文章及詞條。 2007年起,該百科的大眾版的所有文字資訊以及多數的圖像和其他內容採用GNU自由文檔許可協議授權,不過在2006年及以前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營運期間建置之內容資料仍保留原作者著作權。2009年改版後,大眾提供的內容改用創用CC之「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by-nc-sa)2.5版授權。 2007年5月22日,智慧藏學習科技成立《臺灣大百科全書》監修編審委員會,請李遠哲出任總監修。.

新!!: 皇民化運動和臺灣大百科全書 · 查看更多 »

臺灣主體性

臺灣主體性、亦稱臺灣主體意識,是臺灣的一種政治及文化論述,並在1990年代臺灣民主化後成為主流思想之一。這個論述的支持者,希望透過認同以臺灣為中心的思考、多元文化思想及台湾民族主义的力量,突破中国中心主义、中华民族主义或大汉族主义,來建立臺灣自身的獨立國家、民主制度、與文化認同。 推動台灣獨立、反威權、反殖民、反中等相關概念經常形成集合,但實際上是有所區別的,因為臺灣南島語群民族史、歐洲遺產、中國傳統、日治台灣等都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

新!!: 皇民化運動和臺灣主體性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Government of Taiwan「總督府所屬英譯名稱ニ關スル件」(1896年09月19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七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6007。/Taiwan Government/Government of Formosa)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而對臺統治最重要的象徵「台字紋章」,當年則由莊頭北工業創辦人莊庚戌親自開模銅鑄。該建築完工前,臺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

新!!: 皇民化運動和臺灣總督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指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進行的白色恐怖統治,期間從1949年5月20日至1991年5月22日為止。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頒布《臺灣省戒嚴令》,宣告自1949年5月20日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同年5月24日經由立法院三讀通過《懲治叛亂條例》,為針對中國共產黨叛亂的特殊狀況而實施,實際上,透過此「特別刑法」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剷除異己、鞏固極權主義的領導中心,對於批評或反對政府者、持不同政見者(如主張臺灣獨立、左翼等等)進行整肅迫害,任意冠上意圖顛覆政權之罪名,將刑罰範圍極度擴張。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等情治單位藉由特別刑法充當政府整肅異己的工具,罔顧基本人權、民主、自由等、無所不在隨時隨地監控人民,對言行可疑人士或持不同政見者炮製假案、予以扣上匪諜的帽子,在全國各地濫捕、濫殺、刑求毆打及沒收財產,造成大量的冤死、冤獄、傷殘,人民的生命、財產、健康,以及心靈上遭受嚴重損害。 雖然中華民國政府宣告自1987年7月15日起解嚴,「名義上」白色恐怖已經結束,臺灣平民不再受到嚴厲的軍法審判,但是《懲治叛亂條例》以及《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仍然持續鎮壓與政府持不同政見者。1991年5月9日,法務部調查局幹員未知會國立清華大學校方,於清晨五時許進入清大學生宿舍拘提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引發臺灣社會與大學校園劇烈反彈。5月9日,清大學生到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靜坐抗議。5月12日,抗議的教授及學生於中正紀念堂靜坐,二十多名教授遭到鎮暴警察以棍棒毆打。5月15日,上千名臺灣各大學學生發動罷課並佔領臺北車站大廳靜坐六天五夜,要求「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反對政治迫害」。5月17日,立法院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5月22日正式宣告廢止。1998年6月17日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補償條例,成立「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十五年間補償10067件,其中死刑809人,包括:二二八事件、澎湖七一三事件、孫立人部屬郭廷亮案、柏楊案、李敖、雷震案、美麗島案(除了林義雄可能因林宅血案未破堅持不領補償金)等。但約1500名受難者未提出申請。基金會執行長希望基金會結束營運後能與二二八基金會合併成為「國家人權基金會」,繼續保障未申請者的權益。.

新!!: 皇民化運動和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話

臺灣話(方音),又稱為臺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為閩南語泉漳片之變體,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近代以來常以臺語(方音)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一般英語稱之為Taiwanese或Taiwanese Hokkien。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其中以福建南部(閩南)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其所帶來的閩南語逐漸在各地演變分化,並融入荷蘭語、日語及原住民語言等語言於其中,使得臺灣話與福建的閩南語在詞彙使用及腔調上存在有不少差異。隨著漳泉移民(閩南裔台灣人)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逐漸成為臺灣本島最主要的通行語言之一;雖然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國語(華語),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講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華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捩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和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上斷送。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為偏泉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中部符合此一分布。.

新!!: 皇民化運動和臺灣話 · 查看更多 »

臺灣語言列表

臺灣語言列表列出臺灣曾經出現或現在使用的有聲語言、無聲語言,或語言替代之符號工具、如手語和凸字等。 附有†記號者為已消亡語言。另外,台灣對於母語運動相關活動為台灣語言保護。.

新!!: 皇民化運動和臺灣語言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灣與日本關係

#重定向 臺灣與日本關係史.

新!!: 皇民化運動和臺灣與日本關係 · 查看更多 »

臺灣民主國

臺灣民主國是1895年短暫存在於臺灣的共和制政權,亦稱為福爾摩沙共和國(Republic of Formosa)。中國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被迫於該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與周邊島嶼割讓予日本,遭到臺灣住民強烈反對,臺灣部分仕紳因而鼓動前清臺灣巡撫唐景崧在該年5月25日宣布建國,並由唐景崧擔任首任大總統。然而在隨後因日方接收臺灣而起的乙未戰爭中,其中部分民兵首先叛變,臺北遭到佔領,唐景崧不久後便逃亡廈門,第一共和迅速瓦解。該年6月下旬,劉永福被選出任第二任大總統,以臺南為基地建立第二共和,並以大天后宮為總統府。但劉永福亦於該年10月19日西渡中國大陸,兩日後臺南遭日軍攻陷,臺灣民主國滅亡,歷時僅150天。連雅堂,《台灣通史》卷四,獨立紀,118頁儘管台日軍隊有數場激戰,日軍傷亡以病死者多。 臺灣民主國是臺灣住民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牽制日本統治而建立的,由年號定為「永清」便可看出其本質上奉清朝為宗主,並於獨立時闡明事成後(驅逐日本人)將回歸清朝統治。台湾民主国的合法性并没有得到任何国家承认,另有一種說法是:連清廷方面也不支持臺灣民主國,並曾跟唐景崧警告過他不要節外生枝。.

新!!: 皇民化運動和臺灣民主國 · 查看更多 »

臺灣漢人

臺灣漢人,或稱臺灣漢族,是指出生或居住在臺灣島和澎湖群島的漢民族,由17至19世紀間、以及1945年至1949年間等兩大批來自中國本土的漢族移民構成,前者俗稱為「本省人」,由閩南裔臺灣人、客家裔臺灣人等族群構成,後者則稱為「外省人」,族群構成較為複雜。其為臺灣人口最多的族群,佔臺灣總人口的95%。现在的主要語言有臺灣話(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中華民國國語等3種;台湾日治时期受官方同化政策的影响,日语也曾與臺灣話、客家話並列為主要語言之一;台湾光复後因戒嚴時代的語言政策所致,現今以中華民國國語為通用語言。.

新!!: 皇民化運動和臺灣漢人 · 查看更多 »

臺灣族群

臺灣族群,一般分臺灣原住民族及最大族群漢族。前者分為臺灣原住民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後為臺灣閩南人(閩南移民後裔,祖籍泉州府、漳州府等,有時被稱為福佬)、臺灣客家人、臺灣外省人三類的漢系民族。1993年,時任立法委員的林濁水及葉菊蘭首先提出「四大族群」之說。經過多年,臺灣人口中的「四大族群」的劃分已形成相當普遍的族群想像主張。惟此一劃分尚存些許爭議,因為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其他的三大族群均屬於以漢族為主體者。關於族群融合或尊重,牽涉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大方向爭議。在學界,傾向社群主義者,主張「融合」對社會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性,此種主張指向未來臺灣「國民民族主義」或「國族主義」之建設。傾向自由主義者則主張「尊重」,此種主張指向未來臺灣「公民民族主義」或憲政自由主義之建設。兩種意見與西方1980年代後「社群主義」對比「自由主義」的辯論緊密相關。 臺灣族群主要有漢族與原住民族,2004年的一份報告認為臺灣人口不到2%為原住民族,漢族部分則包含閩南人約70%、客家人約15%、外省人約13%徐富珍、陳信木,,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 1993年時若以所用母語區分,推估使用臺灣閩南語(73.3%)、「客語」(12%)、「其他漢語方言」(13%)及「原住民語」(1.7%)。 關於臺灣人口多寡的敘述所在多有,然而漢語方言中除了國語以外,閩南話(泉漳片)是臺灣最具優勢的方言,並得到臺灣話之稱。根據2008年中華民國年鑑,臺灣大概有73%的人使用閩南話。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截至2013年8月,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數為53萬1435人(佔台灣人口總數的2.28%)。 但根據馬偕紀念醫院林媽利醫生長期在基因領域的研究,臺灣的福佬人及客家人有不少是滿清時被迫漢化的平埔族,她於2007年的DNA研究顯示,全台各族群比率約為:閩南族群73.5%,客家人17.5%,1945年之後遷台的外省族群7.5%,原住民佔1.5%。但林媽利的研究有人质疑,人類學博士陳叔倬和西拉雅文化研究者段洪坤提出其研究存有數據前後矛盾、歸類標準有選擇性、歸類方法不準確等研究方法上的錯誤。 依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布上,「福佬人」占67.5%;「客家人」占13.6%;「中國大陸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中國大陸客家人」0.5%;「其他」(華僑、外國人、新移民等)0.5%;「不知道、無法回答、不願回答」1.4%,還有不認為自己屬於任何其他祖籍的「臺灣人」7.5%。2016年12月,客家委員會調查顯示,自我認定自己是客家人者,超過453萬人,占全國人口約19.3%,較2011年調查結果增加33萬人,提升1.2%,此代表民眾客家自我認同的提升,但能夠講客語的比例則降至46.8%(212萬人)。.

新!!: 皇民化運動和臺灣族群 · 查看更多 »

艺妓

艺妓(芸妓、芸者),又稱艺伎,是日本特有的女性表演艺术工作者;「艺妓」一詞源自漢語,工作性質相當於中國書寓的詞史、先生或長三堂子的女校書。當代日本藝妓社會地位較高,且已形成一種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日本藝妓表面上並非性工作者,其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為在宴席上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興。 日本各地對藝妓的稱呼略有不同:在東京等關東地區稱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見習階段稱「半玉」、「雛妓」;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則稱為「芸妓」(或寫為「芸子」,皆讀為げいこ,Geiko)」,見習階段稱「舞妓(或寫為「舞子」,皆讀為まいこ,Maiko)」。自明治時代開始也有「芸妓(げいぎ,Geigi)」這種讀法。歐美世界則以關東文化為主,皆本於「Geisha」此讀法來轉譯。.

新!!: 皇民化運動和艺妓 · 查看更多 »

陳映真

陳永善( ),筆名陳映真、許南村、趙定一、陳善、陳善乃、陳秋彬、然而、石家駒等,生於台灣新竹州竹南郡竹南街(今苗栗縣竹南鎮),祖籍福建省安溪縣,臺灣文學作家。早年從事小說寫作,受社會主義思潮與中國作家魯迅影響,在臺灣文壇推動現實主義風格,是鄉土文學論戰中鄉土文學派的主要代表者之一,是臺灣戰後時期臺灣文學界重要旗手。創辦《人間》雜誌,為臺灣報導文學先驅。 在文學成就之外,因推動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統一,反對台獨,個人政治色彩濃厚,遭受廣泛議論及注目。.

新!!: 皇民化運動和陳映真 · 查看更多 »

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一詞在台灣,是指台灣日治時期,1942年-1945年由台灣軍司令部實施的募兵制度。.

新!!: 皇民化運動和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 查看更多 »

可以指:.

新!!: 皇民化運動和陈 · 查看更多 »

柯文哲

柯文哲(),臺灣新竹市人,中華民國無黨籍政治人物,現任臺北市市長。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臺大醫院急診部醫師、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臺大醫學院教授,專長為外科重症醫學、器官移植 、人工器官等,是臺灣第一個急診與重症加護專職醫生,為臺灣器官標準移植程序的建立者,也是首位將葉克膜(ECMO)技術引進臺灣的醫師。綽號柯P、KP。 在2006年後開始在媒體曝光而知名,2014年宣布參選臺北市市長選舉,並以「在野大聯盟」為號召,同年當選臺北市第15任直轄市市長,成為臺北市改制直轄市後首位無黨籍市長。.

新!!: 皇民化運動和柯文哲 · 查看更多 »

林瑞明

林瑞明(),筆名林梵、林退嬰,台南人,台灣詩人、作家、評論家、文學研究者、歷史學研究者、文學史研究者。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於2015年退休,現為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新!!: 皇民化運動和林瑞明 · 查看更多 »

李筱峰

李筱峰(),出生於臺灣臺南縣麻豆鎮(今臺南市麻豆區),是歷史學家與政治評論家,曾是蔣介石忠貞信徒的李筱峰後來轉變政治立場,專門研究臺灣史,中央廣播電台,提倡泛南島民族意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退休兼名譽教授。李筱峰是現近臺灣主體史观的创立者与推行者之一,影響了當今台灣歷史教育與價值觀,台灣日治時期著名革命僧證峰法師林秋梧為其舅公。.

新!!: 皇民化運動和李筱峰 · 查看更多 »

李登輝

李登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前中華民國總統,生於日本台湾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源興居」(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福佬客家人。 李登輝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首位全國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以及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因其為落實臺灣民主改革之重要領袖,而被《時代》杂志稱為「民主先生」。在臺灣,傾向獨派的媒體常暱稱他為「阿輝伯」(台語的「阿」字表示親切)。李的功過及評價具爭議。支持者稱他為「臺灣之父」,與曾被稱為「臺灣之子」的陳水扁對比,認為其對台灣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反對者則批評其兩岸政策及民主改革,不滿其提出特殊兩國論造成兩岸關係緊張與開放民主直選造成國民黨失去長期政權。.

新!!: 皇民化運動和李登輝 · 查看更多 »

李遠哲

李遠哲(Yuan-Tseh Lee,),生於新竹州新竹市,化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日本學士院名譽會員。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94-2006年),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2011-2016年)、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 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而與達德利·赫施巴赫及約翰·波拉尼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及臺灣人。.

新!!: 皇民化運動和李遠哲 · 查看更多 »

李文卿

李文卿(),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名李云岫,山东牟平人,高中文化,上将军衔。 李文卿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担任过政工组员、排长、政治指导员等基层职务,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1951年调至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入朝参战,在军部任秘书,第五次战役期间见证了志愿军60军180师的惨败。 1955年李文卿调回南京军区机关任职,1956年起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的秘书,直到1967年升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1973年李文卿任60军179师副政委,1981年扶正,1983年任60军政委。1985年60军被裁撤后,调至沈阳军区任政治部主任,后升任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0年至国防大学任副政委,1992年10月任国防大学政委。1995年退役。 1998年获独立功勋荣誉章。李文卿曾经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晚年,以长期担任许世友秘书的经历,著有《近看许世友》一书。 2009年6月14日在北京逝世李文卿同志逝世,《人民日报》(2009年07月04日04版),2010年10月20日查阅。.

新!!: 皇民化運動和李文卿 · 查看更多 »

東京市

東京市()是昔日日本東京府東部的一個市,轄區範圍相當於現今的東京都區部(東京23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決定在東京實行都制,因此東京市與東京府在1943年被廢除,並在東京府的基礎上設置東京都,原東京市下屬的各區則改為東京都直接管轄。.

新!!: 皇民化運動和東京市 · 查看更多 »

板橋區 (新北市)

#重定向 板橋區 (台灣).

新!!: 皇民化運動和板橋區 (新北市) · 查看更多 »

权利

權利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法律概念,在现代漢語中经常被解釋為「權力和利益」。「權利」常簡称為「權」,容易造成權利和權力兩詞混淆,而這兩個詞卻很少有含義上的關聯。權利原本僅指人權,.

新!!: 皇民化運動和权利 · 查看更多 »

桓武天皇

桓武天皇(;),是日本第五十代天皇(在位:781年4月3日-806年4月9日)。.

新!!: 皇民化運動和桓武天皇 · 查看更多 »

武可以指:.

新!!: 皇民化運動和武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皇民化運動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江,可以指:.

新!!: 皇民化運動和江 · 查看更多 »

江丙坤

江丙坤(),臺灣省南投县草屯镇溪州里人,曾任中國國民黨第一副主席、現任國際民主聯盟副主席、國立臺北大學校友總會總會長。曾出任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董事長。.

新!!: 皇民化運動和江丙坤 · 查看更多 »

汤是主要成分为流质或半流质菜肴食品的总称,冷热皆可。和其他菜肴的区分并不十分明确。一般习惯上把液体成分占主导地位的称做汤,不占主体成分的称作炖菜,或按制作、食用形式称作砂锅、汤面等。 汤一般分为浓汤和清汤。法式浓汤根据增稠剂分类,如奶油浓汤,海鲜浓汤。.

新!!: 皇民化運動和汤 · 查看更多 »

汉姓

汉姓,指的是汉民族以及采用汉族姓氏或汉族风格的姓氏(漢化的姓氏)的其他周边民族(如朝鮮族、京族等)的姓。汉姓一般由一个汉字组成(單姓),也有少部分以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複姓)。汉民族的传统姓名系统(汉名)中包括氏、姓、名、字、号等,但現在一般人只有姓與名,部分人或會使用化名、筆名、網名等。.

新!!: 皇民化運動和汉姓 · 查看更多 »

汉字

漢字,在中國亦称中文字、国字、唐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為中國上古時代的汉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為日文借詞。 作為華語的書寫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致分成中文字與簡體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等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称为新字体,韓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北韓、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華语及簡化汉字是聯合國的六個工作語言之一。.

新!!: 皇民化運動和汉字 · 查看更多 »

沈姓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4。其讀音因不同的來源而有別,分別為「審」音和「真」音。讀「審」音的沈姓,是黃帝的後代。《姓纂》上說:「周文王第十子晡季食采於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輿、沈亭,即沈子國也。」讀「真」音的沈,是顓頊帝的後代。宋人在《新唐書》編纂時誤將葉姓的前身沈尹氏與姬姓沈氏混為一談,造成民間有沈葉同宗之訛傳。.

新!!: 皇民化運動和沈姓 · 查看更多 »

沖繩

#重定向 沖繩縣.

新!!: 皇民化運動和沖繩 · 查看更多 »

沖繩縣

沖繩縣(,)是日本最西南側的一個縣,縣廳所在地是那霸市。沖繩縣由琉球群島中的沖繩群島、先島群島以及太平洋中的大東群島組成,隔海和九州的鹿兒島縣相鄰。全縣由160個島嶼組成,其中49個有人居住,面積約2,281平方公里,是日本陸地面積第四小的縣。但沖繩縣包括了廣大的海域面積,東西寬約1,000公里,南北長約400公里,算上海域面積的沖繩縣面積則相當於本州、四國、九州面積總和的一半。沖繩縣幾乎全境屬於亞熱帶氣候,部分地區更屬於熱帶氣候,是日本唯一的亞熱帶縣,全年氣候溫暖且降水充沛。 沖繩縣在古代是名為琉球國的獨立國家,但同時對中國和日本薩摩藩朝貢。在中日兩國均處於鎖國狀態的時期,琉球國作為中繼貿易點而有重要地位。明治維新之後,琉球國被日本政府強行吞併,成為琉球藩,後改為沖繩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沖繩縣是現在日本領土範圍內唯一發生地面戰的地區,導致大量人口死亡,縣土被戰火摧殘。戰後沖繩進入美國統治時期,並建設了大量美軍基地。1972年,美國將沖繩治权(非主权)移交日本,但大量美軍基地仍得到保留。現在美軍基地問題是沖繩縣政最主要問題。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沖繩縣的語言、飲食、風俗文化都和日本本土些許不同。沖繩的群島地形使得農業和製造業在沖繩經濟中佔比較低,而服務業則在沖繩經濟中有重要地位。沖繩還是空手道的發祥地。 沖繩縣的縣名取自於沖繩本島。「オキナワ」這一地名首次出現在文獻記載是在779年(奈良时代光仁天皇寶龜10年)《唐大和上東征傳》,當時漢字寫作阿兒奈波島。近代之後,日文文獻大多使用「沖繩」二字。.

新!!: 皇民化運動和沖繩縣 · 查看更多 »

洪姓

洪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84位。2006年中国大陆洪姓人口排名第99名。此姓氏(홍)在韓國亦有分佈,約佔當地人口1.13%。.

新!!: 皇民化運動和洪姓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皇民化運動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新!!: 皇民化運動和满洲国 · 查看更多 »

漢名

漢名,又稱唐名、中文名,狹義是指漢族或模仿漢族命名方式的人名,例如韩国、朝鲜、越南人的姓名,廣義則包括日本姓名以漢字命名的名稱。在中國歷史中,很多少數民族都改為中文名。日本人的姓名雖然可以寫成漢字,屬於汉字姓名,但他們有些也會另取漢名。古代琉球士族一般都有漢姓(庶民無姓氏),有些亦會取漢名,例如麻平衡,琉球名為真常,若用琉球姓名稱呼則是麻氏真常,若加上封爵稱呼則是「麻氏儀間親方真常」。 古代中國有些民族會為自己取漢名,但不一定會取漢姓,如身為女真人的金朝完顏氏就保留自己原來的姓氏,只是另取漢式名,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漢名是「旻」,加上本身的姓氏就是完顏旻。 現在一些漢字文化圈以外的人也會取漢名,有些是因為本身喜歡中華文化,也有些是因為外交關係而取,如英國政治人物的中文名采用常见的二字或三字,見英國政治人物官方漢化譯名列表。香港地區的媒體製作群,為了令角色的歐美名字更簡潔易记和更有親切感,在電視劇集或電影等作品的配音稱呼和字幕植入角色名稱時採用這種風格。中国近代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人物姓名也采用这种风格。.

新!!: 皇民化運動和漢名 · 查看更多 »

漢文

漢文可以指:.

新!!: 皇民化運動和漢文 · 查看更多 »

持不同政见者

持不同政见者(Dissident),也称异议人士、异议分子、异见人士、異已人士、反對派,是指一些持有與国家或政府的政策、法律不同的意見,或質疑执政者的合法性的人士。相对于在野派或反对派,持不同政见者这一术语通常指他们的意见為執政的政权所不能容忍,或主流观念不能容忍的,在自由法治国家,主流社会不能容忍的不同观点,通常会通过法律诉讼的来解决。1974年,水门事件上诉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宣判时,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在判决的时侯曾说:“国家安全并不是孤立的概念,最大的安全就在于我们的自由的制度。当权者必须容忍媒体‘吵吵嚷嚷,一意孤行,碍手碍脚’,才能保护更高的价值,那就是表达的自由和人民的知情权。” 在专制国家,持不同政见者很可能会受到人身威胁与伤害,獨裁者会利用手中的執法机构对于司法界的控制,来制造司法腐败,制造司法冤案来打壓,包括被硬性劳改、恐嚇性收監、軟禁等,其實這類人有部分是爲了讓社會/國家更好的付出行動的愛國者。在民主國家,也要小心意外、偷拍抹黑、干擾等隱蔽行為。.

新!!: 皇民化運動和持不同政见者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皇民化運動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本島人

本島人是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當局,統稱臺灣福建人(河洛人)、廣東人(客家人)和平埔族(熟蕃)的專有名詞,通常不包括山地原住民(生蕃或高砂族),大致上是在戶籍資料上以臺灣為本籍地者,或是臺灣裔日本人。然而臺灣人並不願意接受這個名稱,以「臺灣人」自稱,甚至影響日本官方文書和報紙的使用習慣。 在日治時期與本島人相對的稱呼是「內地人」,係指自日本本土移居臺灣的日本人。本島人一詞在戰後時期被逐漸轉化為「本省人」。.

新!!: 皇民化運動和本島人 · 查看更多 »

戴姓

戴姓是漢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116位,按人口計算排名第96位(2007年數據)。.

新!!: 皇民化運動和戴姓 · 查看更多 »

戒嚴時期

#重定向 臺灣省戒嚴令.

新!!: 皇民化運動和戒嚴時期 · 查看更多 »

明治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至1912年7月30日。.

新!!: 皇民化運動和明治 · 查看更多 »

昭和

昭和是日本昭和天皇在位時所使用的年号,使用時間為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是日本各年号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合共64年;但由於開始時是年底、終結時是年初,所以若嚴格計算,則為62年又13日。.

新!!: 皇民化運動和昭和 · 查看更多 »

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一詞在台灣,是指台灣日治時期,1943年(昭和18年)-1944年(昭和19年)由台灣軍司令部實施的募兵制度。.

新!!: 皇民化運動和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 查看更多 »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創設於1914年,為北臺灣最早的私立中學。而其音樂班、美術班、國立大學班在臺灣北部小有名氣。因故改變入校參觀條件,週一至週五外賓參觀改採預約登記制,週末假期仍可參觀,唯團體一律須事先預約。.

新!!: 皇民化運動和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方言札

方言札是廢除方言、強制推行標準語的一種手段,即在方言使用者的脖子上掛上牌子以示羞辱。.

新!!: 皇民化運動和方言札 · 查看更多 »

文白异读

文白異讀是汉语族的一种特有現象,一些汉字在漢語中有兩种發音:文讀和白讀,兩者代表不同的語音層次:.

新!!: 皇民化運動和文白异读 · 查看更多 »

文言文

文言文,也稱漢文,是漢語族諸語言的一種書面語言,起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汉语口语。据学者胡适考证,至中国汉代,文言文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即文言文)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化两个方向发展。至中國唐宋時期,漢語族諸語言的口語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这時,有三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文书面文献的书面语,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動的作品;另一种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即今日的漢文,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翻譯、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第三種則是各語言白話文的源頭,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话,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由於文言文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差異。 在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以及马来西亚,是士大夫都能通曉的,故文言文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因而能以筆談的方式跨越語言之間的屏障,如19世紀時操朝鮮語的朝鮮王朝雲峴君與清朝大臣吳長慶筆談、20世紀操閩南語的林獻堂與清朝的梁啟超於日本長崎筆談。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國新文化運動导致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地位。.

新!!: 皇民化運動和文言文 · 查看更多 »

料亭

料亭,是指一種高級的傳統日本料理餐廳,特點在於提供包廂、通常會請藝妓來助興。費用高昂,早期不接受自己前往的新顧客,只有通過熟客引薦者才能入內,並且前往消費必須預約。由於其隱蔽性,很多政治界、商界人物都會選擇在此類場所進行秘密的商談。近年來由於日本經濟不景氣,部分料亭已經漸趨開放給一般大眾,吸引顧客在此舉辦婚宴等活動。 料亭傾力打造高級形象,在此處可接觸到料理、食器、建築與室內設計、庭園設計、美術工藝品、藝妓表演音樂舞蹈等各樣精緻的日本傳統文化。 著名料亭包括「吉兆」、「新喜樂」、「金田中」等等。.

新!!: 皇民化運動和料亭 · 查看更多 »

日语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日語也是大國語言之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類似於美國的英語的事實上的國語地位。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僑,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7年3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尼語(馬來語),排名第七。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日本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共通語)。.

新!!: 皇民化運動和日语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皇民化運動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吞併琉球

日本吞併琉球指的是1872年至1879年期間大日本帝國廢除並吞併琉球國、設置沖繩縣的一系列歷史事件。明治時代日本政府將此事稱為「琉球處分」(),其中設置琉球藩為「第一次琉球處分」,設置沖繩縣為「第二次琉球處分」。.

新!!: 皇民化運動和日本吞併琉球 · 查看更多 »

日本天皇

#重定向 天皇.

新!!: 皇民化運動和日本天皇 · 查看更多 »

日本人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現在日本吸引了相當多的外國人在日本生活,當中大部分是華人與西方人,部份外國人歸化了日本國籍,也成為日本人的組成部份。.

新!!: 皇民化運動和日本人 · 查看更多 »

日本人名

在日本的人名,或是姓名,又稱和名,由家族姓氏(名字,みょうじ,苗字,又稱氏),以及個人名字(名前,なまえ)組成。一般由一至四個漢字所組成,最多的有九个汉字。在日語和漢語中,姓氏在前,名字在後;使用西方語言或轉寫成拉丁字母時,大多依西方慣例,名字在前,姓氏在後。 日语中氏一词,在歷史上,指的是氏族(氏名),包括了源氏、平氏和藤原氏等日本氏族,也就是古时曾掌握过政权的氏族。在現代日本民法中,氏代表了某個人的家族姓氏。.

新!!: 皇民化運動和日本人名 · 查看更多 »

日本化

日本化,是一種文化同化,指受到日本文化影響,產生的文化轉型,在這種轉型下,可能會伴隨產生對於日本的文化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曾在自己的殖民地,包括韓國與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以增強這些殖民地人民對於日本的政治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以和平方式,輸出自己的文化,主要包括工業製品、流行文化、音樂及料理等。.

新!!: 皇民化運動和日本化 · 查看更多 »

日本军

日本軍(),簡稱日軍,廣義上是指日本的國家軍隊,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國時期(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日本軍隊,包含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其又稱“皇军”(),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官軍等稱呼。為了與戰後的自衛隊區別,有時亦以舊日本軍、舊軍稱呼。最高统帅为天皇,軍政事務分由陸軍部與海軍部掌理(均為日本內閣機關),軍事指揮則分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負責。其無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新!!: 皇民化運動和日本军 · 查看更多 »

日本国旗

日本国旗为一面白色长方形旗帜,旗帜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形代表太阳。其正式名称为日章旗(日章旗,にっしょうき,Nisshōki),在日本国内常以“日之丸”(日の丸,ひのまる,Hinomaru)稱之。 传说日本是天照大神创造的,而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公元8世纪时这面旗帜就开始为天皇使用,当时称作“天皇旗”。在欧洲列强前往亚洲殖民以前,日本处在江户幕府的锁国时期,贸易往来较少,国家意识淡薄,因此与中国、朝鮮同樣未有制定国旗。直到幕末时期,欧洲列强和美国的军舰前往日本列岛,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需要国旗进行识别,但是日本无旗可挂。1854年3月,《神奈川条约》签署;同年7月,江户幕府以老中阿部正弘之名发布通告,在民船、商船上使用日之丸旗。19世纪中叶开始,日章旗逐渐成为代表日本的旗帜,所有日本船只悬挂着的就是这面旗帜。1870年,日章旗正式定为日本海军旗帜,白色象征神圣、和平、纯洁及正义,红色则象征真挚、热忱、活力和博爱。 二战后50多年来,是否重新立法确立“日之丸”、“君之代”的国旗、国歌地位,在日本国内争议很大。1999年8月,日本国会才通过《国旗国歌法》,将“日之丸”和“君之代”分别定为日本的国旗和国歌。.

新!!: 皇民化運動和日本国旗 · 查看更多 »

日本国政府

日本国政府()是日本的治權機構,日語口語常直接以「政府」稱之,通常指行政部門,但廣義上也包括立法部門與司法部門。法律上則多以「國家」(国)代稱。目前日本的政府架構奠基於《日本國憲法》,施行內閣制,行政權屬於內閣,立法權屬於國會,司法權則屬於各級裁判所。.

新!!: 皇民化運動和日本国政府 · 查看更多 »

日本軍國主義

日本军国主义(軍国主義,ぐんこくしゅぎ)指的是大日本帝國時期日本的一種政治意識形態。.

新!!: 皇民化運動和日本軍國主義 · 查看更多 »

日本情結

#重定向 臺灣人日本情結.

新!!: 皇民化運動和日本情結 · 查看更多 »

教坊

教坊是由唐到清,管理宮庭中演出音樂舞蹈及戲劇的組織。由於教坊中的女藝人為舞優,也被稱作宮妓,是廣義的妓女中的一種,因此到宋元以後,民間的妓院,尤其是女樂演出的場所,有時亦被稱作教坊。.

新!!: 皇民化運動和教坊 · 查看更多 »

教师

教師(Teacher,中文口語也常稱作老師),又稱作教育工作者、教職員,是大眾對教育從業者的一個稱呼,是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專業人員。 普遍來說,教師多任職於教育機構;因應社會需要,亦有家庭教師的私人從業者。在教育上,其職責是傳授學生知識、學習方法和實踐技巧(傳道、授業、解惑)。在不同的時代、地方和文化,對要擔任教師的學歷要求和分類亦隨之不同。在不少國家地區,教師除須具備相應學歷外,並需由有關的教育機關審核及(或)考試才得確認其專業資格。.

新!!: 皇民化運動和教师 · 查看更多 »

教育敕語

《教育敕語》(,The Imperial Rescript on Education),是日本明治天皇頒布的教育文件,其宗旨成為戰前日本教育的主軸。《教育敕語》由山縣有朋内閣的內閣法制局長官井上毅等人負責起草,於1890年10月30日頒布。.

新!!: 皇民化運動和教育敕語 · 查看更多 »

普世價值

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是人类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

新!!: 皇民化運動和普世價值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眾神歸天皇民皇民化皇民化政策皇民化教育皇民化运动皇民教育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